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季純
Tsai, Chi-Chun
論文名稱: 跨國旅行下全球現代性的反思-分析台灣交換學生的認同
Reflection on the Global Modernity in the Context of Transnational Travel- Analyzing the Identity for Taiwan Exchange Students
指導教授: 林芳玫
Lin, Fang-Mei
口試委員: 蔡蕙頻
Tsai, Hui-Pin
林淑慧
Lin, Shu-Hui
林芳玫
Lin, Fang-Mei
口試日期: 2022/09/3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6
中文關鍵詞: 交換學生旅行認同全球化現代性
英文關鍵詞: exchange student, travel, recognition, globalization, modernity
研究方法: 參與觀察法言談分析世代研究深度訪談法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564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7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旅行,在觀光客與「找到自我」的年輕人之間,被勾勒出既充實卻又模糊的想像。近年來,台灣年輕的交換學生們以出國交換作為壯遊,企圖建構自我與社會認同。他們的自信與勇氣往往受到讚揚,跨國旅行成為躋身世界的舞台,然而從後現代消費社會的角度視之,年輕世代對於個人認同乃至生活風格的確立,逐漸揚棄過去傳統社會穩定的「親密關係」、「工作」、「志業」等價值,取而代之的是「美學」、「公民意識」、「個人主義」的生活政治。現今,遑論人口販賣、跨國勞工、難民之移動,旅行儼然已成為一套享有衝動特權且無須理由的新倫理價值,尤其對於年輕世代而言,他們更因此而重新思考工作、旅行、消費的意義。本文透過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以全球化現代性觀點探究交換學生跨國旅行經驗與台灣社會互為交織的意涵,分析台灣交換學生如何藉由旅行操作,展現自我與社會認同,以及其積極行動背後的推力與拉力因素。另一方面,從現代性消費的角度分析旅行的符號如何被複製、生產、消費,這個過程如何有效地整合與掩飾交換學生的欲望。一個人的旅行,在跨國文化衝擊下,轉而反身凝視並闡連(articulate)自我的過去、現在、未來,藉以比較、反思鑲嵌在原來社會與國家的困境。

    Travel, for youngsters and tourists, lies on the border between being abstract and concrete. Recently, more and more Taiwanese students have participated in exchange programs, embarking on their “Grand tour”. To elaborate, they attempted to acquire social recognition for themselves and built their self-identity with the experience accumulated in the “Grand tour”. In the tour, their confidence and courage in this type of tour are often acknowledged so travelling across countries has taken the world by storm.
    Neverthel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post-modern consumer society,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have gradually abandoned the values that stabilize traditional societies, such as “intimate relationships”, “work”, and “career”. Instead, “aesthetics”, “civil awareness”, and “individualism” are crucial elements in life politics that have replaced the above-mentioned values stabilizing the conventional societies in the past. Nowadays, without any reason, travel has become confirmed as a new ethical value system with impulsive privileges, let alone “human trafficking”, “cross-country labor”, and “refugee movement”. People need to contemplate and rethink the meaning of work, travel, and consumption, especially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This research,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analyzes Taiwanese exchange students’ travelling experience and explores their observation of Taiwanese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modernity. The analysis foxes on how these students display their self-identity and the social recognition for them by means of “travelling”. Further, another aim of the research is to take a closer look at what are the active actions and the Push and the Pull behind these actions. On the other h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consumption, this study also attempts to analyze how the symbols of travel are copied, produced, and consumed, and how this process effectively integrates and conceals the desire of exchange students.
    Individual travelling experiences, under cross-cultural influence, turn to reflect on and articulate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of oneself, so as to compare and ruminate the predicaments embedded in the original society and countr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一、全球化下的台灣崩世代 1 二、另謀出路的旅行 3 第二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5 一、動機與問題意識 6 二、研究方法與範圍 7 第三節 文獻探討 8 一、前人研究 8 二、Y世代――千禧世代(Millennial Generation) 15 三、認同 17 四、全球化現代性論述 21 第二章 成為交換學生的動機 39 第一節 推拉理論 39 第二節 推力(push factor) 40 一、過度關注下的認同壓抑 40 二、高工時、低薪資、輕人才的企業文化 42 第三節 拉力 45 一、美好生活的嚮往:生活品質與公共意識 45 二、以「人」為本:重視個體性與工作文化 48 三、不工作也可以累積的資本 52 第三章 「交換學生」作為自我認同的儀式 55 第一節 追求自我成長 55 一、個人旅行,獨立開始 55 二、集體意識的召喚 59 第二節 凝視下的想像與真實:文化互動 65 一、語言:誰要說英語 65 二、社團與派對(party) 71 第四章 旅行消費下的認同 80 第一節 旅行消費 80 一、展現高度移動力的交換學生「旅行」 80 二、消費與日常生活 84 第二節 消費與認同感生成 98 一、網路作為消費連結樞紐 98 二、展現獨特性:建構認同 104 第五章 結論 109 第一節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之困境 110 一、認同困境(一):聯合相對於分裂 111 二、認同困境(二):無力感相對於佔有 113 三、認同困境(三):個人化相對於商品化的經驗 114 第二節 「交換學生」作為一種消費 116 一、「交換學生」的資本轉化與傳遞 116 二、資本轉換:個人與大學的共謀 118 第三節 為旅行而工作的生活風格 121 第四節 反思性與自我認同之建構 124 參考文獻 131 一、專書 131 二、論文 133 三、電子媒體 135 附錄 136 ※受訪者背景與其交換目的 136

