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媁茹 Yang, Wei-Ru |
---|---|
論文名稱: |
北區某公立大學之社團幹部參與態度、投入程度及自我效能暨關係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ticipation attitude, involvement and self-efficacy: Based on data of school clubs’ core member from a public university in northern Taiwan |
指導教授: | 張雪梅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6 |
中文關鍵詞: | 大學生 、社團參與態度 、社團投入程度 、自我效能 |
英文關鍵詞: | college student, school clubs’ participation attitude, school clubs’ involvement, self-efficacy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001491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19 下載:3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社團幹部的社團參與態度、投入程度、自我效能,以及三者間的關係。本研究以北區某公立大學之社團幹部為研究對象,並以「北區某公立大學之社團幹部參與態度、投入程度及自我效能暨關係研究」進行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570份,回收問卷268份,有效問卷共262份。問卷資料採取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北區某公立大學之社團幹部在社團參與態度、投入程度及自我效能皆呈現高度正向。
二、不同社團幹部個人背景變項在社團參與態度、投入程度及自我效能間的差異情形:
(一)社團幹部之生理男性在自我效能優於生理女性。
(二)社團幹部之大四生在社團參與態度優於大二生;大四生及大三生在投入程度優於大一生。
(三)社團幹部之無住宿經驗者在自我效能優於有住宿經驗者。
(四)社團幹部之校外工讀經驗者在投入程度優於校內工讀經驗者。
(五)社團幹部之參與聯誼性社團者在投入程度優於參與藝文性、體能性或服務性社團者;參與綜合性(自治性)社團者在投入程度優於參與藝文性、服務性社團者,在自我效能則優於參與藝文性社團者。
(六)社團幹部之社團資歷較長者在社團參與態度及投入程度皆優於社團資歷較短者。
(七)社團幹部之平均每週參與時數22小時以上者在社團參與態度、投入程度及自我效能皆優於未滿7小時者。
(八)社團幹部之曾任社(會)長者在社團參與態度、投入程度及自我效能皆優於曾任股長或其他幹部者。
(九)社團幹部之擔任幹部期間較長者在社團參與態度、投入程度及自我效能皆優於擔任幹部期間較短者。
三、北區某公立大學之社團幹部社團參與態度及社團投入程度呈現高度正相關。
四、北區某公立大學之社團幹部社團參與態度及自我效能呈現中度正相關。
五、北區某公立大學之社團幹部社團投入程度及自我效能呈現中度正相關。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針對大學生、學校及相關學務單位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大專院校對於提升社團參與態度、投入程度以及強化自我效能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club participation attitude, involvement and self-efficacy of school clubs’ core member from a public university in northern Taiwan. This research is aimed at the core members of a public university in northern Taiwan. In total, 268 responses were received and among them 262 were vali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reliability analysi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in the IBM SPSS 23.0 for windows. Findings are as following:
1.The participation attitude, involvement and self-efficacy of school clubs’ core member from a public university in northern Taiwan is positive.
2.The participation attitude, involvement and self-efficacy with different demographics of school clubs’ core member from a public university in northern Taiwan:
I.Physiological male school clubs’ core member with self-efficacy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physiological female school clubs’ core member.
II.Participation attitude of school clubs’ core member above the fourth grade is better than junior, while involvement of the fourth grade and senior are both better than fresh man.
III.Self-efficacy of school clubs’ core member without dormitory experience is better than those with experience.
IV.Involvement of school clubs’ core member with off-campus job experience is better than those with part-time school job experience.
V.Involvement of fraternity clubs’ core member is better than those participate literature & art clubs, athletic clubs or ministrant clubs’ core member, while student association of departments’ core member is better than those participate literature & art clubs and ministrant clubs’ core member; Self-efficacy of student association of departments’ core member is better than literature & art clubs’ core member.
VI.Participation attitude and involvement of school clubs’ core member with longer experience is both better than those with shorter experience.
VII.Participation attitude, involvement and self-efficacy of school clubs’ core member who are involved more than 22 hours in student clubs exhibit is better than those involved less than 7 hours.
VIII.Participation attitude, involvement and self-efficacy of school clubs’ core member who used to be president is better than those used to be minister or others.
IX.Participation attitude, involvement and self-efficacy of school clubs’ core member with longer core member experience is better than with shorter core member experience.
3.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ticipation attitude and involvement of school clubs’ core member from a public university in northern Taiwan.
4.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articipation attitude and self-efficacy of school clubs’ core member from a public university in northern Taiwan.
