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程俊源
Cheng-Chun-Yuan
論文名稱: 台灣閩南語鼻音之共時性質與歷史演變研究
指導教授: 鄭良偉
Cheng, Liang-Wei
姚榮松
Yao, Rong-S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畢業學年度: 87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台灣閩南語鼻音鼻音展延詞彙擴散音韻層次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4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探討台灣閩南語鼻音的共時性質語歷史演變,全文主要分為七章,分述如下:第一章--概述台灣閩南語的音韻系統。第二章--概述台灣閩南語的鼻音展延現象。第三章--以反切語遊戲,檢測台灣閩南語的一些音韻行為。第四章--討論台灣閩南語聲母去鼻化的詞彙擴散現象。第五章---討論台灣閩南語陽聲韻的音韻層次與歷史演變。第六章---討論台灣閩南語陽聲韻的歷史演變與內外轉。第七章---討論台灣閩南語陽聲韻的特殊演變類型--以熊為例。

    目  錄第0章前 言-研究範圍與工作程序.**********1第1章緒 論1.1 台灣閩南語的聲母系統***************..51.2 台灣閩南語的韻母系統***************..61.2.1 口腔元音與鼻化元音的構形************..71.2.2 韻母的輔音系統*****************. 8第2章台灣閩南語的鼻音展延現象*************112.0 緒說***********************.122.0.1 鼻音聲母與濁音聲母的歷時變化與基底形式設定***162.0.2 鼻音韻母與成音節輔音的歷時變化*******.*.. 202.1 關於鼻音展延方向的幾種理論假設*********.. 212.1.1 向右展延論******************.. 222.1.2 雙向展延論********..**********.242.1.2.1 喉塞音(?-、-?)與鼻音展延***********252.1.2.2 合音縮讀與鼻音展延************* 272.1.3 向下展延論********..**********.302.2 詞素滲透說*******..************.. 312.3 結語************..***********342.4 餘論************..***********35第3章音韻的檢驗-以反切語遊戲為例**********..373.0 緒說***********************..383.1 實驗方法與設計目的**************** 393.1.1 實驗設計*******************.. 393.1.2 設計目的********..***********.403.1.3 受試者********..************.403.2 實驗的結果與討論**..**************..413.2.1 鼻音律********************.. 413.2.2 脣音異化律********..**********.443.3.3 介音歸屬********..***********.463.3 與漳州反切語系統的比較**..***********..483.4 本章結論**..******************.. 50第4章台灣閩南語聲母去鼻化之詞彙擴散現象*******514.0 緒說***********************..534.1 台語聲母去鼻化的詞彙擴散現象***********544.2 鼻音聲母去鼻化律與鼻音韻尾丟失律********.. 584.3 台語鼻音聲母的部份回頭演變************614.4 本章結論*********************.63第5章台灣閩南語陽聲韻的音韻層次及其歷史演變****..645.1 層次分析的方法論原則***************645.2 台灣閩南語陽聲韻的音韻層次************675.2.1“咸攝”的音韻層次***************.675.2.1.1“凡”韻的文白形式與演變***********685.2.1.2“咸攝一二等”的文白層次***********695.2.1.3“咸攝三四等”的文白層次***********705.2.2“深攝”的音韻層次***************.715.2.3“山攝”的音韻層次***************.745.2.3.1“山攝”的文讀層***************755.2.3.2“山攝”的白讀層***************755.2.4“臻攝”的音韻層次***************.795.2.4.1“臻攝”的文讀層**************..795.2.4.2“臻攝”的白讀層**************..815.2.4.2.1“臻攝”白讀的-un層次**********.815.2.4.2.2“臻攝”白讀的-an層次**********865.2.4.2.3“臻攝”白讀的-N層次***********875.2.5“宕攝”的音韻層次***************..875.2.5.1“宕攝”的文讀層**************..885.2.5.2“宕攝”的白讀層**************..895.2.6“江攝”的音韻層次***************.935.2.7“曾攝”的音韻層次***************.955.2.7.1“曾攝”的文讀層**************..955.2.7.2“曾攝”的白讀層**************..955.2.8“梗攝”的音韻層次****************965.2.8.1“梗攝”的文讀層*************.**965.2.8.2“梗攝”的白讀層***************975.2.9“通攝”的音韻層次***************.995.2.9.1“通攝”的文讀層***************995.2.9.2“通攝”的白讀層***************1005.2.9.2.1“通攝”的例外形式-“虹”*******..1005.2.9.2.2“通攝”的例外形式-“楓”********1025.2.9.2.3“通攝”的例外形式-“融”********104第6章台灣閩南語陽聲韻的歷史演變與內外轉******.1076.0 緒說**********************.. 