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正男
Cheng-Nan Liu
論文名稱: 從「合作安全」的戰略思維探討中國「新安全觀」的演變
An Inquiry on the "New Concept of Security" of China --- A View from the Strategic Thought of Cooperative Security
指導教授: 曲兆祥
Chu, Chao-Hs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8
中文關鍵詞: 合作安全新安全觀和平與發展戰略思維
英文關鍵詞: cooperation security, new security concept, peace and development, the strategic though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8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篇論文的研究動機如後:第一、「合作安全」的理論發展歷程;第二、中國「新安全觀」的形成背景、原因與其戰略意義;第三、「合作安全」的理論發展與中國「新安全觀」的演變之間相互關係;第四、中國「新安全觀」運用「合作安全」理論的實踐研究。
    當冷戰結束之後,各國的安全政策和安全戰略都做了很大幅度的,甚至是根本性的調整,同時對新的安全問題更加地凸顯出來,使得對國家安全和國際安全研究再次成國際政治間的熱門話題。
    從中國的「新安全觀」可以實現出國際政治理論方面有一個重要意涵,即「合作安全」理論。筆者認為,自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提出所謂「新安全觀」的「新」思維以來,「新安全觀」即已成為指導中國國家戰略的重要原則,它一方面承襲了鄧小平「和平與發展」的革新基調,另一方面也將注目的焦點擴及國際事務的諸多層面。無論從國際政治變遷、亞太區域和平乃至於兩岸關係發展的角度,都不得不使我們對所謂「新安全觀」付出更多的注意力,而要通盤掌握「新安全觀」的內涵則對國際政治中「合作安全」的理解是必須的功課。
    從國家經濟面上來看,一個國家財力增加,就意味這個國家有更大的能力增加及擴大其影響力。由於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中國因此得以成為亞洲的一個區域強權,動靜之間都牽動著亞太地區既存的權力結構。這種情況必然使得亞洲的安全結構重新安排,而以亞太地區居世界首位的經濟增長率,使得中國的「新安全觀」國際戰略確實牽動著世界局勢的走向。因此,指導其中國國際戰略的「新安全觀」,確實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This paper discusses four fundamental points: 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operation security theory, b) the background and strategic meaning behind China’s new security concept, c)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the cooperation security and China’s new security concept and 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ooperation security theory in China’s new security concept.
    After the cold war, dramatic changes have been made to security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across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Issues concerning national security have been emerging. Therefore, researches o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have grasped full attention.
    From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 important generalization can be deducted from China’s new security concept: the cooperation security theory. As the author believed, ever since the former president of China, Jiang Zemin, proposed this innovative notion, the new security concept has become the supreme guidelines of China’s national strategies. On one hand, this concept has maintained the reforming style of Deng Xiaoping’s peace and development slogan; on the other hand, the set of guidelines have covered wide phases on international affairs. In the light of changes 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eace in the Asian Pacific region and the bi-lateral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more attention needs to be given to the new security concept. Meanwhile, a full grasp of the new security concept is the key to comprehend the cooperation security policy. .
    In terms of national economy, the increase on a nation’s wealth directly mounts up her power and capability. With the dismantling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China has thus held controlling power over Asia. Every single move of China tends to shake the existing power structure in this region. This kind of situation inevitably results in the rearrangement of this region’s safety mechanism. With leading economic growth rate, China’s new security concept on international strategies definitely plays an important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world map. Therefore, more extensive researches are strongly recommended of China’s new security concept.