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雅茹
Luo,Ya-Ru
論文名稱: 不同專業發展階段諮商心理師工作價值觀、共依附特質與生涯承諾之研究
A Study of Work Value, Codependency and Career Commitment among Counseling Psychologists in Differ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指導教授: 林家興
Lin, Chia-Hs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2
中文關鍵詞: 專業發展階段諮商心理師工作價值觀共依附生涯承諾
英文關鍵詞: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hase, Work Value, Codependency, Career Commit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54下載:2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專業發展階段諮商心理師的工作價值觀、共依附特質與生涯承諾的研究。本研究以臺灣地區288名碩二兼職實習心理師、碩三全職實習心理師、取得諮商心理師證書五年內之諮商心理師,以及取得諮商心理師證書五年以上的諮商心理師為研究對象,採取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所使用的工具包含「基本資料表」、「工作價值觀量表」、「共依附量表」和「生涯承諾量表」。調查結果分別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以及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處理。研究結果主要發現如下:

    1.不同專業發展階段、性別的諮商心理師在工作價值觀分層面有顯著差異。
    2.不同專業發展階段、性別、婚姻狀態、工作經驗的諮商心理師在共依附特質整體及分層面有顯著差異。
    3.已婚的諮商心理師在生涯認定及生涯彈性高於未婚的諮商心理師。
    4.諮商心理師之專業發展階段與共依附特質低度負相關;諮商心理師之工作價值觀與生涯承諾中度正相關;諮商心理師的共依附特質與生涯承諾有低度的負相關。
    5.諮商心理師專業發展階段、工作價值觀、共依附特質對生涯承諾有部份預測力,外在價值、內在價值,以及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為有效預測整體生涯承諾之變項,整體可解釋生涯承諾40.7%之變異量。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針對諮商心理師相關教育與培訓單位,以及未來研究提供具體之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work values, codependency and career commitment at different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hases.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included 288 practicum students, psychology interns, and licensed counseling psychologists in Taiwan. The instruments were: (1) the work value scale, (2) the codependency scale, and (3) the career commitment scal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were used for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ork value in different genders and differ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hases.
    2.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odependency in different genders, marital status, work experiences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hases.
    3.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areer commitment in different marital status.
    4.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hases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codependency, work value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career commitment and codependency was negatively to career commitment.
    5.External values, internal values and captured a sense of purpose through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that could predict career commitment and account for 40.7% variance.

    Based on the results,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were discussed,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were proposed.

    誌謝詞 i 中文摘要 v 英文摘要 vii 目次 ix 表次 xi 圖次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定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諮商心理師的專業發展 9   第二節 諮商心理師的工作價值觀 16   第三節 諮商心理師的共依附特質 24   第四節 諮商心理師的生涯承諾 34   第五節 研究假設 4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6   第四節 研究程序 50   第五節 資料分析 52 第四章 研究結果 53   第一節 研究對象在工作價值觀、共依附特質及生涯承諾之現況 53   第二節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諮商心理師在工作價值觀之差異情形 55   第三節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諮商心理師在共依附特質之差異情形 58   第四節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諮商心理師在生涯承諾之差異情形 62   第五節 不同專業發展階段諮商心理師之工作價值觀、共依附特質與生涯       承諾之相關分析 65   第六節 不同專業發展階段諮商心理師的工作價值觀與共依附對生涯承諾       之預測力分析 68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73   第一節 討論 73   第二節 結論與建議 87 參考文獻 93   中文部份 93   西文部份 100 附錄 105   附錄一 預試問卷 105   附錄二 正式問卷 111   附錄三 量表使用同意書 117

    一、中文部份
    王桂英、周傳姜、黃瑞蘭(2010)。臨床護理人員工作價值觀、專業承諾與離職傾向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護理雜誌,57(1),22-34。
    王叢桂(1993)。三個不同大學畢業工作者的價值觀。本土心理學研究,2,206-250。
    王叢桂(1999)。性別角色信念、家庭承諾、工作承諾與工作價值之關係。本土心理學研究,11,59-89。
