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筱雯
論文名稱: 《太平廣記》中的「蛇」意象研究
指導教授: 鍾宗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5
中文關鍵詞: 太平廣記意象故事類型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46下載:6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太平廣記》這部大型類書收集了自漢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說,是後代小說汲取題材和素材的資料寶庫。本文是以《太平廣記》五百卷中整理出的二四九則提及「蛇」字及其異名的故事為研究的對象。除依照蛇在故事中的作用為分類的標準,辨明其在故事中的意義外,並加以舉例闡述,分析歸納出產生此意象的多方構成因素。接著將故事中蛇的「變形」與否分類,並討論其中「靈物」、「毒物」、「中性」意象及其互涉關係,兼而討論「水淹城邑」和「骨肉化水」二個蛇精故事中之母題,究其故事類型可能的產生原因。試圖以《太平廣記》為漢代至宋初的關鍵文本,得知從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期既是龍蛇信仰混淆的時期,同時也是逐漸析離的時期,是意象轉變的模糊時期,不僅從中窺見古人對於蛇的觀感,更見其對後代文學創作的影響啟發。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探討………………………………………………………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8 第四節 研究方法………………………………………………………13 第五節 本文旨趣………………………………………………………17 第二章 與蛇相關故事的分類 第一節 《太平廣記》與《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分類索引》的 分類………………………………………………………………………19 一、《太平廣記》的分類……………………………………………19 二、《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分類索引》的分類…………………20 第二節 由故事情節見蛇的作用……………………………………22 一、直觀的生態描摹…………………………………………………23 二、視為神仙洞府與寶藏的守護……………………………………25 三、與醫療相關的敘述………………………………………………26 四、藉以闡釋佛道思想與信仰………………………………………30 五、表現物類相鬥的性質……………………………………………35 六、屬於搜奇志怪的傳聞……………………………………………36 七、異類姻緣故事的主人公…………………………………………37 八、民間信仰的崇拜對象……………………………………………39 九、成為文學譬喻及典故……………………………………………41 十、其它………………………………………………………………43 第三節 蛇意象的產生因素……………………………………………43 一、部族圖騰…………………………………………………………44 二、性與生殖…………………………………………………………48 三、戒色懲欲…………………………………………………………50 四、不死再生…………………………………………………………53 五、物老成精…………………………………………………………53 六、祥瑞災異…………………………………………………………55 七、闡揚佛道…………………………………………………………57 第四節 小結……………………………………………………………63 第三章 未變形故事中蛇的意象 第一節 變形現象…………………………………………………………68 第二節 未變形故事中蛇的「毒物」意象………………………………72 一、恐懼…………………………………………………………………73 二、惡念…………………………………………………………………74 三、凶徵、災禍…………………………………………………………75 四、其它…………………………………………………………………79 第三節 未變形故事中蛇的「靈物」及「中性」意象…………………80 一、靈物…………………………………………………………………80 二、中性…………………………………………………………………87 第四節 靈物和毒物的互涉………………………………………………93 第五節 小結………………………………………………………………100 第四章 變形故事中蛇的意象 第一節 蛇變形的分類……………………………………………………103 一、蛇和人的變形………………………………………………………104 二、蛇和其它動物的變形………………………………………………107 三、蛇和植物、無生物的變形…………………………………………108 四、合體變形……………………………………………………………109 第二節 變形現象當中的蛇意象…………………………………………112 一、毒物…………………………………………………………………112 二、靈物…………………………………………………………………120 三、中性…………………………………………………………………124 第三節 蛇精故事中之母題………………………………………………127 一、水淹城邑……………………………………………………………127 二、骨肉化水……………………………………………………………141 第四節 小結…………………………………………………………………146 第五章 結論…………………………………………………………………149 參考書目………………………………………………………………………156 附 錄《太平廣記》蛇意象的統計分類表…………………………………169

    一、 古籍(先按朝代排列,相同朝代再依姓氏筆劃排列)
    葉玉麟註解:《荀子新釋》,台南:大夏出版社,1998年7月。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7月。
    劉安等著、高誘注:《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韓嬰著、周廷寀校注:《韓詩外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郭慶藩輯、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西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6年10月。
    (東漢)王充撰,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4月。
    (東漢)應劭撰:《風俗通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六二冊,1985年。
    (東漢)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9月。
    (西晉)張華撰、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台北:明文書局,1984年。
    (東晉)郭璞注:《山海經》,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四二冊〈子部三四八.小說家類〉,1986年。
