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宇倫
Chen-Yu-Lun
論文名稱: 理財網站虛擬社群服務與使用者需求及滿意度之研究
A study of Users’ Needs and Satisfaction toVirtual Community Service of Financial Websites
指導教授: 楊美雪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中文關鍵詞: 理財網站虛擬社群使用者需求使用者滿意度
英文關鍵詞: financial website, virtual community, users’needs, users’satisfac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0下載:2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探討理財網站虛擬社群服務提供,及瞭解其使用者需求與滿意度。以內容分析法與網路問卷調查法為研究方法,研究對象包括理財網站虛擬社群及其使用者。資料處理軟體為SPSS15.0版本,以平均數、標準差、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之重要發現如下:
    ㄧ、理財網站虛擬社群服務內容提供以「即時化服務」比例最高。服務呈現方式以「版型配置方式」最符合網頁介面設計原則。「主題式資訊服務」及「個人化設計方式」完備度則相對較低。
    二、使用者對於理財網站虛擬社群服務需求程度以「主題式資訊服務」及「文 字編輯方式」最高。需求度較低者則為「娛樂化服務」及「個人化設計方式」。
    三、使用者對於理財網站虛擬社群服務滿意度以「主題式資訊服務」及「色彩運用方式」最高。滿意度較低者則為「娛樂化服務」及「個人化設計方式」。
    四、不同背景變項使用者對於理財網站虛擬社群服務之需求及滿意度均有顯著差異。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針對理財網站虛擬社群服務提供者、使用者及後續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virtual community service of the financial website and users’ needs and satisfaction. “Content analysis” and “web questionnaire” will be adopted in the study. All data was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independent t-test, and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by SPSS15.0 version.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below:
    1. 「real-time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layout design」 are the most emphatic items of the virtual community service of the financial website. However,「subjectlized information service」and 「personalized design」are not.
    2. 「subjectlized information service」and 「words editing」are highly needed of users’ needs. 「entertainmentilized service」and 「personalized design」are not.
    3. 「subjectlized information service」and 「color using」are highly satisfying of users’ satisfaction. But 「entertainmentilized service」and 「personalized design」are not.
    4.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user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t will provide applicable suggestions for web sites design、management、us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of the virtual community service of the financial website.

    目錄 第ㄧ章 緒論…………………………………………………………………………1 第ㄧ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3 第三節 名詞解釋………………………………………………………………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五節 研究流程………………………………………………………………5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ㄧ節 理財網站服務之發展…………………………………………………6 第二節 虛擬社群服務概況....……….…………………………...……………8 第三節 虛擬社群使用者探究…………...….………………………………..15 第四節 文獻探討小結……………………...….……………………………..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22 第ㄧ節 研究架構……………………...……….……………………………..22 第二節 研究方法………………………...…….……………………………..23 第三節 研究對象…………………………...….……………………………..23 第四節 研究工具……………………………....……………………………..24 第五節 研究實施………………………………....…………………………..26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2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30 第ㄧ節 理財網站虛擬社群服務現況………………………………………..30 第二節 使用者背景變項之敘述性統計分析………………………………..36 第三節 使用者需求之敘述性統計………………………………………......38 第四節 使用者滿意度之敘述性統計………………………………………..45 第五節 使用者需求之差異分析……………………………………………..51 第六節 使用者滿意度之差異分析…………………………………………..62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72 第ㄧ節 研究結論……………………………………………………………..72 第二節 研究建議……………………………………………………………..75 參考書目…………………………………………….……………………………...79 附錄A 內容分析過錄表………………………….……………………………...92 附錄B 預試問卷…………………………………………………………………94 附錄C 正式問卷………………………………………………………………..105

    一、中文部分
    丁耀民(2005)。人際關係網路對虛擬社群使用意願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新竹市。
    王仁助(2006)。證券投資網站之理財資訊內容分析-美國與台灣投資網站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桃園縣。
    王文科(2002)。內容分析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文嘉(2006)。交友網站設計要素及其行銷策略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二版)臺北市:幼獅。
    方文昌、林明進(2002)。E-banking在台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台灣金融財務季刊,3(1),21-32。
    方裕民(2003)。人與物的對話-互動介面設計與實務。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方瑞華(2002)。虛擬社群網站之使用者評估-以台北市鄰里社區聯網(TaipeiLink)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台北市。
    皮世明、陳進誠(2005)。電子商務交易中顧客價值、顧客滿意度以及顧客忠誠度之關係研究。東海管理評論,7(1),69-86。
    田慶明、謝明吉、林盈達、王良耘(2003)。電子商務網站服務、安全與效能測試評比。電子商務研究,1(2),159-184。
    艾登孔(Cohen, A.)著(2002)。發現eBay,拍賣之王從0到190億美金的2100天。(The Perfect Store: Inside eBay,宋瑛棠譯)。台北市:藍鯨出版公司。(原作2002年出版)
    江佳祐(2005)。衡量虛擬社群使用者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台北市。
    江幸蓁(2006)。虛擬社群認知、持續使用、實體接觸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開南管理學院資訊及電子商務學系,桃園縣。
    江佾穎(2007)。E時代行銷五大訣竅,緊抓「心」趨勢。天下雜誌,387。
    江姿慧(2000)。使用者參與虛擬社群之行為硏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台北市。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信宏(2009)。服務科學的最近發展 。品質月刊,45(3),29-32.
