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蕙樺
Hui-Hua Wang
論文名稱: 親子讀書會帶領人帶領討論方式之研究
指導教授: 黃迺毓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8
中文關鍵詞: 親子讀書會親子共讀帶領人討論幼兒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42下載:7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隨著科技的進步,帶來許多孩子對於電視、電玩媒體的依賴已有日漸嚴重的趨勢,相對的「享受閱讀」這件事對孩子而言,似乎漸漸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童書是孩子走入閱讀世界的第一類接觸,研究者本著對兒童文學的熱愛以及關切親子共讀議題,進而發覺國內親子共讀相關議題研究付之闕如;透過親子共讀後而延伸的討論,必能增進親子間溝通與心靈交流。親子讀書會是讓親子間因平等對談而彼此看見的讀書會團體,而親子讀書會帶領人則是促進親子彼此心靈交流的橋樑,本研究欲探討親子讀書會帶領人帶領討論方式之情形,研究者乃以立意抽樣方式選取二位親子讀書會帶領人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現場分為三個親子讀書會場域,其中小成員年齡層分別為中班至小一
    、小三至小四,而本研究透過參與觀察、文件蒐集、訪談、錄音錄影等方式進行資料蒐集,最後將資料加以分析與統整。研究者期望藉由本研究結果,能對「親子共讀」閱讀運動的推廣以及有志走入親子讀書會之帶領人能有所幫助。
    茲簡述本研究之研究結果:
    一、親子讀書會討論的情境:
    無論在幼兒組或兒童組之親子讀書會進行討論時有五個可覺知的情境脈絡存在其中,包括:ㄇ字形座位、獎卡制度、舉手發言、積極的傾聽、成員平等參與。
    二、親子讀書會帶領人帶領討論之方式可分為五種:
    (一)逐頁唸,逐頁討論,由帶領人自行拋問以延續討論議題。
    (二)逐頁唸,逐頁討論,由成員提問以引發討論議題。
    (三)導讀完畢,再進行討論,由帶領人自行拋問以延續討論議題。
    (四)導讀完畢,再進行討論,由成員提問以引發討論議題。
    (五)不導讀,直接進入討論,由帶領人自行拋問以延續討論議題。
    三、影響親子讀書會帶領人帶領討論方式之因素可分為五大向度:
    (一)帶領人本身:帶領人本身的理念、帶領經驗、對童書的認知、個性特質。
    (二)童書:童書題材的選擇與童書本身內容。
    (三)成員:參與成員的回應與小成員的年齡。
    (四)其他帶領人:其他帶領人的帶領方式。
    (五)現場情境:討論時間的限制。
    四、親子讀書會帶領人帶領討論方式背後之目的:
    無論親子讀書會帶領人使用何種帶領討論方式,其背後都期望達到下列四項目的,包括:瞭解童書所欲傳遞的概念、親子平行看見、引發想再重新閱讀的動機以及培養小成員尊重與傾聽不同人的聲音。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有志走入親子讀書會之帶領人、家長、政府單位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內容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動機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讀書會………………………………………………………7 第二節 親子共讀……………………………………………………25 第三節 帶領人………………………………………………………33 第四節 討論…………………………………………………………4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53 第二節 資料蒐集…………………………………………………59 第三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61 第四節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6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親子讀書會討論的情境…………………………………65 第二節 親子讀書會帶領人帶領討論之方式……………………78 第三節 影響親子讀書會帶領人帶領討論方式之因素…………124 第四節 親子讀書會帶領人帶領討論方式背後所蘊涵之目的…15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66 第二節 建議…………………………………………………… 176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7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180 英文部分……………………………………………………………184 附錄 附錄一、親子讀書會觀察暨訪談簡表……………………………187 附錄二、同意書……………………………………………………189 附錄三、訪談大綱…………………………………………………190 附錄四、高老師訪談逐字稿………………………………………191 附錄五、林老師訪談逐字稿………………………………………195

    壹、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讀書會發展協會(1999)。1999年教育部邁向學習社會-結合圖書館推動讀書會成果報告。國家圖書館。
    王國馨(2002)。小大讀書會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巴格丹、比克倫著(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黃光雄等人譯)。台北:濤石。
    方隆彰(1999)。學習型家庭氣氛的塑造。學習型家庭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會議實錄,76-81。
    方隆彰(2001)。快樂互動,自然學習…親子共讀之多少?。心靈窗口。桃竹縣市家庭教育專刊,3,3-11。
    史特勞斯、寇炳著(1997)。質性研究概論(徐宗國譯)。台北:巨流。
    古德曼著(1998)。談閱讀(洪月女譯)。台北:心理。
    艾登.錢伯斯著(2001)。打造兒童閱讀環境(許慧貞譯)。台北:天衛文化。
    朱靜容(2002)。親子同游書海-國立台中圖書館親子讀書會開步向前。社教資料雜誌,282,19-20。
    江睿霞(1995)。融入生活的全民運動-瑞典讀書會。社教雙月刊,68,22-26。
    何明芬(2001)。觀談讀書會的對話。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7(4) ,115-117。
    何青蓉(1996)。高雄市讀書會的發展、特色與功能。社區成人教育研討會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
    何青蓉(1999)。國內讀書會發展概況與其現象分析。文化視窗,13。
    李宛澍(1997)。女人的網路建構女人社區—解讀「台北縣袋鼠媽媽讀書會個案」。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芮恩茲著(1997)。全語言幼稚園-教學之理論與實務(薛曉華譯)。台北:光佑。
    李惠加(2002)。幼兒及其母親圖畫書閱讀反應探究。第六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富春文化。
