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桎銘
Chin-Ming Hsu
論文名稱: 排球扣球攔網與空手攔網之生物力學分析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Volleyball Unopposed and Opposed Block Jump
指導教授: 黃長福
Huang, Chen-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6
中文關鍵詞: 排球扣球攔網空手攔網
英文關鍵詞: Volleyball, Unopposed, Opposed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0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前言:排球運動中的攔網技術,其重要性已不可同日而語,隨著規則修定,無論是技術的精進或是對比賽勝負的影響,皆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本研究的目的:藉由收集生物力學的參數,比較排球選手執行原地扣球攔網與空手攔網的動作。方法:本研究實驗參與者為8名女性排球選手,執行排球攔網動作,以8部Vicon 高速攝影機(250Hz)及兩塊測力板(1000Hz)收集扣球攔網與空手攔網兩動作的運動學及動力學資料。結果:在起跳期中,扣球攔網和空手攔網間下肢關節髖關節、膝關節及踝關節的各項參數皆無顯著差異。在落地瞬間及落地期空手攔網矢狀面下肢關節活動中,髖關節呈現較大的屈曲角度。在最大垂直地面反作用力瞬間,起跳期下肢關節角度、角速度無顯著差異;在落地期中,空手攔網下肢髖關節角度、角速度顯著大於扣球攔網。兩動作在騰空期最大重心高度上無顯著差異。在標準化最大垂直地面反作用力上,起跳期沒有差異,而在落地期則空手攔網顯著大於扣球攔網。結論:排球選手在執行扣球攔網和空手攔網落地時會有不同的落地方式,扣球攔網會以較為僵直的方式落地,空手攔網則會使用髖關節進行落地緩衝。

    Volleyball Block jump is an important skill in the volleyball competition, and it can't be compared in past. With the revised rules of the game, whether technology upgrade or affect the outcome of the game, a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Purpose: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volleyball unopposed and opposed block jump.
    Method:Eight female volleyball players performed unopposed and opposed block jump on two force plates (1000Hz) to collect the kinetic data, and Vicon motion analysis system (8 cameras, 250Hz) to collect the kinematics data. Result:In take-off period,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 in hip, knee and lank every parameters. In the initial ground contact and during landing period, unopposed volleyball block jump exhibited greater hip flexion angles.In the peak vertical ground reaction force,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 in angle and angular velocity in take-off period, but unopposed volleyball jump exhibited greater hip angle and hip angular velocity during landing period.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Maximum height of center mass. In the peak vertical ground reaction force, unopposed volleyball block jump exhibited greater than opposed. Conclusion:Unopposed and opposed volleyball block jump displayed difference strategies during landing. Unopposed utilized hip and knee joint motion to buffer, and opposed exhibited stiff motion.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之論文通過簽名表 i 論文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 錄 v 附 錄 vii 表 次 ix 圖 次 x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重要性 6 第四節 研究假設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 7 第六節 研究架構 8 第七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9 第八節 研究限制 1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攔網的重要性 11 第二節 攔網的準備與起跳動作 12 第三節 攔網起跳的步伐和使用時機 13 第四節 助跑起跳和運動學參數探討 14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16 第一節 研究對象 16 第二節 實驗時間與地點 16 第三節 實驗儀器與設備 17 第四節 實驗場地與佈置 19 第五節 實驗流程與步驟 21 第六節 資料收集 24 第七節 資料處理 26 第八節 統計分析 27 第肆章 結果 30 第一節 起跳期矢狀面下肢關節角度與角速度 30 第二節 落地期矢狀面下肢關節角度與角速度 33 第三節 最大垂直地面反作用力瞬間下肢關節角度與角速度 36 第四節 攔網動作之重心變化 38 第五節 地面反作用力 39 第伍章 討論與結論 40 第一節 起跳期原地扣球攔網和空手攔網下肢關節 40 第二節 落地期原地扣球攔網和空手攔網下肢關節 41 第三節 落地期最大垂直地面反作用力瞬間之下肢矢狀面關節角度 43 第四節 騰空期之重心變化與地力反作用 44 第五節 結論 46 第六節 建議 47 引用文獻 48 中文部份 48 英文部份 50

