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程秋楨 Chiu-Chen Cheng |
---|---|
論文名稱: |
成年女性在大學修業期間懷孕/生產的經驗與因應之研究 Coping Behaviors with Pregnancy for Female Students While Studying in College |
指導教授: |
鄔佩麗
Wu, Pei-L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7 |
中文關鍵詞: | 成年女性 、懷孕學生 、因應 |
英文關鍵詞: | adult women, pregnant students, coping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988 下載:2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成年女性在大學修業期間懷孕/生產的生活經驗及其因應歷程,希望藉由研究結果瞭解成年女性在大學修業期間因應懷孕/生產事件所帶來的影響,並找出她們的社會支持程度及其主觀的個人需求,以提供社會人士、政府部門、教育單位及助人專業工作者參考之。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的敘說研究法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之歷程。研究者以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對五位研究參與者進行訪談,以蒐集成年女性在大學修業期間歷經懷孕/生產之生活經驗的自我敘說,訪談內容經整理為逐字稿之後,以敘說分析方法中的「整體-內容」型式進行資料的分析,最後撰寫五位研究參與者在大學修業期間對懷孕/生產之經驗的生命故事。
本研究發現在大學修業期間,懷孕/生產事件對成年女性的影響如下:
一、教育生涯之發展受到阻礙,並使其調整未來之生涯發展目標。
二、由於多重生活角色使女性感到時間分配上之困擾,而被迫調整生活作息
與學習方式。
三、在學習環境中,同儕的態度會影響女性之適應;而同儕成員的改變,使
女性感到壓力並使其調整與同儕的互動模式。
四、與家人的關係轉變,家人提供女性支持但也使其感到壓力。
五、女性發現自己個性上的改變,並對改變賦予正向意義。
本研究針對上述的研究結果作進一步的討論,並針對政府部門及相關人員提出建議。最後依據研究過程與結果發現,對未來之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關鍵字:成年女性、懷孕學生、因應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living experiences and coping behaviors with pregnancy for female students while studying in college. Based on the narrative research methods, the writer has interviewed five participants by a semi-structural questionnaire. The participants stated and described their pregnant experiences while pursuing their academic goal in college. The result is derived from the view of "Holistic-Content" analysis to treat the data.
The influences of the pregnant experiences and the impacts on women students are as follow:
1.Pregnant women students’ furthe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s interrupted and their professional goal needs adjusting.
2.The disturbance in time arrangement forces the pregnant students to adjust their schedule to cope with their multiple roles.
3. The change in attitude from associates influences the pregnant students’ adjustment as well as the change of the associate members prompts pressure and forces the pregnant students to adjust their interactive patterns.
4.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regnant women stud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transforms for the formers to obtain both support and pressure.
5. Pregnant women students perceived self-change and self-affirmation.
This study goes beyond the above result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to the government, schools, counselors, as well as all the females. Lastly, based on what have been learned from this research, a few suggestions are also made for future researches.
Keywords: adult women, pregnant students, and coping
【中文部分】
王順民(2007)。生命歷程與家庭福利。台北市:洪葉文化。
牛憶先(2000)。影響未成年懷孕母親生育後復學之家庭、經濟與社會規範因素。
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田秀蘭(1999)。女性對生涯阻礙知覺之質的分析。教育心理學報,31(1),89-107。
石麗君(2008)。女性專業工作者在進修、工作與家庭角色衝突與因應策略分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任麗華(2005)。未成年未婚媽媽處遇服務之研究。內政部兒童局補助成果報告。
李玉嬋(2005)。未婚懷孕輔導機制建立之芻議。學生輔導季刊,99,76-93。
李德芬(2003)。中學階段未婚青少女懷孕的學校因應措施。教育部委託研究報告。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4)。性別平等教育法。台北市:教育部。2006年10月5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NewsDetail.asp?no=1H0080067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5)。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台北市:教育部。2006年10月5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80068
宋雅琪(2007)。無子女家庭的形成與現身。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秀珍(2006)。胎兒異常之孕婦於第二孕期接受終止妊娠的生活經驗。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珍梅(2003)。國小女教師工作與家庭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吳佩芬(2009)。在校園縫隙遊走的女孩-非預期懷孕技專青少女之校園經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曉霖(2004)。婦女家庭勞動壓力暨休閒之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麗明(2004)。女研究生就學就業與母職實踐之對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美珠(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
林美和(2006)。成人發展、性別與學習。台北市:五南。
林淑卿(2007)。已婚職業婦女在職進修壓力源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林雅雯(2004)。懷孕少女生育決定歷程之探討。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白雪(2007)。雙生涯家庭夫妻同時進修研究所的親職經驗。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周雨樺(2006)。產科護理學。台北:華杏。
周麗玉(2005)。懷孕學生的協助,是教育的內涵,也是教育的責任。學生輔導,99,32-51。
