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蕙婷
論文名稱: 彰化縣國民中學教師對體罰認知與零體罰態度之研究
指導教授: 林安邦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0
中文關鍵詞: 體罰零體罰彰化縣國中教師
英文關鍵詞: corporal punishment,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Changhua County,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彰化縣國民中學教師對體罰認知與零體罰態度之現況,以作為實施零體罰政策之參考。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方式探討彰化縣國中教師體罰認知與零體罰態度之現況,並分析國中教師之性別、師資養成方式、任教年資、現任職務、任教領域,對體罰認知與零體罰態度的差異情形。研究者以國內外相關的有效問卷為依據,經專家評鑑與項目分析,自編成「彰化縣國民中學教師對體罰認知與零體罰態度之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採分層隨機取樣方式,以507位教師為施測對象,進行實證研究。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法進行統計分析,依據研究結果作成結論,並提出建議事項。
    本研究獲致研究結論如下:
    一、彰化縣國中教師對體罰之認知程度頗高。
    二、彰化縣國中教師對零體罰的態度傾向於贊成實施體罰,在零體罰政策方面,則傾向於不支持的態度。
    三、不同性別教師對體罰之整體認知,達到顯著差異之水準,且男性教師的體罰認知高於女性教師。
    四、不同性別教師對零體罰之整體態度,達到顯著差異之水準,且男性教師的零體罰態度較女性教師積極、正向。
    五、不同師資養成方式教師對零體罰之整體態度,達到顯著差異之水準,且修習師範院校開設之教育學程的教師較師範院校畢業的教師積極、正向。
    六、不同現任職務教師對零體罰之整體態度,達到顯著差異之水準,且教師兼行政者的零體罰態度較教師兼導師者積極、正向。
    七、不同任教領域教師對零體罰之整體態度,達到顯著差異之水準,且綜合活動領域教師較社會領域教師積極、正向。
    八、體罰認知與零體罰態度總量表與各分量表之間,均為正相關。表示體罰認知得分越高者,其零體罰態度越積極、正向。
    九、以體罰認知為效標變項時,有效的預測變項為「性別」、「任教領域」,可共同解釋及預測彰化縣國中教師體罰認知變異量的2.8%。
    十、以零體罰態度為效標變項時,有效的預測變項為「性別」、「師資養成方式」、「任教領域」,可共同解釋及預測彰化縣國中教師零體罰態度變異量的6.4%。
    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對教育應用的建議
    (一)加強宣導體罰相關法令
    (二)增進教師對零體罰的正確認知與態度
    (三)營造尊重人權的校園環境
    (四)充實師資培育機構之零體罰相關課程
    二、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兼採質與量的研究方法
    (二)擴展研究對象
    (三)增加研究變項
    (四)提升研究工具品質

    關鍵字:體罰、零體罰、彰化縣、國中教師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knowledge towards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the attitude towards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in Changhua County in Taiwan, and to offer suggestions for implementing the policy of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The study uses quantitative approach as a major research metho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knowledge towards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the attitude towards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with the individual backgrounds. The researcher designs a questionnaire entitled “Questionnaire to survey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knowledge towards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the attitude towards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The subjects of survey ar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Changhua County selected through random sampling, and 501 effective samples are received. The data a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Student’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Teachers’ knowledge towards corporal punishment is above medium level.
    2. The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attitude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Changhua County is negative.
    3.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eachers’ knowledge towards corporal punishment with different genders. The scores of male teachers are higher than the scores of female teachers.
    4.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eachers’ attitude towards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with different genders. Male teachers are more positive than female teachers.
    5.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eachers’ attitude towards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Teachers attending normal school teaching course are more positive than teachers graduated from normal school.
    6.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eachers’ attitude towards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with different positions. The administrators are more positive than homeroom teachers.
    7.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eachers’ attitude towards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with different domains of subject matter. Integrative-activity-field teachers are more positive than social studies teachers.
    8. There i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knowledge towards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attitude towards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9. When corporal punishment knowledge is the criterion, significant predicting ability is demonstrated in two variables : ” gender ” and ” subject ”.
    10. When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attitude is the criterion, significant predicting ability is demonstrated in three variables : ” gender ” , ” the type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 and ” subject ”.
    At last, according to the above findings, discussion is undertaken 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offered as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schools, educational bureau of the government and future study reference.

