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智弘 Ng, Chi-Wang |
---|---|
論文名稱: |
清末民初勢變下英斂之之調適 |
指導教授: | 吳志鏗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0 |
中文關鍵詞: | 英斂之 、英華 、大公報 、香山慈幼院 、輔仁大學 |
英文關鍵詞: | Ying Lianzhi, Yinghua, Ta Kung Pao, Xiangshan Ci Kindergarten,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10040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2 下載:2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以往的英斂之研究大都是英斂之的生平介紹,以及討論英斂之與《大公報》的貢獻。在此情況下,對英斂之個人深入的研究議題,便較不受學界注意。
英斂之一生多姿多彩,在身世方面,擁有清代旗人身分,與宗女結親,攀上皇家。在職業方面,先後從事法國駐雲南蒙自書記、《大公報》館主、慈幼局局長、輔仁社社長。擁有報人、教育家、慈善家等多種身分。
英斂之的學問兼通耶儒,學貫中西,是清末民初,天津租界的知名人物,在官方、民間、教會,法國領事館、日本領事館、天津海關、報界等領域都交遊廣闊,有廣大的人脈網絡。因此,英斂之在辦理各項事業,得心應手。如協辦北洋女子學堂、北平慈幼局,都是仰仗英斂之豐富的社會資源而成。
要觀察清末民初時局變代,英斂之富有特色的人生際遇,實在有其探討價值!從英斂之的人生經歷來看,出身於滿洲統治者的鐵衛部隊,一直效忠清廷,對旗人羣體亦保持忠誠。雖然英斂之沒有堅持尋找出仕機會,通過當官來報國,但是,他選擇了另類途徑,透過參與社會事務的方式,期望做到救國保種。而且,英斂之堅持維護旗人利益,不論是清末或是民初,他都為旗人生計努力。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on Ying Lianzhi mostly focused on Ying Lianzhi's life introduction and discussed the contributions of Ying Lianzhi and Ta Kung Pao.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the research topics of Ying Lian's individual are less noticed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One of him had a colorful life. In terms of life experience, he had the status of a bannerman in the Qing Dynasty, married with princess, and climbed into the royal family. In terms of occupation, he has successively worked as the French secretary in Yunnan Mengzi, the director of the "Ta Kung Pao", the director of the Charity Bureau, and the president of the Fu Ren Private School. There are multiple identities such as reporters, educators, and philanthropists.
Ying Lianzhi was a celebrity in the Tianjin concession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e has extensive contacts in official and social. He has friend in civil, church, French consulates, Japanese consulates, Tianjin customs, newspapers and other fields. There is a vast network of contacts. Therefore, Ying Lianzhi is handy in handling business. For example, the co-organization of the Beiyang Women's School and the Peking Charity and Child Care Bureau were opened by Ying Lianzhi.
To observe the changes in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Ying Lianzhi’s distinctive life experiences are really worth exploring! Judging from the life experience of Ying Lianzhi, is Bannerman. He is the loyalty defenders of the Emperor of Manchuria. Although Ying Lianzhi did not insist on looking for opportunities to serve the country by becoming an official, he chose an alternative way, through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affairs, hoping to save the country and protect the seed. Moreover, Ying Lianzhi insisted on safeguard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banner people. Whethe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or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e worked hard for the banner's livelihood.