1086.1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1106.1.1“梵”與“漢”的歷史交涉***********..1106.1.2“等列派”的歷史承襲*************..1116.1.3“韻腹屬性派”的新創再造***********..1116.1.3.1 羅常培(1933)-分辨高低,重定內外*****..1146.1.3.2 周法高(1968)-離析內外,論定長短*****..1156.2 長短元音與內外轉****************..1176.2.1 長短元音的性質與引起的變異**********.1176.2.1.1 底層的語言影響-介音歸屬*********..1186.2.1.2 古漢語的保存-長短元音**********..1196.2.1.2.1 廣州話的長短元音***********..1196.2.1.2.2 漢藏語系的長短元音**********..1236.3 現代方言與內外轉****************.1266.3.1 晉語的反映******************1266.3.1.1 陝西晉語的清澗話*************.1266.3.1.2 其他晉語的反映**************.1296.3.2 吳語的鼻輔音韻尾現象*************1316.3.3 西南官話的咸山攝行為*************1336.3.4 湘語的鼻輔音韻尾現象*************1356.3.5 徽語的鼻輔音韻尾現象*************1386.3.6 閩南語系的鼻輔音韻尾現象***********1396.3.7 長短元音的區域特徵**************1426.4 內轉韻攝的音韻變化***************.1436.5 莊組字的變化與內外轉************** 1456.6 本章結論********************..146第7章台灣閩南語陽聲韻的特殊演變類型-“熊”****1487.0 緒說***********************1497.1 回顧與探討*******************.. 1517.2 -m尾的方音現象*****************..1567.2.1 永安-m尾*******************1567.2.2 山西祁縣-m尾*****************1587.2.3 山東平度-m尾*****************1587.2.4 江蘇呂四的閉口m1韻************** 1597.2.5 安徽銅陵-m尾*****************1597.2.6 江蘇如東-m尾*****************1607.2.7 浙江縉雲-m尾*****************1607.3 閩南語“熊”的歷史音韻變化***********.1627.3.1“熊”的音韻層次與變化************..1627.3.2 逆向的演示******************.1667.3.3 另一類型的演變-從陰聲韻到陽聲韻*******..1737.3.4 廈門古深攝的“參”與“森”************1787.4 本章結論********************..180附錄Ⅰ**************************..181附錄Ⅱ**********************.****.185參引文獻***********.**************200

    主要參引書目文獻中央民族學院苗語研究室 編1987《苗瑤語方言詞彙集》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1版 北京孔 恩1994《科學革命的結構》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 遠流出版社 1版 台北王 力1958《漢語史稿》中華書局 (1996) 1版3刷 北京1985《漢語語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版 北京王 旭1996《台語語音共存限制與變調之實驗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 台北王 均 等1984《壯侗語族語言簡志》民族出版社 1版 北京包智明、侍建國、許德寶1997《生成音系學理論及其應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版北京北大中文系1989《漢語方音字彙》文字改革出版社 2版1刷 北京布龍菲爾德1933《語言論》袁家驊、趙世開、甘世福譯 商務印書館 (1997) 1版3刷 北京何九盈1985《中國古代語言學史》河南人民出版社 河南何大安1988《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史語所專刊之 90 台北1989《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大安出版社2版 台北吳聖雄1991《日本吳音研究》台灣師範大學 國文所博士論文 台北李壬癸1996《宜蘭縣南島民族與語言》宜蘭縣政府出版 1版 宜蘭李方桂1980《上古音研究》商務印書館 (1998) 1版3刷 北京李如龍 等1994《福州方言詞典》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6) 1版2刷 福州1993《地名與語言學論集》福建省地圖出版社 1版 福州李如龍、張雙慶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大學出版社 1版 廈門李存智1991《韻鏡集證及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 碩士論文 台中李新魁1982《韻鏡校證》中華書局 1版 北京李熙泰 等1996《廈門方言志》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版 北京汪 平1994《貴陽方言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 1版 南京邢公畹1982《漢語方言調查基礎知識》華中工學院 (1986) 1版2刷 武昌邢公畹1985《三江侗語》南開大學出版社 1版 天津周長楫1991《閩南話與普通話》語文出版社 1版 北京周長楫、林寶卿1990《永安方言》永安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1版 永安林倫倫1991《潮汕方言與文化研究》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版 揭陽林倫倫、陳小楓1996《廣東閩方言語音研究》汕頭大學出版社 1版 汕頭林香薇1995《閩南語自成音節鼻音研究》高雄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 高雄林連通1993《泉州方言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版 北京林連通、陳章太1989《永春方言志》語文出版社 1版 北京林寶卿1994《長泰縣方言志》長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1版 長泰金岳霖1979《形式邏輯》人民出版社 (1991) 1版16刷 北京俞 敏1984a《中國語文學論文選》光生館 株式會社 東京洪惟仁1996《《彙音妙悟》與古代泉州音》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1版 台北1997《高雄縣閩南語方言》高雄縣政府出版 1版 高雄徐通鏘1991《歷史語言學》商務印書館 (1996) 1版3刷 北京袁家驊1989《漢語方言概要》文字改革出版社 2版3刷 北京馬希寧1986《徽州方言語音現象初探》清華大學語言研究所 博士論文 新竹馬重奇1994《漳州方言研究》縱橫出版社 1版 香港高本漢1915-26《中國音韻學研究》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合譯 (1940) 商務印書館 北京崔榮昌1996《四川方言與巴蜀文化》四川大學出版社 1版 成都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初版1刷 台北張振興1992《漳平方言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版 北京1993《台灣閩南方言記略》文史哲出版社 1版 台北陳 康 編1992《台灣高山族語言》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1版 北京陳昌儀1991《贛方言概要》江西教育出版社 1版 南昌陳章太、李如龍1991《閩語研究》語文出版社 1版 北京陳榮嵐、李熙泰1994《廈門方言》鷺江出版社 1版 廈門陳澤平1998《福州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 1版 福州陳鴻邁1996《海口方言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 1版 南京陶燠民1956《閩音研究》科學出版社 1版 北京麥欽納力1990《哲學概論》林逢祺 譯 (1996)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版 台北湯珍珠、陳忠敏1993《嘉定方言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版 廈門覃曉航1995《嶺南古越人名稱文化探源》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1版 北京馮勝利1997《漢語的韻律、詞法與句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1版 北京馮愛珍1993《福清方言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版 北京黃布凡 等1992《藏緬語族語言詞彙》中央民族學院 1版 北京愛因斯坦.英費爾德1979《物理學的進化》周肇威 譯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版 上海楊秀芳1982《閩南語文白系統的研究》台灣大學中文所 博士論文 台北1991《台灣閩南語語法稿》大安出版社 1版 台北楊時逢1974《湖南方言調查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66 台北董同龢1944《上古音韻表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21 (1991) 4版 台北董同龢、趙榮琅、藍亞秀1967《記台灣的一種閩南語》中研院史語所單刊甲種之24 台北詹伯慧1985《現代漢語方言》湖北教育出版社 1版 新州詹伯慧、陳曉錦1997《東莞方言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 1版 南京熊正輝1995《南昌方言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 1版 南京翟時雨1996《重慶方言志》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1版 重慶趙元任1928《現代吳語的研究》科學出版社 1版 北京1968《語言問題》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2) 4版 台北歐陽覺亞、鄭貽青1983《黎語調查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版 北京潘文國1997《韻圖考》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版2刷 上海潘科元1997《大台北地區閩南語方言音韻的類型與分布》清華大學語言研究所 碩士論文 新竹潘家懿 等1996《廣東海豐方言研究》語文出版社 1版 北京鄭良偉1990《演變中的台灣社會語文》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1版 台北1993《精速台語羅馬字練習規律》旺文社股份有限公司 1版 台北1997《台語的語音與詞法》遠流出版社 1版 台北鄭曉峰1997《孔夫方言調查報告》清華大學碩士論文 新竹橋本萬太郎1985《語言地理類型學》余志鴻 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1版 北京鮑厚星1998《東安土話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1版 望城戴慶廈1990《藏緬語族語言研究》雲南民族出版社 1版 昆明1992《漢語與少數民族語言關係概論》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1版 北京薛鳳生1986《國語音系解析》學生書局 1版 台北謝國平1980《語言學概論》三民書局 5版 台北薩丕爾1921《語言論》陸卓元 譯 陸志韋 校 商務印書館 (1997) 新2版4刷 北京顏清徽、劉麗華1994《婁底方言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 1版 南京羅美珍、鄧曉華1995《客家方言》福建教育出版社 1版 福州羅常培1956《廈門音系》科學出版社 新1版 北京羅賓斯1992《普通語言概論》李振麟、胡偉民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1版 上海1997《簡明語言學史》許德寶、馮建明、胡明亮 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版 北京Thomas Herzog199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朱柔若 譯 揚智文化 台北Chung, Rung-fu1996b“The Segmental Phonology of Southern Min in Taiwan”The Crane Publishing Co., Limited TaipeiFrancis Katamba1993“An introduction to Phonology”The Longman Inc. 6th impression New YorkJerry Norman1988“Chinese”Cambridge Language Surveys, New York參引期刊論文一 虛1992〈中古開口一等韻字在今武山方言也有[i]介音〉《中國語文》1:25 北京丁邦新1978〈問奇集所記之明代方音〉《中央研究院成立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577-592 台北1979〈上古漢語的音節結構〉《史語所集刊》50.4:717-739 台北1980〈從漢語方言現象檢討幾個辨音徵性的問題〉《史語所集刊》51.4:607-614 台北1987〈論官話方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史語所集刊》14.2:257-273 