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韻平
Yang Yun-ping
論文名稱: 汪政權與朝鮮華僑(1940-1945)—東亞秩序之ㄧ研究
Wang Jingwei Regime and Chinese Emigrants in Korea(1940-1945)---A Study of East Asia Order
指導教授: 林滿紅
Lin, Man-Hou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0
中文關鍵詞: 朝鮮華僑汪政權東亞秩序領事館國籍抗日戰爭中日滿滿洲國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612下載:12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太平洋航線的興起與日本殖民帝國的締造,造成東亞內部關係的巨變,以及亞洲與世界關係結構的重組;由1898到1938年四十年間,東亞內部經濟的重整,形成中國—香港與日本—臺灣—朝鮮—滿州國之兩大經濟圈。此以政治和航運為基礎發展而來的經濟圈、政治圈,在七七事變後,日本陸續在中國境內扶植各地方政權的情況下,變得更為複雜。1940年3月,以汪精衛為首的南京中華民國政府脫離重慶方面的蔣介石政府而成立,並號稱「還都南京」,以正統、中國境內唯一的合法政權自命,自此「中國」已不是一個單一的實體,而是分立狀態。
    在這一波國際情勢的變動中,跨越「邊界」位置之華僑的動向,值得加以考察。中國移民大量移往朝鮮始於一八八○年代,在一九三○年代約有六萬人餘人。七七事變後,中日關係惡化,各領事館紛紛關閉,華僑處境日漸艱難,回國者眾,人數大為減少,至汪政權成立後又有所增加。本研究打破純粹以國家為單位的思考方式,試著從當時朝鮮華僑的眼光來理解,亦即,不從中央角度視華僑為處於邊陲的一群,而以其自成體系的區域網絡著眼。在研究範疇上,兼顧經濟層面與政治層面、政府官方層面與民間層面(即應然與實然);包括這段期間內中、朝、滿貿易的變化、華僑政治上的表態與行動,政府的國籍認定與華僑滿僑自身認定之異同等。在分別考察汪政權在朝鮮地區領事館的建置與僑務運作,以及朝鮮華僑與汪政權的互動關係之外,亦透過以上課題的研究,進一步釐清汪政權的本質,乃至於對1940年代前期的東亞秩序提出觀察。蓋華僑史研究取向,一方面可以華僑為研究主體,以闡明華僑社會的實相、動態變化為研究目標;另一方面則以跨越國界的「華僑」為一研究角度,作為中國戰爭史,甚至是近代東亞研究的切入點。
    中日戰爭期間的朝鮮華僑,相對於東南亞地區的華僑是弱勢中的弱勢,在僑居地的政經地位低,對母國政府也缺乏積極貢獻,但由於僑居地政府與地緣關係,清晰地受到中國內部動盪的衝擊與影響,如滿洲國建國、中日戰爭、淪陷區政權的建立與更替等;而在這些變動中,中國駐朝鮮地區領館與華僑社團的因應也是值得觀察的一環。要之,近代朝鮮華僑可以比擬為地震儀,敏感地反映中國、東亞政治的走向。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汪政權對朝鮮僑務的建置 24 第一節 近代中朝關係與領館設置 24 第二節 汪政權的性質與僑務組織、施針 42 第三節 汪政權在朝鮮的僑務運 68 第三章 朝鮮華僑社會結構 94 第一節 十九世紀後期的朝鮮華僑—依附中國政治力的推進 98 第二節 人口結構 100 第三節 生計 111 第四章 華僑身份認定與邊境流動 135 第一節 國籍法與華僑國籍認定 135 第二節 出入境規定 152 第三節 華僑匯款的法規與實際 164 第五章 中—日—滿政治關係與朝鮮華僑 173 第一節 汪政權使領館的角色 173 第二節 華僑對朝鮮官廳與汪政權的捐獻、參與與支持 182 第三節 中、滿官民互動 196 第六章 結論 204 附錄 207 徵引書目 222

    徵引書目
    一、檔案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汪偽外交部檔》,全宗號2061
    —案卷號173,〈擬定本部駐日本各地及朝鮮台北各使領館開辦費概算書〉
    —案卷號186〈各地華僑及日本人獻金〉
    —案卷號210〈通令撤除國旗上方附加之黃色三角標幟〉
    —案卷號261〈關於辦理華僑匯款情形〉
    —案卷號262〈華僑出國歸國登記規則〉
    —案卷號295〈關於中滿間國籍問題 附國籍證明書條例〉
    —案卷號296〈辦理請領出國證明書須知〉
    —案卷號298〈關於駐日本台灣朝鮮各使領館辦理華僑登記簽證報告書〉
    —案卷號300〈填發各省居民申請赴「滿」證明書〉
    —案卷號302〈駐神戶總領事館請求簽證護照事項表〉
    —案卷號575〈協助華僑匯款事〉
    —案卷號642〈關於日人獻金問題與行政院及駐日辦事處之來往文書〉
    —案卷號647〈駐日領事館及辦事處啟用印信條備案之來往文書〉
    —案卷號655〈關於恢復各地領事館撤銷辦事處與各領事館之來往文書〉
    —案卷號726〈中國駐日使館詢問沿用國旗國歌之來往文書〉