    吳俊昇(2003)。虛擬社群成員滿意度與消費行為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台南市。
    吳燕惠(2004)。你所不知道的網路社群行銷!。貿易雜誌,143,34-39。
    李明興(2005)。線上虛擬社群內聚力之實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台南市。
    李明潓(2004)。國內網路創業個人賣家之現況分析-Yahoo!奇摩拍賣網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李思儀(2007)。消費者虛擬社群成員的參與動機對互動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屏東縣。
    李俊宏(1995)。網頁設計原則的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雲林縣。
    李思儀(2007)。消費者虛擬社群成員的參與動機隊互動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屏東縣。
    李逸菁(2001)。銘傳大學學生虛擬社群網站使用者之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管理科學所,台北市。
    李隆安(2007)。調查研究方法。台北市:三民。
    李肇峰(2005)。虛擬社群網站經營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所,嘉義縣。
    周德偉(2006)。影響運動社群意識相關因素之探討-以「中華職棒聯盟官方網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台中縣。
    林子凱(2002)。線上遊戲「天堂」之使用者參與動機與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台南市。
    林宏欣(2003)。虛擬社群網站品質與網路忠誠度及虛擬社群績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台北市。
    林志展(2001)。虛擬實境網路瀏覽器之操作介面分析與設計。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市。
    林志峰(2001)。理財內容網站使用動機與付費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林玫芳(2006)。臺北市國小教師使用網路理財工具與網路理財行為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承螢(2008)。產業群聚網站視覺設計之評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高雄市。
    林承賢(2004)。近五年來台灣傳播學界博碩士論文使用網路問卷研究方法之後設分析。資訊社會研究,6,25-58。
    林建達(2008)。網路社群之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度之研究-以98play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龍華科技大學商學與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林燕伶(2007)。群體凝聚力對虛擬社群持續使用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邱柏清(2004)。網頁介面愉悅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市。
    邱顯貴、楊亨利(2003)。電子商務網站信任管理之研究。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6(5),152-175。
    洪世揚(2001)。理財網站線上服務服務品質之研究-以理財內容網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台北市。
    洪嘉培、袁心玫(2001)虛擬社群經營模式之探討--以優仕網為例:網路與虛擬社群。傳播管理與研究,1(1),45-71。
    侯嘉昌(2008)。知識工作者藉由部落格進行知識分享對壓力紓解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同大學資訊經營研究所,台北市。
    塔普史考特(Tapscott, D.)、提寇(Ticoll, D.)、羅伊(Lowy, A.)著(2002)。數位資本:建構商業網的力量。(Digital Capital:Harnessing the power of business webs,張順教、陳建良譯)。台北市:商周出版:城邦文化發行。(原作2000年出版)
    范惟翔、張瑞鉉(2007)。電子商務網站經營環境之建構與效果衡量模式研究。管理評論,26(2),39-67。
    徐紹強(2008)。線上休閒遊戲商城介面優使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嘉義縣。
    唐日新(2003)。社群導向系統的使用者需求擷取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唐國豪(2003)。人與機器的對話-人機互動。科學發展,368,18-23。
    許晉龍、張育菖(2009)。以個案研究法探討電子商務導向之需你社群關鍵成功 因素。中華資訊學會編,第二十屆國際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72-1280)。
    莊謦華(2007)。電子商務中網站服務品質、顧客滿意與顧客忠誠
    之實證研究–以拍賣網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台中市。
    張愛華、曾忠蕙(2008)。電子商務業者的顧客資本、市場導向與經營績效關係之研究。電子商務學報,10(3),727-756。
    張惠如(2004)。數位設計系列-企業形象網頁設計。台北市:藝風堂。
    張薰尹(2001)。網際網路銀行與傳統銀行差異之研究-以交易成本觀點探討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張瀚仁(2000)。個人化技術對虛擬社群發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台北市。
    張繼文、鄭巧婷(2000)。e世代網路理財大趨勢:進軍美國股市完全攻略守策。台北市:商智文化。
    黃京華(2000)。電子商務總論。台北市:五南。
    黃卉怡(2002)。影響網際網路虛擬社群成員間信任取得之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嘉義縣。
