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藍采虹
Lan tsai hung
論文名稱: 台北市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對教學專業知能自我省思之研究
The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 Teachers’ Self-Reflection on Teaching Expertise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郭禎祥
Kuo, Chen-Hs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9
中文關鍵詞: 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視覺藝術教學專業知能
英文關鍵詞: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 teacher, visual art, teaching expertis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25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對教學專業知能自我省思之現;並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台北市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對教學專業知能之重要性認知程度與實際教學現況的差異情形;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提供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教育行政單位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首先採取文獻探究,作為研究架構之依據;再以台北市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共339位為研究對象,利用自編之台北市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問卷所得資料以SPSS10.0中文版統計軟體,運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成對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最小顯著差異法(LSD)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與討論。本研究主要獲致以下發現 :
    一、就台北市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而言︰
    (一)整體教師對視覺藝術教學專業知能重要性認知為中上—重要程度,明顯高於實際教學觀察的中等—部分符合程度;兩者具顯著差異。
    (二)整體教師對視覺藝術教學專業知能的五個層面上,即「教學專門學科」、「教學規劃實踐」、「營造學習情境」、「善盡專業責任」、「人際溝通協調」,明顯看出各層面在重要性認知程度與實際教學符合程度間均具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視覺藝術教師在教學專業知能的重要性認知程度上而言︰
    (一)在不同「性別」、「擔任職務」、「學校配課方式」的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對教學專業知能上的重要性認知程度具有顯著差異。
    (二)以女性教師、視覺藝術科任教師、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師得分較高;學校配課方式以導師兼任得分較低。
    三、不同背景變項的視覺藝術教師在教學專業知能的實際教學觀察上而言︰
    (一)在不同「性別」、「學歷科系」、「擔任職務」、「任教視覺藝術年資」、「學校配課方式」的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對教學專業知能上的實際教學符合程度具有顯著差異。
    (二)以女性教師、美術科系學歷、視覺藝術教師、藝術與人文教師、任教視覺藝術21-25年教師得分較高;學校配課方式以導師兼任得分較低。
    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相關建議:
    一、 鼓勵視覺藝術教師持續進修厚實人文素養;建立自我教學評鑑系統,進行教學省思;參與同儕學習,維繫良好親師合作關係,以實現教學之理想。
    二、學校排課應注重相關專業背景,避免跨領域教學之課務編排;組織視覺藝術教學團隊傳承實務經驗;強化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功能,落實教學實踐。
    三、教育主管機關應明定視覺藝術師資任用資格需符合專業考量原則;強化輔導團功能,辦理教學實作相關研習;建立知識分享平台,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關鍵字: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視覺藝術、教學專業知能

    The Study of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 Teachers’ Self-Reflection on Teaching Expertise in Taipei City
    Abstract
    The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 teachers’ self-reflection on their own teaching expertise in Taipei City.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er analyzed how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contribute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ow Taipei City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 teachers acknowledge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expertise and how they practice their teaching. Suggestions were mad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for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 teacher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 and further studies.
    The literature review was conducted to build up the frame of the research. The subjects are the 339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is the self-constructed scale of “Visual Art Teachers’ Awareness of Teaching Expertise in Taipei City.” A survey by questionnaire was conducted. By using SPSS version 10.0, the data gathered had been analyzed by the method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sample T-test, paired-sample T-test, one-way ANOV, and LSD. The researcher found the following results:
    1. As for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 teachers in Taipei City:
    1.1 Mostly the subjects showed a medium-to-important level of how they acknowledge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expertise in visual art, which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what the researcher observed in their practical teaching — a medium-to-partly-matched level.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items.
    1.2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awarenes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in the five aspects of visual art teaching expertise, including “teaching specialized subjects,”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practice,” “constructing learning atmosphere,” “fulfilling professional liability,”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2. As for levels of acknowledging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expertise contributed by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2.1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gender,” “position,” and “curriculum arrangement” contributed to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lementary school visual art teachers’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teaching expertise.
    2.2 Female teachers, visual art subject teachers, and teachers of arts and humanities field got higher scores. The researcher does not recommend homeroom teachers to teach visual arts.
