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曹宜蓁
論文名稱: 青少年伴侶經歷未成年生育事件歷程之研究
指導教授: 潘淑滿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4
中文關鍵詞: 青少年父母青少年伴侶性別發展匱乏
英文關鍵詞: teen parents, teen couples, gender, insufficiency of develop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59下載:8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貼近青少年父母生活經驗,藉由質性研究的探索力從青少年伴侶的主體觀點出發,邀請三對在未成年時期成為父母的未婚伴侶及其家長,透過深度訪談的方式,理解青少年在生育事件歷程中的實質生活內涵,並探討其中性別權力的展現,以及所處的社會脈絡的支持體系。
      本研究發現,青少年伴侶在生育事件之前,多半處在孤單、.疏離的人際網絡,而擔任父母之後的青少年伴侶不僅受年齡所限,身處的社會脈絡也缺乏足夠的支持,青少年必須靠自身的能力去因應生活的挑戰,也因為選擇的有限、資源的不足,而採取傳統性別分工模式,這使得青少女的主體性消失,在經濟上成為依賴者,在親密關係中缺乏協商主權,而擔任父親的青少男,也因為被期待表現「負責任」而承受超出其年齡的嚴苛挑戰,青少男與青少女均因生育事件而影響了生涯的發展。
      然而政府在提供青少年父母福利照顧的角色缺席,使得青少年面臨更多生涯的危機、資源及發展機會的匱乏以及未成年身份的限制,將導致青少年落入貧窮循環的危機。青少年在養家、持家、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受到種種來自文化、法律、社會政策、制度等結構性因素的影響,在負責任的意願與落實的差距之間,突顯了青少年在未成年生育事件中的弱勢處境。當他們處於多重匱乏的危機,面臨角色壓迫的同時,也正經歷著多重消權的負向影響。
      本研究建議未來協助經歷生育事件的青少年伴侶時,應從充權的角度看待未成年生育事件中的青少年,並考量青少男、青少女的處境與需求,從政策規劃、教育供給、社會工作實務等三方面並重,提供合適的資源及發展新的工作模式與方法。

    The research interviewed three unmarried pregnant teen couples.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the research aimed to collect the first-hand experiences of unwed teen parents and implement the research outcomes into practice and policy. Through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teen parents narrate their own life stories, which allow practitioners to understand their substantive life experiences and explore the power distribution among different genders.
      Teen couples often feel socially isolated. Most interviewees lack of autonomy to make decisions on their own due to age limit and economic dependency. The heavy financial burden of child-rearing to teen parents strengthens the traditional gender stereotypes, which often wipe out the subjectivity of teen mothers, enforce them to become dependants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nd marginalize them in the dominant culture. Similar to their counterparts, teen fathers also suffer some consequences of unplanned pregnancy. The expectation of being a responsible father is a rigorous challenge to a teen boy. Becoming a parent can really derail a young man’s education and life planning.
      Teen parents face not only age limit but also insufficient support in their social context. The government is absent in providing adequate supports for teen parents. The lack of resources and opportunities along with the age limit will jeopardize their chances of better development and may lead them into the vicious circle of poverty.
