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茹惠 |
---|---|
論文名稱: |
出新意於法度之中:蘇軾建物記的時空、文體與美學 |
指導教授: | 王基倫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9 |
中文關鍵詞: | 蘇軾 、建物記 、時空 、文體 、美學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759 下載:4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蘇軾建物記是蘇軾「出新意於法度之中」的重要作品之一。本論文兼採中國文學批評傳統的「情志批評」與「文體批評」,試圖由「時空詮釋」、「文體意義」、「美學意涵」與「創作特色」等四個維度展開對於蘇軾建物記的討論。研究後,發現在「蘇軾建物記的時空詮釋」的脈絡中,可以見到蘇軾在「建物本事」與「想像空間」二個方面的慧心巧思;在「蘇軾建物記的文體意義」的爬梳中,可以發現蘇軾建物記在「正體的體製意義」與「變體的作法意義」二個價值,在中國文學史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關鍵地位;在「蘇軾建物記的美學意涵」的討論中,可以感受到蘇軾在文本中流露出的「教化風俗」與「抒情自我」二大意涵,增進文本的實際批評的美感因子;在「蘇軾建物記的創作特色」的統整中,可以見到蘇軾建物記有「敘事/抒情美典,詳略得宜」、「議論/抒情美典,幽遠通透」、「寫物/抒情美典,傳神顯形」與「抒情美典,自然達意」等四大特色,再再彰顯蘇軾建物記的文學研究價值與其所達到的文學境界。期盼,透過本論文的拋磚引玉,能引發讀者對蘇軾建物記的關注,而後從不同面向進行延續性的討論,更希望成為日後建物文學研究或創作的雛胚。
一、傳統文獻
周.李耳撰,晉.王弼注:《老子道德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本)。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編:《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秦.李斯著,清.陳其榮輯:《倉頡篇》(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叢書集成續編本)。
漢.司馬遷著,韓兆琦編注:《史記選注匯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漢.孔安國傳,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編:《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漢.毛亨傳,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編:《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編:《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漢.鄭玄注,唐.陸德明釋文,唐.孔穎達疏,清.阮元編:《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漢.鄭玄注:《周禮鄭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本)。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書銘出版公司,1997年8月)。
漢.劉熙:《釋名》(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本)。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清.阮元編:《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晉.郭璞注,唐.陸德明音釋:《爾雅》(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本)。
晉.范甯集解,唐.楊士勛疏:《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8月,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本)。
南朝宋.范曄撰,晉.司馬彪撰志,唐.李賢注,清.陳浩等考證:《後漢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南北朝.顧野王:《玉篇》(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本)。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四部文明本)。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唐.唐太宗著,唐.何超音義,陸費逵總勘:《晉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四部備要本)。
唐.李白著,宋.楊齊賢集注,元.蕭士贇補注:《分類補註李太白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四部叢刊正編本)。
唐.三藏般若譯:《大方廣佛華嚴經》(臺北市: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社,2006年)。
唐.杜牧:《樊川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宋.薛居正撰,(清)邵晉涵輯:《舊五代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四部叢刊三編本)。
宋.李昉等:《文苑英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四部叢刊正編本)。
宋.韓琦:《安陽集》(臺北:國家圖書館,明正德九年(1514)張士隆河東書院刊本)。
宋.宋祁:《景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宋.歐陽脩撰,徐無黨注:《新五代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四部備要本)。
宋.歐陽脩:《歐陽文忠公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本)。
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文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本)。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本)。
宋.蘇洵、蘇軾、蘇轍:《重廣眉山三蘇先生文集》(臺北:國家圖書館,宋紹興三十年饒州德興縣銀山莊谿董應夢集古堂刻本)。
宋.蘇洵、蘇軾、蘇轍:《重廣分門三蘇先生文粹》(北京:線裝書局,2003年5月,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宋元版漢籍影印叢書影印宋刊本)。