    王麗玲(2011)。工作價值觀、組織承諾與知識分享間關係之研究—以某國防科技研發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王麗斐、林淑君(2010)。國內諮商與心理治療質性研究整合分析。教育心理學報,41(4),799-822。
    王寶慧(2007)。準諮商心理師的諮商自我效能與生涯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方鴻耀(2013)。準諮商師的原生家庭經驗對其專業發展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汪光慧(2004)。諮商師生涯轉換之質性研究:細說生命的轉彎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何瑞美(2012)。諮商師的依附風格、共依附特質與其自覺諮商初期工作同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尹相懿(2010)。諮商師親職化角色經驗、共依附導向人際自我與晤談自我之關係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朱如君(2013)。幼教從業人員之工作價值觀、個人-組織契合度以及個人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幼兒教育,312,52-60。
    李訓維(2009)。助人工作者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李佳佩(2012)。幼兒園教師的生命態度與工作價值觀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李花環(1999)。諮商員專業發展歷程之質性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吳秋月(1999)。子女知覺父母婚姻暴力經驗、社會支持及共依附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濤石。
    吳嘉瑜(2005)。“小大人” 長大了-當親職兒童成為治療者。輔導季刊,41(4),29-36。
    吳麗娟(1997a)。共依附的特質與治療。測驗與輔導,145,3011-3014。
    吳麗娟(1997b)。「個體化」、「自我分化」的另一端─談「共依附」的意義與內涵。諮商與輔導,144,33-37。
    吳麗娟(2003)。一個諮商員的專業成長:一個「人」的成長-從Human“doing”到Human“being”。中華輔導學報,14,1-30。
    金音如(2010)。諮商師工作價值觀、工作滿意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金樹人(2011)。生涯諮商與輔導。臺北:東華。
    邱美華、董華欣(1997)。生涯發展與輔導。臺北:心理。
    林家興、謝昀蓁、孫正大(2008)。諮商心理師執業現況調查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3,117-145。
    林家興(2009)。心理師執業之路。臺北:心理。
    林家興、趙書禾、方格正、黎欣怡、李露芳、葉安華(2012)。諮商督導實務。臺北:雙葉。
    林惠彥、陸洛(2012)。工作價值之群體差異—全台代表性樣本分析,臺灣管理學刊,12(1),99-116。
    林惠彥、陸洛、佘思科(2011)。工作價值落差與工作態度之關聯。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9,13-30。
    林筱婷(2005)。大學生的共依附與其在愛情關係中的人際行為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淑芳、吳麗娟、林世華(2004)。中學生共依附特質與信任感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5(3),295-318。
    林蔚芳(1997)。大學生生涯承諾發展狀況暨團體介入策略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慕美、修慧蘭(2004)。家庭親子界域與共依附特質之探討。輔導季刊,40(1),38-47。
    洪瑞斌、劉兆明(2003)。工作價值觀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應用心理研究,19,211-250。
    袁志晃(1982)。國中學生工作價值之研究—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學
    業成就、地區之比較。輔導學報,5,163-183。
    徐侑瑩、唐婉如、張玉坤、馬素華(2013)。台灣男性護理人員工作價值觀及其相關影響因素之初探。護理雜誌,60(2),50-60。
    夏林清、游慧卿(1983)。工作價值觀問卷介紹與初步修訂報告。測驗與輔導,60,1030-1036。
    黃文三、沈碩彬(2012)。工作價值觀、工作投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
    雄市國中教師為例。課程與教學,15(4),161-188。
    黃光國(1993)。青少年的價值觀。測驗與輔導,119,2422-2423。
    黃佩娟、林家興、張吟慈(2010)。諮商心理師全職實習現況之調查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2(1),123-142。
    黃振恭(2008)。不同世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知覺與教學自我效能和專業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黃麗玲(2009)。護理人員工作價值觀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黃寶園(2009)。工作壓力對工作滿足、職業倦怠影響之研究:統合分析取向。教育心理學報,40(3),439-462。
    黃馨慧(2011)。已婚女性諮商專業人員的工作-家庭衝突與生涯承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梁富惠(2012)。諮商心理師生涯承諾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梁瑞安(1996)。國民中小學教師生涯承諾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量化、質性與混合研究方法。臺北:精華書
    局。
    許韶玲、劉淑瑩(2008)。實習諮商心理師駐地實習經驗之內涵。教育心理學報,
    40(1),63-84。
    許順旺、葉欣婷(2010)。國際觀光旅館員工工作價值觀、工作態度與工作績效之相關研究-以主管領導風格為干擾變項。企業管理學報,87,77-110。
    許儀貞(2003)。臺灣成年女性性別角色特質、共依附和自尊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和然、沈明宏(2013)。員工工作價值觀、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關聯性之探討
    -以臺灣紡織業為例。紡織綜合研究期刊,23(4),23-43。
    陳欣欣(2013)。臺北市國際觀光旅館員工人格特質、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之關聯性研究。明新學報,39(2),121-141。
    陳佳琳(2011)。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自我照顧、幸福感與生涯承諾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秀菁(2002)。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人際親密能力與親密感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秀菁、吳麗娟、林世華(2004)。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人際親密能力與親密感
    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6(2),145-164。
    陳英豪、汪榮才、劉佑星、歐滄和、李坤崇(1987)。工作價值觀量表修訂報告。
