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建佑
Chien-Yu Lin
論文名稱: 認知風格對模擬學習成效及學習歷程影響之研究
The study of influence of cognitive style on simulation learning effect and learning portfolio.
指導教授: 蕭顯勝
Hsiao, Hsien-S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Department of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6
中文關鍵詞: 電腦模擬學習認知風格學習歷程
英文關鍵詞: computer simulation instruction, cognitive style, learning profil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5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電子學為現今科技發展的基礎,但其概念過於抽象,往往造成學習者無法正確瞭解其觀念;數位化的模擬式學習因具有強大的多媒體功能,可將抽象的概念以具體的圖形或動畫呈現,即可運用於電子學學習中以加強學習成效。本研究建置一個支援學習歷程紀錄的電子學模擬學習系統,並以電子學為學習教材。以大專院校電子相關科系學生進行教學實驗,藉此探討學習者在使用電子學模擬學習系統進行電子學學習的成效。此外,在實驗過程中將記錄學習者的學習歷程,將歷程紀錄施以序列分析方法,發掘不同認知風格學習者在模擬學習系統中的學習行為模式。
    經教學實驗後發現,本研究所建置之模擬學習系統可提升電子學的學習成效,而場地獨立學習者的學習成效提升程度顯著地高於場地相依學習者;此外,在學習行為模式的比較上,場地相依與場地獨立學習者在進行隨意瀏覽及自我評量上沒顯著差異;場地相依學習者花較多時間在進行閱讀內容,且場地相依學習者的學習路徑比較會依循系統版面配置及教材編排內容進行;場地獨立學習者則在模擬操作上花費較多時間,而在學習路徑上則表現的較為隨意。

    Electronics is the foundation of technology, but the concept of electronics is too abstract ; therefore students can’t understand it correctly. Digital simulation instruction has functions of multimedia that can represent abstract concept with the specific graph or the animation, so researcher can utility this idea to the electronics instruction and promote the learning effect.
    This study develops an Electronics simulation learning system which supports the record of learning process and takes the Electronics as the learning content. This study is focus on the undergraduates of the department related Electronics to execute experiment and researcher uses the result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he Electronics simulation learning system. Through the process of experiment, system will record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students. Researcher deduces the student's behavior pattern of different cognitive styles in Electronics simulation learning system with sequential analysis.
    After analyzing the results, there are conclusions as following:
    1. The system of this study can promote the learning effect in Electronics.
    2. The learning effect of FD students is higher than the FI students.
    3. In the comparison of learning behavior pattern, the FD and FI students have no specific difference of “Random browsing” and “Self-Examination”.
    4. The FD students spend more time on “reading content” and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FI students are rely on interface of the system and arranged content.
    5. The FI students spend more time on “simulation” and their learning processes are haphazard comparatively.

    謝 誌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 錄 IV 表 次 VI 圖 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待答問題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 研究流程 9 第六節 名詞釋義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電腦模擬學習 13 第二節 認知風格 25 第三節 學習歷程 31 第四節 本章總結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8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 39 第四節 教學活動設計 41 第五節 研究工具 42 第六節 資料分析 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3 第一節 模擬學習系統對學習成效的影響 54 第二節 不同認知風格學習者學習歷程分析 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1 第一節 結論 72 第二節 建議 76 參考文獻 80 附錄A 教學活動設計 88 附錄B 團體藏圖測驗 89 附錄C 電子學成就測驗 96 附錄D 學習歷程序列分析結果 103

    丁穗中(2004)。網路教學環境下國小學生認知風格與學習的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年亮(2006)。應用電腦模擬軟體在綜合高中資訊技術學程單晶片實驗課程教學成效之研究研究-以關西高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聰智(2004)。問題導向學習在互動式線上模擬教學之研究-以高職電機電子群「數位邏輯實習」課程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江岳霖(2004)。引導發現式電腦輔助學習於數位電路原理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何榮桂、郭再興(1996)。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在網路上的發展趨勢。資訊與教育雙月刊,55,25-31。
