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白玉如
論文名稱: 台中市人口老化變遷與都市化發展之研究
指導教授: 張國楨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4
中文關鍵詞: 都市化人口老化老年人口比土地利用
英文關鍵詞: population aging, spatial agglomeration, urbanization, landus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27下載:14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以空間分析的角度,來研究台中市人口老化空間差異及其時空的變遷;並以人地關係的觀點,分析台中市人口老化變遷與都市化發展之關係。
    本文以台中市為研究區,分別有三種研究單位:全市、區和里,研究其人口老化與都市化發展的關係。1.全市--老年人口比、老化指標與老年人口扶養比從民國49年以後一直到現在,則逐年在老化中,但到民國90年人口年齡結構皆尚未進入「老年型」的階段。而三種人口老化指標與三級產業、土地利用作Pearson相關分析,分析結果:三種人口老化指標與第二、三級產業、建築用地及交通用地有高度相關。2.各區--從民國65年八個區的人口年齡結構全處於「年輕型」的階段;到民國80年,全部進入「成年型」階段;到了民國90,在市中心及其周圍行政區-中區、東區、西區和北區的老年人口比在7%以上,已是「老年型」的階段;外圍的西、南、北三個屯區及南區則正處於「成年型」階段。而老年人口比與三級產業、土地利用作Pearson相關分析,分析結果:八個區皆與土地利用有高度相關性,但都市化發展已飽和或趨於飽和地區與三級產業相關性較低。3.各里--民國79年的老年人口比達到7%的里,大部分集中在市中心周圍之北方和東方的里。民國85年時,達到老化標準的里已由原本的市中心周圍之北方和東方,往西擴散,且市中心本身也呈現人口老化現象。民國90年時,達到老化標準的里已由市中心逐漸向周圍擴散,尤其是向南方。再採用非階層式集群分析中的K平均數法進行分類,分為3個集群,且依據其都市化發展程度及達到老化標準里的百分比去命名,集群一為都市化已發展的老化區;集群二為都市化未發展的老化區;集群三為都市化發展中的未老化區,並以Arc View3.2展現其空間分布。再以集群一之都市化已發展的老化區為分析範圍,採複迴歸分析台中市各里老年人口比與各類別土地利用的關係,得到結果:商業密度、工業密度和住宅密度對老年人口比的解釋力可達0.64。
    結論:台中市人口老化程度越來越嚴重,達到老化標準的里之分布範圍也逐漸由市中心向外擴散,且人口老化有空間聚集現象,包含兩個人口老化聚集的地區,但其都市化發展階段卻不同。另外台中市人口老化與都市化發展的土地利用類別有密切關係。盼本研究結果可作為人口地理學或老人學一個研究基礎和方向,及提供規劃有關老人醫療服務設施、安養中心或銀髮族住宅等的公私部門者一個設立或發展依據。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first, the spatial differential of population aging and seco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ging and urbanization in Taichung City.
    The village was used as the basic unit of the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differential of population. The author obtained the data of the population of all the villages in Taichung City from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Office. The author constructed three graphs of the spatial differential based on the data of 1990, 1996, and 2001. According to the maps, there are three findings. (1) In 1990, the villages with over 7 % of the population over the age of 65 were mainly in the northern and eastern area outside th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s (CBD). (2) In 1996, the CBD and the some of the villages in the western side of the city also had aged population over 7%. (3) In 2001, the population aging also occurred in some of the southern villages. The author use non-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K-means method) to further divide the 223 villages into three clusters, and named cluster one as urbanized and population aged district, cluster two as unurbanizied and population aged, and cluster three as urbanizing and population not-aged.
    The Pe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entage of aged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land use of the cit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opulation aging ha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ratio of population of manufacture industry, service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ratio of built-up land and transportation land. The Pe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also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entage of aged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land use of the eight district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opulation aging ha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ratio of built-up land and transportation land of each district. As to the village scope, th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entage of aged population and commercial and service density, manufacture density, and residential density in the 155 villages in the first cluster.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commercial and service density, manufacture density, and residential density is capable to explain the percentage of aged population to 0.64.
    There are two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1) The degree of the population aging has been more and more serious, and there is a trend that aged population spread gradually from CBD to suburban.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aged population is also found in the city. (2) The population aging and urbanization in Taichung City have positive correla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scope for further demographic research as well as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future welfare policy for aged population.