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Ⅲ 目 次 ………………………………………………………Ⅴ 表 次 ………………………………………………………Ⅶ 圖 次 ………………………………………………………Ⅷ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四節 文獻分析…………………………………………………8 第二章 「合作安全」理論的發展……………………………13 第一節 安全與國家安全…………………………………………14 第二節 傳統的國家安全觀………………………………………19 第三節 冷戰後的安全觀念………………………………………27 第四節 「合作安全」理論的演變………………………………32 第五節 本章小節…………………………………………………43 第三章 中國「新安全觀」的演變……………………………47 第一節 中國對國家安全的傳統認識……………………………48 第二節 中國「新安全觀」的形成………………………………53 第三節 「新安全觀」的基本內容………………………………63 第四節 「新安全觀」的特點……………………………………70 第五節 本章小節…………………………………………………76 第四章 「合作安全」戰略思維與中國「新安全觀」演變關係……………………………………………………………81 第一節 當今中國面臨的安全形勢………………………………81 第二節 中國「新安全觀」以「合作安全」戰略思維的內涵…86 第三節 中國「新安全觀」以「合作安全」戰略思維的趨勢…92 第四節 中國「新安全觀」以「合作安全」戰略思維必要性…97 第五節 本章小節…………………………………………………101 第五章 中國「新安全觀」的實踐………………………………105 第一節 「合作安全」模式在上海合作組織的實踐……………106 第二節 「合作安全」模式在東協區域組織的實踐……………110 第三節 「合作安全」模式在與印度關係的實踐………………120 第四節 「合作安全」模式在與六方會談的實踐………………125 第五節 本章小節…………………………………………………128 第六章 結論…………………………………………………………133 第一節 研究發現…………………………………………………134 第二節 研究建議…………………………………………………137 第三節 研究展望…………………………………………………140 附錄一 中國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143 附錄二 中國和印度在新德里發表《聯合宣言》……………147 附錄三 中國官方提及「新安全觀」的重要時機與內容…157 參考書目 壹 中文書目………………………………………………………165 貳 外文書目………………………………………………………172 參 網路資料………………………………………………………175 表 次 表1-1 1998至2006年各國經濟成長率…………………………3 表3-1 中國國家安全觀的演變…………………………………62 表3-2 中國國家安全觀的演變:傳統與新安全觀之比較……69 圖 次 圖1-1 研究架構圖………………………………………………6

    壹、中文書目
    人民日報
    〈太平洋地區論壇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1997.4.16.,第1版。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宣言〉,2003.5.30.,第6版。
    〈加強交流合作,共創美好未來—賈慶林在印尼各界人士歡迎活動上的演講〉,2006.3.27.,第3版。
    〈我與東南亞國協簽署文化合作諒解備忘錄〉,2005.8.4.,第7版。
    〈錢其琛就亞太情勢闡述觀點和立場〉,1997.7.28.,第1版。
    〈變爭議之海為合作之海〉,2005年3月16日,第1版。
    〈江澤民:在俄羅斯國際關係學院的演講〉,1994.9.4.,第1版。
    〈江澤民:在英國劍橋大學的演講〉,1999.10.23.,第1版。
    〈江澤民:在聯合國千禧年領袖會議上的講話〉,2000.9.7.,第1版。
    〈江澤民: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而共同努力〉,1997.4.24.,第1版。
    〈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在中國第15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1997.9.22.,第1版。
    〈江澤民:推動裁軍過程,維護國際安全〉,1999.3.27.,第1版。
    信報,〈鄭永年:中國須在的國際舞台上追求軟力量〉,1999.4.13.第27版。
    《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頁35 - 38。
    于有慧(2001),〈後冷戰時期中國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2001年2月,頁67-75。
    丌成章、何中順(1998),《時代特徵與中國對外政策》,北京:經濟科學,頁26-44。
    中國中央文獻研究室編(2002),《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北京:中國中央文獻出版社,頁495-530。
    中國和印度(2006),《中國和印度聯合宣言》,2006年11月21日在新德里發表。
    尹慶耀(1973),《中國外交與對外關係》,台北: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頁24。
    王勇(1999),〈論中國的「新安全觀」〉,《世界經濟與政治》,1期,頁40-51。
    王國斌(1998),《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侷限》,江蘇:人民出版社,頁65-87。
    王逸舟
    (1999a),〈樹立世紀之交的國家安全觀〉,《瞭望新聞週刊》,37期,頁23-24。
    (1999b),《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頁37-39。
    (1999c),〈面向21世紀的中國外交:三種需求的尋求及其平衡〉,轉載《戰略與管理》,1999年第6期,頁18。
    王缉思(1998),〈關於戰爭與和平理論的思考〉,收錄資中筠主編《國際政治理論在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頁255-310。
    史浩威(2004),《後冷戰中國新安全觀對其軍事戰略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頁1。
    朱蓓蕾(2003),〈全球化與中國安全觀:轉變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6期,頁88-102。
    朱聽昌(2002),《中國週邊安全環境與安全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頁25-30。
    江澤民(200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16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上海:人民出版社,頁2。
    江澤民(2001),《論科學技術》,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頁148-152。
    何方(1997),〈當前的國際安全形勢〉,《現代國際關係》,北京,第11期,頁2-6。
    何志明(2000),《後冷戰時期中國「新安全觀」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國防決策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
    吳及齡(2004),《後冷戰時代中國新安全觀:以第二次北韓核武危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頁1。
    宋國誠(1996),《中國跨世紀綜合國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頁51。
    李少軍(2002),《國際政治學概論》,上海:人民出版社,頁144-157。