    一、專書
    陳嘉明,《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Bauman, Zygmunt.著,張君玫譯,《全球化對人類深遠的影響》(Globalization: The Human Consequences)(台北:群學出版社,2001)

    Bauman, Zygmunt.著,歐陽景根譯,《流動的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上海:三聯書店,2002)

    Bauman, Zygmunt.著,王志弘譯,《工作、消費與新貧》(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台北:巨流,2003)。

    Bauman Zygmunt著,楊淑嬌譯,《與包曼對話》(Conversation with Bauman)(台北:巨流,2004)。

    Bauman, Zygmunt.著,谷蕾、胡欣譯,《廢棄的生命》(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Bauman, Zygmunt.著,鄭莉譯,《作為實踐的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Beck, Ulrich.著,孫治本譯,《全球化危機》(Was Ist Globaliserung)(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

    Beck, Ulrich.著,汪浩譯,《風險社會》(Risikogesellschaft)(台北:巨流出版社,2003)

    Beck, Ulrich.著,李榮山、范譞、張惠強譯,《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Bourdieu, Pierre.著,孫智綺譯,《防火牆:抵擋新自由主義的入侵》(Contre-Feux)(台北:麥田出版,2002)

    Bourdieu, Pierre.著,孫智綺譯,《以火攻火:催生一個歐州社會運動》(Contre-Feux 2)(台北:麥田出版,2003)

    Bourdieu, Pierre.著,宮留記譯,《布迪厄的社會實踐理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

    Collins, Randall, 著,林聚任、王鵬、宋麗君譯,《互動儀式鍊》(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北京:商務,2012)

    Featherstone, Mike.著,趙偉妏譯,《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台北:韋伯,2009)

    Giddens, Athony.著,李康、李猛譯,《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大綱》(台北:左岸文化,2002)。

    Giddens, Athony.著,田禾譯,《現代性的後果》(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Giddens, Athony.著,趙旭東、方文譯,《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台北:左岸文化,2002)

    Goffman, Erving.著,徐江敏、李姚軍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台北:桂冠,1992)

    Lanquar, Robert.著,黃發典譯,《觀光旅遊社會學》(Sociologie du tourisme et des voyages)(台北:遠流,1993)

    Lash, Scott. & Urry, John.著,趙偉妏譯,《符號與空間的經濟分析》(Economies of Signs and Space)(台北:韋伯,2010)

    Richard, Jenkins.著,王志弘、許妍飛譯,《社會認同》(台北:巨流,2006)

    Said, Edward W.著,王志弘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文化,2000)

    Storey, John.著,張君玫譯,《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2002)

    Tomlinson, John.著,鄭棨元、陳慧慈譯,《文化與全球化的反思》(台北:韋伯,2007)

    Urry, John著,葉浩譯,《觀光客的凝視》(台北:書林,2007).

    Wagner, Peter.著,駱盈伶譯,《現代性的理論化之路》(台北:韋伯,2009)

    Maffesoli, Michel, 1996, The Time of the Tribes. The Decline of Individualism in Mass Society, London: Sage.

