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簡秀雲
Chien, Hsiu-Yun
論文名稱: 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參與志願服務與生活適應之研究
Volunteer Participation and life adap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指導教授: 陳貞夙
Chern, Jen-Suh
口試委員: 林月仙
Lin, Yueh-Hsien
吳亭芳
Wu, Ting-Fang
口試日期: 2020/08/10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2
中文關鍵詞: 大學生自閉症志願服務學校適應
英文關鍵詞: School adapta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Autism, Volunteer Service
研究方法: 調查研究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1042
論文種類: 代替論文:專業實務報告(專業實務類)
相關次數: 點閱:34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與臺北市之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參與志願服務情形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並瞭解參與志願服務與學校適應之現況、差異情形及其之間的關聯。研究方法以「大學生學校適應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並以88名自閉症學生為研究對象,將蒐集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等進行應用統計分析討論。茲將主要發現歸納如下:
    一、 就讀不同學院類組的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學校適應、生活適應、學習適應、社會適應、生涯展望及自我決策的表現具有顯著差異。
    二、 不同學業表現的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學校適應、生活適應及學習適應的表現具有顯著差異。
    三、 有、無戀愛經驗的大專自閉症學生在社會適應具有顯著差異。
    四、 參與志願服務的方式的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生涯展望具有顯著差異。
    五、 參與志願服務自覺和家人關係變化的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社會適應具有顯著差異。
    六、 參與志願服務自覺和朋友同儕關係變化的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學校適應、生活適應及學習適應及社會適應具有顯著差異。
    七、 未來一年願意持續服務的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在學校適應及社會適應具有顯著差異。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教育主管機關、學校行政單位及後續研究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tatus of participation in volunteer service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olunteer participation and life adap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autism in New Taipei City and Taipei City. The "University Student School Adaptation"questionnaire was used for survey of a total of 88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autism in New Taipei City and Taipei City. The data collected was analysized descriptively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as calculated to s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us of participating in volunteer service and social adaption. The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school adaptation, life adaptation, learning adaptation, and social adaptation among students in different colleges.
    2.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academic performances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chool adaptation, life adaptation and learning adaptation.
    3. The different love experience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social adaptation.
    4. The methods of participating in volunteer service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career development.
    5. Family relationship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ocial adaption.
    6. Peer relationship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chool adaptation, life adaptation, learning adaptation and social adaption.
    7. The motivation of participating in volunteers within next year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chool adaptation and social adap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e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 school administrations and correlated studies in the future.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回顧 9 第一節 自閉症的特質 9 第二節 自閉症學生生活適應的意涵及其相關研究 20 第三節 青年志願服務與特殊勇者志願服務之探討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49 第三節 研究測量工具 53 第四節 研究程序 5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9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參與志願服務現況 66 第二節 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現況 74 第三節 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背景變項在學校適應之差異 80 第四節 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志願服務變項在學校適應之差異 99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121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25 參考文獻 129 附錄一 大學生學校適應問卷知情同意說明頁 145 附錄二 大學生學校適應問卷(問卷說明語) 146 附錄三 問卷調查表出借同意書 152

