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芯蕾
Hung, Hsin-Lei
論文名稱: 童軍團長的性別意識與教學實踐
The Scoutmasters’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Praxis
指導教授: 陳素秋
Chen, Su-Chi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6
中文關鍵詞: 童軍團長性別意識性別平等教育
英文關鍵詞: scoutmaster, gender consciousness,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63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47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童軍運動創始初期即帶有打造男性陽剛與女性陰柔的性別意識形態,國外有不少以性別觀點切入的童軍運動相關文獻,我國現有研究則付之闕如,故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國童軍運動的性別化意涵,並分析童軍團長的性別意識與教學實踐,以瞭解童軍團長在團務帶領中實踐性別平等教育的困難與可能。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對童軍相關文本進行文本分析,並以四位國中學校童軍團長為研究主體,透過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蒐集資料。
    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我國童軍運動仍為性別化的場域,可能藉由服裝規定、考驗制度、童
      軍會的權力運作、尊崇傳統童軍技能等制度與作為加以鞏固性別秩
    序。
    二、童軍團長對於童軍會陽剛文化呈現接受與抗拒等不同回應,但卻可能
      推崇陽剛特質,鼓勵性別氣質光譜坐落陰柔端的團員展現陽剛,此作
      為可能鬆動女性應該符合陰柔形象的僵固期待,但亦可能對陰柔者產
      生壓迫。
    三、童軍團長多能以社會建構論出發,意識到性別不平等的存在,因而在
      教學實踐上,實現性別平等教育理念,然而矛盾的是,團長亦會以生
      物本質論強調性別差異,因此可能再製性別意識形態。惟研究發現部
      分童軍團長接受性別平等論述,能尊重團員的多元性別展現,呈現出
      童軍文本未見的多元性別意識。
      從研究獲知,因性別意識差異,童軍團長可能維繫或鬆動童軍運動既有的性別結構,因此本研究認為當團長確實投入性別平等教育,再從實踐中與自身經驗相互辯證,並與其他童軍團長進行交流與討論,則能減少性別意識形態的再製,提升童軍運動的性別平等教育成效。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the Scout Moventment has been rooted with the gender awareness of males being masculine and females being feminine. Essays regarding the gender aspects of Scouting are common in other countries, but very few in Taiwan. Therefor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terpret the gender implication behind Taiwan’s Scout Moventment, as well as the scoutmasters’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educational praxi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ifficulties and possibilities of carrying out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in leading scout activiti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is applied to this study, with text analysis of scout-related document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 of four junior high school scoutmasters being the sources of the study materials.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below:
    1.The current Taiwanese Scouting is a gendered site, as
    gender orders are consolidated by systems such as
    uniform rules, advancement scheme, the power
    operation of local councils, and the honoring of
    traditional scouting skills.
    2.Even though the four scoutmasters showed a variety of
    responses ranging from acceptance to resistance, it
    is possible that they might tend to promote a more
    masculine gender quality and encourage members who
    fall in the feminine degrees of the gender quality
    spectrum to reveal their masculine aspects. Although
    it might loosen the fixed expectation of females
    being feminine, it might also increase stress on
    members with a more feminine image.
    3.Most scoutmasters are able to recognize the existence
    of gender inequality based on Social Constructivism,
    therefore carrying out gender equality ideals in
    their education process. On the contrary, gender
    ideology might be reproduced, as the scoutmasters
    tend to emphasize on gender differences according to
    Biological Essentialism. Nevertheless, the study has
    discovered that some of the scoutmasters accept the
    gender equality ideal and respect the members’
    diverse gender expressions, revealing diverse gender
    consciousness undiscussed in the scout-related
    documents.