    (東晉)郭璞注:《爾雅郭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東晉)干寶:《搜神記》,台北:台灣書房,2007年。
    (東晉)王嘉撰、齊治平校注:《拾遺記校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東晉)葛洪:《抱朴子》,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年。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台北:新興書局,1973年。
    (北魏)酈道元著、王國維校注《水經注校》,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
    (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年。
    (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10月。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台北:漢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北宋)李昉等編、汪紹楹點校:《太平廣記》全10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3月。
    (北宋)歐陽脩:《新五代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年。
    (南宋)羅泌:《路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年。
    (南宋)朱熹集注:《詩經集註》,台北:群玉堂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0月。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台北:鼎文書局,1973年9月。
    (明)朱棣撰:《神僧傳》,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10月。
    (清)蕭曉亭:《瘋門全書》,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2月。
    (清)袁枚:《子不語》(下),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2年11月。

    二、 專書
    (一)國內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于錦綉、于靜:《靈物與靈物崇拜新說》,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尹飛舟等著:《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9年。
    王小盾:《四神:起源和體系形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下編: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王孝廉:《水與水神》,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王孝廉:《花與花神》,台北:洪範書店,2003年。
    王孝廉:《華夏諸神‧水神卷》,台北:雲龍出版社,2000年2月。
    王秋桂等編:《神話、信仰與儀式》,台北:稻香出版社,1996年7月。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王景琳:《鬼神的魔力——漢民族的鬼神信仰》,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王溢嘉:《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台北:野鵝出版社,1991年3月。
    古添洪、陳慧樺編著:《從比較神話到文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8月再版。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
    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4月第二次印刷。
    呂光洋:《台灣爬蟲動物:陸棲蛇類》,台中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廰,1989年4月。
    宋兆麟:《華夏諸神.民間神像》,台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7月。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年5月。
    李劍國輯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李豐楙:《神話的故鄉——山海經》,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1年。
    邱宜文:《山海經的神話思維》,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7月。
    金榮華:《中國民間故事與故事分類》,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3年。
    金榮華:《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分類索引》(乙編),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8年3月初版一刷。
    金榮華:《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分類索引》(甲編),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2007年9月再版一刷。
    金澤:《中國民間信仰》,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台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
    段寶林主編:《中國民間文藝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年9月。
    紀金慶:《二元對立與陰陽世界觀的衝突與調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9月。
    胡萬川:《台灣民間故事類型(含母題索引)》,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孫廣德:《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9年11月。
    徐山:《雷神崇拜——中國文化源頭探索》,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
    陳萬益等編:《歷代短篇小說選》,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7月。
