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鈺雯
Lin, Yu-Wen
論文名稱: 屏東縣高中音樂社團學生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調查研究
A Study o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ng Motiv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for Musical Clubs in Pingtung County
指導教授: 陳曉雰
Chen, Hsiao-F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音樂學系
Department of Music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6
中文關鍵詞: 高中音樂社團參與動機社會支持
英文關鍵詞: musical clubs in senior high school, participating motivation, social suppor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7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屏東縣高中音樂社團學生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現況,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音樂社團學生其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之差異,進一步瞭解音樂社團學生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性。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屏東縣高中音樂社團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研究者自編之「屏東縣高中音樂社團學生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透過立意抽樣的方式進行調查,發出451份正式問卷,回收392份問卷,回收率87%,有效問卷384份。

    本研究結果如下:
    1. 屏東縣高中音樂社團學生對參與動機各構面均表示認同,以休閒放鬆認同程度最
    高,學校環境認同程度最低。
    2. 屏東縣高中音樂社團學生對社會支持各構面均表示認同,以社員支持認同程度最
    高,教師支持認同程度最低。
    3. 不同性別、音樂社團,以及是否有課外音樂學習經驗的屏東縣高中音樂社團學生在
    參與動機上皆有顯著差異。
    4. 不同年級、類組、社團參與時程的屏東縣高中音樂社團學生在參與動機上皆無顯著
    差異。
    5. 不同類組、音樂社團、社團參與時程,以及是否有課外音樂學習經驗的屏東縣高中
    音樂社團學生在社會支持上皆有顯著差異。
    6. 不同性別、年級的屏東縣高中音樂社團學生在社會支持上皆無顯著差異。
    7. 屏東縣高中音樂社團學生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呈顯著中度正相關。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分別對學校行政、教師、家長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mong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then to find o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ng motiv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for musical clubs in Pingtung County.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achieve these goals. Research subjects were musical club students in the senior high schools of Pingtung County. The self-made instrument, “The Questionnaire o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ng Motiv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for Musical Clubs in Pingtung County” was used in the study. In total, 451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and 392 were collected. The collection rate was 87% with 384 effective copies.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seven research results were shown as follows:
    1. In terms of degree of recognition on participating motivation, all the participants showed recognition on every aspect. The aspect of recreational relaxation reached the highest level of recognition while the aspect of school environment reached the lowest .
    2. In terms of degree of recognition on social support, all the participants showed recognition on every aspect. The aspect of club members’ support reached the highest level of recognition while the aspect of teachers’ support reached the lowest .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motivation among those of different genders, different musical clubs and those with/without extracurricular musical learning experience.
    4.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motivation among those in different grades, different majors and different time participating in the clubs.
    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social support among students in different majors, different musical clubs, different time participating in the clubs and with/without extracurricular musical learning experience.
    6.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social support among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and those of different grades.
    7.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ticipating motivation and the social support for musical clubs in Pingtung County showed moderate positive correlation.

