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永慈
論文名稱: 我國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政策之研究:歷史制度論的觀點
指導教授: 王如哲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1
中文關鍵詞: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政策新制度主義歷史制度論路徑相依
英文關鍵詞: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fund policy, policy, new public management,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path dependenc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99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立大學從民國88年起全面採行校務基金制度。在這之前,國立大學運用公務預算制度,所剩年度結餘款均需繳交國庫,在經費使用上給外界浪費、無效率之印象;在實施校務基金政策後,各研究均指出不但抒解政府財政困頓,且績效較過去良好。
    本研究是以歷史制度論做為研究方法,借歷史制度論中斷續式均衡、路徑相依等核心概念,對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制度進行歷史的動態追溯。透過關鍵時期特定階段,觀察校務基金政策的起點、過程、轉折,並分析未來走向。
    研究者分析後發現校務基金政策之發展,受到內生動因國立大學預算體制、行動者與外生動因政府預算、高等教育發展與新管理思潮各方面之影響,使其舊有公務預算制度產生變動。公務預算制度受到各階段歷史遺緒之影響,形成自我增強之路徑,進而產生校務基金政策。

    National universities have adopted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fund policy since 1999. Before adopting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fund policy, the annual balance must be submitted in government. Therefore, the crowd always got an unfavorable impression in employing budget of national universities. After implementing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fund policy, studies indicate that it could relieve government’s financial burden and bring terrific performance in finance.
    This study uses dynamic notions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which include path dependence, punctuated equilibrium, etc. to analyze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fund policy. On the basis of critical junctur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fund policy and forecasts the future trends concern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fund policy is affected by endogenous motives and exogenous motives which include the budget system of national universities, agents, high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new public management. All of the above cause the “public budget policy” generates variation and historical legacies form self-reinforcing sequences. As a resul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fund policy has replaced the public budget policy.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研究目的.................................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7 第二章 我國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政策之實施...................9 第一節 國立大學校務基金之實施關鍵時期—1990年代.............9 第二節 國立大學校務基金之內涵與組織........................15 第三節 校務基金與公務預算制度之異同........................25 第四節 國立大學校務基金實施現況...........................29 第三章 歷史制度論之內涵..................................35 第一節 新制度主義與舊制度主義.............................35 第二節 歷史制度論—新制度主義之分支........................38 第三節 我國國立大學校務基金與歷史制度論之相關研究...........48 第四章 我國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政策之實施..................69 第一節 校務基金政策的的內外動因分析.......................69 第二節 校務基金政策路徑相依分析...........................82 第三節 綜合論述.........................................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3 第一節 結論............................................93 第二節 建議............................................95 參考文獻...............................................97 中文部分...............................................97 西文部分...............................................104 附錄 附錄一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106 附錄二 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108

    中文部分
    丁允中(2003)。教育改革與制度變遷─台灣高等教育自由化的社會學分析。