5.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involvement and self-efficacy of school clubs’ core member from a public university in northern Taiwan.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to improv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s administr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as reference.
一、中文部分
井敏珠(1982)。我國大學生社團參與、人格特質及其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秀敏(2012)。台灣北區私立技職大學學生人格特質、社團參與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晟合(2013)。學童對社團參與態度與自我效能之研析-以宜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王誕生、林依儒、周立德(2004)。我國大專院校服務性學生社團幹部團隊運作對學生社團組織發展之影響研究。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5,156-170。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張郁雯、陳學志(2005)。心理學。臺北市:學富。
田秀蘭(1996)。自我效能預期與女性之生涯發展。諮商與輔導,123,32-33。
田瑞良(2004)。雲林科技大學學生社團活動參與態度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朱朝煌(2011)。大學生領導力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玉卉(2003)。實施休閒教育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效能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淑瑩(2008)。大學生服務性社團參與、人際關係及人生目標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何守中(2017)。學生社團參與經驗有助於職場新鮮人求職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何富財(2004)。高中學生自我概念、社團參與態度與社會行為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何進財(2000)。社團指導老師的角色。訓育研究,39(1),1-3。
吳勝儒(1990)。高級職業學校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的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吳慧君(2003)主管領導型態、行政人員自我效能、組織承諾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某私立醫學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丹青(2011)。參與學習型社團的需求與效益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李世珍(2001)。以系統思考研究組織啟動變革之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李美蘭(2004)。大學生社團參與、社團運作及社團評價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社團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茂政(譯)(1980)。Zimbardo, P. G..著。影響態度與改變行為。臺北市:黎明文化。
李夢麟、任慶宗、方顯光(2007)。知識經濟環境下之組織焦慮與自我效能對創新績效之研究,華人經濟研究,5(1),108-140。
杜繐芬(2010)。台灣南部大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對公民素養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周柏伶(2016)。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社團參與態度及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
周曉虹(譯)(1995)。Albert Bandura 著。社會學習理論。臺北市:桂冠。
林至善(2000)。學生社團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6-15。
林淑、李育齊(2014)。大學生社團服務學習參與經驗與就業力關係研究-以臺灣北區大學生為例。學生事務與輔導,53(1),54-74。
林瑋珊(2009)。大學生社團參與態度對於服務學習觀感及團體動力知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姜淑華(2003)。大學社團的意義與精神。學生事務-理論與實務,42(1),61-63。
柯慧貞、林美芳、廖聆岑、蘇鈴茱、林旻沛、丁建谷、朱朝煌、劉秀霞、陳孟莉、傅木龍、何進財(2004)。南區大專校院學生之社團活動參與程度及其社會支持、壓力因應型態、憂鬱、自殺之關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2),43-66。
洪升呈(2008)。龍華科技大學社團學生參與社團態度研究。龍華科技大學學報,26,133-152。
洪凱莉(2010)。志工的組織信任、心理契約、服務學習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雯貞(2018)。雲林縣足球社團學童參與動機、社會支持和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北市。
孫志麟(1991)。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22,47-53。
徐崇文(2000)。以360度回饋探討影響主管人員行為改變意圖相關因素之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徐彩淑(2005)。社團參與態度、社團凝聚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參與社團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柴在屏(2006)。中部地區大學生參與社團對人格教育的影響之研究。中州學報,24,1-21。
翁永進、張惠如(2007)。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能源態度之研究。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0(1),37-52。
高申春(2001)。人性輝煌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臺北市:貓頭鷹。
康筆舜(2006)。中部大學生社團參與活動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同廟(2003)。從全國社團評鑑看社團發展。論文發表於教育部主辦之「2003全國大專校院課指組長傳承工作研討會」,臺北市。
張同廟(2009)。大學校院學生社團參與動機對社團凝聚力之影響-以組識承諾為中介變項。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6(1),1-32。
張同廟、劉維群(2007)。五大人格特質與領導能力之關係探討~以台南地區大學校院學生社團幹部為例。高雄餐旅學報,9(1)(2),35-61。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若蘭(2011)。以創作性戲劇教學提升國小學童肢體動作表達能力與自我效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張雪梅(1996)。學生發展:學生事務工作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張雪梅(1999)。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我國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實證研究。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張雪梅(2005)。大專院校學生事務工作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張雪梅(2015)。大三學生學校社團參與經驗及參與效益研究。學生事務與輔導,53(4),25-45。
張鈿富(2012)。大學生學習投入理論與評量實務之探討。高教評鑑,特刊S,41-62。