台北1988〈吳語中的閩語成分〉《史語所集刊》59.1:13-22 台北大島廣美1995〈南豐音系〉《中山大學學報》3:124-132, 136 北京太田齋、曹志耘1998〈浙江雲和方言音系〉《方言》4:290-303 北京日 健1994〈一等韻在客家方言也有齊齒呼〉《中國語文》5:400 北京王士元1982〈語言變化的詞彙透視〉涂又光 譯《語言研究》2:34-48 武漢1990〈競爭性演變是剩餘的原因〉石鋒 譯《語音學探微》225-251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語言變化的機理〉《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二輯歷史語言學2:1-20 台北1995〈語言變異和語言關係〉《漢語研究在海外》1-30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北京王士元、沈鐘偉1991〈詞彙擴散的動態描寫〉《語言研究》1:15-33 武漢王太慶1983〈銅陵方言記略〉《方言》2:99-119 北京王世華1992〈寶應方言的邊音韻尾〉《方言》4:272-274 北京王立達1958〈太原方音中的文白異讀現象〉《中國語文》1:29-30 北京王建庵1989〈論“內外轉”的真義與《切韻》音系的性質〉《安徽大學學報》4:79-86王春德1979〈燕子口苗語的反切語〉《民族語文》2 北京王洪君1987〈山西聞喜方言的白讀層與宋末西北方音〉《中國語文》1:24-33 北京王洪君1990〈入聲韻在山西方言中的演變〉《語文研究》1:8-19 太原1991,2〈陽聲韻在山西方言中的演變(上)(下)〉《語文研究》4:40-47, 1:39-50 太原1994〈什麼是音系的基本單位〉《現代語言學》308-331 語文出版社 北京王敬騮1983〈佤語的反語〉《民族調查研究》1王爾松1990〈哈尼語和漢語關係字初探〉《民族語文》6:61-65 北京包智明1997〈從晉語分音詞看介音的不對稱性〉《中國語言學論叢》1:67-78 北京史存直1997〈古音“東冬”兩部的分合問題〉《漢語音韻學論文集》57-71 華東師範大學左福光1995〈四川省宜賓王場方言記略〉《方言》1:51-62 北京平田昌司1995〈日本吳音梗攝三四等字的音讀〉《中國東南方言比較研究叢書》1:122-133 上海田希誠1996〈咸山兩攝陽聲韻在山西方言中演變〉《語文新論》245-256 山西教育出版社田希誠、呂枕甲1983〈臨猗方言的文白異讀〉《山西方言研究》95-100 山西人民出版社石 林1987〈漢語榕江方言的反語〉《語言研究論叢》第4輯 南開大學出版社 天津石 林、黃 勇1996〈漢藏語系語言鼻音韻尾的發展演變〉《民族語文》6:22-28 北京1997〈漢藏語系語言塞音韻尾的發展演變〉《民族語文》6:41-51 北京吉川雅之1998〈大埔縣客家話語音特點簡介〉《客家方言研究》158-173 暨南大學出版社西田龍雄1979〈聲調的形式與語言變化〉《民族語文情報資料集》劉援朝 譯(1984)3:183-192何大安1981〈澄邁方言的文白異讀〉《史語所集刊》52.1:101-152 台北1986〈元音iu與介音iu-兼論漢語史的一個方面〉《王靜芝先生七十壽慶論文集》227-238 文史哲出版社 1版 台北1994〈聲調的完全回頭演變是否可能?〉《史語所集刊》65.1:1-18 台北1995〈論排灣群語言的分群〉《台灣研究通訊》1:19-34 新竹余迺永1993〈再論《切韻》音-釋內外轉新說〉《語言研究》2:33-48 武漢余靄芹1982〈遂溪方言的文白異讀〉《史語所集刊》53.2:353-366 台北李 榮1961〈讀《四川方言音系》〉《中國語文》9:44-49, 43 北京1965〈從現代方言論古群母有一、二、四等〉《中國語文》5:337-343 北京1982〈語音演變規律的例外〉《音韻存稿》107-118 商務印書館 北京1983a〈關於方言研究的幾點意見〉《方言》1:1-15 北京1983b〈方言研究中的若干問題〉《方言》2:81-91 北京1985〈官話方言的分區〉《方言》1:2-5 北京1988〈渡江書十五音序〉《方言》1:7-11 北京1989a〈漢語方言的分區〉《方言》4:241-259 北京1989b〈南昌溫嶺婁底三處梗攝字的韻母〉《中國語文》6:416-424 北京1996〈我國東南各省方言梗攝字的元音〉《方言》1:1-11 北京李壬癸1976〈語音變化的各種學說述評〉《幼獅月刊》44.6:23-29 台北1978〈語言的區域特徵〉《屈萬里七秩榮慶論文集》475-489 聯經出版社 台北1989〈閩南語喉塞音尾性質的檢討〉《史語所集刊》60.3:487-491 台北1992〈閩南語鼻音問題〉《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一輯漢語方言1:423-435 台北李永燧1979〈哈尼語概況〉《民族語文》2:134-151 北京李如龍1963〈廈門話的文白異讀〉《廈門大學學報》2:57-100 廈門1983〈閩西北方言“來”母字讀s-的研究〉《中國語文》4:264-271 北京1984〈自閩方言證四等韻無-i-說〉《音韻學研究》1:414-422 中華書局 北京1995〈論閩方言的文白異讀〉《中國語文研究》11:15-34 香港1996〈聲韻調的演變是互制互動的〉《方言與音韻論集》25-35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李存智1992〈論《韻鏡》之撰作時代與所據韻書〉《中國文學研究》6:75-98 台北1993〈論內外轉〉《中國文學研究》7:129-144 台北李守秀1980〈榆次方言的文白異讀〉《中國語文》4:270-271 北京李行德1985〈廣州話元音的音值及長短對立〉《方言》1:28-38 北京李釗祥1982〈現代侗台語諸語言聲調和韻尾的對應規律〉《民族語文》4:48-58 北京李國正1984〈四川話流、蟹兩攝讀鼻音尾字的分析〉《中國語文》6:441-444 北京李啟群1996〈湖南吉首方言同音字彙〉《方言》1:29-38 北京李敬忠1989〈試論漢藏語系輔音韻尾的消失趨勢〉《語言文字學》11:43-53人大複印報刊 北京1991〈粵語中的百越語成份問題〉《學術論壇》5:65-72 廣西李新魁1981〈《韻鏡》研究〉《語言研究》1:125-166 武漢1983〈論廣州方言形式的歷史過程〉《李新魁自選集》(1993) 296-309 鄭州1986〈說內外轉〉《音韻學研究》2:249-256 中華書局 北京1994〈音韻學與中國古代文化的研究〉《李新魁語言學論集》437-458中華書局北京李熙泰1981〈廈門方言的一種構詞法〉《方言》4:289-294 北京1982〈廈門方言的“熊”字〉《方言》1:21 北京李毅夫1982〈上古韻是否有個獨立的冬部〉《語文研究》2:28-32 太原李錦芳1990a〈論壯侗語對粵語的影響〉《貴州民族研究》4:60-65 貴陽1990b〈粵語中的壯侗語族語言底層初析〉《中央民族學院學報》6:71-76 北京杜其容1968〈釋內外轉名義〉《史語所集刊》40上:281-294 台北沈文玉、陳妹金1990〈中古開口一等韻字今有[i]介音再補(一)(二)〉《中國語文》3:218沈鐘偉1995〈詞彙擴散理論〉《漢語研究在海外》31-47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北京汪大年1983〈緬甸語中輔音韻尾的歷史演變〉《民族語文》2:41-50 