    Lastly, suggestions were presented to school administration, teachers, parents, and future research as references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學校音樂社團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11 第二節 參與動機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30 第三節 社會支持之相關理論與研究 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9 第二節 研究步驟 6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5 第五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7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75 第一節 研究樣本學生之基本資料 75 第二節 研究樣本學生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情形 78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研究樣本學生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差異情形 85 第四節 研究樣本學生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性分析 100 第五節 研究樣本學生開放題意見彙整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結論 109 第二節 建議 113 參考文獻 117 一、中文部分 117 二、英文部分 128 附錄 131 附錄一 音樂社團相關研究彙整表(依年代排序) 131 附錄二 專家效度審查意見彙整與問卷修訂說明 144 附錄三 屏東縣高中音樂社團學生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問卷 152

    一、中文部分
    井敏珠(1991)。從青少年心理談中學社團活動。師友月刊,284,8-9。
    王文科(1995)。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
    王克先(1987)。學習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王伶伶(2012)。參加社團對高中生學習成就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
    北大學,新北市。
    王沛綸(1985)。指揮學。臺北市:全音
    王姝瓔(2005)。國小打擊樂團組訓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建華(1991)。在社團中創造自己-論國民小學實施社團活動的成效。師友月刊,284,10-12。
    王素蘭(2006)。退休人員擔任志工者之社會支持、生活適應對志願服務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王碧媜(1998)。消費動機、服務品質與購後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大學推廣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王德愉(2007)。臺北地區國民小學音樂社團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朱宏昌(1998)。高中階段混聲合唱團組訓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江秀玲(2009)。國小直笛團指導教師專業素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江秀梅(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管樂團之發展現況與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4)。102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臺北市:行政院主計總處。
    何怡安(2006)。國小兒童合唱團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以臺中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何進財(2000)。社團指導老師的角色。訓育研究,39(1),1-3
    吳亞怡(2007)。增進國小絃樂團音樂基礎能力之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佳芬(1996)。社團培養五育均衡的孩子。國教天地,117,11-13。
    吳明燕(2014)。舞動人生:大臺北地區國小學童運動舞蹈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俐臻(2009)。高雄縣指標型國民小學國樂團發展及經營策略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吳秋芳(2007)。一位直笛團指導者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挺溦(2006)。「一校一藝團」計畫下國中音樂藝團學生音樂學習態度之調查研究-以臺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國銘(2010)。我國打擊樂團經營策略之研究─以臺中縣學校打擊樂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市。
    吳慧儀(2006)。亞歷山大技巧運用於國小兒童合唱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吳憶菁(2012)。苗栗縣偏遠地區國中運動團隊選手參與動機與訓練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呂明芳(2008)。北北基地區小學國樂團組訓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呂瑞蓮(2005)。社團組織經營的理論與實務。學生事務,44(2),59-68。
    宋雨倫(2008)。學習檔案運用於國民小學直笛團隊訓練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03)。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臺北市:洪葉。
    李佳卉(2006)。國小弦樂團合奏訓練與實務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佳容(2011)。新竹縣國民小學絃樂團推展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佳蓉(2010)。臺北縣市單身者的寂寞感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李奇峰(2009)。宜蘭縣國民小學絃樂團推展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宜珍(2007)。臺北縣國小管樂團發展現況研究─以2002-2006年新莊市的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欣怡(2008)。桃竹苗地區國小直笛合奏團組訓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傲梅(2011)。基隆市國小直笛合奏團組訓與參賽情形現況調查及問題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沈敬惠(2003)。國中直笛合奏團組訓參賽之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甘逢(1982)。社團活動與團體輔導。教育文粹,11,26-29。
    周甘逢、劉冠麟(譯)(2002)。教育心理學(原作者:Robert J. Sternberg & Wendy M. Williams)。臺北市:華騰。
    周盈盈(2008)。新竹地區國小兒童合唱團組訓實施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周虹慧(2009)。臺中縣國小直笛合奏團組訓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周巽俐(2011)。國中學生音樂性社團參與程度與學校課程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以新竹縣竹東北埔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生傳(2007)。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五南。