    3. As for the classroom observation, visual art teachers of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showed differences in their teaching expertise:
    3.1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showed in the variables of “gender,” “educational background,” “position,” “years of teaching visual art,” and “curriculum arrangement.”
    3.2 Female teachers, art-major teachers, visual art teachers, art-and-humanity teachers, and the teachers who have taught visual art for twenty-one to twenty-five years got higher scores. The researcher does not recommend homeroom teachers to teach visual arts.

    The researcher mad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study results:
    1. Encourage visual art teachers to do continuous further study and to enrich their humanities cultivation. Visual art teachers should also reflect on their teaching regularly and fulfill their duty as being a professional visual teacher. Furthermore, they should build up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with students as to implement ideal teaching.
    2. While arranging classes, school authorities should concern teachers’ professional backgrounds and avoid assigning teachers to do cross-field teaching. School authorities should as well organize a teaching team of art visual team so that the team can pass on practical experiences. At last, school authorities should intensify the function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mmittee so as to put teaching into effect.
    3. In the regard of professionalism,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 should make the qualification of visual art teachers a clear claus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 should also consolidate the functions of instructional supervision groups. Workshops and conferences on teaching-related issues should be held to assist teachers in professional growth.

    目 次 中文論文摘要……………………………………………………… i 英文論文摘要……………………………………………………… iii 目次………………………………………………………………… v 表次………………………………………………………………… vii 圖次………………………………………………………………… x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7 第四節 名詞解釋……………………………………………… 7 第五節 研究步驟……………………………………………… 9 第六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育之內涵與特質……………… 13 第二節 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內涵………………… 33 第三節 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相關研究…………… 6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8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8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8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88 第四節 實施程序……………………………………………… 96 第五節 研究方法……………………………………………… 98 第六節 資料處理……………………………………………… 9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101 第一節 基本資料……………………………………………… 101 第二節 目前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於視覺藝術教師教學 專業知能的重要程度與實際觀察之看法…………… 107 第三節 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於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 能之看法……………………………………………… 110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在視覺藝術教師教 學專業知能的重要程度之差異情形………………… 120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國民小學教師在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的實際觀察之差異情形…………………………13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7 第一節 結論………………………………………………………147 第二節 建議………………………………………………………152 參考文獻 159 附錄 173 附錄一 台北市市立國民小學規模分類一覽表 …………………174 附錄二 國小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研究之問卷 ………176 附錄三 第一階段試探性問卷~開放式問卷《題目一》之原始資料……………………………………………………………178 附錄四 國小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調查研究【專家效度調查問卷】…………………………………………………184 附錄五 專家意見文字彙整一覽表 ………………………………192 附錄六 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調查研究(預試問卷)………………………………………………………200 附錄七 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研究正式調查問卷…………………………………………………………205 表 次 表2-1-1 藝術教育思潮演變一覽表……………………………………… 15 表2-1-2 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藝術差異一覽表 ……………………… 18 表2-1-3 臺灣歷年國小美術教育教學目標演變 ………………………… 20 表2-1-4 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育課程的特色一覽表 …………………… 22 表2-2-1 國內外學者專家對專業的定義 ………………………………… 41 表2-2-2 教師教學專業能力內涵表 ……………………………………… 47 表2-2-3 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一覽表 ……………………………………… 48 表2-2-4 教師專業知能分析 ……………………………………………… 50 表2-2-5 優良教師素養層面 ……………………………………………… 52 表2-4-1 「現行培育的藝術教育師資的能力」與「藝術與人文教師 所需的能力」的比較 …………………………………………… 58 表2-4-2 國小美勞科教師教育專業能力之研究整理 …………………… 62 表2-4-3 國小美勞科教師學科專門基本能力之研究整理……………… 63 表2-4-4 中學美術教師專業專門學科能力指標 ………………………… 65 表2-4-5 視覺藝術教學專業能力領域及評估要領 ……………………… 67 表2-4-6 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研究層面比較表………………… 70 表2-4-7 歸納國小視覺藝術教育教師教學專業知能指標內容 ………… 71 表2-4-8 教師教學專業知能相關研究 …………………………………… 72 表2-4-9 研究法比較一覽表 ……………………………………………… 79 表3-1-1 本研究探討層面及題目內容一覽表 …………………………… 83 表3-2-1 正式問卷樣本人數分配表 ……………………………………… 86 表3-2-2 正式問卷抽樣學校回收一覽表 ……………………………… 86 表3-2-3 預試問卷樣本人數分配表……………………………………… 87 表3-2-4 預試問卷抽樣學校回收一覽表 ………………………………… 87 表3-3-1 專家效度調查問卷之名單 ……………………………………… 90 表3-3-2 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研究問卷專家效度分析 ……… 92 表3-3-3 題目分佈概況 …………………………………………………… 94 表3-3-4 預試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分析(Alpha信度係數) ………… 95 表4-1-1 個人基本資料之次數分配表 …………………………………… 103 表4-1-2 個人基本資料交叉比對表……………………………………… 104 表4-2-1 國民小學教師對於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平均標準 差摘要表 …………………………………………………………107 表4-2-2 國民小學教師對於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109 表4-3-1 國民小學教師對於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門學科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110 表4-3-2 國民小學教師對於視覺藝術教師教學規劃實踐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111 表4-3-3 國民小學教師對於視覺藝術教師營造學習情境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 ……………………………………………………………112 表4-3-4 國民小學教師對於視覺藝術教師善盡專業責任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113 表4-3-5 國民小學教師對於視覺藝術教師人際溝通協調之平均數、標準差摘要表 …………………………………………………………114 表4-3-6 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於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重要 程度與實際觀察前後五名分析摘要表 …………………………115 表4-3-7 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於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重要 程度各題項平均數遞減排行表 …………………………………116 表4-3-8 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於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實際 觀察各題項平均數遞減排行表 …………………………………117 表4-4-1 不同性別在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重要程度上差異 分析比較摘要表 ………………………………………………… 120 表4-4-2 不同年齡在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重要程度上差異分析比較摘要表 ……………………………………………………121 表4-4-3 不同學歷及科系在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重要程度上差異分析比較摘要表 ……………………………………………122 表4-4-4 不同職務在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重要程度上 差 異分析比較摘要表 ………………………………………………123 表4-4-5 不同任教視覺藝術年資在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重要程度上差異分析比較摘要表 ……………………………………125 表4-4-6 不同學校配課方式在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重要程度上差異分析比較摘要表 …………………………………………126 表4-4-7 不同學校規模在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重要程度上差異分析比較摘要表 ………………………………………………127 表4-5-1 不同性別在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實際觀察看法上差異分析比較摘要表 ………………………………………………131 表4-5-2 不同年齡在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實際觀察看法上 差異分析比較摘要表 ……………………………………………132 表4-5-3 不同學歷及科系在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實際觀察看法上差異分析比較摘要表 ………………………………………134 表4-5-4 不同職務在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實際觀察上差異 分析比較摘要表 …………………………………………………136 表4-5-5 不同任教視覺藝術年資在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實際觀察看法上差異分析比較摘要表 ………………………………138 表4-5-6 不同學校配課方式在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實際觀 察看法上差異分析比較摘要表 ………………………………… 139 表4-5-7 不同學校規模在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實際觀察看 法上差異分析比較摘要表 ………………………………………140 圖 次 圖3-1-1 本研究之架構圖 ………………………………………………… 81 圖3-6-1 實施程序………………………………………………………… 97 圖4-2-1 國民小學教師對於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業知能之平均數、標準差長條圖 …………………………………………………………107 圖4-3-1 國民小學教師對於視覺藝術教師教學專門學科之平均數、標準差長條圖 …………………………………………………………110 圖4-3-2 國民小學教師對於視覺藝術教師教學規劃實踐之平均數、標準差長條圖 …………………………………………………………111 圖4-3-3 國民小學教師對於視覺藝術教師營造學習情境之平均數、標準差長條圖 …………………………………………………………112 圖4-3-4 國民小學教師對於視覺藝術教師善盡專業責任之平均數、標準差長條圖 …………………………………………………………113 圖4-3-5 國民小學教師對於視覺藝術教師人際溝通協調之平均數、標準差長條圖 …………………………………………………………114

    參考文獻
    壹、 中文部份
