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蔡佳琳
論文名稱: 典型在夙昔:明清時期文天祥忠節典範的形塑與流傳
指導教授: 林麗月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8
中文關鍵詞: 文天祥忠節典範地域認同江西吉安地方傳說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8下載:5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的目的為探討明清時期文天祥忠節典範的形象建立、流傳,最後逐漸深化與強化的過程。文中以文天祥祠的建立與文天祥相關傳說的書寫及流傳作為論述的核心,觀察文天祥的形象如何建立並逐漸深化。除了就昔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如朝廷的表彰行動、傳記的書寫,以及明清之際士人的仿效等問題更深入地探討之外,也就過去較少被注意到有關文天祥形象的推動者之背景與動機進行分析。
    第一章「文天祥忠節形象的建立」,前兩節分別由文天祥事蹟的流傳以及元明朝廷的表彰活動考察文天祥的形象如何被定位在「忠節」上。第三節則探討與文天祥同樣出身江西吉安的士人在建立文氏的忠節形象上扮演怎樣的角色。
    第二章「文天祥祠與地方教化」中,第一節先整理、分析明清時期文天祥祠的建立地點、年代以及建立過程,期望能藉此理解文天祥祠建置的概況與文天祥生平的關連性。第二節的部分則觀察地方官如何透過文天祥相關的祠祀宣示教化、維繫綱常的意義,其中包括了建祠地點的選擇、祠宇空間的運用,以及入祀地方儒學名宦祠、建立書院等,可說是遍及地方教化的主要管道。然而,地方官藉由文天祥祠宣示的教化意義未必能如此順遂,因此本章最後以個案的方式瞭解地方官在藉文天祥推展教化時可能會遇到的挫折與阻礙。
    第三章「地方士人的推崇與標榜」,分別從文天祥的裔族、家鄉的後進以及文天祥生命經歷相關之地的士人角度出發,觀察這些人在推崇文天祥與宣傳文天祥事蹟的背後,除了教化因素外,還有什麼不同的考量?本文的第二章與第三章是希望以文天祥祠的建立為中心,分別從地方教化與地方標榜的角度觀察文天祥的典範形象如何透過建祠得以廣傳至地方,讓文天祥不再僅是史傳與朝廷表彰的典範,而是與地方相關、值得地方士人仿效的模範。
    第四章「文天祥記憶的追尋與想像」,本章希望由明代後期至清代出現的幾種與文天祥有關的傳說考察文天祥的忠節形象如何透過傳說與士人的仿效再現,也讓文天祥的典範形象越加強化且具體。第一節以幾個明代後期至清代出現的地方傳說,觀察文天祥記憶如何逐漸滲透、深化;第二節則是觀察殉國士人如何在死前的藉著追憶、仿效文天祥的行動來展現其忠誠之志,甚至作為留名青史的方式。第三節則利用兩個文天祥轉世托生的傳說,以及一幅流傳於清代的文天祥像,觀察時人如何想像文天祥與明代忠臣之間的傳承關係。
    透過本文的討論可以發現,文天祥的形象得以深入人心並不完全是透過官方由上而下的教化宣傳,除了士人藉文天祥做為自身地域與家族的象徵之外,文天祥祠廟是否「靈驗」,地方上衍生出種種日漸複雜、奇異的傳說,以及通俗文學中對於文天祥忠節形象的記載等,不僅是地方民眾得以認識文天祥的主要方式,也是文天祥記憶得以深化的重要因素。這些多元的因素都使文天祥記憶不因朝代的更迭而被遺忘,反而因不斷被回憶而越加深刻。

    目 次 緒論 1 研究緣起 1 相關研究回顧 4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12 第一章 以死勤事:文天祥忠節形象的建立 19 第一節 文天祥事蹟的傳述 19 第二節 元明的表彰 32 第三節 吉安士人的鄉賢崇拜 45 小結 55 第二章 崇往勸來:文天祥祠與地方教化 57 第一節 文天祥祠的設立 57 第二節 文天祥相關祠祀的教化功能 73 小結 87 第三章 地方士人的推崇與標榜 89 第一節 「目為忠節之嗣」:文氏宗裔的紀念與家族聲望 89 第二節 「敬事鄉先生」:吉安士人的追慕與故里認同 104 第三節 「於郡有光」:地方社會的攀附與「名邦」意識 118 小結 129 第四章 信國再現:文天祥記憶的追尋與想像 131 第一節 文天祥傳說與地方記憶 131 第二節 衣帶贊與殉節士人的忠節象徵 153 第三節 典範傳承與轉世傳說 170 小結 186 結論 189 附錄 (一): 明清時期各地文天祥相關祠廟(含合祠) 195 (二):文天祥生平簡譜 206 徵引書目 209 圖 次 圖2-1:文天祥行止略圖 64 圖2-2:文天祥脫逃路徑圖 65 圖3-1:清代廬陵富田圖 92 圖3-2:仙巖登岸圖(部分) 124 圖4-1:通州古蹟圖 133 圖4-1:宋室南遷概略圖 149 圖4-3:李邦華像贊 163 圖4-4:文信國公真像 184 表 次 表2-1:明清時期文天祥入祀名宦祠表 79 表4-1:明清之際與文天祥相關的殉國者絕命辭舉隅 168

    壹、古籍史料
    一、政書典籍
    (元)脫脫等,《新校本宋史》,台北:鼎文書局,1998。
    (明)林堯俞等纂修、俞汝楫等編撰,《禮部志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7-59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宋濂等,《新校本元史》,台北:鼎文書局,1998。
    (明)李賢等,《大明一統志》,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天順年間序刊本。
    (明)李賢等,《明一統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5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林堯俞等纂修,《禮部志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7-59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徐學聚,《國朝典彙》,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65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天啟4年徐與參刻本影印1996。
    (明)鮑應鰲,《明臣諡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5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和珅等,《大清一統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4-48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徐乾學,《資治通鑑後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42-34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張廷玉等,《新校本明史》,台北:鼎文書局,1998。
    《明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據國立北平圖書館藏紅格鈔本微捲影印,1966。
    《明會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7-61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二、地方志
    [成化]《杭州府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75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南京圖書館藏明成化刻本影印,1996。
    [弘治]《溫州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32冊,上海:上海書店,據弘治年間刻本影印,1990。
    [正德]《姑蘇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3冊,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正德]《常州府志續集》,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419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明正德8年刊本影印,1983。
    [嘉靖]《通州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10冊,上海:上海書店,據嘉靖年間刻本影印,1990。
    [嘉靖]《維揚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2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據明嘉靖刻本影印,1981。
    [嘉靖]《贛州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38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據明嘉靖刻本影印,1982。
    [嘉靖]《廣信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10冊,上海:上海書店,據嘉靖年間刻本影印,1990。
    [嘉靖]《延平府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29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據明嘉靖刻本影印,1982。
    [嘉靖]《海門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8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據明嘉靖刊萬曆增補本影印,1981。
    [嘉靖]《重修如皋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10冊,上海:上海書店,據明嘉靖刻本影印,1990。
    [嘉靖]《龍巖縣志》,台北:國家圖書館藏嘉靖37年刊本。
    [嘉靖]《龍溪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32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據明嘉靖刻本影印,1982。