    李連珠(1992)。早期閱讀發展釋疑之一:兼談家庭閱讀活動。幼兒教育年刊,5,109-126。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英長(1988)。國小學生小組討論運作方式之初探-以萬芳國小為例。台北:九二八文化事業。
    周勳男譯(1978)。有效的討論。台北:幼獅。
    林秀娟(2001)。閱讀討論教學對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和閱讀行為之影響。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武憲(2001)。親子共讀四月天-兼談《三人行》與《閱讀的十個幸福》。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7,16-18。
    林美琴(1997)。讀書會發展的困境與解決方法。台北市立圖書館館訊,15(1),32-37。
    林美琴(1998)。讀冊做伙行讀書會完全手冊。台北:洪健全基金會。
    林美琴(2000)。新閱讀文化-從兒童讀書會的閱讀功能談起。社教資料雜誌,267,1-2。
    林美琴(1999)。兒童讀書會DIY。台北:天衛文化。
    林真美(1999)。親子共「讀」繪本。親子繪本讀書會研討會實錄。
    林真美(1999)。在繪本花園裡:和孩子共享繪本的樂趣。台北:遠流。
    林勤敏(2001)。讀書會領導人的重要理念與職責。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7(4),104-114。
    林翠釵(2000)。許兒童一個未來-談兒童閱讀。社教資料,267,3-6。
    金瑞芝(2000)。親子共讀圖畫書之歷程:三歲與五歲組的比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193-208。
    松居直著(1995)。幸福的種子(劉滌昭譯)。台北:台英。
    邱天助(1995)。台灣地區讀書會的現況與未來發展。社教雙月刊,68,6-15。
    邱天助(1997)。讀書會專業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
    邱天助(1998)。讀書會備忘錄:新學習運動。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春香文化推廣協會(1998)。台灣讀書會實施概況。社教資料雜誌,245,42-46。
    洪秀珍(2002)。媽媽來讀書-母職實踐與讀書會。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華葳(1992)。台灣地區閱讀文獻研究回顧。中國語文心理學研究第一年度結案報告(1991-1992)。中正大學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柯華葳(1994)。從心理學觀點談兒童閱讀能力的培養。華文世界,74,63-67。
    柯倩華(1999)。圖畫書與兒童心理。親子繪本讀書會研討會實錄。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高儷育(2000)。一個幼稚園班級內「團體討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凌拂(2001)。校園裡深耕閱讀。載於連翠茉(主編),歡喜閱讀,39-44。親子共讀專刊。
    陳思婷(主編)(1996)。一輩子的愛書人。閱讀運動讀書會參與手冊。台北:天衛文化。
    陳美照(2002)。從親子閱讀到親子「悅讀」。宇宙光雜誌四月號,29,21-23。
    陳雅美(1999)。幼稚園方案教學團體討論之分析研究:二個不同教室之比較。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2,535-569。
    陳柏年(2001)。女性讀書會領導人學習與成長經驗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英梅(2001)。為有源頭活水來-親子共讀樂。社教資料雜誌,271,1-4。
    郭恩惠(1999)。兒童與成人對兒童圖畫故事書的反應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連翠茉(主編)(2001)。歡喜閱讀。親子共讀專刊。
    湯仁燕(199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桂香(2000)。說故事人與說故事活動研究-以東師實小故事媽媽團長為例。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永結(1989)。啟發?誘導?溝通?!-淺談國小可用的小組討論法。國教之友,41(3),63-66。
    黃珍佩(1998)。深具政治影響力的美國Study Circle-Reading Club=讀書會。書之旅,2(1),17-19。中華民國讀書會發展協會。
    黃迺毓(1999)。學習型家庭的課題-家庭生活教育的啟示。學習型家庭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會議手冊,23。
    黃迺毓主編(2001)。閱讀四季-親子閱讀指導手冊,7-19。教育部。
    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第六版)。台北:心理。
    程良雄(1998)。迎接終身學習年-談社教文化機構對讀書會的輔導。社教資料雜誌,235,1-4。
    程良雄(2001)。新世紀新希望-閱讀運動與讀書會。社教資料雜誌,270,1-4。
    程淑芬(2001)。親子讀書會活動紀實。社教資料雜誌,280,16。
    張玉成(1999)。教師發問技巧(第二版)。台北:心理。
    張湘君(主編)(1995)。認識幼兒讀物。台北:天衛文化。
    張靜文(1997)。幼稚園教室中討論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靜文(1999)。參與讀書會之成年女性其母職角色認同與轉換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淑卿(2002)。母親參與親子讀書會對性別關係態度改變之研究。私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秀琴(1999)。已婚女性持續參與讀書會學習之原因與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怡婷(1995)。幼兒閱讀行為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永靜(2002)。親子共讀的觀念與做法。溫馨家庭-親子共學。教育部。
    蔡佳玲(2000)。人文情懷的閱讀運動。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7,19-26。
    蔡敏玲(2001)。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台北:桂冠。
    鄭雪玫(1985)。孩子與閱讀。書府,6,60-63。
    諾德爾曼著(2000)。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劉鳳芯譯)。台北:天衛文化。
    繁運豐(1999)。公共圖書館讀書會實施現況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圖書館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貳、英文部份
    Auer, J. J., & Ewbank, H. L.(1974). Handbook of Discussion Leaders. New York:Harper & Row.
