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趙震揚 Chao, Chen-Yang |
---|---|
論文名稱: |
美援與臺灣的社會救助-以480公法為主的討論 |
指導教授: |
陳佳宏
Chen, Chia-Hu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臺灣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6 |
中文關鍵詞: | 美援 、480公法 、社會救助 、基督教福利會 、天主教福利會 |
英文關鍵詞: | American-Aid, Public Law 480, Social Relief works, Taiwan Christian Service, National Catholic Welfare Committe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23 下載:4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戰後美援的產生,一方面要共產勢力之擴張,一方面也可以開拓自身農產品的國際市場,雖不乏自利主義,也不能否認其人道主義一面。而歐美歷史上社會救助以宗教、民間團體為主導的傳統,也顯現在戰後各地區的復原行動,尤其在480公法通過後,美國登記在案的民間團體都可以申請大量的無償救濟物資,省去自行募捐的精神與時間,這樣的官民合作是互利共生的。
在臺灣主要負責申請進口物資的天主教福利會與基督教福利會於1955到1968年間,平均每年進口近千萬美元的物資,不管是一般貧民的救助或是災後的救助,都有很大的幫助,其建立了配給制度,使物資能夠定期的送給需要的貧民,與臺灣政府和各民間團體也有密切的合作關係。本文則嘗試呈現戰後美援這些救濟物資運作的這些情況,包含救濟制度從無到有的建立,官民間的協調互動等。雖然其中難免有一些缺失和摩擦,其對當時的社會救助貢獻仍不容忽視。
The purpose of American-Aid after World War II is to restrain the expansion of communism, on the other hand, to open up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place for American agricultural product. There is no lack of egoism, but we can`t deny the aspect of humanitarianism. The tradition of relying religious groups or NGOs steeping into social welfare works is important in rehabilitated areas. Especially after the signing of Public Law 480, NGOs in America can apply for great quantity of surplus commodities, saves time and trouble to solicit for funds. This form of cooper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ivilian is mutually beneficial.
The major religious groups applying for surplus commodities in Taiwan are Taiwan Christian Service and National Catholic Welfare Committee. From 1955 to 1968, these two groups import approximately 10 million of surplus commodities per year, it does a great job in relief poor people and people after disasters. Both Groups also establish the ration card system in Taiwan, it helps the surplus commodities distribution become stable and regular.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and government and other NGOs are good enough to do the relief works.
This article tries to present how the surplus commodities work in Taiwan, including the establishing of distribution system,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NGOs. Although there are unavoidable problems and conflicts, the contribution of American-Aid to social relief works is not easy to leave aside.
一、檔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美國公法四八O號案〉,館藏號31-03-01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救剩餘農產品1955年方案與總卷、先鋒計畫、四八○公法案〉,館藏號36-09-001-076。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救剩餘農產品1955年方案與總卷、先鋒計畫、四八○公法案〉,館藏號36-09-001-077。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救剩餘農產品1955年方案與總卷、先鋒計畫、四八○公法案〉,館藏號36-09-001-07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救濟物資總卷─受配救濟物資案、海運費、免稅、運輸費用、簡化〉,館藏號36-09-007-00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救濟物資總卷─受配救濟物資案、海運費、免稅、運輸費用、簡化〉,館藏號36-09-007-002。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救濟物資總卷─受配救濟物資案、海運費、免稅、運輸費用、簡化〉,館藏號36-09-007-003。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救濟物資處理─申請與分配等〉,館藏號36-09-007-004。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救濟物資處理─申請與分配等〉,館藏號36-09-007-005。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救濟物資處理─申請與分配等〉,館藏號36-09-007-007。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典藏,《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救濟物資處理會報〉,館藏號36-09-007-012。