    [嘉靖]《雄乘》,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7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據明嘉靖十六年刻本影印,1981。
    [嘉靖]《豐乘》,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42冊,上海:上海書店,據明嘉靖刻本影印,1990。
    [隆慶]《趙州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據明隆慶刻本影印,1981。
    [隆慶]《儀真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5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據明隆慶刻本影印,1981。
    [隆慶]《潮陽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63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據明隆慶刻本影印,1981。
    [萬曆]《順天府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08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1996。
    [萬曆]《杭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浙江省》第524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明萬曆7年刊本影印,1983。
    [萬曆]《寧國府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23冊,金壇:中國書店,據明萬曆刻本影印,1992。
    [萬曆]《吉安府志》,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據萬曆13年刊本影印,1991。
    [萬曆]《建昌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829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明萬曆21年刊本影印,1989。
    [萬曆]《江都縣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02號,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1996。
    [萬曆]《長洲縣志》,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明萬曆26年刊本。
    [萬曆]《順德縣志》,台北:國家圖書館藏微縮資料,萬曆13年刊本。
    [萬曆]《通州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10冊,上海:上海書店,據萬曆年間刻本影印,1990。
    [萬曆]《郴州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17冊,上海:上海古籍書店,據明萬曆刻本影印,1981。
    [天啟]《贛州府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02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清順治17年湯斌本影印,1996。
    [崇禎]《漳州府志》,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明崇禎元年刊本。
    [崇禎]《清江縣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12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台灣中央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印,1996。
    [崇禎]《吳縣志》,收入《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第15-19冊,上海:上海書店,據明崇禎年間刻本影印,1990。
    [順治]《潮州府志》,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第40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據清順治18年刻本影印,1988。
    [康熙]《揚州府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14-215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吉林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影印,1996。
    [康熙]《杭州府志》,台北: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清康熙25年序刊本。
    [康熙]《通州志》,台北: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清康熙13年序刊本。
    [康熙]《永平府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13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50年刻本影印,1996。
    [康熙]《南安府志》,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第32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據康熙年間抄本影印,1988。
    [康熙]《江寧縣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13冊,金壇:中國書店,據清康熙22年刻本影印,1992。
    [康熙]《同安縣志》,收入《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第10-1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康熙]《桃源縣志》,台北: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清康熙26年刊本。
    [康熙]《臨海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浙江省》第509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康熙22年刊本影印,1983。
    [康熙]《儀真縣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13冊,金壇:中國書店,據清康熙7年刻,32年增修後印本影印,1992。
    [康熙]《興國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936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康熙22年刊本影印,1989。
    [康熙]《高安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846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康熙10年刊本影印,1989。
    [康熙]《南海縣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45冊,金壇:中國書店,據清康熙30年增修後印本影印,1992。
    [康熙]《程鄉縣志》,收入《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第13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據日本東洋文庫藏清康熙30年刻本影印,1992。
    [雍正]《江西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13-51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雍正]《福建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7-53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雍正]《浙江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19-52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雍正]《澤州府志》,收入《新修方志叢刊.西北方志》第3輯,台北:學生書局,據清雍正13年刊本影印,1968。
    [乾隆]《杭州府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701-70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道乾隆49年刻本影印,1997。
    [乾隆]《泉州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號》第1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光緖8年補刻本影印,2000。
    [乾隆]《延平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福建府縣志號》第37冊,上海:上海書店,據清乾隆30年修,同治12年徐震耀補刻本影印,2000。
    [乾隆]《鎮江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號》第27-28冊,南京:鳳凰出版社,據清乾隆15年增刻本影印,2008。
