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程美靜
論文名稱: 大氣海洋耦合模式所模擬的東亞地區氣候變遷-氣溫和降水
指導教授: 陳正達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球科學系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s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9
中文關鍵詞: 氣候變遷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7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人類活動一直是影響環境變化的重要因子,特別是在工業革命之後,大量排放具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和其它氣體,研究會對大氣圈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也已經有許多相關的研究,雖然結果究竟如何還是有爭議性,特別是區域氣候變遷方面的應用。
    本文利用目前世界各氣候中心所發展出大氣海洋耦合模式,藉由利用這些模式在考慮溫室氣體增加和進一步考慮硫酸根氣溶膠影響的情況下,所進行溫室氣體變化實驗和溫室氣體與氣溶膠變化實驗的模擬結果,來推估東亞地區未來氣候變遷的情況。
    利用和觀測資料的比對,我們可以評估這些大氣海洋耦合模式在模擬目前氣候上的可信度。由研究分析顯示,在東亞地區對現代氣候模擬較好的模式是澳洲科學和工業研究組織(CSIRO)和英國哈德里氣候預測和研究中心(HCCPR)發展的大氣海洋耦合模式。
    而氣候變遷的推估方面,因為各模式採用的氣體濃度增加率不盡相同,故我們以各模式二氧化碳濃度變為1.9倍(以1961-90年的二氧化碳平均濃度當成1倍二氧化碳濃度)時的前後30年平均值,減去1倍二氧化碳濃度時的氣候值來代表氣候變遷的變化量。
    而這些模式在東亞地區(70-140°E,15-60°N)模擬的氣候變遷,降水方面,年平均變化量為-0.19到0.33mm/day不等,平均為0.13mm/day,夏季降水變化量推估的範圍為-0.17到0.58mm/day之間,平均為0.29mm/day,冬雨變遷的推估值則介於-0.16和0.16mm/day之間,平均為0.04mm/day。近地面溫度變遷的模擬方面,年平均變化量的範圍,由1.46到4.69℃,平均為2.92℃,夏季溫度的變化量是介於1.44和3.96℃之間,平均則為2.59℃,冬季溫度變化量平均是3.29℃,範圍是2.04到5.98℃。大致而言,這些模式認為雨量的變遷,夏季增加的幅度比冬季來的大,而近地面溫度則是冬季的增溫幅度大於夏季。
    另外氣候變遷的平均空間分佈狀況,大體而言,降水的差異性較溫度大,緯度較高的區域有降水增多的情形,而近地面空氣溫度則是有由東南向西北增暖效應逐漸增強的情況,但各模式增強的幅度有所不同。
    雖然上述各模式對氣候變遷的模擬結果並不一致,但至少這些模式的模擬結果可以提供我們一個未來氣候變遷情況的參考範圍,以提供其他相關領域做進一步的研究之用。

    誌謝-----------------------------------------------Ⅰ 摘要-----------------------------------------------Ⅱ 目錄-----------------------------------------------Ⅳ 圖表說明-------------------------------------------Ⅴ 一、前言-------------------------------------------1 二、資料和研究方法---------------------------------5 2.1 觀測資料------------------------------------5 2.2 模式和實驗資料------------------------------5 2.3 研究方法------------------------------------9 三、現今氣候的模擬---------------------------------13 3.1 氣候值--------------------------------------13 3.2 空間分佈------------------------------------18 3.3 時間序列------------------------------------25 四、氣候變遷的模擬---------------------------------31 4.1 變遷值--------------------------------------31 4.2 空間分佈------------------------------------39 4.3 時間序列------------------------------------42 五、結論-------------------------------------------47 參考文獻-------------------------------------------50 附圖-----------------------------------------------55 圖表說明 表說 頁數 表1 各模式的名稱、發展該模式的氣候中心、空間解析度和主要參考文 獻-------------------------------------------------------6 表2 各模式的實驗簡稱-----------------------------------------7 表3 各溫室氣體變化實驗的氣體假設-----------------------------8 表4 各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的氣體假設---------------9 表5 觀測資料的氣候值(NCEP為1961-90年,GPCP為1979-98年)。 