    林杏莉(2006)。高屏地區國小直笛合奏團組訓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林昀萱(2007)。國民小學音樂性社團經營與展望(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林淑美(2003)。嘉義地區國民小學兒童樂隊經營生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雪萍(2007)。國小同聲合唱團隊形安置與合唱聲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雅卿(2010)。臺中縣國小打擊樂團學童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敬豐(2010)。社會支持、知覺自由對於志工參與組織承諾與參與利益之研究—以福智文教基金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林新枝(2011)。臺北市國小學童學校運動社團參與動機及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慧茹(2013)。臺中市高中音樂性社團學生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曉怡(2005)。臺南市國小游泳團隊學童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林靜怡(2011)。國小管樂團之擊樂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邱秀惠(2012)。彰化縣國小國樂團學童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邱垂堂(1998)。音樂與欣賞。臺北市:樂韻。
    邱皓政(1996)。大學社團活動與學生的心性發展:一個發展心理學的觀點。訓育研究,35(3),37-42。
    侯姿伃(2009)。宜蘭縣國民中學管樂團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施姍佑(2003)。臺灣地區國民小學絃樂團組訓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施麗雪(2007)。肢體動作運用於國民小學合唱團歌唱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柯俊生(2011)。藝能社團之潛在課程研究─以新北市文林國小管樂團與直笛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洪國峰(2002)。職業學校社團活動與潛在課程之關係探討。商業職業教育季刊,87,21-28。
    洪國峰、呂秋慧(2002)。大學社團活動與潛在課程之關係探討研究。學生事務,41(1),34-42。
    洪淑芬(2004)。高高屏地區國民小學合唱指導者教學專業素養與教學需求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胡文琪(2009)。基隆市高中職學生課後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范至能(2011)。師徒制教學對教師專業成長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兒童樂隊之指導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徐惠君(1996)。國民中學合唱團歌曲選擇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璧君(2006)。苗栗縣國小合唱教學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涂惠屏(2009)。音樂性社團學生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以屏東縣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秦振嵩(2012)。基隆市國小學童運動團隊社會支持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袁之琦、游恆山(1990)。心理學名詞辭典。臺北市 : 五南。
    袁家偉(2012)。臺北市中等學校游泳隊選手社會支持、課業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高可芸(2007)。國小直笛團和管樂團組訓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高立宏(2006)。國民小學擊樂隊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高德瑞(2000)。社團活動的實務建議。北縣教育,36,16-20。
    張沂浴(2005)。學生社團活動之探討。師說,186,58-62。
    張佩娟(2004)。國中輔導教師社會支持與其輔導角色實踐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春興(1987)。心理學概要。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9)。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臺北市:東華。
    張笠雲(1986)。社會變遷中各類社會支持系統功能的討論。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之論文,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張惠蘭(2007)。學童參與藝能團隊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臺北縣樹林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超倫(2007)。『肢體律動』與『視覺要素』於國民小學合唱團樂曲詮釋的應用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箕文(2006)。北區國小合唱團選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教育部(1948)。修訂中學課程標準草案。臺北市:正中。
    教育部(1962)。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
    教育部(1971)。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
    教育部(1983)。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正中。
    教育部(1995)。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7)。藝術教育法。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2)。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市:教育部。
    莊媜夙(1999)。角色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投入之關聯性研究-以資訊從業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縣。
    莊雅然(2005)。我國高中音樂社團現況與發展趨勢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允麗(1994)。國民小學兒童合唱團組訓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佩雯(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陶笛團之發展現況與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惠雯(2003)。現行我國國小管樂團與兒童樂隊組訓與未來發展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舒斐(2005)。合唱團學生與一般學生學業成績之研究─以臺中市太平國小合唱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瑞芬(2006)。金門縣學校音樂社團資源整合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許樹淵(2000)。運動生理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郭書汎(2011)。兒童合唱團初任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郭珮怡(2008)。高科技產業員工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郭進財、王秀華、林文煌(2009)。大學校院學生運動社團參與動機與學業成就之研究。長榮運動休閒學刊,3,80-90。
    郭蕙菁(2009)。全國高級中等學校競技啦啦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郭瓊玲(2007)。臺北市國小音樂教師指導音樂性社團意願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文良(2012)。臺南市國小羽球運動代表隊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文長(1995)。大學生對運動性休閒參與動機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4(2),109-122