北京邢公畹1986〈漢語和泰語的-m、-N交替現象〉《民族語文》4:1-14 北京1990〈台語-am-, ap韻裡的漢語“關係字”研究〉《民族語文》2:1-12 北京周日健1992〈廣東新丰客家方言記略〉《方言》1:31-44 北京周先義1994〈湖南道縣(小甲)土話同音字彙〉《方言》3:201-207 北京周法高1968〈論切韻音〉《中國音韻學論文集》(1984) 1-24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1991〈讀〈韻鏡中韻圖之構成原理〉〉《東海學報》32:19-36 台中周長楫1981〈廈門話文白異讀構詞的兩種形式〉《中國語文》5:368-370北京1983a〈廈門話文白異讀的類型(上)(下)〉《中國語文》5:330-336, 6:430-438北京1983b〈略論廈門話的構詞手段和方法〉《廈門大學學報》1:92-101 廈門1986〈福建境內閩南方言的分類〉《語言研究》2:63-84 武漢1990〈永安的-m尾問題〉《中國語文》1:43-45 北京1991〈廈門方言同音字彙〉《方言》2:99-118 北京周祖謨1966〈宋人等韻圖中“轉”字的來源〉《問學集》501-506 中華書局 北京1982〈齊梁陳隋詩文韻部研究〉《語言研究》2:6-17 武漢1993〈漢字上古音東冬分部的問題〉《周祖謨學術論著自選集》117-122 北京孟伯迪1982〈輔音尾在漢藏系語言聲調體系中的重要性〉《語言研究論叢》2:37-63 天津季明珠1993〈江蘇如東(掘港)方言古通攝陽聲韻收-m尾〉《中國語文》4:280 北京幸 之1983〈內外轉及其研究〉《江西師院學報》2:59-18林修旭1995〈音節縮減?縮減音節?〉第二屆台灣語言國際研討會會前論文集 台北林倫倫1991,2〈汕頭方言詞彙(一)(二)(三)(四)〉《方言》2:153-160,3:232-240,4:310-314,1:78-801996〈廣東揭西棉湖的三種秘密語〉《中國語文》3:192-193, 211 北京林寒生1985〈福州話文白異讀探討〉《廈門大學學報》1:134-143 廈門林語堂1933〈閩粵方言之來源〉《語言學論叢》文星書店 (1967) 台1版 台北林鎮國 等1995〈它者、慾望與言說〉《哲學雜誌》14:4-38 台北林寶卿1991〈閩西客話區語音的共同點與內部差異〉《語言研究》2:55-70 武漢1992〈漳州方言詞彙(一)(二)(三)〉《方言》2:151-160,3:230-240,4:310-312 北京竺家寧1995〈佛教傳入與等韻圖的興起〉《音韻探索》275-290 學生書局 台北金有景1964〈義烏話咸山兩攝三四等字的分別〉《中國語文》1:61 北京1980〈《義烏話咸山兩攝三四等字的分別》一文的補正〉《中國語文》5:352 北京1982〈關於浙江方言中咸山兩攝三四等字的分別〉《語言研究》1:148-162 武漢1983〈民族語言研究與漢語研究〉《民族語文》6:47-56 北京侯精一1986〈晉語分區(稿)〉《方言》4: 北京俞 敏1984b〈等韻溯源〉《音韻學研究》1:402-413 中華書局 北京1988〈內外轉〉《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分冊》301-302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俞允海1983〈音轉爭論〉《語文論叢》2:96-102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俞光中1986〈說內外轉〉《音韻學研究》2:257-263 中華書局 北京姚榮松1987〈廈門話文白異讀中鼻化韻母探討〉《國文學報》16:271-288 台北施其生1991〈廣州方言的介音〉《中國語文》2:119-125 北京洪惟仁1992〈台灣音與廈門音異讀與中古音的對應關係〉《台語文摘》5.4:40-44 台北1996〈從漢語的音節類型看閩南語聲母的鼻化、去鼻化規律〉第十四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初稿 新竹師範學院 新竹胡從曾1989〈論聲韻相依與“內外轉”〉《語言文字學》18-24人大複印報刊資料 北京候精一1988〈平遙方言的文白異讀〉《語文研究》2:51-59 太原候精一、楊平1993〈山西方言的文白異讀〉《中國語文》1:1-15 北京倪大白1995〈南島語與百越諸語的關係〉《民族語文》3:21-34 北京夏劍欽1982〈中古開口一等韻字在瀏陽方言有[i]介音〉《中國語文》6:464 北京1983〈瀏陽南鄉方言記略〉《方言》1:47-58 北京徐立芳1986〈蘇州方言的文白異讀〉《徐州師範學院學報》2:117-123徐通鏘1984〈山西祁縣方言的新韻尾-m與-B〉《語文研究》3:1-10 太原1987〈語言發展的不平衡性和歷史比較研究〉《語言研究論叢》3:36-58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變異中的時間和語言研究〉《中國語文》2:81-94 北京1990〈結構的不平衡性和語言演變的原因〉《中國語文》1:1~14 北京1993〈文白異讀和歷史比較法〉《徐通鏘自選集》22-69 河南教育出版社 鄭州1994〈文白異讀和語言史的研究〉《現代語言學》余志鴻 編 語文出版社 北京1984〈美國語言學家談歷史語言學〉《語言學論叢》13:200-258秦炯靈1987〈“鉤口藕”等字在廣濟方言的讀音〉《中國語文》2:100 北京袁家驊1981〈漢藏語聲調的起源和演變〉《語文研究》2:2-7 太原馬希寧1995〈漢語方言陽聲韻尾的一種演變類型:元音韻尾與鼻音韻尾的關係〉《聲韻論叢》5:433-466 學生書局 台北馬重奇1994〈閩南漳州方言中的反切語〉《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70-81 福州馬學良、戴慶廈1990〈藏緬語族輔音韻尾的發展〉《藏緬語族語言研究》32-54 雲南民族馬學良、羅季光1962a〈我國漢藏語系語言元音的長短〉《中國語文》5:193-211 北京1962b〈《切韻》純四等韻的主要元音〉《中國語文》12:533-539 北京崔榮昌1989〈四川達縣“長沙話”記略〉《方言》1:20-29 北京張 崇1993〈“嵌l詞”探源〉《中國語文》3:217-222 北京張 琨1985〈論比較閩方言〉《語言研究》1:107-138 武漢1988〈讀建州八音〉《史語所集刊》59.1:65-87 台北1991a〈《切韻》與現代方言〉《大陸雜誌》82.5:193-199 台北1991b〈再論比較閩方言〉《語言研究》20:829-875 武漢1993a〈漢語方言中鼻音韻尾的消失〉《漢語方言》23-63 學生書局 台北1993b〈切韻的前*a後*A在現代方言中演變〉《漢語方言》23-63 學生書局 台北1995〈古苗瑤語鼻音聲母字在現代苗語方言中的演變〉《民族語文》4:10-13 北京張日昇、張群顯1992〈從現代方言看內外轉〉《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1:305-322 台北張世祿1984〈等韻學派系統的分析〉《張世祿語言史論文集》80-102 學林出版社 北京張加良1986〈中古開口一等韻字今有[i]介音補例〉《中國語文》3:191 北京張玉來1988〈內外轉補釋〉《語言文字學》3:31-38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 