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舒姍 TSAI, Shu-Shan |
---|---|
論文名稱: |
日本時代宜蘭三座飛行場的軍事紋理變遷與都市治理 Urban governance and transformation of military traces in three Yilan airfields in the Japanese era |
指導教授: |
林聖欽
Lin, Sheng-Chin |
口試委員: |
曾令毅
Tseng, Lin-Yi 洪致文 Hung, Chih-Wen 林聖欽 Lin, Sheng-Chin |
口試日期: | 2022/05/27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1 |
中文關鍵詞: | 宜蘭飛行場 、航空基地 、都市治理 、文化治理 |
英文關鍵詞: | Yilan Airport, aviation base, urban governance, cultural governance |
研究方法: | 調查研究 、 歷史研究法 、 田野調查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200835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93 下載:1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旨在探討日本時代宜蘭三座飛行場的土地利用變遷與都市治理間的關係。文中整理從昭和11年(1936)推動民航飛行場,到昭和19年(1944)十號戰備發佈後,宜蘭成爲擁有三座飛行場的大型航空基地的過程,以及其後的土地利用變遷。從民航時期的飛行場建造至今約莫八十餘年以來,宜蘭三座飛行場的土地使用支配權力,深受國家政策與都市治理的影響,因此,本研究分成日本時代、戰後、民國70年(1981)以後三個階段,以都市治理概念探索宜蘭三座飛行場用地在這八十餘年間,土地利用是如何受到政治權力影響而變化,以及又如何影響都市本身的發展。
經過文獻查找、疊圖分析,搭配深度訪談、實地踏查後,本研究發現:日本時期大型航空基地的建立與太平洋戰事緊密相關,且目前部分的飛行場紋理尚存在宜蘭的道路、圳溝、田園、屋舍之間。宜蘭三座飛行場各階段土地利用變遷的原因,與不同階段的都市需求與軍事考量有關,而土地變遷同時也改變當代的都市發展。
宜蘭從民航時期至今的都市治理型態,歷經內地延長主義、二階段的皇民化運動、戒嚴時期及文化治理時期,在不同治理型態下,宜蘭三座飛行場的土地利用決策機制與政策也大不相同。日本時代民航時期的決策機制相對多元、治理手段上也採取軟硬兼施的方式進行,戰時的決策機制與政策是由遠在日本的陸海軍最高統帥機關——大本營以命令的方式發佈計畫、徵用勞工與土地。戰後,飛行場土地利用的決策主要由官方主導,政策也多屬由上對下的計畫,直到民國70年(1981)後決策機制才又趨於多元,非官方組織一同參與治理,形成地方治理現象,政策出現反饋並修正的過程,因而使該階段的土地利用更能貼近都市發展與居民需求。另外,本研究也發現,宜蘭在文化治理的理念下,宜蘭三座飛行場用地及其遺構現已成為重要的文化地景。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governanc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ilitary traces in three Yilan airfields built during the Japanese er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cess from Yilan City's promotion of the civil aviation airfield in 1936 to the release of the No. 10 Operational Preparation Outline in 1944 which makes Yilan become a large-scale aviation base with three airfields. In addition, we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subsequent transformation of military traces in these three airfields and find out the national policies dominated the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80 years si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irfield in the period of civil aviation. Therefore, we explore how urban governance affects the land use of the three airfields in the past 80 years which divides into three periods: the period of Japanese occupation, after the war, and after the 70th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o that we can not only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al power but how its governance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tself in each period.
After the literature search, overlay analysis, in-depth interviews, an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It show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arge-scale aviation base during the Japanese era was related to the proximity of the Pacific War. After the overlay analysis, 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military traces were still integrated into Yilan's roads, ditches, fields, and houses, and most of the airfield-related buildings were still preserved to this day. The transformation in land use in each period was related to the urban needs and military considerations, and also change the urban development of the period.
By summarizing the urban governance and their governmentality in these three periods, it is found that the decision-making participants and policy means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civil aviation airfield period to the present. During the civil aviation period, the decision-making participants were diverse, and the means of governance were also implemented in a soft and hard way. In wartime, decision-making participant is issued by the Imperial General Headquarters, the supreme commander of the army and navy far away in Japan, and use orders to expropriate people and land. After the war, the decision-making participants were mainly l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olicies were mostly top-down plans.