    臺南師專學報,20,1-33。
    陳雅紅(2012)。新進護理人員工作價值觀、工作適應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陳錦慧(2011)。高職綜合職能科教師工作價值觀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陳詩潔、吳麗娟(2008)。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自我感受與愛情關係品質之相關
    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0(1),153-178。
    程玲玲(2008)。共依賴的研究。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10,25-50。
    曾惠珍(2012)。大學護理學生之護理能力、工作價值觀與未來護理工作意願的
    探討(未出版之博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游文杉、王聖文、邱玉惠、馬軍榮(2010)。國中籃球教練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臺北海洋技術學院學報,3(2),77-89。
    莊雅茹(2010)。企業願景、組織文化、工作價值觀、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以南
    部地區金融產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過修齊(2004)。國民小學教師生涯承諾、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協助需求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楊明磊(2001)。資深諮商工作者的專業發展--詮釋學觀點(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楊雅筑(2007)。已婚女性諮商心理師生涯承諾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楊晴惠(2000)。中文共依評估量表之信效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庚大學,桃園縣。
    廖秋月(2000)。“X”世代護理工作人員工作價值觀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醫學大學,臺北市。
    廖淑珍(2002)。教育改革中的教師生涯承諾之質化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榮騰達(2013)。助人科系大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希望感與生涯承諾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鄭乃連(2013)。大學生的共依附特質、情緒調節、人際效能與正負向情感性之
    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邦正(2012)。工作價值觀、工作投入與組織承諾之關聯性研究-以桃園縣地
    方機關清潔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劉盈宏(2007)。全職駐地實習諮商師的實習經驗與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賴美秀(2007)。智能障礙者手足共依附特質與依賴型生涯抉擇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縣。
    錢淑芬(1997)。軍校生「工作價值觀」量表編製研究。測驗年刊,44(1),209
    -232。
    錢淑芬(2004)。軍事專業價值與軍隊承諾之研究。復興崗學報,82,107-144。
    戴珮瑜(2009)。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價值觀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以新竹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蔡淑鈴、吳麗娟(2003)。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共依附特質之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5(1),59-78。
    顏璉瑋(2006)。駐地實習諮商心理師專業成長:關鍵事件之分析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魏金桃(2008)。共依附特質與婚姻滿意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蘇榮欽(2006)。高高屏地區消防人員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小菁譯(2001):助人工作者自助手冊:活力充沛的秘訣。臺北:張老師文化。Skovholt, T. (2001). The Resilient Practitioner-burnout prevention and self-care strategies for counselor1s, therapists, teachers, and health professional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新苗編譯小組譯(2000)。走出共依存的迷思。臺北:新苗。Beattie, M. (1987). Codependency no more: How to Stop Controlling Others and Start Caringfor Yourself, New York: Harper/Hazelden.
    邱紫穎譯(1996)。病態互依症候群。臺北:生命潛能。Mellody, P., Miller, A. W., & Miller, K. (1989). Facing codependence: What it is, where it comes from, how it sabotages our lives, SanFrancisco: Harper.

    二、西文部份
    Aryee, S., & Tan, K. (1992).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career commit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40(3), 288-305.
    Busacca, L. A., Beebe, R. S., & Toman, S. M. (2010). Life and work values of counselor trainees: a national survey.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9(1), 2-18.
    Becker, H. S. (1960).Notes on the concept of commit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6(1), 32-40.
    Blau, G. J. (1985). The measurement and prediction of career commitmen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58(4), 277-288.
    Blau, G. J. (1988). Further exploring 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career commitment.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2(3), 284-297.
    Carson, K. D., & Bedeian, A. G. (1994). Career commitment: Construction of a measure and examination of its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44(3), 237-262.