    [乾隆]《贛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961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乾隆47年刊本影印,1989。
    [乾隆]《直隸通州志》,收入《新修方志叢刊.江蘇方志》第4輯,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據清乾隆20年刊本影印,1968。
    [乾隆]《元和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號》第14冊,南京:鳳凰出版社,據乾隆26年刻本影印,2008。
    [乾隆]《廬陵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952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乾隆46年刊本影印,1989。
    [乾隆]《海豐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廣東省》第10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民國22年翻印乾隆、同治二舊志影印,1966。
    [乾隆]《興國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937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乾隆15年刊本影印,1989。
    [乾隆]《江寧縣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11冊,金壇:中國書店,據清乾隆13年刻本影印,1992。
    [乾隆]《鳳台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號》第37冊,南京:鳳凰出版社,據清乾隆49年刻本影印,2005。
    [乾隆]《順德縣志》,收入《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第45冊,金壇:中國書店,據乾隆15年刊本影印,1992。
    [乾隆]《會昌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903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乾隆16年刊本影印,1989。
    [乾隆]《泰和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838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乾隆18年刊本影印,1989。
    [乾隆]《馬巷廳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福建省》第98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清乾隆41年修,光緖19年補刊本影印,1967。
    [嘉慶]《揚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145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嘉慶15年刊本影印,1974。
    [嘉慶]《寧國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號》第43-44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據嘉慶20年補修,民國8年重印本影印,1998。
    [嘉慶]《重刊江寧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128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清嘉慶16年修,光緒6年刊本影印,1974。
    [嘉慶]《增城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廣東省》第161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清嘉慶25年刊本影印,1974。
    [道光]《龍巖直隸州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福建省》第85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清道光15年修,清光緖16年重刊本影印,1967。
    [道光]《泰州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50冊,南京:鳳凰出版社,據清光緒34年補刻本影印,2008。
    [道光]《寶應縣圖經》,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30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清道光28年刊本影印,1970。
    [道光]《興國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938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道光4年刊本影印,1989。
    [道光]《吉水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766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道光5年刊本影印,1989。
    [咸豐]《順德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廣東省》第187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咸豐3年刊本影印,1974。
    [同治]《蘇州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號》第7-10冊,南京:鳳凰出版社,據清光緒8年刻本影印,2008。
    [同治]《瑞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99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清同治12年刊本影印,1970。
    [同治]《贛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100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清同治12年刊本影印,1970。
    [同治]《廬陵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954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清同治12年刊本影印,1989。
    [同治]《萬安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868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清同治13年刊本影印,1989。
    [同治]《會昌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938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道光4年刊本影印,1989。
    [光緒]《吉安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904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清同治11年刊本影印,1989。
    [光緒]《惠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廣東省》第3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清光緒7年刊本影印,1966。
    [光緒]《潮州府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廣東省》第46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清光緒19年刊本影印,1967。
    [光緒]《通州直隸州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蘇省》第43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清光緒元年刊本影印,1970。
    [光緒]《增修甘泉縣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號》第43-44冊,南京:鳳凰出版社,據清光緒12年刻本影印,2008。
    [光緒]《吉水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767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清光緒元年刊本影印,1989。
    [光緒]《鬱林州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廣西省》第23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光緒20年刊本影印,1967。
    [光緒]《長汀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福建省》第87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清光緒5年刊本影印,1967。
    [光緒]《潮陽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廣東省》第12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清光緒10年刊本影印,1966。