    Keywords : corporal punishment, zero corporal punishment, Changhua County,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

    目 次 謝誌…………………………………………………………………………Ⅰ 中文摘要……………………………………………………………………Ⅲ 英文摘要……………………………………………………………………Ⅴ 目次…………………………………………………………………………Ⅶ 表次…………………………………………………………………………Ⅹ 圖次 ………………………………………………………………………XII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體罰的定義與類型…………………………………………… 12 第二節 體罰的相關論點……………………………………………… 22 第三節 台灣體罰政策的演變………………………………………… 30 第四節 各國有關體罰之規定………………………………………… 37 第五節 教師體罰行為之法律責任…………………………………… 52 第六節 其他相關研究………………………………………………… 5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67 第三節 研究對象……………………………………………………… 68 第四節 研究工具……………………………………………………… 72 第五節 實施步驟……………………………………………………… 78 第六節 資料處理……………………………………………………… 7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教師個人基本資料分析……………………………………… 81 第二節 教師體罰認知與零體罰態度之整體分析…………………… 84 第三節 不同背景教師對體罰認知與零體罰態度之差異分析……… 93 第四節 教師體罰認知與零體罰態度之相關及迴歸分析…………… 1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120 第二節 建議…………………………………………………………… 12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32 外文部分…………………………………………………………………… 140 網路資源…………………………………………………………………… 144 附錄 附錄一 專家審核用問卷……………………………………………… 145 附錄二 專家審核意見彙整表………………………………………… 157 附錄三 預試問卷……………………………………………………… 168 附錄四 正式問卷……………………………………………………… 172 附錄五 預試問卷項目分析摘要表…………………………………… 176 附錄六 諮詢學者專家名單…………………………………………… 179 附錄七 正式問卷施測說明…………………………………………… 180 表 次 表2-1 日本學者沖原豐對103國家體罰情形分類表…………………… 37 表2-2 各國政府禁止體罰年代表………………………………………… 38 表2-3 體罰態度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59 表2-4 體罰現況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60 表2-5 體罰影響之相關研究摘要表……………………………………… 61 表3-1 各校寄發問卷數量表……………………………………………… 69 表3-2 各校負責教師一覽表……………………………………………… 70 表3-3 各校回收問卷數量表……………………………………………… 71 表3-4 預試信度分析摘要表……………………………………………… 76 表3-5 正式施測信度分析摘要表………………………………………… 77 表4-1 教師個人基本資料分析摘要表…………………………………… 83 表4-2 體罰認知結果摘要表……………………………………………… 85 表4-3 體罰認知次數分配表……………………………………………… 86 表4-4 零體罰態度結果摘要表…………………………………………… 87 表4-5 零體罰態度次數分配表…………………………………………… 90 表4-6 不同性別教師對體罰認知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94 表4-7 不同師資養成方式教師對體罰認知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95 表4-8 不同任教年資教師對體罰認知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97 表4-9 不同現任職務教師對體罰認知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99 表4-10 不同任教領域教師對體罰認知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01 表4-11 不同性別教師對零體罰態度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03 表4-12 不同師資養成方式教師對零體罰態度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05 表4-13 不同任教年資教師對零體罰態度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07 表4-14 不同現任職務教師對零體罰態度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09 表4-15 不同任教領域教師對零體罰態度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11 表4-16 教師體罰認知與零體罰態度之相關矩陣…………………………113 表4-17 以體罰認知為效標變項之逐步迴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5 表4-18 以體罰認知為效標變項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116 表4-19 預測體罰認知之有效變項係數摘要表……………………………116 表4-20 以零體罰態度為效標變項之逐步迴歸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7 表4-21 以零體罰態度為效標變項之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118 表4-22 預測零體罰態度之有效變項係數摘要表…………………………118 表5-1 不同背景教師對體罰認知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21 表5-2 不同背景教師對零體罰態度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23 表5-3 教師體罰認知與零體罰態度之相關程度摘要表…………………125 圖 次 圖1-1 研究步驟圖 ………………………………………………………… 9 圖2-1 管教、處罰、體罰關係圖……………………………………………18 圖3-1 研究架構圖 …………………………………………………………65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2006)。終止體罰 兒童人權國際法標準。台北市:人本文教基金會。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2007)。2007台灣校園體罰狀況調查報告。人本教育札記,217,84-95。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2007)。禁止體罰立法通過了。上網日期:2008年6月11日,檢自:http://hef.yam.org.tw/index01.htm
