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榮耀
Jung Yao Chang
論文名稱: 以科學史與本體論的觀點探討概念改變之機制
A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conceptual chang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ontology
指導教授: 邱美虹
Chiu, Mei-H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學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5
中文關鍵詞: 本體論科學史概念改變心智模式
英文關鍵詞: Ontology, history of science, conceptual change, mental model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4下載:9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有三;其一,藉由評量工具的測驗,檢視高一學生對於電解質溶液與元素週期律內容,所具有的迷思概念與知識本體內容及其類別。再者,設計科學史教材提供學生在科學史上的科學家,對於電解質溶液與元素週期律的認知過程,探討科學史教材是否能夠有效地做為學生在進行概念改變時,合適的學習工具。最後,本研究再比較不同的知識本體內容,其概念改變的模式是否有所差異?而由於知識本體內容的差異,是否會影響學生在進行概念改變時的難易程度?
    研究進行對象是選定高中一年級學生20名,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各10位。研究步驟為教學前紙筆測驗與晤談、課程教學、教學後紙筆測驗與晤談,以及最末之延宕測驗。
    本研究結果如下:
    1. 學生在教學前的迷思概念,經評析後發現,在元素週期律方面,多數 學生具有與週期律發展之初的科學家如門德列夫等相近的想法,另有 少數的學生則具有現代週期表的觀念;在電解質溶液方面,同樣有學 生認為溶液中具有離子以外,可供應溶液導電的粒子。而其它相關的 迷思概念,亦有許多與科學史上的錯誤相符。
    2. 實驗組學生與控制組學生在概念表現方面的比較上,科學史教學的後 測成績高於傳統教學,兩組的得分上具有顯著差異。而在元素週期律 與電解質溶液的概念表現比較上,兩組學生的得分,均以元素週期律 為高,由此可推論電解質溶液概念較元素週期律的概念要難以改變。 此外,延宕測驗的分數顯示,兩組學生在電解質溶液測驗的退步差分 較多,因此研究者推測,有關於電解質溶液的概念,較難以進行改
    變。
    3. 分析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的晤談資料發現,學生對於週期律的相關概 念,是歸屬在本體論中的物質屬性;電解質溶液的相關概念,則較多 紛歧。而多數低成就學生的學習成就測驗與進步分數有限,研究者評 析,其原因就在於本體屬性上的錯置。
    4. 在比較科學史與傳統課程的差異方面,由於科學史教材能夠提供學生 較多正確的屬性述詞,因此教學成效較為顯著。
    綜上所述,科學史教材對於物質屬性與過程屬性方面的概念,皆能有效幫助學生進行概念改變,以達到學習的目的;教師在教學上可以妥善運用科學史教材,以做為成功教學的催化劑。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re: (a) to explore the 10th grade students’ misconcepts and of the Periodic Law and electrolyte, (b) to investigate if the historical science materials can be an effective instrument to help students change concepts of the Periodic Law and electrolyte, and (c) to compare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of learning those two concepts; if they are different, then to clarify what conceptual change models were revealed.
    In order to accomplish these purposes, the researcher investigated on twenty 10th grade student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en stud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use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materials and the other ten in control group used a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From a paper-and-pencil test, content-specific activity teaching, a post-test, interviewing, and deferring test,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1. In Periodic Law, most students keep the same concepts as
    Mendeleev’s before they are taught ,besides, the others
    hold the concepts of modern periodic table. In electrolyte,
    some students think that, besides ions, there are particles
    that transmit electricity. In addition, many misconcepts
    correspondent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 occur.
    2. In comparison of the students’ conceptual performance,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eatment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sult is that the science historical instruction is better than the traditional one. And in the outcome of students’ performance, both groups of students
    get higher grades in Periodic Law than in electrolyte. In
    addition, after deferring test, the result reveals that the
    students make greater retrogression in the electrolyte test;
    therefore, it says that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change the
    concepts of electrolyte than the ones of the Periodic Law.
    3. From analyzing two groups of students’ interviewing data,
    the researcher finds out that the related concepts with the
    Periodic Law the students hold are attributed to the matter
    category in ontology, but the concept of electrolyte they
    hold, it cannot be attributed into an absolute category. As
    for the result that cause the lower conceptual performance
    students make limited progression is the misplace of the
    ontological attribution.