    陳宇杉(2004)。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教學信念、社會支持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志淵(2006)。臺北市國民小學管樂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陳亞青(2008)。彰化縣國小學童參加弦樂團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依足(2013)。臺東縣國小合唱團組訓困境與相關問題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怡馨(2011)。八式動禪融入合唱團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姵帆(2012)。大學管樂社學生正向心理特質、音樂活動熱情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陳宥儒等(譯)(2008)。教育心理學─教與學的理論與實踐(原作者:Robert J. Sternberg & Wendy M. Williams)。臺北市:禾楓。
    陳盈秀(2012)。澎湖縣國民小學音樂社團發展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美燕(1995)。運動動機量表之信度與效度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5(2),185-196。
    陳茂元(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國樂團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勝田(1995)。四十年來國樂教育之回顧與展望。藝術學報,57,137-152。
    陳斐虹(1996)。大學生離家經驗及其與父母依附關係改變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逸榛(2013)。新竹縣國民小學陶笛團發展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曉慧(2008)。桃園縣國小國樂團學童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陳靜萱(2008)。志工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以慈濟基金會志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麥佩綺(2008)。國小音樂性社團團體動力研究─以臺北市音符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
    傅馨儀(2007)。國小打擊樂團發展與組訓之個案研究─以三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單繩武(1994)。心理與教育。臺北市:今古。
    彭紹瑋(2008)。臺北地區國民小學管樂團指導教師教學專業能力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志永(2011)。行政領導視角分析臺北市國小音樂社團實施現況與形塑學校特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明玉(2006)。臺北地區國民小學合唱指導者教學專業素養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游智翔(2010)。宜蘭縣國小國樂社團現象之觀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黃天中、洪英正(1992)。心理學。臺北市:桂冠。
    黃弘彰(2007)。國小外籍配偶子女社會支持、自我概念與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玉幸(1995)。家庭主婦參與非正規成人教育的動機與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玉惠(2010)。國小樂團運用同儕師徒制配對策略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俐婷(2003)。探討青少年接受到的社會支持。社區發展季刊,103(9),144-156。
    黃冠馨(2009)。管樂團教材3D BandBook之使用調查–以新竹縣國民中學管樂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春嫺(2011)。國小合唱團教學建立評分規準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美惠(2011)。高雄市國民中小學絃樂團組訓現況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黃晶瑩(2006)。學生學習打擊樂對其創造力影響之相關因素探究—以國中小學管樂團打擊組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黃琬珊(2011)。國小音樂性社團卓越指導教師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晢暐(2007)。運用奧福音樂教學理念於國小直笛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楊淨閔(2012)。同儕師徒制融入國小直笛社團組訓運作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楊雪(2012)。音樂性社團經營績效之研究─以高雄市仙境人文藝術事業社推廣國小陶笛社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苑科技大學,高雄市。
    楊詠惠(2013)。音樂社團活動對社區中高齡者的認知、憂鬱與睡眠狀況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南藥理科技大學,臺南市。
    溫世頌(1983)。教育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萬怡君(2007)。新竹地區國小直笛合奏團組訓實施現況與相關問題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葉日武(2001)。行銷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前程。
    葉重新(2011)。心理學。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董華貞(2009)。國小兒童樂團經營之研究─以花蓮縣樂樂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廖松圳(2006)。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活動參與、自我概念、社團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廖哲毅(2009)。自行車活動參與者的休閒態度與社會支持對休閒自發性表現行為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廖悌妏(2010)。國民中學男聲合唱團教學實務之研究─以兩位合唱團指導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1991)。高中(職)團體活動教學參考資料。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蒲逸生(2005)。臺北市國民中學籃球校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劉士華(2009)。以社會支持理論探討影響教師開發數位教材知識分享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美華(1996)。大一學生之因應行為、社會支持與身心困擾的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縣。
    劉欽敏(1991)。國中社團中的「結」與「解」。師友,286,25-27。
    潘怡雲(2010)。快樂國民小學南管社團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佳和(2009)。基隆市國小學童運動團隊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蔡孟翰(2008)。國小兒童樂隊組訓對學生非語文智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蔡春惠(2007)。一位運用柯大宜教學法於國小合唱教學教師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鄭文輝(2011)。高中職撞球隊選手運動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盧俊宏(1994)。運動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蕭夙吟(2006)。國小女性教師運動社會支持、運動參與程度及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臺中市。
    蕭宏宇(2002)。國小兒童合唱團教學之研究─以基隆市仁愛國小詹老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市。
