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廖羽晨
論文名稱: 影視教學與國中生的歷史思維--《以愛在波蘭戰火時》為例
指導教授: 陳登武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8
中文關鍵詞: 影視教學歷史教學歷史思維卡廷事件《愛在波蘭戰火時》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68下載:1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將電影視為歷史文本,融入歷史教學以檢視中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筆者運用影視史學分析《愛在波蘭戰火時》的電影再現,藉由影片中的重要議題,規畫影視教學活動課程與教學評量,引導中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研究方法採質化研究中的紮根理論,強調在教學歷程中收集資料、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
    研究可知:影視教學能夠引導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開展,透過學習單寫作、討論的過程,學生主動學習與思考,表現出高層次的歷史思維能力,提升學習成效。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卡廷事件與電影的再現 15 第一節 卡廷事件 16 第二節 導演Andrzej Wajda與《愛在波蘭戰火時》 23 第三節 電影的再現:歷史真相與真實情感 27 第三章 真相與詮釋 32 第一節 歷史真相‧歷史記憶與道德勇氣 32 第二節 誰的論述?權力書寫.國家命運 46 第三節 大屠殺的歷史張力 57 第四章 影視教學設計與實施 61 第一節 從歷史意識、歷史思維到歷史教學 62 第二節 歷史思維的影視教學研究設計與實施 65 第三節 教學實況與教學觀察 82 第四節 教學評量分析 96 第五章 結論 120 參考書目 123 附錄 134

    一、專書
    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改革》,臺北市:師大書苑,1994。
    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國立曁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硏究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編,《教育改革 : 從傳統到後現代》,臺北市 : 師大書苑,1996。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
    李根芳譯,《波蘭》,臺北:臺英,1993。
    吳翎君,《歷史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2004。
    洪茂雄,《波蘭史—譜寫悲壯樂章的民族》,臺北:三民,2010。
    黃鴻釗主編《東歐簡史》,臺北市:書林,1996。
    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1988。
    張元、周樑楷主編,《方法論: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的分析編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
    張廣智,《影視史學》,臺北:揚智文化,1998。
    趙本毅編,《論語好好讀》,臺北:典藏閣,2010
    楊國德,《邁向二十一世紀的英國教育改革》,臺北市:師大師苑,1993。
    劉祖熙編著,《波蘭通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1993。
    克里斯蒂昂‧德拉熱(Christian Delage)、樊尚‧吉格諾(Vincent Guigueno)著,楊旭輝、王芳譯,《歷史學家與電影》,北京:北京大學,2008。
    克斯汀‧海斯翠普(Kristen Hastrup)編,賈士蘅譯《他者的歷史—社會人類學與歷史製作》,臺北:麥田,1998。
    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臺北:麥田出版,2009。
    娜塔莉‧澤蒙‧戴維斯(Natalie Zemon Davis)著,陳榮彬譯,《奴隸、電影、歷史—還原歷史真相的影像實驗》,臺北:左岸文化,2002。
    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著,陳永國、張萬娟譯,《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馬克‧費侯(Marc Ferro)著,張淑娃譯,《電影與歷史》,臺北:麥田出版,1998。
    理查‧伊凡斯(Richard J.Evans)著,潘振泰譯,《為史學辯護》,臺北:巨流,2002。
    愛德華‧卡耳(Edward.H.Carr)著,江政寬譯,《何謂歷史?》,臺北:博雅書屋,2009。
    愛德華.蕯依德(Edward W.Said)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郭菀玲、游美惠、游常山等譯,《東方主義Orientalism》,臺北市:立緒文化,1999
    Alan Bullock著,劉炳章譯,《希特勒與史大林(上、下)》,臺北市:聯經,1998。
    Anselm Strauss、Juliet Corbin著,吳芝儀、廖梅花譯,《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濤石文化,2001。
    Andrzej Wajda著,劉絮愷譯,《魔法師的寶典—導演理念的釐清與透析》,臺北:遠流,1993。
    Chris Barker著,許夢芸譯,《文化研究智典》,臺北:韋伯文化,2007
    Graham R. Gibbs著,吳佳綺譯,《質性資料的分析》,臺北:韋伯文化,2010。
    Tim Brown著,吳莉君譯,《設計思考與改造世界》,臺北:聯經,2010。
    Tim Rapley著,張可婷譯,《對話、論述研究法與文件分析》,臺北:韋伯文化,2010。
    Michanel Quinn Patton著,吳芝儀、李泰儒譯,《質性研究與評鑑(上)》,嘉義:濤石文化,2008。
    Michanel Quinn Patton著,吳芝儀、李泰儒譯,《質性研究與評鑑(下)》,嘉義:濤石文化,2008。
    Rober C. Bogdan、Sari Knopp Biklen著,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文化,2001。
    二、學位論文
    王章娟,〈高中歷史教學與媒體運用〉,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朱采慧,〈試論國中歷史教科書的圖表與圖示教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吳嘉焐,〈國小六年級影視歷史思維能力測驗之編製與表現概況之探討〉,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宋明娟,〈「啟發歷史思維」的教與學—理論與實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李永謀〈國小教科書歷史教材內涵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歷史知識與歷史意識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李育如,〈影視史學在國中歷史教學的實踐--以影片《稻草人》為例〉,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李雅芳,〈當孩子遇上圖像—圖像融入兒童歷史教學〉,新竹市:新竹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3。
    邵宗儀,〈國中生歷史思維能力教學之研究—以國三課程〔世界文明的發展〕為例〉,花蓮: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徐叡美,〈歷史劇情片「赤色份子」的歷史書寫與思維〉,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張雲絜,〈從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探究國小學童歷史思維能力--以翰林版教科書為例〉,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許天安,〈「洋鬼子與洋大人」─戰後臺灣政宣電影中的美國形象〉,臺北: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陳正田,〈圖像教學對國中生歷史學習成就之影響—以日治時期臺灣史教學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
    鄭佳君,〈國一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之探討〉,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盧慧芳,〈電視歷史劇在高中歷史教學的運用—以《漢武大帝》劇之漢、匈關係情節為例〉,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簡靖怡,〈兩岸三地國(初)中歷史教材「學習活動」與歷史思維能力之培養〉,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
    羅鴻雁〈電影融入教學對中學生世界史認知學習之教學設計與實施歷程--希臘、羅馬史之教學個案研究〉,臺北: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2008。