    壹、中文部份
    中央通訊社(2012):志工臺灣:創造臺灣價值散發生命能量。臺北:中央通訊社。
    毛治筑(2009):我心深處~探討高功能自閉症大學生生活壓力源之研究(未出版)。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屏東。
    王大延(2005):自閉症者的社會發展。教師天地,136,54-60。
    王天苗(2014):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97學年度國中問卷(D00095)。取自中央研究 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
    王少芸(2017):服務學習與志願服務比較及學校課程融入服務學習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111,23-43。
    王文伶、丁政本、鄧若瑩(2016):輕度障礙、資優以及一般國中學生因應普通班學習活動的適應現況與其影響因素。特殊教育學報,44,1-36。
    王欣宜主編(2017):自閉症學生的教育輔導: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王冠中(2014):高中職普通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與支持系統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王華沛(1990):台北市國小自閉症兒童教育安置現況調查及其學校生活適應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王雅奇(2014):表達性藝術暨才能發展課程對自閉症會話能力優異青年社會互動與焦慮行為之影響(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學系博士論文,臺北。
    王慧婷(譯)(2010):亞斯伯格症與霸凌問題:解決策略與方法 (Nick Dubin著:Asperger Syndrome and Bullying:Strategies and Solutions)。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2007)
    丘彥南、賴孟泉、徐如維、劉弘仁(2011):DSM-5 診斷標準的改變第一部份。台灣精神醫學會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專欄,17-21。取自http://www.sop.org.tw/Dsm5/Folder/ 2011_03/20111003.pdf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2019):自閉症類群障礙。取自http://www.tscap.org.tw/TW/NewsColumn/ugC_News_Detail.asp?hidNewsCatID=7&hidNewsID=129
    田統成、于曉平(2021):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男孩-兩位自閉症譜系青少年的追愛歷程之敘事探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46(1),59-84。
    立法院公報(2013):委員會記錄,102(37),464-466。
    全國宗教知訊網(2019):德蕾莎修女。取自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Content?ci=2&cid=308
    朱怡亭(2018):受助與助人-口腔癌病友參與志願之經驗探討(未出版)。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南投。
    江文慈(1999):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
    江文慈(2004):大學生的情緒調整歷程與發展特徵。教育心理學報,35(3),249-268。
    江文慈(2004):正視校園中的欺凌事件。諮商與輔導(221),6-10。
    江孟恩(2018):攜手走向愛情-輕症自閉症的愛情經驗。(未出版)。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江淑瑩(2007):大學生服務性社團參與、人際關係及人生目標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7):八十六年青(少)年調查系列之二青年對志願服務之看法。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0):《青年志願服務工作手冊》。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4):e世代就是愛服務-有關中學生服務與學習的十六則小故事。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5):九十三年國內青年參與志願服務與服務學習現況調查。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何北音(2007):揚帆,航向大學新生活---亞斯伯格青年之個案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何善欣(譯)(2005):亞斯伯格症:寫給父母及專業人士的實用指南(原作者:Tony Attwood)。臺北:久周。
    何福田(1991):大專院校學生參與社會服務之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 會委託專案研究,青年輔導研究報告之七十四。
    何慧玥(1993):大專聽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何菀婷(2012):國小融合教育亞斯伯格學童教學策略介入改善學校適應歷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糸碩士論文,臺東。
    吳秀玉(2015):癌症病友團體志願服務參與動力之研究(未出版)。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吳佳蒨、紐文英(2012):社交技巧訓練對高功能自閉症及亞斯伯格症者介入成效之後設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7(2),29-57。
    吳明隆、張毓仁(2018):SPSS問卷統計分析快速上手祕笈。臺北:五南圖。
    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市:知誠。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25-50。
    吳芝儀(2012):大專青年就業力,就業職能與職場職能之內涵探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0(2),1-45。
    吳淑美(1998):學前融合班教學理念篇。臺北:心理。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臺北,五南。