單位:降水為mm/day;溫度為 ℃ --------------------------14 表6 各溫室氣體變化實驗降水模擬和觀測值的空間相關係數(1961-90年 平均),(a)為年平均,(b)為夏季平均,(c)為冬季平均的相關係數 --------------------------------------------------------20 表7 各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降水模擬和觀測值的空間相係 數(1961-90年平均),(a)為年平均,(b)為夏季平均,(c)為冬季平 均的相關係數--------------------------------------------21 表8 各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溫度模擬和觀測值的空間相關係數(1961-90年 平均),(a)為年平均,(b)為夏季平均,(c)為冬季平均的相關係數 --------------------------------------------------------23 表9 各溫室氣體與氣溶膠變化實驗溫度模擬和觀測值的空間相關係數( 1961-90年平均),(a)為年平均,(b)為夏季平均,(c)為冬季平均 的相關係數---------------------------------------------24 表10 各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降水資料的年增率(1961-90年)和GPCP 的降水年增率(1979-1998年),(a)為年平均,(b)為夏季平均,(c) 為冬季平均的年增率。單位:mm/day / year----------------27 表11 各溫室氣體和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降水資料的年增率(1961-90年) 和GPCP的降水年增率(1979-1998年),(a)為年平均,(b) 為夏季 平均,(c)為冬季平均的年增率。單位:mm/day/year---------28 表12 各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溫度資料的年增率(1961-90年)和NCEP 的溫度年增率(1961-1990年),(a)為年平均,(b)為夏季平 均,(c)為冬季平均的年增率。單位:Degree C。------------29 表13 各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溫度資料的年增率(1961-90年)和NCEP 的溫度年增率(1961-1990年),(a)為年平均,(b)為夏季平均,(c) 為冬季平均的年增率。單位:Degree C。-------------------30 表14 各溫室氣體變化實驗二氧化碳濃度變1.9倍的時間。---------32 表15 各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二氧化碳變1.9倍的時間-32 表16 各模式的實驗在東亞地區模擬的降水變化量相對於控制實驗標準差 的比例(a)為溫室氣體變化實驗(b)為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膠 變化實驗-----------------------------------------------38 表17 各模式的實驗在東亞地區模擬的近地面溫度變化量相對於控制實驗 標準差的比例(a)為溫室氣體變化實驗(b)為溫室氣體與硫酸 根氣溶膠變化實驗---------------------------------------39 表18 各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降水資料之年增率(1991-2100年),(a) 為年平均,(b)為夏季平均,(c)為冬季平均的年增率。單位: mm/day/year。------------------------------------------43 表19 各溫室氣體和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降水資料之年增率(1991-2100 年),為年平均,(b)為夏季平均,(c)為冬季平均的年增率。 單位:mm/day/ year。------------------------------------44 表20 各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溫度資料之年增率(1991-2100年),(a) 為年平均,(b)為夏季平均,(c)為冬季平均的年增率。 單位:Degree C。----------------------------------------45 表21:各溫室氣體和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溫度資料之年增率(1991-2100 年),為年平均,(b)為夏季平均,(c)為冬季平均的年增率。 單位:Degree C。---------------------------------------46 圖說 頁數 圖1. 依據IS92a排放境況推估的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時間為1990- 2100年。(來源:IPCC, 1996)---------------------------55 圖2. 本文選取的四個區域的位置,由大到小依次是L區(70-140∘E, 15-60∘N)、M區(90-140∘E,15-45∘N)、S區(110-130∘E, 15-30 ∘N)和P點(121.25°E,23.75°N)。--------------55 圖3. 各觀測資料氣候值空間分佈的比較,(a)-(c)為IPCC的年、夏 季和冬季的陸地降水氣候值(1961-90年),(d)-(f)為GPCP 的年、夏季和冬季的降水氣候值(1979-98年),(g)-(i)為IPCC 的年、夏季和冬季的陸地近地面溫度氣候值(1961-90年),(j) -(l)為NCEP的年、夏季和冬季的近地面溫度氣候值(1961-90 年)的空間分佈圖。降水單位為mm/day,溫度單位為 ℃。----56 圖4. 各實驗模擬的降水的氣候值(1961-90年)和觀測氣候值(GPCP 1979-98年的平均值)誤差的百分比,(a)-(c)為各溫室氣體變 化實驗模擬的年、夏季和冬季平均,(d)-(f)為各溫室氣體與硫 酸根變化實驗模擬的年、夏季和冬季平均。------------------57 圖5. 各實驗模擬的近地表溫度氣候值(1961-90年)和觀測氣候值 (NCEP1961-90年的平均值)的距平,(a)-(c)為各溫室氣體變 化實驗模擬的年、夏季和冬季平均,(d)-(f)為各溫室氣體與硫 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年、夏季和冬季平均。------------58 圖6. 