宋.蘇洵、蘇軾、蘇轍著,宋.呂祖謙註:《東萊標註三蘇文集》(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中華再造善本據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本影印本)。
宋.蘇軾:《經進東坡文集事略》(臺北:國家圖書館,南宋中末期間(1146-1162)建刊本)。
宋.蘇軾:《集註分類東坡先生詩》(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本)。
宋.蘇軾著,明.鍾惺評選:《東坡文選》(明萬曆庚申四十八年(1620)刊本)。
宋.蘇軾著,明.王納諫編:《蘇長公小品》(明萬曆辛亥39年章萬椿心遠軒刊本,1611年)。
宋.蘇軾著,明.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1月,1986年3月初版)。
宋.蘇轍:《欒城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宋.蘇轍:《欒城後集》(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
宋.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本)。
宋.黃庭堅:《山谷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宋.秦觀:《淮海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本)。
宋.晁補之:《濟北晁先生雞肋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本)。
宋.張耒:《張右史文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本)。
宋.呂陶:《淨德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宋.王珪:《華陽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宋.陸游:《渭南文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本)。
宋.周必大:《文忠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宋.毛晃:《附釋文互註禮部韻略》(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四部叢刊續編本)。
宋.盧襄:《西征記》(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宋.張舜民:《畫墁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宋.陳鵠:《西塘集耆舊續聞》(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清乾隆同治間長塘鮑氏刊本)。
宋.楊萬里:《誠齋詩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宋.蔡絛:《西清詩話》(臺北:國家圖書館,舊鈔本)。
宋.陳長方:《步里客談》(臺北:國家圖書館,鈔本)。
宋.洪邁:《容齋五筆》(臺北:國家圖書館,明嘉靖間(1522-1566)刊本)。
宋.王明清:《揮麈錄》(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四部叢刊續編本)。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臺北:國家圖書館,元刊本)。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
宋.樓鑰:《攻媿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四部叢刊初編本)。
宋.葉適:《習學記言序目》(臺北:國家圖書館,國家圖書館藏萃古齋鈔本)。
宋.邵博:《河南邵氏聞見錄》(臺北:國家圖書館,明崇禎庚午3年(1630)虞山毛氏汲古閣刊津逮秘書本)。
宋.吳子良:《荊溪林下偶談》(臺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明萬曆間(1573-1620)繡水沈氏尚白齋刊本)。
宋.樓昉:《迂齋先生標註崇古文訣》(明嘉靖癸已十二年(1533)廬州知府王鴻漸刊本)。
宋.車若水:《腳氣集》(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本據明萬曆中繡水沈氏尚白原齋刻本影印)。
宋.黃震:《慈溪黃氏日抄分類》(臺北:國家圖書館,元後至元三年(1337)慈溪黃氏刊本)。
宋.朋九萬:《東坡烏臺詩案》(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百部叢書集成本)。
宋.李耆卿:《文章精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宋.真德秀編:《文章正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宋.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宋.孫弈:《履齋示兒編》(臺北:國家圖書館,舊鈔本)。
宋.朱弁:《風月堂詩話》(臺北:國家圖書館,明萬曆間(1573-1620)繡水沈氏尚白齋刊本)。
宋.王楙:《野客叢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本)。
宋.史繩祖:《學齋佔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叢書集成簡編本)。
宋.李燾撰,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
宋.陳巖肖:《庚溪詩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宋.何薳:《春渚紀聞》(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宋.陳善:《捫蝨新話》(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宋.張端義:《貴耳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宋.胡仔纂集:《苕溪漁隱叢話前後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本)。
宋.趙以夫:《虛齋樂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四部叢刊續編本)。
宋.耐得翁:《都城紀勝》(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宋.吳自牧:《夢粱錄》(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宋.方信孺:《南海百詠》(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叢書集成新編本)。
金.趙秉文:《閑閑老人滏水文集》(臺北:國家圖書館,鈔本)。
元.王若虛:《滹南遺老集》(臺北:國家圖書館,舊鈔本)。
元.李冶:《敬齋先生古今黈》(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叢書集成續編本)。
