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葉珮如 Yeh Pei Ju |
---|---|
論文名稱: |
自行車道使用者休閒涉入與地方依附之相關研究-以臺北縣八里左岸自行車道為例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yclist’s leisure involvement and place attachment in holidays- an case study of the bike trails in the left side of Bali in Taipei County |
指導教授: |
張少熙
Chang, Shao-Hsi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8 |
中文關鍵詞: | 自行車道 、休閒涉入 、地方依附 |
英文關鍵詞: | Bike trails, leisure involvement, place attachmen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679 下載:4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假日自行車道使用者人口統計特徵、休閒涉入與地方依附之差異與相關情形。研究對象為年滿18歲假日使用臺北縣八里左岸自行車道使用者共計477人,研究時間為2010年3月14日至3月27日期間,研究方法則使用問卷調查法,內容包含:人口背景變項、休閒涉入量表與地方依附量表等3個部分。並以SPSS 17.0進行資料處理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自行車道使用者以男性居多,年齡以36-45歲佔多數,教育程度
以大專為主。
二、自行車道使用者活動特性上以未參加社團居多主,騎乘同伴以家
人為主,住家距離自行車道以兩小時以上佔多數。
三、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婚姻皆會影響「休閒涉入」與「地方依
附」的程度。
四、臺北縣八里左岸自行車道使用者之休閒涉入與地方依附存在正向
關係。
根據以上結果,若能透過環境維護、活動舉辦、增加車道難度以及廣設自行車道等策略,必能提升騎乘者之使用者騎乘頻率與認同感,讓自行車休閒活動成為生活的一部份。
The research aimed to discuss the cyclists’ use of bike trails in the holidays, including the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y among different demographic groups, and between the leisure involvement and the place attachment. The collected samples reached 447 cyclists who are over 18 years old and rode along the bike trails in the west bank of Bali in Taipei County in holidays. The research tool is self edited questionnaires which included three dimensions: 1. Variables of cyclists’ demographic backgrounds 2. The scale of leisure involvement and 3. The scale of place attachment.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came out as follows by using SPSS 17.0 to analyze the data:
1.Most bike-trail-cyclists are male and their age range from 36 to 45. The highest score on average in educational level is university.
2.Most bike-trail-cyclists are not participating in clubs but considering it as a family activity, furthermore, the distance from their houses to the bike trails are usually more than two hours biking.
3.Age, education, occupation and marital status affect their leisure involvement and place attachment.
4.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leisure involvement and place attachment of bike-trails-cyclists in the left bank of Bali in Taipei County.
According the results above, using the strategies of preserving the environment, holding more activities, adding difficulty of the bike trails and enhancing the numbers of trails will increase the cyclists’ riding frequency and identity, and make the cycling become a part of their daily lives.
中文部份
方怡堯(2002)。溫泉遊客遊憩涉入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北投溫泉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一芝、林妙玲(2007)。開車太快,走路太慢,騎單車最好。遠見雜誌,7(253),122-123。
王正平、朱笠瑄(2003)。攀岩活動持久性涉入程度與活動環境屬性之關係研究。觀光休閒產業經營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古宜靈、辛晚教(1997)。休閒文化活動參與行為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0(1),17-42。
交通部觀光局(1989)。觀光地區遊憩活動設施規劃設計準則研究報告。臺北市:作者。
交通部運輸所(1999)。腳踏車專用道之規劃研究。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 a)。臺灣地區自行車道系統規劃與設置。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 b)。自行車道設施設計準則彙編。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經建會(2005)。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7)。臺灣自行車日新聞稿【公告】。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6日,取自:http://www.ncpfs.gov.tw/news/news-1.aspx?No=545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9)。自行車道整體路網規劃建設計畫。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9)。單車成年禮。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6日,取自: http://www.rideadult.com.tw/ride_of_adult.html
朱笠瑄(2003)。東北角海岸攀岩冒險遊憩活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年代網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中華民國97年運動城市排行榜調查。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
初昌樂(2009)。女性海外自助旅遊者生活型態、涉入程度與主觀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英弘、林朝欽(1997)。地方情感概念在戶外遊憩研究上之探討。休閒遊憩觀光研究成果研討會,臺北市。
李晶(2003)。紓解工作壓力的休閒活動參與特性與工作壓力知覺關係之研究。T&D飛訊,6,1-10。
李海清(2005)。臺灣地區休閒潛水環境屬性與地方依附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
李榮華(2006)。網咖消費者顧客滿意度、涉入程度與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國軍官士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李尚儒(2009)。山溪釣遊者釋獲行為、深度休閒特質、流暢體驗與地方依附感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呂怡儒(2001)。臺北近郊森林地方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呂星璜(2005)。民宿業者經營歷程與休閒運動涉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吳永發(2006)。路跑運動參與者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吳科驊(2006)。登山健行者休閒參與動機、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