    陳滿銘:《意象學廣論》,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陳鵬翔主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傅錫壬著、國立編譯館主編:《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11月。
    曾永義:《說俗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馮觀富:《情緒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年6月。
    黃東陽:《唐五代記異小說的文化闡釋》,台北:實踐大學數位出版合作系列語言文學類,2007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楊學政:《揭祕原始性崇拜密碼》,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萬建中等著:《中國民間散文敘事文學的主題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葉慶炳:《古典小說論評——晚鳴軒文學論文集之二》,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8月。
    葉慶炳:《談小說妖》,台北:洪範書店,1983年。
    賈二強:《唐宋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4月。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公司,1995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
    劉少匆:《三星堆文化探秘及《山海經》斷想》,北京:昆崙出版社,2001年2月。
    劉仲宇:《中國精怪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劉守華:《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8年。
    劉守華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12月。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11月。
    潛明茲:《中國古代神話與傳說》,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0月。
    鄧啟耀:《巫蠱考察——中國巫蠱的文化心態》,台北:漢忠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6月。
    鄭志明:《中國社會的神話思維》,台北:谷風出版社,1993年。
    鄭志明:《中國社會鬼神觀念的衍變》,台北:中華大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收錄於《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盧錦堂:《《太平廣記》引書考》,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9月。
    蕭兵:《黑馬》,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3月。
    蕭登福:《道教與佛教》,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薛惠琪:《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故事考論——「傳承」、「虛實」問題之考察與析論》,台北:里仁書局,2000年。
    顏慧琪:《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5月。
    譚達先:《中國動物故事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二)國外譯書(先依國籍,再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英)卡納著、方智弘譯:《性崇拜》(台北: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英)弗雷澤著、汪培基譯:《金枝》(上)(下),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1月。
    (德)弗洛姆著、孟詳森譯:《愛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1991年。
    (奧)佛洛依德著、賴其萬譯:《夢的解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73年。
    (日)南方熊楠著、欒殿武譯:《縱談十二生肖》,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美)喬瑟夫.坎伯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台北:立緒文化,1997年7月。
    (俄)謝爾巴特赫著:《恐懼感與恐懼心理》(台京:華文出版社,2007年5月。

    三、 期刋、單篇論文(依發表先後為序)
    葉德均:〈《山海經》中蛇的傳說〉,收錄於婁子匡編纂,《民俗》第116-118期合刊(1933年5月),頁105–116。
    袁德星:〈蛇與中國文化〉,《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卷第二期(1977年),頁21–29。
    吳哲夫:〈圖書中的龍〉,《龍在故宮》(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年),頁185–198。
    袁德星:〈史前至商周造型藝術中的龍〉,《龍在故宮》(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年),頁27–52。
    李豐楙:〈六朝精怪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3》(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頁1–36。
    陳維剛:〈廣西侗族的蛇圖騰崇拜〉,《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四期(1982年),頁63–64。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中外文學》第十五卷第五期(1986年),頁36–57。
    林蔚文:〈越人對蛇的崇拜源流考略〉,《民間文學論壇》第三期(1986年),頁4–8。
    何新:〈龍的研究〉,《民間文學論壇》第四期(1987年),頁7–16。
    陳建憲:〈女人與蛇——東西方蛇女故事研究〉,《民間文學論壇》第三期(1987年),頁41–48。
    侯迺慧:〈從《山海經》的神狀蠡測鳥和蛇的象徵及其轉化關係〉,《中外文學》第十五卷第九期(1987年2月),頁112–129。