北京張光宇1990〈《切韻》純四等韻的主要元音及其相關問題〉《切韻與方言》76-102 台北1990a〈閩方言次濁聲母的白讀h-和s-〉《切韻與方言》17-31 商務印書館 台北1990b〈梗攝三四等字在漢語南方方言的發展〉《切韻與方言》103-116 商務印書館1990c〈從閩方言看切韻三四等韻的對立〉《切韻與方言》117-135 商務印書館 台北1990d〈閩南方言的特殊韻母-iN〉《切韻與方言》136-145 商務印書館 台北1990e〈閩方言音韻層次的時代與地域〉《切韻與方言》175-199 商務印書館 台北1991〈漢語方言發展的不平衡性〉《中國語文》6:431-438 北京1992〈“益、石”分合及其涵義〉《語言研究》2:91-99 武漢1993a〈漢語方言見系二等文白讀的幾種類型〉《語文研究》2:26-36 太原1993b〈吳閩關係試論〉《中國語文》3:161-170 北京1994〈吳語在歷史上的擴散運動〉《中國語文》6:409-417 北京1996〈論閩方言的形成〉《中國語文》1:16-26 北京1999〈東南方言關係綜述〉《方言》1:33-44 北京張成材1987〈西安方言的反語〉《語言研究》2:123-124 武漢張均如1987〈記南寧心墟平話〉《方言》4:241-250 北京張屏生1997〈台灣閩南語調查所發現的一些特殊現象〉《母語教育文集》10之1-59 新竹1998〈台灣閩南話部份次方言的語音和詞彙差異〉《台灣語言與語文競賽研討會》張振興1982〈潮陽聲母與《廣韻》聲母的比較(一)(二)(三)〉《方言》1:52-65,2:129-45,3:196-2021987〈廣東海康方言記略〉《方言》4:264-282 北京1989,90〈漳平(永福)方言的文白異讀〉《方言》3:171-179,4:281-292, 1:44-51 北京1992〈廣東省吳川方言記略〉《方言》3:195-213 北京張振興、張惠英1997〈廣州話音系的分析和處理〉《第五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8-11 廣州張益梅1988〈介休方言的文白異讀〉《語文研究》4:6-9 太原張盛裕1979〈潮陽方言的文白異讀〉《方言》4:241-267 北京1981〈潮陽方言的語音系統〉《方言》1:27-39 北京1982〈潮陽聲母與《廣韻》聲母的比較(一)(二)(三)〉《方言》1:52-65,2:129-45,3:196-202張衛東1984〈文登、榮成方言中古見系部份字的文白異讀〉《語言學論叢》12:36-49 北京張雙慶、萬 波1996〈南雄(烏徑)方言音系特點〉《方言》4:290-297 北京曹劍芬1987〈論清濁與帶音不帶音〉《中國語文》2:101-109 北京曹廣衢1956〈布儂語的反語〉《中國語文》3 北京曹聰孫1992〈漢語隱語說略-一種語言變異現象分析〉《中國語文》1:45-49 北京梁玉璋1982〈福州方言的“切腳詞”〉《方言》1:37-46 北京1984〈福州話的文白異讀〉《中國語文》6:434-440 北京梁金榮1996〈臨桂兩江平話同音字彙〉《方言》3:180-189 北京梅祖麟、羅杰瑞1971〈試論幾個閩北方言中的來母s-聲字〉《清華學報》新9.12:96-105許世瑛1966〈評羅董兩先生釋內外轉之得失〉《淡江學報》5:1-15 台北陳佩瑜1990〈粵方言與侗台語語音系統的比較〉《第二屆粵方言研討會》139-143 廣州陳其光1983〈苗瑤語鼻音韻尾的演變〉《民族語文》6:12-22 北京1996〈巴哼語〉《民族語文》2:66-76 北京1999〈民族語對中古漢語濁聲母演變的影響〉《民族語文》1:21-26 北京陳其光、田聯剛1991〈語言間的區域特徵〉《中國語言學報》4:212-230商務印書館 北京陳忠敏1992〈論吳語閩語兩種表小稱義的語音形式及來源〉《大陸雜誌》85.5:35-39 台北1995〈作為古百越語底層形式的先喉塞音在今漢語南方方言裡的表現和分布〉《民族語文》3:1-11 北京陳振寰1991〈內外轉補釋〉《漢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11-13 武漢陳慶延1991〈山西西部方言白讀的元音高化〉《中國語文》6:1439 北京程俊源1997〈台灣閩南語聲母去鼻化之詞彙擴散現象〉第十五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 逢甲大學 台中 收入《聲韻論叢》(1998)7:277-315 學生書局 台北雲惟利1996〈從歷史地理看閩語和吳語的關係〉《南大語言文化學報》1.1:117-164 新加坡馮 力1989〈縉雲話流通兩攝讀閉口韻尾字的分析〉《中國語文》5:400 北京馮 蒸1992〈魏晉時期的“類隔”反切研究-根據“詞彙擴散理論”論證“類隔”切的性質〉《魏晉南北朝漢語研究》300-332 山東教育出版社 濟南馮成豹1996〈海南瓊海話聲母的文白異讀〉《第四屆閩方言研討會論文集》48-59 汕頭馮愛珍1992〈永安方言的文白讀〉《第二屆閩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0-75暨大出版黃 勇1995〈李樹侗話輔音尾的演變規律〉《民族語文》2:48-54 北京黃典誠1982〈閩南方音中的上古殘餘〉《語言研究》2:172-187 武漢1984〈閩語的特徵〉《方言》3:161-164 北京1986〈中古鼻音聲母在閩音的反映〉《廈門大學學報》1:160-162 廈門黃雪貞1984〈永定(下洋)方言自成音節的鼻音〉《方言》1:47-50 北京1991〈湖南江永方言詞彙(一)(二)(三)〉《方言》1:68-80, 2:143-152, 3:223-231 北京1992〈梅縣客家話的語音特點〉《方言》4:275-289 北京黃繼林1992〈寶應氾光湖方言中的m尾〉《方言》2:120-124 北京黑維強1997〈陝北語果攝字讀鼻尾韻例〉《中國語文》4:267 北京楊自翔1989〈安徽桐城方言入聲的特點〉《中國語文》5:361-368 北京楊秀芳1987〈試論萬寧方言的形成〉《毛子水九五壽慶論文集》1-35 幼獅出版社 台北1993〈論文白異讀〉《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823-849 大安出版社 台北1996〈「閩南語的文白異讀」研討大綱〉《『台灣閩南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154-224楊時逢1960〈四川方言音韻特點及分區概說〉《民族學研究所》29:107-130 台北溫端正1997〈試論晉語的特點與歸屬〉《語文研究》2:1-12 太原葉國泉、羅寧康1983〈粵語源流考〉《語言研究》1:156-160 武漢葉祥苓1988〈蘇州方言中的文白異讀〉《吳語論叢》18-26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葉祥苓、郭宗俊1991〈宜興方言同音字彙〉《方言》2:88-98 北京董同龢1946〈等韻門法通釋〉《史語所集刊》14:257-306 台北1948〈《切韻指掌圖》中的幾個問題〉《史語所集刊》17:195-212 台北1974〈廈門方言的音韻〉《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275-297食貨出版社 台北董為光1987〈湘鄂贛三界方言的“l”韻尾〉《語言研究》1:49-59 