元.托克托等撰,清.林蒲封、齊召南、楊開鼎等考證:《宋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元.潘昂霄:《金石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元.王構:《修辭鑑衡》(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明.吳訥、徐師曾、陳懋仁:《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6月)。
明.楊慎著,明.楊有仁編:《升菴先生文集》(臺北:國家圖書館,明萬曆辛丑二十九年(1601)王藩臣秣陵刊本)。
明.張自烈:《正字通》(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2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明.王構:《修辭鑑衡》(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明.潘昂霄:《金石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臺北:國家圖書館,明萬曆間刻本)。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讀書後》(臺北:國家圖書館,明萬曆間(1573-1620)長洲許恭刊本)。
明.李贄:《坡仙集》(臺北:國家圖書館,明萬曆己未47年(1619)程明善刊本)。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年,叢書集成續編本)。
明.錢謙益:《牧齋初學集》(臺北:國家圖書館,明崇禎癸未十六年(1643)海虞瞿式耜刊本)。
明.阮葵生:《茶餘客話》(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清嘉慶間南匯吳氏聽彝堂藏板本)。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明.朱同:《覆瓿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文津閣四庫全書本)。
明.歸有光:《文章指南》(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2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清.金聖嘆:《天下才子必讀書》(臺北:臺大圖書館,清康熙初年敦化堂刊本)。
清.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9月)。
清.孫琮:《重刊山曉閣古文全集》(臺北:臺大圖書館,Harvard-Yenching Library Preservation Microfilm Project;00077國科會補助人社硏究圖書計畫(2605658-2605659) 據重刊本縮製)。
清.林雲銘評註:《古文析義》(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
清.吳留良輯,呂葆中批點:《晚邨先生八家古文精選》(北京:北京出版社,《四庫禁燬叢刊》本,2000年)。
清.儲欣輯:《唐宋十大家全集錄》(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清.張伯行輯:《唐宋八大家文鈔》(臺北:臺大圖書館,清同治五年福州正誼書院刊八年續刊本)。
清.吳留村鑒定,清.吳楚材、吳調侯手錄:《古文觀止》(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清同治9年(1870)校正重刊埽葉山房刊本)。
清.沈德潛評點,陸闇亭、顧祿百編次,周念萱、陸雲洲重校:《唐宋八家文讀本》(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影像,清嘉慶癸酉18年(1813)刻本)。
清.浦起龍:《古文眉詮》(臺北:臺大圖書館,清乾隆9年(1744)三吳書院刊本)。
清.允祿等編:《御選唐宋文醇》(臺北:臺大圖書館,清乾隆重刊三年(1738)武英殿本)。
清.高嵣:《古文彙鈔十種》(臺北:臺大圖書館,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廣郡永邑培元堂刊本)。
清.徐松纂輯:《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
清.徐經:《甃坪詩話》(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清人別集叢刊本)。
清.過珙原選,清.蔡鑄補正:《蔡氏古文評註補正全集》(臺北:國家圖書館,民國十六年(1927)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清.張英、王士楨輯:《淵鑑類函》(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中國歷史地理文獻輯刊本)。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台北市:新興書局,1985年,筆記小說大觀本)。
清.李扶九編,黃紱麟書後:《古文筆法百篇》(臺北:文津出版社,1978年)。
清.鄭元慶:《石柱記箋釋》(北京 : 中華書局,1985年,叢書集成初編本)。
清.畢沅、阮元:《山左金石志》(臺北:新文豐出版社,石刻史料新編本,1978年)。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民國六年(1917)紹興四有書局據安越堂平氏本刊本)。
清.姚鼐輯,清.王文濡評註:《評註古文辭類纂》(臺北:華正書局,2004年9月)。
清.姚鼐編:《古文辭類纂》(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四部備要本)
清.余誠編:《古文釋義》(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光緖乙酉年(1885)重刻)。
清.曾國藩編:《經史百家雜鈔》(臺北:中華書局,1981年,四部備要本)。
清.陳兆崙選評:《陳太僕批選八大家文鈔》(臺北:國家圖書館,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紫竹山房影印手批本)。
清.姚範:《援鶉堂筆記》(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清道光十六年桐城姚氏校刊本)。
清.謝有輝:《古文賞音》(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清嘉慶三年長洲宋氏酉山堂重刊本)。
清.吳汝綸:《桐城吳先生諸史點勘》(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清代學術筆記叢刊本)。
清.林紓:《畏廬論文等三種》(臺北:文津出版社,1978年7月)。
清.陳衍著,陳步編:《石遺室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清.何文煥、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統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5月)。
