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仕凱 Chiu Shi-Kai |
---|---|
論文名稱: |
北部地區育幼機構八年級學童數學學習成就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 A study of the factors related to the Mathematical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the eighth graders in the Children’s Home in Northern Taiwan |
指導教授: | 李田英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科學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47 |
中文關鍵詞: | 育幼機構 、數學學習成就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 、八年級學童 |
英文關鍵詞: | Children's Home,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TIMSS 2003, Eighth Grender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34 下載:1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探討育幼機構與一般家庭學童數學學習成就的現況,及預測其數學學習成就的變因。研究樣本採立意取樣,選取臺北市、臺北縣、桃園縣、新竹市與新竹縣共10所育幼機構八年級學童39人,及同地區10所國中的八年級學童323人。研究工具為TIMSS 2003已公開的數學試題與學生問卷,其中數學學習成就測驗的信度K-R20為 .92,具內容效度與專家效度;數學學習成就相關因素問卷的信度Cronbach,s α為 .75,具建構效度與專家效度。數據以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獨立樣本T檢定與逐步多元迴歸分析之。研究結果如下:(一)育幼機構學童在數學學習成就上顯著低於一般家庭學童(P< .05),但當資源與支援足夠時,育幼機構學童的數學學習成就不比同地區的一般家庭學童差,如臺北市與新竹縣;(二)臺北市育幼機構因為安置年齡最早,且安置時間最長,加上育幼機構的家中同住人數接近一般家庭,為家庭式機構教養的模式,其數學學習成就最高,並與臺北市一般家庭學童的數學成就無顯著差異;(三)新竹縣育幼機構因為知名度高,課輔志工人數與社會資源豐富,數學學習成就顯著高於新竹縣一般家庭學童(P< .05),研究結果顯示若能及早安置與補救,育幼機構學童也能和一般家庭學童有相同的表現,甚至更好;(四)育幼機構學童存在下列的現象:對數學的態度呈現低自信與低評價;在上課時進行與數學有關的學習活動頻率較低;缺乏學習數學的參考書與課外補習機會;志工課輔人數不足;期望最高教育程度以完成中等教育階段居多(46%);期望自習時間較育幼機構規定的還短(1小時);(五)預測育幼機構學童數學表現最強的變因為「志工或課輔老師輔導數學的人數」,可以解釋數學學習成就30%的變異量,所有變因總共可以解釋數學學習成就43%的變異量;預測一般家庭學童數學表現最強的變因為「家中藏書量」,可以解釋數學學習成就22%的變異量,所有變因總共可以解釋數學學習成就55%的變異量。研究建議如下:(一)建議各級政府針對資源較落後的地區予以更多的經費補助與資源;(二)希望大專院校學生或社會人士能投入更多的志工與課輔工作,協助提升育幼機構學童的學習成就與自信;(三)深入研究育幼機構學童的數學學習
困難。
Investigated were the mathematics achievement(MA) of the eighth graders both from regular family and Children’s Home(CH), and factors which might relate to the MA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Thirty-nine children from CH and 323 students from ten junior high school were purposively sampled from Taipei City, Taipei County, Taoyuan County, Hsinchu City and Hsinchu County.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test was constructed from the released TIMSS 2003 test items. The test had been evaluated by the content experts. Its reliability (K-R20) was .92. Variables which related to MA were selected from TIMSS 2003 students’ questionnaire, and had been evaluated by the experts. The reliability (Cronbach’s α) was .75. Data were analyzed through frequencies, Pearson correlations, two sample independent t-test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the MA of the students from CH did significantly inferior to those from regular family; 2)students from the CH in Taipei were adapted to the institutions earlier and the duration staying in institutions were longer than other districts. The number of members in a family unit in institutions of Taipei was closed to the regular family, children in Taipei got better care; 3)the CH in Hsinchu County had good reputation, and there were plenty of volunteers and social resources to help students. Data indicated that their children’s MA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tudents in the regular family(P<.05). Result showed that when children in CH received good care, they could achieved as well as the regular children; 4)students in CH had some characteristics as follows: low self-confidence and low valuing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less attention to learning activities in mathematics classes; the highest expectation for education of most children was to finish secondary schools; expectation for studying time at night less than two hours; 5)the strongest predictor of MA of CH students was “the number of volunteers to help them learn mathematics”, and it explained 30% of MA variances, totally 43% MA variances was explained by all predictors; The strongest predictor of regular family children was “the number of books at home”, and it explained 22% MA variances, 55% MA variances was explained totally by all predictors.
