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重義
Wang, Chung-Yi
論文名稱: 我國兩大政黨陣營選舉策略、組織動員與配票方式之比較研究-以第五屆立法委員台北市第一選區選舉為例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Two Major Political Parties of Our Country
指導教授: 黃人傑
Huang, Jen-J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0
中文關鍵詞: 第五屆立法委員台北市第一選區選舉選舉策略組織動員配票方式
英文關鍵詞: The Fifth Legislator, Election in the First Region of Taipei City, Election Strategy, Mobilization, Vote alloca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本研究主要是以台北市第一選區(士林、北投、松山、信義、內湖與南港)的立法委員選舉作為研究主範疇;從政黨的選舉策略(包括了文宣、議題與媒體的採用)、組織動員(黨內與地方)以及配票方式來看民進黨與國民黨在第五屆台北市第一選區立法委員選舉的比較研究。本文的研究架構,主要將重點分為三大區塊來討論,有「選舉策略」、「組織動員」和「配票方式」,並以泛藍與泛綠兩大陣營的選舉方式來一一探討分析。因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如下-(一)    比較分析第五屆立法委員台北市第一選區選舉之選舉策略。(二)    比較分析第五屆立法委員台北市第一選區選舉之組織動員。(三)    比較分析第五屆立法委員台北市第一選區選舉之配票方式。是以,筆者期望引領出新的或較好的選舉模式與結論。

    AbstractThe Legislator Election in the First Region of Taipei City (Sin Lin, Peitou, Songshan, Xinyi, Neihu and Nangang) is the major scope of this study.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DPP and KMT in The Fifth Legislator Election in first Region of Taipei City will be conducted from the election strategy (including promotion, topics and using of mass media), mobilization (within the Party and local regions) and vote allocation. The major studying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Election Strategy", "Mobilization" and "Vote Allocation". The election approach of KMT and DPP are studied one by one. Therefor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Comparative Research of "Election Strategy" in The Fifth Legislator Election in the First Region of Taipei CityComparative Research of "Mobilization" in The Fifth Legislator Election in the First Region of Taipei CityComparative Research of "Vote Allocation" in The Fifth Legislator Election in the First Region of Taipei CityIt is expected to obtain a new or better model and conclusion of election.

    目次 I 表目錄 II 圖目錄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6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範圍 12 第四節 小結 16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相關理論 21 第一節 名詞解釋與觀念回顧 22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分析 38 第三節 相關理論與分析 45 第四節 小結 55 第三章 政黨之選舉策略探討與比較 59 第一節 國民黨泛藍陣營的選舉策略 64 第二節 民進黨泛綠陣營的選舉策略 73 第三節 兩大陣營的選舉策略之比較 80 第四節 小結 85 第四章 政黨之組織動員探討與比較 89 第一節 國民黨泛藍陣營的組織動員 90 第二節 民進黨泛綠陣營的組織動員 102 第三節 兩大陣營的組織動員之比較 112 第四節 小結 115 第五章 政黨之配票方式探討與比較 121 第一節 國民黨泛藍陣營的配票方式 126 第二節 民進黨泛綠陣營的配票方式 135 第三節 兩大陣營的配票方式之比較 140 第四節 小結 148 第六章 結論 15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54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62 第三節 研究展望 168 第四節 小結 171 參考書目 181 一、 中文書籍 181 二、 中文期刊文章 182 三、 參考網址 184 四、 中文報章社論 185 五、 英文書目 188  表目錄表一:2001年各黨選舉席次與得票率對照表 62 表二:2001年泛藍泛綠陣營選舉席次與得票率對照表 63 表三:第五屆立委選前民調排行表 96 表四:第五屆立委選舉各政黨於各地當選席次表 125  圖目錄 圖一:第四屆與第五屆國民黨立委選舉結果比較條狀圖 2 圖二:第四屆與第五屆民進黨立委選舉結果比較條狀圖 3 圖三:第五屆立委選舉當選情形條狀圖 3 圖四:研究架構圖 10 圖五:研究議題範疇圖 11 圖六:研究範圍焦點圖 15 圖七:泛藍陣營第五屆立委選舉結果堆疊圖 18 圖八:泛綠陣營第五屆立委選舉結果堆疊圖 19 圖九:第五屆立委選舉各政黨當選席次比較長條圖 61 圖十:第五屆立委選舉兩大陣營得票率比例圖 82 圖十一:第五屆立委選舉各政黨得票率比例圖 116 圖十二:第五屆立委選舉兩大陣營當選席次比較長條圖 124