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藏,《UNRRA之台灣地區工作史、1945-1946台灣大事記與工作計畫稿、二二八事件經歷與紀錄》,〈The History of the UNRRA Taiwan Regional Office〉,館藏號A-GK-002-0006-045。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藏,《UNRRA有關臺灣情勢的各類報告》,〈Note on UNRRA Estimate of Fertilizer-Food Needs〉,館藏號A-GK-002-0005-026。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藏,《UNRRA官員相關信件》,〈A letter from Maldwyn Bebb(UNRRA-USA) to Ed Paine〉,館藏號A-GK-001-0002-074。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藏,《UNRRA Story有關肥料問題》,〈UNRRA-CNRRA operations: The Fertilizer scandal〉,館藏號A-GK-002-0006-039。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藏,《UNRRA Story有關肥料問題》,〈UNRRA Story: Fertilizer I〉,館藏號A-GK-003-0014-024。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藏,《其他之UNRRA記事》,〈living cost〉,館藏號A-GK-003-00014-037。
二、 報紙
《聯合報》
New York Times
三、史料彙編:
周琇環編,《臺灣光復後美援史料》,第一冊 軍協計畫(一),新店:國史館,1995。
周琇環編,《臺灣光復後美援史料》,第二冊 軍協計畫(二),新店:國史館,1995。
周琇環編,《臺灣光復後美援史料》,第三冊 技術協助計畫,新店:國史館,1995。
許瑞浩等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重要史料彙編:嚴家淦與國際經濟合作》,台北:國史館,2013。
蘇瑤崇編,《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在台活動資料集》,台北:台北二二八紀念館,2006。
四、專書:
尹仲容,《我對台灣經濟的看法》,台北:美援運用委員會,1963年。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0年。
王德春,《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與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巴克勒、希爾、麥凱著,霍文利等譯,《西方社會史》,全三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譯,《善後救濟基本協定》,上海:國際出版社,1946年。
安後暐,《美援與台灣的職業教育》,台北:國史館,2010年7月。
江亮演等編,《社會福利與行政》,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2003年1月。
言心哲,《現代社會事業》,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年6月。
李政隆,《臺灣基督教史》,台北:天恩出版社,2001年4月。
李健鴻,《慈善與宰制:台北縣社會福利事業史研究》,台北縣:北縣文化,1996。
李萍編,《台灣基督教福利會五十五週年紀念特刊》,台北:道聲出版社,2009年11月。
李國鼎口述,劉素芬編,陳儀如整理,《我的台灣經驗:李國鼎談台灣財經決策的制定與思考》,台北:遠流,2005。
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編,《中美合作經援概要》,台北: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1956年。
林鐘雄,《台灣經濟發展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
林萬億,《台灣的社會福利: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台北:五南,2008年1月。
林萬億,《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北:巨流,1994年。
周建卿,《中華社會福利法制史》,台北:黎明,1992年。
官有垣,《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灣本土的個案分析》,台北:亞太圖書,2000年。
查忻,《旭日旗下的十字架》,台北縣:稻鄉,2007年。
孫健忠,《台灣社會救助制度實施與建構之研究》,台北:時英,2002年8月。
張學明、梁元生編,《歷史上的慈善活動與社會動力》,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5年。
張寶樹,《美國民間社會服務團體之組織與活動》,台北:正中書局,1964年。
陳勇志,《美援與台灣之森林保育(1950-1965) : 美國與中華民國政府關係之個案硏究》,台北:稻鄉,2000年。
陳建勳編著,《社會福利新論》,台北:台灣英文出版社,1976年。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康綠島,《李國鼎口述歷史—話說台灣經驗》,台北:卓越文化,1993年。
黃武東,《黃武東回憶錄—長老教會發展史》,台北:前衛,1988年9月。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台北:聯經,1985年6月。
劉志偉,《美援年代的鳥事並不如煙》,台北:大雁文化,2012年11月。
劉進慶,《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1992年。
劉脩如等著,《中外社會政策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年九月。
鄭連明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新樓書房,2000年。
魏外揚,《宣教事業與近代中國》,台北:宇宙光,1978年11月。
五、單篇論文:
尹仲容,〈台灣之美國經援及其運用〉,《台灣銀行季刊》,卷10-3,1959年3月,頁52-60。
牛可,〈美援與戰後台灣的經濟改造〉,《美國研究》,2002年第3期,頁66-87。
吳聰敏,〈美援與台灣的經濟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卷1-1春季號,1988年,頁148-158。
李國鼎,〈美國政策之改變與我國之肆應〉,《問題與研究》,卷3-10,1964年7月,頁20-25。
林德昌,〈對外經援動機之研究〉,《問題與研究》,卷32-12,1983年12月,頁63-76。
官有垣,〈台灣的非營利組織與政府的互動關係:以台灣基督教兒童福利基金會為例,1964-1977〉,《公共政策學報》,第十六期,頁147-226。
迦廷納著,陶勳鼎譯,〈美國人看亞洲經濟合作〉,《中美技術》,卷8-4,1963年11月,頁31-32。
