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連建華
LIEN CHIEN HUA
論文名稱: 中華民國童軍服務員訓練歷史之研究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on The Adult Leader Training Scheme of Scouts of China
指導教授: 陳盛雄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14
中文關鍵詞: 童子軍義務服務員國家研習營木章訓練
英文關鍵詞: Boy scout, Volunteer Scout Leader, National Training Team, Wood Badge Training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16下載:15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華民國童軍始於1912年武昌文華書院,1927年中國國民黨開辦領導人員訓練班為童軍服務員訓練之濫觴,先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於1959年成立「國際童子軍極偉訓練營中國分營」,自此我國童軍義務服務員訓練制度砥定,義務服務觀念在童軍運動中生根茁壯。
    本研究以歷史研究法為主體,分別就課程目標、課程內容二個面向,來探討中華民國童軍服務員訓練之歷史。除延續既有對童軍歷史研究的成果,對服務員訓練課程目標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訓練課程內容及實施,皆有所著墨。
    暨存文件整理、實地觀察、圖像文件說明及深度訪談皆為歷史研究必要之法,惟書鮮完本,後進孤陋,紛紜聚訟,非借耆老以口述歷史方式難以突破現境,本研究訪談謝又華、方純青、張瑞松、洪恆明等童軍先進藉以補充文本之缺乏。
    整理文本所得,將中華民國童軍百年服務員訓練歷史分為播種期、萌芽期、培植期、茁壯期及轉型期。並從組織發展、訓練課程、童軍教育、特殊事例四個面向依年代描述研究課題的發展。各類木章訓練課程內容,就所得文本做差異說明。訓練課程實施情形,按舉行次數、參訓人口及承辦縣市分布做描述性統計說明。
    本研究發現,長期間推廣政策、大型活動、行政奧援、訓練組員聘任等變數,對訓練的舉辦成果有所影響。建議應有開放性的課程目標討論、系統性的課程發展、科學化的需求評估並重視專業人員訓練。對本研究相關議題,如訓練實施評鑑指標、建構服務績效機制與受訓學員參與動機等,尚無著墨而待後續研究。
    謹以此文為中華民國童軍義務服務員制度建立五十年為誌並為童軍前輩的努力致上敬意。

    Scouting in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in 1912. The KMT party held the first leader training course in 1927, which is the beginning of training program. The international gilwell training team China section was set up in 1959. Since then, training program system was formally established and had its influence for the growth of Scouting movement in Republic of 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leader training program in Republic of China, especially on the objectives and the content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The researcher also discussed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tent of training program and its changing factors
    The researcher used various tools to collect publications, photos, and training material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eader training program. The researchers also interviewed several key leaders who were in charge of National Training Team in different phase.
    After reviewing the available Scouting publications and materials, the researcher set the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program into five phases. The researcher outlines the major development for each phase under the headings of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training program, Boy Scout education and special affairs.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was explained by the researcher and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was used to explain the number of training courses, number of participants conducted by each local councils.
    The researcher concluded that promotion policy, major event, administration support, appointment of leader trainers are the changing factor to the evolution of training program. The researcher suggested that open discussion on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program, training need assessments and training program for professional scout leaders are important factors for the future plan of the National Training Team. Concerned issues like training program evaluation, evaluation of service performance and motivation of trainee are also suggested for future studies.
    The researcher would like to pay his respect to all the scout leaders who had contributed themselves to Scouting movement on this occasion of the scout leader training program was introduced to Republic of China about 50 years ago.