    程毅中:〈《太平廣記》的幾種版本〉,《社會科學戰線》第三期(1988年),頁237–240。
    鄭巖:〈從中國古代藝術品看關於蛇的崇拜與民俗〉(上),《民俗研究》第三期(1989年),頁37–46。
    鄭巖:〈從中國古代藝術品看關於蛇的崇拜與民俗〉(下),《民俗研究》第四期(1989年),頁53–61。
    李豐楙︰〈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台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四期(1994年3月),頁287–318。
    徐志平:〈「人化異類」故事從先秦神話到唐代傳奇之間的流轉〉,《台大中文學報》第六期(1994年6月),頁357–397。
    劉守華:〈閩台蛇郎故事的民俗文化根基〉,《民間文學論壇》第四期(1995年),頁19–24。
    浦忠成:〈神話中之變形〉,《花蓮師院學報》第五期(1995年6月),頁47–64。
    潘麗珠:〈唐傳奇中的變形故事析探〉,《國文學報》第二十四期(1995年6月),頁193–211。
    黃心穎:〈《太平廣記》精怪類初探〉,《輔大中文所期刊》第六期(1996年6月),頁367–381。
    萬建中:〈蛇郎蛇女故事中禁忌母題的文化解讀〉,《雲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二十六卷第五期(2000年),頁106–110。
    鄒衛東:〈嶺南食蛇習俗考〉,《嶺南文史》第一期(2000年),頁48–50。
    龔浩群:〈從蛇妖到蛇仙——「美女蛇」故事解析〉,《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十三卷第六期(2000年12月),頁10–13。
    止敬:〈蛇年敘說蛇文化〉,《海內與海外》第三期(2001年),頁51–52。
    石柱國:〈蛇年說〉,《海內與海外》第二期(2001年),頁51–55。
    來炯:〈蛇在日耳曼文化中的形象——蛇年說蛇〉,《德語學習》第一期(2001年),頁11–15。
    樊聖:〈蛇杖醫學標幟的起源〉,《臨床醫學》第四十七卷第五期(2001年),頁303–306。
    范立舟:〈伏羲、女媧神話與中國古代蛇崇拜〉,《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十五卷第四期(2002年10月),頁455–458。
    王立:〈《聊齋誌異.鹿銜草》本事考論——古代小說動物引識仙草母題溯源〉,《蒲松齡研究》第一期(2003年),頁29–38。
    簡齊儒:〈從「成妻」的過渡性儀式解讀中國蛇郎君故事——以粵台異文比較為主線〉,《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一卷第二期(2003年),頁1–11。
    金榮華:〈情節單元釋義——兼論俄國李福清教授之母題說〉,收入劉守華、白庚勝主編《中國民間文藝學年鑑》(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頁239–243。
    胡長春:〈道教女仙麻姑考〉,《中國道教》第五期(2004年),頁38–40。
    盛况:〈中國蛇女母題的起源與演變〉,《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卷第二期(2004年2月),頁83–85。
    吉成名:〈漢族毒蛇禁忌習俗研究〉,《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五卷第三期(2004年7月),頁20–23。
    鍾宗憲:〈《管錐編》對於「變形」的相關論述與思辨〉,《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第三十一期(2004年7月),頁47–79。
    李傳江:〈試析《搜神記》中的蛇文化〉,《鹽城師範學校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四卷第三期(2004年8月),頁94–98。
    牛景麗:〈《太平廣記》的成書緣起〉,《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五期(2004年9月),頁33–38。
    劉傳:〈略論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人首蛇身」形象〉,《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二卷第五期(2004年10月),頁14–17。
    李傳江:〈「全人型」階段蛇意象在唐前志怪小說中的再現〉,《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四期(2004年12月),頁29–31。
    項裕榮:〈中國古代小說中「化形為蛇」情節的佛教源流探考〉,《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五卷第五期(2005年9月),頁128–134。
    余雲華:〈巴蛇食象:被曲解的婚姻神話〉,《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一四六期(2006年),頁99–104。
    李傳江、葉如田:〈唐前志怪小說中「擬獸化」蛇意象解讀〉,《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一期(2006年),頁101–105。
    徐磊:〈歷史語境下東西「蛇」意象之文化解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蛇性之淫》、《拉彌亞》中蛇女形象之比較〉,《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三期(2007年),頁59–62。
    唐霞:〈試析白蛇傳故事的民俗文化內涵〉,《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二十一卷第三期(2007年5月),頁92–94。
    趙生軍:〈中國古代蛇圖騰崇拜芻議〉,《思茅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二十三卷第四期(2007年8月),頁59–62。
    簡名妤:〈試探〈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的幾個重寫面向—從修辭角度與文化寓意談起〉,《有鳳初鳴年刊》第三期(2007年10月),頁465–477。
    李傳江:〈唐前志怪故事中擬人化蛇意象的文化闡釋〉,《四川:西華大學學報》第二十六卷第六期(2007年12月),頁33–36。
    張靜靜:〈白蛇形象的嬗變及其文化內涵〉,《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第十七卷第二期(2008年),頁84–90。
    宋馥香:〈閩越族蛇信仰的類型與意象解析〉,《閩江學院學報》第二十九卷第二期(2008年2月),頁18–23。
    魏蘇寧:〈閩越人蛇圖騰崇拜研究〉,《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十卷第一期(2008年3月),頁50–52。
    耿慶芝:〈白蛇故事的文化闡釋〉,《綏化學院學報》第二十八卷第二期(2008年4月),頁52–54。
    董寅生:〈祥異災異之說的嬗變與沒落〉,《衡水學院學報》第十卷第三期(2008年6月),頁16–21。
