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政瑜
Cheng-Yu,Su
論文名稱: 新式無縫桌球之運動學分析
The Kinematical Analysis of New Material Plastic ball
指導教授: 蔡虔祿
Tsai, Chien-L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7
中文關鍵詞: 無縫球球速轉速恢復係數
英文關鍵詞: plastic ball, speed, spin, coefficient of restitu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81下載: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2014年7月開始使用新式無縫桌球,由於材質從賽璐珞改成聚氯乙烯,新式無縫球將會與目前使用的球有所不同,現今國內尚無任何研究文獻,本研究目的在分析新式無縫球與目前有縫球彈性、旋轉和球速特性差異,提供桌球選手、教練訊息以因應此重大改革。本研究方法使用高速攝影機(1000Hz),以無縫球和有縫球兩種不同材質和結構的球,透過發球機、自由落體和選手擊球等三項實驗進行,使用Kwon3D 動作分析軟體得到運動學數據,統計方法分別採用無母數獨立樣本曼惠特尼U檢定和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顯著水準設為α=.05。結果顯示:一、發球機實驗中,上旋球轉速無縫球顯著降低;二、在自由落體實驗中,無縫球彈性恢復係數顯著提升;三、在選手擊球實驗中,正手切球與正手發上旋球之平均球速無縫球顯著降低;正手拉下旋球、正手拉上旋球與正手發上旋球之平均轉速無縫球顯著降低。本研究結論為新式無縫球與有縫球確實存在差異性,本研究結果可給桌球運動領域人員作為參考。

    Abstract

    The piastic balls will be used in July 2014,The new balls will differ from the present balls used,because they are made of plastic instead of celluloid.So far,there is no study about the new plastic balls in Taiwa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s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ew plastic balls and the celluloid balls in coefficient of restitution,spin and speed.It offer players and coaches the informations to adapt to the change.The high-speed camera(1000Hz) was used to capture the movements of the three experiments Kwon3D Motion analysis softwar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Mann-Whitney U test(α = .05) and Repeated-measures One-way ANOVA(α = .05) were applied to assess the differences.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1)In the tabletennis robot’s experiment,the spins in topspin have significant decrease with the plastic ball compared to celluloid ball. (2)In the free fall experiment,the coefficient of restitution has significant increase with the plastic ball compared to celluloid ball .(3)In the elite player’s experiment, the speeds in forehand drive against an srriving backspin, forehand drive against an arriving topspin and forehand topspin serve have significant decrease with the plastic ball compared to celluloid ball,and the spins in forehand backspin serve and forehand topspin serve have significant decrease with the plastic ball compared to celluloid ball.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re actually hav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ew plastic balls and the celluloid balls.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ould be considered as a reference in the field of tabletennis.

    目次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謝誌………………………………………………………………………………IV 目次……………………………………………………………………………………V 表次…………………………………………………………………………………VIII 圖次…………………………………………………………………………………IX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問題背景……………………………………………………………1 第三節 研究目的……………………………………………………………4 第四節 研究假設……………………………………………………………5 第五節 研究限制……………………………………………………………5 第六節 名詞解釋及操作性定義…………………………………6 第貳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桌球時代的演變…………………………………………………9 第二節 不同桌球球體差異相關文獻…………………………11 第三節 不同時期桌球技術的演進………………………………13 第四節 文獻總結………………………………………………………………14 第叁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15 第一節 研究方法………………………………………………………………15 第二節 實驗步驟與流程…………………………………………………18 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26 第肆章 結果……………………………………………………………………………………………27 第一節 發球機實驗中有縫球和無縫球之球速………………………………28 第二節 發球機實驗中有縫球和無縫球之轉速………………………………30 第三節 自由落體實驗中有縫球和無縫球之彈性恢復係數…………32 第四節 甲組桌球選手實驗中有縫球和無縫球之球速…………………33 第五節 甲組桌球選手實驗中有縫球和無縫球之轉速…………………35 第伍章 討論與結論…………………………………………………………………………………37 第一節 發球機實驗中有縫球和無縫球之球速………………………………37 第二節 發球機實驗中有縫球和無縫球之轉速…………………………………38 第三節 自由落體實驗中有縫球和無縫球之彈性恢復係數……………38 第四節 甲組桌球選手實驗中有縫球和無縫球之球速……………………39 第五節 甲組桌球選手實驗中有縫球和無縫球之轉速……………………40 第六節 結論與建議…………………………………………………………………………………41 引用文獻……………………………………………………………42 附錄…………………………………………………………………45 附錄一………………………………………………………………………45 附錄二………………………………………………………………………46 附錄三………………………………………………………………………47 表次 表1-1 新式無縫球與有縫球比較表…………………………………………6 表3-1 選手擊球實驗參與者基本資料……………………………….……22 表4-1 發球機實驗有縫球與無縫球直球、上旋球和下旋球之平均球速和標準差比較表…………………………………………………………………28 表4-2 發球機實驗有縫球與無縫球直球、上旋球和下旋球之平均轉速和標準差比較表…………………………………………………………………30 表4-3 自由落體實驗有縫球與無縫球彈性之平均恢復係數和標準差比較表………………………………………………………………………………32 表4-4 甲組選手實驗有縫球與無縫球六項技術之平均球速和標準差比較表………………………………………………………………………………33 表4-5 甲組選手實驗實驗有縫球與無縫球六項技術之平均轉速和標準差比較表…………………………………………………………………………35 圖次 圖3-1 有縫球及無縫球直徑重量圖………………………………………16 圖3-2 發球機操控介面……………………………………………………16 圖3-3 發球機雙輪結構……………………………………………………16 圖3-4 新式無縫桌球運動學之研究架構圖………………………………17 圖3-5 發球機發球實驗場地佈置圖………………………………………18 圖3-6 彈性恢復係數實驗場地佈置圖……………………………………20 圖3-7 實驗攝影機拍攝影像………………………………………………20 圖3-8 選手擊球實驗場地佈置圖…………………………………………24 圖3-9 攝影機擺設位置……………………………………………………24 圖3-10 選手擊球實驗拍攝影像……………………………………………24 圖3-11 實驗流程圖…………………………………………………………25 圖4-1發球機實驗有縫球與無縫球直球、上旋球和下旋球之平均球速和標準差比較……………………………………………………………………29 圖4-2發球機實驗有縫球與無縫球直球、上旋球和下旋球之平均轉速和標準差比較圖…………………………………………………………………31 圖4-3 自由落體實驗有縫球與無縫球彈性之平均恢復係數和標準差比較圖……………………………………………………………………………32 圖4-4 甲組選手實驗有縫球與無縫球六項技術之平均球速和標準差比較圖……………………………………………………………………………34 圖4-5 甲組選手實驗實驗有縫球與無縫球六項技術之平均轉速和標準比較圖…………………………………………………………………………36