    黃邦(2004)。散戶投資人投資資訊來源使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市。
    黃盈凱(2007)。金融業網路行銷策略與網頁介面之設計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台北市。
    黃照貴、陳慶文、陳怡君(2009)。以資源基礎論探討專業虛擬社群支持續參與意圖。中華民國資訊管理學會編,第二十屆國際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654-2663)。
    黃鴻鈞(2005)。教師對藝術進修網站圖形使用者介面滿意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馮震宇(2002)。論網路證券詐欺之問題與因應。月旦法學雜誌,82,180-207。
    鄔榮霖(2002)。虛擬社群使用者互動過程之初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台北縣。
    連征忠(2002)虛擬社群成員間信任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彰化縣。
    郭彥均(2004)。兒童網頁介面設計準則-使用性、愉悅性與互動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台北市。
    陳信宏(2006)。從Blog使用目的,探索部落格商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陳彥甫(2004)。CAID討論區中之視窗模式對於文章管理與圖片標註介面操作績效與偏好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台北市。
    陳建文、陳美文(2006, Fall)。圖書館服務品質對使用者滿意度與再使用意願之研究-以某大學為例。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4(1),61-82。
    陳建良、王建智、蕭秀惠(2005)。顧客關係管理應用於市場行銷之通用參考模式與方法。中原學報,33(4),595-622。
    陳靖旻(2008)。影響虛擬社群成員知識分享因素之探討-社會資本理論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陳慧昇(1997)。電子購物之3D介面與2D介面之差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彰化縣。
    陳禮輝(2007)。部落格與非部落格使用者網路行為差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新竹市。
    普里斯(Preece, J.)、羅吉斯(Rogers, Y.)、夏普(Sharp, H.)著(2006)。互動設計 : 跨越人-電腦互動。(Interaction Design Beyo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陳建雄譯)。台北市:全華(原作2004年出版)
    游佳萍、陳妍伶(2006年)。虛擬社群中的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以線上遊戲團隊為例。資訊社會研究,11,115-144。
    曾真真、黃經智(2004年4月)。虛擬社群之社會資本對資訊使用意願之影響。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7(2),63-76。
    詹佳琪(2001)。虛擬社群成員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高雄縣。
    葉乃靜(2005)。多元文化下的資訊行為研究。台北市:文華圖書。
    葉鴻釧(2007)。互動設計介面模式網頁應用研究-以德國BurgZiesar及國內故宮博物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台北市。
    萬容水、梁瑞文(2007年)。虛擬社群形成之意義及其衡量指標之探討-以網路書店為例。資訊社會研究,13,295-317。
    楊雅淳(2001)。從使用者中心探討影視娛樂網頁介面設計原則-以電影公司網頁介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市:東華書局。
    楊聖慧(2001)。以體驗行銷之觀點探討網站之虛擬社群經營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台北市。
    楊璉華(2009)。網路銀行之介面設計對於消費者網上交易意向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同大學事業經營學系,台北市。
    董芳武(1999)。網路產品介面設計模式建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台南市。
    榮泰生(2006)。行銷學。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趙貞怡、陳紆方、陳柳馨(2008)。大學生參與虛擬社群動機之研究-以台北市兩所師院為例。國民教育雙月刊,48(3), 42-49 。
    廖鵬文、盧康渝(2004)。別讓我的滑鼠迷了路 。台北市:數位人資訊。
    劉文良(2007)。電子商務:概論 實務 實作 改造經理人的e化思維。台北市:碁峯。
    劉元媛(2004)。網站使用者介面之探討與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設計創作研究所,台北市。
    盧希鵬、林娟娟、許晉龍(2000)。由社群人格特質、需求及溝通媒體之觀點探討使用者參與虛擬社群之行為-以蕃邦虛擬社群為例。中華民國資訊管理學會編,第十屆國際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27-1134)。
    藍明延(2003)。使用者介面色彩對於閱讀績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羅文輝(1996)。精確新聞報導(初版第七刷)。臺北市:正中書局。
    羅家駿、王勇傑(2005)。針對使用者認知型態設計個人化電子商務網站介面。中華管理學報電子商務專刊,47-56。
    魏志強(2002)。電子商務網站的下一步-內容管理。資訊與電腦雜誌,253,82-85。
    魏澤群(2007)。優使性2.0:網站經驗設計與使用者研究。台北市:網奕資訊科技。
    蘇相如(2005)。消費者使用行動電話加值服務之行為研究─以行動娛樂服務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貿易經營研究所,台北市。
    蘇昱霖、林頌堅(2006)我國證券市場內個別投資者之資訊行為。圖書館與資訊科學,32(2),93-104。

    二、英文部分