    李葛送:〈《聖經》影響下的文學藝術中蛇意象探源〉,《湖州師範學院學報》第三十卷第四期(2008年8月),頁69–72。
    秦文軍:〈試論白娘子形象與蛇圖騰崇拜的關係〉,《魅力中國》第五十七期(2008年10月),頁37–38。
    王利剛、余春暉:〈中希神話中蛇意象的對比研究〉,《陝西:安康學院學報》第二十卷第六期(2008年12月),頁46–48。
    曾禮軍、劉伙根:〈異端與信仰——從《太平廣記》「異僧」小說看佛教文化〉,《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三十卷第一期(2009年1月),頁48–52。
    辛曉玲:〈論意境與意象之區別〉,《益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七卷第二期(2009年3月),頁63–68。
    宋志瑪:〈談《山海經》中的蛇形象〉,《衡水學院學報》第十一卷第二期(2009年4月),頁33–35。
    范汝捷:〈唐五代小說中的藩鎮官祿命定思想與求神問卜之風〉,《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四期(2009年8月),頁96–101。
    張立:〈《太平廣記》中的祥瑞災異研究〉,《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三十二卷第六期(2010年11月),頁40–42。
    吳布林、白春霞:〈《太平廣記》中的蛇信仰研究〉,《管子學刊》第一期(2011年),頁108–110。

    四、 學位論文(依發表先後排列)
    王國良:《唐代小說敘錄》,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
    潘江東:《白蛇故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
    康韻梅:《六朝小說變形觀之探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許文惠:《唐代傳奇所反映的唐代社會 》,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洪瑞英:《中國人虎變形故事研究》,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蔡雅薰:《六朝志怪妖故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張貞海:《宋前神話小說中龍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陳昭吟:《唐小說中龍故事類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鹿憶鹿:《傣族史詩研究》,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張美卿:《中國古代神話中之靈異動物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羅相珍:《《山海經》自然神話分類及原始神話思維初探》,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李素娟:《唐人小說中變化故事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周文玲:《《太平廣記》所引唐代四大動物妖故事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陳思齊:《搜「蛇」記——台灣原住民蛇類口傳故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蔡麗雲:《中國民間動物故事類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盧俐文:《《太平廣記》禽鳥類故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陳玉萍:《唐代小說中他界女性形象的虛構意義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簡齊儒:《台灣地區蛇郎君故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林麗秋:《論雷峰塔白蛇故事的演變》,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陳昱珍:《唐宋小說中變形題材之研究——以《太平廣記》與《夷堅志》為主》,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
    江慧琪:《先秦至唐狐狸精怪故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范金蘭:《「白蛇傳故事」型變硏究》,國立政治大學中等教師在職進修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2年。
    張億平:《魏晉南北朝民間信仰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春玉:《《山海經》蛇類之寓意與象徵的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吳孟羲:《《太平廣記》報應類故事研究》,銘傳大學應用語文研究所中國文學組碩士論文,2004年。
    劉雯鵑:《歷代筆記小說中因果報應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賴采蘋:《《搜神記》中的動物類型研究——以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佩玫:《《搜神記》的民間故事類型研究——以「地陷為湖」及「羽衣仙女」型故事的演變為主之考察》,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楊榮貴:《道教符咒的探討》,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蘇敏如:《中國水界神異動物象徵研究——以《太平廣記》魚、龜、蛇、龍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李永正:《《山海經》動物形象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年。
    邱容韡:《中國先秦變形神話傳說中「化生」之思維探究》,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楊艾甄:《中國人蛇婚戀故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劉怡佳:《《搜神記》動物書寫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五、 網頁資料
    NOWnews今日新聞網〈眼鏡蛇被砍頭20分鐘,跳起咬人復仇〉,2010年7月20日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http://www.nownews.com/2010/07/20/11490-2627658.htm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