Recommendations were as following: 1)more funds and resources should be offered to inferior areas’ institutions; 2)more volunteers to help students from CH improve their MA and self-confidence; 3)further studies to understand the difficulties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of students from CH.
一、 中文部分
丁碧雲(民59)。兒童福利。臺北市:新潮。
中華社會行政學會(民91)。五十年來的兒童福利。臺中市:內政部兒童局。
內政部兒童局(民95)。兒童福利數據。民國95年10月29日。取自:http://www.cbi.gov.tw/chinese_version/
內政部統計資訊網(民95)。內政部統計名詞定義。民國95年10月29日。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部臺灣地區公私立育幼機構評鑑小組(民71)。臺灣地區公私立育幼機構評鑑報告。臺北市:內政部。
尤淑純、蔡玉瑟(民87)。城鄉兒童學習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臺中師院學報,第12期,P.55-101。
王三幸(民82)。影響國小高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成就的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順民(民94)。育幼院機構照顧服務的一般性考察。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第八期,P81-100。
王意粧(民94)。國中生數學學習行為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應用統計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瑞賢(譯)(民94)。Bernstein, B.著。教育、象徵控制與認同(Pedagogy,Symbolic Control and Identity)。臺北市:學富文化。
王麗雲、游錦雲(民94)。學童社經背景與暑期經驗對暑期學習成就進展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第51輯,第4期,P.1-41。
丘華殷(無日期)。初探育幼院學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及學業成就之關係。民國95年11月3日,取自:www.chps.tp.edu.tw/whain/w riter01.htm。
白秀雄(民59)。美國社會福利發展之研究。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石發基(民71)。台灣省立育幼院院童家庭背景與親子關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成海軍(2003)。從中外兒童福利院舍照顧的比較與變化看我國兒童福利的發展方向。社會福利,2003.10,P.57-59。
江昭青(民95)。搶救貧童課業-李家同上山點燈。中國時報,民國95年4月16日。
何筱玉(民94)。圍牆內的「家庭生活」:一位育幼院保育員的角色實踐。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民寧(民95)。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73期,P.11-24。
余伯泉、李茂興(譯)(民84)。Aronson, E. & Wilson, T. & Akert, R著。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揚智。
余瑞長(民92)。育幼機構受虐兒童之社會適應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明隆(民9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明燁(民90)。順境與困境之間:比較家庭系統中結構性與關係性資源對於青少年學業表現與問題之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89-2412-H-031-011-SSS。
吳素援(民93)。家庭教育關連資本對國小學童數理成就影響模式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培源(民68)。排行、社經地位、親子交互作用與兒童語言行為的關係。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21輯,P.1-64。
吳蕙玲(民88)。高雄地區育幼機構提供兒童福利服務工作中問題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巫有鎰(民88)。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臺北市和臺東縣做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輯,P.213-241。
巫有鎰(民94)。學校與非學校因素對臺東縣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結合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研究的分析模式。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李 明(譯)(民95)。Levitt, S. D. & Dubner, S. J著。蘋果橘子經濟學。臺北市:大塊文化。
李文益(民93)。文化資本、多元入學管道與學生學習表現-以臺東師院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5(1),P.1-32。
李文益、黃毅志(民93)。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生成就的關連性之研究-以臺東師院為例。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5(2),P.23-58。
李田英(民78)。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成就與國語、數學成就、教學及家庭背景之相關性研究。臺北師院學報,第2期,P.191-232。
李宛真(民93)。高雄地區國中學生家庭文化資源、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茂能(民95)。結構方程模式軟體Amos之簡介及其在測驗編製上之應用-Graphics & Basic。臺北市:心理。