    中文部份:
    林文忠(1990)。男子排球比賽之技術分析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會。
    林竹茂(1999)。當今排球技戰術主要特徵與展望研析。大專排球研究論文集,5,1-28頁。
    林國全、何金山、陳克舟、孔建嘉(2010)。排球攔網步法對攔網時間影響之研究。彰化師大體育學報,9,143-152頁。
    胡林煥、董忠美、張振興、林君豪(2007)。排球運動之攔網技術探討。臺大體育,23-21頁。
    吳憲訓(2002)。淺析防守反擊對現代排球比賽影響。大專排球研究論文集,8,89-98頁。
    吳福明(2003)。排球運動不同位置攔網技術之運動學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吳美玉(2007)。世界女子排球大獎賽比賽得分技術表現與比賽成績表現之關連研究。2007國際排球教練暨訓練科學研討會論文集,46-49頁。
    扳口憲政(2006)。95年國家A級教練講習手冊。南湖高中。
    金春植、姜允哲(1999)。關於排球接發球進攻攔網效果的比較研究。延邊大學學報,25(2),139-142頁。
    陳儷勻(1999)。排球運動中發球、攔網、扣球相互關係之探討。大專體育,45,79-86頁。
    陳麗勻(1998)。由國際排球規則演變探討發球、接發球、攔網、攻擊技戰術變化之律動。大專排球研究論集,4期,183-205頁。
    陳政達(2002) 。排球得分效率暨比賽記錄分析之研究。大專排球研究論集,8,7-18頁。
    陳瑞福(2003)。亞洲男排強隊比賽得分成效與勝負相關分析。中華排球,107,97-104頁。
    陳一進(2004)。排球得分方式與比賽成績應用灰關連分析之探討。大專體育,70,149-154頁頁。
    陳和章(1985)。六人制排球攔網技術理論與應用之研究。初版,精華初版社,26-27頁。
    張恩崇(2001)。擺臂動作對於排球助跑與起跳期之影響。教練科學,1期,81-87頁。
    張恩崇(2000)。排球選手手臂空中移位攔網技術應用初探。中華體育,14(2),55-64頁。
    張木山、紀忠呈(2002)。影響男子排球比賽成績表現之相關技術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3(1),255-273頁。
    程峻、陳五洲(2003)。實施排球新規則後攔網觀念之探討。大專體育,69,128-136。
    黃靖閔(2005)。排球選手不同落地策略下肢動力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楊振興(2002)。對排球各種移動步伐之初步探析。大專排球研究論文集,8,153-159。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
    蔡崇潰、劉玉仁(2001)。排球攔網時站位姿勢的比較研究。成大體育研究集刊,8,153-159頁。
    劉家其(1997)。單人攔網方法的多樣化。中國排球,49,39-41頁。
    謝耀毅(2011)。男女排球選手扣球落地之生物力學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英文部份:
    Dapena, J., McDonald, C, Capaert, J . (1990). Aregression analysis of high jumping technique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Biomechanics,1989,(6), 246-261.
    Gerwyn Hughes, James Watkins, and Nick Owen(2010).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The Effects of Opposition and Gender on Knee Kinematics and Ground Reaction Force During Landing From Volleyball Block Jumps. 81:4, 384-391.
    Lucas, J. (1985). Pass, Set, Crush. Volleyball illustrated. Wenatches WA: Euclid Northwest Pulications.
    Selinger A., & Ackermann-Blount, 1. (1986) Arie Selinger' Power Volleyball. New York:St Martin' Press.
    McGown, Carl (1994). Science ofcoaching volleyball. 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55-65
    Mcnitt-Gray, J. L. (1991). Kinematics and im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droplandings from three heigh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biomechanics,7,201-224.
    Nigg, D. B.(1990) .the validity and relevance of tests used for the assessment of sports surface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2 (1),131-139.
    Vint, P. P. F.,Hinrichs, R. N. Differences Between One–foot and 65 two-foot Vertical jump performances. 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1996,(12)338-35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