張嘉怡(2011)。內外控人格特質、自我效能與角色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以新北市雙和分區在職進修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2019)。108年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實施計畫。取自http://www.edu.tw/。
梁朝雲、朱朝煌、林至善、柯志堂(2018)。從社團參與種類研析社團負責人之社會企業創業意圖。學生事務與輔導,57(3),19-37。
梁朝雲、陳新霖(2011)。環境促發了我的領導力-以社會改變模式探討大學校園環境對社團幹部領導力發展的影響。學生事務:理論與實務,50(4),25-61。
莊玉琪(2013)。北區大學生的社團參與及公民參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莊美枝(2016)。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幸福感知相關研究-以桃園市C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許清林(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專業能力與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德發(1999)。專科學生對科學的態度、生物學科自我效能與其營養健康信念表徵、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許毅璿(2015)。「超越學校」的教育:以「環境」為本的學習。臺灣博物季刊,34(2),16-25。
陳心潔(2011)。澎湖縣國小學童社團活動的參與態度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玫伸(2001)。台北縣高中生社團參與態度及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昭婧(2009)。大學生依附風格及其穩定性狀態、自我效能與生活困擾之關係研究-以某一技職院校大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昭雄、林合懋(2005)。大專校院社團幹部參與校園社團活動自我成長認知態度之探討。弘光學報,46,59-78。
陳韋霖(2013)。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幸福感知相關研究-以台南市歸仁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市。
陳婉瑜、王美玲、吳建明(2017)。人際依附與生活滿意度:自我效能之中介效果。商管科技季刊,18(1),101-121。
陳碧蓮(2013)。北區國立大學學務人員終身學習素養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錦錫(2017)。大專生生涯自我效能、復原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
勞動部(2019)。108年上半年企業用人與就業市場趨勢專題調查【2019職場新兵體檢大調查】調查結果分析報告。取自https://www.taiwanjobs.gov.tw/Internet/2019/Survey/half_1/index.html。
游光照(2004)。中部地區國小教師能源認知與能源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游惠婷(2019)。北區醫學生社團經驗學習對公民態度及公民參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玉(2000)。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基礎-台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9,161-200。
黃苑婷(2016)。高中生的社團參與對其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台北市某女子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黃淑芳(2010)。國民中學職員組織氣氛知覺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楊國賜(2006)。高等教育的藍海策略:明確定位、有效治理。高等教育,1,1-23。
楊淑娥(1996)。大學生社團參與及其心理社會發展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楊蕙宇(2018)。北區大學校院學生社團參與及自我認定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日承(2014)。大學生社團參與與學習投入關係之研究-以淡江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葉昌智、李育齊、洪錦珠(2016)。畢業生大學時期課外學習投入與畢業後人際適應關係之研究。學生事務與輔導,55(1),26-42。
葉綉燕(2008)。台北縣國民小學學務人員角色知覺、工作壓力與自我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廖松圳(2006)。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社團活動參與、自我概念、社團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廖慶榮(2019)。大學十堂必修課 台科大校長廖慶榮:找自信、要快樂。天下雜誌。取自https://www.cw.com.tw。
廖燦輝(1991)。課外活動輔導之未來發展方向。訓育研究,30(3),80-84。
劉阿榮(2003)。從輔導學的主要理論探討學生社團組織運作的啟示。學生事務與輔導,4,298-312。
劉家駒、邱淑媛(2005)我國大專生社團工作投入、社團工作滿足與社團留任傾向關係之研究。經營管理論叢,2005特刊,219-230。
劉惠琴(1994)。台北地區大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對通識教育相關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83年度「科學教育專題研討計畫」成果討論會(編號:NAC-8209364-5200),未出版。
蔡志賢(2016)。學生社團經營與輔導。臺北市:作者自行出版。
蔡順良(2008)。青少年多向度自我效能量表編製與驗證。教育心理學報,39,105-126。
蔡瑋亭(2014)。澎湖縣高中職學生社團參與態度、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澎湖縣。
蔡銀展(2014)。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學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臺南市後甲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北市。
鄧清如(2005)國中生社團參與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北縣一所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蕭詠琴(2005)。大學社團參與經驗與心流經驗相關之研究-以國立台灣大學學生社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糠明珊(2012)。家有學齡前子女之已婚就業女性其家務工作、支薪工作與自我效能對生活滿意之影響:自我效能的中介效果(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謝海平、龔充文、黃世埩(1992)。我國大學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現況之探討。訓育研究,31(3),39-56。
簡君倫(2010)。大學生性格類型、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顏朱吟(2008)。大學校院行政人員工作價值觀、自我效能、經驗學習與工作競爭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顏妙桂(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31-33。
羅麗雲(2001)。大學社團參與態度及其評價之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竇希皓(2006)大學社團領導人心理社會發展之探究-以服務性社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二、英文部分
Allport, G. W. (1935). Attitudes. In C. Murchinson (ed.),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2, 798-844. Worcester, MA : Clark University Press.