    丁一顧、簡賢昌、張德銳(2003)。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標準及其資源檔之研究。教育資料集刊,28,213-236。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多智(1993)。國民小學美勞教師教育專業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藝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麗菱(1998)。中學美術教師專業專門學科能力指標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家通(1996)。教師法與教師專業。教師天地,83,22-26。
    毛連塭(2002)。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學與師資培育。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江秋玫(1997)。國小教師專業承諾自我效能感與專業踐行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陳思翰(2001)。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與專業踐行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長俊(1999)。最好=最新?傳統與創新之爭及其他重要文化議題。「世界文化百年」論文集。台北市:歷史博物館。
    李雅婷,(2002)。論藝術統整課程的新思維。教育研究資訊,10,5,67-85。
    李美蓉(1993)。視覺藝術概論。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李瑪莉(2002)。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福田、羅瑞玉(1992)。教育改革與教師專業化。教育專業,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台北:師大書苑。
    吳清山(2004)。教師素質與教師評鑑。教育研究月刊,127,4-16。台北:高等教育出版公司。
    吳清基(1995)。教師與進修。台北:師大書苑。
    吳國淳(1997)。台灣五十年來台灣地區中小學美術教育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木琳(1998)。教學視導。台北:五南。
    呂燕卿(1989)。當今國小美勞教學之新趨勢。國教世紀,25,18-22。
    呂燕卿(1999)。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及實施原則。現代教育論壇「藝術與人文」研討會論文集,5-22。
    呂燕卿(2003)。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課程內容之省思。載於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29-47。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呂錘卿(200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沈亞梵(1995)。教師的專業品質與教育改革。師資培育多元化與教師品管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巫曙穎(2002)。因應「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國中音樂教師專業能力需求之調查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市:雄獅美術。
    林曼麗(2001)。二十一台灣視覺藝術教育新趨勢。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教育課程改革論文集,8-17。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林清江(1986)。社會教育學。台北:台灣書店。
    林惠敏(2002)。國小教師美術教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蘭櫻(200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策略與教師效能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幸如(2002)。國民中學教師專業之研究—以台北市與屏東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姚世澤(2002)。因應「藝術與人文」課程領域的教學策略-從「原創性」、「開創性」的認知-論「藝術與人文」教改政策之實施。美育月刊,128,14-19。
    柯嘉興(2004)。桃園縣國民小學科層化與教師專業化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秀菊(2003)。從教師的問卷調查分析台灣中小學藝術教育的現況。中小學一般藝術教師師資培訓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7-46。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徐秀菊(2004)。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現況普查及問題分析。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馬中鋒(2003)。國中視覺藝術教師在職進修與專業能力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震峰(2001)。我國大學美術類相關科系學生入學術科考試與大學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以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為例。藝術教育研究,2,1-35。
    高震峰,陳秋瑾(2002)。教育學與藝術教育。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教育課程改革論文集,255-282。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高義展(2002)。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學習型態、專業成長與專業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袁汝儀(1994)。由戰後台灣的五種視覺藝術教育趨勢探討視覺藝術教師之自主性與培養。美育月刊,54期。頁39-52。
    袁汝儀(1995)。荷蘭視覺藝術教育與師資訓練:一個西方案例的教育民族誌研究。台北:五男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袁汝儀(1999)。國民教育階段「藝術與人文」領域的思考。現代教育論壇「藝術與人文」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陳瓊花(1999)。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視覺藝術課程之探討。五十年來台灣美術教育回顧與展望學術論文集,123-145。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陳秋瑾(1993)。從省察能力發展的觀點探討國小美術科教師之理想特質。當代美勞教學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63-75。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陳美玉(1996)。教師專業實踐理論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陳美玉(1997)。教師專業-教學理念與實踐。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陳朝平、黃壬來(1995)。國小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陳朝平(2000)。台灣美術教育思想的演變與跨世紀的思維。2000年台灣美術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2-212。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陳育淳(2001)。後現代藝術教育的內涵。美育月刊,121,29-35。