The decision-making participants of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se three Yilan airfields have become more diversified after the 70th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non-official organizations participate in governance together, which represents local governance has appeared in Yilan. Also, there is a process of feedback and revision of policy, so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nd use can be closer to the needs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residents. In addi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governance in Yilan, the remains of military traces in three Yilan airfields have now become important cultural landscapes.
一、中文部份
(一)書籍
甘記豪(2015)。《米機襲來:二戰台灣空襲寫真集》。臺北市:前衛。
李嘉圖(2016)。《土地改革回顧與展望》。臺北市:現代地政雜誌社。
呂理標(2006)。《陸軍通信電子資訊學校70週年沿革史》。中壢:陸軍通訊電子資訊學校。
林惠玉(1996)。《宜蘭耆老談日治下的軍事與教育》。宜蘭縣:宜蘭縣史館。
宜蘭縣文獻委員會(1974)。《宜蘭縣誌卷三政事志地政篇司法篇》。宜蘭縣政府。
宜蘭縣政府(1987),《宜蘭機場資料》。宜蘭縣政府。
近藤正己(2014)。《總力戰與臺灣 日本殖民地的崩潰》。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洪致文(2015)。《不沈空母:台灣島內飛行場百年發展史》。臺北市:洪致文。
洪致文(2010)。《最新台灣氣候圖集(201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陳進傳(2011)。《蘭陽眷村史料調查計畫成果報告書》。宜蘭縣:宜蘭縣史館。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25 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 全面潰退與最後防線 大本營陸軍部(七)》。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原書名: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日本戰史叢書:大本營陸軍部(7)昭和十八年十二月專之まで》。昭和四十八年七月(1973)。朝雲新聞社。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26 日軍對華作戰紀要叢書 東條內閣之最後掙扎 大本營陸軍部(八)》。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原書名: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日本戰史叢書:大本營陸軍部(八)昭和十九年七月まで》。昭和四十九年八月(1974)。朝雲新聞社。
張維斌(2015)。《空襲福爾摩沙:二戰盟軍飛機攻擊台灣紀實》。臺北市:前衛。
蘇美如(2021)。《造就地方:宜蘭空間論壇實錄》。蘭陽博物館。
劉鳳翰(1997)。《日軍在台灣:一九八五年至一九四五年的軍事措施與主要活動 (上)、(下)》。臺北市:國史館。
鐘堅(2020)。《台灣航空決戰 美日二次大戰中的第三者戰場》。新北市:燎原出版。
龔宜君、張炎憲(2001)。《宜蘭縣史系列 社會類(3):宜蘭縣人口與社會變遷》。宜蘭縣政府。
(二)檔案與調查資料
臺灣軍經理部。《宜蘭飛行場國有財產引繼目錄》。宜蘭縣史館。
林清文、張瑞昇(1997)。《宜蘭縣日治時期軍事設施第一階段調查計畫》。財團法人蘭陽文教基金會委託復興工商專科學校建築科研究、調查、測繪。
林清文、張瑞昇(1996)。《日治時期軍事遺址調查測繪之一》。
變更員山都市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第一階段)書。100年11月。
宜蘭河流域整體規劃-總結報告書(2020)。宜蘭縣政府。
變更宜蘭縣政中心地區都市計畫(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宜蘭園區城南基地)案書。
林清文(1996)。《日治時期軍事遺址調查測繪之-宜蘭員山尚德村日軍通訊碉堡》。宜蘭縣:宜蘭縣史館。
(三)期刊論文
洪致文(2011)。〈二戰時期日本海陸軍在臺灣之飛行場〉。《臺灣學研究》,第12期,頁43-64。
洪致文(2010)。〈風在城市街道紋理中的歷史刻痕-二戰時期台北簡易飛行場的選址與空間演變〉。《地理學報》,第59期,頁81-104。
林清文(1999)。〈日治時期軍事坑道的保存與活用──以員山虎跳牆為例〉。《宜蘭文獻雜誌》,第40期,頁93-102。
吳彥明(2011)。〈治理「文化治理」:傅柯、班奈特與王志弘〉。《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2期,頁 171-204 。
王志弘(2010)。〈都市社會運動的顯性文化轉向? 1990年代迄今的台北經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16期,頁39-64。