Astin, A. W. (1985). Achieving educational excellence: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priorities and practices in higher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s, 84(2), 191-215.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 (2), 122-147.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 (1993).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8(2), 117-148.
Bandura, A. (1995).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Freeman.
Bandura, A. (2012). On the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perceived self-Efficacy revisited. Journal of Management, 38(1), 9-44.
Bandura, A., Barbaranelli, C., Caprara, G. V., & Pastorelli, C. (1996). Multifaceted impact of self-efficacy beliefs on academic functioning. Child Development, 67(3), 1206-1222.
Bandura, A., Reese, L., & Adams, N.E. (1982). Microanalysis of action and fear arousal as a function of differential levels of perceived self-efficac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43(1), 5-21.
Branden, N. (1969). The psychology of self-esteem.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Branden, N. (1994). Six pillars of self-esteem. New York: Bantam.
Coats, E. J. & Feldman, R. S. (1996). Class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in social psychology .N. J. : Prentice-Hall.
Cooper, D. L. ,Healy, M. A., &Simpson, J.(1994).Student development through involvement:Specific changes over tim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5, 98-102.
Dixon, W. A., & Reid, J. K. (2000). Positive life events as a moderator of stress-related depressive symptoms.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8(3), 343-347.
Gecas, V.(198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self-efficac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5, 291.
Greenglass, E., Schwarzer, R., Jakubiec, D., Fiksenbaum, L., & Tau bert S. (1999). The proactive coping inventory (PCI): A multidimensional research instrument.
Hoy, W.K. & Miskel, C.G. (2001).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6 th edition. Boston: McGraw-Hill.
Jerusalem, Matthias, Ralf Schwarzer. (1992). Self-efficacy as a resource factor in stress appraisal processes. Self-efficacy: Thought control of action, 195-213.
Katz, D.(1967).The funcation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ttitude, Reading in attitud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 457-468.
Kear, M.(2000). Concept analysis of self-efficacy. Graduate research in nursing. Available:http://www.graduateresearch.com/Kear.htm
Kuh, G. D., Schuh, J. H., Whitt, E. J., & Associates (1991). Involving colleges: Encouraging student learning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out-of-class experienc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Kuh, G. D.(1993). In their own word: What students learn outside the classroom,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0(2), 277-307.
Kontopodis, M., Wulf, C., & Fichtner, B. (Eds.). (2011). Children,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Cultural, historical,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Vol. 3).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Pervin, L.A., Cervone, D., John, O. (2005).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9thed.). N.J.:John Wiley & Sons.
Scholz, U., Gutierrez-Dona, B., Sud, S., & Schwarzer, R. (2002). Is perceived self-efficacy a universal construct? Psychometric findings from 25 conuntries.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18(3), 242-251.
Schunk, D. H., & Carbonari, J. P. (1984). Self-efficacy model. Behavioral health: A handbook of health enhancement and disease prevention. New York: Wiley.
Schunk, D.H. (1989). Self-efficacy and achievement behavior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 173-207.
Sharf, R. S. (2006). Applying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to counseling. Thomson: Brooks/Cole.
Shrigley, R. L. (1990). Attitude and behavior are correlat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7(2), 97-113.
Solberg, V. S., & Villarreal, P. (1997). Examination of self-efficacy, social support, and stress as predictors of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distress among Hispanic college students. Hispanic Journal Of Behavior Sciences, 19(2), 182-101.
Vera, E. M., Shin, R. Q., Montgomery, G. P., Mildner, C., & Speight, S. (2004). Conflict resolution styles, self-efficacy, self-control, and future orientation of urban adolescents.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8(1), 73-80.
Ootim, B. (2000). Self-efficacy. Nursing Management, 7(3), 34-37.
Pajares, F. (1996). Self-efficacy beliefs in acad emic setting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6, 548-578.
Pintrich, P. R., & Schunk, D. H. (2002).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nd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Wood, R., & Bandura, A. (1989). Impact of conceptions of ability on self-regulatory mechanisms and complex decision mak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6(3),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