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曾秀
Tseng, Hsiu
論文名稱: 應用多元評量於小學生活課程之探討
Exploration of Applying Multiple Assess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Life Curriculum
指導教授: 林弘昌
Lin, Hung-Ch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1
中文關鍵詞: 十二年國教多元評量生活課程
英文關鍵詞: Twelve national basic education, multiple assessment, life curriculum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369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5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我國的人口結構趨向於少子化與高齡化社會、多元族群融合、資訊與科技迅速發展,加上接軌國際間之各項轉變,使得教育面臨許多挑戰,必須因應社會多元的需求與時代潮流而與時俱進。故十二年國教著重於多元評量,從多元評量之歷程中,激盪出學習者的多元潛能,因而多元評量亦成為教師必須具備之能力。本研究遂以推動十二年國教多元評量於國民小學生活課程為議題。以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融入生活課程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教學方法首重互動活潑,激發學生多元潛能,使學習者看見自己的才能。
    十二年國教乃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改革,教師要配合不同學生之需求、學習程度,提供有效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有效的學習。本研究旨在探討十二年國教多元評量對於國民小學生活課程學習之影響,研究方法採用行動研究法,以新北市某某國小二年級一個普通班之學生,共計29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生活課程教學,實施教學時數共18節;每節40分鐘,共720分鐘。研究工具包含:診斷、形成性、總結性評量、學習歷程檔案和訪談等項。本研究之結果:
    1.學童很喜歡多元評量方式,有正面評價。
    2.能培養學童探討生活中的多種互動、思考及分享等學習能力。
    3.能培養學童探討生活中之情懷、歷程及動手做之學習能力。

    關鍵字詞:十二年國教、多元評量、生活課程

    In recent years, low birth rate as well as population aging has become a critical issue in Taiwan. In addition, the integration of diverse ethnic group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coupled with the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hange are now pushing a lot of challenges to local education system. As a result, the education system should be flexible enough to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cause by the changing trends of the world. Therefore, 12-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multivariate as-sessment, in a pluralistic assessment of the course, bring out the pluralistic potential learn-ers, and thus has become pluralistic assessment of the ability of teachers must have. This study was then submitted to promote pluralism assessment years the state religion in na-tional life curriculum for primary issues.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into the life curric-ulum teaching activities, students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learning,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lively, with the potential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pluralism, to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adaptability Yang only.
    Twelve 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a student-oriented education improvement. Teachers are expected to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providing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to help students build their effective learning.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Twelve 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as-sessment on national primary school life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is the core research method. Randomly select one classes of second grade student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with total of 29 students as participants. To study objects, students are given life lessons, with a total of 18 teaching sessions; 40 minutes per session, a total of 720 minutes. Research tools contains diagnostic assessment, formative assessment, sum-mative assessment, learning portfolio and interview other items. The results found that:
    1. The students liked multiple assessment mode, there is positive feedback.
    2. To cultivate students to explore life in a variety of interactive, reflection and
    sharing learning ability.
    3. Students can explore the culture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feelings, and the
    process of DIY skills to learn.
    Keywords:Twelve national basic education, multiple assessment, life curriculum.

