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戴禹心
論文名稱: 幼兒園環境對幼兒社會行為之影響
The Impact of Early Childhood Environment on Young Children's Social Behaviors
指導教授: 鍾志從
Jong, Jyh-Tsor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8
中文關鍵詞: 幼兒幼兒園環境幼兒社會行為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76下載:24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幼兒園環境對幼兒社會行為的影響。針對台北市八所公立幼稚園八個大班,175名幼兒進行環境觀察與幼兒社會行為評量。再以SPSS(11.5版)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透過平均數、標準差呈現幼兒園環境與幼兒社會行為狀況。並以幼兒入學年齡、班別和家庭社經地位為共變量,幼兒園環境為自變項,幼兒社會行為為依變項,進行單因子多共變數分析考驗幼兒園環境對幼兒社會行為的影響。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幼兒園環境現況:以「幼兒園環境量表」界定標準,台北市公立幼稚園整體環境表現為中等程度。就個別環境而言,「個人生活照顧」、「設備的安排」最好,「社會互動」、「學習活動」、「作息活動結構」次之,而「語言與理解」較弱。尤其是「體能活動設備」、「獨處空間安排」、「如廁」、「書籍與圖畫」、「運用語言促進理解技巧」、「音樂/律動」、「沙/水」和「自然/科學」等環境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
    二、幼兒社會行為現況:大班幼兒「常常」出現正向社會行為,出現頻率高低依次為:親和、獨立、利社會。「很少」出現負向社會行為,出現頻率高低依次為:分心、退縮、攻擊。
    三、幼兒園環境對幼兒社會行為之影響
    1.幼兒園整體環境較佳則幼兒行為較獨立。
    2.幼兒園整體環境屬「中下」組幼兒園的幼兒比「中上」組幼兒園的幼兒較常出現攻擊、退縮及分心行為。
    3.幼兒園的個人生活照顧、社會互動、作息活動結構等個別環境安排較佳其幼兒較為獨立。
    4.幼兒園的個人生活照顧及作息活動結構等個別環境較佳,其幼兒較少出現攻擊行為。
    5.幼兒園的設備安排、語言與理解、學習活動及作息活動結構等個別環境較佳,其幼兒較少出現退縮行為。
    6.幼兒園的社會互動個別環境較佳,其幼兒較少分心行為。
    根據本研究之發現,提供幼兒教師、幼兒園及未來研究相關建議。
    關鍵字:幼兒、幼兒園環境、幼兒社會行為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4 第三節 研究架構……………………….…………………………….6 第四節 名詞界定……………………….…………………………….7 第五節 研究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環境影響發展的理論基礎……………………..……………9 第二節 幼兒園環境之探討………………………………………...18 第三節 幼兒社會行為之探討………..…………………………….28 第四節 幼兒園環境對幼兒社會行為之影響……………….......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42 第二節 研究工具……………………………………………….....43 第三節 研究實施程序….………………………………………....48 第四節 資料處裡……………………………………………….....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幼兒園環境現況………………………………….........52 第二節 幼兒社會行為現況……………………………….........60 第三節 幼兒園環境對幼兒社會行為之影響……………………….6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88 第二節 建議………………………………………………………...9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98 二、英文部分…………………………………………………………102 附錄 附錄一 專家效度問卷…………………………………………108 附錄二 專家效度名單…………………………………………115 附錄三 幼兒社會行為量表……………………………………116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怡云(民84)。從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看幼兒的同儕互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珮玲(民84)。幼兒氣質類型與幼兒社會行為關係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6,117-144。
    內政部戶政司(民94)。台閩地區育齡婦女生育率。民94年6月,取自:http://www.ris.gov.tw/ch4/static/st20-8.xls
    田育芬(民76)。幼稚園活動室的空間安排與幼兒社會互動關係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任秀媚(民73)。家長參與幼兒學校學習活動對幼兒社會行為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行政院主計處(民93)。臺灣地區十五至六十四歲已婚女性之目前就業狀況。民國93年10月,取自: http://www.dgbas.gov.tw/census~n/four/wtable6.xls
    何士隆(民92)。以合作社模式提供托育服務滿意度之研究--以台灣消費合作社附設托兒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合作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承珊(民89)。母親與教師的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昭玲(民75)。學前兒童利社會行為的觀察研究--一個幼稚園大班的觀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駱遜(民89)。四歲幼兒利社會行為之研究--以一個幼稚園小班為例。國教學報,12,307-338。
    李英瑄(民92)。衝突情境中的幼兒社會互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李宜賢等人(民91)。兒童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永大。
    林芳菁(民82)。玩物對大班幼兒社會遊戲與社會互動行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佩蓉、馮燕(民88)。七歲以下幼兒就讀學前機構比例之調查專案計畫研究報告。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邱素薇(民92)。公私立幼稚園整體服務品質之比較研究--以桃園縣為例。私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洪巧音(民93)。幼托園所家長托育服務品質需求與滿意度之研究。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洪智萍(民84)。幼稚園大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幼兒社會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員仙(民76)。台北市國民中小學已婚女教師子女托育現況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幸聰(民82)。從專家學者、幼兒家長暨保育員之意見探討提昇托兒所品質之研究--以台北市、台中市為主。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涂妙如(民83)。幼兒與母親以及與教師間的依附關係對幼兒社會與學習行為之影響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興(民83)。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民8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台北市:東華。

    張毓幸(民88)。兒童收視習慣、父母指導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之關係探討。慈濟技術學院學報,1,253-272。
    梁瑪莉(民76)。學前兒童社會能力之家庭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惠欣(民80)。決定幼兒學校品質之因素及其影響幼兒學習效果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4,179-194。