    章 節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目的與假設---------------------------------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三節 文獻與理論回顧---------------------------------------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22 第二章 台中市人口老化與都市化發展相關性 第一節 台中市的都市發展史與都市計劃------------------------24 第二節 台中市的都市化發展----------------------------------36 第三節 台中市人口年齡結構----------------------------------43 第四節 台中市人口老化與都市化發展關係----------------------47 第三章 台中市各區人口老化與都市化發展相關性 第一節 台中市各區的都市化發展------------------------------48 第二節 台中市各區人口老化的時空間變遷----------------------60 第三節 台中市各區人口老化與都市化發展關係------------------65 第四章 台中市各里人口老化與土地利用相關性 第一節 台中市各里人口老化空間分布變遷----------------------67 第二節 台中市各里人口老化集群分析--------------------------72 第三節 台中市各里人口老化空間分布與土地利用關係------------7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76 第二節 建議------------------------------------------------78 參考文獻-------------------------------------------------79 附錄一--------------------------------------------------84

    參 考 文 獻
    一、中文部分
    1、 王保進(1996):統計套裝程式—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松崗。
    2、 王清賢(1982):台中市土地利用空間分析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 理組碩論。
    3、 王瑞民(2001):地理資訊系統,高立圖書有限公司。
    4、 李沛良(1988):社會研究的統計分析,巨流。
    5、 李棟明(1970):台灣都市化人口之推定與研究,臺灣銀行季刊,21卷,2期。
    6、 李昭賢(1995):台灣城鄉人口遷移因素之探討,台灣經濟月刊,218期,1-12 頁。
    7、 李昭賢(1990):台灣地方經濟發展差異之研究,台灣經濟月刊,160期,1-19。
    8、 李鵬(1994):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9、 李立敏(2000):戰後大里的經濟發展(1945-1995),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
    10、 吳家彧(1983):台北都會區外圍市鎮的發展-樹林鎮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1、 林進忠(1984):中國大陸人口老化問題之研究,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論。
    12、 林慧娟(1996):大台北地區人口老化及老年人口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林鈞祥(1966):台灣都市人口之研究,臺灣銀行季刊,17卷,3期,194-209。
    14、 林榮重(1985):台北松山地區都市化之研究,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5、 孟靜(1982):台北市人口分布與成長之空間變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8期,219-232 頁。
    16、 周天穎、周學政(2000):ArcView 透視3.X,松崗。
    17、 邱皓政 (2000): 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8、 洪敏麟(1983):從東大墩街道台中市的都市發展過程,台灣文獻,26卷,2期,116-139頁。
    19、 施添福(1979):台灣人口年齡結構的改變和內部人口移動的空間關係,地理學研究 ,3期,55-78頁。
    20、 施添福(1981):台灣本島都市化水準的空間類型和變遷及其在區域發展上的 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7期,153-174頁。
    21、 姚孟華(1978):台中市都市發展趨勢之空間分析,私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論。
    22、 約翰洛克斯著,涂肇慶譯(1990):人口學—觀念與研究課題導論,桂冠。
    23、 涂肇慶、楊靜利(1996):台灣地區人口轉型與人口老化速度之研究,人口老化與老人照護學術研究會論文集。
    24、 袁緝輝(1991):當代老年社會學,水牛。
    25、 袁緝輝、張鍾汝(1994):社會老年學教程,水牛。
    26、 孫得雄, 張明正編著(1998):人口學與家庭計劃,空中大學。
    27、 孫得雄,齊力,李美玲主編(1997):人口老化與老年照護,人口學會出版 : 巨流。
    28、 陳小蘭、陳維斌(1996):都市發展過程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都市與計劃,
    23卷,1期,55-74頁。
    29、 陳慈仁(2001):台北市資訊軟體業與網際網路服務業區位分佈之研究。
    30、 陳國川(1986):台灣人口年齡結構空間分布的變化:1956-1986,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2期,57-86頁。
    31、 陳淑美(1994):人口老化及其因素研究,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
    32、 陳淑美、謝雨生(1996):人口成長、人口老化與人口問題,人口老化與老人照護學術研究會論文集。
    33、 陳耀茂(1999):多變量解析方法與應用,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34、 曹治中(1978):台中地區都市核心土地利用之地理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5、 章英華(1995):台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與歷史的探討,巨流圖書公司。
    36、 郭大玄(1983):台中區都市體系及其空間結構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地學研 究所地理組碩論。