    —案卷號890〈長崎、新義州領事館四一年三月至十二月月份工作報告〉
    —案卷號892〈京城,台北領事館四一年三月至十二月工作報告(京城差十、十一、十二月)〉
    —案卷號897〈釜山領事館四一年三、四月及元山領事館三至十二月的工作報告〉
    —案卷號936〈台北領事館成立的報告與職員調動情況的來往文書〉
    —案卷號954〈關於新義州領事館四一、四二、四三年收文目錄及內政部關於四期偽縣長參觀與聽受訓話日程表〉
    —案卷號1014〈駐日使館呈送領事會議之決議〉
    —案卷號1030〈駐滿大使館報告華籍兒童被拐騙出關事〉
    —案卷號1054〈關於駐外華僑組織狀況、思想動態、經濟狀況問題與日本大使館、行政院等機關來往文書〉
    —案卷號1059〈關於京城總領事呈請給仁川華僑孫景三、郭華亭二人以華僑委員名義與僑務的來往書信〉
    —案卷號1113〈歐洲亞洲美洲通商司文書科駐京城領事館一九四二年三月二十日至十一月份的工作報告〉
    —案卷號1154〈駐滿洲國大使一九四二年一月至四月份工作報告及呈送報告之來往文書〉
    —案卷號1156〈駐京城總領事館一九四二年一月至十二月份工作報告及呈送報告之來往文書〉
    —案卷號1158〈駐元山副領事館一九四二年一月至十二月份工作報告之來往文書〉
    —案卷號1160〈釜山領事館一九四二年四月至十二月份工作報告及呈送報告之來往文書〉
    —案卷號1161〈汪偽政府駐京城總領事館鎮辦事處一九四二年四至十二月工作報告及呈送報告之來往文書〉
    —案卷號1162〈汪偽政府駐新義州領事館一九四二年一至四月份工作報告及呈送之來往文書〉
    —案卷號1317〈關於在鮮僑民教育狀況與駐京城總領事館的來往文書〉
    —案卷號1340〈駐朝鮮漢城(京城)總領事館一九四二年下半年工作報告〉
    —案卷號1343〈駐朝鮮漢城總領事館一九四二年上半年工作報告〉
    —案卷號1344〈駐朝鮮新義州總領事館一九四二年上半年工作報告〉
    —案卷號1471〈駐釜山領事館一九四三年一—八月份工作報告館務會議一、二、六、七、八月份僑務報告書〉
    —案卷號1608〈關於在朝鮮等地僑民教育問題與京城領事等機關來往文書〉
    —案卷號1610〈關於華僑調查報告與長崎釜山等領事的來往文書〉
    —案卷號1788〈駐新義州領事館一九四四年一月至十二月份工作報告一至八月份月報及呈送上述文件的來往文書〉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汪偽僑務委員會檔》,全宗號2088
    —案卷號36〈汪偽僑委會工作向行政院的報告〉
    —案卷號130〈汪偽僑委會關於各省市及僑務局處理僑務的暫行辦法〉
    —案卷號153〈日本大使館供給重慶方面僑務工作情報問題與汪偽僑委會的來往文書〉
    —案卷號158〈各地華僑及日本人獻金〉
    —案卷號252〈日本大使館供給海外華僑獻金情形情報〉
    —案卷號253〈關於日本朝鮮華僑概況月報表〉
    —案卷號255〈華僑公共團體組織大綱與登記規則及華僑渡朝問題交涉〉
    —案卷號260〈日本方面華僑概況月報表〉
    —案卷號273〈委員施靜鳴貢獻推進僑務意見〉
    —案卷號283〈設立駐汕特派員辦事處問題的來往文書〉
    —案卷號284〈增設駐汕特派員辦事處的往來文書〉
    —案卷號291〈向僑胞勸募捐款救濟閩浙災黎〉
    —案卷號373〈汪偽政府駐朝鮮總領事館半月報告〉
    —案卷號374〈一九四二年度日本方面華僑概況報表〉
    —案卷號380〈華僑商業聯合會登記備案〉
    —案卷號406〈關於朝鮮僑民回國觀光團問題的來往文書〉
    —案卷號421〈僑生請求保送入僑務講習班〉
    —案卷號428〈僑民教育處工作進度表〉
    —案卷號436〈編訂時事彙報〉
    —案卷號437〈汪偽僑委會資料室「每週報告」及「特別報告」〉
    —案卷號449〈各科僑務事業費用概算書〉
    —案卷號453〈本會與有關機關關於僑務的來往文書〉
    —案卷號471〈汪偽僑委會關於上海設立中國僑商銀行問題與財政部等的來往文書〉
    —案卷號487〈外交部僑務局接到外交部的各種令〉
    —案卷號507〈駐汕辦事處工作報告〉
    —案卷號500〈僑務局出版各種刊物雜誌等與有關機關來往文件〉
    —案卷號510〈駐廣州辦事處工作報告〉
    —案卷號553〈修正國籍法條例及辦法〉
    —案卷號566〈華僑胡梅基請求証明身份〉
    —案卷號569〈大邱中華商會轉慕錦文創設僑校請求補助〉
    —案卷號575〈協助華僑匯款事〉
    —案卷號585〈關於華僑出入國登記規則〉
    —案卷號590〈釜山領事館華僑登記〉
    —案卷號630〈日本各地華僑概況調查(內有朝鮮台灣)〉
    —案卷號678〈在京各機關服務之華僑人員調查表及文件〉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國民政府檔案》,全宗號2