李敦仁、余民寧(民94)。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源成就結構關係模式之驗證:以TEPS資料庫資料為例。臺灣教育社會研究,第5卷,第2期,P.1-47。
李敦義(民95)。補習有助於升學嗎?-分析補習、多元入學與教育取得間的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第29卷第3期,P.489-516。
李鳳英(民93)。育幼機構經營績效之實證。中興大學EMBA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濟國(民90)。影響高中學生物理學習成就原因之探討。科學教育月刊,第240期,P.21-30。
周金城(民93)。學生的課後輔導、補習與家教情況調查。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第15期。民國93年10月01日。取自:http://www.teps.sinica.edu.tw/TEPSNews/TEPS~News_015.pdf。
周新富(民92)。文化再製理論之驗證:父母文化資本與子女教育成就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1-2413-H-230-001。
周新富(民95)。Coleman社會資本理論在台灣地區的驗證-家庭、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當代教育研究季刊,第14卷,第4期,P.1-28。
周新富、王財印(民95)。社會資本在家庭代際人力資本傳遞作用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19卷,第2期,P.281-306。
周震歐(民80)。兒童福利。臺北市:巨流。
林大森、陳憶芬(民95)臺灣高中生參加補習之效益分析。教育研究集刊,第52輯,第4期,P.35-70。
林文雄(民83)。論臺灣省立育幼院保育人力之運用與變革。社會福利,第99期,P.53-54。
林生傳(民67)。社會階層化極其影響教育成就的理論架構與例證。教育學研究,P.351-380。
林承德(民91)。臺東縣國小四年級學童數學態度、數學焦慮與數學成就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枝旺(民95)。以Coleman社會資本理論探討高職學生家庭背景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松齡(民88)。母親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文化資本、經濟資源、與監督角色的比較。台大社會學刊,第27期,P.71-105。
林亮雯(民93)。Jame S. Coleman社會資本論及其教育應用-TEPS之檢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俐君(民89)。育幼機構院童成長脈絡之探討-以受刑人子女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美智(譯)(民95)。志水宏吉著。培養學力。臺北市:臺灣商務。
林清山(民56)。救濟院兒童與一般家庭兒童平均語句長度的比較。測驗年刊,第14輯,P.71-76。
林勝義(民86)。兒童福利行政。臺北市:五南。
林森富(民90)。社經背景、文化資本與教育成就-以台南縣國小學童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義男(民82)。國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父母參與及其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第16期,P.157-212。
林碧珍、蔡文煥(民94)。TIMSS 2003國小四年級數學新試題的開發及建構反應試題診斷性編碼系統的制定。科學教育月刊,第280期,P.51-62。
邱方晞(民75)。育幼院兒童性別角色、人格特質、社會適應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汝娜等著(民94)。兒童福利。臺中市:華格那。
邱智慧(民77)。家庭模式兒童福利機構內兒童生活適應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皓政(民94)。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設計與資料分析。臺北市:雙葉。
邱德芳(民94)。六龜山地育幼院組織生命史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姚如芬(民82)。高雄地區高中一年級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其數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昭容(民84)。臺灣省立高雄育幼院院童學業成就表現影響因素之研究。社會福利,第117期,P.51-52。
洪瑞鎂(民90)。從『第三次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研究後續調查』探究臺灣國二學生的數學基本能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久樹(民95)。拯救貧童教育,不讓一個小孩落後。人間福報,民國95年7月20日。
孫清山、黃毅志(民83)。社會資源、文化資本與地位取得。東海學報,第35卷,P.127-150。
孫顯銘(民76)。談育幼工作的努力方向。社會福利,第17期,P.63-64。
徐淑雲(民94)。地區差異、家庭社經背景與學業成就之關連性-以台南地區之國立高中一年級學生為例。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新逸、黃麗鈴(民88)。高中生學業成就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表現之探討:影響自我效能因素與成就表現相關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第22期,P.267-294。
徐藝華(民95)。給他們機會-翻轉人生。師友月刊,2006年8月號。
基督教芥菜種會(民95)。守候破石而出的生命。民國95年10月29日。取自:http://www.mustard.org.tw/default.html。
張一誠(民91)。由我國國中教科書內容分析國二學生在第三次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研究後續調查(TIMSS-R)之表現:物理、科學探究與科學本質以及地球科學部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文哲(譯)(民94)。Slanin, R著。教育心理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