    [民國]《新城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河北省》第152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民國18年刊本影印,1968。
    [民國]《同安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福建省》第83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民國24年刊本影印,1967。
    [民國]《南平縣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南地方.福建省》第217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民國10年刊本影印,1974。
    [民國]《雄縣新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河北省》第218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民國18年刊本影印,1969。
    (明)何喬遠,《閩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04-207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福建省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印,1996。
    (明)黃淳,《重修厓山新志》,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39年刊本。
    (明)曹學佺,《廣西名勝志》,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73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南京圖書館藏明崇禎3年刻大明一統名勝志本影印,1997。
    (清)于敏中等,《欽定日下舊聞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7-49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張尚瑗,《瀲水志林》收入《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江西省》第957號,台北:成文出版社,據康熙50年刊本影印,1989。
    (清)釋元奇,《江心志》,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45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清康熙46年刻本影印,1996。
    (清)盧見曾,《金山志》,收入《中國名山勝蹟志叢刊》第31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
    (清)羅天尺,《五山志林》,收入《叢書集成新編》文學類第89冊,台北:新文豐,據嶺南遺書本排印,1989。

    三、文集及其他
    (宋)文天祥,《文山先生文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88冊,北京:線裝書局,據明景泰6年刻本影印,2004。
    (宋)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89冊,北京:線裝書局,據明嘉靖31年刻本影印,2004。
    (宋)文天祥,《新刻宋文丞相信國公文山先生全集》,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89冊,北京:線裝書局,據明崇禎4年刻本影印,2004。
    (宋)文天祥,《集杜句詩》,收入《宋集珍本叢刊》第89冊,北京:線裝書局,據明天順刻本影印,2004。
    (宋)文天祥,《文山先生集杜詩》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成化20年劉遜刻本。
    (宋)文天祥,《文文山全集》,台北:世界書局,據四部叢刊本點校,1979。
    (宋)文天祥著,熊飛、漆身起點校,《文天祥全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宋)刑凱,《坦齋通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宋)周必大,《文忠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7-114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宋)岳珂撰,吳企明點校,《桯史》,收入《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1。
    (宋)歐陽守道,《巽齋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元)王炎午,《吾汶藁》,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元)元明善,《清河集》,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133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據藕香零拾本排印,1989。
    (元)胡一桂,《雙湖先生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2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上海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42年刻本影印,1997。
    (元)何夢桂,《潛齋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元)張昱,《可閒老人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元)許有壬,《至正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收入《元明筆記史料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59。
    (元)揭傒斯,《文安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元)鄭玉,《師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元)劉壎,《隱居通議》,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元)劉岳申,《申齋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元)劉將孫,《養吾齋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元)劉詵,《桂隱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元)劉詵,《桂隱詩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于謙,《忠肅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文林,《文溫州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0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1997。
    (明)文徵明,《甫田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文徵明著,周道振輯,《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明)文肇祉編,《文氏五家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8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王鏊,《震澤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6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9-128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危素,《危學士全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4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23年芳樹園刻本影印,1997。
    (明)李時勉,《古廉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李齡,《宮詹遺藁》,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伍輯17冊,北京:北京出版社,據明萬曆27年李一軒刻本影印,2000。
    (明)李邦華,《文水李忠肅先生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8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7年徐大坤刻本影印,2000。
    (明)呂柟,《涇野先生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60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湖南圖書館藏明嘉靖34年刻本影印,1997。
