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鄭沛瑩
論文名稱: 《易傳》「幾」「神」思想研究
指導教授: 賴貴三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2
中文關鍵詞: 時位道德知幾神化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3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以《易傳》為主,兼參考歷代各家註《易》之作,以及後人對《易傳》的研究及論述,專題研討有關《易傳》中的「幾」、「神」思想。在研究方法上,透過對《易傳》「幾」、「神」字義的探究,綜理《易傳》所見「幾」、「神」用字,結合時位觀點與道德論述,分析歸納「幾」、「神」之內涵思想。
    全文分別六章為: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文獻探討,以及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第二、三章,分別說明「幾」、「神」文字意涵。第四章到第五章,則透過《周易》時位觀與道德論的層面,分析歸納其在卜筮及道德上的意義。第六章總結全文,透過前文的論述,歸結出《易傳》之「幾」「神」蘊涵著神妙之玄思,其變化微妙、生生不已,是為「體用一源,顯微無間」。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 第四章 研究步驟 9 小結 10 第二章 《易傳》「幾」字意涵 13 第一節 「幾」字的意義 13 一、「幾」字探源 13 (一)「幾」字从「 」 14 (二)「幾」字从「戍」 14 二、《易傳》所見「幾」字的意義 14 (一)通行本與帛書本《易傳》所見「幾」字綜理 15 (二)《易傳》「幾」義分析 16 第二節 「幾」字的多元面向 20 一、有無變動之幾微 20 (一)事變之始 21 (二)意動之初 22 二、吉凶禍福之幾兆 23 (一)防漸於微 23 (二)化危為安 24 三、天地萬物之生幾 25 (一)屈伸相感 25 (二)天地生生 25 小結 26 第三章 《易傳》「神」字意涵 29 第一節 「神」字的意義 29 一、「神」字探源 29 (一)「神」字从「示」 29 (二)「神」字以「申」兼聲義 30 二、《易傳》所見「神」字意義 31 (一)通行本與帛書本《易傳》所見「神」字綜理 31 (二)《易傳》「神」義分析 34 第二節 「神」思的多元意涵 43 一、鬼神觀念 43 (一)鬼神觀念的轉變 43 (二)鬼神為聚散變化 46 二、神道設教 47 (一)神道之四時不忒 47 (二)由觀以設立教化 48 三、神化境界 51 (一)入神而達於窮神 51 (二)德業與天地同流 52 四、神明智慧 53 (一)人的價值與地位 53 (二)心靈之明覺妙用 54 五、神知妙用 55 (一)至神之寂然感通 55 (二)神與知相互為用 56 六、神妙不測 56 (一)一陰一陽之道 56 (二)妙用不測之神 57 小結 58 第四章 「幾」「神」思想與時位觀 61 第一節 《周易》的時間觀念 61 一、《周易》時觀的基本形態 61 (一)周而復始 62 (二)變動不居 62 二、《周易》時觀的主要內涵 63 (一)天時──觀天察時 63 (二)卦時──卦以存時 64 第二節 《周易》的爻位觀念 71 一、爻位結構 71 (一)分陰分陽 71 (二)下中上位 72 (三)天地人位 72 二、爻位關係 72 (一)承乘敵應 73 (二)內外往來 74 三、爻位變化 75 (一)漸進推移 75 (二)對立轉化 76 四、爻位吉凶 77 (一)初上無位 77 (二)二五多吉 79 (三)三凶四懼 79 五、爻位象徵 80 (一)空間位置 81 (二)倫理地位 81 第三節 觀時位而察「幾」「神」 82 一、時位發展之「幾」 82 (一)掌握發展律則以知幾 83 (二)君子居《易》俟命而研幾 84 二、時位變化之「神」 86 (一)運妙萬物而察神 86 (二)變化交感以通神 88 小結 89 第五章 「幾」「神」思想與道德論 91 第一節 《周易》天道概論 91 一、儒家「天」的概念 91 (一)孔孟與《中庸》「天」的概念 91 (二)《易傳》「天」的概念 94 二、《易》「道」的內涵 95 (一)天地之道 95 (二)聖人之道 98 第二節 《周易》德行修養 100 一、憂患意識 100 (一)力求寡過 100 (二)自覺復仁 101 二、反身修德 101 (一)以九卦為修德之具 101 (二)〈震〉雷示以恐懼修省 105 (三)知德合一以契天道 112 第三節 修德知幾以達天道神妙 113 一、天道變化──「神」而「幾」 113 (一)觀天之道為「神」 114 (二)生物之心為「幾」 114 (三)變化之妙在「幾」「神」 114 二、進德修業──「幾」而「神」 115 (一)君子知「幾」不諂瀆 115 (二)聖人盛德而「神」化 116 三、天人合德──「幾」通「神」 117 (一)天人合德 117 (二)「幾」「神」相通 118 小結 118 第六章 結論 121 一、《易傳》「幾」「神」涵神妙玄思 121 二、《易傳》「幾」「神」為體用一源 122 參考文獻 125

    一、古籍專著(依作者時代先後為序)

    1.《爾雅》,《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1月再版。
    2.﹝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9月初版十二刷。
    3.﹝魏﹞王弼:《周易略例》,《周易二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一刷。
    4.﹝魏﹞王弼、﹝晉﹞韓康伯:《周易王韓注》,《周易二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一刷。
    5.﹝唐﹞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0年1月再版。
    6.﹝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2月臺一版第二次印刷。
    7.﹝北宋﹞周敦頤:《周子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9月臺一版。
    8.﹝北宋﹞程頤:《周易傳》,臺北:藝文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5月初版四刷。
    9.﹝北宋﹞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初版。