    第一章 導論 1 第 一 節 研究動機 1 壹、 對童軍服務員訓練歷史有持續研究之必要 1 貳、 中華民國童軍木章訓練課程更迭未見完整紀錄 2 參、 研討童子軍服務員訓練的新方向 2 第 二 節 研究目的、問題與限制 3 壹、 研究問題 3 貳、 研究目標 4 參、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 三 節 資料來源與研究流程 5 壹、 資料來源 6 貳、 研究流程 8 第 四 節 名詞釋義 10 壹、 童軍(Scouts) 10 貳、 服務員(Volunteer) 11 參、 童軍教育(Scouting education) 11 肆、 童軍訓練(Scouting training) 12 第二章 暨有資料與研究成果 14 第 一 節 中華民國童軍服務員訓練相關文獻 14 壹、 童軍運動相關書籍部份 14 貳、 期刊 15 參、 歷史分期部份 16 第 二 節 學術研究論文 17 壹、 童軍運動中文學術論文 18 貳、 國外論文 23 第三章 童軍服務員訓練歷史與發展 25 第 一 節 童軍運動服務員訓練制度的緣起 25 壹、 木章制度 25 貳、 木珠之外 29 參、 木章課程 30 肆、 課程簡史 31 第 二 節 播種期:中國的童子軍(1944年前) 31 壹、 創始•從仿效開始 32 貳、 組織•青少年運動 36 參、 戰亂•時代的使命 45 肆、 小結 50 第 三 節 萌芽期:木章訓練制度的引入(1945~1961) 50 壹、 積極復員•重返組織 50 貳、 向外突破•尋求發展 61 參、 組織常設•人員組織 74 肆、 小結 91 第 四 節 培植期:訓練的普及(1962~1977) 93 壹、 童軍組織發展 93 貳、 訓練營的運作 101 參、 童軍教育推廣 117 肆、 輔導制度推展 122 伍、 相關硬體建設 126 壹、 訓練專題說明 130 陸、 小結 143 第 五 節 茁壯期:制度的轉化(1978~1994) 147 壹、 童軍組織多元發展 147 貳、 服務員訓練多樣化 156 參、 維繫童軍教育地位 164 肆、 童軍活動地點普及 167 伍、 持續推動輔導制度 172 陸、 小結 173 第 六 節 轉型期:人力資源觀念的建構(1995~) 175 壹、 童軍組織的蛻變 175 貳、 木章訓練的擴展 179 參、 童軍教育的隱沒 187 肆、 人資觀念的崛起 189 伍、 小結 191 第四章 課程演變與實施 193 第 一 節 木章系列訓練課程實施概況 193 第 二 節 課程內容的演變 199 壹、 課程內容演變概述 200 貳、 訓練組員訓練課程變動 201 參、 海、空童軍運動 209 第 三 節 木章訓練課程實施 211 壹、 服務員木章基本訓練 213 貳、 服務員木章訓練 220 第五章 結論 234 第 一 節 資料彙整摘要 234 壹、 播種期(1912~1944年) 234 貳、 萌芽期(1945~1961年) 235 參、 培植期(1962~1977年) 237 肆、 茁壯期(1978~1994年) 238 伍、 轉型期(1994~) 239 第 二 節 研究結果 239 壹、 教育、社會、經濟環境影響服務員訓練對象 240 貳、 服務員訓練課程內容之演變 241 參、 影響國內服務員訓練班隊舉辦的因素 242 第 三 節 建議與後續研究 243 壹、 建議事項 243 貳、 後續研究建議 246 參考文獻 247 壹、中文部份 247 貳、英文部份 255 附錄一 中華民國童軍服務員訓練歷史簡表 257 附錄二 深度訪談話題 263 壹、 服務員訓練歷史 263 參、 訓練課程內容 265 附錄三 各類木章基本訓練課程表 267 附錄四 各類木章訓練課程表 274 附錄五 訓練組員訓練班課程表 292 附錄六 人力資源研習營課程表 302 附錄七 歷年木章訓練舉辦情形統計 304 附錄八 第一期海、空童軍服務員研習辦法 307 索引 310 後記 314 表目次 表1 中華民國童軍歷史描述相關圖書   15 表2 教育年鑑中有關童軍運動相關紀錄   15 表3 中華民國童軍研究相關期刊一覽表   17 表4 有關童軍運動的中文學術論文   18 表5 既有童軍相關中文碩士論文類型   20 表 6 江蘇省1919 年各縣市童子軍聯合會成員一覽表   35 表7 教練員訓練班設置情形一覽表(至1934 年7 月止)   44 表8 童子軍專科班畢業學生數統計(1942~1944)   47 表9 台灣省理事會童子軍幹部訓練課程配當   54 表10 台灣省中等學校教員講習班童軍科課程配當表   58 表11 中國童子軍總會第六屆理事會成員名單   62 表12 業務研究會作息時間   89 表131962 年前辦理木章訓練及預備訓練期別一覽表   90 表141952~1961 年中國童子軍組織人數   93 表15 台灣省1965 年配合加倍運動舉辦木章預備訓練一覽表  95 表16 英國1956 年實施的服務員訓練制度  106 表17 中國童子軍總會為推動行義童子軍辦理預備訓練概況  108 表18 中國童子軍極偉訓練營1973 年止辦理木章訓練成果表   112 表19 生活研習營辦理情況摘要  120 表20 第一期輔導人員木章訓練受訓學員名單   125 表21 吳兆棠博士年表   132 表22.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通過論文數量統計(1956~1963)   136 表23.