    吳碧玉(2018):自閉症青少年心理健康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吳靜欣(2013):身心障礙者投入志願服務經驗之研究(未出版)。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
    呂雅燕(2004):大學社團參與經驗對其畢業後生涯發展影響之研究─以東吳大學畢業生為例(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李坤崇(1992):國中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7,75-94。
    李宗派(2005):各國志願服務推廣現況與趨勢。臺北:中華救助總會社會福利論壇。
    李宜芬(2010):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參與志願服務對自我成長影響之探索性研究—以南部地區為例(未出版)。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臺南。
    李國生(2008):新移民配偶擔任志工的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桃園縣新移民學習中心為例(未出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李瑞金(2005):各國志願服務推廣現況與趨勢。臺北:中華救助總會社會福利論壇。
    周玉真(2003):大學新生生活壓力的內涵初探。諮商與輔導,214,38-44。
    林芝安(2004):潘怡寧 垂死之家的微笑天使。取自http://new.cwk.com.tw/catalog_view.php?db=cw&id=300。
    林坤燦、羅清水、邱瀞瑩(2008):台灣地區大專校院身心障礙學生休退學現況調查研究,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10,1-19。
    林怡汝(2014):輕度自閉症青少年自我概念與多元智能相關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林美珠(1994):家庭主婦參與志願服務對家庭關係之影響(未出版)。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林效荷(2014):近年各級學生輟學及休退學概況分析。2019年10月31日。自:https://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103_all_dropout.pdf
    林真平(2002):身心障礙大學生壓力因應歷程之探討(未出版)。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林清江(2000):大學的社會功能。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2039/
    林 淑(2012):大學生參與結合學生社團之服務學習經驗及其與就業力關係研研究-以台灣北區大學生為例(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林勝義(2006):志願服務與志工管理:做快樂的志工及管理者。臺北:五南。
    林祺鈞(2014):志願服務工作者使用志願服務資訊整合系統滿恴度調查(未出版)。靜宜大學資訊傳播工程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邱子華(2016):以符號互動論觀點探討國小普通班高年級自閉症學生之學校適應(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邱妤芳(2016):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與R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五南。
    俞和萱、林純真(2014):初探亞斯伯格症高中生之升學轉銜議題。特殊教育發展期刊,57,71-84。
    施清嵐(2003):台北市高職特教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柯麗卿、林建宏(2007):國小低年級提早入學資優兒童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6,27-53。
    凃金堂(2010):SPSS與量化研究。臺北:五南。
    洪常耘(2012):青少年參與志願服務相關因素與正向發展經驗探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臺北。
    胡致芬(1988):國小一年級自閉症兒童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夏瑋瑄(2012):身心障礙大學生的愛情經驗探究(未出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復健諮商所碩士論文,高雄。
    孫沐紅(2018):非大陸籍中年新住民女性參與志願服務生命經驗之敍事研究(未出版)。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
    袁宗芝(2007):青春期自閉症者的友誼發展與變異歷程之敘說探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14):心有餘而時間不足國中生志願服務參與不到五成。取自https://tfcfrg.ccf.org.tw/?action=reply_text&class_id=&did=2542&order_by=5&page_totle=10&page=15
    高惠娟(2007):亞斯伯格症青少年學校經驗之探究(未出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彰化。
    張正芬、吳佑佑(2006):亞斯伯格症與高功能自閉症早期發展與目前症狀之初探。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1,139-164。
    張正芬(2003):自閉症學生之質與輔導。臺北市東區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編印,自閉症教戰手冊—學校如何協助自閉症學生,3-12。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張春興(199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英陣(2004):世界主要國家志願服務推展現況與策略之研究。臺北:內政部。
    張英鵬(2001):我國大專身心障礙學生之生活品質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273-307。
    張喜凰(2010):國小普通班自閉學生學校適應與學校支持之研究-以中部地區例(未出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彰化。
    張欽星(2009):從增能賦權觀點探究新移民女性參與志願服務的學習經驗(未出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
    張頌琦(2008):以充權觀點檢視越籍新移民女性「志工」的社會參與經驗(未出版)。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張銀富(1985):大專學生社團服務活動調查研究。高雄:復文。
    教育部(2002):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5
    教育部(2005):大學生學習及生活意向週查報告。臺北:教育部統計處。
    教育部(2019):107學年度大專校院一覽表。取自https://ulist.moe.gov.tw/Browse/UniversityList