    丁文玲(1999)。我國國立大學校務基金績效評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丁志權(1999)。中美英三國教育經費財源與分配制度之比較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躍生(1997)。新制度主義。臺北市:揚智。
    王偉、林美麗、邱聰祥、蔡素枝、劉志秦、顔惠枝(1998)。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制度宣導手册問答彙編。臺北市 : 教育部。
    王秉鈞(1997,7月19日)。教科文也難逃政治綁票。聯合報,11版。
    王棣、楊淑蘭(2007)。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實施成效及相關財務問題之探討。主計月刊,614,44-50。
    王家通(1997)。教育經費國庫負擔法進入立法院審議程序。康軒教育雜誌,30,234。
    王麗雲(1999)。臺灣高等教育擴張中國家角色分析。國立中正大學學報,10(1),1-37。
    毛高文(1988)。第六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臺北市 : 教育部。
    司徒達賢(1999)。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臺北市:天下遠見。
    史美強(2005)。制度、網絡與府際治理。臺北市:元照。
    立法院(1994)。大學法修正案。臺北市:立法院。
    立法院(1992)。立法院公報,81(35)。
    立法院(1995)。立法院公報,84(15)。
    立法院(1997)。立法院公報,86(57)。
    立法院(1997)。立法院公報,87(3)。
    立法院(1999)。立法院公報,88(47)。
    立法院(2000a)。立法院公報,89(66)。
    立法院(2000b)。立法院公報,89(67)。
    立法院(2004)。立法院公報,93(33)。
    伏怡妲(1999)。新公共管理之課責研究-以台北市立萬芳醫院為例。東海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呂育誠(2002a)。公共組織變革的另類思維:歷史制度主義觀點的啟示。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報,7,137-172。
    呂育誠(2002b)。地方政府管理-結構與功能的分析。臺北市:元照。
    呂育誠(2002c)。台灣地方政府組織革新的變與不變—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中國行政,72,83-108。
    江大樹(1997)。國家發展與文官政策。臺北市:憬藝。
    江盛來(2005)。我國公民投票制度形成過程之研究: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金池(2001)。新制度主義的組織理論初探:新世紀的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三民。
    成群豪(2001)。我國大學財務經營機制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行政院教改會(1996)。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第三次研討會資料。臺北市:行政院教改會。
    行政院(1998)。政府再造綱領。臺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0)。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計畫成果摘要。臺北市: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研考會(1994)。行政革新方案。臺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行政院主計處(2008a)。歷年度歲出概況表。2008年9月18日取自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9173&CtNode=4980
    行政院主計處(2008b)。歷年度歲入概況表。2008年9月18日取自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9173&CtNode=4980
    行政院主計處(2008c)。歷年決算。2008年9月18日取自
    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2781&CtUnit=236&BaseDSD=7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編(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行政院教改會。
    李英明(2005)。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臺北市:揚智。
    李其芃(2006)。我國憲法中國會定位變革之研究(1990¬─2005)。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遠哲(1994)。教育改革。教改通訊。2009年3月24日取自
    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farea8/j01/
    李允傑,丘昌泰(1999)。政策執行與評估。臺北市:空中大學。
    周信慶(2005)。從路徑依循觀點看我國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的演變 。私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周威同(2002)。台灣的大學做為一種國家機器: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國立中山大學政治所,未出版,高雄市。
    何雅玲(2003)。我國技職校院系所總量管制政策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得源(2003)。論國際關係社會建構論與組織社會學新制度主義之關聯性。台灣政治學刊,7(1),3–37。
    吳明錡 (2006)。我國大學評鑑制度之研究: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佩倫(2003)。我國綜合所得稅免稅所得制度之分析:歷史制度主義觀點。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吳時省(1996)。地方政府教育預算分配─以台北市國小為例。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豫雙(2004)。大法官對於憲政制度變遷之分析-新制度主義的觀點。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李順德(1995,5月28日)。教育經費錢多多 投資浪擲-憲法明定不得少於總預算15%規定,時移勢異宜作檢討。經濟日報,04版。
    李彥甫(1997年7月18日)。國大修憲特別報導。聯合報,04版。
    芮家楨(2001)。校務基金會計處理及財務報導之研究-以國立綜合大學為例。立台北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沈玨君、陳明終(2005)。開明改革前瞻進步的教育轉型舵手:毛高文部長。2008年3月13日取自
    http://192.192.169.230/cgi-bin/edu_paper/tocdetail?00255738100616a746e6f3d653030303130333701766f6c3d305f30