吳兆棠指導通過之碩士論文   137 表24 第十五屆遠東區木章訓練人員訓練班課程   142 表25 培植期各類訓練參加人數統計   145 表26 培植期派外受訓名單   146 表27 中華民國童軍規律變更比較表   156 表28 第十四期台灣省童軍訓練教師研習營主任及地區輔導名單   166 表29 陽明山童軍活動中心區內建築物整理表  170 表30 第五期輔導木章訓練學員名冊   173 表31 茁壯期派員參加地區性研習名單   174 表32 茁壯期木章訓練辦理情形  175 表33 中華民國童軍國家研習營組織演變   194 表 34 第22 屆國家研習營訓練組員組成   196 表35 中華民國童軍各類童軍服務員木章訓練舉辦概況   197 表36 中華民國童軍國家研習營例行班隊一覽表   198 表37 各期訓練員訓練班課程比較  202 表38 歷屆助理訓練員課程比較表  205 表39 嘉義市海童軍概況  211 表40 基本訓練梯次數統計  212 表41 行義童軍服務員木章基本訓練舉辦資料  220 表 42 歷年幼童軍木章訓練舉辦縣市統計  223 表43 各縣市年度承辦童子軍木章訓練梯次數  225 表44 國家研習營2010 年公佈稚齡童軍木章基本訓練課程表   267 表 45 幼童軍服務員木章基本訓練課程表  268 表46 童子軍、行義童子軍服務員木章基本訓練課程表  270 表47 羅浮童軍服務員木章基本訓練課程表  71 表 48 國家研習營第二期羅浮童軍服務員木章基本訓練課程表  272 表49 國家研習營第三期羅浮童軍服務員木章基本訓練課程表  273 表 50 稚齡童軍服務員木章訓練課程表  274 表 51 幼童軍服務員木章訓練課程表  275 表 52 木章訓練(九日版)歷程-每日訓練總表  277 表 53 各日日程表1958 年版(張忠仁,1984,頁422-435)  278 表 54 童子軍服務員木章訓練課程表   286 表 55 行義童軍服務員木章訓練課程表  287 表 56 羅浮童軍服務員木章訓練  289 表57 第四十期輔導人員木章訓練課程表(20110916 定稿版)  290 表 58 2003 年汶萊助理訓練員訓練班課程  292 表 59 2004 汶萊訓練員訓練班課程  294 表 61 2006 年新加坡助理訓練員訓練班課程  299 表 62 2007 年新龍崗訓練員訓練班課程表  300 表 63 2008 亞太區人力資源研討會  302 表64 歷年木章訓練梯次及參加人數統計  304 表 65 各縣市辦理木章訓練統計  306 圖目次 圖1本研究流程 10 圖2 1953年4月27日通過之中國童子軍徽及女童軍徽 59 圖3中國童子軍陽明山活動中心設施配置圖 169 圖4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組織圖 195 圖5各縣市訓練組員統計 196 圖6各縣市2007年登記服務員人數與訓練組員比率 197 圖7中華民國童軍童子軍及服務員登記人數 212 圖8幼童軍服務員木章基本訓練舉辦梯次統計圖 213 圖9幼童軍服務員木章基本訓練受訓人數統計圖(一) 214 圖10幼童軍服務員木章基本訓練受訓人數統計圖(二) 214 圖11各期各縣市舉辦幼童軍木章基本訓練統計圖 215 圖12童子軍服務員木章基本訓練舉辦梯次圖 216 圖13童子軍服務員木章基本訓練參加人數統計圖(一) 216 圖14 歷年參加童子軍木章基本訓練人數統計(二) 217 圖15各期各縣市舉辦童子軍基本訓練次數統計圖 217 圖16各期各縣市童子軍木章基本訓練參加人數統計圖 218 圖17各縣市辦理稚齡童軍服務員木章基本訓練統計圖 218 圖18各縣市參加稚齡童軍木章基本訓練人數統計 219 圖19 歷年幼童軍服務員木章訓練參加人次 222 圖20各期各縣市承辦幼童軍服務員木章訓練統計 224 圖21各期各縣市承辦童子軍木章訓練統計 227 圖22各年度童子軍服務員木章訓練舉辦梯次統計 228 圖23年度參加童子軍木章訓練人數統計 229 圖24稚齡童軍服務員木章訓練舉辦梯次與人數 230 圖25歷年舉辦行義童軍服務員木章訓練次數統計 230 圖26行義童軍服務員木章訓練參加人數統計 230 圖27輔導人員木章舉辦梯次統計 231 圖28輔導人員木章歷年參加人數統計 232 圖29歷年木章訓練舉辦梯次統計 233 圖30歷年木章訓練參加人數統計 233 圖 31香港領袖人員訓練體系。 244 照片目次 照片1極偉園1919年第一期木章訓練開訓 26 照片2幼童軍木章持有人的阿k拉章(AkelaBadge) 28 照片3加上算盤木珠的木章(幼童軍組)。 28 照片4極偉園負責人所配戴的六顆木株的木章 28 照片5現今使用的木章領巾。 29 照片6木章訓練紀念領巾圈(Woggle) 30 照片7「創辦中國國民黨童子軍案」議事記錄 38 照片8中國國民黨童子軍編制系統表 40 照片9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創刊號 41 照片10勵志社外觀 42 照片11中國童子軍半月刊創刊號 43 照片12教育部通令童子軍為必修科剪報 45 照片13「張忠仁先生與中國童子軍運動」後記 52 照片14二十年往事話南師 52 照片15徐觀餘返國時照片 60 照片16更生報,1955/10/13日,第四版 67 照片17張其昀授旗,由吳兆棠接受。 73 照片18蔣中正接見參加英國金禧大露營主要領隊人員。 