各模式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降水年平均氣候值(1961-90年) 和GPCP年平均降水氣候值(1979-98年)空間分佈的比較。----- ----------------------------------------------------59、60 圖7. 各模式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夏季降水氣候值(1961-90年)和 GPCP夏季降水氣候值(1979-98年)空間分佈的比較。----61、62 圖8. 各模式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冬季降水氣候值(1961-90年)和 GPCP冬季降水氣候值(1979-98年)空間分佈的比較。----63、64 圖9. 各模式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降水年平均氣候值 (1961-90年)和GPCP年平均降水氣候值(1979-98年)空間分佈 的比較。--------------------------------------------65、66 圖10. 各模式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夏季降水氣候值 (1961-90年)和GPCP夏季降水氣候值(1979-98年)空間分佈 的比較。-------------------------------------------67、68 圖11. 各模式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冬季降水氣候值 (1961-90年)和GPCP冬季降水氣候值(1979-98年)空間分佈 的比較。--------------------------------------------69、70 圖12. 各模式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近地面溫度年平均氣候值(1961- 90年)和NCEP近地面溫度年平均氣候值(1979-98年)空間分 佈的比較。-----------------------------------------71、72 圖13. 各模式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夏季近地面溫度氣候值(1961-90 年)和NCEP夏季近地面溫度氣候值(1979-98年)空間分佈的比 較。-----------------------------------------------73、74 圖14. 各模式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冬季近地面溫度氣候值(1961-90 年)和NCEP冬季近地面溫度氣候值(1979-98年)空間分佈的比 較。-----------------------------------------------75、76 圖15. 各模式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近地面溫度年平 均氣候值(1961-90年)和NCEP近地面溫度年平均氣候值(1979-98 年)空間分佈的比較。-------------------------------77、78 圖16. 各模式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夏季近地面溫度 氣候值(1961-90年)和NCEP夏季近地面溫度氣候值(1979-98 年)空間分佈的比較。-------------------------------79、80 圖17. 各模式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冬季近地面溫度 氣候值(1961-90年)和NCEP冬季近地面溫度氣候值(1979-98 年)空間分佈的比較。-------------------------------81、82 圖18. 各實驗模擬的降水和觀測值的時間序列,時間為1961-2100年,(a) -(c)為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年、夏季和冬季降水值的時間 序列,(d)-(f)為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年、 夏季和冬季降水值的時間序列。----------------------------83 圖19. 各實驗模擬的近地面溫度和觀測值的時間序列,時間為1961-2100 年,(a)-(c)為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年、夏季和冬季溫度 值的時間序列,(d)-(f)為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 模擬的年、夏季和冬季溫度值的時間序列。------------------84 圖20. 各實驗模擬的降水氣候變遷(1.9–1 CO2 ),(a)-(c)為溫室氣 體變化實驗模擬的年、夏季和冬季變遷,(d)-(f)為溫室氣 體和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年、夏季和冬季變遷。------85 圖21. 各實驗模擬的近地面溫度氣候變遷(1.9–1 CO2 ),(a)-(c)為 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年、夏季和冬季變遷,(d)-(f)為溫 室氣體和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年、夏季和冬季變遷。--86 圖22. 各模式控制實驗模擬的降水和近地面溫度之平均值和標準差,(a) 為降水年平均,(b)為降水夏季平均,(c)為降水冬季平均,(d) 為溫度年平均,(e)為溫度夏季平均,(f)為溫度冬季平均。 ------------------------------------------------------87 圖23. 各模式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降水年平均變化量( 1.9–1 CO2 ) 的空間分佈圖。----------------------------------------88 圖24. 各模式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降水年平均變化 量( 1.9–1 CO2 )的空間分佈圖。