清.李扶九編選,黃紱麟書後:《古文筆法百篇》(台北:文津,1978年)。
清.吳闓生:《古文範》(台北:中華書局,1970年,中華國學叢書本)。
清.吳闓生評:《吳評古文辭類纂》(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Bruno Zevi著,張似贊譯:《建築空間論=Architecture as space》(臺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9月)。
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6月,2003年8月初版)。
Genette著,王文融譯:《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Graham Hough著,何欣譯:《文體與文體論》(臺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4月)。
H‧R‧姚斯,R‧C‧霍拉勃著,周寧、金元浦譯,滕守堯審校:《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Roland Barthes著,Andre Martin攝影,李幼蒸譯:《埃菲爾鐵塔》(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Stephen Owen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1月)。
Viktor Shklovsky著,劉宗次譯:《散文理論》(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4年)。
Yi-Fu Tuan著,潘桂成譯:《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3月)。
王水照編:《宋人所撰三蘇年譜彙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
王水照:《王水照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
王水照編:《宋代文學通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王水照編:《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
王水照、朱剛編:《蘇軾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研院史語所,1994年4月,重印1988年3月)。
王基倫:《韓柳古文新論》(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6月30日)。
王基倫:《唐宋古文論集》(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10月15)。
王保珍:《增補蘇東坡年譜會證》(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1969年8月)。
王葆心:《古文辭通義》(臺北 : 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4月)。
王國維著,傅杰編校:《王國維論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9月)。
方笑一:《北宋新學與文學──以王安石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6月)。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2月)。
四川大學中文系唐宋文學研究室編:《蘇軾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1月)。
申 丹:《敘事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孔凡禮:《三蘇年譜》(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
可永雪:《史記文學研究》(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年1月)。
朱 剛:《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10月)
朱靖華:《蘇軾論》(北京:京華出版社,1997年)。
李戎編:《美學概論》(濟南:齊魯書社,1999年3月)。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2
月)。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中國士大夫群體研究之ㄧ》(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年10月)。
冷成金:《蘇軾的哲學觀與文藝觀》(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4月)。
吳小林:《中國散文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7月15日)。
吳雪濤:《蘇文繫年考略》(內蒙古: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年2月)。
吳雪濤、吳劍琴輯錄:《蘇軾交遊傳》(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周振甫:《文章例話》(臺北:蒲公英出版社,1982年2月)。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
明道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唐宋散文研究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出
版,2010年12月)。
姜 濤:《古代散文文體概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
洪本健:《宋文六大家活動編年》(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1月1日)。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3月)。
柯慶明、蕭 馳主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12月)。
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和管理制度》(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唐文治:《國文經緯貫通大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11月)。
徐月芳:《蘇軾奏議書牘研究》(新北:天工書局,2002年5月30日)。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3月)。
孫立堯:《宋代史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