    毛連塭(1993)。國民小學學生管教問題調查研究。台北市:教育部。
    王華(2006)。零體罰深入探討(二)。教育趨勢導報,19,140-143。
    王維春(2006)。淺談正確面對懲罰教育。瀋陽教育學院學報,8(3),64-66。
    石佳福(1995)。由校園暴力談教師管教權問題。師友月刊,339,18-22。
    司法院裁判書查詢(2002)。台灣高等法院民事類89上易字第84號判決。上網日期:2007年11月28日,檢自:http://jirs.judicial.gov.tw/FJUD/
    立法院(2006)。立法院公報,95(61),593-602。
    立法院法律系統(2006)。教師法。上網日期:2007年10月10日,檢自:http://lis.ly.gov.tw/lghtml/lawstat/version2/01734/0173484071300.htm
    朱敬先(1995)。教學心理學(三版)。台北市:五南。
    朱倫萱(2005)。國小教師與家長對學生之管教態度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刑泰釗(2004)。教師法律手冊(二版)。台北市:教育部。
    向葵花(2004)。重新審視懲戒教育。中國教育學刊,2,24-26。
    伍德勤(2006)。中小學教師體罰行為論析。教育研究,314,88-91。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6)。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成績考核辦法。上網日期:2007年10月10日,檢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150002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7)。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上網日期:2007年10月10日,檢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所有條文&Lcode=H0020042
    李天健(1993)。台灣教育發展四十年(一)。人本教育札記,50,36-39。
    李天健(1993)。台灣教育發展四十年(二)。人本教育札記,51,30-35。
    李建一(1996)。處罰是否等於體罰─教師懲戒權之我觀。教育實習輔導季刊,2(1),51-55。
    李至介、林美伶(2000)。國中教師管教現況與問題。中等教育,51(2),67-76。
    李宗誼(2003)。國中教師體罰學生成因及處置措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縣。
    李惠宗(2004)。教育行政法要義。台北市:元照。
    李秀娟(2006)。台北市小學現任教師對零體罰教育政策的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李建良(2007):老師應多體諒、勿體罰-零體罰條款之規範意旨。人本教育札記,214,98-103。
    吳清山(1996)。教師管教權責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刊,5,123-136。
    吳其鴻(2001)。民主校園中教師管教的兩難。台灣教育,612,44-51。
    吳明隆編(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三版)。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瓊洳、李佳玲(2007)。國中學生家長對教師施行體罰態度之研究─以台中縣市家長為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6,137-174。
    呂阿福(1999)。從法律觀點看體罰之正當性。國教世紀,185,49-61。
    林金悔(1977)。我國國小教師體罰態度與人格特質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9,399-482。
    林文瑛(1992)。體罰實態、理論及心理因素之探討。應用心理學報,1,53-77。
    林文瑛(1993)。中國人的兒童教育觀初探─以體罰現象為基礎。人本教育札記,53,70-98。
    林孟皇(1995)。論教師的教育權與管教行為的合理界限。師說,84,9-23。
    林靜淑(1997)。台灣有關體罰教育政令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林騰鷂(1999)。行政法總論。台北:三民。
    林憲聰(2002)。教師懲戒行為與刑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台南市。
    林玉体(2002)。教育概論(二版三刷)。台北市:東華。
    林斌(2006)。中英學生管教制度之比較研究─教育法學之觀點。教育研究集刊,52(4),107-139。
    周志宏(2003)。教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市:高等教育。
    周文欽(2004)。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台北市:心理。
    邱秀如、吳瑞仁(2006)。從混沌理論觀點來看學生的管教與體罰。師說,190,51-54。
    施惠玲(1997)。體罰迷津探析。國教之聲,31(1),60-63。
    洪若審(2006)。國民小學教師與家長對不適任教師的意見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夏紹彰(2003)。認識「體罰」─及學校「人權教育」應有的做法。學校行政,28,140-153。
    高毓智(2004)。從分析教育哲學澄清「紀律」與「懲罰」的概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哲學研究所,台北市。
    秦夢群(2006)。教育行政:實務部分(五版二刷)。台北市:五南。