-------------------------89 圖25. 各模式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夏季降水變化量( 1.9–1 CO2 ) 的空間分佈圖。----------------------------------------90 圖26. 各模式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夏季降水變化量 ( 1.9–1 CO2 )的空間分佈圖。---------------------------91 圖27. 各模式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冬季降水變化量( 1.9–1 CO2 ) 的空間分佈圖。----------------------------------------92 圖28. 各模式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冬季降水變化量 ( 1.9–1 CO2 )的空間分佈圖。---------------------------93 圖29. 各模式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近地面溫度年平均變化量( 1.9–1 CO2 )的空間分佈圖。-----------------------------------94 圖30. 各模式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近地面溫度年平 均變化量( 1.9–1 CO2 )的空間分佈圖。-------------------95 圖31. 各模式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夏季近地面溫度變化量( 1.9–1 CO2 )的空間分佈圖。------------------------------------96 圖32. 各模式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夏季近地面溫度 變化量( 1.9–1 CO2 )的空間分佈圖。---------------------97 圖33. 各模式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冬季近地面溫度變化量( 1.9–1 CO2 )的空間分佈圖。-----------------------------------98 圖34. 各模式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冬季近地面溫度 變化量( 1.9–1 CO2 )的空間分佈圖。---------------------99 誌謝-----------------------------------------------Ⅰ 摘要-----------------------------------------------Ⅱ 目錄-----------------------------------------------Ⅳ 圖表說明-------------------------------------------Ⅴ 一、前言-------------------------------------------1 二、資料和研究方法---------------------------------5 2.1 觀測資料------------------------------------5 2.2 模式和實驗資料------------------------------5 2.3 研究方法------------------------------------9 三、現今氣候的模擬---------------------------------13 3.1 氣候值--------------------------------------13 3.2 空間分佈------------------------------------18 3.3 時間序列------------------------------------25 四、氣候變遷的模擬---------------------------------31 4.1 變遷值--------------------------------------31 4.2 空間分佈------------------------------------39 4.3 時間序列------------------------------------42 五、結論-------------------------------------------47 參考文獻-------------------------------------------50 附圖-----------------------------------------------55 圖表說明 表說 頁數 表1 各模式的名稱、發展該模式的氣候中心、空間解析度和主要參考文 獻-------------------------------------------------------6 表2 各模式的實驗簡稱-----------------------------------------7 表3 各溫室氣體變化實驗的氣體假設-----------------------------8 表4 各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的氣體假設---------------9 表5 觀測資料的氣候值(NCEP為1961-90年,GPCP為1979-98年)。 單位:降水為mm/day;溫度為 ℃ --------------------------14 表6 各溫室氣體變化實驗降水模擬和觀測值的空間相關係數(1961-90年 平均),(a)為年平均,(b)為夏季平均,(c)為冬季平均的相關係數 --------------------------------------------------------20 表7 各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降水模擬和觀測值的空間相係 數(1961-90年平均),(a)為年平均,(b)為夏季平均,(c)為冬季平 均的相關係數--------------------------------------------21 表8 各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溫度模擬和觀測值的空間相關係數(1961-90年 平均),(a)為年平均,(b)為夏季平均,(c)為冬季平均的相關係數 --------------------------------------------------------23 表9 各溫室氣體與氣溶膠變化實驗溫度模擬和觀測值的空間相關係數( 1961-90年平均),(a)為年平均,(b)為夏季平均,(c)為冬季平均 的相關係數---------------------------------------------24 表10 各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降水資料的年增率(1961-90年)和GPCP 的降水年增率(1979-1998年),(a)為年平均,(b)為夏季平均,(c) 為冬季平均的年增率。