胡幼慧主編(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施宏彥(2005)。強化幼兒教育政策減緩少子化衝擊之研究。嘉南學報,31,192-476。
姜漢儀(2004)。游移在飛翔與駐足之間:現代未婚女性的母職觀。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宗國(1993)。適宜用質的方法研究女性現象。婦女研究通訊,30,14-15。
徐禎美(2003)。第三孕期婦女的壓力、社會支持與憂鬱。國立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唐文慧、游美惠(2002)。社會母職:女性主義媽媽的願景。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63,13-15。
莊雪芳(2004)。台中市母親母職角色信念與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莊淑靜(2007)。中學教師處理青少年懷孕事件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英傑(2006)。彈性與非彈性—青少女懷孕請假真的有保障嗎。婦研縱橫,77,96-102。
郭曉瑩(2004)。台灣社會晚婚現象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梁香(2002)。台灣南部地區婦女生育動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2005)。2005年台灣性別圖像。2005年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年度報告書。2007年9月20日,取自:http://wrp.womenweb.org.tw/Page_Show.asp?Page_ID=313
教育部(2005)。學生懷孕事件輔導與處理要點。台北市:教育部。2006年10月5日,取自:http://www.gender.nsysu.edu.tw/gender/laws/27.htm。
陳君婷(2006)。台灣中高教育程度女性之生育動機與抉擇。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思穎(2002)。已婚國中女教師親職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惠娟、郭丁熒(1996)。母職概念的內涵之探討-女性主義觀點。教育研究集刊,41,73-101。
陳麗如(1994)。大學生生涯發展阻隔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乃千(2006)。高雄地區非預期懷孕少女懷孕生育中求助經驗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世民(2002)。在職碩士研究生的學習障礙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明正、李美慧(2000)。台灣地區人口轉型後之生育趨勢與展望。人口學刊,30,91-112。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一版)。台北市:台灣東華。
張晉芬、黃玟娟(1997)。兩性分工觀念下婚育對女性就業的影響,載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227-251頁)。台北:女書。
張淑娟(2006)。職業婦女孕期不適症狀、壓力、社會支持與孕期適應之相關
性研究。國立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添洲(2007)。學習規劃與生涯發展。台北市:五南。
張瀞文(1997)。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77,20-25。
張瀞文(1999)。參與讀書會之成年女性其母職角色認同與轉換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蕙雯(2005)。公主獨睡雙人床──「五年級」未婚女性婚姻觀與生涯發展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以敬(2005)。台大創舉,女學生可請產假。自由電子報。2006年10月5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un/14/today-t1.htm
黃志成(2007)。壓力與調適。載於郭靜晃主編,社會問題與適應(第三版)。台北縣:揚智。
葉曉文(2001)。初次懷孕婦女孕期健康需求之探討-以孕婦需求面論。國立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湯梅英(2001)。落實教育基本法對學生學習權與受教育權的保障。教育研究月刊,84 ,61-73。
楊慧貞(2007)。台灣籍與大陸籍婦女於妊娠期間心理壓力與社會支持之比較—以高雄地區為例。國立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翟宗悌(2005)。學校的新挑戰:青少年懷孕的預防與處理—我們準備好了嗎?。
學生輔導,99,52-61。
翟智怡(2003)。影響女性生涯發展的相關因素。諮商與輔導,214,2-4。
廖佳慧(2004)。成人「生涯阻礙」因應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潘淑滿(2005)。台灣母職圖像。載於台灣大學婦女研究室主編,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41-91。台北:巨流。
鄭秀足(2000)。已婚男女研究生學習與家庭衝突、因應策略及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惠娟(2002)。未婚懷孕青少年進入婚姻的生活經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蔣瑟玲(2004)。懷抱生男使命之婦女高齡懷孕的醫療經驗與生活處境。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錢芷娟(1993)。師範院校已婚婦女學生家庭─學生角色衝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佳杏(2005)。已婚職業婦女進修研究所時懷孕的生活經驗。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駱俊宏(2005)。探析E世代青少女未婚懷孕學生受教權之相關議題。空大學訊。355, 151-156。
盧晴鈺(2003)。年輕女性生涯抱負之模式建構。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戴文雄(2000)。台灣地區女性職場生涯危機之探討。就業與訓練,18(2),89- 98。
劉玉玲(2007)。生涯發展與心理輔導。台北市:心理。
劉瑾雯(2003)。在職碩士專班已婚婦女進修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惠琴(2002)。助人專業與性別實踐。應用心理研究,13,45-72。
劉毓秀主編(1997)。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台北市:女書文化。
鍾思嘉(2008)。大學生的生涯諮商手冊。台北市:心理。
謝美蘭(2001)。碩士在職進修專班學生學習與工作衝突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謝曉雯(2001)。變中找序--初為人父母之生活經驗。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薛承泰(2004,10)。台灣社會的變臉-近五十年人口與家庭的變遷。卓紋君(主持人),健康婚姻與家庭國際研討會會議手冊。國立國家圖書館。
戴士閔(2006)。商學院碩士班在職進修生工作家庭壓力與時間配置探討:台灣與美國的比較。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蕭昭君(2007)。處理國中小懷孕學生的性別教育觀想。載於「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發展研討會」會議論文集,B123-B143,世新大學。
蘇芊玲(2000)。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台北:女書店。
藍珮榕(2007)。非預期懷孕成年已婚婦女面臨人工流產之決策樹模式建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應浮、潘瀅如、謝孟璇(2008)。探討台灣生育偏低原因與解決對策。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學術論文研討會。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英文部分】
Bamdas, J. A. M.(2009). Emerging narratives of native American, Asian
American, and African American women in middle adulthood with an
education doctorate degree ( Doctoral dissertation, 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 ,
2009 ). ProQuest issertations & Theses: A&I.(Publication No. AAT 3353611).