    陳英豪、吳裕益、李坤崇(1990)。教師態度量表之修定報告。測驗年刊,37,25-34。
    陳奎憙(1980)。 教育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陳怡安(2003)。國民小學教師文化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禎祥(1992)。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鑑賞領域實施現況之比較研究。台北:文景出版社。
    郭禎祥、楊須美(1988)。以艾斯納(E. W. Eisner)「學術本位的美術教育」(DBAE)為理論基礎探討現今我國國民美術教育。師大學報,33,1-5。
    郭禎祥(1999a)。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的展望。1999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48-262。彰化:彰化師範大學。
    郭禎祥(1999b)。描繪新世紀藝術教育藍圖。美育月刊 ,110,1-9。
    郭禎祥(2000)。教育改革下的藝術教育藍圖。2000年亞太區美術教育會議論文集。香港:香港教育學院。
    郭禎祥(2002)。新世紀藝術教育的變動。新世紀藝術教育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3-45。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郭禎祥,趙惠玲(2002)。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黃壬來主編,325-359。台北:桂冠圖書。。
    郭禎祥(2003)。新世紀藝術教育的變動-多元文化與社區藝術教育。藝術論壇,創刊號,19-26。
    郭禎祥(2004)。藝術教育的變動與展望。載於首都師範大學舉辦之「藝術教育與文化理解」InSEA亞洲地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56-71。北京。
    郭金蓮(2003)。國民小學級任教師美勞教學專門能力之調查研究—以台中縣豐洲國小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1934)。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上海:商務印書館。
    教育部(1948)。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上海:商務印書館。
    教育部(1957)。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第三次教育部中國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63)。修訂國民學校課程標準草案︰民國五十年修訂。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68)。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視覺與藝術人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許美美(1984)國民中學家政教師專業能力需求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政傑(1999)。永續的課程改革經營。迎向千禧年~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黃政傑(1985)。教育與進步。台北:文景書局。
    黃政傑(1996)。從課程的角度看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天地,83,13-17。台北: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黃淑苓(2003)。「盲」、「茫」、「忙」—「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對師資培育機構的衝擊。九年一貫與師資培育,師資培育發展促進會,177-191。台北:五南。
    黃壬來(2002)。全球情勢與台灣藝術改革。載於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65-95。桂冠圖書有限公司。
    黃冬富(2002)。藝術教育史概述。載於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11-36。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
    黃坤錦(2003)。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241-258。
    詹惠雪(2000)。從九年一貫課程談教師角色的再定位。載於「教師專業發展與師資培育:九年一貫課程新的因應與挑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4-86。台北:淡江大學。
    單文經(1992)。課程與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康自立(1982)。工業職業教育能力本位課程發展之理論與實際。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
    曾志朗(2001)。美育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天下雜誌,35,112-115。
    張春興(1985)。應否改革與如何改革—談師範教育上的爭議。載於中國時報,1985年10月1日,2版。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下冊)。台北:東華書局。
    張玉文譯(2000)。知識管理-哈佛商業評論精選。台北:天下文化公司。
    張華芸(2001)。培育未來人才藝術不能缺席。天下雜誌,35,116-118。
    張德銳(1996)。發展性教師評鑑系統。台北︰五南。
    張德銳、簡紅珠、裘友善、高淑芳、張美玉、成虹飛(1996)。發展性教師評鑑系統。台北︰五南。
    張德銳(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發展標準及其資源檔之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張美艷(2002)。當前國民中小學藝術教育改革主要議題之探討。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世宗(2003)。從變革危機到教改轉機—藝術教育教師自主之教材開發。載於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73-90。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張哲豪(2002)。協同教學模式中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連祺(2002)。知識本位教師資格檢定體系之建構。新時代師資培育的變革—知識本位的專業。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葉一明(2000)。國民小學學校組織結構、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教師專業角色踐行色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甄曉蘭(2000)。新世紀課程改革的挑戰與課程實踐理論的重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集刊,44輯。
    甄曉蘭(2003)。教師的課程意識與教學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9,63-94。
    甄曉蘭(2004)。中小學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專業成長問題研究。台北:學富文化公司。
    葛樹人(1991)。心理測驗學。台北:桂冠書局。
    賈馥茗(1979)。教育概論。台北:五南書局。
    楊馥如(1993)。中學「美術史」教學理論基礎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國賜(1980)。教育專業。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概論,417-443。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賜(1985)。教育專業精神內涵與策進。台灣教育,417,2-5。