單位:mm/day / year----------------27 表11 各溫室氣體和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降水資料的年增率(1961-90年) 和GPCP的降水年增率(1979-1998年),(a)為年平均,(b) 為夏季 平均,(c)為冬季平均的年增率。單位:mm/day/year---------28 表12 各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溫度資料的年增率(1961-90年)和NCEP 的溫度年增率(1961-1990年),(a)為年平均,(b)為夏季平 均,(c)為冬季平均的年增率。單位:Degree C。------------29 表13 各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溫度資料的年增率(1961-90年)和NCEP 的溫度年增率(1961-1990年),(a)為年平均,(b)為夏季平均,(c) 為冬季平均的年增率。單位:Degree C。-------------------30 表14 各溫室氣體變化實驗二氧化碳濃度變1.9倍的時間。---------32 表15 各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二氧化碳變1.9倍的時間-32 表16 各模式的實驗在東亞地區模擬的降水變化量相對於控制實驗標準差 的比例(a)為溫室氣體變化實驗(b)為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膠 變化實驗-----------------------------------------------38 表17 各模式的實驗在東亞地區模擬的近地面溫度變化量相對於控制實驗 標準差的比例(a)為溫室氣體變化實驗(b)為溫室氣體與硫酸 根氣溶膠變化實驗---------------------------------------39 表18 各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降水資料之年增率(1991-2100年),(a) 為年平均,(b)為夏季平均,(c)為冬季平均的年增率。單位: mm/day/year。------------------------------------------43 表19 各溫室氣體和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降水資料之年增率(1991-2100 年),為年平均,(b)為夏季平均,(c)為冬季平均的年增率。 單位:mm/day/ year。------------------------------------44 表20 各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溫度資料之年增率(1991-2100年),(a) 為年平均,(b)為夏季平均,(c)為冬季平均的年增率。 單位:Degree C。----------------------------------------45 表21:各溫室氣體和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溫度資料之年增率(1991-2100 年),為年平均,(b)為夏季平均,(c)為冬季平均的年增率。 單位:Degree C。---------------------------------------46 圖說 頁數 圖1. 依據IS92a排放境況推估的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時間為1990- 2100年。(來源:IPCC, 1996)---------------------------55 圖2. 本文選取的四個區域的位置,由大到小依次是L區(70-140∘E, 15-60∘N)、M區(90-140∘E,15-45∘N)、S區(110-130∘E, 15-30 ∘N)和P點(121.25°E,23.75°N)。--------------55 圖3. 各觀測資料氣候值空間分佈的比較,(a)-(c)為IPCC的年、夏 季和冬季的陸地降水氣候值(1961-90年),(d)-(f)為GPCP 的年、夏季和冬季的降水氣候值(1979-98年),(g)-(i)為IPCC 的年、夏季和冬季的陸地近地面溫度氣候值(1961-90年),(j) -(l)為NCEP的年、夏季和冬季的近地面溫度氣候值(1961-90 年)的空間分佈圖。降水單位為mm/day,溫度單位為 ℃。----56 圖4. 各實驗模擬的降水的氣候值(1961-90年)和觀測氣候值(GPCP 1979-98年的平均值)誤差的百分比,(a)-(c)為各溫室氣體變 化實驗模擬的年、夏季和冬季平均,(d)-(f)為各溫室氣體與硫 酸根變化實驗模擬的年、夏季和冬季平均。------------------57 圖5. 各實驗模擬的近地表溫度氣候值(1961-90年)和觀測氣候值 (NCEP1961-90年的平均值)的距平,(a)-(c)為各溫室氣體變 化實驗模擬的年、夏季和冬季平均,(d)-(f)為各溫室氣體與硫 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年、夏季和冬季平均。------------58 圖6. 各模式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降水年平均氣候值(1961-90年) 和GPCP年平均降水氣候值(1979-98年)空間分佈的比較。----- ----------------------------------------------------59、60 圖7. 