    Baker, L., Scher, D., & Mackler, K.(1997). Home and family influences on motivations for reading. Education Psychologist,32,pp.69-82.
    Blid, H.(1983).Education by the People:Study Circles. Ludvika,Sweden:Brunnsviksskolorna.
    Bogdan, R. C., & Biklen, S. K.(199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2nd ed.).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Cantrell, S.C.(2002).Promoting talk: A framework for reading discussions in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 Journal of Adolescent & Adult Literacy,45(7),pp642-651.(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7194736)
    Chall, J.(1983).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Charlesworth, R. ,Hart, C. H.,Burts, D. D.,Mosley, J., & Fleege,P.O.(1993).Measuring the developmental appropriateness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beliefs and practice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8,pp.255-276.
    Clarke-stewart, K. A.(1998). Reading with children.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1),pp.1-14.
    Dugan, J.(1997).Transactional literature discussion: Engaging students in the appreci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literature. The Reading Teacher,51(2),pp.86-95.
    Gall, M. D.(1987). Discussion method. In M. J. Dunkin(3rd e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Oxford:Pergamon.
    Glazer J. I.(1991). Literature for young children.(3rd ed.).New York: Macn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Guba, E.G. & Lincoln, Y.S.(1984).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Sage.
    Hildebrand, V.L. & Bader, L.A.(1992).An exploratory study of parents’ involvement in their child’s emerging literacy skills. Reading Improvement, 29(3),pp.163-170.
    Isenberg, J.P.(1990).Teachers’ thinking and beliefs and classroom practice. Childhood Education,66,pp.322-327.
    Jacobsohn, R.W.(1998).The reading group handbook. New York: Hyperion.
    Kurland, N.D.(1982). The Scandinavian Study Circle: An Idea for the U.S. Lifelong Learning, 5(6),pp.24-27.
    Langness, L. L., & Frank, G. (1981). Lives: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biography. Novato, CA:Chandler & Sharp.
    Lonigan, C.J.(1994).Reading to preschoolers exposed: Is the emperor really naked?Developmental Review, 14,pp.303-323.
    Lonigan, C.J. & Whitehurst, G.J.(1998).Relative efficacy of parent and teacher involvement in a shared-reading intervention for preschool children from low-income background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13(2),pp.263-290.
    Mugny, G. & Doise, W.(1978). Socio-cognitive conflict and structure of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performance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8,pp.181-192.
    Piaget, J.(1962).The language and thought of the child. NY: Harcourt , Brace Jovanovich.
    Rubinstein Reich, L.(1994).Circle Time in Preschool.(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66465)
    Scarborough, H.S. & Dobrich, W.(1994).On the efficacy of reading to preschoolers. Developmental Review,14.pp.245-302.
    Scarborough, H., Dobrich, W., & Hager, M.(1991). Preschool literacy experience and later reading achievement.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24,pp.508-511.
    Schug, M., & Beery, R. W.(1987). Teaching social studies in elementary school. Scott:Foresman and Company.
    Snow, C.E., Burns, M.S., & Griffin, P.(1998).Preventing reading difficulties in young childre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Sutherland, Z. & Arbuthnot, M. H.(1996). Children and Books.(7rd ed.). Illinois: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Topsfield Foundation.(1991). An Introducation to Study Circles. Study Circles Resource Center.
    Ward, C.(1998).Having their say. School Library Journal,44(4), pp24-29.(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75440)
    Whitehurst, G., Arnold, D., Epstein, J., Angell, A., Smith, M.,& Fischel, J. (1994). A picture book reading untervention in day care and home for children from low-income familie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0,679-689.
    Vygotsky, L.S.(1978).Mind in Socie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