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江美瑤
Jiang Mai-yao
論文名稱: 日治時代以來臺灣東部民移民與族群關係--以關山.鹿野地區為例
Immigrants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Eastern Taiwan from Japanese Ruling Period:Kuan-Shan and Lun-Yee as examples
指導教授: 施添福
Shih, Tien-Fu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畢業學年度: 86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移民族群融合族群通婚族群分類年齡階級戶籍資料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7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企圖透過關山、鹿野地區移民與族群關係的研究,探討臺灣東部族群複雜之移民社會的社會空間特性與意涵:族群分類或族群融合。首先分別探究清代、日治、光復後三個十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發展,了解本區從無人居住之境,經歷不同時期各族群如平埔族、閩、客、阿美族、卑南族、日本人、外省人等的移入與土地開發,直至民國五十二年止已形成有史以來最多的聚落。 在上述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探究日治、光復後兩時期所有聚落內各族群間的關係,從各聚落的族群組成、居住空間分佈型態、族群間的通婚的情形、社會組織等四方面著手,探討族群融合或分類的研究主題。日治、光復後兩個時期聚落的族群組成都以單一族群、強勢族群這兩類聚落所佔的比例較高,而族群居住空間的分佈型態也以單一族群、分類居住與分類居住為主、混居為輔此三種族群分類居住顯著的聚落類型,共計超過總數的一半最為突出,而且光復後還增加安置退除役官兵的農莊此一類型,其為單一族群組成的聚落,由此可知,族群的分類意識仍是影響各聚落族群組成與居住空間型態,這主要因為移 民過程中多是同縣鄉、同族親友的介紹,故呈現同鄉同族群聚居的現象。 族群間的婚姻關係,因受到風俗、習慣、語言等文化上的差異,居住空間上近居或混居的程度,以及人口結構、世代、教育等因素的影響,亦是同族結婚的比例高於異族通婚,尤其是阿美族同族結婚的比例最高;然而隨著近居與混居的程度的增加,異族通婚的比例也會升高,其中以平埔族、閩、客三者間通婚比例較高,因為生活習俗較接近之故。在部落組織上,日治時期阿美族的年齡組織有強大的社會凝聚力,光復後逐漸式微,而為村里鄰長與村里民大會等村落性組織所取代。在宗教性組織方面,光復後阿美族多加入教會組織,教堂成了部落中明顯的地標,教會組織的運作,增進同族間的聯繫,但也維持與其它族群的分隔。而閩、客、平埔族、外省人因共同參與村庄廟的建立與頭家、爐主組織,而有助於增進族群間的互動與了解,消除分類意識。整體而言,自日治時代以來至民國五十二年止,族群間的分類現象較之於族群融合為顯著。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