武漢詹伯慧1959〈潮州方言〉《方言和普通話叢刊》2:39-120 中華書局 北京趙元任1931〈反切語八種〉《史語所集刊》2.4:312-354趙日新1989〈安徽績溪方言音系特點〉《方言》2:125-135 北京趙秉璇1993〈晉中語反語駢詞集釋〉《山西大學學報》3:53-56 太原趙建偉、丘學強1990〈論古明、微、泥、疑、明母字在四邑話的讀音形式〉《第二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114-119 暨南大學出版社 廣州劉光坤1984〈羌語輔音韻尾研究〉《民族語文》4:39-47, 63 北京劉叔新1987〈廣州話的長短元音問題〉《語言研究論叢》3:290-304 天津人民出版社 天津劉勛寧1983a〈古入聲在清澗話中的分化與廣州話的長短入〉《語言學論叢》10:61-76 北京1983b〈陝北清澗方言的的文白異讀〉《中國語文》1:40-43 北京劉綸鑫1995〈江西省大余(南安)方言音系〉《方言》1:63-69 北京劉寶俊1982a〈湖北祟陽方言流、臻、曾開口一等字讀細音〉《中國語文》3:224 北京1990〈冬部歸向的時代和地域特點與上古楚方音〉《語言文字學》11:37-44 北京1993b〈論現代漢語方言中的“一等i介音”現象〉《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73-77 上海歐陽覺亞1979〈聲調與音節的相互制約關係〉《中國語文》5:359-362 北京潘家懿1982〈晉中祁縣方言裡的[m]尾〉《中國語文》3:221-222 北京潘悟雲1994〈吳語韻母系統的主體層次〉第三屆國際暨第十二屆全國聲韻學會論文集392-396新竹潘渭水1994〈建甌話中的衍音現象〉《中國語文》3:206-207 北京鄭 縈1995〈永安方言的m尾〉《聲韻論叢》5:329-357 學生書局 台北鄭良偉、曾金金1997〈聲調語言中重音的類型〉《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4:255-263 台北鄭張尚芳1985〈溫州音系〉《中國語文》1:28-60, 75 北京1986〈皖南方言的分區(稿)〉《方言》1:8-18 北京1988〈上古韻母系統和四等、介音、聲調的發源問題〉《語言文字學》1:61-84 北京1998〈緩氣急氣為元音長短解〉《語言研究》增刊487-493 武漢鄧曉華1998〈閩語時代層次的語音證據〉《語言研究》增刊307-314 武漢橋本萬太郎1982〈西北方言和中古漢語的硬軟顎音韻尾〉《語文研究》4:19-33 太原1985,6〈中古漢語的卷舌韻尾〉《語文研究》4:8-10, 1:61-65, 2:56-59 太原盧今元1986〈呂四方言記略〉《方言》1:52-70 北京1988〈呂四方言裡的[m]韻〉《吳語論叢》71-83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盧紹浩1995〈井岡山客家話音系〉《方言》2:121-127 北京蕭宇超1996〈從台語音節連併到音韻構詞與句法的互動-老問題新角度〉第五屆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356-374 政治大學 台北賴惟勤1958〈中古內‧外〉《中國語學》3:11-13, 19 中國語學研究會 大阪錢乃榮1985〈上海市郊音變的詞擴散〉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3.2:189-215錢曾怡、羅福騰、曹志斌1985〈平度方言的語音差別〉《方言》3:214-221 北京駱明弟1996〈臨桂四塘平話同音字彙〉《方言》3:190-199 北京戴慶廈、吳啟祿1962〈閩語仙游話的文白異讀〉《中國語文》8.9:393-398 北京薛鳳生1985〈試論等韻學之原理與內外轉之含義〉《語言研究》1:38-53 武漢鍾 奇1997〈廣州話的長短音在其他方言中的對應〉《第五屆粵方言研討會》28-31 廣州鍾隆林1987〈湖南省耒陽方言記略〉《方言》3:215-231 北京鍾榮富1990〈論客家話介音的歸屬〉《台灣風物》40.4:189-1981992a〈閩南語的脣音異化現象〉第十屆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683-695 高雄1992b〈空區別特徵理論與漢語音韻〉《聲韻論叢》4:299-334 學生書局 台北1995〈優選論與漢語的音系〉《國外語言學》3:1-14 北京1996a〈客家語的構詞和音韻關係〉教育部獎助鄉土語言研究得獎作品論文集 新竹1997〈台灣閩南語的介音〉《中國語文》4:289-294 北京顏 森1986〈江西方言的分區(稿)〉《方言》1:19-38 北京羅杰瑞1980〈永安方言〉《書目季刊》14.2:455-490 台北1995〈建陽方言否定詞探源〉《方言》1:31-32 北京羅美珍1984〈傣語長短元音和輔音韻尾的變化〉《民族語文》6:20-25 北京1985〈台語長短元音探源一得〉《語言論文集》139-145商務印書館 北京1988〈對漢語和侗台語聲調起源的一種設想〉《民族語文》3:212-218 北京羅常培1933〈釋內外轉〉《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1978) 87-103 九思出版社 台北嚴 棉1994〈從閩南話到日本漢字音〉《中國語文》2:92-101 北京蘇曉青、呂永衛1994〈《徐州方言詞典》引論〉《方言》3:184-197 北京A. G. 奧德里古爾1954〈越南語聲調的起源〉《民族語文情報資料集》馮蒸 譯 (1986) 7:88-96 北京1959〈歷史和地理可以解釋某些語音的發展〉《語言研究》4:81-86 北京A.梅耶1992〈歷史比較語言學中的比較方法〉《國外語言學論文選譯》1-85語文出版社 北京Bao, Zhiming1990“Fanqie language and reduplication”Linguistic Inquiry 21:317-3501996“The Syllable in Chinese”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 24.2:312-354Chen, Matthew Y-Q1992“Competing sound change: Evidence from Kam-Tai Miao-Yao and Tibeto-Burman”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 20.2:193-210Chung, Rung-fu1997“On syllable contraction”Proceeding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3:199-235 TaipeiE.G. Pulleyblank1970“Late Middle Chinese”Asia Major 15:197-239Fan Kui.Li1980“Laryngeal features and Tone development”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51.1:1-13Hasimoto, Anne Oi-kan Yue1973“Substratum in Southern Chinese The Tai