      The research looked into the substantial obstacles of unmarried teen parents. It is crucial to be gender sensitive and have empowerment perspective when assessing the needs of unmarried teen parents. It is my sincere hope that the research will serve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needs of teen parents and provide useful evidence-based research findings to practitioners, policy-maker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目的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青少年發展特質 8 第二節 青少年懷孕的因素與影響 14 第三節   青少年生育事件的抉擇與處境 23 第四節   性別概念與性別關係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取向 41 第二節 資料蒐集方法 43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45 第四節 資料的分析與嚴謹性 49 第五節 研究倫理 51 第四章 她與他的故事 第一節 年少輕狂的西施與阿磊 53 第二節 相愛容易相處難的妞妞與阿力 58 第三節 少年已識愁滋味的織女與小牛 62 第四節 母親的故事 68 第五章 生育事件發展歷程與分析 第一節 青少年身體密碼 71 第二節 青少年伴侶的生活圖像 78 第三節 青春戀曲的困境與代價 10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與討論 124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34 第三節 研究後記 142 參考文獻 144 附錄一:訪談同意書 151 附錄二:訪談大綱—青少年伴侶 152 附錄三:訪談大綱—青少年之家長 154

    中文書目
    王瑞霞(1999)。正視未婚少女懷孕問題。台灣醫學3(3):p338~341。
    王瑞霞(2000)。青少年性健康促進。護理雜誌47(1):p26~31。
    王寶墉(2001)。新新人類五大危機—綜合輔導策略。台北:心理。
    王淑卿(2002)。青少女未婚懷孕相關因素及其預防輔導策略。網路社會學通訊輔導期刊,36。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Riessman.C.k.原著)。台北:五南。
    王淑芬 (2007)。從女性主義觀點看未成年懷孕女性性別角色發展歷程之研究。東吳大學社工所碩士論文。
    王筱霈(2008)。青少女母親之壓力與需求暨婚姻品質探討。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儷靜、林姿杏、涂文雅(2003):妳情我願?:談婚前性行為裡的權力關係。教育研究月刊,109,39 - 48。
    牛憶先(2000)。影響未成年懷孕母親生育後復學之家庭、經濟與社會規範因素。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內政部(2008)。內政部統計處戶籍人口統計年報。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2月。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伍維婷(2008)。倡議與我。勵馨基金會新人訓練內部資料。
    任麗華(1999)。未成年未婚媽媽問題及福利服務提供之研究。台灣省政府社會處委託研究報告。
    任麗華(2005)。未成年未婚媽媽處遇服務之研究。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
    台北婦女保健協會(2008)。台灣女性自主調查報告2008年9月24日新聞稿。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uptoday/3505930
    沈滿華(1997)。青少年未婚媽媽孕期生活經驗之探討。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棟明(1988)。台灣地區育齡有偶婦女初婚的穩定性研究。人口學刊,11,33-54。
    李孟智(1998)。青少年之生育問題。中華衛誌(17):381-387。
    李啟澤、李孟智(1998)。小媽媽面面觀—我國青少年生育的特性及防治。健康世界266期146卷。85-92。
    李愫平(2001)。青少年自尊與懷孕危機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市家事職業學校學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德芬(2002)。中學階段未婚青少女懷孕的學校因應措施之研究報告。教育部委託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李育純 (2006)。論青少年未婚懷孕及其影響。網路社會學通訊輔導期刊,57。
    赤枝桓雄(2003)少年性崩壞-低齡化性行為的危機。(夏淑怡、瞿中蓮譯)。台北:商周。
    林淑芬(1985)。未婚媽媽問題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萬億、徐震(1998)。當代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林惠生(2000)。未成年生育的趨勢、影響及對策。新世紀之婚姻、生育與家庭問題與政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彎大學。
    林婉玉(2002)。未婚青少女學生墮胎的相關照護需求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雅雯(2004)。懷孕少女生育決定歷程之探討。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林慧萍(2005)。未婚青少女出養子女的經驗歷程 。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所碩士論文。
    林昱瑄(2006)。青少女哪吒的生活世界:一群「在玩」青少女的認同形構及其教育意涵。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周培萱(2000)。台北未婚媽媽之家青少女決定生育的經驗歷程。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香港家計會(2007)。青少年生育議題訓練工作坊。勵馨基金會2007香港參訪內部資料。