    10.﹝北宋﹞張載:《正蒙》,《張載集》,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一刷。
    11.﹝北宋﹞張載:《橫渠易說》,《張載集》,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3月初版一刷。
    12.﹝南宋﹞朱熹:《周易本義》,《周易二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一刷。
    13.﹝南宋﹞朱熹:《四書集註》,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3月再版。
    14.﹝南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第5次印刷。
    15.﹝南宋﹞項安世:《周易玩辭》,《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3月初版。
    16.﹝南宋﹞楊萬里:《誠齋易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3月初版。
    17.﹝明﹞來知德:《來註易經圖解》,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6月二版八刷。
    18.﹝明﹞王夫之:《周易內傳》,《船山易學》,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1年,5月初版。
    19.﹝清﹞李光地:《周易折中》,臺中:瑞成書局,2001年10月一版二刷。
    20.﹝清﹞惠棟:《周易述》,《惠氏易學》,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1年8月再版。
    21.﹝清﹞惠棟:《易漢學》,《惠氏易學》,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81年8月再版。
    22.﹝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10月三版。
    23.﹝清﹞焦循:《易章句》,《易學三書》,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7年7月再版。
    24.﹝清﹞焦循:《易圖略》,《易學三書》,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7年7月再版。
    25.﹝清﹞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12月10版。
    26.﹝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6年2月第四次印刷。
    27.﹝清﹞皮錫瑞:《經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9月臺一版。

    二、現代專著(依作者姓名筆畫為序)

    1.丁福保編纂:《說文解字詁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12月臺二版。
    2.丁四新:《楚竹書與漢帛書《周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次印刷。
    3.王師開府:《儒家倫理學析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3月初版。
    4.王師開府:《四書的智慧》,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11月初版。
    5.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中國哲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9月修訂一版。
    6.王新春:《周易虞氏學》,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2月初版一刷。
    7.方穎嫻:《先秦之仁、義、禮說》,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5月初版。
    8.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10月四版。
    9.牟宗三演講、盧雪崑錄音整理:《周易哲學演講錄》,臺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7月初版。
    10.朱維煥:《歷代聖哲所講論之心學述要》,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7月初版。
    11.朱永嘉、王知常注譯:《新譯春秋繁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2月初版一刷。
    12.朱高正:《易經白話例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初版第七次印刷。
    13.余師培林注譯:《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5月二版四刷。
    14.呂思勉:《先秦學術概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15.吳怡:《中國哲學發展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6月初版。
    16.吳怡:《易經繫辭傳解義》,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初版三刷。
    17.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10月第七次印刷。
    18.尚秉和:《周易尚氏學》,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7月臺灣初版。
    19.屈萬里:《尚書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年11月修訂。
    20.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7月初版。