    Tajfel, Henri. (1981) Human Groups and Social Categories: Studies in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27-142
    二、論文
    (一)期刊論文
    沈游振,〈論布迪厄的傑出階級與反思社會學〉《哲學與文化》第30卷第11期(2003):頁93-120。

    李佳蓉、許義忠,〈女性自助旅行者動機體驗與旅行後之改變〉《旅遊管理研
    究》第八卷第1期(2008)

    林宗弘,〈臺灣階級不平等擴大的原因與後果〉《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第45卷第2期(2015)。頁45-68。

    陳靜怡,〈淺析國小英語教學之實施〉《網路社會學通訊》第66期(2007)

    葉秀燕,〈「血拼英國」:台灣遊學生英國血拼的觀光消費研究〉《研究台灣》第4期(2008)

    簡錫堦,〈反貧困運動-扭轉崩世代的危機〉《台灣人權學刊》第1卷第3期(2012):頁171-186。

    (二)學位論文
    江琼玉,〈海外交換生的社會支持需求與自我概念轉變之研究─以四位臺灣大學生為例〉(南投: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6)

    李叔宏,〈因為旅行,所以存在-旅行世紀的台灣新世代〉(台北:台灣大學新聞所碩士論文,1999)

    李佳蓉,〈女性獨自從事自助旅行之動機與經驗〉(花蓮:東華大學觀光暨遊
    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周義隆,〈國人自助旅行之目的地選擇行為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林秀芬,〈大學推動學生國際流動現況之研究〉(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2011)

    林佩儀,〈包曼思想的研究──有關其消費社會的概念之演繹與後現代論述之解析〉(台北: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2012)

    郭玉芳,〈合併公司命名決策、組織公平和組織認同之研究---主、併員工之觀點〉(花蓮: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忻岱,〈在旅行轉彎處看見女性背包客旅行與部落書寫之主體建構〉(花蓮: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陳建至,〈消費社會及其缺憾:包曼(Zygmunt Bauman)「消費社會」論述之探究〉。(宜蘭: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11)

    曾煥玫,〈女性自助旅行者的旅行經驗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傅淑梅,〈臺灣女性海外自助旅行經歷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黃家珊,〈照片、背包客、京都-台灣背包客在京都的影像再現〉(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黃氏英紅,〈女性自助旅行者旅遊動機、旅遊阻礙與旅遊 意願之關係:兼論性別角色之調節效果〉(台中:臺中教育大學永續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傅威,〈接軌國際的幻象:藉布赫迪厄共謀觀點探討貸款赴外交換學生的「動機」〉(台北: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2021)

    褚浩鋒,〈從「後現代倫理學」到「液態現代性」:論包曼(Zygmunt Bauman)倫理論述的開展〉(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05)

    謝文元,〈不安全的就業:勞動市場風險下青年非典型工作者之就業歷程〉(台中: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戴猷,〈液態現代性中的自由與不安:一位青年的生命經歷〉(台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2017)

    (三) 研討會論文
    蘇碩斌,〈觀光的歡樂與哀愁:當代台灣的休閒勞動關係〉,「當代兩岸社會心理現象:第三屆社會學與心理學對話學術研討會」論文(台北:世新大學社心系主辦,2007)。

    蘇碩斌,〈愈玩愈寂寞:試論觀光與休閒的滿足與焦慮〉,「台灣社會變遷調查計畫第十二次研討會—休閒生活」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2008)。

    蘇碩斌〈快樂的痛苦:現代自由休閒的集體不自由〉,「第四屆社會科學與本土化理論學術研討會」論文(嘉義: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主辦,2008)。

    Brewer, Marilynn B. (1991) The Social Self: On Being the Same and Different at the Same Tim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7(5),475–482

    Zurcher, Louis A. (1977) The mutable self: A self-concept for social change. Group & Organization Studies, 3(1)125-126
    三、電子媒體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臺,〈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
    要語文學習領域(英語)〉(來源:https://cirn.moe.edu.tw/Upload/file/575/67090.pdf
    瀏覽日期:2022/08/11)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2021年青年海外度假打工宣導手冊〉(來源:
    https://tinyurl.com/ycxu62s7 P5-8瀏覽日期:2022/08/1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