    柯澍馨(2001)。青少年懷孕問題之分析與探討。勵馨基金會「勇敢小媽咪」親職教育種籽工作坊。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洪雪蓮 (2009) 性別權力下年輕女孩的性自主、懷孕終止與創傷經驗:充權社會工作介入分析。臺大週五社工論壇。
    徐儷玲(2005)。青少年性別角色認同。教育社會學通訊,63,p13-22。
    莊淑靜(2007)。中學教師處理青少年懷孕事件之探討。高師大性別教育所碩士論文。
    晏涵文、林燕卿、張利中((1998)。青少年婚前性行為及其趨勢之探討。台灣性學學刊,4(2),1-14。
    孫惠玲(1998)一位未婚懷孕少女於懷孕至產後初期的生活經驗。台灣大學護理所碩士論文。
    黃囇莉(1999)。跳脫性別框框。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P29-38。
    黃淑玲、李德芬(2003)。研議校園未婚懷孕青少女學校處理機制及因應措施。教育部委託研究計畫。
    曹宜蓁(2005)。未婚懷孕少女的真情告白—談未婚懷孕個案之需求與資源。學生輔導季刊,99,p103-111。
    郭靜晃(2004)。兒童少年福利與服務。台北:揚智。
    郭如珊(2004)。早婚青少年婚姻調適之研究。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怡伶(2005)。磨蹭的快感?-阿魯巴的男子氣概建構。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國鈞(1974)。台灣東部山地民族。台北 : 東方文化
    陳毓文(2002)。少年福利服務。社會工作與台灣社會。呂寶靜(主編)。台北:巨流。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莉莉(2005)。未成年生育對婚姻品質之影響-男性配偶特徵之角色。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欣、魏希聖、蘇秀枝(2005)。「兩性關係及未婚懷孕諮詢專線電話」績效評估總結報告。內政部兒童局補助。
    陳彥文(2008)。 國中男學生男子氣概之研究。台師大教育所碩士論文。
    張淑茹、劉慧玉譯(1998)。約會暴力Dating Volience-從干預到教育,防範青少年虐待式的親密關係。Barrie Levy,M.S.W原著。台北:遠流
    張乃千(2006)。高雄地區非預期懷孕少女懷孕生育中求助經驗之探討。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美惠(2002)。身體、性別與性教育:女性主義的觀點。女學學誌,14,86。
    游美惠(2005)。性別平等教育與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分析。性別教育最前線—多元文化觀點。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P13-36。
    馮容莊(1991)。正視青少年懷孕問題。榮總護理,8(3),p291-298。
    翟宗悌(2005)。學校的新挑戰:青少年懷孕的預防與處理—我們準備好了嗎?學生輔導季刊,99,p52-61。
    翟宗悌、鄔佩麗(2007)。在團體中探索青少年的親密世界。中華輔導學報,22,p119-155。
    翟宗悌 (2009)。國中青少女戀愛關係團體諮商方案之成效研究。國立台彎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潘淑滿(2005)。質性研究理論與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潘淑滿(2006)。平等或差異?--母親身分與母性政策的論述。社區發展季刊,114,p219-238。
    楊美惠(1998)。未婚青少年作人工流產的生活經驗之探討。國防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育英 (2003) 特殊家庭青少女婚前性行為及其相關經驗之質性研究。高醫大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梅珍(1996)。青少年產婦之產後經驗與需求。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惠琴(1999)。女性主義觀點看夫妻衝突與影響歷程。婦女與兩性學刊,10: p41-78。
    劉慧琪(2001)。青少女愛情關係中之性別論述—以三位高職女生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所碩士論文。
    劉珠利(2006)。女性性別角色與社會工作。台北:雙葉書廊。
    劉倍君(2007)。小學教師的性別意識與校園人際互動之探究。高師大性別教育所碩士論文。
    劉淑翎、曹宜蓁、王怡婷、李懿文 (2007)。未成年與成年未婚懷孕女性之社會支持探索性研究~以勵馨基金會春菊學舍為例~。勵馨基金會實務論文。
    鄭惠娟(2002)。未婚懷孕青少年進入婚姻的生活經驗。台灣大學社會所碩士論文。
    鍾思嘉(1993)。青少年的世界。台北:桂冠。
    簡維政(1992)。青少年性態度及性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勵馨基金會(2000)。千禧變奏曲—少女性事知多少。問卷調查報告。
    勵馨基金會(2001)。青少年性行為網路調查。勵馨基金會方案成果報告。
    勵馨基金會(2002)。尋人啟事~落跑小爸爸在哪裡?勵馨2002年度報告。
    勵馨基金會 (2007)。未成年懷孕實務論文研討會。勵馨2007年實務論文發表。
    謝明鴻 (1998) 。青少女母親之精神症狀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中山醫學院醫學所碩士論文。
    蘇芊玲(2002)。感謝那個性騷擾學生的男教授—我的性別意識成長歷程與實踐。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蕭慧心(2002)。國小低年級兒童對圖畫故事書中性別角色的解讀。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昭君(2007)。處理國中懷孕學生的性別教育觀想。勵馨基金會辦理花東地區未成年懷孕及輔導性別教育研習。
    魏楚珍(2002)。房門之內的故事--我看異性戀男人在親密關係中的「受虐」。東吳大學社工所碩士論文。

    英文書目
    Anderson, Elijah. (1990) Streetwise: Race, Class, and Change in an Urban Community.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yers,A.(2000)。Teen and Pregnancy: a hot issue.U.S.A: Enslow Publication,Inc.