    21.季師旭昇:《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10月初版二刷。
    22.林麗真:《義理易學鉤玄》,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第一刷。
    23.周法高:《金文詁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5年。
    24.周甘逢:《周易人生哲學》,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1年7月。
    25.周伯達:《周易哲學概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4月初版。
    26.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臺北:韜略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第二版第一刷。
    27.易中天注譯:《新譯國語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1月初版。
    28.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臺北: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初版。
    29.胡適等:《中國哲學思想論集》,臺北:牧童出版社,1977年4月再版。
    30.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大林出版社,1985年7月。
    31.姜一涵:《易經美學十二講》,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1月初版。
    32.俞學明、陳紅:《中國古代的哲學與宗教》,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4月一刷。
    33.胡元玲:《張載易學與道學:以《橫渠易說》及《正蒙》為主之探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4年8月初版。
    34.范良光:《易傳道德的形上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4月二版。
    35.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12月初版一刷。
    36.容庚編著:《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6月北京第10次印刷。
    37.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3年3月第6次印刷。
    38.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6月三版。
    39.唐君毅:《哲學概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8年5月五版。
    40.徐志銳:《周易陰陽八卦說解》,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7月初版五刷。
    41.徐志銳:《周易新譯》,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2月初版。
    42.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初版。
    43.陳詠明:《儒學與中國宗教傳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月初版第一次印刷。
    44.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月重印三版三刷。
    45.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 1996 年。
    46.張立文:《周易與儒道墨》,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1月初版。
    47.張立文:《帛書周易注譯》,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48.張善文:《象數與義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1月初版一刷。
    49.張明弘:《易理述要》,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6月再版。
    50.傅佩榮:《傅佩榮解讀易經》,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7月初版三刷。
    51.傅佩榮:《儒道天論發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初版。
    52.傅雲龍、柴尚金:《易學的思維》,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6月初版一刷。
    53.程石泉:《易學新探》,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月初版。
    54.黃忠天:《周易程傳註評》,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年3月三版。
    55.黃錦鋐注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2月初版18刷。
    56.黃師慶萱:《周易縱橫談》,臺北:東大圖書股分有限公司,1995年3月初版。
    57.黃師慶萱:《周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3月增訂二版二刷。
    58.黃師慶萱:《新譯乾坤經傳通釋》,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8月初版一刷。
    59.黃沛榮:《周易彖象傳義理探微》,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增訂一版。