    According to this study, scoutmasters might either tighten or loosen the current gender structure in Scout Moventment 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gender awareness. It is therefore concluded that the reproduction of gender ideology can be reduced, and that the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in Scout Moventment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if scoutmasters are willing to be personally involved with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through the cross-analysis between applications and self-experience,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 and discussion with other scoutmaster colleagu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8 第三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性別平等教育的內涵與發展 12 第二節 性別意識與教學實踐 27 第三節 童軍運動的性別探究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50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0 第二節 研究參與人員 53 第三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59 第四節 研究倫理的關注 64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66 第一節 以性別觀點檢視童軍運動文本 66 第二節 童軍團長的性別意識發展與內涵 80 第三節 童軍團長對童軍運動賦予的性別化詮釋 109 第四節 童軍團長性別化的童軍團務教學實踐 13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2 第一節 結論 172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76 後 記 179 參考文獻 181 附錄一:訪談大綱 195 附錄二:參與研究說明暨同意書 196

    壹、中文部分
    女童軍双月刊社(1986)。中華民國女童軍服務員手冊。臺北市:女童軍
    臺灣省分會。
    王芸姍(2015)。國中英語教科書之性別議題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王建華、張關林、夏伯銘(譯)(2007)。世界童軍百年。香港:三聯。
    王儷靜(2004)。師範學院兩性教育課程授課教師教學信念之探究。教育
    學刊,22,129-150。
    方郁集(2011)。國中童軍團長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方德隆(2000)。國民小學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的檢視。刊載於千禧年全
    國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91-116頁)。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
    中國童子軍總會(2008)。童軍團長暨服務員手冊。臺北市:中國童子軍
    總會。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2016a)。何謂童軍。2016年1月13日,取自
    http://scouting.edu.tw/Content.aspxSeqNo=47&TabSeqNo=0&lang=big5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2016b)。世界童子軍運動簡介。2016年1月16日,取自http://www.scout.org.tw/Content.aspx?SeqNo=37&TabSeqNo=0&lang=big5
    中華民國臺灣女童軍總會(2016a)。女童軍級別。2016年1月13日,取自http://gstaiwan.org/aboutgirl_class.php
    中華民國臺灣女童軍總會(2016b)。世界女童軍總會。2016年1月16日,取自http://gstaiwan.org/waggss.php
    中華民國臺灣女童軍總會(2016c)。女童軍進程標準修訂。2016年1月9日,取自http://gstaiwan.org/download.php
    朱嘉琦(1996)。臺灣婦女女性意識發展歷程之研究─以三位女性主義者的生命故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方馨(2011)。以ADDIE模式發展媒體素養融入國小綜合活動領域課程之研究─以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秀玲(2007)。跨越圍籬的旅程—一位國小女性教師性別意識覺醒與實踐之敘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嘉麗(1997)。從性別角度看國中數理化教科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58-65。
    吳麗琴(2015)。國小高年級性別平等教育之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呂建政(1994)。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研究。臺北市:水牛。
    呂建政、陳麗敏(2012)。童軍研究之回顧與展望。載於謝正諭(主編),中華民國童軍創始100年學術論文集(297-322頁)。臺北市:中華民國童軍總會。
    李元貞(主編)(1988)兩性平等教育手冊。臺北市: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李英姿(2009)。國小校園生活性別政治運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李倩玉(2010)。高中職輔導教師實踐性別意識之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振興(2014)。童軍服務員團務服務與生涯承諾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李穎昕(2010)。臺北市女童軍運動發展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何定照(譯)(2007)。活生生的身體與性別:對社會結構與主體性的反思。載於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17-41頁)(原作者:Young, I. M. )。臺北市:商周。
    何春蕤(1998)。性/別校園-新時代的性別教育。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68-73。
    何筱翎(2016)。童軍晉級考驗營對國中童軍團聯隊長領導技能影響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文婷(2015)。創作性戲劇策略融入性別平等教育:以國中八年級表演藝術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周平(2004)。諸法皆空:質性研究與知識想像。載於林本炫、何明修(主編),質性研究方法及其超越(223-261頁)。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周彥君(2002)。一位國小女性教師性別角色態度的構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林玉雯(2006)。性別角色對中學男性教師的影響-以桃園縣某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佳(2004)。女性主義社會工作在臺灣的實踐-從六位女性社會工作者的經驗出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林佳慧(2006)。高雄縣國小教師對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與性別平等教育教學實踐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芳玫(2000)。自由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3-34頁)。臺北市:女書文化。