    Barbara VanOss Marín, Douglas B. Kirby, Esther S. Hudes, Karin K. Coyle, Cynthia A. Gómez(2006).Boyfriends, Girlfriends and Teenagers' Risk of Sexual Involvement .Perspectives on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38)2, 76-83.
    Cobb.S.(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o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38(5), 300-314.
    Connell, R. W. (1987) Gender and Power: Society, the Person and Sexual Politics. Stanford, C.A.: Th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orey G.(1991),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Pacific Grove (4thEd.), CA: Brooks/Cole.
    Craig G.(1989), Human Development (5th Ed.),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Corcoran, J., Franklin, C., & Bennet, P.(2000). Ecolog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dolescent pregnancy and parenting. Social Work Research, 24(1), 29-39.
    Edited by Josefina J. Card(1993)。Handbook of Adolescent Sexuality and Pregnant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Instruments。Sage Publications。USA。
    Evelyn Lerman(1997)。Teen Moms: The Pain and the Promise。Buena Park,California。
    Frank E. Furstenberg Jr. (2003).Teenage Childbearing as a Public Issue and Private Concern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9). 23-39.
    Glasser W.(1985), Control Theory: A New Explanation of How We Control Our Lives.New York: Harper & Row.
    Hagan J, Foster H( 2001). Youth violence and the end of adolescenc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 ( 66).874- 99
    Hannah Brückner, Anne Martin, Peter S. Bearman,(2004). Ambivalence and Pregnancy: Adolescents' Attitudes, Contraceptive Use and Pregnancy. Perspectives on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36)6, 248-257.
    Henderson, S.(1977). The social network, support and neurosis: The function of attachment in adult lif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31, 185-191.
    Jennifer Manlove, Elizabeth Terry-Humen, Erum Ikramullah ( 2006).Young Teenagers and Older Sexual Partners: Correlates and Consequences for Males and Females. Perspectives on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38) 4, 197-207.
    Leslie G. Raneri and Constance M. Wiemann(2007). Social Ecological Predictors of Repeat Adolescent Pregnancy. Perspectives on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Vol. 39, No. 1 (Mar.,), pp. 39-47
    Moore. K. A..etc(1993)。Age at Firth Childbirth and Later Poverty。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3),393-422.
    Peggy C. Giordano (2003) .Relationships in Adolescenc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 29). 257-281.
    R. Jay Turner, Carl F. Grindstaff, Norman Phillips (1990). Social Support and Outcome in Teenage Pregnancy.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 31), 43-57.
    Roscoe, B., Diana, M.S., & Brooks, R.H.(1987), Early middle and late adolescents views on dating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partner selection. Adolescence, 22, 59-68.
    Steven L. Nock (1998). The Consequences of Premarital Fatherhood.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3)2. 250-263.
    Shaffer, D. R. (2000).Sex differences, gender-role development, and sexuality. In Shaffer, D. R. (Ed). Social &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9, 230-270. U.S.A.:Wadsworth.
    Timothy J. Nelson(2004). Low-Income Father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 30, pp. 427-45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