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景涵 |
---|---|
論文名稱: |
從《2009流浪之歌音樂節特別企劃節目(MMF Special)》 |
指導教授: | 黃均人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民族音樂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thnomusic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3 |
中文關鍵詞: | 音樂節 、世界民族音樂 、跨界音樂 、多媒體影音紀錄 |
英文關鍵詞: | Music Festival, World Ethnic Music, Cross-border Music, Multimedia Recording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8 下載: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由鍾適芳於2001年創辦的「流浪之歌音樂節」,是臺灣最知名的世界民族音樂展演活動。在過去八屆的音樂節,鍾適芳廣邀來自世界各地具有深厚音樂文化背景的傑出音樂家來臺,與本地的樂人及藝術工作者進行合作。在有限的時間之內,樂人們竭盡所能,以音樂做為彼此溝通的媒介,和異文化的合作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合作的成果藉由「音樂節特別企劃」的舞台呈現,是整個音樂節系列活動中最具獨特性與代表性的演出。鍾適芳認為「音樂可以勇於混種,傳統音樂可以大膽創新,樂手可以跨界合作」,但合作的前提是對自身音樂文化的高度理解,並勇於主動認識新的文化。在這樣的基礎之下,合作的過程和結果才具有意義。
「流浪之歌音樂節」每一屆的節目,包含音樂性質的演出,以及講座、工作坊等對話性質的活動,內容皆聚焦於一個明確的社會或文化議題。鍾適芳希望參與「流浪之歌音樂節」的觀眾,不單是在音樂節的場域裡享受音樂,在演出結束後,也能針對這些議題繼續深入思考。
筆者於2009年負責「流浪之歌音樂節——音樂節特別企劃」節目的攝影記錄及現場導播工作。從演出的影音紀錄,以及樂人、策展人的訪談之中,可以看出「流浪之歌音樂節」的活動意義。對演出樂人而言,經由音樂合作的過程,啟發了他們新的創作靈感,並且在回頭檢視、反私自己的音樂文化背景時,也得到不同的見解;對觀眾而言,參與音樂節的演出及對談活動,也在無形中增廣了自己的世界觀。
本論文包含文本及多媒體影音製作成品。筆者認為,比起文字化的記譜,高品質的錄音檔案提供真實而客觀的聽覺參考;透過攝影機同步捕捉動態影像,也能更詳實地記錄樂器演奏的方法。一份完善的影音紀錄,將會是從事音樂分析時重要的輔助。
Migration Music Festival, the best-known festival based on ethnic music in Taiwan, was founded by Chung Shefong in 2001. In the past nine years, Chung had invited numerous musician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o participate and collaborate with local artists. During the limited time, the musicians will try their best to ‘talk’ to each other by using their instruments. Finally, the collaborative work will be presented on the ‘MMF Special’ stage, which is always the highlight of the festival. Moreover, Chung creates an cultural or social issue as the theme of the festival every year. All the programs including lectures, workshops and live performances, were all made a strong connection with the festival theme. Chung hopes the audiences not only to enjoy the music, but to think about the issue carefully after the festival.
In Chung’s opinion, there is a place for bold innovation drawing from traditional music and for collaboration across borders. However, Chung insists that the invited musicians should deeply comprehend and identify their own music culture, also be eager to share and work with musicians from other cultures. Only in this way, the collaborative work can be meaningful, rather than a shallow jam.
By reviewing the live performances and interviews of the musicians and curator, the author found the meanings of this event. For musicians themselves, through the introspection after collaboration, the ideas of music turned different. In addition, they found more inspirations and possibilities on composing. For the audiences, the festival provides a direct and efficient way to create a world vision.
The thesis includes text and a multimedia film. In 2009, the author worked for Migration Music Festival as a camera director for ‘MMF Special’ program. From the process of making this film, the author affirms the importance of multimedia recording skills using on Ethnomusicology studies. Compare to notation, multimedia recording is more objective and close to real sound, which can be a specific reference for musical analysis.