    60.黃沛榮:《易學乾坤》,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第一刷。
    61.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註》,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臺版一刷。
    62.曾春海:《儒家哲學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5月。
    63.葉玉森:《殷虛書契前編集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10月初版。
    64.楊儒賓:《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86年11月臺初版。
    65.熊十力:《讀經示要》,臺北:明文書局,1999年9月再版一刷。
    66.廖名春:《帛書《周易》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67.劉錦賢:《儒家保身觀與成德之教》,臺北:樂學書局有限公司,2003年1月初版。
    68.趙安民編注:《周易注解》,臺北: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年2月初版一刷。
    69.潘雨廷:《易學史發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70.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8月初版。
    71.賴師貴三:《易學思想與時代易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11月初版一刷。
    72.戴師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2月二刷。
    73.顏國明:《易傳與儒道關係論衡》, 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3月。
    74.嚴靈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臺一版。
    75.嚴靈峯:《馬王堆帛書易經斟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三、單篇論文(依作者姓名筆畫為序)

    (一)期刊論文

    1.王師開府:〈思想研究法綜論──以中國哲學為例〉,《國文學報》,第二十七期,1998年6月。
    2.尤煌傑:〈《周易》中的「時間」觀念〉,《哲學與文化》,第二十卷第八期,1993年8月。
    3.白金銑:〈《周易》「位移性格」哲學初詮〉,《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三期,2002年。
    4.李建:〈論儒家生死鬼神觀的非宗教性特徵〉,《孔孟月刊》,第四十卷第三期,2001年11月。
    5.李景林:〈論《周易》對「道」的表達方式〉,《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三卷第一期,2006年1月。
    6.李景林:〈殷周至春秋天人關係之演進初論〉,《孔孟學報》,第七十期,1995年9月。
    7.呂紹綱:〈《周易》的哲學精神〉,《哲學雜誌》,第十六期,1996年4月。
    8.杜勇:〈淺談周人的天命思想〉,《孔孟月刊》,第三十六卷第五期,1998年1月。
    9.吳建明:〈《易傳》「天人合德」思想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第二十二期,2007年6月。
    10.吳嘉明:〈《論語》言「天」、「命」之義理析論》,《問學集》,第十六期,2009年2月。
    11.康全誠:〈試論《周易》的倫理道德思想〉,《應用倫理教學語研究學刊》,第四卷第一期,2009年1月。
    12.孫劍秋:〈研讀《易經》的方法〉,《國文天地》,第二十一卷第一期,2005年6月。
    13.孫劍秋:〈易經中的體用哲學〉,《中華易學》,第七卷四期,1986年6月。
    14.唐玉珍:〈《彖傳》剛柔彙析〉,《孔孟月刊》,第三十七卷第一期,1998年9月。
    15.曾春海:〈《周易》天人關係說之形成與涵義〉,《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六卷第十二期,2009年12月。
    16.曾美雲:〈《周易.繫辭傳》「聖人」釋義〉,《新竹教育大學學報》,第二十二期,2006年2月。
    17.黃淑貞:〈《周易》「移位」、「轉位」論〉,《孔孟月刊》,第四十四卷第五、六期,2006年2月。
    18.黃淑齡:〈《繫辭》「退藏於密」析論〉,《臺北科技大學學報》,第三十二之二期,1999年9月。
    19.黃師慶萱:〈《周易》位觀初探〉,《中華易學》,第十六卷十二期,1996年2月。
    20.張簡茂宏:〈程顥「仁」之思想與《易傳》〉,《孔孟月刊》,第四十二卷第一期,2003年9月。
    21.張德文:〈德業並進,成性存存──《易傳》的人格設計理論及其立論基礎天道觀〉,《孔孟月刊》,第三十六卷第九期,1998年5月。
    22.張曉芬:〈王弼《易》注中時位進退的倫理觀〉,《古今藝文》,第三十三卷二期,2007年2月。
    23.趙中偉:〈形而上者謂之道──《易傳》之「道」的本體詮釋與創造詮釋〉,《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一卷第十期,2004年10月。
    24.趙中偉:〈乾元用九,乃見天則──《周易》「天」之思想的創造性詮釋〉,《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四卷第十期,2007年10月。
    25.廖名春:〈二二相耦,相反為義──《周易》卦義新論〉,《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一卷第十期,2004年10月。
    26.鄭萬耕:〈易學中的「神」妙觀〉,《中國文化月刊》,第183期,1995年1月。
    27.鄭吉雄:〈從卦爻辭字義的演繹論《易傳》對《易經》的詮釋〉,《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6月。
    28.鄧秀梅:〈從《周易》建立道德的形上學》,《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三十六卷第二期,2005年11月。