各模式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夏季降水氣候值(1961-90年)和 GPCP夏季降水氣候值(1979-98年)空間分佈的比較。----61、62 圖8. 各模式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冬季降水氣候值(1961-90年)和 GPCP冬季降水氣候值(1979-98年)空間分佈的比較。----63、64 圖9. 各模式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降水年平均氣候值 (1961-90年)和GPCP年平均降水氣候值(1979-98年)空間分佈 的比較。--------------------------------------------65、66 圖10. 各模式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夏季降水氣候值 (1961-90年)和GPCP夏季降水氣候值(1979-98年)空間分佈 的比較。-------------------------------------------67、68 圖11. 各模式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冬季降水氣候值 (1961-90年)和GPCP冬季降水氣候值(1979-98年)空間分佈 的比較。--------------------------------------------69、70 圖12. 各模式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近地面溫度年平均氣候值(1961- 90年)和NCEP近地面溫度年平均氣候值(1979-98年)空間分 佈的比較。-----------------------------------------71、72 圖13. 各模式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夏季近地面溫度氣候值(1961-90 年)和NCEP夏季近地面溫度氣候值(1979-98年)空間分佈的比 較。-----------------------------------------------73、74 圖14. 各模式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冬季近地面溫度氣候值(1961-90 年)和NCEP冬季近地面溫度氣候值(1979-98年)空間分佈的比 較。-----------------------------------------------75、76 圖15. 各模式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近地面溫度年平 均氣候值(1961-90年)和NCEP近地面溫度年平均氣候值(1979-98 年)空間分佈的比較。-------------------------------77、78 圖16. 各模式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夏季近地面溫度 氣候值(1961-90年)和NCEP夏季近地面溫度氣候值(1979-98 年)空間分佈的比較。-------------------------------79、80 圖17. 各模式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冬季近地面溫度 氣候值(1961-90年)和NCEP冬季近地面溫度氣候值(1979-98 年)空間分佈的比較。-------------------------------81、82 圖18. 各實驗模擬的降水和觀測值的時間序列,時間為1961-2100年,(a) -(c)為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年、夏季和冬季降水值的時間 序列,(d)-(f)為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年、 夏季和冬季降水值的時間序列。----------------------------83 圖19. 各實驗模擬的近地面溫度和觀測值的時間序列,時間為1961-2100 年,(a)-(c)為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年、夏季和冬季溫度 值的時間序列,(d)-(f)為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 模擬的年、夏季和冬季溫度值的時間序列。------------------84 圖20. 各實驗模擬的降水氣候變遷(1.9–1 CO2 ),(a)-(c)為溫室氣 體變化實驗模擬的年、夏季和冬季變遷,(d)-(f)為溫室氣 體和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年、夏季和冬季變遷。------85 圖21. 各實驗模擬的近地面溫度氣候變遷(1.9–1 CO2 ),(a)-(c)為 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年、夏季和冬季變遷,(d)-(f)為溫 室氣體和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年、夏季和冬季變遷。--86 圖22. 各模式控制實驗模擬的降水和近地面溫度之平均值和標準差,(a) 為降水年平均,(b)為降水夏季平均,(c)為降水冬季平均,(d) 為溫度年平均,(e)為溫度夏季平均,(f)為溫度冬季平均。 ------------------------------------------------------87 圖23. 各模式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降水年平均變化量( 1.9–1 CO2 ) 的空間分佈圖。----------------------------------------88 圖24. 各模式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降水年平均變化 量( 1.9–1 CO2 )的空間分佈圖。-------------------------89 圖25. 各模式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夏季降水變化量( 1.9–1 CO2 ) 的空間分佈圖。----------------------------------------90 圖26. 