connection”Computational Analyses of Asian &African Languages 6:1-9Hwang Cherng Gong1980“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Tibetan, and Burmese vowel systems”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51.3:455-490Jerry Norman &Tsu Lin Mei1976“The austroasiatics in Ancient South China: some lexical evidence”Monumenta Serica 32:274-301Jerry Norman1979“The chronological strata in the Min dialects”《方言》4:268-274 北京Kun Chang1979“The Composite Nature of the Ch*ieh-yu_n”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50.2:241-255Li, Paul Jen-kuei1985“A secret language in Taiwanese”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 13.1:91-1211986“Rhyming and phonemic contrast in Southern Min”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57:439-463 TaipeiLin, Yen-Hwei1996“Dissimilation and the Concealment Function of Chinese Secret Language”Proceeding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5:330-343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peiMargaret Y-M Sung1973“A Study of Literary and Colloquial Amoy Chinese”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 1.3:414-436Pang Hsin Ting1983“Derivation Time of Colloquial Min from Archaic Chinese”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54.4:1-14Tse, John Kwock-ping1979“maN kuN wa : A Game Language of Contonese”Studies i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Linguistics. 97-106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Tung, Jeffery C.1988“Nasality and orthography”In Robert Cheng and S.F.Hung(eds) The Structure of Taiwan: A Modern Synthesis. The Crane Publishing Co., Limited Taipei1992“Three Ways Of Treating Nasality In Southern Min”Proceeding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631-639 TaipeiWang, Samuel H.1995a“Experimental Studies in Taiwanese Phonology”The Crane Publishing Co., Limited Taipei1995b“Nasality as an Autosegment in Taiwanese”Paper from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guages in Taiwan, 513-529 The Crane Publishing Co., Limited Taipei1996“A Concept Formation Experiment for Taiwan Min Voiced Stop Consonants”Proceeding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5:320-329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TaipeiWang, William S-Y1969“Competing Chang as Cause of Residue” Language 45.1:9-25Wang, William S-Y &Chen Matthew Y-Q1975“Sound Change: Actuation and implementation”Language 51.2:255-281Wang, William S-Y &Cheng Chin-chun1972“Tone Change in Chaozhou Chinese: A Study of Lexical Diffusion”Papers in Linguistics in honor oh Henry and Rencee Kahane, ed. by Braj Kachru et a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Wang, William S-Y &Lien Chin-fa1994“Bidirectional diffusion in sound change”in Jones Charles.(ed) Historical Linguistics :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345-400 Longman London.Yip, Moira1982“Reduplication and C-V skeleta in Chinese secret language”Linguistic Inquiry 13.4:637-6611988a“Template Morphology and the Directionality of Association ”Natur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 6.1:149-1741988b“The obligatory contour principle and phonological rules : A loss of identity”Linguistic Inquiry 19.1:65-100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