徵引書目
一、 史料
甲、 官書典籍
〔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清〕崑岡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臺北:啟文出版社,1963年。
乙、 文集
〔戰國〕莊子著,劉英、劉旭注譯,《莊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西晉〕葛洪,《抱朴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南梁〕顏之推撰,賈二強校點,《顏氏家訓》,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
〔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明〕王肯堂,《證治準繩》,,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59年。
[清〕昭槤,《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張之洞著,羅炳良編,《勸學編》,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
[德〕湯約望神父編,英斂之、馬相伯重刊,《主制羣徵》天津:大公報印書館,1915年。
英斂之,《也是集》,天津:大公報印書館,1907年。
英斂之,《也是集續編》,天津:大公報印書館,1910年。
英斂之,《安蹇齋叢殘稿》,天津:大公報印書館,1917年。
英斂之,《敝帚千金》,天津:大公報印書館,1904 年。
英斂之,《萬松野人言善錄》,天津:大公報印書館,1916年。
英斂之撰,方豪整理,《英斂之先生日記遺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英斂之撰,周萍萍編,《英斂之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二、 報章
1. 《大公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1.1 〈小小慈善會書畫助賑啟〉收錄於《大公報》第1630號,1907年1月17日。
1.2 〈今年資政院之兩大難題〉收錄於《大公報》,第3304號,1911年10月10日。
1.3 〈公益善會李公祠開演電影新戲助賑啟〉收錄於《大公報》第1658號,1907年2月23日。
1.4 〈代論:論中國人無國民思想〉收錄於《大公報》第624號,1904年3月24日。
1.5 〈言論:論變通旗制之阻力〉收錄於《大公報》第2323號,1908年1月1日。
1.6 〈要合羣先要有獨立的志氣〉收錄於《大公報》,第242號,1903年2月24日。
1.7 〈論于式枚奏諮議局流弊事〉收錄於《大公報》,第2498號,1909年7月5日。
1.8 〈論歸政之利〉收錄於《大公報》第5號,1902年6月21日。
1.9 〈論攝政時代之欽定憲法〉收錄於《大公報》,第2302號,1908年12月10日。
1.10 〈論變通旗制之阻力〉收錄於《大公報》,第2323號,1908年1月1日。
1.11 〈興旗商議〉收錄於《大公報》第38號,1902年7月14日。
1.12 〈勸賑湘災鄂災啟〉收錄於《大公報》第2618號,1909年11月2日。
1.13 〈釋忠君愛國〉收錄於《大公報》第2309號,1908年12月17日。
1.14 英斂之,〈大公報序〉收錄於《大公報》第1號,1902年6月17日。
1.15 英斂之,〈代論:公教救國演說會之演說〉收錄於《大公報》第4194號,1914年4月22日。
1.16 英斂之,〈代論:公教救國演說會之演說﹝續﹞〉收錄於《大公報》第4195號,1914年4月23日。
1.17 英斂之,〈代論:社會改良會演說詞〉收錄於《大公報》第4610號,1915年6月26日。
1.18 英斂之,〈青年會演說改良風俗〉收錄於《大公報》第2960號,1910年10月21日。
1.19 無妄,〈傷中秋〉收錄於《大公報》,第3300號,1911年10月6日。
1.20 無妄,〈對於今年今日之感觸〉收錄於《大公報》,第3316號,1911年10月22日。
1.21 無妄,〈論人心思亂之原因〉,《大公報》,第3283號,1911年9月19日。
1.22 無妄,〈論人心思亂之原因﹝四續﹞〉收錄於《大公報》,第3288號,1911年9月24日。
1.23 無妄,〈論人心思亂之原因﹝續﹞〉收錄於《大公報》,第3284號,1911年9月20日。
1.24 無妄,〈論政府猜防諮議局之非理〉收錄於《大公報》,第3315號,1911年10月21日。
1.25 夢幻,〈蒙防私議〉收錄於《大公報》,第3297號,1911年10月3日。
2. 《大同報》
2.1 恒鈞,〈論說:中國之前途〉收錄於《大同報》第1期,﹝北京:1907年﹞,頁7。
2.2 烏澤聲,〈大同報序〉收錄於《大同報》第1號,﹝北京:1917年﹞,頁8。
2.3 烏澤聲,〈論說二:滿漢問題〉收錄於《大同報》第1期,﹝北京:1907年﹞,頁1-11。
3. 《益世主日報》
3.1 英斂之,〈北京英斂之上熊督辦辭職書〉收錄於《益世主日報》,第307號,1918年3月17日。
4. 《益聞錄》
4.1 英斂之,〈丁酉五月下浣至永定門外馬家鋪見鐵路已成觀者絡繹於途風氣為之一變欣然識以俚言〉收錄於《益聞錄》第1690期﹝1897年﹞,頁317。
4.2 英斂之,〈久病吟〉收錄於《益聞錄》第1438期,1895年,頁22。