    —案卷號1217〈發給旅外僑民國籍證書規則〉
    —案卷號2337〈朝鮮仁川警察署限制華僑入境〉

    東洋文庫藏《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汪政權)駐日大使館檔案》,22744
    —〈僑務檔案—華僑匯款一九四三年〉
    —〈僑務檔案—華僑匯款一九四四年〉
    —〈僑務檔案—僑民教育一九四四年〉
    —〈僑務檔案一九四三年五—十月〉
    —〈僑務檔案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四四年二月〉
    —〈僑務檔案一九四四年三月—六月〉,22744/31
    —〈僑務檔案一九四四年七—十二月〉,22744/32
    —〈大使館所管領事報告駐京城一九四四年三—六月〉
    —〈大使館所管領事報告 駐京城一九四三年四—十二月〉
    —〈大使館所管領事館工作報告—駐新義州〉
    —〈大使館所管領事館工作報告—駐元山、駐釜山〉
    —〈第二次領事會議記錄〉,22744/51

    國史館藏《外交部檔》,0670.4460,〈韓國僑務檔〉
    黨史會藏,類號政,1/61,〈國籍法公約及無國籍議定書等案〉

    二、官方報刊、史料集、工具書

    (一)報紙與官方報刊

    中華民國政府印鑄局編,《政府公報》,中華民國政府印鑄局發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影印本,第7冊,號202。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國民政府公報》,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1,86,49,257,459,663號。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公報》,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第39,40冊。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汪偽政府行政院會議錄》,北京市:檔案出版社,1992影印本,第2,3,11,12,13,14,17冊
    偽滿時期資料重刊編委會編,《偽滿洲國政府公報》,瀋陽:遼瀋書社,1990影印本,第1號,第1789號,第1881號,
    盛京時報館編,《盛京時報》,沈陽:盛京時報影印組,1985年。
    —〈入滿華工輸送對策〉,1940年2月3日。
    —〈相應滿洲建設需要,山東苦力相繼渡滿,大汽特配苦力輸送船〉,1940年3月9日
    —〈本年度入滿苦力,計每日萬人來連〉,1940年3月30日。
    —〈入滿苦力群,每日平均逾萬人〉,1940年3月13日。
    —〈離滿勞工依然漸增,於十一月較去年約多兩倍〉,1940年12月19日。
    —〈確保華北勞工,派工作班赴冀魯宣傳〉,1941年5月10日。
    —〈華北勞工協會,開始對滿輸送勞工〉,1941年12月 6日。
    —〈確保連港原動力,防止誘募勞工,制定取締法以便吞吐緩急〉,1941年2月1日。
    —〈廉中國駐滿大使於明日抵國都〉,1941年2月21日。
    —〈苦力多被誘致而去,福昌華工苦於防範,埠頭因以運搬最有影響〉,1940年3月21日。
    —〈勞工爭奪風潮,設勞務委員會解決〉,1940年5月17日。
    —〈關東州為替強化聲中,山東人匯款不能徒叫苦,全家生活一旦感威脅〉,1940年8月2日。
    —〈對州內苦力善策,攜帶金限制額外,苦力寄金再緩和〉,1940年9月8日。
    —〈促進入滿華工,谷大臣已有心得〉,1941年6月5日。
    —〈中華總領事館新發足、朗日華親善〉,《台灣日日新報》,1941年2月1日。

    (二)史料集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六編傀儡組織(四)》,台北:編者自印,1981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六編傀儡組織(三)》,台北:編者自印,1981年。
    日本防衛廳戰史室編撰,黃朝茂譯,《大戰期間華北「治安」作戰—治安作戰(二)》,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8年。?
    王彥威纂,王亮編,《清季外交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6月影印再版,卷1、卷61、卷29。
    郭廷以,李毓澍等編,《清季中日韓關係史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第3,4,6,7,8,9,10,11卷。
    寶(均金)等修《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卷80。