    Aladwani, A. M., & Palvia, P. C. (2002).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an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User-Perceived Web Quality.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467-476.
    Armstrong, A., & Hagel, J.(1997). Expanding markets through virtual communities.(16th ed.)NY:Routledge.
    Babbie, E. (1997).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8th Eds.)NY:Cole publishing company.
    Baym, N. (1997). Interpreting soap operas and creating community:inside an electronic fan culture. Culture of the internet.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
    Bill, O. (2000).Financial portals are hot,but for whom?.ABA Banking Journal,53-60.
    Blanchard, A. L., & Markus, M. L. (2004). The experienced sense of virtual community:characteristics and processes.The data base for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351,65-79.
    Brenner, E. (2000). Virtual communities in business world. Information today, 17(11),1-8.
    Chen, J., Zhu, Z., & Xie, H. Y. (2004). Measuring intellectual capital:a new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y .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5(1),195-212.
    Cunliffe, A. L. (2002).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for Bilingual Web Sit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3(10), 866-873.
    DeLone, W. H., & McLean, E.R. (2003). The Delone and McLean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 : a ten year update.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19(4), 9-30.
    DeVellis, R. F. (1991). Scale development:theory and applications. CA:Sage
    Eighmey, J. (1997). Profiling user responses to commercial web sites.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21-35.
    Gay, G., & Hembrooke, H. (2004). Activity centerd design: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designing.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Gebauer, J. & Scharl, A. (1999). Between flexibility and automation: An evaluation of web technology from a business process per-spective. 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5(12), 2-5.
    Guilford, J. P., & Fruchter, B. (1978).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6th. ed.). McGraw-Hill. Gefen, D., & Straub, D. W. (2003). Managing user trust in B2C E-service. E service journal, 2(2), 7-24.
    Greer, B. G. (2000). Psychologycal and social functions of an e-mail mailing list for persons with cerebral palsy. Cyberpsychology, 3, 221-233.
    Hanson, W. (2000) . Principles of Internet Marketing. Cincinnati: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236-243.
    Hars, A., & Ou, S. (2002).Working for free?Motivations for participating in open- source proje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electronic commerce, 6(3), 25-39.
    Hemesburger, A. (2001). Forstering cooperation on the internet: social exchange processes in innovative virtual consumer communities. Competitive paper presented at annual ACR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conference in Austin, Texas long abstract published.
    Huizingh, E. (2000). The Content and Design of Web Sites: An Empirical Study.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37, 123-134.