4.3 英斂之,〈安插乞丐續說〉收錄於《益聞錄》第1716期﹝1897年﹞,頁469 – 470。
4.4 英斂之,〈初使泰西記辨〉收錄於《益聞錄》第1248期﹝1893年﹞,頁91 – 92。
4.5 英斂之,〈夜赴頤和園塗次偶成〉收錄於《益聞錄》第1679期﹝1897年﹞,頁250。
4.6 英斂之,〈癸巳三月十四日慧妹貞敏病歿哀痛之餘畧書數語述其生平尚無溢美之言聊識悲感〉收錄於《益聞錄》第1469期﹝1895年5月11日﹞。
4.7 英斂之,〈挽弓〉收錄於《益聞錄》第1343期﹝1894年﹞,頁60。
4.8 英斂之,〈偶成調寄解佩令〉收錄於《益聞錄》第1242期﹝1893年﹞,頁59。
4.9 英斂之,〈推廣日報說〉收錄於《益聞錄》第1744期﹝1898年﹞,頁33。
4.10 英斂之,〈賀遇知兄賜和原韻至再三有春波遇風秋雲過月層出不窮不辭勉成一律聊以弄斧班門雲〉收錄於《益聞錄》第1376期﹝1894年﹞,頁256。
4.11 英斂之,〈論京中宜安插乞丐〉收錄於《益聞錄》第1702期﹝1897年﹞,頁385-386。
4.12 英斂之,〈論昏蒙為風俗之害〉收錄於《益聞錄》第1683期﹝1897年﹞,頁271-272。
4.13 英斂之,〈頤和園備差恭紀〉收錄於《益聞錄》第1570期﹝1896年﹞,頁208。
4.14 英斂之,〈覆鑒翁先生辨學第一書〉收錄於《益聞錄》第1192期﹝1892年﹞,頁367-368。
4.15 英斂之,〈覆鑒翁先生辨學第二書〉收錄於《益聞錄》第1193期﹝1892年﹞,頁373-374。
4.16 英斂之,〈初使泰西記辨〉收錄於《益聞錄》第1248期﹝1893年﹞,頁91-92。
4.17 英斂之,〈宣道偶揭〉收錄於《益聞錄》第1037期﹝1891年﹞,頁47。
4.18 英斂之,〈舞刀〉收錄於《益聞錄》第1343期﹝1894年﹞,頁60。
4.19 英斂之,〈辯誣〉收錄於《益聞錄》,《益聞錄》第1215期﹝1892年﹞,頁505-506。
5. 《新聞戰線》
5.1 王芸生、曹谷冰,〈英斂之時期的舊大公報〉收錄於《新聞戰線》,1:26﹝北京市:人民日報社,1961年﹞,頁44-49。
三、 專書著作
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中國天主教教團,《中國天主教獨立自主自辦教會教育教材》,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方豪,《中國天主教人物傳》,香港:中華書局,1988年。
李華川,《晚清一個外交官的文化歷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定宜莊,《清代八旗駐防研究》,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2年。
定宜莊,《滿漢文化交流史話》,北京:新華書店,2000年 。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
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柯嬌燕著,陳兆肆譯,《孤軍:滿人一家三代與清帝國的終結》,北京:人民日
報出版社,2016年。
英若誠、康開麗著,張放譯,《水流雲在》,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
晏可佳,《中國天主教簡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01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上、下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
郭嵩燾撰,楊堅校補,《郭嵩燾奏稿》,長沙:岳麓書社,1983年。
陸寶千著,《郭嵩燾先生年譜補正及補遺》,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傅樂詩等著,林鎮國譯,《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保守主義》,臺北市:時報出 版公司,1980年。
張百熙、榮慶、張之洞,《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61年。
費正清著,張沛譯,《中國:傳統與變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9年。
熊希齡,《香山慈幼院發展史》,北平:香山慈幼局,1927年。
劉小萌,《清代八旗子弟》,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年。
滕紹箴,《清代八旗子弟》,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89年。
謝俊美編,馮桂芬著,《校邠盧抗議》,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顧裕祿,《中國天主教述評》,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
戴濟世,又名達里布(François-Ferdinand Tagliabue),顧衛民,《中國天主教編年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宮脇淳子著,郭婷玉譯,《這才是真實の滿洲史 : 中日滿糾纏不已的「東北」如何左右近代中國》,新北:八旗文化出版社,2016年。