    目 錄 目錄 vi 表次 viii 圖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多元智能 7 第二節 多元評量 11 第三節 生活課程 14 第四節 動手做活動 19 第五節 相關研究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9 第三節 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 29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5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39 第六節 研究程序 4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6 第一節 多元評量在小學生活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歷程表現 46 第二節 多元評量在小學生活課程中學生的學習困難 52 第三節 多元評量在小學生活課程中的學生回饋意見 5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58 第一節 結論 58 第二節 建議 61 參考文獻 62 一、中文部份 62 二、外文部份 67 附 錄 69 附錄一 單元課程規劃表 69 附錄二 課程內涵表 71 附錄三 學習歷程檔案 74 附錄四 行為能力素養檢核表 81 附錄五 軼事記錄表 82 附錄六 課程問卷回饋單 87 附錄七 訪談大綱 88 附錄八 教學活動之多元評量規準 89 附錄五 多元評量成績表 90 表 次 表 2-1 多元智能相關事項一覽表 9 表 2-2 建立多元評量之評量基準與評量規準 14 表 2-3 現行教學評量常出現之缺失 18 表 2-4 國內動手做活動之相關研究 24 表 3-1 組員角色任務說明表 35 表 3-2 組員的角色分配表 35 表 3-3 研究問卷編製分析表 37 表 3-4 擬定訪談大綱之分析表 38 表 3-5 本研究之資料編碼的形式與意義 40 表 3-6 資料分析計畫表 41 表 3-7 資料蒐集與編擬分析表 42 表 4-1 學生之認知學習歷程表現 47 表 4-2 學生之情意學習歷程表現 48 表 4-3 「製作小水船」之作品評量統計 50 表 4-4 棉紙浸染畫之製作歷程表 51 表 4-5 「製作棉紙浸染畫」之作品評量統計 51 圖 次 圖 1-1 多元評量理念與應用策略 2 圖 2-1 多元智能理論之架構圖 8 圖 2-2 評量貫穿整個學習歷程 12 圖2-3 杜威的經驗學習模式 21 圖 3-1 Lewin 行動研究螺旋循環模式圖 27 圖 3-2 研究架構圖 28 圖 3-3 教學流程與評量方式圖 30 圖 3-4 研究流程圖 44

    參考文獻
    ㄧ、中文部份
    王文中(2000)。擴展多元智慧評量。載於郭俊賢、陳淑惠譯。落實多
    元智慧教學評量。臺北市:遠流。
    王文科(199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蘊潔(譯)(2002)。瀧川洋二,石崎喜治作 著。隨手可做有趣的科
    學實驗Ⅰ。臺北市:世茂。
    李平(譯)(2006)。T. Armstrong著。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臺北市:遠流。
    全國法規會(2001)。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民國90年03月29日公發佈)。
    何佳芬(2014)。國小三年級視覺藝術課程實施多元評量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教育與創作碩士班碩士論文。
    朱耀明(2011)。「動手做」的學習意涵分析—杜威的經驗學習觀點。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4(2) ,32-43。
    吳春瑜(譯)(2006)。B. L. Aladdin著。一做就通自然、科學(上、下)(Nature for Fun)。臺北市:小天下。
    吳毓瑩(2004)。學期成績─方法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吳璧純(2009)。注重並增進學童心理歷程能力的生活課程多元評量。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4),129-157。
    李坤崇 (1999)。多元化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國科會計畫編號:NSC89-2413-H-006-014-FB)
    李坤崇(2002)。國民中小學成績評量準則之多元評量理念。載於教育部(主編),國中小校長與督學培訓手冊(頁137-154)。台北市:教育部。
    李坤崇(2006)。教學評量。臺北市:心理。
    李坤崇(2006)。教學評量的概念~談多元化教學評量的理念與實例。取自
    http://health-nursing.lygsh.ilc.edu.tw/99%E5%A4%A5%E4%BC%B4%E7%A0%94%E7%BF%92%E7%B6%B2%E9%A0%81/%E8%AC%9B%E7%BE%A9%E5%85%A7%E5%AE%B9/%E6%9D%8E%E5%9D%A4%E5%B4%87%E6%95%99%E6%8E%88%E8%AC%9B%E7%BE%A9-%E9%AB%98%E4%B8%AD%E8%81%B7%E6%95%99%E5%AD%B8%E8%A9%95%E9%87%8F%E7%90%86%E5%BF%B5%E8%88%87%E5%AF%A6%E4%BE%8B.pdf
    李坤崇、歐慧敏(2000)。學習評量單的設計與實例。臺北市:仁林。
    李彥斌(2002)。從科學活動過程技能中增進國小學童科學創造潛力。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市。
    李心瑩(譯)(2000)。再建多元智慧(原作者:Howard Gardner)。臺北市:遠流。
    李舒婷(2007)。物理教學碩士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以動手做學習經歷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物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李隆盛(2014)。團隊合作與領導的寓言與意涵。T&D飛訊,205,1-21。
    周念縈(譯)(2004)。James W. Vander Zanden著。人類發展學。台北:麥格羅希爾。
    林秀珊(2005)。風電產業發展之關鍵影響因素及其在我國之發展潛力分析,中原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林怡呈、吳毓瑩(2003)。多元評量概念在課程標準演變中之定向與意義。教育研究資訊,11(6),3-32。
    林美慧(2010)。國小藝術教育美感經驗統整課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菁(2003)。國小資源班學生正整數乘除文字題之基模教學效果研究-以臺北市一國小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義修(2006)。趣味科學活動對學童學習成就與科學態度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新竹市。
    林寶山、康春枝(譯)(1990)。J. Dewey著。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The School and Society & The Child and the Curriculum)。台北市:五南。
    侯雅齡(2000)。國小兒童自我概念量表編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張淑瑩(2006)。科學故事融入動手做教學對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影響(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51702477189018045782
    張棋然(2011)。兒童攝影教學之研究-以新竹縣東海國小中年級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
    張麗麗(2002)。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教學評量。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下)。新北市:桂冠。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生活課程綱要草案。公聽會版本(20150831)。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取自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15/pta_2288_7025751_08691.pdf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工作輔導手冊理念、配套措施與行政篇。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專案辦公室 (2014)。各縣市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網站。取自