73 照片19參加英國金禧大露營營地建設 73 照片20參加1957年中美童軍互訪活動我國代表團 73 照片21國際童子軍極偉訓練營中國分營營主任任命及升旗典禮 78 照片22蔣經國、梅貽琦訪視第一期木章訓練學員 79 照片23中華民國童軍第一期童子軍木章訓練開訓典禮團體照 80 照片24中華民國童軍第一屆訓練組員 84 照片25第一期幼童軍服務員木章訓練 88 照片26第一期羅浮童軍服務員木章訓練 88 照片27早期木章訓練第一、二部作業結訓證書 90 照片28英國總會頒發幼童軍木章證書 91 照片29美國童子軍總會自行印製木章證書 91 照片30中國童子軍第一屆木章持有人年會 101 照片31赴美受訓前劉湯丞等三人合影(中央社) 102 照片 32 方火爐西佛結訓證書 102 照片33第二屆木章持有人年會 104 照片34第一期國家訓練營開訓典禮 109 照片35十八屆亞太區訓練人員訓練班工作人員 111 照片36中國童子軍第一期行義木章開訓典禮(總會網站) 112 照片37第二期羅浮木章訓練開訓 118 照片38中國童子軍第一期輔導人員木章訓練 124 照片391966年7月31日中國童子軍活動中心落成典禮 126 照片40 1968年7月17日台北市第一次大露營於森林公園 127 照片41森林公園營地一 127 照片42森林公園吳兆棠銅像揭幕 128 照片43中國童子軍陽明山活動中心 129 照片44陽明山營地落成典禮簽名簿 129 照片45陽明山營地1971年配合遠東區少棒賽興建之營舍 131 照片46陽明山童軍活動中心圖騰 131 照片47貝登堡足跡 131 照片48陽明山營地昭讜館 131 照片49吳兆棠主持金山青年活動中心開幕 136 照片50吳兆棠玉照 138 照片51遠東區主席狄克多抵臺 139 照片52第十五屆遠東區訓練員班 140 照片531966年10月3日約翰儲曼(右)、漢登(左)抵達 141 照片54約翰儲曼照片 161 照片55鄧傳楷1949年擔任英士大學校長 177 照片561969年鄧傳楷在泰國主持遠東區領袖會議 178 照片57吳兆棠受贈木章 193

    壹、中文部份
    HUDONG互動百科。上網日期:2012年6月15日。網址:http://www.hudong.com/wiki/邓传楷
    上海童子軍戰時服務通訊
    中央社好望角數位照相平台。上網日期:2008年3月2日。網址:http://www.cnavista.com.tw/shop/Stores_app/Store.asp?Store_Id=103&Shopper_Id=6894223151126894&page_id=5
    中國童子軍(臺灣版)月刊
    中國童子軍文教基金會(2007)。稚齡童軍木章基本訓練學員手冊。台北市:編者。
    中國童子軍月刊
    中國童子軍台灣省理事會[台灣省理事會](未註明)。中國童子軍法規輯要。編者出版。
    中國童子軍第22屆人力資源委員會,中國童子軍國家研習營義務服務員木章研習輔導施行細則,2007年10月26日。
    中國童子軍陽明山活動中心(2006)。財團法人中國童子軍陽明山活動中心(遊五)更新暨經營管理計畫。劉蜀娟著,未出版。
    中國童子軍總會(1963)。中國童子軍服務員手冊(幼童軍部份)。台北市:中國童子軍總會。
    中國童子軍總會(2006)。童軍團長暨服務員手冊。台北市:中國童子軍總會。
    中國童子軍總會(2008)。第21屆國家研習營。上網日期:2008年3月2日。網址:http://www.scout.org.tw/21_learncomm
    中國童子軍總會籌備處彙報
    中華民國童軍總會(2010)。99年木章持有人年會暨訓練組員研習活動手冊。2010/4/25。台北:淡水。
    毛連塭(1973)。第十八屆亞太區童子軍訓練人員國際訓練營參加記。中國童子軍(臺灣版),10(4),頁24~27。
    王文科、王智弘(2004)。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晉麗(2005)。中國最早的童子軍-文華童子軍,武漢文史資料,2005/11,頁27~31。
    王晉麗(2006)。童子軍在中國-中國近現代童子軍興衰史的初步考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武昌。
    王富民(2003),日本童軍運動,講義。
    Hamlyn(2007)。世界童軍百年(An official history of scouting)(王建華,張關林與夏伯銘譯)。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原作2006出版)
    台北市民生社區童軍團編(2007)。童軍奇玉記-陳美玉女士(1929-2005)。台北市:編者。
    各級理事會辦理童子軍幹部訓練辦法(1950年9月)。省理事會籌備處頒佈。
    朱其榮(1962)。中國童子軍的創始。教育與文化,第281,282合刊,頁3~4。
    朱其榮(1997)。培植童軍服務員。中國童子軍,34(3),4~7。
    朱匯森(1982)。李建川銅像紀念碑文。陽明山苗圃營地,未出版。
    吳兆棠(1954,再版)。訓練原理與實施。台北市:中央委員會。
    吳兆棠(1956)。中國童子軍教育之改進,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年刊。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頁9~11。
    吳兆棠(1961)。第二次遠東區童子軍會議概況(二)。臺灣童子軍,7(7),4-6。
    吳兆棠博士逝世週年紀念籌備委員會(1965)。吳兆棠博士紀念集。台北市:編者。
    吳志雲(1996年12月27日)。阿扁打敗‘四個童子軍’。聯合晚報,18版。