張傑、張丹卉,《清代東北邊疆的滿族》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年。
John K. Fairbank‧劉廣京編,張玉法譯,《劍橋中國史》,第11冊晚清篇1800 – 1911(下),臺北:南天書局,1978年。
四、 期刊論文
方維規,〈論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Nation」與「中國」〉,收錄於《二十一世紀》,2002年6月號,頁33 – 43。
方豪,〈英斂之先生年譜及其思想〉,收錄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1期,(臺北:1974年),頁59 – 96。
方豪,〈英斂之先生的生平和著述〉,收錄於《慶祝朱家驊先生七十歲論文集》,(臺北:1962年)。
方豪,〈英斂之先生創辦大公報的經過‧上〉,收錄於《傳記文學》卷三,第2期,(臺北:1963年),頁13、16 – 20。
方豪,〈英斂之先生創辦大公報的經過‧下〉,收錄於《傳記文學》卷三,第3期,(臺北:1963年),頁35 – 39。
王瑛,〈《大公報》開山鼻祖英斂之〉,收錄於《中國民族》6:28,北京,2006年),頁64 – 66。
王鵬,〈《大公報》的創始人英斂之〉,收錄於《炎黃春秋》,5:6,(北京:2004年),頁27 – 31。
史華慈撰,林鎮國譯,〈論保守主義〉,收錄於《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保守主義》,(臺北,1980年),頁35。
何卓恩、孫會修,〈清末滿人知識分子的民族認同思想──以《大同報》為中心〉,收錄於《安徽史學》,6:2,(合肥:2012年),頁17 – 23 。
何炳然,〈《大公報》的創辦人英斂之〉,收錄於《新聞研究資料》,1:6(北京,1987),頁31 – 49。
何炳然,〈《大公報》創辦人英斂之教友〉,收錄於《中國天主教》2:35(北京,1988),頁48 – 55。
吳志鏗,〈清遺民的晚清記憶──劉聲木個案研究〉,收錄於李國祁主編,《郭廷以先生百歲冥誕紀念史學論文集》,(臺北:2005年),頁315 – 353。
吳傑民,〈「輔仁」運動:中國公教公文運動之一:﹝甲﹞英斂之先生學案:附照片〉,收錄於《中華公教青年會季刊》2:2(上海,1930年),頁2 – 7。
李娟,〈英斂之時期《大公報》的新聞業務特色〉,收錄於《新聞愛好者》8:45,(鄭州:2011年),頁84 – 85。
沈松僑,〈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收錄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8期,(臺北,1997年),頁1 – 77。
周萍萍,〈從新發現的資料解讀英斂之的早期思想〉,收錄於《世界宗教研究》1:16,(北京,2012年),頁126 – 132。
孟森,〈八旗制度考實〉,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臺北:1936年),頁343 – 412。
易林,〈文化、權力與困境:中國的文化主義與族群邊界〉,收錄於《國家與社會》,(桃園,2011),頁211。
林志宏,〈清代遺民的心態及處境:以劉聲木《萇楚齋隨筆》為例〉,收錄於《東吳歷史學報》第9期,(臺北:2003年),頁183 – 218。
侯杰、辛太甲,〈英斂之、《大公報》與中國近代社會文化變遷〉,1:23(天津:2003年),頁128 – 129。
施欣,〈《大公報》創始人英斂之性格特徵及喜好特長的考察─基於《英斂之先生日記遺稿》的視域〉,收錄於《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1期,(鄭州,2018年),頁40 – 53。
英斂之,〈北京公教大學附屬輔仁社簡章〉,收錄於納爵編〈公教青年:輔仁大事記﹝續﹞〉,《輔仁生活》第5期,(北平:1940年),頁13 – 14。
英斂之,〈黨禍餘言〉(錄國聞報英斂之稿),收錄於《知新報》第97期卷,(澳門,1899年),頁5。
英斂之、馬相伯,〈上教皇請興學書〉,收錄於納爵編〈輔仁大事記〉《輔仁生活》第2期,(北平,1939年),頁9 – 10。
徐新平、鄧麗琴,〈以大公之心,發折中之論──《大公報》創始人英斂之新聞思想〉,收錄於《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6:5,(長沙:2012年),頁149 – 155。
納爵,〈公教青年:輔仁大事記﹝續﹞〉收錄於《輔仁生活》第5期,(北平:1940年),頁14。
納爵,〈輔仁大事記〉,收錄於《輔仁生活》第2期,(北平,1939年),頁9 – 10。
納爵,〈輔仁大事記﹝續﹞〉收錄於《輔仁生活》第3期,(北平:1940年),頁9。
高海波,〈英斂之早期職業活動考〉,收錄於《華中傳播研究》,(武漢,2018年),頁68 – 71。
張勇麗,〈英斂之《大公報》「拒俄運動」態度的演變、原因及影響〉,收錄於《傳媒觀察》3:16(南京:2019年),頁98 – 104。
張勇麗,〈英斂之報刊編輯思想與出版實踐研究〉,收錄於《中國出版》7:16(北京:2019年),頁60 – 63。
郭成康,〈也談滿族漢化〉,收錄於《清史研究》,2:3(北京:2000年),頁24 – 35。