    吳幸宜(譯)(1994)。Margaret E. Gredler著。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心理。
    吳明隆(1997)。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行為與電腦焦慮、電腦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哲旭(2008)。結合輔助教學策略之模擬式學習系統之研究-以電子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裕益(1987)。認知能力與認知型態個別差異現象之探討。教育學刊,7,51-89。
    李世忠(1991)。Hypermedia教學潛力之探討。視聽教育雙月刊,36(6),7-20。
    李世忠(1992)。從電腦教學到超媒體。教學資訊集刊,17,303-322。
    沈佳萍(2007)。行動學習應用於數學步道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生傳(1984)。高中生「形地辨析型」與「形地混同型」之認知式態及其與教育、職業興趣成就的關係。教育學刊,5,81-112。
    林奇賢(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67,34-49。
    林孟鴻(2001)。應用歷程檔案建立網路學習輔助機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清賀 (1999)。網路學習系統上之學習歷程評量輔助系統。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林瑜生(2003)。數位電路模擬軟體與CPLD實驗模組對高職數位邏輯實習課程之學習成效評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寶山(2003)。實用教學原理。台北:心理。
    洪妤如(2006)。應用視覺化與操作之模擬軟體在電子學上的學習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榮昭、劉明洲(1999)。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書百川(2003)。以學習者瀏覽行為預測學習者學習型態。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版)。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3)。心理學原理。臺北:東華。
    張韶瑩(2003)。高雄地區國二學生數學認知風格與學習成就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徽鵬(2001)。電腦模擬軟體教學對高職冷凍空調科基本電學實習之學習成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1999)。專科以上學校開辦遠距教學作業要點附件(一):非同步(網路)遠距教學需求規格。台北:教育部。
    莊永山(1998)。現代教師與電腦輔助多媒體教學。第一屆國際電腦多媒體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鶴。
    莊利吉(2006)。探討融入虛擬實驗室在數位邏輯課程的學習成效。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莊崇成(1999)。TINA與EWB在數位電路技術教學的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重吉(1987)。評介認知風格有關研究。資優教育季刊,23,7-16。
    郭麗玲(2000)。自我導向學習理論與模式。社會教育學刊,29,1-34。
    陳文森(2003)。非同步網路教學學習路徑的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技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昭雄(1989)。職業科目教學方法之理論與實務。台北: 師大書苑。
    陳郁雯(2004)。電腦模擬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密桃(1995)。我國台灣地區國中學生批判思考的相關因素及其教學效果之分析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陳登吉、賴阿福(2005)。網路與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裕隆、宋曜廷、侯惠澤、張國恩(2006)。具電腦模擬之發現式學習在電子學學習上的應用。2006年全球華人電腦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北京。
    陳繁興(2001)。工專電機科學生使用電腦模擬軟體對組合邏輯電路設計能力之影響研究。技術學刊,16(3),385-389。
    陳耀豐(2002)。國小學童認知風格、批判思考能力與自然科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曾端真(1984)。嵌圖測驗(GEFT)的理論及其應用。測驗年刊,31,83-90。
    童宜慧、張基成(1996)。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系統,第八屆ICCAI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中。
    黃星峰(2003)。運用資料探勘建立個人適性化學習網站,大同大學資訊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福坤(2006)。透過物理模擬動畫進行物理教學與學習-介紹簡易模擬動畫設計環境Easy Java Simulation。物理雙月刊,28(3),536-543。
    黃履峰、邱貴發(1999)。學習歷程檢視器:Web學習環境中學習管理工具。第八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中。
    楊坤原(1996a)。認知風格與科學學習成就的關係(一)。科學教育月刊,194,2-12。
    楊坤原(1996b)。認知風格與科學學習成就的關係(二)。科學教育月刊, 195,16-23。
    楊淑娟(1997)。國小教師場地獨立性、批判性思考對教學命題之道德推理的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劉明洲(1998)。遠距教學之建置與效益評估。資訊與教育,65,31-38。
    劉惠如(1999)。整合式網路教學之教學設計與評量。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旻芳(2000)。網路學習之學習歷程分析系統。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蕭錦玲(2006)。以模擬為基礎的統計學習軟體之初探性評估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謝章冠、陳年興(2001)。網路教學系統之學習路徑控制分析與設計。TANET 2001 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集,嘉義。
    顏晴榮(1998)。模擬式電腦輔助教學課程軟體發展。教學科技與媒體,42,50-54。
    Alessi, S. M., & Trollip, S. R. (2001). Multimedia for Learning: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MA: A Pearson Education Company.