    吳相湘、劉紹堂主編(1934,1971影印初版)。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民國史料叢刊,第一種)。台北市:傳記文學。
    吳務貞(1974)。中國童子軍歌詞的演進。師大公訓,第五期,頁24~27。
    吳國基(1996)。犧牲享受享受犧牲,談童軍義務服務員。中國童子軍月刊,33(10),頁14~16。
    吳國基(2005)。台北市國民小學推展幼童軍教育之研究。未出版,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呂建政(1985)。美國童軍新動向-新增「範士童子軍」。中國童子軍(臺灣版),23(3),頁15~18。
    呂建政(1994)。國民中學童軍教育課程研究。台北市:水牛。
    呂建政(2006)。新時代童軍教育的研究與發展。未出版,臺灣師範大學講義。
    宋金印(1960)。中國童子軍第三次輔進導修會追記。臺灣童子軍,6(8),頁37~40。
    宋金印(1964)。台灣省第五次童軍大會-家麟營區散記。中國童子軍(臺灣版),2(1),頁9,11。
    宋金印(1965)。五十四年度台灣省北區中國童子軍團行政工作研習班紀實。中國童子軍(臺灣版),3(1),頁6~9。
    我改組童子軍先從僑校開始(1950年12月19日)。中央日報,第二版。
    更生報。1956/11/30。四版。
    李家祺編(1970)。歷史篹述的方法。台北市:台灣商務。
    李連盛(2002)。國家研習營訓練組員研討會記實。中國童子軍,39(3),頁22,23。
    李適中(1968)。國中校長儲備講習中的童軍活動。中國童子軍(臺灣版),5(7),頁22~23。
    李樸生(1955)。我參加童子軍的經過。教育與文化,6(10),頁2~3。
    李錫津(2002)。童軍運動的教育價值。中國童子軍,39(8),頁2~4。
    林有土(1983)。戴季陶先生對中國童軍教育的貢獻(續)。中國童子軍(臺灣版),20(4),頁5~7。
    杜元載(1974)。中國國民黨八十年大事年表。台北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亞太區童軍會網站。 上網日期:2008/3/20。網址:http://www.apr.scout.or.jp。
    柯建星(1956)。史北來先生訪華紀實。教育與文化,14(9),頁26~27。
    約翰儲曼(John Turman)著。新制的服務員訓練(陳鐵譯)。中國童子軍(臺灣版),5(4),頁10~11。
    胡立人(1955)。怎樣辦理童子軍。台北:復興。
    香港童子軍總會(1964)。小狼團團領袖木章初級訓練班手冊。香港:香港童子軍總會訓練處。
    香港童軍總會訓練署(2012)。檢討領袖木章訓練系統暨領袖訓練需要分析研究報告。上網日期:2012年6月23日。網址:http://www.scout.org.hk/article_attach/997/wbnltreport.pdf。
    夏征農等編 (1992)。辭海。台北市:台灣東華。
    夏煥新編(1966)。童子軍教育論著專集。台北市:編者。
    徐厚德(1984)。基隆市各級童軍團長進修會旅遊暨。中國童子軍(臺灣版),21(7),頁32~33。
    徐群(1966)。第十五屆遠東區童子軍木章訓練人員訓練班簡述。中國童子軍(臺灣版),4(2),頁16~19。
    Hsu kwan-yu(徐觀餘)(1953)。A brief report on scouting in China。台北市:中國童軍總會。
    徐觀餘(1953b),我們又恢復了童子軍國際會議的會員資格。教育資訊(復刊壹版),4(19),頁11
    徐觀餘(1954)。我們明年應該作些什麼?-寫給各位服務同志。教育資訊(復刊壹版),5(2),頁20。
    徐觀餘(1955a)。一年來的童子軍教育。教育與文化,6(5),頁49~51。
    徐觀餘(1955b)。今年的童子軍國際活動。教育與文化,6(7),頁12~13。
    徐觀餘(1956)。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教育與文化,14(9),頁4~6。
    徐觀餘(1957)。童子軍教育。教育與文化,15(7,8),頁78~79。
    祝童子軍遠東區國際會議(1966年10月12日)。中央日報,第二版。
    秦穗齡(2004)。 童子軍與現代中國的青少年訓練(1911-1949)。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台北市。
    袁少運(2006)。武昌文華書院軼事,湖北檔案。2006/12,頁34~38。
    袁宗澤(1948 )。總幹事的地位與人選,童子軍教學做。1948/4/30,頁3~4。
    高一涵(Robert Culp)(2000)。中國童子軍-南京十年童子軍手冊中的公民訓練與社會意識(Scouting for Chinese Boys: Civic Training and Social Consciousness in Nanjing Decade Boy Scout Handbooks)(黃煜文譯)。新史學,11(4),17-63。
    高銘輝(1994)。當前世界童子軍運動之概況。教師天地,第68期,頁2~12。
    高豫(1962)。江蘇童子軍運動的回憶,教育與文化,第281,282合刊,頁31~33。