    三、期刊文章
    文仕江、黃海峰,〈影視教材在現代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歷史教學問題》,2005第5期,頁53-54。
    王文景,〈影視與虛疑歷史在通識歷史教學應用之探討〉,《通識教育學報》,11期,2007,頁1-24。
    王明珂〈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2001年第五期,頁136-147。
    任育德,〈評張廣智《影視史學》與費侯(Marc Ferro)《電影與歷史》二書〉,《政大史粹》創刊號,1999年6月,頁147-156。
    吳珊妃,〈影視教材在歷史教學的運用—以電影〈一八九五〉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學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9,頁1-12。
    吳紫陽,〈影視史學的思考〉,《史學史研究》,2001年04期,頁49-55。
    李友東、王靜,〈影像史學與歷史教學〉,《歷史教學》,15期,2008。
    周樑楷,〈由小「見」大:影視媒體與宏觀歷史的教學〉,收入氏著《史觀與史實—談《世界文化史》》(臺北:龍騰文化,2003),頁72-88
    周樑楷,〈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當代》,第88期(1993.8),頁10-17。
    周樑楷,〈銀幕中的歷史因果關係─以「誰殺了甘迺迪」和「返鄉第二春」為討論對象〉,《當代》,第74期,1992年6月,頁48-61。
    周樑楷,〈影視文本與歷史教學的理念─以羅馬帝國皇帝尼祿的形象為實例〉,《龍騰歷史教學通訊》,第15期,2001年1月,第5-8版。
    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臺大歷史學報》,第23期,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99年,頁446-448。
    周樑楷,〈影視史學:課程的主題、內容與教材〉,張哲郎主編,《歷史學系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上)》(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系,1993),頁149-162。
    周樑楷,〈影視史學與歷史思維—以「青少年次文化中的歷史圖象」為教學實例」〉,《當代》,118期,頁8-21。
    周樑楷,〈歷史意識是種思維的方法〉,《思想》,2,2006,頁125-162
    周樑楷,〈歷史劇情片的「實」與「用」─以「羅馬帝國淪亡錄」和「神鬼戰士」為例〉,《當代》,第156期,2000年8月,頁48-61。
    胡昌智,〈什麼是歷史意識〉,《思與言》,21:1,1983,頁2-12。
    胡慶明,〈影視史學與歷史教育的思考〉,《新西部》,12期,2007。
    馬明國,〈從影像出發看史學〉,《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年02期,頁36-39
    張文紅,〈沈浮在“想像”之河中的“真實”—以典型影片爲例,談歷史真實和藝術想像問題〉,《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頁112-115。
    張廣智,〈重現歷史——再談影視史學〉,《學術研究》,2000年08期,頁80-86。
    張廣智,〈影視史學:歷史學的新領域〉,《學習與探索》,1996年06期,頁116-122。
    張廣智,〈影視史學與書寫史學之異同—三論影視史學〉,《學習與探索》,2002年01期,頁129-134。
    張廣智,〈歷史教育與現代影視〉,《歷史教學問題》,2003年02期,頁68-72。
    曹寄奴,〈影視史學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07期,頁81-83。
    曹寄奴,〈影視史學的真實性和虛構性〉,《遵義師範學院學報》,2003年02期,頁15-17。
    許全義,〈歷史教學與公民意識—簡介臺中一中影視史學專題課程〉,《清華歷史教學》,19期,2008,頁21-48。
    陳淑銖,〈影視材料在教學應用的省思—以希特勒影片為例〉,《人文社會學報》,4 期,2008,頁87-107。
    陳登武,〈一場大屠殺與人民的記憶─以Atom Egoyan的電影「A級控訴」為中心〉,收錄氏著《歷史與人生》(臺北市:三民,2008),頁48-77。
    陳登武,〈歷史真相與道德辯證----以「父女情」和「我不是壞女孩」為中心〉,收錄氏著《歷史與人生》(臺北市:三民,2008),頁78-94。
    陳登武,〈影視教材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以隋唐史教學為中心〉,《歷史教育》,14期,2009,頁233-264。
    陸旭,〈影視史學再探討〉,《蘭州學刊》,2006年02期,頁53-56
    曾怡菁〈影視教學的嘗試—以木柵高工高職歷史教學為例〉,《木柵高工學報》,12期,2008,頁95-118。
    黃乃琦,〈多元動態「影視史學」的教學分析〉,《歷史月刊》,170期,2002,頁111-115。
    黃若芸,〈國中生的歷史因果概念之初探〉,《第七屆歷史教學新嘗試研究會》,臺北:國家教育研究院,2011,頁62-71。
    楊學民,〈符號學視野中的影視史學與書寫史學—也談影視史學與書寫史學的異同〉,《學習與探索》,2003年05期,頁128-130。
    葉小兵,〈簡介英國對學生歷史意識的最新研究〉,《清華歷史教學》第二期,1993,頁115-125。
    劉怡芳〈影視史學與歷史學科能力—簡介「文華高中影視史學課程」〉,《清華歷史教學》,18期,頁107-134。
    蔡元,〈真實再現與歷史紀錄片〉,《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2期,87-89
    蔣保,〈影視史學芻議〉,《安徽史學》,2004年05期,頁1-5。
    Peter Lee著,周孟玲譯,〈兒童學習歷史的進程〉,《清華歷史教學》第三期,1994,頁5-13。
    Robert A. Rosenstone, ”JFK: Historical Fact / Historical Film”,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97:2, Apr. 1992],pp.506-511. 張四德譯,〈歷史事實與歷史電影:論『誰殺了甘迺迪』〉,《當代》,第74期,頁40-47。