張世平(民72)。高中生的教師期望、父母期望、自我期望與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芳全(民95a)。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與教育期望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檢定。測驗學刊,第53輯,第2期,P.261-296。
張芳全(民95b)。影響數學成就因素在結構方程式模型檢定:以2003年台灣國二生TIMSS資料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第19卷第2期,P.163-196。
張芳全(民95c)。影響數學學習成就因素探討-以臺灣在TIMSS 2003年的樣本為例。課程與教學季刊,9(3),P.151-168。
張芳全(民96)。數學補習有用嗎?。國語日報,第13版,民國96年3月12日。
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陳李綢(民66)。國小男女生學業成績的性別差異與其教師性別差異的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0期,P.21-34。
張秋男、邱美虹、李田英、譚克平、楊文金、林陳涌、張俊彥、曹博盛、林碧珍、張美玉、蔡文煥、方泰山、洪有情、洪志明、張永達、傅學海、張殷榮、羅珮華、林保平、謝豐瑞(民90)。第三次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研究期中報告(第一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 90-2511-S-003-035。
張秋男、邱美虹、曹博盛、張美玉、羅珮華、林碧珍、蔡文煥、譚克平(民93)。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 2003。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張美玉、羅珮華(民94)。TIMSS 2003臺灣國小四年級學生的科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科學教育月刊,第284期,P.36-59。
張殷榮、洪有情、羅珮華(民93)。我國國中學生在TIMSS-R中數學學習成就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2-2521-S-003-001。
張嘉鴻(民92)。育幼機構社工人員與保育人員合作模式及工作承諾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憶純(民88)。由家庭壓力理論之資源層面探討家庭危機形成因素-以臺灣省立台中育幼院院童家庭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民87)。國語辭典。民國95年10月29日。取自:http:// 14 0.111.34.46/dict/。
教育部(民9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許崇憲(民91)。家庭背景因素與子女學業成就之關係:臺灣樣本的後設分析。中正教育研究,第1卷第2期,P.25-62。
許綺婷(民90)。探討國三學生對補習班與學校教學的看法及其與基本學測數學科之表現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獻文(民93)。學生使用電腦的時間與用途。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第17期。民國93年10月29日。取自:http:// ww w.teps.sinica.edu.tw/TEPSNews/2004~TEPS_News.htm。
郭丁熒、許竣維(民93)。不同社經背景小學生的數學科學業成就、文化資本、經濟暨財務資本、及社會資本關係之差異。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誌,第17期,P.77-119。
郭靜晃(民93)。兒童福利。臺北市:揚智。
陳正昌(民83)。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探討家庭、學校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民94)。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臺北市:五南。
陳立琇(民95)。我國八年級學生在TIMSS 1999與TIMSS 2003科學成就與學生特質之趨勢研究-以生命科學部分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圭如(民82)。單親家庭兒童低學業成就問題探討。社會福利,第105期,P.51-54。
陳竹村(民92)。TIMSS 1999台灣名列前茅及可能因素探討。教育研究月刊,第108期,P.108-146。
陳怡靖(民88)。臺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正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怡靖、鄭燿男(民89)。臺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正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及財物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0卷3期,P.416-434。
陳玟君(民95)。家庭的教育支出-補習費(一)。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第65期。民國95年9月8日。取自:http://ww w.teps.sinica.edu.tw/TEPSNews/2004~TEPS_News.htm。
陳建州、劉 正(民90)。重探學校教育功能-家庭背景因素影響力變化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12(上),P.115-144。
陳昭地、沈青嵩、洪志明、洪有情、林陳涌、傅學海、張殷榮(民90)。第三次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研究後續調查。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 87-2511-S-003-058(007)(第一、二期)。
陳桂絨(民89)。復原力的發現-以安置機構之兒少保個案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清吉(民84)。其實我不懂你的心-育幼院院童特質及其教養。社會福利,第110期,P.40-42。
陳進春(民95)。醫護專科學校數學態度與其數學成就之相關分析。興國學報,1(5),P.237-255。
陳聖昌(民95)。我國八年級學生對科學學習喜好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夢怡(譯)(民92)。Schaffer, H. R.著。為孩子做正確的決定。臺北市:弘智文化。