    區明志(1962)。童子軍運動在廣東,教育與文化,第281,282合刊,頁34~35。
    國史館編(1990)。吳兆棠先生事略。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三輯,頁102-104。台北市:編者。
    國史館編(2004)。上官業佑先生事略。在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二十七輯,頁3-4。台北市:編者。
    國立教育資料館(1977),國立教育資料館資料集刊第二輯,台北市:教育資料館
    張其昀(1979)。黨史概要-第二輯。台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
    張政漢(2002)。木章·木章。中國童子軍,39(7),頁30~32。
    張政漢(2004)。「砥礪」與「自省」淺談「木章」與木章之頒授,中國童子軍,41(9),頁8~11。
    張洪波(2008)。1927~1937童子軍教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山東大學歷史研究所,山東。
    張效良(1966)。二十年往事話南師-五十五年三月十四日在台南師專週會演講稿。原子筆原稿掃描。屏東教育大學http://140.127.82.166/handle/987654321/ 1302,下載日期:2012年6月18日。
    張效良(1977)。「張忠仁先生與中國童子軍運動」後記。原子筆原稿掃描。屏東教育大學http://140.127.82.166/handle/987654321/1774,下載日期:2012年6月20日。
    張裕光(2005)。稚齡童軍創始追記。中國童子軍月刊,42(10),頁22~25。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撰委員會(1947),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撰委員會(1996)。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市:編者。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篹委員會(1933,)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篹委員會(1957,8月臺初版),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市:正中。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篹委員會(1974,6月臺初版),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市:正中。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篹委員會(1985,12月臺初版),第五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市:正中。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篹委員會(1996),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市:正中。
    梁惠溥(1964)。美倫山頭紮營帳強調生活教育戰時化~生活教育研習營第六營概述,中國童子軍(臺灣版),1(3),頁27~28。
    陳立夫(1984/3/22)。童子軍學術論叢-序。中央日報,十二版。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陳定閤(1973)。參加亞太地區第十九屆I.T.T. Course紀實。中國童子軍(臺灣版),10(7),頁31~33。
    陳忠信(1955)。台灣省童子軍教育概況。教育與文化,6(10),頁9~11。
    陳忠信(1962)。中國童子軍在台灣的發展,教育與文化,第281,282合刊,頁23~25。
    陳金柱(2002)。木章趣聞。中國童子軍,39(6),頁16~19。
    陳海光(1960/11/2)。向臺灣童子軍寄以誠摯的希望。中央日報,三版。
    陳海光(1967,2ed)。童子軍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省立師範大學。
    陳海光(1985)。童子軍教育概論。台北市:正中書局。
    陳添丁(1990,2ed)。童軍教育與國民教育(修訂本)。台北:水牛。
    陳盛雄(2004)。現代台灣露營活動變遷與露營場地設置關聯因素之研究(別冊,No 9)。造園學論集,2004(3)。東京:東京農業大學。
    陳寶蓮(2011)。童軍奇人嘉義市童軍會總幹事陳榮哲伙伴。2010嘉義市嘉義童軍暨活動年鑑,頁45~47。
    陳寶霖(2010)。新中國建立前童子軍的發展及活動,少年兒童發展,2010/06,頁10~14。
    陳麗妃(2012)。童軍訓練員專業素養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言究所,台北。