    http://12basic.edu.tw/12Link.php
    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專案辦公室(2014)。宣導專區: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政策宣導-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宣導手冊(全文)。取自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885
    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第二版)。臺北市:精華。
    郭俊賢、陳淑惠(譯)(1999)。Linda Campbell, BruceCampbell & Dee Dick inson著,多元智慧的教與學。臺北市:遠流。
    郭美女(2004)。九年一貫生活課程所衍生問題之探究:以藝術與人文實施現況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 (1) ,97-126。
    郭常仁、賈大慶(2001a)。家具木工能力本位訓練教材─木螺接合。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郭常仁、賈大慶(2001b)。家具木工能力本位訓練教材。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郭禎祥(譯)(1998)。Elliot.W.Eisner著。藝術視覺的教育。台北:文景。
    黃政傑等人(1996)。中小學基本學歷指標之綜合規劃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許義雄(譯)(1997)。David L.Gallahue 著。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台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
    黃天、邱妍祥、谷芊(2005)。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市:考用出版社。
    黃茂雄(2001)。家具木工能力本位訓練教材─膠合劑的認識與使用。
    臺北市: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楊志能(2003)。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以高雄市立翠
    屏國中環境教育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高雄
    市。
    陳宥儒等(譯)(2011)。Robert J. Sternberg & Wendy M. Williams著。教育心理學—教與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華騰。
    陳幗眉、洪福財(2007)。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劉欣怡(2011)。國民中學綜合活動領域實施多元評量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歐用生(2002)。披著羊皮的狼?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深度思考。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新世紀教育工程-九年一貫課程再造。臺北市:揚智。
    歐用生、林文生(2002)。生活課程研究-邁向課程新紀元。新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顏秀倩(2012)。紙本美術圖畫書結合有聲書融入國小二年級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三角湧的梅樹阿公》和《認識梵谷》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鄭英耀、蔡佩玲(譯)(2000)。C. Danielson., & L. Abrutyn著。檔案教學。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於1997年)
    羅明華(1996)。國民小學初任教師實務知識的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鄭麗玉(1999)。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盧雪梅(2000)。APA「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心理學原則」。課程與教學通訊,4,8-12。
    龔和生(2002)。以動手做輔助教學的行動研究。中原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二、外文部份
    Baumann, N., & Kuhl, J. (2002). Intuition, affect, and personality: Un-conscious coherence judgments and self-regulation of negative affec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5), 1213-1223.
    Binkley, M., Erstad, O., Herman, J., Raizen, S., Ripley, M., & Rumble, M. (2011). Defining 21st century skills. In P. Griffin, B. McGaw, & E. Care (Eds.). Assessment and teaching 21st century skills. Heidel-berg: Springer.
    Danielson, Charlotte, Abrutyn & Leslye (1997) An introduction to using portfolios in the classroo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NY: Macmillan.
    Dewey, J. (1944). Democracy and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
    losophy of education the free press, New York, NY: Macmillan.
    Dewey, J. (1983). Human nature and conduct. In A. Boydston (Ed.), The
    middle works of John dewey. 1899-1924 (Vol. 14). Carbondale and ed
    wardsville, IL: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Dewey, J. (1998). Education and Experience. New York: Touchstone.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New York: Basic Book Inc.
    Gardner, H. (1999). 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Basic Books.
    Griffin, E., Mc Clelland, G., Holzberg, M., Stolbach, B., Maj, N., & Kisiel, C. (2011). Addressing the impact of trauma before diagnos-ing mental illness in child welfare. Child Welfare, 90(6), 69–89.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Miller, M. D., Linn, R. L., & Gronlund, N. E. (2009). Measurement and assessment in teacbing (10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2011). A framework for K-12 science educa-tion: Practices, crosscutting concepts, and core idea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1). The OECD guide to measur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Retrieved from. http://browse.oecdbookshop.org/oecd/pdfs/free/9311021e.pdf
    Wiggins, G. (1998). Educative assessment: Designing assessment to inform
    and improve student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