    趙惠玲(2003)。典範與妥協:我國中學階段視覺藝術師資之培育。藝術教育研究,5,49-81。
    趙惠玲(2004)。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廖敦如(2003)。新世紀藝術教育思潮的展望—兼介一個「館校合作」的案例。載於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429-435。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劉豐榮(1986)。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市:水牛圖書出版公司。
    劉豐榮(2001)。當代藝術教育論題之評析。視覺藝術。
    潘莉莉(1994)。國民中學美術科教學與學習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蔡碧璉(1992)。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英姝(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專業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文全(1987)。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文景。
    謝淑鈴(2002)。國民小學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態度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東山(2001)。藝術概論。台北:偉華書局有限公司。
    簡茂發、彭森明、李虎雄、毛連塭、吳清山、林來發、黃長司(1998)。中小學教師基本素質之分析與評量。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委託,台灣師範大學研究。
    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陳淑敏、蔡濱如(2004)。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十二卷四期,129-16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編。。
    戴莉如(2004)。視覺藝術課程標準與綱要演變下國小老師的因應策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魏炎順(1993)。國民小學美勞教師學科專門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藝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藍惠美(2003)。目前我國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的相關問題。中小學一般藝術教師師資培訓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49-57。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蘇永明,李奉儒(2001)。各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比較研究。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譯,Heck S. E. ,Williams C. R.著(1999)。教師角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貳、英文部分
    Beach, B., & Reinhartz, J.(1989).Supervision: Focus on instruc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Bennett, W. J.(1988). Why the arts are essential. Education Leadership,45(4).
    Blackman, C. A.(1989). Lssues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continuing agenda. In M. L Holly & C. S. McLonghlin (Eds.),Perspectives on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The Falmer Press.
    Borich, G. D.(1986).Effective teachering methods.NJ: Englewood Cliffs.
    Browder,L.H. (1944) “Exploring the Meanings of Teacher Empower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form, Vol.3, No.2, April.
    Britzman, D. P. (1992). The terrible problem of knowing thyself: Toward a poststructural account of teachers identity. The Journal of Curriculum Theorizing, 9(3),23-46.
    Carr-Saunders, A. M.(1933). The profess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Corwin. Ronald G.(1970). Militant Professionalism. New York, Meredith Corporation.
    Davenport, M.(2000).Culture and education:Polishing the lense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41(4),361-375.
    Diaz, C. B. & Xanthropoulous, J.(1999).Global perspectives for educators.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Danto, A.(1997).After the end of art:Contemporary art and the pale of history.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Day, M.(1997). Preparing Teachers of Art for 2000 and Beyond. In Preparing Teachers of Art. Reston: NAEA.
    Duke, D. L(1990). Setting goal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47(8),71-76
    Eisner, E. W.(1990). Implications of Artistic Intelligences for Education. In William J. Moody (Ed.), Artistic Intelligences: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Eisner, E.(1994).Revisionism in art education:Some comments on the preceding article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5(3),188-191.
    Efland, A. Freedman, K.& Stuhr, P.(1996 ).Postmodern Art Education:An approach to curriculum.Reston,VA:The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Elliott,J.(1998).The Curriculum experiment. New York:Open University Press.
    Ellis, Thomas Ι.(1984). Teacher competency : What Admistrators Can Do. Eugene, Oreg. : ERIC ED 259452.