    教育部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臺(2019):校8.提供學生住宿人數及其比率-以「校」統計。取自https://udb.moe.edu.tw/DetailReportList/%E6%A0%A1%E5%8B%99%E9%A1%9E/StatStudentDormitory/Index
    教育部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臺(2019):學校類別。取自https://udb.moe.edu.tw/Introduction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2019):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青年志工推動計畫。取自https://www.yda.gov.tw/content/qanda/contents.aspx?&SiteID=563426067575657313&MmmID=563620322061516742&SSize=10&MSID=2013082018035966545
    教育部特教通報網(2019):107學年度大專院校各縣市特教類別學生數統計(身障)。取自https://www.set.edu.tw/Stastic_WEB/sta2/doc/stuF_sch_spckind_4/stuF_sch_spckind_4_20190528.asp
    梁碧明、林瑾宜(2010):淺談大專校院中的亞斯伯格症學生與資源教室服務。雲嘉特教期刊,11,53-60。
    莫少依、張正芬(2014):不共脈絡性:輕症自閉症學生的人際互動特徵。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9(2),33-59。
    莫少依(2016):從發現典範探討輕症自閉症青少年社會互動進步(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
    莊育達(2018):大專青年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經驗與生涯發展研究(未出版)。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嘉義。
    莊清如(2014):亞斯伯格症大學生復原力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許天威、蕭金土、吳訓生、林和姻、陳亭予(2002):大專校院身障礙學生學校適應狀況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6),159-198。
    許家菱(2013):家長支持子女參與服務學習之研究(未出版)。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
    許雅惠(2013):歐盟教育訓練整合架構下的志願服務發展與策略。台灣社區工作與社區研究學刊,3(2),109-141。
    郭壽旺(2009):參考美國「國家服務法案」:打造優質青年志工,提升臺灣國際競爭力。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陳依芬(2008):忍的情調策略及其對心理適應之影響(未出版)。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陳武雄(1998):志願服務理念與實務。臺北:中華民國志願服務協會。
    陳武雄(2009):志願服務的推展策略。新北市志工季刊(6)。取自http://vtc.org.tw/ch/modules/magbook/page.php?tbdsn=63
    陳玫君(2007):以當事人觀點為本的教學方案改善一位國小高功能自閉症學生的學校適應(未出版)。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南。
    陳冠杏(1998):台北市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與學校支持系統之狀況調查(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陳秋惠(2010):參與準備班之國小一年級普通班自閉症學童學校教育(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陳珮菱(2004):職災倖存者參與工傷志願服務之研究:以中華民國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之志工為例(未出版)。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陳慧萍(2007):台北縣國小亞斯伯格學童學校適應與支持系統之調查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陳錦鍚(2017):大專生生涯自我效能、復原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陳麗如(2008):大專校院身心障礙學生生活困擾與資源運用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3(3),25-54。
    彭淑貞(2010):新移民女性參與志願服務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未出版)。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桃園。
    彭淑華、吳正煌(2019):青年發展。中華民國教育年報,565-584
    曾華源、曾騰光(2003):志願服務概論。臺北:揚智。
    曾華源(2002):中等學校推動青年參與社區兩性平等服務方案。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委託研究。
    曾詩婷(2015):亞斯伯格症大學生同儕人際經驗及因應之探究(未出版)。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曾馨瑩(2008):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幼小銜接與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未出版)。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身心障礙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曾騰光(1994):大學生對志願工作特質的認知和參與意願之研究。東海學報,35,151-172。
    費文柔(2018):大專校院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與學校支持服務之個案研究:以北部大學為例(未出版)。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馮 燕(2005):台灣青少年志工參與現況大調查。保德信青少年基金會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市。取自https://www.o-pa.com.tw/test/soc/Other/research/index.asp
    黃育智(1986):大專學生社會服務論見選輯。臺北市: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黃迎春(2011):大學通識教育課程中的生命探索 -以戲劇與表達溝通課程為例,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8,197-219。
    黃雅容(2006):解析大學生打工對間時分配的影響。學生事務-理論與實務,45(2-4),161-170。
    黃源協(2003):身心障礙福利發展趨勢與內涵-國際觀點的分析。社區發展季刊,104,342-360。
    黃裕惠(2011):高職特教班心智障礙學生的焦慮等值行為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