    林香君(2015)。分享式閱讀教學應用於國小二年級性別平等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林昭妤(2011)。國民中學童軍團長專業角色知覺與生涯承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昱貞(2001)。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兩位國中女教師的性別意識與實踐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淑芬(2008)。學習風格對童軍露營活動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臺中市國中童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義舜(2011)。新北市立國民中學童軍團團主任委員領導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曉玲(2004)。不同世代國小教師性別意識發展歷程與內涵狀態之質性探究─以四位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曉菁(2011)。新北市國小教師性別意識與校園性騷擾防治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久賢(2000)。國中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專業發展個案分析研究。師大學報,45(2),37-53。
    洪淑女(2014)。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國小四年級視覺藝術領域課程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侯心怡(2007)。兩位國小教師性別意識及其在教育實踐之樣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柯俊吉(2011)。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融入國中健康與 體育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范姜美月(2003)。性/別養成經驗和性/別意識覺醒的歷程-以三位國小女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施悅欣(1999)。師生性別意識與教師教學立場--以性別相關課程為場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胡藹若(2006)。臺灣婦女教育之探討-就兩性平權的觀點而言。復興崗學報,87,307-329。
    美國童軍協會正式解令 同志可擔任童軍服務員(民104年7月28日)。自由電子報。2016年1月26日,取自: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1392811
    陳向明(2010)。社會科學質的研究(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陳忠(2005)。國中生參加童軍團動機、學習投入與學習成果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陳芝筠(2008)。性別平等教育如何在教育現場實施。研習資訊,25(4),99。
    陳姿伶(2013)。臺南市國中童軍團長領導風格影響童軍團氣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明琮(2011)。童軍活動的參與對國中生人際關係及依附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立德大學,臺南市。
    陳信欽(2006)。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建構取向籃球遊戲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淑娟(2011)。童軍活動參與者參與動機、休閒涉入與心流體驗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陳敏銓(2010)。國中生在童軍團的服務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陳雅玲(2011)。澎湖縣國小教師性別平等意識與教學實踐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凱筑(2003)。國小女性教師性別意識構成與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陳鏗任、張育嫻、康瀚文、張蕙蘭(2003)。民族誌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153-198頁)。臺北市:高等教育。
    陳麗妃(2011)。童軍訓練員專業素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麗如(2006)。女性諮商員性別意識發展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麗珠譯(1999)。貝登堡夫人。臺北市:中華民國女童軍總會。
    郭芷菱(2011)。童軍團長實施品德教育之方式與困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高歆怡(2002)。女性成長社團學員的女性意識知覺及轉化歷程之研究─以臺北縣永和社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唐詩佳(2013)。國中英語教科書之性別平等探討及其教師對性別偏見之看法與認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唐藝秦(2014)。高中英文科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陸穗璉(1998)。國小教師對於傳遞兩性平等教育之研究:以訪談八位、觀察二位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曹戊杰(2004)。國小教師性別平等意識與性別平等教學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國立編譯館(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市:文景書局。
    教育部統計處(2016)。性別統計指標彙總性資料-教職員。2016年1月2日,取自http://depart.moe.edu.tw/ED4500/cp.aspx?n=C1EE66D2D9BD36A5
    張文瀞(2015)。性別平等教育身體意象融入國中視覺藝術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志明(2003)。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國語科教學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張秀鴛(2012)。我國員警處理婚姻暴力案件合併婚姻性侵害事件性別意識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張美鈴(2005)。國中性別平等教育教學設計對性別平等態度影響效果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玨、王舒芸(1997)。兩性平等教育的挑戰與迷失。婦女與兩性通訊,43,1-3。
    張玨、白慧娟、王舒芸(1998)。體檢國小教科書-小一道德與健康篇。教育研究集刊,41,17-51。
    張忠仁(1984)。童子軍學術論叢上冊。臺北市:中華書局。
    張晉芬、李奕慧(2007)。「女人的家事」、「男人的家事」:家事分工性別化的持續與解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9(2),203-229。
    張晉芬、林芳玫(2003)。性別。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191-213頁)。臺北市:巨流。
    張珮鈺(2000)。國中教師對兩性平等教育課程的態度影響之研究。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臺北市:教育部。
    張梅鳳(2010)。性別平等教育融入「人類的生殖」數位多媒體教材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議(2007)。童軍服務員內外控人格特質與團領導風格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崔玉芬(2007)。高雄縣國小教師之性別角色對其性別意識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莊坤良(譯)(1989)。貝登堡的足跡。臺北:水牛。
    莊明貞(1997)。兩性平等教育如何落實—多元文化教育觀。教師天地,90,13-21。
    莊明貞(1999),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上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87-96。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莊佩禎(2015)。嘉義市國中童軍團員的參與動機與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51-84。
    畢恆達(2004)。女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通識教育季刊,11(1-2),117-146。