陳曉佳(民93)。臺灣地區國中學生文化資本、習性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妃(民95)。TIMSS 2003國小四年級學生背景、家庭環境、科學興趣、自信與科學成就關係之比較分析:以七國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麗華(民94)。影響國中生學業成就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天主教輔仁大學應用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淑華(民91)。弱勢兒童保護的最後一道防線-臺灣地區育幼機構之發展與省思。發表於2002年兩岸四地社會福利學術研討會。
彭淑華(民92)。台閩地區兒童福利機構第一次評鑑總報告。臺中市:內政部兒童局。
曾安如(民93)。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寫作活動、數學成就與數學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建銘(民85)。臺灣省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數學狀況及相關因素之探討與研究。中學教育學報,第3期,P.183-220。
曾詩涵(民93)。代間不平等的再製與維持:檢證Bowles與Gintis、Kohn的理論對台東國小學童的適用性。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幸美(民84)。數理與科學教育的性別差異之探討。婦女與兩性學刊,第6期,P.95-135。
黃芳銘(民94)。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黃貞容(民90)。育幼機構安置服務院童權益維護指標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國清、吳寶桂(民95)。七年級數學標準化成就測驗之編制與其相關之研究:以IRT模式分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第2卷,第4期,P.109-141。
黃德祥(民79)。國中與國小學生數學焦慮與數學態度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第13期,P.1-52。
黃瓊蓉(譯)(民94)。Aron, A. & Aron, E. N.著。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市:學富文化。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民7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臺北市:東華。
楊肅棟(民90)。學校、教師、家長與學生特質對原漢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台東縣國小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第1卷第1期,P.209-247。
楊龍立(民80)。中小學生在科學成就及對科學的態度中性別差異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葉宗文(民78)。自我肯定訓練對育幼院院童、單親兒童自我觀念、人際關係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鄒浮安(民83)。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後設分析。教育研究資訊,第2卷,第3期,P.38-47。
劉 正(民95)。補習在台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第52輯,第4期,P.1-33。
劉 銘(譯)(民48)。華德•弗蘭德著。社會福利概論(二)。臺北市:中華文化。
劉幸芬(民94)。文化資本與學校成績、標準化測驗成績之關連性-以台南地區之國立高中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美芝(民88)。機構安置受虐兒童社會適應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智學、蕭人豪、林欣儀、劉惠愉、陳燦金(民91)。提升育幼院服務品質之芻議。兒童福利期刊,第2期,P.259-265。
劉德勝(民75)。台灣地區不同模式育幼院兒童的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文標、許天威、蕭金土(民92)。影響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成就的相關因素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第17期,P.1-37。
蔡毓智(民91)。學習資產對學業成績之影響-以台北市國三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漢賢(主編)(民89)。社會工作辭典。臺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鄭士鴻(民95)。由TIMSS 2003的結果分析各國八年級學生科學學習成就與影響因素以及探討我國不同特質的班及理化課課堂活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淵全(民86)。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過程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鄭淵全(民87)。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討。新竹師院學報,第11期,P.421-448。
鄭貴華(民90)。身體受虐兒童對「家庭重聚」接受意願之探討-以內政部中區兒童之家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鈞元、賴奕志、黃瑋瑩(編著)(民92)。兒童福利。臺北縣:啟英文化。
謝志龍(民92)。手足團體、家庭資源與教育成就。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亞恆(民93)。族群、家庭背景與國中學業成就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依容等七人(民89)。兒童福利概論。臺北縣:啟英。
謝孟穎(民92)。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連性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第49輯第2期,P.255-287。
