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筱雯 |
---|---|
論文名稱: |
《太平廣記》中的「蛇」意象研究 |
指導教授: | 鍾宗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5 |
中文關鍵詞: | 太平廣記 、蛇 、意象 、故事類型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128 下載:62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太平廣記》這部大型類書收集了自漢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說,是後代小說汲取題材和素材的資料寶庫。本文是以《太平廣記》五百卷中整理出的二四九則提及「蛇」字及其異名的故事為研究的對象。除依照蛇在故事中的作用為分類的標準,辨明其在故事中的意義外,並加以舉例闡述,分析歸納出產生此意象的多方構成因素。接著將故事中蛇的「變形」與否分類,並討論其中「靈物」、「毒物」、「中性」意象及其互涉關係,兼而討論「水淹城邑」和「骨肉化水」二個蛇精故事中之母題,究其故事類型可能的產生原因。試圖以《太平廣記》為漢代至宋初的關鍵文本,得知從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期既是龍蛇信仰混淆的時期,同時也是逐漸析離的時期,是意象轉變的模糊時期,不僅從中窺見古人對於蛇的觀感,更見其對後代文學創作的影響啟發。
一、 古籍(先按朝代排列,相同朝代再依姓氏筆劃排列)
葉玉麟註解:《荀子新釋》,台南:大夏出版社,1998年7月。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7月。
劉安等著、高誘注:《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韓嬰著、周廷寀校注:《韓詩外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郭慶藩輯、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西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6年10月。
(東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4月。
(東漢)應劭撰:《風俗通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六二冊,1985年。
(東漢)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9月。
(西晉)張華撰、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台北:明文書局,1984年。
(東晉)郭璞注:《山海經》,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四二冊〈子部三四八.小說家類〉,1986年。
(東晉)郭璞注:《爾雅郭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東晉)干寶:《搜神記》,台北:台灣書房,2007年。
(東晉)王嘉撰、齊治平校注:《拾遺記校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東晉)葛洪:《抱朴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年。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台北:新興書局,1973年。
(北魏)酈道元著、王國維校注《水經注校》,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
(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年。
(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10月。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台北:漢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北宋)李昉等編、汪紹楹點校:《太平廣記》全10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3月。
(北宋)歐陽脩:《新五代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年。
(南宋)羅泌:《路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年。
(南宋)朱熹集注:《詩經集註》,台北: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0月。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台北:鼎文書局,1973年9月。
(明)朱棣撰:《神僧傳》,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10月。
(清)蕭曉亭:《瘋門全書》,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2月。
(清)袁枚:《子不語》(下),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2年11月。
二、 專書
(一)國內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于錦綉、于靜:《靈物與靈物崇拜新說》,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尹飛舟等著:《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年。
王小盾:《四神:起源和體系形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下編: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王孝廉:《水與水神》,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王孝廉:《花與花神》,台北:洪範書店,2003年。
王孝廉:《華夏諸神‧水神卷》,台北:雲龍出版社,2000年2月。
王秋桂等編:《神話、信仰與儀式》,台北:稻香出版社,1996年7月。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王景琳:《鬼神的魔力——漢民族的鬼神信仰》,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王溢嘉:《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台北:野鵝出版社,1991年3月。
古添洪、陳慧樺編著:《從比較神話到文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8月再版。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
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4月第二次印刷。
呂光洋:《台灣爬蟲動物:陸棲蛇類》,台中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廰,1989年4月。
宋兆麟:《華夏諸神.民間神像》,台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7月。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5月。