    Cherniss, C. (1991). Career commitment in human service professionals: A biographical study. Human relations, 44(5), 419-437.
    Chung, Y. B. (2002).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nd career commitment: Gender and ethnic differenc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28(4), 277-284.
    Corey, G. (2012).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Cengage Brain.
    Cowan, G., & Warren, L. W. (1994). Codependency and gender-stereotyped traits. Sex Roles, 30(9-10), 631-645.
    Dose, J. J. (1997). Work values: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and illustrative application to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0(3), 219-240.
    Fischer, J. L., Spann, L., & Crawford, D. W. (1991). Measuring codependency. Alcoholism Treatment Quarterly, 8(1), 87-100.
    Gay, E. G., Weiss, D. J., Hendel, D. D., Dawis, R. V., & Lofquist, L. H. (1971). Manual for the Minnesota Importance Questionnaire. Washington, DC: Industrial Relations Center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Greenhaus, J. H. (1973). A factorial investigation of career salienc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1), 95-98.
    Guinee, J. P. (1998). Erikson’s life span theory:A metaphor for conceptualizing the internship year.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29(6), 615-620.
    Hall, D. T. (1971). A theoretical model of career subidentity development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6(1), 50-76.
    Hatcher, S. L., Kipper-Smith, A., Waddell, M., Uhe, M., West, J. S., Boothe, J. H., & Gingras, P. (2012). What therapists learn from psychotherapy clients: effects on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lives. Qualitative Report, 17, 1-21.
    Hughes-Hammer, C., Martsolf, D. S., & Zeller, R. A. (1998a).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the codependency assessment tool.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 12(5), 264-272.
    Hughes-Hammer, C., Martsolf, D. S., & Zeller, R. A. (1998b). Depression and codependency in women.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 12(6), 326-334.
    Jennings, L., & Skovholt, T. M. (1999). The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rel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aster therapist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6, 3-11.
    Judge, T. A., & Bretz, R. D. (1992). Effects of work values on job choice decis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7(3), 261-271.
    Kalleberg, A. L. (1977). Work values and job rewards: a theory of job satisfac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2(1), 124-143.
    Kaslow, N. J., & Rice, D. G. (1985). Developmental stresses of psychology internship training: What training staff can do to help.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arctice, 16, 253-261.
    Kitchens, J. A. (1991).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codependence. NJ: Prentice Hall.
    Lindley, N. R., Giordano, P. J., & Hammer, E. D. (1999). Codependency: predictors and psychometric issue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5(1), 59-64.
    London, M. (1983). Toward a theory of career motiv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8(4), 620-630.
    Martsolf, D. S., Hughes-Hammer, C., Estok, P., & Zeller, R. A. (1999). Codependency in male and female helping professionals. Archiv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 13(2), 97-103.
    Morgan, J. P. (1991). What is codependenc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47(5), 720-729.
    Morrow, P. C., & Wirth, R. E. (1989). Work commitment among salaried professional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34(1), 40-56.
    O'Brien, P.E., & Gaborit, M. (1992). Codependency: A disorder separate from chemical
    dependency.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48(1), 129-136.
    Olson, M. J., & Dilley, J. S. (1988). A new look at stress and the school counselor. The School Counselor, 35, 194-198.
    Pietrofesa, J. J., & Splete, H. (1975).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NY: Grune & Stratton.
    Prest, L. A., Benson, M. J., & Protinsky, H. O. (1998). Family of origin and current relationship influences on codependency. Family Process, 37(4), 513-528.
    Rokeach, M. (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Y: Free Press.
    Rønnestad, M. H., & Skovholt, T. M. (2003). The journey of the counselor and therapist: Research findings and perspectives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30(1), 5-44.
    Stoltenberg, C. D., & Delworth, U. (1987). Supervising counselors and therapists: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Stoltenberg, C. D., & McNeill, B. W. (2011). IDM supervision: An integrative developmental model for supervising counselors and therapists. NY: Routledge.
    Super, D. E. (1953). A theory of vocational develop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8(5), 185.
    Teyber, E., & McClure, F. (2010). Interpersonal process in therapy: An integrative model. Cengage Learning.
    Wright, P. H., & Wright, K. D. (1990). Measuring codependents' close relationships: A preliminary study. Journal of Substance Abuse, 2(3), 335-344.
    Zytowski, D. G. (1970). The concept of work values. Vocational Guidance Quarterly, 18(3), 176–18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