    (明)沈周,《石田詩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4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吳寬,《家藏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5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宋緒,《元詩體要》,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72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周清源著,劉耀林、徐元校注,《西湖二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5。
    (明)邵寶,《容春堂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8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胡廣,《胡文穆公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9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15年刻本影印,1997。
    (明)姚廣孝,《逃虛子詩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8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南京圖書館藏清鈔本影印,1997。
    (明)柯暹,《東岡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9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北京圖書館藏明柯株林等刻本影印,1997。
    (明)祝允明,《野記》,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240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南京圖書館藏明毛文燁刻本影印,1995。
    (明)孫高亮,《于少保萃忠傳》,收入《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浙江圖書館藏本影印,1990。
    (明)陳獻章著,孫通海點校,《陳獻章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明)張溥,《七錄齋詩文合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8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明崇禎9年刻本影印,1995。
    (明)張煌言,《張蒼水詩文集》,收入《台灣文獻叢刊》第142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明)陸粲,《陸子餘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崔桐,《崔東洲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9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中山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29年曹金刻,34年周希哲續刻本影印,1997。
    (明)郭子章,《蠙衣生粵草》,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54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18年周應鰲刻本影印,1997。
    (明)屠勳,《屠康僖公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0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北平圖書館藏明萬曆43年刻,清初重修本影印,1997。
    (明)馮從吾,《元儒考略》,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5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馮應京,《月令廣義》,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164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陳邦泰刻本影印,1996。
    (明)賀復徵編,《文章辨體彙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02-141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程敏政編,《宋遺民錄》,收入《中國野史集成續編》第6冊,成都:巴蜀書社,2000。
    (明)葉盛,《水東日記》,收入《元明筆記史料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59。
    (明)葉夔,《毗陵忠義祠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90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上海圖書館藏清刻本影印,1996。
    (明)葉琰,《臨海仙岩文信公新祠錄》,收入《中國祠墓志叢刊》第60冊,揚州:廣陵書社,據嘉靖44年刻本影印,2004。
    (明)楊士奇,《東里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8-123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楊廉,《楊文恪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32-133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山東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1995。
    (明)鄒元標,《願學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4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鄒元標,《鄒公存真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第79冊,北京:北京出版社,據清乾隆12年特恩堂刻本影印,2005。
    (明)趙弼,《效顰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246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南京博物館藏明嘉靖27年趙子伯重刻本影印,1995。
    (明)趙寬,《半江趙先生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42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遼寧省圖書館藏明嘉靖40年刻本影印,1997。
    (明)歐陽鐸,《歐陽恭簡公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64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中山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刻本影印,1997。
    (明)鄭曉,《吾學編》,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424-4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北京圖書館藏明隆慶元年鄭履淳刻本影印,1997。
    (明)劉崧,《槎翁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4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元年徐冠刻本影印,1997。
    (明)劉崧,《槎翁詩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劉崧,《劉槎翁先生詩選》,收入《北京圖書館珍本叢刊》集部第99冊,北京:書目文獻社,據明萬曆25年張應泰刻本影印,1988。
    (明)羅倫,《一峰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羅倫,《重校一峰先生集》,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18年永豐知縣吳期炤刊本。
    (清)丁丙,《于忠肅公祠墓錄》,收入《西湖文獻集成》第19冊,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清)王士禎,《香祖筆記》,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王猷定,《四照堂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柒輯第22冊,北京:北京出版社,據清康熙22年刻本影印,2000。
    (清)王棠,《燕在閣知新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00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56年刻本影印,1995。
    (清)不著撰人,《弘光實錄鈔》,收入《台灣文獻叢刊》第266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6。
    (清)艾衲居士,《豆棚閒話》,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5。
    (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69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嘉慶24年扶荔山房刻本影印,1995。