    Bakeman, R., & Quera, V. (1995). Analyzing Interaction; Sequential analysis with SDIS and GSEQ. NY:Cambridge Unversity Press.
    Bertini, M. (1986). Field Dependence in Psychological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NJ: L. Erlbaum Associates.
    Brusilovisky, P. (2001). Adaptive Hypermedia. User Modeling & User- Adapted Interaction, 11, 87-110.
    Campbell, J. O., Bourne, J. R., Mosterman, P. J., & Brodersen, A. J. (2002). The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simulators for electronic laboratorie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91(1), 81-87.
    Conklin,J.(1987).Hypertext:an introduction and survey. Computer, 20(9), 17-41.
    de Jong. T., Wouter R., & van Joolingen (1998). Scientific Discovery Learning with Computer Simulations of Conceptual Domains。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8(2), 179-201.
    Dennis, J. R., & Kansky, R. J. (1984). Instructional Computing : An Action Guide for Educators. IL: Scott, Foresman Company.
    Doering E. R. (1997). Electronics lab bench in laptop: using Electronics Workbench to enhance learning in an introductory circuits. Proceedings of the 1997 Fronti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 PA .
    Grigorenko, E. L., & Sternberg, R. J. (1997). Styles of Thinking, Abilities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Exceptional Children, 63(3), 295-312.
    Heinich, R., Molenda, M., & Russell, J. (1985).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he new technologies of instruction (2nd ed.). NY: Wiley.
    Honey, M. A. (1993). Case studies of navigational patterns in constructive hypertext. Computers and Education, 20, 257-270.
    Lawson, A. E. (1983). Predicting science achievement: the role of developmental level, disembedding ability, mental capacity, prior knowledge, and belief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2), 117-129.
    Liu, Y., & Ginther, D. (1999). Cognitive styles and distance education.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Learning Administration, 2(3).
    Messick, S. (1976). Individuality in Learning. CA: Jossey-Bass.
    Morgan, H. (1997). Cognitive Styles and Classroom Learning. NY: Praeger Publishers.
    Oakley, B. (1996). Implementation of interactive tutorials for an introductory circuit analysis course. Retrieved October 5, 2007 from http://www.ewh.ieee.org/soc/es/Aug1996 /002/cd/tutorial.htm.
    Riding, R., & Cheema, I. (1991). Cognitive styles - an overview and integr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1(3&4), 193-215.
    Ronen, M., & Eliahu, M. (2000). Simulation - a bridge between theory and reality: the case of electric circuit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6(1), 14-26.
    Sternberg, R. J. (1988).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tkin, H. A., & Goodenough, D. R. (1981). Cognitive styles: Essence and origins : Field Dependence and Field Independence. Bosto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Witkin, H. A., Dyk, R. B., Faterson, H. F., Goodenough, D. R., & Karp, S. A. (1962). Psych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 Studies of Development. NY: Wiley.
    Witkin, H. A., Lewis, H. B., Hertzman, M., Machover, K., Meissner, P. B., & Wapner, S. (1954). Personality through Perception : An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y. NY: Harper.
    Witkin, H. A., Moore, C. A., Goodenough, D. R., & Cox, P. (1977). Field-dependent and field- independent cognitive styles and their educational implica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7(1), 1-64.
    Witkin, H. A., Moore, C. A., Owen, D. R., & Raskin, E. (1977). Role of the field-dependence and field-independence cognitive style in academic evolut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9(3), 197-211.
    Witkin, H.A. (1976). Cognitive styles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Imessich et. al. (Ed.). Individuality in learning. CA: Jossey-ba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