吳耿良(2009)。不同生活型態登山健行者的遊憩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縣。
吳明隆(2008)。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臺北:五南。
余瑋舲(2009)。大臺北地區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態度與休閒效益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靈宏(1993)。消費品類型、創新類型與新產品行銷策略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林裕強(2006)。地方依附在生態旅遊地管理上的意涵-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國家公園學報,16(2),41-59。
林慧年(2004)。義務解說員的活動涉入、地方依附和資源知識之相關性─以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二格山定點觀察小組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映秀(2005)。涉入、體驗、依戀影響關係之研究─以南投水里蛇窯陶藝文化園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樹旺(2005)。登山自行車參與者活動參與涉入程度與流暢體驗之相關研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學報,3(2),153-164。
林君儒(2007)。鄰里公園使用者生活型態與場所依戀之研究─以高雄市三民區河堤公園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縣。
林家楨(2008)。中部地區自行車活動參與者之深度休閒、休閒體驗對休閒承諾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 林縣。
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
姚代平(2005)。以休閒為動機之業餘戲劇參與者之態度、涉入與休閒效益之探討─以臺北地區的大學戲劇社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胡家欣(2000)。大學生的休閒認知,涉入與體驗-兼論人格特質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財團法人自行車暨健康科技工業研究發展中心(2005)。自行車會訊,119,20-22。臺北市:臺灣區自行車輸出同業工會。
教育部(2006)。推展校園自行車運動及走路上學實施計畫。臺北市:作者。
梁憲章(2001)。涉入與關係行銷之中介變數實證研究:以銀行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梁英文(2005)。認真性休閒與場所依戀之關係:遊憩專門化之角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梁朝雲、汪昭瑛、許育齡(2007)。訊息來源可信度、情感認同與涉入程度對大學生採信消費性網路謠言之影響。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5(1),99-120。
許惠玲(2008)。參與登山健行之高齡者其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市郊山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張淑惠(1993)。S-O-R模型在消費者涉入理論之應用的檢討。德明學報,11,144-177。
張忠興(2004)。都市永續自行車道可行性探討-以臺北市捷運芝山至北投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縣。
張良漢(2006)。建構登山健行者活動涉入與地方依戀影響模式。體育學報,39(4),163-178。
張婷婷(2006)。攀岩者的參與動機與休閒知覺自由對休閒型態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張尹薰(2006)。地方依附、遊憩衝突與調適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張靜芬(2007)。遊客屬性、環境認知與場所依戀之關係研究-以八里左岸自行車道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張國振(2007)。自行車參與者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佳伶(2001)。社區公共環境議題與民眾涉入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市大坑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陳心怡(2004)。自行車騎乘者專業化程度與場所依戀關係之研究-以臺中大度山區騎乘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陳彥豪(2004)。職棒球迷涉入程度、球隊認同、參與滿意度、與球迷忠誠度之關聯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陳慧如(2004)。臺灣地區國家公園遊客特性與解說服務滿意度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
陳嘉雯(2006)。登山健行活動之登山客持續涉入、休閒效益與幸褔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
陳慧蓉(2006)。遊客觀光意象與地方依附感關係之探討─以高雄縣美濃鎮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縣。
陳肇芳(2007)。大學校院學生休閒運動參與、涉入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陳麗芷(2008)。老人休閒運動動機、休閒涉入對休閒流暢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陳益晟(2008)。桃園市高齡者運動休閒涉入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陳梅君(2008)。自行車參與者遊憩動機、深度休閒與遊憩專門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陳怡靜(2009)。苗栗縣南庄鄉商圈遊客旅遊目的地意象與場所依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郭淑菁(2003)。登山社員休閒涉入、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游浚瑋(2007)。遊客文化遊憩涉入與地方依戀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鹿港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賀先蕙(2008)。奮起吧!腳踏車。商業週刊,1075,113-114。
單車誌(2008)。八里左岸最受愛戴。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6日,取自:http://www.cycling-update.info/K/action/208.7.21-8/index.html
彭逸芝(2005)。遊憩自行車使用者之遊憩涉入與地方依附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
黃俊英、賴文彬(1990)。涉入的理論發展與實務應用。管理科學學報, 71,15-29。
黃俊英(2000)。行銷管理-策略性的觀點。臺北市:華泰文化。
黃見雯(2001)。廣告基調與媒體內容基調一致性對廣告效果之影響─媒體內容觀賞涉入及自我概念一致性干擾效果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縣。
黃金柱(2006)。休閒概論。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長發(2007)。大學生休閒涉入及覺知自由對流暢經驗之影響。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暐雅(2009)。遊客之人格特質、遊憩涉入與地方依戀間相關研究─以苗栗南庄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曾秉希(2003)。地方居民對臺中市梅川親水公園依附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經建會管制考核處(2008)。政府規劃推動自行車道路網,成果已逐步展現新聞稿。臺北:作者。
賈式琛(2005)。社區意識與地方依附對生態旅遊發展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楊家銘(2003)。機車使用者涉入程度與運具選擇過程影響因素之關聯性研究─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楊哲維(2006)。表演藝術節目觀賞者休閒涉入與流暢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臺南縣。
楊舒雯(2006)。自行車道遊客特性與遊憩服務品質之研究─以臺中縣東豐自行車綠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楊雅婷(2008)。大社觀音山風景區步道登山健行者之休閒涉入與地方依戀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農業易遊網(2009)。八里左岸自行車道。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6日,取自:http://ezfun.coa.gov.tw/view.php?theme=route&id=F_clare1_20060325143233&city=F&class=R05