    4. I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raditional instruction, the researcher finds out that the
    history of science provides more correct attributive
    predicates for students, so it provides a more effective
    teaching setting activity.
    In conclusion, both the concepts of matter and process categories in science historical materials are good for students to change their concepts and promote their learning; furthermore,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make good use of this kind of materials to be a catalyst of a successful instruction.

    論 文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2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名詞釋義…………………………………………………………5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概念改變的理論研究……………………………………………6 第二節 科學史與科學教學………………………………………………18 第三節 以化學史作為概念改變的工具…………………………………24 第四節 概念改變目標:電解質溶液與元素週期律……………………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32 第一節 研究設計理念……………………………………………………32 第二節 研究對象…………………………………………………………33 第三節 研究資源與工具…………………………………………………34 第四節 研究步驟…………………………………………………………38 第五節 資料分析…………………………………………………………4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44 第一節 學生的概念表現比較……………………………………………44 第二節 學生的迷思概念種類……………………………………………48 第三節 學生的迷思概念與科學史上概念發展之比較…………………59 第四節 晤談資料之述詞分析……………………………………………65 第五節 元素週期律與電解質溶液之心智模式分析……………………72 第六節 科學史教學與傳統教學概念改變模式之比較…………………86 第七節 以本體論的觀點探討科學史教材教學與傳統教材 教學之概念改變模式……………………………………………11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119 第一節 結論………………………………………………………………119 第二節 建議………………………………………………………………121 參考文獻……………………………………………………………………124 附錄…………………………………………………………………………132 附錄一 控制組教材-元素週期律教學…………………………………132 附錄二 控制組教材-電解質溶液教學…………………………………135 附錄三 實驗組教材-元素週期律教學…………………………………138 附錄四 實驗組教材-電解質溶液教學…………………………………142 附錄五 元素週期律教學前測驗…………………………………………145 附錄六 元素週期律教學後測驗…………………………………………148 附錄七 元素週期律延宕測驗……………………………………………152 附錄八 電解質溶液教學前測驗…………………………………………156 附錄九 電解質溶液教學後測驗…………………………………………159 附錄十 電解質溶液延宕測驗……………………………………………163

    王德勝和朱天娥(民81)。化學五千年。台北:曉園出版社。
    尹基勉(民88):「原子結構」概念之建構式教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美虹和陳英嫻(民84):月相盈虧之概念改變,師大學報, 40, 509-547。
    邱美虹(1993):科學教科書與概念改變。科學教育月刊, 163, 2-8。
    邱美虹和翁雪琴(1995):國三學生「四季成因」之心智模式與推論歷程之 探討。科學教育學刊, 3(1), 23-68。
    邱美虹(1998):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中華民國第十四屆科學教育學術研 討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620-627。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研究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 8(1), 1-
    34。
    吳淑芳(民85):透過科學史探究活動開發學生創造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嘉玲(民86):浮力學習之概念改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許良榮和李田英(民84):科學史在科學教學的角色與功能。科學教育月
    刊, 179,15-27。
    洪振方(民86):科學史融入科學教學之探討。高雄師大學報, 8, 233-
    246。
    段曉林和翁秀玉(民87):科學史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理解科學本質之效。
    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 第八期, 26-40。
    陳淑媛(民85):融入科學史於高中基礎理化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勇志、洪木利和林財庫(民87):現行國中理化教科書的科學史內容之分
    析。科學與教育學報, 2, 181-204。
    傅麗玉(民81):以科學史輔助理化教學對我國中學生理化科學習成就及科
    學態度的影響。新竹,國立科學工業園區實驗中學。
    傅麗玉(民85):科學史與台灣中等科學教育之整合-問題與建議。化學教
    學面面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楊永華、張麗英、羅世焜與何金錫:高級中學基礎化學。三民書局。
    趙匡華(1998):化學通史。新竹市:凡異出版社。
    鄭秀如(民85):科學史對學生科學知識本質觀及學習成就之影響。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羿蓉(民85):從相異哲學觀建構之科學史剖析教師科學探究模式與教材
    抉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