李劍國輯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李豐楙:《神話的故鄉——山海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1年。
邱宜文:《山海經的神話思維》,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7月。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與故事分類》,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3年。
金榮華:《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分類索引》(乙編),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8年3月初版一刷。
金榮華:《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分類索引》(甲編),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7年9月再版一刷。
金澤:《中國民間信仰》,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台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
段寶林主編:《中國民間文藝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9月。
紀金慶:《二元對立與陰陽世界觀的衝突與調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
胡萬川:《台灣民間故事類型(含母題索引)》,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孫廣德:《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年11月。
徐山:《雷神崇拜——中國文化源頭探索》,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
陳萬益等編:《歷代短篇小說選》,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7月。
陳滿銘:《意象學廣論》,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陳鵬翔主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傅錫壬著、國立編譯館主編:《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11月。
曾永義:《說俗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馮觀富:《情緒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年6月。
黃東陽:《唐五代記異小說的文化闡釋》,台北:實踐大學數位出版合作系列語言文學類,2007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楊學政:《揭祕原始性崇拜密碼》,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萬建中等著:《中國民間散文敘事文學的主題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葉慶炳:《古典小說論評——晚鳴軒文學論文集之二》,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8月。
葉慶炳:《談小說妖》,台北:洪範書店,1983年。
賈二強:《唐宋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4月。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公司,1995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
劉少匆:《三星堆文化探秘及《山海經》斷想》,北京:昆崙出版社,2001年2月。
劉仲宇:《中國精怪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劉守華:《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8年。
劉守華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12月。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11月。
潛明茲:《中國古代神話與傳說》,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0月。
鄧啟耀:《巫蠱考察——中國巫蠱的文化心態》,台北:漢忠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6月。
鄭志明:《中國社會的神話思維》,台北:谷風出版社,1993年。
鄭志明:《中國社會鬼神觀念的衍變》,台北:中華大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收錄於《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盧錦堂:《《太平廣記》引書考》,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9月。
蕭兵:《黑馬》,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3月。
蕭登福:《道教與佛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薛惠琪:《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故事考論——「傳承」、「虛實」問題之考察與析論》,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顏慧琪:《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5月。
譚達先:《中國動物故事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二)國外譯書(先依國籍,再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英)卡納著、方智弘譯:《性崇拜》(台北: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英)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金枝》(上)(下),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1月。
(德)弗洛姆著、孟詳森譯:《愛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91年。
(奧)佛洛依德著、賴其萬譯:《夢的解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
(日)南方熊楠著、欒殿武譯:《縱談十二生肖》,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美)喬瑟夫.坎伯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文化,1997年7月。
(俄)謝爾巴特赫著:《恐懼感與恐懼心理》(台京:華文出版社,2007年5月。
三、 期刋、單篇論文(依發表先後為序)
葉德均:〈《山海經》中蛇的傳說〉,收錄於婁子匡編纂,《民俗》第116-118期合刊(1933年5月),頁105–116。