    包進隆(2004),《中國新安全觀理念與實踐─以上海合作組織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頁1。
    李怡(2002),《中國「新安全觀」與北約擴展─中亞地緣政治之考量》,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
    肖軍(2001),〈中國三代領導集體的國家安全觀〉,《毛澤東思想研究》,6期,頁79-81。
    肖歡容(2001),《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浙江:人民出版社,頁66-78。
    周丕啟(1998),〈安全觀,安全機制和冷戰之後亞太的地區安全〉,《世界經濟與政治》,第2期,頁32。
    周桂銀(2002),〈冷戰時期中國週邊安全環境的特徵與啟示〉,《當代中國史研究》,第6期,頁25-26。
    孟祥青(1999),〈把握冷戰世界發展趨勢,實現跨世紀國家綜合安全(江澤民新安全觀初探)〉,《中國外交》,10期,頁14-19。
    林吉郎、蘇進強(1999),〈2010年台海戰略趨勢中的美國因素:軍事政治學途徑的分析〉,《軍事社會學學刊》,第5期抽印本,頁10。。
    林欣潔(2002),《從中國新安全觀看西部大開發》,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
    肯尼斯‧沃爾茲(1992),《國際政治理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頁72-73。
    金鈿(2002),《國家安全論》,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頁88-98。
    施子中(1999),〈中國推動大國外交與建構夥伴關係之研析〉,《戰略與國際研究》,1卷3期,頁10-12。
    星野昭吉(2000),《全球政治學》,北京:新華出版社,頁44。
    倪世雄(1989),《大國的興衰》,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頁623-656。
    夏保成(1999),《國家安全論》,長春:長春出版社,頁25-28。
    宮玉振(2002),《中國戰略文化解析》,軍事科學出版社,頁27。
    時殷弘、陳然然(2001),〈論冷戰思維〉,《世界經濟與政治》,第6期,頁16-45。
    秦亞青(1999),《霸權體系與國際衝突─美國在國際武裝衝突中的支持行為(1945-1988)》,上海:人民出版社,頁121-155。
    高桓(2000),〈多極化世界需要樹立新安全觀〉,《國際政治與安全》,11期,頁22-27。
    張幼文、周建明等(1999),《經濟安全:金融全球化的挑戰》,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頁30-36。
    張景台(2004),《中國的新安全觀:從理念到實踐》,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頁1。
    張隆義(1999),〈冷戰後日本防衛政策的轉變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3卷第7期(1999年1月),頁11。。
    梁守德(1998),《面向21世紀的中國國際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66-175。
    許乃權(2004),《冷戰後中國新安全觀與反恐戰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頁1。
    許云甄(2007),《後冷戰時代中國新安全觀實踐-促成「六方會談」的戰略抉擇》,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
    唐家璇
    (1999),〈為了爭取和平與發展的國際環境─新中國外交的理論與實踐〉,《瞭望新聞週刊》,1999年39期(1999年9月27日),頁26。
    (2002),在聯合國大會闡述互信、互利、平等、協作新安全觀,《新華社》,2002年9月13日。
    章一平(1997),〈冷戰後世界的「新安全觀」〉,《現代國際關係》,2期,頁38-40。
    楚樹龍(1997),〈亞太地區安全觀、安全結構與安全戰略〉,《現代國際關係》,第5期,頁2-5。
    楊名豪(2005),《中國「新安全觀」下的朝鮮半島外交政策:以「六方會談」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
    楊志恆(1999),〈中國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期,頁1-9。
    賈海濤(2002),〈目前中國面臨的國際形勢的兩面性〉,《學術研究》,2002年第5期,頁10-15。
    熊光楷
    (2002),〈中國倡導的新安全觀〉,《國際戰略研究》,2002年第3期,頁22-27。
    (2003),《國際戰略與新軍事變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頁1-9。
    趙英(2001),《當代安全與戰略》,吉林:人民出版社,頁96-139。
    趙崇明(2000),《中國「新安全觀」決策的環境因素》,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
    劉靖華、牛軍、姜毅(1999),〈論北約東擴─地緣政治與文明的雙重分析〉,《歐洲》,第4期,頁11-18。
    蔡明憲(2004),〈由臺灣的國防安全看亞太區域安全合作〉,亞洲安保的現狀與展望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2-5。
    潘君德(2005),《中國新安全觀與上海合作組織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頁1。
    鄭榮新(2004),《中國新安全觀對中印關係之影響》,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
    鄧小平(1993),《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頁12、109-130、348。
    魯維廉(2001),《中國「新安全觀」與「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
    錢穆(1994),《中國文化史導論》,台北:商務印書館,頁55-56。
    閻學通
    (1996a),〈亞太地區的安全合作〉,《跨世紀兩岸高等教育學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0-18。
    (1996b),《中國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事實出版社,頁19-29。
    (1997a),〈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11期,頁28-32。
    (1997b),〈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現代國際關係》,11期,頁30-31。
    (1999),《中國與亞太安全:冷戰之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時事出版社,頁20-21。
    (2002),〈新世紀中國安全環境的變化趨向〉,《中國評論》,2000年5月號,頁35-39。
    謝瑞龍(2002),《新安全觀與東南亞國協區域論壇的形成(1994-
    1999) 》, 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
    薩本望(2000),〈我國安全觀的變化及新的普遍安全觀的基本特徵〉,《國際安全與安全戰略》,軍事出版社,頁25-29。
    關韵主編(1998),《江澤民同志理論論述大事紀要》,廣州,中央黨校出版社,第420-445頁。