    黃獻戊(2019):大專身心障礙學生希望感、生意義感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高雄。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2012):新北市政府教育局推展學校服務學習實施要點。取自https://friendly.tw/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50
    楊宗仁、張雯婷、楊麗娟(譯)(2005):亞斯伯格症:教育人員及家長指南。(Myles, B. S., & Simpson, R. L.著)。臺北:心理。
    楊宗仁(2010):做、看、聽、說:自閉症兒童社會溝通技能介入手冊。臺北:心理。
    楊國德(2006):志願服務社團提供非正規學習的角色與功能。成人及終身教育雙月刊,11期,28-37。
    楊淨瑜(2019):高中職自閉症學生學校適應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中原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桃園。
    楊蓓瑛(2019):身心障礙成人參與志工服務歷程之研究(未出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南投。
    楊蕢芬(2005):自閉症學生之教育。臺北:心理。
    萬明美、張照明、陳麗君(1997):大學視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及大學同儕對其態度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2,1-39。
    葉靜倫(2016):公益交流站NPOst.tw。志願服務改變了誰?(上):來去匆匆,還是能做個好志工。取自https://npost.tw/archives/26704
    葉靜倫(2016):公益交流站NPOst.tw志願服務改變了誰?(下):志工幫倒忙?主辦單位負大半責任。取自https://npost.tw/archives/26719
    詹育欣(2015):探討三位母親對高功能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子女學校適應之經驗與觀點(未出版)。臺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9):臺北市各級學校推展服務學習實施要點。取自https://www.doe.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49B5DF1BA2545AD7&s=F66B0328C3B8A316
    劉昀青(2017):「生病!我也要去上學!」以生態系統理論談討臺北市自閉症學園方案(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劉偉仕、林祥源(2014):青春期的成長與精神健康。臺北:衛生福利部。
    劉萌容(2008):「自閉症光譜量表」—Autism-spectrum Quotient 中文成人版之預測效度及相關因素分析。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3(1),73-92。
    蔡文哲(2013):星星小孩,擁抱陽光。臺北:心靈工坊。
    蔡明富(2011):特殊教育中有無伴隨品行疾患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的學校與家庭適應研究。應用心理研究,49,31-63。
    蔡明學(2015):台灣地方推展志願服務簽約委外之研究:以桃園市志願服務教育訓練為例(未出版)。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
    蔡昕璋(2015):大學生參與社會行動之反思:以外語相關科系學生參與自發性志願服務與服務學習方案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48-55。
    蔡漢賢(2001):對聯合國推行2001年國際志願服務年建議的回應-民間版志願服務白皮書初稿。社區發展季刊,93,76-105。
    蔡漢賢(2008):國際志工年與我國土願服務-助人榮、服務槳的推行與我國志願服務-助人榮、服務樂的推行與開拓。社區發展季刊,123,201-211。
    衛生福利部(1997):身心障礙者鑑定作業辦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aspx?pcode=L0020020
    衛生福利部(2001):志願服務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131
    衛生福利部(2017):105年志願服務調查研究報告。臺北: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9):地方政府社會處(局)所轄志工按年齡別分。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S/cp-2979-14035-113.html
    鄭津妃、張正芬(2014):融合教育的績效:SNELS 資料庫國中障礙學生的學校適應與滿意。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9(3),81-109。
    鄭淑芬、王天苗、洪永泰、蔡欣玶(2011):特殊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失敗樣本分析研究-以96學年度調查資料為例。特殊教育學報,33,125-150。
    盧麗茹(2016):聽聽他的聲音-一位輕度自閉症青年情緒調適歷程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蕭惠伶(2001):融合教育下身心障礙幼兒社交技能與社會地位之研究(未出版)。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賴孟泉、高淑芬(2010):自閉症群類。台灣醫學,14(4),401-411。
    謝俊慶(2008):新移民女性志工參與社區服務歷程之研究—以新庄社區為例(未出版)。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嘉義。
    鍾惠媄、江秋樺(2018):自閉症類群障礙大專生身心特質及輔導實務。雲嘉特教期刊,28,22-29。
    顏瑞隆、張正芬(2012):從生態系統理論談自閉症學生的學校適應。特殊教育季刊,124,11-19。
    羅丰苓(2012):國中融合教育中身心障礙受凌學生遭受普通班同儕霸凌之經驗及輔導歷程研究-以一所國中為例(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臺北。
    羅玉慧(2009):亞斯伯格症青少年之負向思考(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碩士論文,臺北。
    嚴麗娟(譯)(2010):與亞斯伯格症快樂共處:克服AS成年挑戰的心靈地圖+實用策略。(原作者:Michael John Carley著),臺北:智園。
    竇希皓(2006):大學社團領導人心理社會發展之探究—以服務性社團為例(未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臺北。 

    貳、英文部份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Retrieved October 24, 2013,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dsm5.org/Pages/Default.aspx
    Anderson, S., & Morris, J. (2006). 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 for people with Asperger Syndrome. Behavioural and Cognitive Psychotherapy, 34(3), 293-303.