    ?《中日交涉史料》,卷3
    黃美真、張云編,《汪精衛國民政府成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清史稿》
    《僑務季刊》,第2卷2期,第1卷1期。

    (三)工具書
    可兒弘明、斯波義信、游仲勳編著,《華僑.華人事典》,東京都:弘文堂,2002年。
    劉壽林、萬仁元、王玉文、孔慶泰編,《民國職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外交部檔案資料處編印,《外交部駐外領館沿革一覽表》,台北:外交部檔案資料處,1980年。
    國史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組,《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第四冊下,台北:國史館,1995年。
    夏林根、董志正主編,《中日關係辭典》,大連:大連出版社,1991。
    蘇振申編著,《中日關係史事年表》,台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7。

    三、論文
    小田內通敏著,祖運輝譯,〈朝鮮支那人的經濟勢力〉,《民族學研究資料彙編》,第16期,2000年5月。
    土屋光芳,〈汪精衛中日關係友好,敵對?〉,明治大學《政經論叢》,64卷3、4號,1996年3月。
    王克文,〈歐美學者對抗戰時期中國淪陷區的研究〉,《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1998年。
    王克文,〈汪政權黨政軍結構初探〉,王克文《汪精衛.國民黨.南京政權》,臺北縣:國史館,2001年。
    王曾才,〈自強運動時期中國外交制度的發展〉,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
    石源華,〈研究汪政權的新史料─日本東洋文庫藏汪偽政府駐日大使館檔案概述〉,《民國檔案》,1999年,第2期。
    石川亮太,〈開港後朝鮮華商貿易活動—1894年清國米中繼貿易通〉,森時彥編,《中國近代化動態構造》,京都市: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2004年。
    古廄忠夫,〈日本占領地域「清鄉」工作抗戰〉,收錄於池田誠編,《抗日戰爭中國民眾》,京都:法律文化社,1987年。
    朱德蘭,〈日汪合作與廣東地方政府〉,胡健國主編,《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五屆討論會》第二冊,台北:國史館,2000年。
    余子道,〈回眸與展望:建國以來的淪陷區和偽政權研究〉,《抗日戰爭研究》,1999年,第3期,1999年8月。
    余子道,〈汪精衛國民政府的「清鄉」運動〉,《汪精衛漢奸政權的興亡》,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
    李玉蓮,〈近代韓國華僑社會의形成과展開〉,仁川:仁荷大學校大學院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2月。
    李宇平,〈1930年代初期東亞區域經濟重心的變化—日本擴張輸出與中國經濟蕭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3期,民國2004年3月。
    李安慶,〈偽中國聯合準備銀行淺析〉,《歷史檔案》,1984年,第1期,北京:1984年2月。
    李恩涵,〈日本在華中的販毒活動(1937-194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9期,1998年6月。
    李盈慧,〈華僑抗戰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李盈慧,《抗日與附日:華僑、國民政府、汪政權》,台北市:水牛,2003。
    李盈慧,〈國民政府的國籍法與華僑總登記〉,《亞洲研究》,第8期。
    吳密察,〈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的課題—訪濱下武志教授〉,《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988年9月。
    吳學誠,〈汪偽政權與日本關係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林美莉,〈日汪政權的米糧統制與糧政機關的變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7期,2002年6月。
    林滿紅,〈日本殖民時期臺灣與香港經濟關係的變化—亞洲與世界關係調動中之一發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6期,2001年12月。