何鳳嬌, 2003。〈戰後初期台灣土地的接收與處理(1945-1952)〉。國立政治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丁文婷(2015)。〈日治時期軍事遺產保存價值─以臺南地區日軍飛行場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方杰(2012)。〈日治時期宜蘭地區神風特攻隊之空間運用歷程探討〉。國立宜蘭大學建築與永續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令毅(2008)。〈日治時期台灣航空發展之研究(1906-1945)〉。淡江大學歷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曾令毅(2012)。〈「航空南進」與太平洋戰爭:淡水水上機場的設立與發展〉。臺灣文獻:第六十三卷第二期。
曾令毅(2012)。〈殖民地臺灣在日本帝國航空圈的位置與意義: 以民航發展為例(1936-1945)〉。臺灣文獻:第六十三卷第三期。
曾令毅(2018)。〈近代臺灣航空與軍需產業的發展及技術轉型(1920s-1960s)〉。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李素月(2003)。〈文化治理與地域發展-九〇年代以降宜蘭的空間-社會過程(1990-2002)〉。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丁文婷、杜正宇(2014)。〈臺南地區日軍飛行場的空間配置與軍事遺跡〉。《臺南文獻》 第6期,頁43-74。
杜正宇 ; 傅朝卿(2014)。〈日臺飛行場的源流與空間配置:1910至40年代〉。《臺灣文獻》,第65卷,第3期,頁221-266。
藍奕青。〈1920年地方改正精神——郡制與市制〉。《臺灣學通訊》,第116期,頁16-18。
霍鵬程 ; 趙家麟(2016)。〈臺灣日遺兵營轉變為居住空間演變之調查研究—以虎尾海軍飛行場兵營轉變為建國眷村為例〉。《設計學研究》,第19卷,第1期,頁41-64。
張志源(2010)。〈西元1942年~1945年臺灣總督府氣象臺淡水飛行場出張所空間演變研究〉。《臺北文獻》,第174期,頁239-265。
李適彰(2011)。〈尋根和溯源— 建國一百年談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科學發展》,457期。
(四)新聞報紙
《臺灣日日新報》、《中國時報》、《聯合報》、《宜蘭新聞網》、《臺灣新生報》、《自由財經》、《蘋果新聞網》
(五)網路資料
網路資料庫: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管理系統》、《台灣史檔案資源系統》、《蘭博電子報》、《國家文化記憶庫》、《典藏台灣》、《臺灣省議會公報》、《環境資源中心》、《國家文化資產網》
網站:
中華民國空小校友會總會、新竹科學園區、宜蘭市公所、宜蘭縣政府
網路文章:
江聰淵(2012)。〈神風機堡被拆 憾失歷史遺產〉。
康芳銘(2020)。〈宜蘭惜溪聯盟與大湖溪溪流保育歷程〉。宜蘭惜溪聯盟。
二、英文部分
Agnew, J. A., & Duncan, J. S. (2011). The Wiley-Blackwell companion to human geography: Wiley Online Library.
Foucault, M. (1982). The subject and power. Critical inquiry, 8(4), 777-795.
Goodwin, M., & Painter, J. (1996). Local governance, the crises of Fordism and the changing geographies of regulation.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635-648.
Harvey, D. (1989). From managerialism to entrepreneurialism: the transformation in urban governance in late capitalism. Geografiska Annaler: Series B, Human Geography, 71(1), 3-17.
Pierre, J. (1999). Models of urban governance: The institutional dimension of urban politics. Urban affairs review, 34(3), 372-396.
Rhodes, R. A. (2007).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Ten years on. Organization studies, 28(8), 1243-1264.
Foucault, M.(1991a〔1978〕).Governmentality. In G. Burchell, C. Gordon and P. Miller (Eds.), The Foucault Effect: Studies in Governmentality(pp.87-104). Hemel Hempstead: Harvester Wheatsheaf.
Foucault, M.(1996〔1983〕).What our present is. In S. Lotringer (Ed.), Foucault Live(pp.407-415). New York: Semiotext(e).
三、日文部分
(一)書籍
妹尾作太男(1982)。《ドキュメント神風 特攻作戦の全貌》。東京都:時事通信社。
《戰史叢書:沖繩‧臺灣‧硫黃島方面陸軍航空作戰》。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朝雲新聞社。
《戰史叢書:沖縄方面陸軍作戦》。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
《戰史叢書:沖縄方面海軍作戦》。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朝雲新聞社。
(二)檔案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0354100、第2章 10号作戦準備(自昭和19年3月下旬至昭和19年7月中旬)/其の6 作戦準備(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0357800、別冊其の2 台湾島築城計画の大要(防衛省防衛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