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燕君
Chiu,Yen-Chun
論文名稱: 親密的秩序:食物‧人─邱燕君膠彩創作論述
The Intimate Order:Food‧Human being ─ The Professional Essay and Glue Color Painting Work of Chiu, Yen-Chun
指導教授: 程代勒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4
中文關鍵詞: 水墨膠彩禮俗飲食文化食物繪畫
英文關鍵詞: Ink,Glue color painting, rituals, dietary culture, food, paint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0下載: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生活中的食物與人的關係作為探討對象,食物與人的關係是長久且深遠的,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最早可以追溯至文明的起源。而日常生活中食物與人更有不同層次的互動關係,從物質文化的角度來看,物質使我們在社會中與他人產生聯繫,作為中介,得以分享彼此價值、活動與生活方式。聚焦於食物上,則食物在不同場合,不同文化裡有著多重的意涵,並且與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從文明的起源到飲食結構的變化中,探討食物在不同時空背後的意義。若關照於繪畫中的食物,則將中國及歐美繪畫演變中的各種食物形象梳理出來。從早期繪畫中的食物到二十世紀食物的意義演變,再到當代有關食物的繪畫討論,從中找出自己的創作脈絡與歷史關係,最後透過梳理出自己的創作脈絡,找到作者的創作定位。

    經過上述的資料整理,作者試著透過對食物與聚餐的社會意義的論證,勾勒出人與食物之間的關係,並且透過繪畫,將食物與生命禮俗;情感堆疊與聚餐的關聯經過美學的轉換展現出來,將人與食物、人與人之間不可見的那層「親密的秩序」捕捉呈現。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the lifelong and profound relationship that people have with food in their everyday life. From an anthropological point of view, such relationships can be traced as early as in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and, furthermore, in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people have interactions with food on different le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terial culture, food is the agency that connects us with other people in the society: In other words, it is the medium in which we share our sense of values, activities and lifestyle with each other. If we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is dietary interactions, then multiple implications of food start to reveal, in distinct occasions in different cultures, how food is inseparable from people’s everyday life.

    From the origins of civilization till 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dietary habits, the significance of food in different space and time with its many distinctive meanings can be extracted.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images of food in China and the West can be sketched by taking a closer look at the depiction of food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paintings. Comparing food depicted in the early paintings with cultural studies of food in the modern time, I am able to realize my contextual relationship to the rich pictorial tradition of food in the history of paintings as well as the position of my own artistic practice within such tradition.

    Expanding the various researches aforementioned, I attempt to outline the way in which people feel about and behave towards food by referencing a discourse of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regarding to the type of food and the ritual of meals and, moreover, with my painting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kinds of emotions and the activities of meals in a ritualistic dimension will be rendered visible by means of the aesthet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Glue Color painting, so that the relational and societal dialogues between food and people, and the “intimate order” within human beings to each other can be represented and captured in my stud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1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0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04 第二章 食物─人 第一節 食物作為視角的歷史觀 ……………………………………………………………………06 第二節 食物與文明的交互關係 ……………………………………………………………………07 第三節 物質文化中的食物 ………………………………………………………………………10 第三章 藝術表現上的食物意涵梳理 第一節 過往的食物繪畫及其意涵__中國繪畫為例 ……………………………13 第二節 過往的食物繪畫及其意涵__歐美繪畫為例 ……………………………18 第三節 當代食物意象創作梳理 ………………………………………………………………24 第四章 個人創作思維與實踐 第一節 虛實的存在 : 人與食物─選擇和被選擇的關係辯證 ………………31 第二節 食物作為一種權力 ………………………………………………………………………32 第三節 造型成為一種秩序 ………………………………………………………………………35 第四節 物的直觀與另類想像 ………………………………………………………………37 第五節 重複、相交─生活中微小的共感經驗 …………………………………38 第五章 作品分析 …………………………………………………………………………………………40 第六章 結論 ………………………………………………………………………………………50 參考文獻 ………………………………………………………………………………………52