    邵銘煌,〈臺灣地區汪精衛政權史料與研究〉,《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1998年。
    邵銘煌,〈汪偽政權之建立及覆亡〉,台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邵銘煌,〈汪精衛政權中日本顧問之聘用〉,《近代中國》,第119期(年)。
    邵銘煌,〈畸形中的畸形—汪精衛政權中的華北政務委員會〉,胡健國主編,《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五屆討論會》第二冊,台北:國史館,2000年。
    邵銘煌,〈抗戰勝利與汪精衛政權覆亡〉,《「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五十週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姜抮亞,〈中日貿易摩擦의 展開와 朝中關係의 變化--1920-30年代를中心으로〉,이규수‧임경석‧진재교等,《近代轉換期東亞細亞속의 韓國》,漢城:成均館大學校出版部,2004年,頁147-181
    姜抮亞,〈近代在韓華僑企業研究--同順泰의 事例를 中心으로〉,宣讀於成均館大學校東亞細亞學術院主辦《東亞細亞學術院 基礎學問育成支援事業팀學術會議--近代轉換期東亞細亞三國과 韓國:對外認識과 政策》(홍천: 홍천 대명 비발디파크 中講堂會議室, 2004年 4月 24日)
    宮田道昭,〈「交易圈」論中國地域經濟研究〉,《歷史評論》,549號,東京:校倉書房,1996年1月。
    馬幼垣,〈日偽海軍艦隻初探〉,《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史館,民國1997年。
    唐啟華,〈北京政府外交行政機構的演變〉,國史館中華民國外交志編纂委員會編輯,《中華民國史外交志(初稿)》,台北:國史館,2002年。
    康恩誒,〈大韓民國的華僑政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7月。
    崔承現,〈韓國華僑史研究—從「上國」國民到多層次認同〉,北京: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0年6月。
    崔承現,〈轉折中的旅韓華僑〉
    曹永和,〈環中國海域交流史上的台灣和日本〉,《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聯經,2000年。
    許世融,〈書評《近代中國國際的契機—朝貢貿易近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7年12月。
    許世融,〈關稅與兩岸貿易1895—1945〉,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5年。
    許育銘,〈日本地區有關汪精衛及汪偽政權之研究狀況〉,《近代中國》,128期,1998年。
    許雪姬,〈日治時期的「臺灣華僑」(1937-1945)〉,《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六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7年。
    許雪姬,〈戰後初期原「臺灣華僑」(1945—1947)〉,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主編,《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
    陳春圃遺著,〈內戚說汪偽集團內幕(中)〉,《傳記文學》,第62卷第6期,1993年6月。
    陳以益,〈華北僑工出境概況〉,《僑務季刊》。
    菊池一隆之〈抗日戰爭時期全日本華僑動向構造—大使館、及橫•神戶•長崎各華僑位置〉,《歷史研究》,第39期,2002年3月。
    張力,〈汪偽前期海軍人事的分析〉,《近代中國》,1998年12月。
    張存武,〈清季中韓關係之變通〉,《清代中韓關係論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張世瑛,〈從幾個戰後審奸的案例來看漢奸的身份認定問題〉,《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期,2001年12月。
    張曉威,〈中國近代領事制度的確立:以清末在新加坡設置領事為探討中心(1877-1891)〉,胡春惠、吳景平主編,《現代化與國際化進程中的中國社會: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2003年。