袁德星:〈蛇與中國文化〉,《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卷第二期(1977年),頁21–29。
吳哲夫:〈圖書中的龍〉,《龍在故宮》(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年),頁185–198。
袁德星:〈史前至商周造型藝術中的龍〉,《龍在故宮》(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年),頁27–52。
李豐楙:〈六朝精怪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3》(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頁1–36。
陳維剛:〈廣西侗族的蛇圖騰崇拜〉,《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四期(1982年),頁63–64。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中外文學》第十五卷第五期(1986年),頁36–57。
林蔚文:〈越人對蛇的崇拜源流考略〉,《民間文學論壇》第三期(1986年),頁4–8。
何新:〈龍的研究〉,《民間文學論壇》第四期(1987年),頁7–16。
陳建憲:〈女人與蛇——東西方蛇女故事研究〉,《民間文學論壇》第三期(1987年),頁41–48。
侯迺慧:〈從《山海經》的神狀蠡測鳥和蛇的象徵及其轉化關係〉,《中外文學》第十五卷第九期(1987年2月),頁112–129。
程毅中:〈《太平廣記》的幾種版本〉,《社會科學戰線》第三期(1988年),頁237–240。
鄭巖:〈從中國古代藝術品看關於蛇的崇拜與民俗〉(上),《民俗研究》第三期(1989年),頁37–46。
鄭巖:〈從中國古代藝術品看關於蛇的崇拜與民俗〉(下),《民俗研究》第四期(1989年),頁53–61。
李豐楙︰〈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台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四期(1994年3月),頁287–318。
徐志平:〈「人化異類」故事從先秦神話到唐代傳奇之間的流轉〉,《台大中文學報》第六期(1994年6月),頁357–397。
劉守華:〈閩台蛇郎故事的民俗文化根基〉,《民間文學論壇》第四期(1995年),頁19–24。
浦忠成:〈神話中之變形〉,《花蓮師院學報》第五期(1995年6月),頁47–64。
潘麗珠:〈唐傳奇中的變形故事析探〉,《國文學報》第二十四期(1995年6月),頁193–211。
黃心穎:〈《太平廣記》精怪類初探〉,《輔大中文所期刊》第六期(1996年6月),頁367–381。
萬建中:〈蛇郎蛇女故事中禁忌母題的文化解讀〉,《雲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二十六卷第五期(2000年),頁106–110。
鄒衛東:〈嶺南食蛇習俗考〉,《嶺南文史》第一期(2000年),頁48–50。
龔浩群:〈從蛇妖到蛇仙——「美女蛇」故事解析〉,《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十三卷第六期(2000年12月),頁10–13。
止敬:〈蛇年敘說蛇文化〉,《海內與海外》第三期(2001年),頁51–52。
石柱國:〈蛇年說〉,《海內與海外》第二期(2001年),頁51–55。
來炯:〈蛇在日耳曼文化中的形象——蛇年說蛇〉,《德語學習》第一期(2001年),頁11–15。
樊聖:〈蛇杖醫學標幟的起源〉,《臨床醫學》第四十七卷第五期(2001年),頁303–306。
范立舟:〈伏羲、女媧神話與中國古代蛇崇拜〉,《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十五卷第四期(2002年10月),頁455–458。
王立:〈《聊齋誌異.鹿銜草》本事考論——古代小說動物引識仙草母題溯源〉,《蒲松齡研究》第一期(2003年),頁29–38。
簡齊儒:〈從「成妻」的過渡性儀式解讀中國蛇郎君故事——以粵台異文比較為主線〉,《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一卷第二期(2003年),頁1–11。
金榮華:〈情節單元釋義——兼論俄國李福清教授之母題說〉,收入劉守華、白庚勝主編《中國民間文藝學年鑑》(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頁239–243。
胡長春:〈道教女仙麻姑考〉,《中國道教》第五期(2004年),頁38–40。
盛况:〈中國蛇女母題的起源與演變〉,《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卷第二期(2004年2月),頁83–85。
吉成名:〈漢族毒蛇禁忌習俗研究〉,《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五卷第三期(2004年7月),頁20–23。
鍾宗憲:〈《管錐編》對於「變形」的相關論述與思辨〉,《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第三十一期(2004年7月),頁47–79。
李傳江:〈試析《搜神記》中的蛇文化〉,《鹽城師範學校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四卷第三期(2004年8月),頁94–98。
牛景麗:〈《太平廣記》的成書緣起〉,《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五期(2004年9月),頁33–38。
劉傳:〈略論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人首蛇身」形象〉,《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二卷第五期(2004年10月),頁14–17。
李傳江:〈「全人型」階段蛇意象在唐前志怪小說中的再現〉,《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四期(2004年12月),頁29–31。
項裕榮:〈中國古代小說中「化形為蛇」情節的佛教源流探考〉,《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五卷第五期(2005年9月),頁128–134。
余雲華:〈巴蛇食象:被曲解的婚姻神話〉,《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一四六期(2006年),頁99–104。
李傳江、葉如田:〈唐前志怪小說中「擬獸化」蛇意象解讀〉,《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一期(2006年),頁101–105。
徐磊:〈歷史語境下東西「蛇」意象之文化解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蛇性之淫》、《拉彌亞》中蛇女形象之比較〉,《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三期(2007年),頁59–62。
唐霞:〈試析白蛇傳故事的民俗文化內涵〉,《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二十一卷第三期(2007年5月),頁92–94。
趙生軍:〈中國古代蛇圖騰崇拜芻議〉,《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二十三卷第四期(2007年8月),頁59–62。
簡名妤:〈試探〈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的幾個重寫面向—從修辭角度與文化寓意談起〉,《有鳳初鳴年刊》第三期(2007年10月),頁465–477。