戚廷貴編:《美學:審美理論》(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3月)。
張 健:《宋金四家文學批評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883年)。
張明華:《新五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0月)。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1995年9月)。
《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出版組,2000年8月)。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0月)。
陳從周:《園林清議》(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6年12月)。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1年7月)。
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新北:駱駝出版社,2001年9月)。
黃一權:《歐陽脩散文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3年11月)。
莫礪鋒編:《第二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年4月)。
馮書耕、金仞千:《古文通論》(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9
年)。
游信利:《蘇東坡的文學理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881年)。
馮永敏:《散文鑑賞藝術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5月)。
傅修延:《先秦敘事研究:關於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12月)。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鄒同慶、王宗堂:《蘇軾詞編年校註》(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9月)。
漢寶德:《風情與文物》(臺北:九歌出版社,1990年10月5日)。
楊 辛、甘 霖:《美學原理》(臺北:曉圓出版社,1991年5月)。
楊慶存:《宋代文學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楊 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大學,1998年)。
趙憲章:《文體與形式》(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2月)。
廖志超:《蘇軾辭賦理論及其創作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9
月)。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7月)。
劉雲春:《歷史敘事傳統語境下的中國古典小說審美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出版社,2010年9月)。
鄧小南:《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
潘朝陽:《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12月)。
蔡文川:《地方感:環境空間的經驗、記憶和想像》(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2010年5月)。
蔡英俊編:《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二)‧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4月)。
鄭文惠:《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想像共同體的樂園論述》(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9月26日)。
錢濟鄂:《吳越國武肅王紀事》(臺北:書林出版社,1999年1月)。
錢 穆:《中國文學論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臺北:東大學圖書有限公司,1978年1月)。
錢鍾書:《管錐篇》(臺北:書林出版社,1984年)。
鄺健行、吳淑鈿編:《香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文選粹(1950-2000):小說、戲曲、散文及賦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薛鳳昌:《文體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8月)。
鍾來因:《蘇軾與道家道教》(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4月)。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11月30日)。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編》(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2月)。
謝佩芬:《蘇軾心靈圖像――以「清」為主之文學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2005年3月)。
《北宋詩學中「寫意」課題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8
年6月)。
謝敏玲:《蘇軾史論散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羅家祥:《北宋黨爭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
蘇軾研究學會:《東坡文論叢》(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3月)。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4月)。
(二)學位論文
李天祥:《蘇軾的「寄寓」與「懷歸」――以時間、空間為主軸的考察》(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柯慶明先生指導,2010年8月)。
李貞慧:《蘇軾「意」、「法」觀與其「古文」創作發展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柯慶明先生指導,2002年1月)。
李珠海:《唐代古文家的文體革新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張健先生指導,2001年6月)。
吳建成:《蘇軾寓言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康韻梅先生指