    龍顯治(2005),《新安全觀下中國東南亞區域安全政策之研究》,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碩士論文,頁1。
    蘇浩(2003),《從啞鈴到橄欖:亞太安全合作模式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頁1-16、53、58。
    顧准(1994),《顧准文集》,貴州:人民出版社,頁188-207。
    董立文(1996),〈中共的全球戰略與中國威脅論〉,台北:中國大陸研究,第39卷第9期,頁42。

    貳、外文書目
    Barnett W. Robert, Beyond War : Japan’s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ecurity, Washington: Pergaon –
    Brassey’s, 1984, p.99.
    Brown Harold, Thinking about National Security, Westview Press, 1983, p.154.
    Bruce Russelt, The Prisoner of Insecurity:Nuclear Deterrence, the Arms Race, and Arms Control ,San Francisco:W.H. Freeman, 1983, p.145.
    Chen Qimao, “New Approaches in China’s Foreign Policy: The Post-Clod War Era”,Asian Survey, Vol.3 (March 1993),
    pp.244-245.
    Deutsch Karl, et al., Political Community and the North Atlantic Are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 p.77.
    Dewitt David, Common, Comprehensive, and Cooperative
    Security, The Pacific Review, Vol.7. No.1, 1994, p.117.
    Djiwonondono J. Soedjati,” Cooperative Security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an ASEAN Perspective”, The Indonesian Quarterly, ΧΧⅡ 3, 1994, pp.208 – 209.
    Edward D. and Helen Milner, “The New Wave of Regionalism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53, No.3, 1999, p.55.
    Emanuel Adler, Barmett Michael, Security Communit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87.
    Evans Gareth, Australia’s Asian Future, Speech at Monash University, Melbourne, July 19, 1990, p60.
    Evans M. Paul(ed.), Studying Asia Pacific Security: The Future of Research, Training and Dialogue Activities. Toronto:Joint Centre for Asia Pacific Studies, 1994,p.38.
    Has Ernst, Beyond the Nation-State,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p234.
    Herz John,“Idealist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No.2, January 1950, p.67.
    Katzenstein J. Peter, A World of Regions: Asia and Europe in the American Imperium,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5, p.77.
    Mack Andrew, Concept of Security in the Post – Cold War,
    Working Paper 1993. 8,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1993,p.5.& p.56.
    Mangold Peter, National Secur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990, p.144.
    Nakarada Radmila and Jan Oberg(eds.),Surviving Together
    (Hampshire: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1989),
    pp.39-41.
    Nolan J., Global Engagement: Cooperation and Security in the 21th Century,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4, p.98.
    Oliver Wendell Holmes, In Search of a Post – Cold War Security Structure, McNair Paper 27,1994, p.66.
    Robert Jervis,“Realism, Game Theory and cooperation”, World Politics, Vol.40, No.3, 1988, p.45.
    Sir William Smith and Sir John Lockwood, Chambers Murrary:Latin-English Dictionary, Morrison & Jibb Ltd.,1976, p.789.
    Study Series 14, Concepts of Security, A/40/533,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1985, p.76.
    Terriff Terry, Stuart Croft, Lucy James, Patrick M. Morgan,Security Studies Today, Cambridge:Polity Press, 1999, p.245.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Second Edition,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89, p.896.
    The Search for Comprehensive Security: Transnational Security Challenges for the 21th Century, The United States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East Asia – Pacific Region 1998,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November 23, 1998, p.90.
    Walt Stephen, “The Renaissance of Security Studi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35, No.2, 1991, p.98.
    Waltz N. Kenneth,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cGraw-Hill. 1979. p.34.
