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高慈妤 Kao, Tzu-yu |
---|---|
論文名稱: |
紙雕造型應用於臺灣民俗陣頭之創作研究-以艋舺青山宮神將為例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Paper Sculpture Models in Taiwan Folk Customs-Take Manka Qingshan Temple god's general as an example |
指導教授: |
蘇文清
Su, Wen-Ch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設計創作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Design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e Practice in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1 |
中文關鍵詞: | 臺灣民俗陣頭 、神將 、紙雕 |
英文關鍵詞: | Taiwanese folklore, God's general, Paper Sculpture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259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6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神將是在廟會遶境中,相當常見的傳統陣頭之一,造型高大威武,多以兩個一組的方式出現,角色為護衛神居多,其稱呼在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說法,而最多人熟知的稱呼為神將和大仙尪仔這兩種。廟會的活動來自於民間信仰的延伸,而神將也因體型巨大,且在操偶時需要較大的範圍,所以會給人有種距離感,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紙雕的形式增進距離,讓人可以更近距離的欣賞神將的傳統之美。
紙雕的分類有許多不同的的形式,此次研究從紙雕中的全雕技法進行分析,經由個案分析將全雕的技法,分為基本技法以及應用技法兩大類,再與主題進行結合,將神將的整體架構及操偶方式,以應用技法中的環扣技法進行創作,並分析艋舺青山宮八尊代表神將的外觀造型,與立體紙雕做結合,創作出神將的立體造型。
本創作在顏色上以兩組不同的方式呈現,一組以白色及金色進行搭配,此組較可明顯的看到神將在角色上的特點,另一組以全彩色的方式呈現,此組整體效果較接近神將本身的色彩。在色彩方面此次均以紙張的原色作為呈現,未經電腦上色,較能展現出紙雕立體的美感。
本創作藉由文創的方式,將傳統的民俗陣頭文化,進行轉換,以紙張的素材及紙雕的技法進行呈現,有效的拉近神將與人之間的距離,藉由此次的創作,也讓更多不同喜好的客群,了解到臺灣民俗陣頭-神將的內涵。
God's general are most common traditional Folk Customs in temple fairs.The shape is tall and mighty, mostly appearing in groups of two. Most of the roles are guarding gods, and their name will have different statements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most popular name are "god's general" and "big godpuppet".Temple fair activities come from the folk beliefs. The god's general are big, And need a big range of operations. give the people ense of distance. So this research hopes to increase the distance through paper carving. People can close range appreciate the traditional beauty of god's general.
The many different sort in paper sculpture.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full carving Technique. After case analysis,Classify the full carving technology was. Divided two categories.basic techniques and applied techniques.After that combine themes the god's general.Use the basic techniques to modeling structure of god's general.Use the applied techniques to operation method of god's general. Analyzed the modeling of the eight representative god's general in Manka Qingshan Temple, Combine with paper sculpture.
This design uses two color schemes to present. One set use white and gold paper. You can clearly se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od's general. One set uses
colored paper. This set is closer to the original color. This design uses the original color of the paper. Not colored by computer, So we can look the Three-dimensional beauty of paper sculpture.
This design uses Cultural and Creative, change the traditional folklore culture,
Uses the paper materials and paper carving techniques of creation.Shorte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god's generals and people. This design attract the
different interest people Come to visit.Understand the god's general of meaning in Taiwanese folklore.
中文圖書:
李亦園(1985)。信仰與文化。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郭麗娟(2001)。台灣廟會工藝與戲劇【圖解版】。台中市:晨星。
呂江銘(2004)。蘆洲神將上、下冊。台北市:唐山。
謝宗榮(2003)。臺灣傳統宗教藝術。台中市:晨星。
謝宗榮(2006)。臺灣的廟會文化與信仰變遷。博揚文化。
洪新富(1996)。紙的可能。台北市:三采文化。
洪新富(1994)。紙藝話情。台北市:培根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洪新富(2003)。臺灣民俗紙藝。台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洪新富(2004)。紙的詠歎調-洪新富的生態紙雕藝術。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林美容(1993)。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林美容(2013)。迎神在臺北-臺北迎城隍、艋舺迎青山王、臺北靈安社陣頭。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陳大川(1988)。紙素材與現現代紙藝。台北市:台北市美術館。
呂江銘(2007)。「蘭陽神將」之調查研究-以溪南地區六鄉鎮為主。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林美宏(1996)。紙藝創作世界,紙藝世界叢書1。台北市:三采。
林茂賢(1999)。台灣民俗記事。台北:萬卷樓。
曾柏瑜(2015)。五花鹽001期2015年春季刊-青山王
陳大川(1988)。紙素材與現現代紙藝。台北市:台北市美術館。
保羅.傑克森 (2017)。設計摺學全書。台北市:積木文化。
論文期刊:
林蔚嘉(2005)。臺灣神將文化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許倍騰(2011)。神將腳社群的訊息傳播。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論文學位。
董柏宏(2019)。參與廟會陣頭活動之動機、學習意願與價值認同分析-以嘉義地區國高中學生為例。南華大學管理學院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方靜雯(2017)。以紙雕藝術融入社區本位學校特色課程之研究。南華大學視覺與媒體藝術學系。碩士論文。
葉雪幸(2016)。紙藝新雕-臺灣紙藝文創設計之研究。華梵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
鄭安倪(2015)。紙藝創作中紙材之塑形與表現。國立臺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簡靖敏(2015)。新藝術風格應用於紙藝創作研究。華梵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筱林(2015)。《銅鑼花響》-以苗栗地方節慶為題之紙藝圖像海報創作。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巫佩穎(2012)。紙藝構成應用於中國傳統節日之吉祥圖案創作研究。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曾源暢(2014)。立體紙雕造形應用於鳥類之創作研究 以麻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詹千慧(2012)。台北艋舺青山宮廟會之組織及象徵。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芳(2011)。民俗慶典活動與集體記憶的探討─以艋舺青山宮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鍾秀雋(2019)。艋舺角頭、廟會與陣頭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
網路資料:
臺灣學通訊編輯委員會(2016)。臺灣學通訊,第92期 /藝陣(二)。國立臺灣圖書館。2020年8月16日。取自: https://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63161355149.pdf
詩文學/戲曲音樂空間:東吳SocGIS團隊艋舺詩社與軒社耆老訪談。2019年5月26日,取自: http://cstone.idv.tw/?tag=%E6%B4%AA%E5%95%9F%E5%AE%97
臺灣祭典的大人偶。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2019年5月26日。取自: https://tm.ncl.edu.tw/article?u=001_003_0000362631&lang=chn
張靖委(2017)。為什麼你不該錯過艋舺青山王遶境。2019年6月30日。取自: http://usemei.blogspot.com/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