    (清)阮元,《兩浙防護錄》,收入《中國祠墓志叢刊》第47冊,揚州:廣陵出版社,2004。
    (清)阮亨輯,《淮海英靈續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68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刻本影印,2002。
    (清)阮葵生,《七錄齋文鈔》,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44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稿本影印,1995。
    (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收入《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60。
    (清)李兆洛,《養一齋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510-151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清道光29年刻本影印,1995。
    (清)吳長元,《宸垣識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73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浙江圖書館藏清乾隆53年池北草堂刻本影印,1997。
    (清)吳榮光,《辛丑消夏記》,台北:漢華文化,據清光緒刊本影印,1971。
    (清)吳慶坻,《蕉廊脞錄》,收入《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收入《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周廣業,《過夏雜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54冊,據北京圖書館藏清種松書塾抄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胡敬,《胡氏書畫考三種》,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082冊,據清嘉慶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清)查繼佐,《罪惟錄》,收入《中國野史集成》第15-17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
    (清)查慎行,《人海記》,《台州札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7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湖北省圖書館藏清咸豐元年小嫏嬛山館刻本影印,1997。
    (清)洪頤煊,《台州札記》,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73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浙江圖書館藏清抄本影印,1995。
    (清)計六奇,《明季北略》,收入《台灣文獻叢刊》第275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
    (清)郎瑛,《七修類稿》,收入《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61。
    (清)袁枚,《小倉山房詩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43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上海圖書館藏清乾隆刻增修本影印,1995。
    (清)高宇泰,《雪交亭正氣錄》,收入《台灣文獻叢刊》第286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0。
    (清)孫承澤,《春明夢餘錄》,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9-86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孫雄,《道咸同光四朝詩史》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62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浙江圖書館藏清宣統2年刻本影印,1995。
    (清)陳其元,《居閒齋筆記》,收入《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9。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二筆三筆》,收入《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4。
    (清)陳伯陶,《勝朝粵東遺民錄》,收入周駿富輯,《清代傳記叢刊》第70冊,台北:明文書局,1985。
    (清)翁方綱,《復初齋詩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454-145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刻本影印,2002。
    (清)翁方綱,《復初齋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45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李彥章校刻本影印,1995。
    (清)張岱,《石匱書後集》,收入《台灣文獻叢刊》第282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0。
    (清)張濟亮,《思伯子堂詩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526-152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同治8年姚濬昌刻本影印,1995。
    (清)郭景昌、賴良鳴,《吉州人文紀略》,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27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上海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影印,1996。
    (清)桂超萬,《惇裕堂文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51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南京圖書館藏清同治5年惇裕堂全集本影印,1995。
    (清)夏荃,《退庵筆記》,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參輯第28冊,北京:北京出版社,據清鈔本影印,2000。
    (清)曾燠,《江西詩徵》,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688-169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嘉慶9年賞雨茅屋刻本影印,2002。
    (清)清聖祖,《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8-129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清高宗,《御製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1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清高宗,《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0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清)黃宗羲,《海外慟哭記》,收入《台灣文獻叢刊》第135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清)馮雲鵬,《掃紅亭吟稿》,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49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道光10年寫刻本影印,2002。
    (清)鄒漪,《啟禎野乘》,收入《中國野史集成》第31冊,成都:巴蜀書社,1993。
    (清)鄒漪,《啟禎野乘二集》,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41冊,北京:北京出版社,據北京圖書館藏清康熙18年金閶存仁堂素政堂刻本影印,2002。
    (清)溫睿臨,《南疆繹史》,收入《台灣文獻叢刊》第132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清)葉廷琯,《鷗陂漁話》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16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同治9年刻本影印,1997。
    (清)楊陸榮,《殷頑錄》,收入周駿富輯,《明代傳記叢刊》第64冊,台北:明文書局,1991。
    (清)黎景義,《二丸居集選》,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第16冊,北京:北京出版社,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藏舊抄本影印,2000。