    Attwood, T. (2007).The complete guide to Asperger’s Syndrome. London, England: Jessica Kingsley
    Barnhill, G. P. (2001). What is Asperger syndrome?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36, 259-265.
    Baron-Cohen, S., Wheelwright, S., Skinner, R., Martin, J., &Clubley, E.(2001). Asperger syndrome/high-functioning autism, males and females,scientists and mathematician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Disorders, 31(1), 5-17.
    Bauminger N, Shulman Cand Agam G (2004) The link between perceptions of self and of social relationshipsin high-function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of Developmental and Physical Disabilities, 16(2), 193–214.
    Bellini, S. (2004). Social skills deficits and anxiety in high-functioning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 Disabilities, 19(2), 78-86.
    Borden, M. C., &; Ollendick, T. H. (1994). An examination of the validity of social subtypes in Autism.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4, 23–37.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ural sciences(2nd.ed) Hillsdale, NJ: Earlbaum.
    Eide, A. H., & Roysamb, E. (200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vel of disabilit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ocial activity, and social networks.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47(2), 1165-1183.
    Frith,U.(2004).Confusions and controversies about Asperberg syndrom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5(4), 672-686.
    Gillberg, I. C. , & Gillberg, C. (1989). Asperger Syndrome-Some Epidemiological Considerations: A Research Note. 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30(4), 631-638.
    Gresham, F. H. (1986). Conceptual and definitional issues in the assessment of children’s social skills:Implications for classification and training.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15(1), 3-15.
    Koegel,R. L., Vernon, T. W.,&Koegel, L. K.(2009).Improving social initiations in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using reinforcers with embedded social interactions.Journal of Autism &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9, 1240-1251.
    Kuusikko, S., Pollock-Wurman, R., Jussila, K., Carter, A. S., Marja-Leena M., Ebeling,H., Pauls, D. L., & Moilanen I. (2008). Social anxiety in high-functioning childrenand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and Asperger syndrome. Journal of Autism and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8 (9), 1697-1709.
    Little, C. (2002). Which is it? Asperger’s Syndrome or Giftedness? Defining the Difference. Gifted Child Today, 25, 58-63.
    Mulroy, E. (2004). University civic engagement with 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s: Dispersed or coordinated models? Journal of Community Practice, 12(3/4), 35-52.
    Murphy, K. R., & Myors, B. (2004).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A Simple and General Model for Traditional and Modern Hypothesis Tests (2nd ed.). Mahwah, NJ: Erlbaum.
    Myles, B. S. & Simpson, R. L. (2002). Asperger Syndrome: An Overview of Characteristics. 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17, 132-137.
    Nevill,R. E. A. &White,S. W. (2011).College Students’ Openness Towar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mproving Peer Acceptance. J Autism Dev Disord, 41, 1619-1628.
    Newcomb, A. F., &; Bagwell, C. L. (1998). The developmental significance of children’s friendship relations. In W. M. Bukowski, A. F. Newcomb, &; W. W. Hartup (Eds.), The company they keep: Friendship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pp. 289-321).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lweus, D. (1992). Victimization by peers: antecedents and long term outcomes. In Social Withdrawal,Inhibition and Shyness in Children(pp. 315-341), Rubin, K. H. and Asendorf, J. B. (Eds). Hillsdale, N. J.
    Shattuck, P. T., Seltzer, M. M., Greenberg, J. S., Oremond, G. I., Boit, D., Kring, S., Lounds, Lord., C. (2007). Change in autism symptoms and maladaptive behaviors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rs, 37(9), 1735-1747
    Tantam, D. (2003). The challenge of adolescents and adults with Asperger syndrome. Child Adolesc Psychiatr Clin N Am, 12(1), 143-163.
    Weiss, M. J., & Harris, S. L. (2001). Teaching social skills to people with autism. Behav Modif, 25(5), 785-802.
    Wing, L., & Gould, J. (1979). Severe impairments of social interaction and associated abnormalities in children: Epidemiology and classification.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9, 11-29. doi:10.1007/BF01531288

    無法下載圖示 電子全文延後公開
    2026/08/1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