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國觀〉,收錄於《清史研究》第4期,(北京:2005),頁1 – 8。
陳文石,〈清代滿人政治參與〉,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8:4,(臺北:1977年),頁529。
陳捷先,〈從清初中央建置看滿洲漢化〉,收錄於《近代中國初期歷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1989年),頁189 – 198。
奧圖爾、英斂之,〈美國聖本篤會創設北京公教大學宣言〉,《輔仁生活》第4期,收錄於周萍萍編,《英斂之集》下,(桂林,2013年),頁763 – 766。
葉高樹,〈「參漢酌金」:清朝統治中國成功原因的再思考〉,收錄於《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6期,(臺北,2006年),頁153 – 192。
劉世珣,〈評介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收錄於《史耘》第14期,(臺北:2010年),頁184 – 185。
歐立德,〈清八旗的種族性〉,收錄於劉鳳雲、劉文鵬編,《清朝的國家認同─「新清史」研究與爭鳴》,(北京: 2010年),頁93 – 146。
關紀新,〈「手挽頹風大改良」─關於清末滿族英傑汪笑濃、英斂之〉,收錄於《甘肅社會科學》1:24(蘭州,2012),頁89 – 92。
Evelyn S. Rawski, “Presidential Address: Reenvisioning the Q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Q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5:4 (November, 1996), pp. 829-850.
Ping-ti Ho, “In Defense of Sinicization: A Rebuttal of Evelyn Rawski’s ‘Reenvisioning the Qing’.”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7:1 (February, 1998), pp. 123-155.
Prasenjit Duara, ‘’De-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Nation’’,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 30 (July, 1993): p.1-26.
五、 學位論文
王艷華,〈清末《大公報》關於社會風俗變遷的輿論宣傳〉,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
伏貞,〈清末報刊「文人論證」現象研究-以《大公報》(1902至1912)為中心的考察〉,昆明:雲南師範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碩士論文,2016年。
吳志鏗,〈清初法令與滿洲本位政策互動關係之研究—以五大政令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
吳晶,〈清末地方自治運動中的《大公報》輿論〉,南昌:江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侯瑜,〈呂碧城與英斂之交往初探〉,天津: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13年。
孫曉莉,〈《大公報》白話文研究(1902-1916)〉,合肥:安徽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3年。
孫瀟,〈天主教在華第一份中文期刊《益聞錄》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傳播學碩士論文,2011年。
張振陽,〈「天命靡常」與「夷夏之防」-談清初支配正當性的建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所碩士論文,2001年。
賈飛,〈新舊之間:英斂之的社會活動與思想研究〉,河北:河北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8年。
劉世珣,〈清中期以後的旗務政策(1780-1911)〉,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六、 工具書
羽田亨編著,《滿和辭典》,高雄市:學海出版社,2011年。
七、網頁引用
《天主教法典》,從〈http://www.vatican.va/chinese/cic_zh.htm〉獲得。
吳瑞珠,〈發展中的輔仁軌跡〉,從《輔仁大學校史室》〈http://www.fuho.fju.edu.tw/sketch/writing/19.html〉獲得。
熊健媄、韓拱辰,〈開啓近代正規英語教育先河─英千里教授生平事略〉,從英千里教授紀念網站〈https://ying.forex.ntu.edu.tw/detail/6/1〉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