李傳江:〈唐前志怪故事中擬人化蛇意象的文化闡釋〉,《四川:西華大學學報》第二十六卷第六期(2007年12月),頁33–36。
張靜靜:〈白蛇形象的嬗變及其文化內涵〉,《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第十七卷第二期(2008年),頁84–90。
宋馥香:〈閩越族蛇信仰的類型與意象解析〉,《閩江學院學報》第二十九卷第二期(2008年2月),頁18–23。
魏蘇寧:〈閩越人蛇圖騰崇拜研究〉,《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十卷第一期(2008年3月),頁50–52。
耿慶芝:〈白蛇故事的文化闡釋〉,《綏化學院學報》第二十八卷第二期(2008年4月),頁52–54。
董寅生:〈祥異災異之說的嬗變與沒落〉,《衡水學院學報》第十卷第三期(2008年6月),頁16–21。
李葛送:〈《聖經》影響下的文學藝術中蛇意象探源〉,《湖州師範學院學報》第三十卷第四期(2008年8月),頁69–72。
秦文軍:〈試論白娘子形象與蛇圖騰崇拜的關係〉,《魅力中國》第五十七期(2008年10月),頁37–38。
王利剛、余春暉:〈中希神話中蛇意象的對比研究〉,《陝西:安康學院學報》第二十卷第六期(2008年12月),頁46–48。
曾禮軍、劉伙根:〈異端與信仰——從《太平廣記》「異僧」小說看佛教文化〉,《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三十卷第一期(2009年1月),頁48–52。
辛曉玲:〈論意境與意象之區別〉,《益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七卷第二期(2009年3月),頁63–68。
宋志瑪:〈談《山海經》中的蛇形象〉,《衡水學院學報》第十一卷第二期(2009年4月),頁33–35。
范汝捷:〈唐五代小說中的藩鎮官祿命定思想與求神問卜之風〉,《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四期(2009年8月),頁96–101。
張立:〈《太平廣記》中的祥瑞災異研究〉,《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三十二卷第六期(2010年11月),頁40–42。
吳布林、白春霞:〈《太平廣記》中的蛇信仰研究〉,《管子學刊》第一期(2011年),頁108–110。
四、 學位論文(依發表先後排列)
王國良:《唐代小說敘錄》,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潘江東:《白蛇故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康韻梅:《六朝小說變形觀之探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許文惠:《唐代傳奇所反映的唐代社會 》,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洪瑞英:《中國人虎變形故事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蔡雅薰:《六朝志怪妖故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張貞海:《宋前神話小說中龍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陳昭吟:《唐小說中龍故事類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鹿憶鹿:《傣族史詩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張美卿:《中國古代神話中之靈異動物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羅相珍:《《山海經》自然神話分類及原始神話思維初探》,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李素娟:《唐人小說中變化故事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周文玲:《《太平廣記》所引唐代四大動物妖故事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陳思齊:《搜「蛇」記——台灣原住民蛇類口傳故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蔡麗雲:《中國民間動物故事類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盧俐文:《《太平廣記》禽鳥類故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陳玉萍:《唐代小說中他界女性形象的虛構意義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簡齊儒:《台灣地區蛇郎君故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林麗秋:《論雷峰塔白蛇故事的演變》,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昱珍:《唐宋小說中變形題材之研究——以《太平廣記》與《夷堅志》為主》,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江慧琪:《先秦至唐狐狸精怪故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范金蘭:《「白蛇傳故事」型變硏究》,國立政治大學中等教師在職進修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2年。
張億平:《魏晉南北朝民間信仰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春玉:《《山海經》蛇類之寓意與象徵的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吳孟羲:《《太平廣記》報應類故事研究》,銘傳大學應用語文研究所中國文學組碩士論文,2004年。
劉雯鵑:《歷代筆記小說中因果報應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賴采蘋:《《搜神記》中的動物類型研究——以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佩玫:《《搜神記》的民間故事類型研究——以「地陷為湖」及「羽衣仙女」型故事的演變為主之考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楊榮貴:《道教符咒的探討》,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蘇敏如:《中國水界神異動物象徵研究——以《太平廣記》魚、龜、蛇、龍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李永正:《《山海經》動物形象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年。
邱容韡:《中國先秦變形神話傳說中「化生」之思維探究》,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楊艾甄:《中國人蛇婚戀故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劉怡佳:《《搜神記》動物書寫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五、 網頁資料
NOWnews今日新聞網〈眼鏡蛇被砍頭20分鐘,跳起咬人復仇〉,2010年7月20日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http://www.nownews.com/2010/07/20/11490-26276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