    沈姍姍(1998)。教育機會均等理念之式微-自教育改革趨勢探討。載於於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與中國教育學會(主編),社會變遷中教育機會均等(頁29-53)。臺北市:楊智。
    林庭瑤(2000)。新細胞,舊基因─台灣金融制度變革遲緩的社會學分析。
    林佑倫(2003)。我國國立大學校務基金營運績效之評估分析。私立世新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林清華(2005)。平衡計分卡構面應用在國立大學校務經營管理績效之研究 一以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瑞青(1995)。大學院校預算制度變革與組織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慰慈(2002)。我國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時機(1994)。大學改革與大學法。臺北市:正中。
    林鍾沂(2001)。行政學。臺北市:三民。
    邱垂泰(1999)。初論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草案之立法審查。立法院院聞,27(1),43-62。
    洪佳琪(2002)。新公共管理思潮下之大學校務基金制度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秀枝(2003)。師範學院自籌經費籌措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胡婉玲(2001)。論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變遷理論。新世紀智庫論壇,16,86-95。
    胡家寧(2005)。「變‧動之間」─我國性別工作平等制度變遷之探微。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胡麗嬌(2005)。國立大學院校會計及稅務問題之研究。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胡益芬(2000)。校務基金經營管理之探討─以清華大學為例。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洪鴻壤(2004)。台中市議會預算審議制度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韋端(1996)。教育資源的現況與檢討。教改通訊,16,11-13。
    姬維娜(2003)。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運用績效評估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莊文忠(2003)。制度的研究:「新制度主義」觀點的比較與「後現代制度論」的發展。理論與政策,16(4),15-44。
    徐斯勤(2001)。新制度主義與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理論與應用之間對話的初步觀察。政治學報,32,95-170。
    高明裕(2003)。國立大學預算制度變革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振鐸學會(1997)。凍結憲法164條始末。2008年3月23日取自
    http://taiwan.yam.org.tw/927/append1.htm
    財政部(2006)。財政統計年報。2007年10月30日取自
    http://www.mof.gov.tw/public/Data/statistic/Year_Fin/95電子書/htm/yearmenu.htm
    財政部(2006)。名詞解釋。2007年10月30日取自
    http://www.mof.gov.tw/public/Data/statistic/Year_Fin/95電子書/htm/yearmenu.htm
    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與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馨文(2004)。政治民主化與台灣國民年金的制度選擇:歷史制度論觀點。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秀蓮(1998)。各級政府財政收支、財政赤字與未來展望。2007年9月18日取自http://www.inpr.org.tw/publish/pdf/m6_1.pdf
    陳敦源(2001)。新制度主義的範圍與方法:一個理性選擇觀點的方法論檢視。行政暨政策學報,3,129-184。
    陳敏(2001)。國立大學校務基金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淑如(2004)。探討國內四所公私立大學校務基金投資理財活動之現況並與美國哈佛大學及耶魯大學之比較。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碩士班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陳麗珠(2001)。國立大學校務基金政策實施成效之檢討。教育政策論壇,4(1),118-166。
    陳春榮(2005)。今年來政府教育經費的變動及因應策略。主計月刊,597,6-12。
    陳雅惠(2007)。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預算執行鬆綁策略之探討。主計月刊,614,37-43。
    陳希林、王鴻薇 (1997,07月17日)。國大修憲特別報導。聯合報,07版。
    費景漢(1989)。台灣經濟發展政策的演變過程。自由中國之工業,72,1-14。
    孫煒 (2000)。中國大陸經濟轉型之制度分析:方法論觀點。理論與政策,14(43),29-53。
    孫煒 (2002)。教育政策的治理觀點:新制度主義的觀點。理論與政策,16(2),91–111。
    孫友聯(2001)。台灣、馬來西亞及新加坡醫療福利體制比較研究-一個歷史制度論的初探。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孫嘉鴻(2001)。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運作評估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孫志麟(1996)。高等教育與就業:台灣現象的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6),129-142。
    孫同文(2003)。從威權政府到民主治理-台灣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變遷。
    臺北市:元照。
    張瑜明(2002)。我國有線電視費率制度之分析:一個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 。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張鈿富(1998)。跨世紀教育改革與教育資源分配策略。臺北市 :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硏究工作會。
    許裕盛(2006)。台灣電信政策的省思:歷史制度論的觀點。國立濟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教育部(2001a)。大學教育的現況與前瞻。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b)。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c)。我國公立大學法人化之評析。2008年9月16日取自