    中文專書

    1. 王嵩山,《過去的未來:博物館中的人類學空間》,台北:稻香出版社,1991
    2. 徐累,《人間饗宴─從盤中餐到藝術天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3. 陳蘇華,《人類飲食文化學》,上海:上海文化,2008年6月
    4. 陳振輝,《中國的現代造形觀創作理念》,新北市:銀河,1995年出版
    5. 張善金、劉俊霞,《中國民間美術通論》,安徽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
    6. 彭吉像,《中國藝術學》,北京:北京大學,2007年
    7. 彭修銀,《東方美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
    8. 曾子孟,《黃帝內經─現代養生圖典》,台北縣: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10月出版
    9. 廖炳惠,《吃的後現代》,台北:二魚文化,2004,頁21
    10. 鄧景衡,《符號、意象、奇觀 台灣飲食文化系譜 上》,臺北:田園城市,2002年10月出版
    11. 鄧景衡,《符號、意象、奇觀 台灣飲食文化系譜 下》,臺北:田園城市,2002年10月出版
    12. 龔鵬程《飲饌叢談》,台北:二魚文化,2009年

    翻譯書籍

    1. Ben Highmore,《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3月出版
    2. E.H貢布里希,《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 版社,2003年出版
    3. Felipe Fernandez-Armesto,《食物的歷史》,譯者:韓良憶,左岸文化2005年12月
    4. FRANK VIGNERON,《之間:中西藝術賞析比較》譯者:王人德,香 港中文大學,2007年06月出版
    5. Gilliand Rose,《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臺北:群學,2006年3月出版
    6. Heidrund Merkle,《饗宴的歷史》,新北市:左岸,2004年出版
    7. Jack Goody,《烹飪、菜餚與階級─飲食人類學經典》,新北市:廣場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12年4月出版
    8. Jean Baudrillard,《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夏螢譯,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9. Jean-Robert Pitte,《美食世界地圖》,台北市:聯經,2012
    10. Kenneth Bendiner,《繪畫中的食物─從文藝復興到當代》,北京市:新星,2007年7月出版
    11. M. Jean Baudrillard,《物體系》,時報出版社 1997年06出版
    12. Roland Barthes,《物體世界》,陳志敏譯,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出版
    13. Tim Dent,《物質文化》,臺北:書林,2009年9月出版
    14. Tom Standage,《歷史大口吃─食物如何推動世界文明發展》,臺北:2010年9月出版
    15. WilliamNormanBryson,《注視被忽視的事物:靜物畫四論》,譯者:丁寧譯浙江攝影出版社2000年03月
    16. 山內昶,《筷子刀叉匙》,臺北:藍鯨,2002年3月出版
    17. 中川作一,《視覺藝術的社會心理》,上海:人民美術,1991年

    期刊

    1. 王賽時,〈古代飲食與神事活動〉,《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民96.05
    2. 李如菁,〈物質文化研究文獻平述〉,《設計研究》,民97.07
    3. 林淑惠,〈台灣方志所載禮儀與文化的詮釋〉,《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十八期,
    4. 姚偉鈞,〈從古籍探尋中國飲食文化的起源〉,《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十期
    5. 黃筱慧,〈杯酒釋言權─餐桌邊緣的主客之間〉,《東吳哲學學報》第三期
    6. 葉舒憲,〈食玉神話解〉,《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民96.05
    7. 劉敦愿,〈論漢畫像石藝術中的庖廚題材〉,《故宮文物月刊》民83.08,
    8. 鄭松輝,〈潮人食桌文化禮儀概說〉,《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民97.08
    9. 蔡楓、施虹,〈新教倫理與荷蘭靜物畫〉,《二十一世紀雙月刊》,民96.10,頁111
    10. 關秀惠,〈曖昧的拜物視線─論十七世紀荷蘭吃剩筵席靜物畫的拜物〉,《藝術論衡》,第八期

    網路資源

    1. 明清研究會「物質文化、日常生活與中國」之專題大綱(1999):中研院網站:http://www.sinica.edu.tw/
    2. 錦灰堆圖片參考網址http://www.zh.gov.cn/zjzh/zhfm/zhfs/200710/t20071014_13960.htm
    3. Carl Warner作品參考網站 http://www.mydesy.com/carl-warner
    4. Sakir Gökçeba 作品參考網站http://www.sakirgokcebag.com/Installations.aspx?d=09+Trans-Layers+I&f=01.jpg
    5. Ryan Matthew Smith 作品參考網站http://www.ryanmatthewsmith.co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