    陳鐵(1981)。國民中學的童軍訓練。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陳鐵(1985),童軍教育的緣起與演化經過,童軍教育論著選集。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編。台北市:水牛出版社,頁317~328。
    陶唐(1985)。童子軍教育多方面的意義。在中國童子軍學會編,童軍教育論著選集,127-135頁。台北市:水牛。
    章輯五(1946)。中國童子軍組織法規-第壹輯。重慶:二二五童子軍書報用品社。
    傅治平(1956)。大貝湖畔的學術盛會。教育與文化,14(9),頁25。
    傅治平(1962)。中國童子軍簡史。教育與文化,第281,282合刊,頁38~44。
    傅治平(1964)。懷念吳兆棠先生。中國童子軍(臺灣版),2(1),4。
    傅治平(1964)。對故前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蕭忠國理事長的追思。中國童子軍,31(2),頁41
    發展與改進童軍教育三年計畫。行政院83.1.28臺(83)教字3718號函。
    童子軍教做學
    World Scout Bureau(1992)。童軍運動中的服務員(Adults in Scouting)(中國童子軍社會團聯誼會譯)。台北市:譯者。(原作1990出版)
    World Scout Bureau(1993)。童子軍運動的基本原則(Fundamental Priciples)(中國童子軍社會團聯誼會譯)。台北市:譯者。(原作1989出版)
    舒唐(1947年2月26日)。童子軍教育及童子軍訓練(二)。中央日報,五版。
    陽明山營地董事會(2004)。財團法人中國童子軍陽明山活動中心委託經營方案研商小組第一次會議紀錄。2004,10,22日,未公開發行。
    黃克仁(1979)。第五屆亞太地區童子軍專業人員訓練班記實,中國童子軍(臺灣版),16(6),頁14~19。
    黃克仁編(2011)。服務員訓練綱領。臺北市:中華民國童軍文教基金會。
    黃政傑(1991,2005十六刷)。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
    黃茱莉(2006)。貝登堡童軍教育思想在我國實踐之省思。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
    楊朝祥(2005)。童軍需要更多的青年導師。中國童子軍月刊,42(9),頁2~3。
    楊儒賓、陳華主編(2009)。梅貽琦文集-日記。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楊蕙菁(1994年10月26日)。83歲的童軍總會盼成真正的社團,逐漸揮別教育體系轉向擴展社區童軍活動。聯合報,17版。
    董寶鏡(1965)。泰國行,中國童子軍(臺灣版),2(4),頁16~17。
    榮子菡(2004)。論民國時期廣東童子軍的發展。晉陽學刊,2004(6),頁83~84。
    Strauss, Anselm & Corbin, Juliet(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Basic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吳芝儀、廖梅花譯)。台北市:濤石。(原作1998出版)
    臺灣省政府(1956,10,25)。進展中的台灣教育。台中縣。
    臺灣童子軍月刊
    遠東區會議(1958,10月)。健士生活。第十期,頁2。
    劉元孝健士榮獲木章(1958,12月)。健士生活。第十二期,頁13,14。
    劉元孝(1962)。極偉訓練在中國。教育與文化,第281,282合刊,頁25~28。
    劉文華(1964)。美國希佛童軍學校簡介。中國童子軍(臺灣版),1(3),頁9~10。
    劉忠奎(2006)。論戴季陶的教育思想。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吉林大學,吉林省。
    劉建羣(1965)。懷吳兆棠兄。吳兆棠博士紀念集。
    劉彥俊(1962)。回顧山東童子軍事業,教育與文化,第281,282合刊,頁33~34。
    劉彥俊(1987)編。童軍教育。台北市:水牛。
    劉彥俊著,朱其榮修(1995)。童軍概說及其史略,台北市:水牛。
    歐用生(1988)。課程發展的基本原理。台北市:復文。
    潘精華(2004)。童軍新幹線-第21屆國家研習營訓練組員中區研習會議紀實。中國童子軍,41(6),頁21~24。
    蔡正松編(2002)。旗山鎮誌。上網日期:2012年06月12日。網址:http://county.nioerar.edu.tw/image/f0042520/01023.pdf
    蔡志隆(2002 )。全國童軍策略發展研討會。中國童子軍,39(9 ),頁13~15。
    蔡志隆(2005)。終身的義務服務員,參加15thCALT之回顧。中國童子軍,42(7 ),頁28~29。
    蔡宗陽(2003)。童軍露營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緒論。在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編,童軍露營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頁1-7。台北市: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戰時童子軍