各模式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夏季降水變化量 ( 1.9–1 CO2 )的空間分佈圖。---------------------------91 圖27. 各模式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冬季降水變化量( 1.9–1 CO2 ) 的空間分佈圖。----------------------------------------92 圖28. 各模式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冬季降水變化量 ( 1.9–1 CO2 )的空間分佈圖。---------------------------93 圖29. 各模式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近地面溫度年平均變化量( 1.9–1 CO2 )的空間分佈圖。-----------------------------------94 圖30. 各模式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近地面溫度年平 均變化量( 1.9–1 CO2 )的空間分佈圖。-------------------95 圖31. 各模式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夏季近地面溫度變化量( 1.9–1 CO2 )的空間分佈圖。------------------------------------96 圖32. 各模式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夏季近地面溫度 變化量( 1.9–1 CO2 )的空間分佈圖。---------------------97 圖33. 各模式溫室氣體變化實驗模擬的冬季近地面溫度變化量( 1.9–1 CO2 )的空間分佈圖。-----------------------------------98 圖34. 各模式溫室氣體與硫酸根氣溶膠變化實驗模擬的冬季近地面溫度 變化量( 1.9–1 CO2 )的空間分佈圖。---------------------99

    DKRZ, 1993: The ECHAM3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Techn. Rep. No. 6, DKRZ, Bundestr. 55, Hamburg. Germany.
    Emori, S., T. Nozawa, A. Abe-Ouchi, A. Numaguti, M. Kimoto and T.
    Nakajima, 1999: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model experiments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with an explicit representation of
    sulfate aerosol scattering. J. Meteorol. Soc. Japan, 77,
    1299-1307. (in press)
    Flato, G. M., G.J. Boer, W.G. Lee, N.A. McFarlane, D. Ramsden, M.C.
    Reader and A.J. Weaver, 1997: The Canadian Centre for Climate
    Modelling and Analysis Global Coupled Model and its Climate,
    in manuscript.
    Gates, W. L., A. Henderson-Sellers, G. J. Boer, C. K. Folland, A.
    Kitoh, B. J. McAvaney, F. Semazzi, N. Smith, A. J. Weaver
    and Q.-C. Zeng, 1996: Climate Models – Evaluation. In:
    Climate Change 1995. The Science of Climate Change., J. T.
    Houghton, L. G. Meira Filho, B. A. Callander, N. Harris, A.
    Kattenberg and K. Maskell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229-284.
    Giorgi, F., and L. Mearns, 1991: Approaches to the simulation of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A review. J. Geophys. Res., 29,
    191-216.
    Gordon, H. B. and S. P. O'Farrell, 1997: Transient climate change
    in the CSIRO coupled model with dynamic sea ice. Mon. Wea.
    Rev., 125, 875- 907.
    Grotch, S. L., and M. C. McCracken, 1991: The use of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s to predict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J.
    Climate, 4, 286-303.
    Huffman,G.J., R.F. Adle, P. Arkin, A. Chang, R. Ferraro, Gruber,
    J. Janowiak, A. McNab, B. Rudolf, and U. Schneider, 1997:
    The 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 (GPCP)
    combined precipitation dataset. Bull. Amer. Meteor.
    Soc.,78, 5-20.
    IPCC, 1996: Climate Change 1995. The Science of Climate Change, J.