    程洪,〈汪偽統制經濟述論〉,《汪精衛漢奸政權的興亡》,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
    菊池一隆,〈國民政府世界華僑〉,池田誠,上原一慶,安井三吉,《中近代化歷史展望》,京都:法律文化社,1996。
    隋皓昀,〈山東移民韓國氏略〉,《山東文獻》,第52卷,第3期,1999年12月。
    黃小堅,〈汪偽政府僑務述評(1940-1941)〉。
    黃美真,〈1937—1945:日偽對以上海為中心的華中淪陷區的物資統制〉,《抗日戰爭研究》,1999年第1期,1999年2月。
    楊昭全,〈朝鮮華僑百年史(1882-1982)〉概述(上),《學術研究叢刊》,1983年,第1期,總第25期。
    谷智雄,〈在韓華僑形成過程—植民地朝鮮〉,《日本植民地研究》,第9號,1997年。
    趙祐志,〈書評《間貿易形成構造》〉,《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28,1997年12月。
    蔡德金,〈抗戰期間蔣汪關係及所謂曲線救國問題〉,《傳記文學》,第53卷,第2期,1988年8月。
    劉志英,〈汪偽政府糧政述評〉,《抗日戰爭研究》,1999年第1期,1999年2月,頁41-48。
    劉順達,〈韓國華僑教育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76年。
    劉維諭,〈汪精衛政權之清鄉運動〉,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1995。
    羅久蓉,〈中日戰爭時期蔣汪雙簧論述〉,《新史學》,15卷3期,2004年9月。
    羅久蓉,〈歷史情境與抗戰時期「漢奸」的形成:以一九四一年鄭州維持會為主要案例的探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4期,1995年6月。
    羅久蓉,〈抗戰勝利後中共懲審漢奸初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4期下,1994年6月。
    籠谷直人著,王文裕譯,〈來自亞洲的衝擊與日本近代—針對中國貿易商人的「團結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2期。
    Marianne Bastid-Bruguiere,〈由法國外交檔案看1942-1945年間的中日「合作」〉,衛藤瀋吉編,《共生敵—第4回日中係史際論文集》,東京都:東方書店,2000年。
    Barrett, David P., 〝Introduction: Occupied China and the Limits of Accommodation〞 in Barrett, David P., Shyu, Larry N., ed., Chinese Collaboration With Japan, 1932-1945: The Limits of Accommodation,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Barrett, David P., 〝The Wang Jingwei Regime, 1940—1945: Continuities and Disjunctures with Nationalist China〞, in Barrett, David P., Shyu, Larry N., ed., Chinese Collaboration With Japan, 1932-1945: The Limits of Accommodation,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Brook, Timothy 〝The Creation of the Reformed Government in Central China, 1938〞 in Barrett, David P., Shyu, Larry N., ed., Chinese Collaboration With Japan, 1932-1945: The Limits of Accommodation,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Eastman, Lloyd E.,〝Facets of an Ambivalent Relationship: Smuggling, Puppets, and Atrocities During the War, 1937-1945〞, in Iriye Akira ed., The Chinese and the Japanese: Essays in Political and Cultural Interaction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0.