    蕭忠國(1952年3月4日)。臺灣童子軍的過去和未來。中央日報,五版。
    蕭忠國(1956a)。本會工作及今後展望,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年刊。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頁1~2。
    蕭忠國(1956b)。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概況。教育與文化,13(9),頁11~12。
    蕭維武(2000)。童軍義務服務員參加木章訓練及服務承諾實踐之歷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
    聯合報
    謝又華(1962)。中國童子軍總會四年來之工作報告與檢討。教育與文化,第281,282合刊,頁20~23。
    謝又華(1965)。爭取第五屆區域會議來我國舉行的經過。中國童子軍(臺灣版),2(4),頁9~12。
    謝佳讌(2007/07/18)。國小獨立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歷史研究法。在國小獨立研究課程教師指導手冊,頁51-64。上網日期:2012年6月12日。網址: http://spe.idv.tw/share/excellent_detail.php?data=ed6pg3s4azlp&np=3
    鍾志豪(1962)。羅浮童軍木章預訓追憶。臺灣童子軍,7(12),頁43~44。
    鍾南(1977)。童子軍教育史。師大講義,未出版。
    羅伯森(Robertson, Beth M. )著(2004)。如何做好口述歷史(Oral history handbook)(黃煜文譯)。台北市:五觀藝術。(原作2000年四版)
    羅敏(2009)。抗日戰爭前江蘇童子軍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蘇州大學,江蘇。
    羅雪帆(1945年11月28日)。理想的童子軍幹部訓練。中央日報,三版。
    蘇永華(2001)。中國童子軍的建立及在江蘇的發展,檔案與建設月刊,2001/3,頁26~28。

    貳、英文部份
    Boy Scouts of American(BSA, 1990). The scoutmaster handbook. Irving, Texas: Author.
    Boy scouts of American(BSA, 1998). The boy scout handbook(11th ed.). Irving, Texas: Author.
    Dean, John Isaac (1992). Scouting in America: 1910-1990.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Galt-Brown, James Herbert (2002). Baden-Powell and His Boy Scouts: The Reasons for Their Creation, Growth and Success in Great Britain, 1906-1920. Dissertation, 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
    Tan, kevin Y. L. & Wan Meng Hao (2002)。Scouting in Singapore—1910-2000。The Singapore scout association.
    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Scout Movement(WOSM,2006)。Resolutions, Passed by the WORLD SCOUT CONFERENCE 1988-2005。
    World Scout Bureau (1977)。International Training Handbook。The Training Service World Scout Bureau, Geneva。
    World Scout Bureau (1985)。International Training Handbook。The Training Service World Scout Bureau, Geneva。
    World Scout Bureau(1988)。WOSM, Toward a Strategy For Scouting。World Scout Bureau。
    World Scout Bureau (1989)。Fundamental Principles。World Scout Bureau。
    World Scout Bureau (1990)。Adult in Scouting。World Scout Bureau。
    Pearlman, David P. (2007). Learning and constructing meaning: adults volunteering in the boy scouts. Dissertation,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