Bowlby, J. (1988). The Role of attachment i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J. Bowlby (Ed.), A Secure bas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healthy human development (pp.119-136). New York: Basic Book.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0). Narrative inquiry: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Denmark, F., Rabinowitz, V. C., & Sechzer, J. A. (2005). Engendering psychology : Women and gender revisited (2nd ed.). Boston, MA : Pearson Allyn and Bacon.
Elvin-Nowak, Y., & Thomsson, H. (2001). Motherhood as idea and practice: A Discursive understanding of employed mothers in Sweden. Gender& Society, 15(3), 407-428.
Farnes,N C. (1996). New methods for life course analysis of lifelong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15(5), 341-352.
Fitzgerald, L. F., & Harmon, L. W. (2001). Women’s career development:A Postmodern updat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Gilligan, C. (1993). In a Different voice :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王雅各譯,2002,不同的語音:心理學理論與女性的發展。
臺北市 : 心理出版社。)
Glossop, C. (2001). Student nurse attrition from pre-registration courses: Investigating methodological issues. Nurse Education Today, 21(3), 170-180.
Huffman, K. ( 2004). Psychology in action (7th ed.). Hoboken, NJ : John Wiley & Sons, Inc.
Lazarus, R. S., & Folkman , S. (1984). Sress , appraisal , and coping. New York : Springer.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1998). Narrative research :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吳芝儀譯,2008,敘事硏究 : 閱讀、分析與詮釋。嘉義市 : 濤石文化出版。)
Magezis, J.(1996). Teach yourself women’s studies. (何穎怡譯,2000,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台北:女書文化。)
Meyer, D.T. (2001). The Rush to motherhood : Pronatalist discourse and women’s autonomy. Signs, 26(3), 735-774.
Nelson, A.M. (2003). Transition to motherhood. Journal of Obstetric, Gynecologic, & Neonatal Nursing, 32(4), 465-477.
Patton, M. Q. (2002). Qualitative research & evaluation methods (3rd ed.).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的評鑑與研究。嘉義:濤石文化。)
Riessman, C.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臺北市:五南。)
Rothman, B. K. (2000). Recreating motherhood. New Brunswick, NJ : Rutgers University .
Rubin, R. (1976). Maternal identity and the maternal experience. New York: Springer.
Scott, C., & Michele A. (2008). Gender and families (2nd ed.). Lanham. : Rowman & Littlefield.
Schultz, K. (2001). Constructing failure, narrating success: Rethinking the “problem” of teen pregnancy.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3(4), 582-607.
Shaffer, D. R. (2000). Sex differences, gender-role development, and sexuality. Social &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9, 230-270.
Smith, J. A. (1999). Identity development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motherhood: As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 Infant
Psychology, 17, 281-299.
Smith, J. A. (2003). Qualitative psychology : A Practical guide to research methods. (丁興祥、張慈宜、曾寶瑩譯,2006,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臺北市:遠流。)。
Suppaseemanont, W. (2007). Social support and anxiety in first-time pregnant Thai women in Thailand.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aint Louis, United States.
OECD (2001). Staring stro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Paris: Author.
OECD (2006). Staring strongⅡ: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Paris: Author.
Windebank, J.(1999). Political motherhood and the everyday experience of mothering: A Comparison of the child care strategies of French and British working mother.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28(1),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