專書
俞人豪。《音樂學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張江華、李德君 等。《影視人類學概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蘇藍生 編。《音樂社會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羅基敏。《當代台灣音樂文化反思》。台北:揚智。1998。
Blumenthal, Howard J.《漫遊歌之版圖——世界音樂聆聽指南》(The World Music CD Listener’s guide)。何穎怡譯。台北:商周出版。2001。
Frith, Simon, Straw, Will, Street John.《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op and Rock)。
蔡佩君、張志宇譯。台北:商周出版。2005。
Nettl, Bruno.《民族音樂學的理論與方法》(Theory and Methods of Ethnomusicology) 。沈信一 譯。台北︰時報文化,1975。
國內期刊、論文
王琬婷。〈國中藝術與人文領域世界音樂教材之探討〉。東吳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林怡瑄。〈台灣獨立唱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
林秀靜。〈一個「世界」, 各自表述「音樂」? ——「21 世紀的音樂——世界音樂」座談會〉。《表演藝術》, No. 92(八月號,2000)。
林慧寬。〈民族器樂的跨界探索〉。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方美霞。〈大台北地區學生世界音樂偏好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吳美葉。〈臺北市立國樂團跨界演出之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吳榮順。〈世界音樂專題—亞太地區的樂器的器樂文化〉。《美育》。No. 156 (三月號,2007) 。
周新華。〈多元文化中的世界音樂〉。《黃鐘》武漢音樂學報,第二期,2001。
張世倫。〈鍾適芳與大大樹音樂圖像〉。《光華雜誌》。No. 9(九月號,2005)。
許馨文。〈讓傳統活在當下—芬蘭民樂〉。《新絲路》。No. 4(八月號,2008)。
楊佳霏。〈「世界音樂」在台灣之推廣研究——以文化全球化觀點分析之〉。 文化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鐘玉鳳。〈音樂與哲思的斷裂─中國音樂「美學文獻思想與音樂呈現」實際關係之探索〉。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鍾適芳。〈「世界音樂」在台灣—歐美日世界音樂「瘋」與台灣效應〉。《中華民國八十七年出版年鑑》。1998。
______。〈散步到世界叢林—為2000 台北‧ 國際城市藝術節「世界音樂系列」而寫〉。《表演藝術》。 No. 89(五月號,2000年)。
鍾耀光。〈創作跨界新曲是與世界對話的必經之路〉。《新絲路》。No. 1(三月號,2008)。
Hawley, Martha〈世界音樂,誰的「世界」?〉。《新絲路》。No. 3(六月號,2008)。
報紙
郭力昕。〈如何站起來? 怎麼走出去?〉。《聯合報》。第37版。2001年6月19 日。
潘罡。〈當世界音樂變成流行公式〉。《中國時報》。第21 版。2001年5月30 日。
錢麗安。〈流浪的民族流浪的聲音〉。《自由時報》。第34版。2001年9月2日。
鍾適芳。〈世界音樂節拉攏台灣樂迷〉。《民生報》。第7版。2000年4月26日。
______。〈你聽的是原汁原味的世界音樂, 還是西方人的世界音樂? 〉。《聯 合報》。第43 版。2000年1月29日。
國外期刊
Bar-Yosef, Amatzia. "Musical Time Organization and Space Concept: A Model of Cross-Cultural Analogy". Ethnomusicology 45 (Fall 2001): 423-442.
Bradley, Dick. “Music and social science: a survey”. Media, Culture & Society (March 1981): 205-218 Bohlman, Philip V. "World Music at the End of History”.Ethnomusicology 46 (Winter 2002): 1-32
Connell, John. Gibson, Chris.”World music: deterritorializing place and identity”.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8 (March 2004): 342 -361
Regev, Motti. “Rock Aesthetics and Musics of the World”.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14(March 1997): 12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