    孫曉瑩、梁宗華(2006)。美國教育法律中的學生權利及其保障研究。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0(4),111-114。
    教育部法規委員會(1975)。教育法規彙編(一)。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人事處(1985)。教育人事法規釋例彙編(上)。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6)。教育部公報,257,20-21。
    教育部(2003)。教育部公報,343,30-31。
    教育部(2007)。處理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不適任教師應行注意事項。上網日期:2007年10月15日,檢自:
    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HUMAN-AFFAIR/EDU8651001/teacher/a03.htm
    教育部愛的教育網(2007)。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附表二。上網日期:2007年12月24日,檢自:
    http://epaper.edu.tw/love%2Dedu/news_detail.php?code=05&sn=282
    教育部愛的教育網(2007)。教育部推動校園正向管教工作計畫。上網日期:2008年1月31日,檢自:
    http://epaper.edu.tw/love-edu/news_detail.php?code=05&sn=284
    陳榮華、陳李綢、洪有義、盧欽銘(1980)。教師、學生及家長對體罰意見的調查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3,57-73。
    陳榮華、林坤燦(1991)。國民中小學體罰問題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36,65-116。
    陳幸仁(1996)。體罰問題─從英、美、日三國來談。教育資料文摘,224,47-52。
    陳彥婷(2007)。張惠博:禁止體罰,是台灣校園的寧靜革命。人本教育札記,219,54-55。
    陳秀敏(2007)。從「零體罰」談孩子的管教。臺灣教育,645,51-55。
    陳寶卿(2007)。高雄市國小教師人權教育素養與零體罰管教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國立教育資料館(1991)。大家談體罰。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章菱、李天健(1993)。台灣教育發展四十年(三)。人本教育札記,52,20-25。
    莊燿隆(1998)。高雄市國小教師管教權力類型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莊國榮(2007)。告別體罰─培養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師友月刊,482,10-15。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台北市:東華。
    張淑倩(2004)。苗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管教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教學碩士班,新竹市。
    郭明德(2003)。論懲罰(體罰)在班級管理上的問題。空大學訊,319,119-127。
    郭湘婷(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體罰學生的成因與管教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梁東榮(2003)。教師懲戒權存在的合理性及實施初探。中國教育學刊,8,55-58。
    梁濤(2007)。重提懲罰教育。教育理論與實踐,27(6),57-60。
    游美惠(1994)。體罰之法規範及其實證基礎─以桃園縣中小學教師為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台北市。
    馮莉雅(1996)。高雄市國中教師體罰觀念與教師角色自我觀念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38(3),53-78。
    馮雯(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黃順利(2000)。國小教師權威性格、自我效能信念、學生行為信念與體罰態度及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台東市。
    黃馨儀(2000)。論我國中小學教師管教權之內涵。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學報,20,249-274。
    黃明珠(2001)。國民小學教師人權教育認知與管教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黃姬芬(2002)。國小教師管教信念與管教行為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黃木蘭(2007)。教育難以面對的真相─學生管教問題。師友月刊,482,22-26。
    傅伯寧(2004)。日本的體罰判例。人本教育札記,181,94-97。
    傅伯寧(2007)。零體罰之後─走過歷史的曲折。人本教育札記,212,39-41。
    程薇(2006)。零體罰深入探討(一)。教育趨勢導報,19,128-139。
    楊守全、王正偉(1990)。體罰有罪?─教師體罰學生之刑事法律問題研究系列一。師友月刊,272,53-55。
    楊守全、王正偉(1990)。體罰有罪?─教師體罰學生之刑事法律問題研究系列二。師友月刊,273,28-30。
    楊守全、王正偉(1990)。體罰有罪?─教師體罰學生之刑事法律問題研究系列三。師友月刊,274,46-47。
    楊守全、王正偉(1990)。體罰有罪?─教師體罰學生之刑事法律問題研究系列四。師友月刊,275,42-44。
    楊守全、王正偉(1991)。教育人員法律責任。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葉興華(1994)。國小級任教師班級管理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董保城(1997)。教育法學與學術自由。台北市:月旦。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秋(44),69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7)。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夏(36),607。
    臺灣省政府(1949)。臺灣省政府公報。冬(59),763。
    臺灣省政府(1951)。臺灣省政府公報。春(59),839。