    Eisner,E.W.(1972). Education artistic vision.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Efland, A. Freedman, K.& Stuhr, P.(1996 ).Postmodern Art Education:An approach to curriculum.Reston,VA:The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Elliott,J.(1998).The Curriculum experiment. New York:Open University Press.
    Gentzler, Y. S.(1987). A conceptualization of competenc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home economics educator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82-295.
    Greenwood, Enrnest.(1957).Attributes of Profession. Social Work, 2(3), July:44-55.
    Houston, W. R.(Ed.)(1974).Exploring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Berkeley, CA:McCutchan.
    Hargreaves, A. & Goodson, I.(1996). Teacher’ professional lives: Aspirations and actualities. In I. F. Goodson & A. Hargreaves (Eds). Teacher’ professional lives. London:Falmer Press.
    Hawley & Valli,1999. The Essentials of Effec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Darling-Hammond, Linda et. 1999. Teaching as the Learning Profession. San Francisco, Josssey-Bass Publishers.
    Hall, G. E. (1976).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proces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pp.10-11.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Harris, B. M.(19885). Supervisory behavior in education.(3rded.). NJ: Prentice-Hall.
    Hoy, Wayne K.&Miskel, Cecil G.(1982).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Random H0use.
    Johnson, S. M. (1990). “Teachers, Power, and School Change, in Clune , W.& Witte, J.(eds.)Choice and Control in Education,Vol.2: The Practice of Decentralization & School Restructuring, London: Falmer.
    Katz, D, & Scotland, E.(1959).A preliminary statement to a theory of attitude structure and change. Psychology: A study of a science, 3. New York: McGraw-Hill Press.
    Kent, A. M.(2004). Improving teacher quality throug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 124(3),427-436.
    Kornhauser, William.(1962).Scientists in Industry: Conflict and Accommod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iberman,M.(1956).Education as a profession. N. J Prentice-Hall, pp.2-5.
    Leavitt, H. B.(1991). Theme: Comparative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2(5).
    Mcfee, J. & Degge, R.(1977).Art, culture, and environment:A catalyst for teaching. Dubuque, lowa: Kendall/Hunt.
    Mcfee, J. K.(1961), Preparation for Art. San Francisco:Wadsworth Co, Inc.
    Medley, D. M .(1984). Teacher competency test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In L. G. Katz and J. D. Raths(Eds), Aduances in teacher education(Vol.1,pp.51-94).Norwood, NJ: Ablex.
    McKernan, J.(1996).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A handbook of methods and resources for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2nd ed.).London: Kogan Page.
    NEA(1948).The yeardstick of a profess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rts Education Association(1999).Standards for Art Teacher Preparation.The U.S.:NAEA.
    Pajares, M.F.(1992). Teachers’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62(3).307-332.
    Pearson, Allen T .(1980). The competence concept.Educational Studies
    ΙΙ ,145-152.
    Pinchas, T.(1988).Subject matter and related pedagogical knowledge in teacher education. Teaching&Teacher Education,4(2),99-110.
    Raelin, Joseph A .(1986).The Clash of Cultur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Rebel, V.(1992). The professionallization of teachers-The state of the theoretical art in german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CA, April 20-24.
    Rosenshine, B.(1986).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explicit teach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0-66.
    Shoham, E (1995).Teacher autonomy i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Israel: Its significance for teacher education. Westminister Studies in Education,18,35-45.
    Shulman, L.(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5(2),4-14.
    Stinespring,J.( 2001).Preventing art education from becoming “a handmaiden to the social studies,”Arts Education Policy Review,102(4),11-18.
    Spring, J. (1998).The American school—1642-1996. New York: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Shulman, L.S.(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57(1),1-22.
    Torres, D.L.(1991).What, If anything, is profession?:Institutions and the problem of change.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 8 , 43-68.
    Torshen, K. P. (1977). The mastery approach to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pp.33-37.New York: Academic press.
    Williams, J. M.(1985).A study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part-time instructors at selected leagues for innovation community colleges, ERIC Document. ED269093.
    Walker,J.&Chaplin,S.(1997).Visual culture:An introduction.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