    王櫻桃、楚簡(2010)。無機時代王皓乒乓球技戰術分析。體育文化導刊,8,45-49。

    丘鐘惠、吳煥群、莊家富、劉建和(1992)。現代乒乓技術的研究。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杜美華、李玉麟 (2000)。從桌球球體加大探討器材使用對策。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1卷1期,225-235頁。

    吳文郁(2001)。40毫米桌球技術訓練之探討。中大體育,創刊號,68-70頁。

    吳文嘉、馮聖欽、謝文堂、蔡憲國(2005)。桌球直徑加大及11分賽制對訓練的影響。文化體育學刊,3輯,84-87頁。

    吳煥群、張曉蓬(1996)。不同直徑和重量的乒乓球對擊球速度和旋轉影響的實驗報告。乒乒壇競技科學診斷,99-101。

    吳文嘉、謝文堂(2005)。淺談桌球改用大球後對直板快攻技術影響與未來發展。大專體育,79期,150-152頁。

    李玉麟、蕭存沂、安振吉(2004)。桌球球體改變膠皮恢復係數與不同水效果之探討。北體學報,12期,35-52頁。

    易春燕(2002)。40mm乒乓球和11分制對比賽和正手拉球的影響。湖北體育科技,21(4),452-453。

    胡東芳(2001)。略論乒乓球變大後對乒乓球技術的影響。淮海工院學,10(4),72-74。

    徐競 (2004)。桌球雙打。未出版技術報告書,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唐玉生、願軍渭、李洪春和黨婧(2007)。賽璐珞納米複合材料的製備與研究。塑料工業,35(10),22-25頁。

    陳裕芬(2007)。桌球運動規則修改後技術及戰術之發展趨勢探討。大專體育,88,132-136頁。

    陳建利(2002)。不同球體桌球比賽對技戰術表現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陳秋丹(2003)。我國少年女子桌球國手攻擊技術及戰形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臺北市。

    陳金海(2004)。世界頂尖男、女桌球運動員比賽攻防技術與成績表現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1),169-180。

    陳澤全(2009)。世界高水平男子乒乓球運動員削球打法記述特徵及發展。體育學刊,16(8)82-84。

    梅成國、陳蘇(2007)。聚氯乙烯熱穩定性測試方法的研究。南京工業大學學報,29(2),78-81頁。

    梁世建(2006)。桌球正手抽球動作三度空間之運動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蔣立、張博(1999)。桌球。臺北市:國家。

    鄭兆光(2003)。國小五年級男學童桌球正手拉球認知、拉球技巧及進球數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廖學勇、杜美華、莊宜達、周聰儒(1999)。桌球球體加大初探。1999年國際大專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

    劉千仞(2005)。「改良式球桌」與「制式球桌」桌球正手發球技術表現
    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陽秀(2011)。桌球有機膠水與無機膠水對擊球速度的影響。交大體育學刊,1期,112-120頁。

    簡健華(2009)。桌球正拍拉球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市。

    蕭存沂(1996)。桌球運動的基本技術分析。大專體育,24,116-120。

    蘇丕仁(2003)。現代乒乓球運動教學與訓練。北京市:人民體育出版社。

    Zhang Xiaopeng & Wu Huanqun (1998).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nfluence ofthe Speed and Spin by Balls of Different Diameters and Weights. Science and Racket Sports, London, 206-208.

    Dirk Meyer、Konrad Tiefenbacher(2013)Comparison of plastic(“poly”) and celluloid balls。Retrieved from InternationalTable Tennis Federation ,Institute for Web site: http://ittf.co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