    臺灣省政府(1978)。臺灣省政府公報。冬(43),2。
    臺灣省政府(1982)。臺灣省政府公報。秋(17),3。
    管秋雄(1996)。從輔導觀點談學校管教。輔導通訊,45,17-23。
    彰化縣政府教育局(2005)。彰化縣零體罰公約。上網日期:2007年11月17日,檢自:
    http://www.boe.chc.edu.tw/boepage/%BE%C7%BA%DE%BD%D2%B8%EA%AE%C6%A7%A8/menu-new/%A4%CD%B5%BD%AE%D5%B6%E9.htm
    彰化縣政府教育局(2007)。彰化縣國民中學學生獎懲實施要點。上網日期:2007年11月17日,檢自:http://www.boe.chc.edu.tw/
    鄭淑玲(1997)。「如何行使管教權」─教育問卷設計說明。師說,108,16-19。
    鄭玉波(2002)。民法債編總論。台北:三民。
    潘志賢(2006)。國小教師對體罰行為的態度及體罰法令認知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縣。
    蔡春、易凌云(2006)。審視教育中的“身體”-兼論教育中的“身體懲罰”。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5(3),9-14。
    謝瑞智(1996)。教育法學。台北市:文笙。
    謝孟勳(2006)。我國中小學教師懲戒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嘉義縣。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著(2007)。接納、友善學習的教室 正面管教法(Positive discipline in the inclusive,learning-friendly classroom-a guide for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ors,李美華譯)。台北市:人本文教基金會。(原作2006年出版)
    顧明遠(1997)。教育大辭典。上海:上海教育。
    顧基平(2005)。拒斥與防治:體罰的理性反思與現實應對。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4(5),9-13。
    「體罰論述」研究室(2005)。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上網日期:2007年10月13日,檢自:http://tfar.info/archives/2005/09/19/1237/
    「體罰論述」研究室(2007)。本國校園體罰案列表。上網日期:2007年10月21日,檢自:http://tfar.info/archives/2006/09/03/64/20/

    外文部分
    文部科學省(2007)。問題行動を起こす児童生徒に对する指導について(通知)。上網日期:2007年10月23日,檢自:
    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seitoshidou/07020609.htm
    文部科學省(2004)。生徒指導上の諸問題の現狀について(概要)﹝4.体罰﹞。上網日期:2007年10月27日,檢自:
    http://www.mext.go.jp/b_menu/houdou/16/12/04121601/004.htm
    青柳武彥(2001)。教育と体罰。上網日期:2007年10月27日,檢自http://www.glocom.ac.jp/project/chijo/2001_08/2001_08_28.html
    学校の体罰についてのまとめ(2001)。上網日期:2007年10月27日,檢自http://www.komazawa-u.ac.jp/~takai/Gash2001/taibatsu.doc
    Alexander, K., & Alexander, M. D. (2003). The law of school,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a nutshell. MN:West.
    Bachar, E., Canetti, L., Bonne, O., Denour, A. K., & Shalev, A. Y. (1997). Physical punishment and signs of mental distress in normal adolescents. Adolescence, 128(32), 945-958.
    Ball, J. (1989). The national PTA’s stand on corporal punishment. The Education Digest, 54(8), 23-25.
    Barnes, J. (2003). Corporal punishment.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 74(5), 7-8.
    Black, H. C. (1990). Black’s law dictionary(6th ed.). St. Paul, MN:West.
    Brezina, T. (1999). Teenage violence toward parents as an adaptation to family strain:Evidence from a national survey of male adolescents. Youth & Society, 30, 416-444.
    The Center of Effective Discipline. (2007). U.S:Corporal punishment and padding statistics by state and race. Retrieved Octorber 15, 2007, from http://www.stophitting.com/disatschool/statesBanning.php
    The Center of Effective Discipline. (2008). 94 of the 100 largest school districts in the U.S. protect 10,045,925 students from paddling. Retrieved June 14, 2008, from http://www.stophitting.com/disatschool/100largest.php
    Chang, I. J., & Katsurada, E. (1997) Context of physical punishment: a cross cultural comparis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17002).
    Cohen, C. P. (1984). Freedom from corporal punishment:One of the human rights of children. New York Law School Human Rights Annual, 11, Part 1.