    T. Houghton, L. G. Meira Filho, B. A. Callander, N. Harris,
    A. Kattenberg and K. Maskell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572pp.
    Jones, P. D., 1994: Hemispheric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Variations:
    A Reanalysis and an update to 1993, J. Climate, 7,
    pp1794-1804.
    Johns, T.C., 1996: A description of the Second Hadley Centre Coupled
    Model (HADCM2). Climate Research Techn. 71, Meteorological
    Office, Bracknell, UK, 19.
    Kalnay and coauthors, 1996: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Project. Bull.
    Amer. Meteor. Soc., 77, 437-471. Meehl, J.F.B. Kattenberg, A.,
    F. Giorgi, H. Grassl, G.A. Mitchell, R.J. Stouffer, T.
    Tokioka, A.J. Weaver and T.M.L. Wigley, 1996: Climate Models –
    Projections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In: Climate Change
    1995. The Science of Climate Change., J.T. Houghton, L.G.
    Meira Filho, B.A. Callander, N. Harris, A. Kattenberg and K.
    Maskell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285-357.
    Kattenberg, A., F. Giorgi, H. Grassl, G. A. Meehl, J. F. B. Mitchell,
    R. J. Stouffer, T. Tokioka, A. J. Weaver, and T. M. L. Wigley,
    1996: Climate Models – projections of future climate. In "
    Climate Change 1995 " , Eds. J. T. Houghton, B. A. Callander,
    N. Harris, A. Kattenberg, and K. Maskel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89-357.
    Lal, M.,P. H. Whetton, A. B. Pittock and B. Chakraborty, 1998: The
    Greenhouse Gas-Induced Climate Change over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as Projected by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Experiments. TAO, 9, 673-690.
    Maier-Reimer, E., and U. Mikolajewicz and K. Hasselmann, 1993: Mean
    circulation of the Hamburg LSG OGCM and its sensitivity of
    the thermohaline surface forcing. J. Phys. Oceanogr, 23,
    731-757.
    Manabe S. and R. J. Stouffer, 1994: Multiple- Century Response of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Model to an Increase of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Journal of Climate, 7, 5-23.
    Mitchell J.F.B., S. Manabe, V. Meleshko and T. Tokioka, 1990:
    Equilibrium Climate Change –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In: Climate Change. The IPCC Scientific Assessment.,
    J. F. Houghton, G. J. Jenkins and J. J. Ephraum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131-172.
    New, M.G., M. Hulme and P.D. Jones, in press: Representing 20th
    century space-time climate variability. I: Development of a
    1961-1990 mean monthly terrestrial climatology. J. Climate.
    Roeckner, E., J.M. Oberhuber, A. Bacher, M. Christoph and I.
    Kirchner, 1996: ENSO variability and atmospheric response in
    a global coupled Atmosphere - ocean GCM. Climate Dynamics,
    12, 737-754.
    Santer B. D., W. Bruggemann, U. Cubash, K. Hasselmann, E. Maier-
    Reimer and U. Mikolajewicz, 1994: Signal-to-noise analysis
    of time- dependent greenhouse warming experiments. Part 1:
    Pattern analysis. Climate Dynamics, 9, 267-285.
    von Storch, H., E. Zorita, and U. Cubasch, 1993: Downscaling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estimates to regional scales: an
    application to Iberian rainfall in wintertime. Journal of
    Climate, 6, 1161-1171.
    Washington,W.M. and G.A. Meehl, 1993: Greenhouse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with penetrative cumulus convection and tropical
    cirrus albedo effects. Clim. Dyn., 8, 211-223.
    Washington,W.M., G.A. Meehl, L. VerPlank and T. Bettge, 1994: A world
    ocean model for greenhouse sensitivity studies: resolution
    intercomparison and the role diagnostic forcing. Clim. Dyn.,
    9, 321- 344.
    Wigley, T. M. L., P. D. Jones, K. R. Briffa, and G. Smith, 1990:
    Obtaining subgrid scale information from coarse-resolutio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output. J. Geophys. Res., 95,
    1943-1953.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