謝明昆(民71)。國中階段育幼院少年人格適應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教育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韓幼賢(民57)。家庭兒童與育幼院兒童的人格特質和父母形象的比較。測驗年刊,第15輯,P.50-69。
簡茂發、何金針(民76)。國中學生性別角色與生活適應及學習成就之關係。測驗年刊,第34輯,P.117-136。
魏麗敏(民78)。國小學生數學焦慮、數學態度與數學成就之關係。測驗年刊,第36輯,P.47-60。
羅 淇(民91)。補習與教育成就。淡江大學產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珮華(民93)。從「第三次國際科學與數學教育成就研究後續調查(TIMSS 1999)」結果探討國中學生學習成就與學生特質的關係:七個國家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羅舒璘(民91)。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兩位在育幼機構的女孩之內心世界。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譚康榮(民93)。誰家小孩學習成就最高?哪群學生心理最不健康?「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的初步發現。中央研究院學術諮詢總會通訊,第13卷第1期,P.86-91。
蘇建文、丁心平、許錦雲(民79)。陌生情境中嬰兒行為及其依附類型研究初探。教育心理學報,第23期,P.49-70。
蘇國平(民93)。傳統宗教寺廟興建育幼院經營關係研究。南華大學管理學院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義郎(民93)。國中生數學科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天主教輔仁大學應用統計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柳清(2004)。關於福利院兒童社會問題的研究。社會福利,P.19-23。
許視珍(2003)。家庭式收養與集中供養。社會福利,2003.3,P.45-46。
二、 英文部分
Ainsworth, M. D. S, & Witting, B. A.(1969).Attachment and the exploratory behavior of one-year-old in a strange situation.In B.M.Foss,Determinents of infant behavior,IV.London:Methuen.
Bentler, P. M. & Chou, C. P.(1987).Practical issues in structural modeling.Sociolog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16,P.588-606.
Berridge, D. & Brodie, I.(1998).Children,s Homes Revisited.Jessica Kingsley Publishers,London and Philadelphia.
Blake, J.(1989).Family Size and Achievement.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obman, M. & Sigvardsson, S.(1980).A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 Registered for adoption.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a,61,P.339-55.
Bourdieu, P.(1977).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trans. by Nice, 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owlby, J. (1958).The nature of the child,s tie to his moth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39,P.350-373.
Bowlby, J.(1965).Child Care and the Growth of Love.Harmondsworth:Penguin.
Centra, J. A., & Potter, D. A.(1980).School and Effect:An Interrelational Model.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50)2,P.273-291.
Coleman, J. S.(1988).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S95-120.
Creemers, B. P. M.(1992).School Effectiveness,effective instruction and school improvement in the Netherlands.In D. Reynolds & P. Cuttance (Eds.), School effectiveness: Research, policy and practice ,P. 48-70. London: Cassell.
De Graaf, P. M.(1986).The impact of financi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the Netherlands.Sociology of Education,59,P.237-246.
Dennis, W.(1973).Children of the Crecbe.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
DiMaggio & Mohr(1985).Cultural capital,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marital selection.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0,P.1256.
Finn, J. D.(1972).Expectations and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42(3),P.395.
Frost, N.(2005).Child Welfare:Major Themes in Health and Social Welfare,VolumeШ:Child Placement and Children Away form Home.London and York Press.