    37、 郭妙瑛(1978):永和中和地區都市化現象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38、 梁蘄善(1985):地理學計量分析,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39、 張明月(2001):光復以後豐原的都市發展與變遷,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0、 張峻嘉(2001):台北縣人口老化空間差異之研究,人口學刊,22期,109-129。
    41、 張萬鈞 (1982):台中市人口分佈及其變遷研究,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2、 張國楨(1995):空間統計分析與地理資訊系統1,自動化科技,131期,109-112。
    43、 張國楨(1995):空間統計分析與地理資訊系統2,自動化科技,132期,130-133。
    44、 張國楨(1995):空間統計分析與地理資訊系統3,自動化科技,133期,101-104。
    45、 曾國雄、吳水源(1986):台灣地區鄉鎮都化程度特性之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2期,287-323頁。
    46、 黃俊英(1988):多變量分析,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
    47、 程超澤(1995):社會人口學,五南。
    48、 楊奇昌(1999):光復後高雄地區工業化與都市化對農業發展影響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碩論。
    49、 楊宗惠(1995):台灣地區人口老化空間變遷與特性分析,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3期,1-26頁。
    50、 溫振華(1988):日據時期台中市之都市化,思與言,26卷,1期:81-100頁。
    51、 蔡宏進、廖正宏(1987):人口學,巨流。
    52、 蔡勇美、郭文雄(1986):都市社會發展之研究,巨流圖書公司。
    53、 蔡勇美、章英華(1996):台灣的都市社會,巨流圖書公司。
    54、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三民。
    55、 廖秀蓉(2001):台中市社會空間之研究,朝陽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論。
    56、 賴志彰(1995):一個日本海外殖民地的園鄉都市風格型塑過程-日據時期台 中市的『京都』風格型塑,都市與計劃,22卷,1期,42-69頁。
    57、 賴志彰(1997):投機城市的興起--戰後台中市都市空間轉化之研究,台大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58、 魏蓉華(1991):日據時代台中市都市發展之研究,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
    59、 謝純瑩(2002):台灣中部地區人口老化空間變遷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0、 羅啟宏(1992):台灣省鄉鎮發展類型之研究,台灣經濟月刊,190期,41-67。
    61、 內政部人口政策委員會編(1999):人口政策資料彙集,內政部人口政策委員會。
    63、台中市政府編(1994):台中市市地重劃簡介,台中市政府。
    64、台中市政府編(1986):台中市(不含大坑風景區)都市計劃(通盤檢討)說明書,台中市政府。
    65、台中市工務局編(1997):台中市86年都市計畫年報,台中市政府工務局。
    66、台中市政府編(1985):變更台中市都市計畫主要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說明書,台中市政府。
    67、台中市政府編(1992),台中市內的舊地名,台中文獻,2期,7-43頁。
    68、台中市政府編(1993),尋回歷史的台灣省城(臺中城),台中文獻,3期,88-123。
    69、台中市工務局編(1989):台中市都市計畫年報,台中市政府工務局。
    70、台中市中區戶政事務所(1996,2001):戶籍動態登記統計報表,台中市中區戶政事務所。
    71、台中市東區戶政事務所(1996,2001):戶籍動態登記統計報表,台中市東區戶政事務所。
    72、台中市西區戶政事務所(1996,2001):戶籍動態登記統計報表,台中市西區戶政事務所。
    73、台中市南區戶政事務所(1996,2001):戶籍動態登記統計報表,台中市南區戶政事務所。
    74、台中市北區戶政事務所(1996,2001):戶籍動態登記統計報表,台中市北區戶政事務所。
    75、台中市西屯區戶政事務所(1996,2001):戶籍動態登記統計報表,台中市西屯區戶政事務所。
    76、台中市南屯區戶政事務所(1996,2001):戶籍動態登記統計報表,台中市南屯區戶政事務所。
    77、台中市北屯區戶政事務所(1996,2001):戶籍動態登記統計報表,台中市北屯區戶政事務所。
    78、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編(1996):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民國87至140年人口推計,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79、李棟明主編(1995):臺灣地區、臺北市、高雄市及臺灣省各縣市、鄉鎮市區人口統計資料彙編,臺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
    80、臺中市政府主計室編 (1994):台中市人口結構狀況分析,臺中市政府主計室
    81、臺中市政府主計室編 (1999):台中市人口統計分析 ,臺中市政府主計室
    82、修定台中市綜合發展計劃http://www.bp.ntu.edu.tw/cpis/cprpts/Taichung_city_1/
    二、西文部分
    1.J.W.Webb(1963):The Natural And Migrational Components Of Population Changes In England And Wales(1923-1931),Economic Geography,Vol 39-2,p.132.
    2. Paul A . Compton and Russell C. Murry(1982):The elderly in Northern Ireland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city of Belfast,Geagraph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Elderly,p83-107.
    3. Robert F.Wiseman(1979):Location and environment of elderly population,University of Chicago,Chapter 2,p.24.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