    (清)蓬蒿子編,《新世鴻勳》,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14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大連圖書館藏本影印,1990。
    (清)趙翼,《甌北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44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嘉慶17年湛貽堂刻本影印,2002。
    (清)趙吉士,《寄園寄所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27冊,台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清康熙35年刻本影印,1996。
    (清)趙懷玉,《亦有生齋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469-147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遼寧省圖書館藏清道光元年刻本影印,2002。
    (清)錢儀吉,《衎石齋記事槀》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50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道光刻,咸豐4年增修,光緖6年刊本影印,2002。
    (清)瞿鏞,《鐵琴銅劍藏書樓藏書目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92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據清光緒常熟瞿氏家塾刻本影印,2002。
    (清)藍鼎元撰,蔣炳劍、王鈿點校,《鹿洲全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
    (清)顧嗣立,《元詩選.壬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顧嗣立、席世臣編;吳申揚點校,《元詩選.癸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王鴻鵬,《浩氣長存—歷代歌詠文天祥詩鈔》,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
    張謇,《張謇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張大年,《厓山詩選:宋末行朝詩史》,香港:飲水書室,1991。
    項文惠、錢國蓮點輯;于謙硏究會、杭州于謙祠編,《于謙硏究資料長編》,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
    蔣廷雪,《陸忠烈公年譜》,收入《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34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據民國18年鉛印本影印,1999。
    劉文源,《文天祥研究資料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蕭賡韶,《吉安螺山宋文丞相祠志》,收入《中國祠墓志叢刊》第30冊,揚州:廣陵書社,2004。

    貳、今人論著
    一、中文專書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7。
    王學玲,《明清之際辭賦書寫中的身份認同》,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
    江西歷史學會編,《浩然正氣—文天祥逝世七百週年紀念》,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
    江仁傑,《解構鄭成功—英雄、神話與形象的歷史》,台北:三民書局,2006。
    朱漢民,《忠孝道德與臣民精神—中國傳統臣民文化析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沈起煒,《文天祥》,北京:中華書局,1962。
    余英時,《方以智晚節考》,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86。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 : 歷史、思想與實踐》,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狄百瑞(Theodore de Bary)著,李弘祺譯,《中國的自由傳統》,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
    李安,《文天祥史蹟考》,台北:正中書局,1972。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
    林葉青,《清代中葉戲曲家散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范純武,《雙忠崇祀與中國民間信仰》,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俞兆鵬、俞暉,《文天祥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孫康宜著、李奭學譯,《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2。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陳光貽,《中國方志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陳福康,《井中奇書考》,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2001。
    陳雯怡,《從官學到書院—從制度與理念的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
    張公鑑,《文天祥生平及其詩詞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
    張英聘,《明代南直隸方志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張藝曦,《社群、家族與王學的鄉里實踐—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兩縣為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6。
    勞倫斯.施奈德(Laurence Schneider)著,張嘯虎等譯,《楚國狂人屈原與中國政治神話》,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修曉波,《文天祥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黃玉笙,《文天祥評傳》,台北:黎明文化,1987。
    楊正典,《文天祥的生平和思想》,濟南:齊魯書社,1992。
    萬繩楠,《文天祥》,台北:知書房,1999。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鄭丞良,《南宋明州先賢祠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霍必烈,《文天祥傳》,台北:國際文化,1989。
    賴功歐,《民族英雄與愛國詩人文天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濱島敦俊著,朱海濱譯,《明清江南農村社會與民間信仰》,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
    羅慶綦,《明清之際查繼佐(1601-1676)的忠節觀及其出處》,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二、中文論文
    王賡武,〈馮道—論儒家的忠君思想〉,收入氏著,《王賡武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頁104-138。
    王健,〈明清江南毀淫祠研究—以蘇松地區為中心〉,《社會科學》2007年第1期,頁97-107。
    井上徹,〈魏校的搗毀淫祠令研究—廣東民間信仰與儒教〉,《史林》2003年第2期,頁41-51。
    包弼德(Peter Bol),〈地方傳統的重建—以金華府為例〉,收入李伯重主編,《江南城市工業與地方文化(960-1850)》,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頁247-286。
    包偉民,〈精英們「地方化」了嗎?—試論韓明士《政治家與紳士》與「地方史」研究方法〉,《唐研究》第11卷(2005),頁653-672
    沈松橋,〈振大漢之天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3期(2000.6),頁81-149。
    杜九香,〈新發現的文天祥自撰珍貴史料研究〉,《江西社會科學》3(2003.3),頁176。
    巫仁恕,〈明末的戲劇與城市民變〉,《九州學刊》6:3(1994.12),頁77-94。
    林元輝,〈賣身賣得千年名—論中國人的自殺與名欲〉,《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期(1992.3),頁423-449。
    李焯然,〈從《鳴鳳記》談到嚴嵩的評價〉,《明史研究專刊》第六期(1983),頁37-76。
    李新達,〈乾隆帝與《貳臣傳》〉,《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4期,頁163-168。
    李承貴,〈「忠」之歷史演變及其現代啟示〉,《孔孟月刊》36:4(1997.12),頁39-43。
    林麗月,〈明代禁奢令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2期(1994.6),頁57-84。
    林麗月,〈俎豆宮牆:鄉賢祠與明清的基層社會〉,收入《中國史新論.基層社會分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頁327-372。