    Kalakota, R. & Whinston, A. B.(1997). Electronic Commerce: A Manager's Guide. NY: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Kassarjian, H. H. (1977). Content analysis in consumer research.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4(1), 8-18.
    Kwok, J. S. H., & Gao, S. (2004). Knowledge sharing community in P2P net work : a study of motiv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8(1), 94-102.
    Kemp, J. E., Morrison, G. R., & Ross, S. M. (2001). Designing effective instruction. NY : Macmillion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Kim, H. S., Park, J. Y., & Jin, B. (2008). Examination of online communities hosted by companies in Korea.
    Kim, W. G., Lee, C., & Hiemstra, S. J. (2004). Effects of an online virtual community on customer loyalty travel product purchases. Tourism management, 25, 343-355.
    Koh, J., & Kim, Y. G. (2004). Sense of virtual community: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valid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 8(2), 75-93.
    Kolter, P. (1972). A generic concept of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36(4), 46-54.
    Kolter, P. (1994).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Kemp, T. (2000). A matter of trust-B2Cs seek credibility. Interweek,830,1-16.
    Langerak, F. Verhoef, P. C. Verlegh, P. W. J., & Valck, K.(2003). The Effect of Members' Satisfaction with a Virtual Community on Member Participation. ERIM Report Series Reference No. ERS-2003-004-MKT.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rn.com/abstract=411641
    Leitch, A., & Davis, R.(1992).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Lin, H. F., & Lee, G. G. (2007). Determinants of success for online communities:An empirical study. Behavie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5(6), 479-488.
    Lynch, P.J., & Horton, S. (2001). Web style guide: Basic design principles for creating web sites (2nd ed.).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Litan, R. E., & Rivlin, A. M. (2001). Project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unterne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1(2),313-317.
    Liu, C., & Arnett, K. P. (2000). Exploring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Web Site
    Success in the Contex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38, 23-33.
    Marchand, D. (1990). Managing information quality. In book information quality : definitions and dimensions, 7-17.
    McCarthy, R. V., & Aronson, J. E. (2001). Activating consumer response:a model for web site design strategy. 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51(2), 2-13.
    Mcleod, J. M., & Becker, L. B. (1981).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 approach. In D.
    D. Nimmo & K. R. Sanders (eds.) Handbooks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Beverly Hills, CA: Sage.
    Michael, J. Y. (1994). Community Computing And The Computing Community. NY:ACM.
    Moon, J. W., & Kim, Y. G. (2001). Extending the TAM for a World-Wide-Web
    Context.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38, 217-230.
    Meyer, J. P., & Allen, N. J. (1997).Commetiment in the workplace : theory, reaserch and application. CA: Sage.
    Newman, M. W., & Landay, J. A. (2000). Site maps ,storyboards and specifications:A sketch of web site practice.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designing interactive systems: processes, practices, methods, and techniques, 263-274.
    Nielsen, J. (2000). Designing Web Usability: The Practice of Simplicity. Indiananapolis:New Riders.
    Nunn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theory. NY:McGraw-Hill.
    Palmer, J. W., & Griffith, D. A. (1998) . An emerging model of web site design for marketing.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41(3),44-51.
    Pliskin, N., & Romm, C. T. (1997). The impact of e-mail on the evolution of a virtual community during a strik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32 (5), 245-254.
    Pollach, I. (2007). Consumer Interactions in Online Environments: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ir Communicative Richness. Conference Papers --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Retrieved March 30, 2009, from Communication & Mass Media Complete database.
    Powell, T. A.(2000).Web design:the complete reference. Berkely CA:McGraw-Hill.
    Prahalad, C. K., & Ramswamy, V. (2004). The future of competition:co-creating unique value with customers. 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Preece, J. (1999). Empathic communities:Balancing emotional and factual communication. 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12, 63-77.
    Roberts, B., & Mackay, M. (1998) . IT Supporting Supplier Relationship: The Role of Electronic Commerce.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4(2), 175-184.
    Weber, R. P.(1989). Basic content analysis. (2 ed edition) CA:Sage Publications.
    Wenger, E., McDermott, R., & Snyder, W. M. (2002). Cultivat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A guide to managing knowledge.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Williams, R. L., & Cothrel, J. (2000). Four smart ways to run online communities.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1(4), 81-91.