Goldfarb, W. (1947).Variations in adolescent adjustment in instituteionally reared children.Journal of ortbopsychiatry,17,P.449-457.
Hodges, J. & Tizard, B. (1989).Social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of ex-institutional adolescents.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30,P.77-98.
Horejsi, C. R.(1979).Foster Family Care.Charles C Thomas Press.
Howie, S. J. & Tjeerd, P.(2003).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Contextual Factors Influencing Secondary Students’Performance in Mathematics in South Africa..Africa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thematics,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Howie, S. J.(2005).System-Level Evaluation: Language and Other Background Factors Affecting Mathematics Achievement.Prospects,35,2,P.176-186.
Kadushin, A.(1980).Child Welfare Services.N.Y: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
Kaiser, H. F.(1974).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Psychometrika,Vol 39,P-33-36.
Kiamanesh, A. R.(2005).The Role of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Family Background in Iranian Students’ Mathematics Achievement.Prospects,35,2,P.162-174.
Lambert, L. & Essen, J. & Head, J. (1977).Variations inbehaviour ratings of children who have been in care.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8,P.335-346.
Marjoribank(1985).Ecological Correlates of Adolescents’Aspirations:Gender-Related Differences.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10,P.331.
Mullis, I. V. S., & Martin, M. O., & Gonzalez, E. & Chrostowski, S.(2004).TIMSS 2003 Technical Report.MA:Boston College.
Mullis, I. V. S., & Martin, M. O., & Gonzalez, E. J., & Gregory, K. D., & Garden, R. A., & O’Connor, K. M., & Chrostowski, S. J., & Smith, T. A. (2000).TIMSS 1999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Report.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 Lynch School of Education Boston College.
Mullis, I. V. S., & Martin, M. O., & Gonzalez, E., & Chrostowski, S.(2004).TIMSS 2003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Report.MA:Boston College.
Mullis, I. V. S., & Martin, M. O., & Smith, T. A., & Garden, R. A., & Gregory, K. D., & Gonzalez, E. J., & Chrostowski, S. J., & O’Connor, K. M.(2003).TIMSS Assessment Frameworks and Specifications 2003.International Study Center,Lynch School of Education,Boston College.
Nunnally, J., & Bernstein, I.(1994).Psychometric Theory(3rd ed.).New York:McGrawHill.
Pedharzur, E. J. & Schmelikn, L.(1991).Measurement,design,and analysis.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Rutter, M., & Quinton, D., & Hill, J. (1990).Adult outcome of instituteion-reared children:males and females compared.In L.N..
Schaffer, H. R., & Callender, W. M.(1959).Psychologic effects of hospitalization in infancy.Pediatrics,24,P.528-539.
Schaffer, H. R., & Emerson, P. E.(1964).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ttachments in infancy.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29,3(serial NO.94).
Seglow, J., & Pringle, M. K., & Wedge, P.(1972).Growing Up Adopted.National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Sharma, S. (1996) .Applied multivariate techniques. Wiley. 3. Anderson, T.W.
Skeels, H. M. (1966).Adult status of children with contrasting early life experiences.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31(Whole No. 13),P.1-65.
Spitz, R. A.(1946).Anaclitic depression.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2,P.313-342.
Spitz, R. A.(1965).The first year of life.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Teachman, J. D.(1987).Family background,educational resources,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52,P.548-557.
Tennes, K. H., & Lampl, E. E.(1966).Some aspects of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pertaining to infantile separateion anxiety.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s,143.
Tian, M.(2006).A Quantil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Family Background Factor Effects on Mathematical Achievement.Journal of Data Science,4,P.461-478.
Tizard, B.(1977).Adoption:A secondd Chance.London:Open Books.
Tower, C. C.(1993).Understanding child abuse and neglect.Boston:Allyn and Bacon.
Triseliotis, J., & Russell, J.(1984).Hard to Place-the outcome of adoption and residential care.London: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imited.
Wang, D. B.(2004).Family Background Factors and <athematics Success:A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US Studen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41,P.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