    郭孝貞(民77)。父母婚姻關係、親子關係與其幼兒社會行為之關研究--以托兒所幼兒為調查對象。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正乾(民85年1月)。發展與學習之間的關係-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對話。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對話學術研討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陳宗仁(民92)。桃園市立托兒所辦學成效之調查研究。私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欣希(民88)。交響樂之美--社會互動過程中兒童之社會發展。私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陳姣伶(民84)。父母教養方式的一致程度與幼兒社會化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若琳(民88)。台灣幼兒社會能力量表之編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 88-2413-H-030-018),未出版。
    陳若琳(民90)。父母親教養目標及行為對幼兒社會能力的影響。中華家政學報,30,31-48。
    陳若琳(民91)。母親親職壓力與教養品質對幼兒社會能力影響之探討--以台北縣幼兒母親為例。輔仁學誌-法/管理學院之部,35,51-78。
    陳淑敏(民83)。Vygotsky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屏東師院學報,7,119-141。
    陳勝謨(民85)。兒童早期境遇與其氣質、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幼兒教育年刊,9,181-212。
    陳富美(民91)。母親的權威教養、民主教養、與放縱教養的交互作用與幼兒社會行為之探討。中華家政學報,32,75-93。
    陳湘筑(民91)。幼兒攻擊行為之初探--以一個幼稚園中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幗眉、洪福財(民90)。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游淑芬(民82)。母親親職壓力與兒童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一般兒童和先天性心臟病兒童的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迺毓(民84)。台灣地區父母之子女教養態度與子女社會化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 84-2413- H-003-002),未出版。
    黃凱倫(民80)。幼兒與母親依附關係及其社會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幸怜(民89)。員工對企業托育服務滿意度、組織投注與離職傾向之相關研究。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中縣。
    詹棟樑(民83)。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市:五南。
    蔡春美、張翠娥、陳素珍(民89)。幼教機構行政管理。台北市:心理。
    盧素碧(民78)。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市:文景。
    鍾鳳嬌(民86)。親子溝通對幼兒社為行為的影響。台東師院學報,8,133-176。
    鍾鳳嬌(民88)。幼兒社會化歷程中社會能力之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9(3),398-422。
    簡淑真(民74)。學前兒童社會能力與其同儕團體社會地位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貳、英文部分
    Bandura, A. (1977/ 1995). Social learning theory.
    周曉虹(譯)。社會學習理論。台北市:桂冠。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larke-Stewart, A.(1982). The day-care child. Parents , 57(9), 72-75.
    Cost, Quality and Outcomes Study Team.(1995). Cost, quality, and child outcomes in child care centers: Key fin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Young Children , 50(4), 40-44.
    Dunn, L.(1993). Proximal and distal features of day care quality and children’s development.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 8, 167-192.
    Erikson, E. H.(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2nd ed.). New York: Norton.
    Fagot, B. I.(1973). Influence of teacher behavior in the preschool.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9(2), 198-206.
    Fiene, R.(1984).Child development program evaluation scale and COFAS. Washington, D.C. : Children’s Services Monitoring Consortium.
    Fields, M., & Boesser, C.(2002/2004). Constructive guidance and discipline: Preschool and primary education.
    江麗莉、陳淑娟、洪馨徽、尤清(譯)。兒童輔導與教養。台北市:華騰文化。
    Fiene, R., & Nixon, M.(1985). Instrument-based monitoring and the indicator checklist for child care. Child Care Quarterly, 14, 28-46.
    Gortmarker, S. L., Dietz, W. H., Sobol, A. M., &Wehler, C. A.(1987). Increasing pediatric obe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 Journal of Diseases of Children, 141, 535-540.
    Hurlock, E. B.(1978). Child development (6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Harms, T., & Clifford, R. M.(1980). Early Childhood Environment Rating Scal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arms, T., Cryer, D., & Clifford, R. M. (1990). Infant/ Toddler Environment Rating Scal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arms, T., Clifford, R. M., & Cryer, D.(1998). Early Childhood Environment Rating Scale Revised Edi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ollingshead, A. B., & Redlish, F. C.(1958). Social class and mental illness. New York: Wiley.
    Holloway, S. D., & Reichhart-Erickson, M.(1988). The relationship of day
    care quality to children’s free-play behavior and social problem-
    solving skill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3, 39-53.
    Hausfather, A., Toharia, A., LaRoche, C., & Engelsmann, F. (1997). Effects of ages of entry, day-care quality, and family characteristics on preschool behavior.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 Psychiatry & Allied Disciplines, 38(4), 441-448.
