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邱依婷
Chiu, Yi-Ting
論文名稱: 環境藝術觀展者的凝視及其海洋意識:以「潮藝術-國際環境藝術計畫」之社群媒體Instagram為例
The Gazes and Marin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Art Exhibition Visitors: Taking the Posts on the Social Media Instagram related to the “ The NMMST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rt Project ”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黃靖惠
Hwang, Jing-Huey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79
中文關鍵詞: 環境藝術凝視海洋意識內容分析
英文關鍵詞: environmental art, gaze, marine awareness, content analysi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1068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1下載:2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政府於2011年全面推動海洋教育,博物館成為重要的非正式學校教育場域之一。其中,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透過各種教學方式推動海洋教育,因場域特性及環境議題帶動,遂以環境藝術策展企圖串起人與環境、博物館與藝術之關係。本文旨在探討觀展者對於環境藝術作品的看法及對海洋意識的影響,以內容分析法分析社群媒體Instagram的相片及其說明,研究顯示觀展者貼文的內容集中在特定作品,觀展者不易從作品建構出海洋意識,個人凝視的取向也不盡相同。因此建議未來應加強開設海洋教育課程及培育師資,策展時廣泛運用各類海洋教育主題,並加入貼近民眾生活的宣傳內容,以達推廣海洋教育之目的。

    Since the extensive promotion of marine education by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in 2011, museum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informal school education arenas. Among them, the National Museum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promoted marine education through various teaching approaches. Driven by its arena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the Museum thereupon seeks to link up the relations between humans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that between museums and art through environmental art cur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views of visitors towards environmental art and their influence on marine awareness. The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 is used to analyze the photographs and their captions in the social media Instagram.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contents of visitors’ posts center on specific works, from which it is difficult for them to construct their marine awareness; also, the orientations of their personal gazes are not entirely the same. Therefor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efforts be strengthened in offering marine education courses and teacher training; in curation, different marine education themes be extensively used, with publicity content close to people’s life added so as to attain the goal of promoting marine education.

    謝詞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次 IV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海洋意識」與「海洋教育」 5 第二節 博物館之環境藝術教育 13 第三節 「觀光凝視」的意涵與研究 16 第四節 本章小節 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3 第一節 社群媒體資料蒐集 23 第二節 內容分析法 25 第四章 潮藝術計畫之海洋教育意涵分析 36 第一節 計畫緣起與執行 36 第二節 展出作品之海洋教育意涵 47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觀展者的貼文分析與海洋意識 49 第一節 觀展者貼文的潮藝術計畫作品 49 第二節 觀展者貼文的海洋教育主題內容 52 第三節 展覽內容對於觀展者的海洋意識建構情形 6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71 第一節 結論 71 第二節 建議 72 參考文獻 76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2017)。臺灣博物館名錄。2017年9月8日,取自http://www.cam.org.tw/museumsintaiwan。
    王天佑、黃芳銘(1999)。中大學生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調查研究。中大社會文化學報,8,189-216。
    李如菁(2018)。運用智慧型手機提升博物館學習經驗的策略思考─從互動經驗模式談起。臺灣博物季刊,137,82-83。
    李秀卿(2008)。海洋教育類目表之建構及其應用─以國民小學社會領域教科書為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何青蓉(2000)。從終身教育談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學季刊,14(2),7-14。
    吳靖國(2009)。海洋教育:教科書、教師與教學。台北市:五南圖書。
    吳靖國(2010)。中小學海洋教育課程綱要之檢討與重構。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2,25-46。
    吳靖國、王嘉陵、張正杰、蔡良庭(2018)。海洋教育融入師資培育課程的檢討與建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0),17-21。
    吳玲毅、張耕瑄(2017)。連結:一個科學博物館的環境藝術行動 潮藝術─國際環境藝術計畫三年回顧。基隆市: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金麟(2016)。個人攝影,社群分享與形象展示:年輕世代在Instagram上的自我呈現。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之丞、張簡智挺、曾瑞蓮(2017)。科學博物館推動環境教育—澳洲與臺灣經驗之比較研究。博物館學季刊,31(3),55-77。