翁之鏞,〈美援在自由中國政策之檢討與建議〉,《國家建設論集第十輯》,台北:幼獅文化,1971年,頁239-285。
財政經濟月刊資料室,〈美國對台灣經濟援助有關問題述要(上)〉,《財政經濟月刊》,卷6-12,1956年11月,頁31-34。
財政經濟月刊資料室,〈美國對台灣經濟援助有關問題述要(下)〉,《財政經濟月刊》,卷7-1,1956年12月,頁35-38。
張淑雅,〈韓戰期間美國對臺軍援政策初探〉,收於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第二冊,台北:近代中國,1991年,頁468-510。
張漢裕,〈美援期間台灣經濟之發展及其戰略因素〉,《經濟發展與經濟思想―張漢裕博士文集(二)》,台北:三民,1974年11月,頁67-104。
張炳楠,〈台灣社會福利簡史〉,《台灣文獻》,18卷4期,1967年,頁1-15。
彭慧鸞,〈戰後美國外援法案的決策動作〉,《問題與研究》,卷31-1,1982年1月,頁63-72。
楊翠華,〈美援技術協助:戰後台灣工業化開端的另一個側面〉,《兩岸分途》,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年,頁261-292。
國際經濟資料中心,〈美國對外軍援及經援計畫之範圍及其分配特輯〉,《國際貿易月刊》,卷10-4,1963年4月,頁111-123。
鄭又平、唐詩,〈美國對外援助政策的發展與挑戰〉,《美歐月刊》,卷10-11,1995年11月,頁18-33。
蕭玉煌,〈我國社會救助政策回顧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95,2001年,頁5-25。
六、學位論文
吳柏勳,〈美援與臺灣遠洋漁業之發展(1951-196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高碩泰,〈美援與70年代美國外交政策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徐敏雄,〈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社會服務事工的發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張健輝,〈美援黃豆與臺灣食用油脂工業發展之研究(1951-1963)〉,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黃彥宜,〈臺灣社會工作發展之研究(西元1683-1988年)〉,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鄭睦群,〈淡水基督長老教會對時代的因應—以「二二八事件」與「美援時代」為研究中心〉,台北:淡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鄭維瑄,〈基督教社會關懷在台灣社會福利發展中角色之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鄧佩菁,〈美援與石門水庫之興建 以經費、技術為中心(1956-196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盧秀燕,〈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魯青分署之組織與運作(1946-1947)〉,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柯凱珮,〈大陳人移民經驗的認同歷程〉,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七、英文學位論文
Marilla Bliss Guptil, The United States and foreign relief: UNRRA in China, 1942-1947, Ph.D. dissertation for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Virginia, New York, 1995.
Kristin Leigh Ahlberg, Food is a powerful tool in the hands of this government: the Johnson administration and PL 480, 1963-1969, Ph.D. dissertation for th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Nebraska, Lincoln, Nebraska, 2003.
Robert R .Sullivan, The politics of altruism: a study of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and American voluntary relief agencies for the donation abroad of surplus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1949-1967, Ph.D. dissertation for th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Baltimore, Maryland,1968.
八、英文專書
Carol Lancaster, Foreign aid, diplomacy, development, domestic politic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2006.
Derek Fraser, The Evolution of the British Welfare State, Macmillan, London, 1984.
Earl Conteh-Morgan, American foreign aid and global power projection, the Geopolitic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Gower publishing company, Vermont, 1990
Jacoby, Neil H., U.S Aid to Taiwan, New York, Frederick A. Praeger, 1966
Landrum R. Bolling/Craig Smith, Private forerign aid:U.S Philanthropy for Relief and development, Westview press, 1982,
Mitchel B. Wallerstein, Food for war-food for peace, United States food aid in a global context,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80.
Phyllis J.Day, A New History of Welfare, Pearson Education, Boston, 2009.
Roger C. Riddell, Does Foreign Aid Really Work, Oxford, 2007.
Walter A. Friedlander,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elfare, Prentice-Hall, New Jersey, 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