導,2008年7月)。
柯玲寧:《蘇軾命名散文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黃明理先生指導,2005年8月)。
陳秉貞:《三蘇史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黃慶
萱先生指導,2007年6月)。
陳怡蓉:《北宋園亭記散文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
聰明先生指導,2006年)。
黃麗月:《北宋亭臺樓閣諸記「以賦為文」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博士論文,廖國棟先生指導,2005年6月)。
曹栓姐:《蘇軾兄弟及「蘇門四學士」辭賦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余恕誠、胡傳志先生指導,2006年5月)。
張 虹:《歐陽脩記體文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在職人員碩士論文,
程杰先生指導,2004年11月)。
彭珊珊:《蘇東坡散文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夢機
先生指導,1985年4月)。
楊子儀:《歐陽脩建物記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基倫先生指導,2009年6月)。
楊雅貴:《蘇軾「記」體文辭章意象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學
碩士論文,陳滿銘先生指導,2006年6月)。
劉 禕:《蘇軾倫理思想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王澤應先生指導,2010年5月)。
劉靜怡:《歷史演義:文體生發與虛實論爭》(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博士論文,康來新先生指導,2009年6月)。
廖志超:《蘇軾、蘇轍兄弟唱和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
士論文,陳新雄先生指導,1997年6月)。
翟 晴:《儒、釋、道三家思想對蘇軾創作的影響》(濟南:山東大學文藝學碩士
論文,傅合遠先生指導,2010年4月10日)。
鄺 宏:《蘇軾的道論及其美學思想》,(貴陽:貴州大學美學碩士論文,龔妮麗
先生指導,2008年5月)
(三)期刊論文
于培杰:〈蘇軾的密州七記〉,《昌濰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卷第3、6
期(1997年6月、12月),頁72-74、73-75。
王基倫:〈歐蘇散文創作與接受活動的考察〉,《東華漢學》創刊號(2003年2月),頁19-43。
朱剛:〈士大夫文化的兩種模式:〈虔州學記〉與〈南安軍學記〉〉,《江海學刊》2007年3期(2007年3月),頁175-181。
李貞慧:〈「文從道出」的書寫實踐──以朱熹「記」與北宋「記」之書寫內容為
討論中心〉,《漢學研究》第26卷第3期(2008年9月),頁1-34。
李真真:〈蘇軾與宋皇室關係考〉,《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8期(2009
年8月),頁1-5。
徐培均:〈試論秦觀的賦作賦論及其與詞的關係〉,《中國韻文學刊》1997年第2
期(1997年),頁11-17。
黃敏枝:〈再論宋代寺院的轉輪藏(上)、(下)〉,《清華學報》新26卷第2期、第3期,1996年6月、9月,頁139-188、265-296。
黃麗月:〈賦體「遊戲」主題的轉變──以蘇軾〈超然臺記〉及「同題共作」的
辭賦為例〉,《南師語教學報》第2期(2004年7月),頁61-99。
晦 之:〈試論蘇軾雜記文的創作藝術〉,《江漢學報》第9期(1962年4月15
日),頁33-40。
章 瑋、李 軍:〈李白墓遷青山穀家村原因芻議〉,《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第25卷第4期(2008年7月),頁67-68。
張大聯、汪佑民:〈隨意驅遣,姿態橫生――試論蘇軾散文的結構方法與布局安
排〉,《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2006年1月),
頁81-83。
張明華:〈北宋宣仁太后垂簾時期的心理分析〉,《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2004年),頁99-102。
許銘全:〈「變」「正」之間──試論韓愈到歐陽脩亭臺樓閣記之體式規律與美感
歸趨〉,《中國文學研究》第19期(2004年12月),頁209-233。
曾子魯:〈略論蘇軾「記」體散文的藝術特色〉,《西北師院學報》1986年4期(1986年10月),頁60-63。
曾棗莊:〈論宋人破體為記〉,《中國典籍與文化》第61期(2007年),頁58-68。
傅武光:〈《莊子》「遊」的哲學〉,《中國學術年刊》第17期(1996年3月),頁111-130。
楊勝寬:〈論蘇軾的記體散文──蘇軾散文分體研究系列之二〉,《樂山師範學院
學報》第23卷第10期(2008年10月),頁1-7。
蓋琦紓:〈蘇門文人私人建物記之美學意涵〉,《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7月),頁209-233。
廖國棟:〈蘇軾以賦為文初探──以亭臺樓閣諸記為例〉,《宋代文學研究叢刊》
創刊號(1995年3月),頁375-400。
廖國棟:〈秦觀的賦論與賦作初探〉,《成大中文學報》第10期(2002年10月),頁11-15。
劉成國:〈宋代學記研究〉,《文學遺產》2007年第4期(2007年),頁53-60。
劉振婭:〈以「議」為「記」的範例──解讀歐陽脩〈晝錦堂記〉、蘇軾〈韓魏公
醉白堂記〉〉,《廣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2008年),頁119-122。
潘朝陽:〈空間‧地方觀與「大地具現」與「經典訴說」的宗教性詮釋〉,《中國
文哲研究通訊》第10卷第3期(2000年9月),頁172-179。
謝敏玲:〈蘇軾〈醉白堂記〉之「以論為記」試探〉,《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26期(2006年7月),頁1-22。
羅曼菲:〈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蘇軾散文命意特色〉,《惠
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2期(2003年4月),頁78-83。
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1期(2007年9月),頁1-67。
顏崑陽:〈論宋代「以詩為詞」現象及其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東華人文
學報》第2期(2000年7月),頁33-67。
顏崑陽、蔡英俊對談,鄭毓瑜主持,吳浩宇記錄:〈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現代視
域與方法──「百年論學」學術對談〉,《政大中文學報》第9期(2008
年6月),頁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