    Henriot, Christian, 〝Rice, Power and People: The Politics of Food Supply in Wartime Shanghai(1938-1945)〞,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五屆討論會秘書處編,《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五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2000年,第2冊。
    Lin Man-houng, " “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 A New Boundary for Taiwanese People and Taiwanese Money, 1940-1945",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8th International Asian History Association Conference, Academia Sinica, Taipei, 8 Dec. 2004.

    四、專書

    王恰民主編,《韓國華僑志》,台北:華僑志編纂委員會,1958年。
    中華會館編,《落地生根—神戶華僑神阪中華會館百年》,東京都:研文出版,2000年。
    丘式如,《華僑國籍問題》,頁42。
    古屋哲夫,《日中戰爭》,東京:岩波書店,1985年。
    朱子家,《汪政權的開場與收場》,台北:古楓出版社,1986年。
    朱立熙編著,《韓國史—悲劇的循環與宿命》,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李盈慧,《華僑政策與海外民族主義(一九一二—一九四九)》,臺北縣:國史館,1997。
    李盈慧,《抗日與附日:華僑、國民政府、汪政權》,台北市:水牛,2003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在臺「華僑」研究》,台北:臺灣學生,1991年。
    林明德,《袁世凱與朝鮮》,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0年。
    林美莉,《抗戰時期的貨幣戰爭》,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6年。
    周佛海著,蔡德金編著,《周佛海日記全編》上編,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
    邵毓麟,《使韓回憶錄》,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年。
    秦裕光,《旅韓六十年見聞錄—韓國華僑史話》,台北:中華民國韓國研究會,1983年。
    陳建康著、華僑協會總會主編,《大韓民國與華僑概況》,台北:正中書局,1988年。
    華僑志編纂委員會編,《華僑:韓國》,台北市:華僑志編纂委員會,民國1958年。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台北:聯經,1998。
    張照理編著,《韓國華僑教育》,台北市:華僑文化出版社,1960年。
    張啟雄主編,祖運輝翻譯,《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朝鮮華僑:朝鮮總督府報告書「朝鮮的中國人」》,台北市:海外華人學會出版,民國92年。
    菊池一隆研究代表,《抗日戰爭時期重慶國民政府.南京傀儡政權.華僑三極構造研究》,平成10年度—12年度科學研究費補助金研究成果報告書,大阪:大阪教育大學教育學部第2部,2001年。
    彭澤周,《明治初期日韓清關係研究》,東京都:塙書房,1969年。
    楊昭全、孫玉梅,《朝鮮華僑史》,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
    劉熙明,《偽軍—強權競逐下的卒子(1937-1949)》,台北:稻鄉出版社,2002年。
    影佐禎昭著,陳鵬仁譯,《我曾經走過的路》,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
    盧冠群編著,《韓國華僑經濟》,台北:海華出版社,1956年。
    濱下武志著,朱蔭貴、歐陽菲譯,《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鍾任壽著,鍾孝上譯,《友善抗日七十年(盼望君子國日本之再建)》,未出版,譯者自印,1995年三校完成。
    藪景三,《朝鮮總督府歷史》,東京都:明石書店,1994年。
    Boyle, John H., China and Japan at War, 1930-1945: The Politics of Collaboration.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Bunker, Gerald E., The Peace Conspiracy: Wang Ching-wei and China-War, 1931-1941(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Paxton, Robert O., Vichy France: Old Guard and New Order, 1940—1944, New York: Knopf, 1972.
    Sweets, John F., Choices in Vichy French: The French under Nazi Occup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五、網際網路資料
    「近代中國外交史」入口網站─http://archms1.sinica.edu.tw/foreign/main/MH2200.htm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