    一、中文書籍
    王滬寧,(1991),《中國大百科全書》,台北:遠流。
    朱堅章譯,Dorothy Pickles、Democracy著(1970),《民主政治》,台北:幼獅。
    任元杰譯,Robert A. Dahl著(1988),《當代政治分析》,台北:巨流。李少軍、尚新建等譯,Held, David著(1995),《民主的模式》,台北:桂冠。
    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等譯,Earl Babbie著(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下〉》,台北:時英。
    馬康莊、陳信木譯,George Ritzer 著(1995),《社會學理論》,台北:巨流。
    馬康莊譯,Jonathan H. Turner 著(1987),《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台北:桂冠。
    張明貴譯,Robert A. Dahl著(1989),《多元政治》,台北:唐山。
    張立平 著(2006),《意識形態與美國外交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
    楊祖均譯,Michael Parenti著(1970),《少數人的民主》,台北:四季。
    陳秉璋 著(1991),《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
    翁秀琪(2001),《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彭諾克(1981),《民主政治理論》,台北:正中。
    鄭自隆(1992),《競選文宣策略:廣告、傳播與政治行銷》,台北:遠流。蔡文輝(1994),《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
    謝康譯,N.S.Timasheff著(1967),《社會學理論》;台北:臺灣商務。二、中文期刊文章
    Larry Diamond(1999),〈民主政治的三個悖論〉,《民主與民主化》,頁153~181,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選舉文化的多元面向〉,《文化研究學會討論會論文》,頁82~85,台北:文化研究學會。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社會學編輯委員會(1993),〈社會學〉,《中國大百科全書》,頁1123,台北:錦繡。
    王業立、楊瑞芬(2001),〈民意調查與政黨提名:1998年民進黨立委提名與選舉結果的個案研究〉;《選舉研究期刊》;第8卷第2期,頁1~7,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包正豪(1998),〈新黨平均配票策略交界之研究-以84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選舉研究期刊》,第5卷第1期,頁93~97,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何金銘先生(1994),〈勝選因素:北高兩市2屆立委選舉比較研究〉;《選舉研究期刊》;第1卷第2期,頁158~165,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孫同文、王家英(1995),〈政綱的引爆作用:1994年香港區議會選舉候選人的策略安排;〉,《選舉研究期刊》,第2卷第1期,頁15~18,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盛杏湲(1998),〈政黨配票與候選人票源的集散度:1983年至1995年台灣地區立法委員選舉的分析〉,《選舉研究期刊》,第5卷第2期,頁69~75,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許勝懋(2001),〈台北市選民的分裂投票行為:1998年市長選舉分析〉,《選舉研究期刊》,第8卷第1期,頁115~121,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張卿卿(2002),〈競選媒體使用對選民競選議題知識與政治效能感的影響-以兩千年總統大選為例〉,《選舉研究期刊》,第9卷第1期,頁1~6,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廖益興(1996),〈政黨在選舉過程的角色及地位〉,《國策期刊》第129期,頁30~33。
    游清鑫(1999),〈競選策略的個案研究: 1998年民進黨台北市第二選區立法委員選舉的觀察〉,《選舉研究期刊》,第6卷第2期,頁149~158,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1996),〈選舉制度、選舉競爭與競選策略:84年北市第二選區立委選舉策略之個案研究〉,《選舉研究期刊》,第3卷第1期,頁130~137,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
    三、參考網址
    Britannica Online Traditional Chinese Edition;http://www.wordpedia.com/ 大耳牛;http://www.southcn.com/news/hktwma/zhuanti/xuanz/jiangh/200111301383.htm  科學人2004年3月號;http://www.sciam.com.tw/favorite/ 〈政治學〉,《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http://ceiba.cc.ntu.edu.tw/demo_theo_prac/database/utilitarianism.html  鳳凰網;http://www.china.org.cn/chinese/haixia/xuanju/80780.htm
    http://ceiba.cc.ntu.edu.tw/demo_theo_prac/database/Public_Choice.html