廖明豊(2003)。東豐自行車綠廊之遊憩吸引力、服務品質與遊客滿意度及忠誠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廖文正(2003)。球鞋業產品涉入程度與促銷活動對產品屬性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縣。
廖志逢(2004)。銀行保險消費者購買動機、認知、涉入與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縣。
廖佾晨(2008)。生活型態、遊憩動機對自行車道環境偏好影響之研究-以臺中縣潭雅神綠園道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臺北市政府交通局(2006)。臺北市河濱腳踏車道。臺北市:作者。
臺北縣政府(2009)。自行車道旅遊專刊。上網日期:2009年11月16日,取自:http://tour.tpc.gov.tw/bicycle/index.htm
臺北市政府(2010)。戀戀河濱趴趴走。上網日期:2010年5月13日,取自:http://www.riversidepark.taipei.gov.tw lp.asp?ctNode=26790&CtUnit=5116&BaseDSD=7&mp=106035
潘桂成(譯)(199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臺北市:國立編譯館。(Tuan, Y. F., 1977)
蔡秀玲(1998)。依附理論在諮商中的應用。輔導季刊,36(1),25-31。
蔡巧玲(2005)。休閒潛水者性別角色與休閒涉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蔡樹芬、葉源鎰(2006)。青少年休閒態度與休閒活動涉入之相關研究。臺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5,147-167。
劉俊志(2004)。居民與遊客對於鯉魚潭風景特定區之地方依附差異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劉盈足(2005)。公務員週末之休閒涉入與其休閒滿意度關係之探討-以彰化地區鄉鎮市公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劉怡雯(2007)。地方依附、環境屬性對社區景點意象塑造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劉珈灝(2008)。自行車使用者對遊憩涉入、地方依附和滿意度之關係-以愛河自行車道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高雄市。
劉憲錫(2008)。釣客遊憩專業化與地方依附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賴昇宏(2005)。大專籃球聯賽現場觀眾滿意度、涉入程度與品牌權益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賴允荃(2008)。自行車專用道使用者環境知覺與休閒行為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歐陽慧真(2002)。賞鳥者專門化程度與場所依戀關係之研究─以七股溼地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謝宗恆(2003)。文化遊憩涉入與場所依戀關係之研究-以北埔地區遊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謝涵淳(2008)。臺北市參與網球運動者涉入程度與休閒需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西文部份
Bricker, K. S., & Kerstetter, D. L. (2000).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and place attachment: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whitewater receptionists. Leisure Sciences, 22(4), 233-257.
Celsi, R. L., & Olson, J. C. (1988). The role of involvement in attention and comprehension processe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5, 210-224.
City of Melbourne (2007). The city of melbourne bicycle plan 2007- 2011. City of Melbourne: Author.
Dimanche, F., Havitz, M. E., & Howard, D. R. (1991). Testing the involvement profile(IP) scale in the context of selected recreational and touristy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3(1), 51-66.
Eills‚ G. D.‚ & Witt‚ P. A. (1987). The measurement of perceived freedom in 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6, 110-123.
Funk, D. C., Ridinger, L. L., & Moorman, A. M. (2004). Exploring origins of involvement: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umer motives and involvement with professional sport teams. Leisure Sciences, 26(1), 35-61.
Gratton, C., & Jones, I. (2004). Research methods for sports studies.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Group.
Havitz, M. E., & Dimanche, F. (1997). Leisure involvement revisited : Conceptual conundrums and measurement advanc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3), 245-278.
Kyle, G., Graefe, A., Manning, R., & Bacon, J. (2003).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activity involvement and place attachment among hikers along the Appalachian Trail.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5, 249-273.
Laurent, G., & Kapferer, J. N. (1985). Measuring consumer involvement profile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2, 41-53.
McIntyre, N., & Pigram, J. J. (1992).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reexamined: The case of vehicle-based campers. Leisure Sciences, 14(1), 3-15.
Moore, R. L., & Graefe, A. R. (1991). Attachments to recreation settings: The case of rail- trail users. Leisure Sciences, 17, 17-31.
Rea, L. M., & Parker, R. A. (1997). Designing and conducting survey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Publishers.
Selin, S., & Howard, D. (1988). Ego involvement and leisure behavior: A conceptual Specific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 237-244.
Stone, R. N. (1984). The market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volvement.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1, 210-215.
Vaske, J. J., & Kobrin, C. K. (2001). Place attachment and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2(4), 16-21.
Williams, D. R., & Waston, A. E. (1992). Beyond the commodity metaphor: examining emotional and symbolic attachment to place. Leisure Science, 14, 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