    Katz, L. G.(1994/ 2002). Talks with teachers of young children.
    廖鳳瑞(譯)。與幼教大師對談:邁向專業成長之路。臺北市:信誼。
    Kontos, S. J.(1991). Child care quality, family background, and children’s
    development.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6, 249-262.
    Kontos, S., Hsu, H. C., & Dunn, L.(1994). Children’s cognitive and social
    competence in child-care centers and family day-care homes.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5(3), 387-411.
    Kontos, S., & Wilcox-Herzog, A.(1997). Teacher’s interactions with
    children: Why are they so important? Young Children, 52(2), 4-12.
    Ladd, G. W., & Coleman, C. C. (1993). Young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hips: Forms, features, and functions. In B. Spode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pp. 57-66). New York: Macmillan.
    McCartney, K.(1984). Effect of quality of day care environment on children’s language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2), 244-260.
    Phyfe-Perkins, E.(1980). Children’s behavior in preschool settings: A review of research concern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In L. G. Katz(Ed.), Current Topic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Vol.3 (pp. 91-120). 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Piaget, J.(trans. 1990).黃道(譯)。心理學與認識論:一種有關知識的理論。台北市:結構群。
    Piaget, J., & Inhelder, B.(1969/ 1988).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五南編輯部(譯)。兒童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Parker, J. G., & Asher, S. R.(1987). Peer relations and later personal adjustment: Are low-accepted children at risk?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2(3), 357-389.

    Philip, N., & Barbara, N.(1975/ 1993). 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A
    psychosocial approach.
    郭靜晃、吳幸玲(譯)。兒童發展: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台北市: 揚智。
    Phillips, D. A., & Howes, C.(1987). Indicators of quality child care: Review of research. In D. A. Phillips(Ed.), Quality in child care: What does research tell us? (pp. 1-19).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Phillips, D. A., Scarr, S., & McCartney, K. (1987). Dimensions and effects of child care quality: The Bermuda study. In D. A. Phillips(Ed.), Quality in child care: What does research tell us? (pp. 43-56).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Prescott, E., Kritchevsky, S., & Jones, E.(1972). The day care environmental inventory. Washington, D.C. :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Welfare.
    Peisner-Feinberg, E. S., & Burchinal, M. R.(1997). Relations between preschool children’s child-care experience and concurrent development: The cost, quality, and outcomes study.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43(3), 451-477.
    Peisner-Feinberg, E. S., Burchinal, M. R., Clifford, R. M., Yazejian, N.,
    Culkin, M. L., Zelazo, J., Howes, C., Byler, P., Kagan, S. L., & Rustici, J.(1999). The Children of the Cost, Quality, and Outcomes Study Go to School. Technical Report. Retrieved November 16, 2004, from database (Masterfile)on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ebsco.com
    Rickel, A., & Biasatti, L.(1982).Modification of the Block Childrearing Practices Report.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38, 129-134.
    Read, M. A., Sugawara, A., & Brandt, J. A.(1999). Impact of space and color i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on preschool children’s cooperative behavior.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31(3), 413-428.
    Ruopp, R., Travers, J., Glantz, F., & Coelen, C.(1979). Children at the center: Summary finding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Cambridge, MA: Abt Books.
    Schultz, D. P., & Schultz, S. E.(1996/ 2001). 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logy.
    楊麗英(譯)。現代心理學史。台北市:五南。
    Shaffer, D. R.(1994/ 1996).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林翠湄(譯)。社會與人格發展。台北市:心理。
    Shaffer, D. R.(1999/ 2002). Development psychology.
    林翠湄等人(譯)。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學富文化。
    Smith, P. K. (1974). Aspects of the playgroup environment. In D. Carter & T. Lee (Eds.), Psychology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pp.56-70). New York: Halsted.
    Smith, P. K., & Connolly, K.J.(1980). The ecology of preschool behavior.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kai, L. M., Whitebook, M., Wishard, A., & Howes, C.(2003). Evaluating the Early Childhood Environment Rating Scale(ECERS): Assessin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irst and revised edition.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8, 427-445.

    Underwood, N., Wolff, D., Howse, J., Brosnahan, M., &Burke, D.(1990). The children’s struggle. Maclean’s, 103, 63-64.
    Vandell, D. L., & Powers, C. P. (1983). Day care quality and children’s free play activi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53(3), 493-500.
    Vendell, D. L., Henderson, V. K., & Wilson, K. S.(1988).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ren with day-care experiences of varying quality. Child Development, 59, 1286-1292.
    Vygotsky, L. S.(1978/ 2001).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蔡敏玲、陳正乾(譯)。社會中的心智:高層次心理過程的發展。台北市:心理。
    Whitebook, M., Howes, C., & Phillips, D.(1990). Who care? Child care teachers and the quality of care in America. Final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hild Care Staffing Study. Oakland, CA: Child Care Employee Project.
    Zaslow, M. J. (1991). Variation in child car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ldre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7(2), 125-13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