    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http://mail.tku.edu.tw/cfshih/http://www.ettoday.com/2001/12/02/1071-1230922.htm
    http://www.npf.org.tw/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taiwan/pages4/taiwan301101c.html
    四、中文報章社論
    大耳牛(2001年11月30日),〈配票:身份證號碼、星座、歲數劃分5花8門〉,南方網綜合13版。
    中國時報民意調查組(2001年11月26日),〈北市立委選情第1選區羅文嘉施明德丁守中前3名〉,《中國時報》6版。
    王時齊(2001年11月28日),〈民進黨強制配票 反彈聲起〉,《聯合晚報》4版。(2001年11月28日),〈為羅文嘉站台 陳水扁高喊「配票」〉,《聯合晚報》4版。
    何榮幸(2001年11月12日),〈地方派系、政治家族,已非選戰主流〉,《中國時報》6版。
    江中明(2001年12月3日),〈選黨不選人,民親配票夾殺國民黨〉,《聯合報》6版。
    李氣虹(2001年11月30日),〈配票和棄保效應〉,《聯合早報》4版。
    李英明、陳華昇(2001年8月6日),〈當前政黨選舉策略與困境之評析〉,《聯合報》4版。
    吳典蓉、羅如蘭、黎珍珍、陳嘉宏(2001年11月15日),〈台聯搶獨派票倉,綠軍挖藍色本土票〉,《中國時報》6版。
    吳東野(2001年12月10日),〈「選舉民調、政黨配票、立委選舉制度改革」座談會紀錄〉。
    施正鋒(2001年11月17日),〈3合1,既聯合又鬥爭〉,《聯合報》4版。 施正鋒(2001年11月29日),〈配票與選民的自主性〉,《聯合報》4版。
    莊雨琳(2001年12月1日),〈開票/北市北/立委/羅文嘉飆高,丁守中、林瑞圖、施明德落榜〉,《中國時報》6版。游清鑫(2001年11月23日),〈配票是選舉的藝術〉,台灣政治網6版。
    張啟楷(2001年11月17日),〈雙陳言論 國民黨基層反彈〉,《中國時報》4版。
    張啟楷(2001年11月26日),〈前6強浮現藍綠搶破頭,棄保漸發酵〉,《中國時報》4版。
    張啟楷(2001年12月2日),〈配票成功,綠橘兩營奏捷〉,《中國時報》4版。
    張啟楷、黎珍珍(2001年11月17日),〈提「國民合作」 雙陳向國民黨道歉〉,《中國時報》4版。張嘉慧、王昀(2001年12月2日),〈羅文嘉帶頭謝票吊車尾上榜的王雪峰沒出席〉,《中國時報》4版。
    張麗娜(2001年12月2日),〈謝長廷:政黨政治已經成形,民進黨配票成功、泛藍軍配票失敗〉,東森新聞網。
    詹三源(2001年11月1日),〈民進黨1選區將採配票〉,《聯合報》4版。
    黃福其(2001年11月28日),〈民眾怎麼配票,親民黨尊重選民決定〉,《聯合晚報》4版。
    楊金嚴(2001年11月28日),〈民進黨耳語綠營有人要求羅文嘉分票,羅反制打出搶救文宣,高惠宇也澄清「新黨確保1席」說〉,《聯合報》4版。
    鳳凰網(2001年11月28日),〈泛藍操作棄保,泛綠運作配票〉。
    黎珍珍(2001年11月19日),〈林豐正提合作3條件 顏錦福:扁不以為然〉,《中國時報》6版。
    黎珍珍、羅如蘭、吳典蓉、陳嘉宏(2001年11月19日),〈選情低迷選民觀望組織動員力,寒冬比高下〉,《中國時報》6版。
    聯合報記者連線報導(2001年11月20日),〈候選人如熱鍋蟻,狂唸「急急」如律令〉,《聯合晚報》4版。
    羅如蘭、尹乃菁、徐孝慈(2001年12月2日),〈台、親夾擊,國民黨選票遭分食〉,《中國時報》6版。
    五、英文書目
    Althusser, Louis(1969). “On the Materialist Dialectic: On the Unevenness of Origins”. For Marx. New York: Penguin. Bentley,Arthur(1908). 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Gaertner, S. L., Rust, M. C., Dovidio, J. F., Bachman, B. A., & Anastasio, P. A.(1994).The contact hypothesis: The role of a common ingroup identity on reducing intergroup bias. Small Group Research, 25: 224~249.Horton,John.(ed)(1966).“Order and Conflict Theories of Social Problems as Competing Ideologie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1(May):71-713.Hornsey, M.J., & Hogg, M.A.(2000). Subgroup relations: A comparison of mutual intergroup differentiation and common ingroup identity models of prejudice reduc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6(2): 242~256.March, J.G. & Olsen, J.P.(1989). Rediscovering institutions: 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 New York: Free Press. Mueller, Dennis C.(1996).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iker, William.(1980). Liberalism Against Populism: A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and the Theory of Social Choice. Prospect Heights, IL: Waveland Press.  Von Neumann, John & Oskar Morgenstern(1944).
    The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New York, Wiley.Ware, Alan.(1987). Citizens, Parties and the Stat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