    http://www.high.edu.tw/hiedu_asp/intranet/d5/ 102_1.asp
    教育部(200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a)。大專校院校數統計。2008年9月16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03.xls
    教育部(2008b)。歷年度各級教育簡況。2008年8月20日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870
    教育部(2008c)。大專校院概況。2008年9月16日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
    site_content_sn=8956
    教育部(2008d)。歷年校數,教師,職員,班級,學生及畢業生數(39~96 學年度)。2008年9月16日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9
    教育部(1999)。調整學雜費方案。2008年9月27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s/list/B0068/09403.doc
    教育部(1999)。教育部建教合作實施辦法。2008年9月27日取自
    www.ctcn.edu.tw/research/rules/ministry%20of%20education/教育部建教合作實施辦法_881210.pdf
    教育部(2002)。大學推廣教育實施辦法。2008年9月27日取自
    http://host.cc.ntu.edu.tw/sec/All_Law/B/B-11.html
    教育部(2004)。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管理及監督辦法。2008年10月2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030026
    教育部(2007)。《大學法》。2008年10月2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B.asp?FullDoc=%A9%D2%A6%B3%B1%F8%A4%E5&Lcode=H0030001
    教育部(1970)。第四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臺北市 : 教育部。
    鍾皎光(1970)。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臺北市 : 教育部。
    教育部(1994)。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臺北市 : 教育部。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臺北市 : 教育部。
    教育部(1996)。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臺北市 : 教育部。
    教育部(1998)。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提要。臺北市 : 教育部。
    粘美惠(2004)。2004年台灣首次全國性公民投票的政治分析。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紜均(2006)。身心障礙學童教育安置制度研究-歷史變遷與政策過程 。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郭茂隆(2001)。國立大學校務基金自籌經費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莊振輝(2006)。政府預備金之探討。主計月刊,605,17-22。
    曾建元(2001)。歷史制度論探原。世新大學學報,11,195-206。
    曾麗蓉(2002)。校務基金績效評估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宗昊(2004)。台灣政商關係的演變:歷史制度論分析。問題與研究,43(4),35-72。
    黃稚然(2006)。文官體系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之轉型與調適-民主與官僚的關聯性。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國書(2005)。台灣公私立大學會計規範與制度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桃園縣。
    黃佩玉(2005)。我國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實施績效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曉園(2005)。我國政府教育經費配置對總體經濟及產業結構影響之硏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硏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彭宏志(1999)。我國大學校院實施「校務基金」政策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楊開雲、劉子琦(1998)。權力菁英流動與威權體制「轉型」:從「新制度主義」的觀點反省一個認識論的問題。東海學報,39(5),139-165。
    楊舒婷(2002)。我國社會保險制度形成之歷史分析-1940~1958年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楊馥菁(2006)。我國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經費籌措與管控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瑩(1988)。台灣地區教育擴展過程中不同家庭背景子女受教機會差異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楊德川(1999)。如何提升國立大學校校務基金之管理效能。主計月報,525,47-53。
    楊桂杰(1993)。教育資源分配的策略性思考。立法院院聞,23(5),68-77。
    楊志恆(1997,3月13日)。聯合晚報,02版。
    楊蕙菁(1997a,7月18日)。國大修憲特別報導。聯合報,04版。
    楊蕙菁(1997b,9月30日)。下限被取消立新法保障教科文經費,可能因禍得福。聯合報,19版。
    楊蕙菁(1999年6月28日)。七月教育部連人事費都沒著落。聯合報08版。
    詹中原(1998)。國家競爭力與政府再造。臺北:研考月刊。
    詹中原(1999)。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葉啟政(1991)。制度化的社會邏輯。臺北市:東大。
    蓋浙生(1999)。教育財政與教育發展。臺北市 : 師大書苑。
    蓋浙生(2002)。教育經營與管理。臺北市 : 師大書苑。
    蓋浙生(2006)。大學商機-台灣大學校院財源籌措的新策略。教育研究集刊,52(2),67-93。
    劉曉芬(2006)。歷史制度主義觀點的教育政策分析:以高職轉型綜合高中為例。教育政策論壇,9(2),1-22。
    劉維哲(2005)。臺灣原住民身分認定變革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宜縉(2007)。理念、利益與制度:台灣國民年金規劃的政治分析。