    游美惠(1999)。性/別平權教育與女性主義的社會學分析。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32-51。
    游美惠(2001a)。性別意識、教師增能與性別教育的推展。中等教育,53(3),42-57。
    游美惠(2001b)。性別意識&性別意識形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5,98-102。
    游韋楓(2010)。臺北市國民中學童軍團運作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鄒美玲(2014)。臺北市幼(女)童軍活動參與動機與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傅仁鵬(2010)。高屏區童軍服務員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傅全福(1998)。世界童子軍創始人貝登堡先生傳。臺北市:水牛。
    黃金麟(2009)。戰爭、身體、現代性。臺北市:聯經。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張嘉育(2006)。消除性別偏見的課程與教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25-38。
    黃思雅(2015)。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國小高年級綜合活動領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淑玲(2000)。烏托邦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第二版)(35-80頁)。臺北市:女書文化。
    黃湘君(2006)。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國中視覺藝術教育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嘉義縣。
    黃雅苑(2010)。國小男性教師性別意識形塑經驗與教學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彭渰雯、林依依、葉靜宜(2009)。女性在陽剛職場內的樣板處境:以海巡與消防單位為例。東吳政治學報,27(4),115 – 170。
    楊巧玲(2002)。性別意識、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課程-一個女性主義教育學的凝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9,86-97。
    楊巧玲(2008)。學校中的性別政權:學生校園生活與教師工作文化之性別分析。臺北市:高等教育。
    楊秀珍(2013)。國民小學高年級臺語(閩南語)教科書性別角色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楊幸真(2002)。女性主義的教室-女性主義教師在成人教育環境之教育實踐。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153-186頁)。臺北市:五南。
    楊媛涵(2014)。國中健康教育教科書情感關係之性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滿玉、卯靜儒(2009)。從性別平等的角度來看教育應有的變革。載於蘇永明、方永泉(主編),面對未來挑戰的教育發展。臺北市:學富。
    楊嘉宏(2007)。國中「娘娘腔」學生的性別展演(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葉肅科(2011)。性別教育:超越兩性關係。臺北市:洪葉文化。
    鄭育青(1999)。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差異:一個國小數學教室的觀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鄭郁筠(2006)。男性準教師的性別意識形成與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鄭陳宏(2003)。教師性別意識及其性別平等教育實踐之現象研究,以五位國小男性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鄭毓錚(2013)。國民小學社會領域教科書性別角色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熊慎敦(2004)。基層教師性別意識發展與覺醒歷程之研究--以臺北市高中職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歐用生(1994)。兩性平等的道德課程設計。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成人中心舉辦之「兩性平等與教科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市。
    劉亞蘭(2008)。平等與差異-漫遊女性主義。臺北市:三民。
    劉泗翰(譯)(2004)。性/別Gender:多元時代的性別角力。(原作者:Connell,R. W. )。臺北市:書林。
    劉勉均(2014)。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之性別教育論述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彥俊(1992)。童軍團組織與訓練。臺北市:水牛。
    劉彥俊(1995)。童軍概說及其史略。臺北市:水牛。
    劉澄清(1935)女童子軍教育法。上海市:商務印書館。
    蔡連裕(2008)。成為公民:童軍教育的知識與技藝(1945-2001)(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蔡惠娟(1998)。性別平權教育的實踐--小學教師的性別角色觀及其班級實務(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蔡麗玲、王秀雲、吳嘉苓(2007)。性別化的科學與科技。載於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臺灣社會(頁201-224)。臺北市:巨流。
    蔡麗玲(2008)。從性別平等教育觀點看「男女大不同」的謬誤與危機。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2,20-27。
    潘慧玲(2002)。性別平等教育的意涵與實踐。「性別平等教育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2015年11月24日,取自潘慧玲、王淑芬、李明穎(2006)臺灣教育政策中性別論述之形構。「性別平等教育的挑戰與前景:亞太地區第二屆國際研討會」發表之論文,香港。
    賴友梅(1998)。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教育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賴玥米(2006)。國中童軍團長工作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賴敏慧(2003)。國中童軍利社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蕭佳華(2002)。中部地區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性別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學校童軍大露營 25號揭開序幕(2016年1月26日)。中國廣播公司全球資訊網(2016)。2016年1月29日,取自http://www.bcc.com.tw/newsView.2739987
    盧蕙馨(1992)。婦女人類學。載於莊英璋等編著,文化人類學(下冊),165-187。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盧鵬(2011)。臺北市高中職童軍團運作現況及其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聯合社區童軍團(2016)。童軍大觀。2016年1月13日取自http://132.scout.club.tw/xs/modules/tinyd3/index.php?id=9
    謝小芩(2000)。臺灣的性別教育:回顧與前瞻。載於張建成(主編),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程與別人的經驗(103-122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謝佳鳳(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參加幼童軍活動與利社會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謝俊民(2009)。高中職生童軍活動參與動機、參與體驗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謝美連、游登鳳、李素華、李素珍、黃素貞、洪賽綿(2002)。女童軍服務員手冊。臺北市:中華民國女童軍總會。
    謝臥龍、駱慧文(1996)。從課堂師生互動關係分析的觀點探討學前兒童性別角色發展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 84-2413-H037-005。