    四、西文書籍
    Cienciala, Anna M. ”Katyn: A Crime without Punishment,”(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08),561pp.
    Sanford, George. “Katyn and the Soviet massacre of 1940:truth, justice and memory,” (Routledge,2005),250pp.

    五、西文期刊
    Cienciala, Anna M. ”The Katyn Syndrome,” The Russian Review, 65(January 2006),pp.117-21.
    Tolczyk, Dariusz.”Katyn: the long cover-up,” The New Criterion, May 2010, pp.4-9.
    〈An Interview with Andrzej Wajda〉

    六、西文學位論文
    Plewak, Victoria Teresa. ”Katyn 60 Years On:Uncovering a Stalinist Massacre,” (Edmonton,AB:University of Alberta Master of Arts, 2000).

    七、網路資料
    國民教育社群網http://teach.eje.edu.tw/index.php。
    國民教育社群網九七課綱社會領域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愛在波蘭戰火時官網http://katyn.swtwn.com/
    波蘭總統墜機大紀元相關報導http://www.epochtimes.com/b5/nf5390.htm
    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apr/11/today-t1.htm
    卡廷大屠殺七十年http://www.peacehall.com/news/gb/pubvp/2010/04/201004130615.shtml
    維基百科Katyn massacre- http://en.wikipedia.org/wiki/Katyn_massacre
    維基百科Andrzej Wajda-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drzej_Wajda
    Andrzej Wajda- http://www.wajda.pl/en/default.html
    the Katyn Forest Massacre- http://www.katyn.org.au/index.htm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