    林依玫(2016)。旅行者凝視下的旅遊地方意象與自我認同之機轉。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秀雲譯(201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M. Sturken & L. Cartwright原著)。臺北市:雙葉書廊。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五版)。臺北市:五南圖書。
    范雪凌(2000)。海洋環境教育概念階層表之建構及中小學教科書涵括海洋概念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耿鳳英(2017)。突破與創新—論國家博物館展示的新視野。博物館學季刊,31(3),79-98
    郭淇瑋(2013)。〈消費凝視,凝視消費〉——以凝視奇觀進行的收編與實踐,以寶藏巖國際藝術村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教育部(2017)。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自然科學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海洋教育)。臺北市:教育部。
    陳品秀、吳莉君譯(2013)。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全新彩色版)(M. Sturken & L. Cartwright原著)。臺北市:城邦文化。
    陳百齡、鄭宇君、陳恭(2016)。社群媒體資料分析:特性和歷程的初探。傳播文化,15,48-90。
    陳律歆(2010)。環境藝術教育課程發展及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指南國小低年級校本課程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麗玉(2015)。我國海洋相關博物館推動海洋教育實況調查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黃宛瑜譯(2016)。觀光客的凝視3.0(J. Urry & J. Larsen原著)。臺北市:書林。
    黃馨慧(2014)。看我在哪玩:臉書中介下的遊玩展示文化現象。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許良政、鄭素津(2005)。不同區域學生的環境知覺之研究,東方學報,25,125-145。
    張芳慈(2012)。觀光凝視、觀光真實性與地方依戀影響關係之研究——以原住民部落觀光為例。國立高雄餐飲大學旅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現在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美智(2003)。環境藝術教育之理論建構與教育實驗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耕瑄、邱依婷、吳玲毅、何林泰 (2017)。環境藝術家與科學博物館的跨界對話:以海科館潮藝術計畫為例。第七屆博物館研究國際雙年學術研討會,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張凱強(2009)。觀展世界中的台灣龐克:以展演典範論龐克族群之自我認同建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譽騰譯(2016)。博物館重要的事(S. E. Weil原著)。臺北市:五觀藝術。
    張繼文(2014,10月)。是「誰」的視覺文化?論觀光凝視與視覺藝術。論文發表於2014視覺藝術「中介」研討會暨文化創意動畫產業產學論壇,國立屏東大學。
    曾宇珍等譯(2004)。博物館學:德語世界的觀點(Friedrich Waidacher原著)。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湯敏如(2011)。大學生海洋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游美慧(2011)。臺灣民眾海洋意識之探討。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基隆市。
    博智研究論文寫作指導網。量化、質化研究。2017年9月8日,取自http://www.embarich.com/Research.html。
    漢寶德(2004)。科學、藝術、博物館。論文發表於博物館、知識建構現代性學術研討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法。載於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頁809-831)。臺北市:東華。
    謝孟瑾(2016)。自媒體時代下臺灣年輕讀者眼中之城市意象——以Instagram照片中的上海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臺南市美術館籌備處(2016)。藝術振興地方。臺南美術,3,8-10。
    蔡丞皓(2014)。臺灣大學生之海洋環境意識研究分析。國立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劉君祺(2017)。博物館與「我」—以個人數位服務促進博物館參與。博物館學季刊,31(1):27-57。
    羅綸新(2015)。淺談博物館教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4),74-76。
    Instagram台灣女性用戶多 熱衷追新事物(2018)。檢索自https://www.cool3c.com/article/97614(2018/11/22)
    Instagram再更新演算法 按時排序的貼文終於回來了!(2018)。檢索自https://cnews.com.tw/003180323a01-3/(2018/11/22)
    八成以上台灣人愛用Facebook、Line坐穩社群網站龍頭 1人平均擁4個社群帳號 年輕人更愛YouTube和IG(2018)。檢索自https://www.iii.org.tw/Press/NewsDtl.aspx?nsp_sqno=1934&fm_sqno=14(2018/11/22)
    社群經營者注意!Instagram公開演算法,6因素影響貼文排序(2018)。檢索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9367/instagram-algorithm(2018/11/22)
    Burcaw, G. E. (1997). 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 London: Alta Mira Press, A Division of Sage.
    你上傳的Instagram照片,正免費幫Facebook訓練AI模型?(2018)。檢索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8994/facebook-trained-image-recognition-ai-instagram-pics(2018/11/22)
    掠奪或是永續? 孩子的海洋教育不能等(2016)。檢索自https://e-info.org.tw/node/200410(2019/5/28)
    Hungerford, H. R., Litherland, R. A., Peyton, R. B., Ramsey, J. M., & Volk, T. L. (1990). Investigating and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actions: Skill development program. Champaign, IL: Stipes.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2012). Museum definition. Retrieved Sep. 11, 2017, from http://icom.museum/the-vision/museum-definition.
    Jenks, C. (1995). The centrality of the eye in western culture. In C. Jenks (Ed.).Visual culture (pp.1-25). London: Routledge.
    Fletcher, S., Potts, J., Pike, K., & Heeps, C. (2009). Public awareness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the UK. Marine Policy, 33(2), 370-37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