    謝臥龍、駱慧文(1997),國中科學教育教學方法與課堂互動中性別差異。載於教育部與國立臺灣大學婦女研究室所主辦的「推動大專院校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謝臥龍(1999)。各級學校兩性平等教育行動研究之實踐與省思。「邁向二十一世紀兩性平等教育國內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高雄醫學院。
    謝臥龍、駱慧文、吳雅玲(1999)。從性別平等的觀點來探討高雄地區國小課堂中師生互動的關係。教育研究資訊,7(1),57-80。
    謝臥龍(2002)。建構兩性平等教育環境與情境之策略。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頁235-258)。臺北市:五南。
    謝芳怡(2004)。教師性別意識與性別平等教育實踐之研究-以兩位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鍾雅如(2015)。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分析-以六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魏惠娟(1998)。兩性平等教育的教材教法與情境策略。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39-48。
    藍慧萱(2007)。性別平等教育融入健康與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一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蘇芊玲等(1996)。落實兩性平等教育。臺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臺北市:女書文化。
    嚴振農(2010)。女性校長職業生涯困境與轉折:批判俗民誌的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貳、外文部分
    Andermahr, S., Lovell, T. and Wolkwitz, C. (1997). A concise glossary of feminist
    theory. London: Arnold.
    Caverly, R. S. (2010). Marketing masculinity: Male identity, boy culture, and the Boy Scouts of America 1900–1940. (Master dissertation,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Long Beach). Retrieved from http://pqdtopen.proquest.com/doc/860323669.html?FMT=ABS
    Denny, K. E.(2011). Gender in context, content, and approach: comparing gender messages in Girl Scout and Boy Scout Handbooks.Gender and Society, 25(1),27-47.
    Erikson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W. W. Norton and Company.
    Gardner, H. D. (2012).Agnes Baden-Powell: The Story of the First Girl Guide. London, England: Amberley.
    Gay, L. R., &; Airasian, P. (2000).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6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Greening, C. M (2009). Develop yourself: anxiety and performative masculinity in Robert Baden-Powell's Scouting For Boys. [Adobe Digital Editions version].
    Grossman, H., & Grossman, S. H. (1994). Gender issues in educ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Hall, R. M., & Sandler, B. R.(1982). The Classroom Climate: A Chilly One for Women?. Washington, DC: Project on the Status and Education of Women,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Hampton, J. (2010). How the Girl Guides won the war. London, England : Harper Press.
    Kerr, R. G., & Liddell, A. (1964).The story of the Girl Guides. London, England: Girl Guides Association.
    Mackinnon, C. M. (1987). Feminism unmodified :discourses on life and law. Cambridge, Engl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oore, H. L. (1994). Understanding sex and gender.In: T. Ingold(Ed.) Companion Encyclopedia of Anthropology, 813-830. London: Routledge.
    Rinehart, S. T.(1992).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politics. London, England: Routledge.
    Rosenthal, M. (1986). The charcter factory: Baden-Powell and the origins of the Boy Scout movement. New York: Pantheon Bookds.
    Rothschild, M. A. (1981). To scout or to guide? The Girl Scout-Boy Scout controversy, 1912-1941. Frontiers: A Journal of Women Studies, 6, 115-21.
    Rudduck, J. (1994). Developing a gender policy in secondary schools: Individuals
    and institutions.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
    Sadker, M., & Sadker, D. (1980). Sexism in teacher education text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0, 36-46.
    Sadker, M., & Sadker, D. (1984). Year: Final report, promoting effectiveness in classroom instruc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adker, M., Sadker, D., & Long, L. (1997). Gender and educational equality. In J. A.
    Banks, & C. A. M.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pp. 131-149).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Smith, M. (2006). Be(ing) Prepared: Girl Guides, Colonial Life, and National Strength .Limina, 12, 1-12.
    Tillman, M. M. (2014). Engendering Children of the Resistance: Models for Gender and Scouting in China, 1919–1937. Cross-Currents: East Asian History and Culture Review, 13, 134-173.
    Tobin, K. (1988). Target student involvement in high school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0, 317-330
    Vallory, E. (2012) World Scouting: Educating for Global Citizenship. New York, NY:Palgrave Macmillan.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