    姚從吾,〈忽必烈平宋以後的南人問題〉,收入氏著,《姚從吾先生全集》第7卷,台北:正中書局,1974,頁1-86。
    苗懷明,〈幾部描寫于謙事蹟的古代通俗小說考論〉,《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2期,頁191-206。
    衷海燕,〈鄉紳、地方教育組織與公共事務—以明清江西吉安府為中心〉,《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頁96-103。
    俞暉,〈文天祥祀祠叢考〉,《杭州研究》2007年第2期,頁71-74。
    高茂兵,〈文天祥祠考論〉,《玉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9:1(2008.1),頁108-113。
    高明士,〈書院祭祀空間的教育作用〉,收入朱漢民等編《中國書院》第一輯,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頁65-78。
    孫江、黃東蘭,〈岳飛敘述、公共記憶與國族認同〉,《二十一世紀》第86期(2004),頁88-100。
    孫慧敏,〈書寫忠烈:明末夏允彝、夏完淳父子殉節故事的形成與流傳〉,《台大歷史學報》第26期(2000.12),頁263-307。
    張榮生,〈古代淮南通州鹽區的教育事業〉,《鹽業史研究》2003年第2期,頁13-19。
    陳國軍,〈明代四川文人趙弼及其《效顰集》〉,《中華文化論壇》2004年1月號,頁37-41。
    陳春聲,〈「正統」神明地方化與地域社會的建構—潮州地區雙忠公崇拜的研究〉,《韓山師範學院學報》24:2(2003.6),頁19-31。
    傅林紅、羅紅,〈1979-2006年文天祥研究論文定量分析〉,《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8:11(2007.11),頁28-30。
    董艷艷,〈定西城隍為什麼是文天祥?〉,《絲綢之路》2005年08期,頁60。
    黃克武,〈史可法與近代中國記憶與認同的變遷〉,收入李國祁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編輯小組編,《近代國家的應變與圖新》,台北:唐山出版社,2006,頁55-81。
    黃進興,〈學術與信仰:論孔廟從祀制與儒家道統意識〉,收入氏著《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4,頁218-299。
    黃東蘭,〈岳飛廟:創造公共記憶的「場」〉,收入孫江主編,《事件、記憶、敘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頁158-177。
    喬光輝,〈趙弼的史評與《效顰集》的史學特色〉,《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7:6(2005.11),頁86-91。
    路育松,〈從對馮道的評價看宋代氣節觀念的嬗變〉,《中國史研究》2004年第1期,頁119-128。
    楊正典,〈《宋史文天祥傳》辨正〉,《文獻》3(1986.7),頁78-87。
    蔣竹山,〈湯斌禁毀五通神—清初政治菁英打擊通俗文化的個案〉,《新史學》6卷2期(1995.6),頁67-112。
    葉高樹,〈乾隆時代官修史書的教化功能—兼論乾隆皇帝統御漢人的策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2期(1994.06),頁171-199
    鄧碧清,〈《文山集》版本考〉,《宋代文化研究》第二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頁195-216。
    鄭曉江,〈中國古代的自殺模式及其現代沈思〉,《孔孟月刊》37:9(1999.05),頁40-46。
    鄭曉江,〈「忠」之精神探微〉,《孔孟月刊》70(1995.09),頁1-27。
    鄭良樹,〈文信國公(文天祥)族譜〉,《故宮季刊》14:3(1980),頁53-67。
    鄭良樹,〈信國公(文天祥)之家族及其事蹟〉,《大陸雜誌》60:6(1980.6),頁19-24。
    趙克生,〈明代地方廟學中的鄉賢祠與名宦祠〉,《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年第1期,頁118-123。
    蔡佳琳,〈近五十年來的文天祥研究(1957-2007):回顧與討論〉,《歷史教育》第12期(2008.6),頁187-204。
    劉子健,〈岳飛—從史學史和思想史來看〉,收入氏著,《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頁185-207。
    劉華民,〈《宋史‧文天祥傳》的質疑〉,《吉安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7:1(1996.3),頁7-12。
    劉華民,〈論文天祥的紀行詩〉,《吳中學刊(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頁40-46
    劉華民,〈文天祥《指南錄》《指南後錄》之異同〉,《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9:3(1998.9),頁98-101。
    劉祥光,〈明代徽州名宦祠研究〉,收入高明士編,《東亞傳統教育與學禮學規》,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頁101-175。
    劉紀曜,〈公與私—忠的倫理內涵〉,收入黃俊傑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頁173-207。
    濱島敦俊,〈朱元璋政權城隍改制考〉,《史學集刊》1995年4月,頁7-15。
    濱島敦俊,〈方志與鄉紳〉,《暨南史學》第6號(2003.7),頁239-254。

    三、外文專書
    寺田剛,《宋代教育史概說》,東京:博文社,1965。
    梅原郁,《文天祥》,東京:人物往來社,1966。
    Brown, William A. Wen T'ien-hsiang: A Biographical Study of a Sung Patriot. San Francisco: Chinese Materials Center Publication, 1986.
    Cohen, Paul A. Speaking to History: The Story of King Goujia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
    Croizier, Ralph C. Koxinga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History, Myth, and the Hero. Cambridge: East Asi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1977.
    Dardess, John. A Ming Society: T’ai-ho County. Kiangsi, Fourteenth to Seventeenth Centurie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Hymes, Robert. Statesmen and Gentlemen: The Elite of Fu-chou, Chiang-Hsi,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Ho, Ping-ti.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2.
    Jay, Jennifer W. A Change in Dynasties: Loyalism in Thirteenth-Century China. Bellingham, Wash.: Western Washington, 1991.
    Neskar, Ellen G. The Cult of Worthies: A Study of Shrines Honoring Local Confucian Worthies in the Sung Dynasty (960-1279). New York: Ph. D, thesis, Columbia University, 1993.

    四、外文論文
    山口智哉,〈宋代先賢祠考〉,《大阪市立大学東洋史論叢》15(2006.11),頁89-101。
    吳金成,〈明末.清初江西南部の社会と紳士—清朝権力の地方浸透過程と関聯して〉,收入《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1990,頁1081-1106。
    Bol, Peter K. “The Rise of Local History: History, Geography, and Culture in Southern Song and Yuan Wuzhou,”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61.1 (2001), pp. 37-76
    Huber, Horst W. “The Hero as the Spiritual Legacy of His Culture: Wen T'ien-hsiang and His Admirers,” Analecta Husserliana 21. Boston: Kluwer Boston, 1986), pp. 309-336.
    Jay, Jennifer W. “Memoirs and Official Account: The Historiography of the Song Loyalists,”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50.2 (1990), pp. 589-612.
    Mote, Frederick W. “Confucian Eremitism in the Yuan Period,” in Arthur F. Wright ed., The Confucian Persuas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pp. 202-24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