    龍慧珍(2012)。臺中市國小合唱團學童參與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戴伶倫(2012)。國民中學管樂團團隊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戴惠美(2004)。國民小學藝術社團的運作與經營-以高雄市鹽埕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薛恩憫(2007)。國小管樂團組訓之個案研究─以高雄縣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謝秀琳(2006)。小學國樂社團推展教育之探討─以臺中縣三所國小國樂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謝廣全、謝佳懿(2010)。SPSS與應用統計學。臺北市:巨流。
    鍾欣縈(2006)。臺灣地區國小學童參與音樂比賽動機與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鍾誠敏(2007)。桃竹苗地區國民中學管樂團組訓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簡雅敏(2004)。中學管樂團之單簧管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簡曉瑩(2004)。高雄縣市國小音樂團隊指導教師角色知覺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顏妙桂(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31-33。
    顏妙桂(2001)。許學生一個快樂學習的未來─兼論休閒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之實施。臺灣教育,602,2-8。
    魏佳瑩(2006)。臺北地區國民小學弦樂團指揮之指導意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佳民(2012)。探討影響國小國樂團發展之因素-以臺南市國小為研究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臺南市。

    二、英文部分
    Atkinson, J. W.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Princeton, NJ: Van Nostrand.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357.
    Cutrona, C. E., & Russell, D. W. (1990). Typ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pecific stress: Toward a theory of optimal matching.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Press.
    Deci, E. L., & Ryan, R. M. (1991). A motivational approach to self: Integration in personality.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 38, 237-288.
    Edwards, A. L. (1954). Manual: Edwards personal preference schedule. New York: The Psychological Corporation.
    Felner, R. D. (1984). Vulnerability in childhood: A preventative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efforts to cope with life stress and transition. In M. C. Roberts & L. H. Peterson (Eds.), Prevention of problems in childhood (pp. 133-168). New York: Wiley.
    Gnoth, J. (1997). Tourism motivation and expectation form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4(2), 283-304.
    Harter, S. (1978). Effectance motivation reconsidered. Toward a developmental model. Human Development, 21, 3664.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Hull, C. (1943). Principles of behavior.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Kuh, G. D. (1993). In their own words: What students learn outside the classroom.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0(2), 227-307.
    Maehr, M. L., & Nicholls, J. G. (1980). Culture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 second look. In N. Warren (Ed.), Studies in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Vol. 3, pp. 221-267).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Maslow, A. H. (1987).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3r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Nicholls, J. G.(1984).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ceptions of ability, subjective experience, task choic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91, 328-346.
    Pelletier, L., Fortier, M., Vallerand, R., Tuson, K., Brière, N., & Blais, M. (1995). Toward a new measure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extrinsic motivation, and amotivation in sports: The sport motivation scale (SMS).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7, 35-54.
    Robert, K., & Angelo, K.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Shumaker, S. A., & Brownell, A. (1984). 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 Closing conceptual gap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0, 11-36.
    Smith, A. M. (1986).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injuries in athletes. Sports Medicine , 22(6), 391-405.
    Streer, R. M., & Porter, C. A. (1983). Motivation and work behavior. New York: McGraw-Hill.
    Swindle, R. W. (1983). Social network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with stress. In M. Sperling (Ed.), Preventive psycholog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ommunity intervention (pp. 87-103). New York: Pergramon.
    Thibaut, J. W., & Kelley, H. H. (195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 New York: Wiley.
    Thoits, P. A. (1986). Social support as coping assistanc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4(4), 416-423.
    Weiss, M. R., & Chaumenton, N. (1992).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in sport.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