    Corporal punishment: Information from Answers.com. Retrieved September 7, 2007, from http://www.answers.com/topic/corporal-punishment?cat=biz-fin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2007). Circular 10/99. Retrieved Octorber 22, 2007, from
    http://www.dfes.gov.uk/behaviourandattendance/guidance/IBAGuidance/index.cfm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2007). Circular 10/98. Retrieved Octorber 22, 2007, from
    http://www.dfes.gov.uk/behaviourandattendance/guidance/Use_of_force/index.cfm
    Eggleton, T. (2001). Discipline in schoo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51554).
    Elliman, D., & Lynch, M. A. (2000) The physical punishment of children.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83(3), 196-198.
    Gaffney, P. V. (1997) A study of preservice teacher’ beliefs about various issues and myths regarding the use of scholastic corporal punish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09315).
    Goodman, J. F. (2006). School discipline in moral disarray.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35(2), 213-230.
    Grogan, K. A. (2004). The effect of corporal punishment on anti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Social Work Research, 28(3), 153-162.
    Gunnoe, M. L., & Mariner, C. L. (1997). Toward adevelopmental-contextual model of the effects of parental spanking on children’s aggression. Archives of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Medicine, 151, 768-775.
    Harber, C. (2004). Schooling as violence-how schools harm pupils and societies. NY:RoutledgeFalmer.
    Hinchey, P. H. (2004). Corporal punishment:legalities, realities, and implications. The Clearing House, 77(3), 96-100.
    Keeshan, B. (1989). Banning corporal punishment in the classroom. The Education Digest, 54(8), 19-22.
    Lindgren, H. C., & Suter, W. N. (1985).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the classroom. Montereyo, CA:Brooks/Cole.
    Mercure, C. M. (1994). Elementary schools’answers to corporal punishment. The Education Digest, 60(4), 25-28.
    National Coalition to Abolish Corporal Punishment in Schools. (2007). Facts about corporal punishment worldwide. Retrieved October 13, 2007, from http://www.stophitting.com/disatschool/worldwide.php
    O'Boyle, B. (2001). Corporal punishment: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cognitive effects for children. Retrieved June 12, 2008, from
    http://alpha.fdu.edu/psychology/corporal_punishment.htm
    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 (1981). Corporal punishment in school. REVIEW AND EVALUATION BULLETINS, 2(1).
    Paintal, S. (2007). Banning corporal punishment of children-an ACEI position paper. Childhood Education, 83(6), 411-413.
    Roy, L. (2001). Corporal punishment in American public schools and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Journal of Law and Education, 30(3), 554-563.
    Schoolland, K. (1990). Shogun’s ghost:the dark side of Japanese education. NY:Bergin & Garvey.
    Simon, R. L., Kuei-Hsiu, Lin., & Gordon, L. C. (1998). Socialization in the family of origin and male dating violence:a prospective stud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0, 467-478.
    South Afric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0). Guidelines for alternatives to corporal punishment. Pretoria: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traus, M. A., Sugarman, David B., & Gilessims, J. (1997). Spanking by parents and subsequent antisocial behavior of children. Archives of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medicine, 151, 761-767.
    Straus, M. A., & Paschall, M. J. (1999). Corporal punishment by mothers and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a logitudinal study of two age cohorts:in 6th international family violence research conference. Durham, NH:Family Research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Straus, M. A. (2001). New evidence for the benefits of never spanking. Society, 38(6), 52-60.
    Tauber, R. T. (2002). Classroom management:sound theory and effective practice(3rd ed.). An imprint of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nc.
    Webb, P. (2007). Spare the rod, destroy the child:examining the speculative association of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deviant behavior among youth.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95289).
    Wilson, J. (2002). Corporal punishment revisited.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32(3), 409-416.

    網路資源
    日本文部科學省(http://www.mext.go.jp/)。
    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lis.ly.gov.tw/lgcgi/lglaw?@@1804289383)。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FJUD/)。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
    財團法人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http://hef.yam.org.tw/index01.htm)。
    教育部(http://www.edu.tw/)。
    彰化縣政府教育局(http://www.boe.chc.edu.tw/)。
    體罰論述研究室(http://tfar.info/index.php)。
    The 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 (http://www.stophitting.com/).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http://www.dfes.gov.uk/).
    Global Initiative to End All Corporal Punishment of Children. (http://www.endcorporalpunishment.org/).
    National Coalition to Abolish Corporal Punishment in Schools. (http://www.stophitting.com/disatschool/).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