    29.蔡月娥:〈論《周易》「習險解難」之道〉,《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5期,2008年9月。
    30.蔡妙真:〈論王弼《周易注》中之「變」〉,《孔孟月刊》,第四十二卷第九期,2004年5月。
    31.蔡憲昌:〈《周易》因時乘變哲學之研究〉,《嘉義技術學院學報》,1999年6月。
    32.鄭力為:〈易傳性命與天道思想之析論〉,《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十二期,1970年9月。
    33.鄭炳碩:〈「易經」之人觀〉,《鵝湖月刊》,第一四卷第一○期,1989年4月。
    34.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一)──孔子與《周易》關係的歷史說明〉,《孔孟月刊》,第四十卷第六期,2002年1月。
    35.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二)──《周易,乾.文言傳》「子曰」釋義〉,《孔孟月刊》,第四十卷第六期,2002年2月。
    36.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三)──《周易.繫辭上》「子曰」詮釋及其現代意義〉,《孔孟月刊》,第四十卷第七期,2002年3月。
    37.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四)──《周易.繫辭下》「子曰」詮釋及其現代意義〉,《孔孟月刊》,第四十卷第八期,2002年4月。
    38.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五)──帛書《易傳.二參子問》「孔子曰」條理簡釋〉,《孔孟月刊》第四十卷第九期,2002年5月。
    39.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六)──帛書《易傳》中〈繫辭〉、〈易之義〉、〈要〉、〈繆和〉與〈昭力〉綜合說明〉,《孔孟月刊》,第四十卷第十期,2002年6月。
    40.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七)──帛書《易傳.易之義》「子曰」條理簡釋〉,《孔孟月刊》,第四十卷第十一期,2002年7月。
    41.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八)──帛書《易傳.要》「夫子曰」條理簡釋〉,《孔孟月刊》,第四十卷第十二期,2002年8月。
    42.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九)──帛書《易傳.繆和》「先生曰」與「子曰」分節簡釋〉,《孔孟月刊》,第四十一卷第一期,2002年9月。
    43.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十)──帛書《易傳.昭力》「子曰」、「先生曰」條理簡釋〉,《孔孟月刊》,第四十一卷第二期,2002年10月。
    44.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十一)──《周易.大象》「自然之道」與「人文之德」義理條釋〉,《孔孟月刊》,第四十一卷第三期,2002年11月。
    45.賴師貴三:〈孔子的《易》教(十二)──《周易.文言傳》道德義涵解析〉,《孔孟月刊》,第四十一卷第四期,2002年12月。
    46.賴師貴三:〈《周易》「命」觀初探〉,《國文學報》,第三十期,2001年4月。
    47.戴師璉璋:〈從易傳看儒家的創造精神〉,《鵝湖》,第十一卷第五期,1985年11月。
    48.戴師璉璋:〈王弼易學中的玄思〉,《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創刊號,1991年3月。
    49.顏國明:〈《易傳》的圓融精神〉,《鵝湖》,第二一卷第五期,1995年11月。

    (二)學位論文

    1.千炳敦:《易傳道德形上學研究──並省察王弼與朱子之易學》,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12月。
    2.尹任圭:《易經之「生生」思想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6月。
    3.呂依靜:《《周易》之道德哲學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7月。
    4.林智偉:《《易.繫辭》憂患九卦的理解與解釋》,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5.林超群:《《周易》之宇宙論及其人生哲學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3月。
    6.林文莉:《《周易.繫辭》義理詮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5月。
    7.吳嘉明:《由「窮神知化」論張載境界、修養與現象之互攝關係》,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8.陳韻如:《易繫辭傳之思想體系試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
    9.曾宣靜:《《周易》經傳方位觀念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10.張銀樹:《易傳哲學思想析論》,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元月。
    11.賴師貴三:《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5月。
    12.賴師貴三:《項安世《周易玩辭》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5月。
    13.盧玲甄:《《周易》卦變循環思想研究──以十二消息卦為核心》,臺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8月。
    14.蕭靜芝:《《易傳》解經方式及其哲學思想》,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