    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菁芝(1999)。我國教育經費保障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光甫、童甲春(1996)。教育資源分配現況檢討及改革方向。臺北市 : 行政院教改會。
    鄧陽僖(1997)。設置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之探討。立法院院聞,24(20),79-88。
    盧守仁(2003)。我國金融監理制度的形成與發展─從「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專班碩士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盧孟宗(2004)。台灣民法婚姻制度的改革與變遷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怡真(2006)。師資培育制度的變遷過程:一個歷史制度論的觀點。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賴玉燕(1996)。我國國立大學預算新制。臺北市:保成。
    謝文全(2005)。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俊義(2000)。新制度主義的發展與展望。中國行政,68,1–26。
    謝讓鴻(2004)。我國菸酒專賣制度之研究-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戴曉霞(2001)。全球化及國家/市場關係之轉變:高等教育市場化之脈
    絡分析。教育研究集刊,47 ,301-328。
    顏銓成(2003)。國民大會變革之研究-析論公民投票與新憲法主張。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子喬 (2007)。台灣憲政體制的變遷軌跡(1991-2006)—歷史制度論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滕淑芬(民國91年11月)校長加油!籌款興學時代來臨。台灣光華雜誌。民國99年1月8日,取自:
    http://www.taiwan-panorama.com/show_issue.php?id=2002119111030c.txt&table=0&h1=教育文化&h2=大學

    西文部分
    Hall, P. A., & Taylor, R. C. 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44, 936-957.
    Immergut, E. M. (1998).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Society, 26(1), 5-34.
    Krasner, S. (1984). Approach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16, 223-246.
    Koeble, T. A. (1995).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political science and sociology. Comparative Politics, 1, 231-243.
    Levi, M. (1997). A model, a method, and a map: Rational choice in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In M. I. Lichbach & A. S. Zuckeman(Eds.), Comparative
    politics: Rational, Culture,and Structur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ahoney, J. (2000). Path dependence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Theory and Society, 29, 507-548.
    Mahoney, J. (2001). Path-dependent explanations of regime change: Central Americ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36 (1), 111-141.
    Mule, R. (1999). New institutionalism: Distilling some 'hard core' propositions in the works of Williamson and March and Olsen. Politics, 19, 145-151.
    Peters, B. G. (1999).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London: Printer.
    Pierson, P. (2000). Increasing returns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The America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4(2), 251-267.
    Przeworski, K. (1991). Democracy and the marke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forms in Eastern European and Latin Americ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illey, T.A. (1985). Raising money through an institutionally related foundation.Washington, D.C.: Council for Advancement and Support of Education.
    Rosamond, B. (2000). Theories of Eauropean intergration. London: Macmillan Press.
    Scott, W. R. (2001).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2nd edition. Thousand Oak: Sage Publications.
    Shepsle, K. A. (1986). Institutional equilibrium institutions. In Herbert F. Weisberg(ed). Political Science: The science of politics. New York, 51-81.
    Thelen, K. (1999).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 2, 369-399.
    Thelen, K. (2002). How Institutions evolve: Insights from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In Mahoney & D. Rueschemeyer(Eds.),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8-240.
    Trow, M. (1976). Elite higher education: An endangered species. Minerva, 14, 355 -376.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