    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 Merriam Webster inc., Springfield, Massachusetts, U.S.A, 1994, p.809.
    Wendt Alexander,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I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Spring, 1992, p.78.
    Wiseman Geoffrey, “Common Security in the Asia – Pacific”, The Pacific Review, Vol. 5, No.1, 1992, p.66.
    Wolfers Arnold, Discord and Collaboration. Baltimore ,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62, p.35.
    Ynanoto Yohinobu, A Framework for a Comprehensive / Cooperative Security System for the Asia-Pacific in Jim Rolfe ed., Unresoved Future: Comprehensive in the Asia-Pacific, CSCAP, CSS, Centre for Strategic Studies, Victoria University of Willington, 1995, p.70.

    參、網路資料
    ASEAN Agreement on Disaster Management and Emergency Response, Vientiane, 26 July 2005, http://www.aseansec.org/17579.htm.
    Chairman's Statement of the 11th ASEAN Summit "One Vision, One Identity, One Community", Kuala Lumpur, 12 December 2005, http://www.aseansec.org/18039.htm.
    Chairman's Statement of the First East Asia Summit, Kuala Lumpur, 14 December 2005, http://www.aseansec. Org/18104.htm.
    Chairperson's Press Statement of the Second Meeting of the ASEAN Ministers Responsible for Culture and Arts (AMCA) and the AMCA plus Three, http://www.aseansec.org/17652.htm.
    Eleventh ASEAN Transport Ministers Meeting, Vientiane, 17 November 2005. http://www.aseansec.org/17868.htm.
    Joint Communiqué of the 38th ASEAN Ministerial Meeting, Vientiane, 26 July 2005. http://www.aseansec.org/17592.htm.
    Joint Communiqué of the Fifth ASEAN Ministerial Meeting on Transnational Crime (AMMTC), Ha Noi, 29 November 2005, http://www.aseansec.org/17937.htm.
    Joint Communiqué of the Second ASEAN plus Three Ministerial Meeting on Transnational Crime (AMMTC+3), Ha Noi, 30 November 2005, http://www.aseansec.org/17940.htm.
    Joint Media Statement of the 23rd ASEAN Ministers on Energy Meeting, Siam Reap, Cambodia, 13 July 2005, http://www.aseansec.org/17538.htm.
    Joint Media Statement of the Fifth ASEAN Telecommunications & IT Ministers (TELMIN), Ha Noi, 27 September 2005, http://www.aseansec.org/17759.htm.
    Joint Media Statement of the Thirty Seventh ASEAN Economic Ministers' (AEM) Meeting, Vientiane, 28 September 2005, http://www.aseansec.org/17778.htm.
    Joint Ministerial Statement of the 9th ASEAN Finance Ministers' Meeting, Vientiane, 6 April 2005.
    Joint Press Statement of the 18th U.S. ASEAN Dialogue, Washington D.C., 28 June 2005. http://www.aseansec.org/17530.htm.
    Joint Press Statement of the First ASEAN Ministerial Meeting on Minerals, Kuching, Sarawak, Malaysia, 4 August 2005, http://www.aseansec.org/17647.htm.
    Joint Press Statement of the Informal ASEAN Ministerial Meeting on Transnational Crime plus China Consultation, Ha Noi, 30 November 2005. http://www.aseansec.org/17943.htm.
    Joint Press Statement of the Twenty Seventh Meeting of the ASEAN Ministers o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27th AMAF), Tagaytay City, Philippines, 29 September 2005, http://www.aseansec.org/17804.htm.
    The 21st Meeting of the Heads of ASEAN Power Utilities/Authorities(HAPUA XXI),Vientiane, Lao PDR, 9-10 May 2005, http://www.aseansec.org/17466.htm.
    The Joint Ministerial Statement of the 9th ASEAN+3 Finance Ministers' Meeting, Hyderabad, India, 4 May 2006, http://www.aseansec.org/18390.htm.
    中國外交部長唐家璇在聯合國安理會反恐問題外長會議上的講話,2003年1月20日,http://www.fmrcgov.cn/chn/40783.htm.
    中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
    中國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文件(2002年7月31日),http://www.fmprc.gov.cn/chn/33224.htm.
    東南亞國協地震和海嘯災後領導人特別會議通過行動宣言,http://www.xinhuanet.com,2005.1.6.。
    鄭端耀,〈新型安全觀與兩岸關係〉《社會建構與兩岸關係:理論與實踐的對話》,當代思潮系列座談,政大國際關係中心主辦,2001年11月21日;參見 http://www.future-china.org/csipf/press/paper/ppr_mnu.htm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