    Wills, J. (2004).What impact will e-commerce have on the US economy. Economic Review , 89(2),53-71.
    Wilson, T. D.(2000). 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 Informing science, 3(2), 49-56.
    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2006). Mass media research:an introduction.(8nd ed.) CA:Wed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Raskin, J. (2000). The Humane Interface: New Directions for Designing Interactive Systems. Boston: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Shneiderman, B. (1998).Design the user interface(3rd ed). Boston:Adison Wesley Longman.
    Teo, H. H., Chan, H. C., Wei, K. K., Zhang, Z. (2003). Evaluating information accessibility and community adaptivity features for sustaining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ies. Human-Computer Studies, 59, 671-697.

    三、網路資料
    Adler, R.P., and Christopher, A.J. (1999).Internet Community Primer: Overview and Business Opportunities.上網日期(2009,4月28日)。檢自: http://www.digiplaces.com
    Alt, B.(2000).Laying the Community Foundation. 上網日期(2009,4月5日)。檢自:http://epdigest.com/articles/community/20001025
    Nielsen, J. (1995). Guidelines for Multimedia on the Web. 上網日期(2009,4月5日)。檢自: http://www.useit.com/alertbox/9512.html
    Crumpler, R. (2008). Under the Influence: Targeting the Engaged Consumer. 上網日期(2009,4月5日)。檢自:
    http://www.internetevolution.com/author.asp?section_id=591&doc_id=146751&
    古鎮榮、陳立儀(2008)。Secone life 第二人生。上網日期(2009,4月2日)。檢自: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MAIN_ID=321&f_SUB_ID=2945&f_ART_ID=110238
    吳芬滿(1999)。台灣金融網站類別及服務介紹。上網日期(2009,7月14日)。檢自:http://www.ectimes.org.tw/Shownews.aspx?id=805
    波士特線上市調網(2006)。2006年行動理財與網路理財行為大調查。上網日期(2009,2月23日)。檢自:
    http://www.pollster.com.tw/report/1123/index.htm
    張中昌(2008)。網路銀行接觸率達53% 匯豐銀滿意度最高。上網日期(2009,3月9日)。檢自:
    http://www.104survey.com/104Survey/portal/research/researchShow.jsf
    康健寧(2007)。2008年數位行銷新趨勢。上網日期(2009,4月2日)。檢自:
    http://www.brain.com.tw/Famous/FamousContent.aspx?ID=158
    智富網調查研究(2001)。網路消費行為及付費意願大調查。上網日期(2009,4月1日)。檢自:invest.smartnet.com.tw:80/new_news_asp/spec_show/indp_cont.asp?indp_no=36&c_no=20010614001
    黃紹麟(2003)。從網路交友談社群網站發展。上網日期(2009,7月22日)。檢自:http://www.digitalwall.com/scripts/display.asp?UID=202
    資策會FIND (2008)。ICT產業調查-【前瞻】2012年台灣寬頻上網家戶普及率預計將達74%。上網日期(2009,3月3日)。檢自:
    http://www.iii.org.tw/detail.asp?types=5&sqno=ICT200810001&pv=239
    電子工程專輯(2008)。IDC:有50%亞洲企業視web2.0為重大商機。上網日期 (2009,4月3日)。檢自:
    http://www.eettaiwan.com/ART_8800498553_676964_NT_122a75a2.HTM?click_from=RSS
    蔡家昌(2008)。07年網路銀行使用率逾5成,最常用查詢功能。上網日期(2009,3月3日)。檢自:http://www.104ad.com.tw/article_detail.jsp?id=217
    蕃薯藤調查網(1999)。99年網路理財行為大調查。上網日期(2009,4月4日)。檢自:http://survey.yam.com/fn/
    賴珍琳(2007)。企業開啟獲利「第二人生」。上網日期(2009,4月6日)。檢自:http://www.bnext.com.tw/LocalityView_7530
    謝光萍(2007)。web2.0必學的精英群經營術。上網日期(2009,4月5日)。檢自:http://www.bnext.com.tw/LocalityView_6497
    薛怡青(2008)。投資型社交網站 「Go You投資網」股友交流站。上網日期(2009,7月22日)。檢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919/35/167mx.html
    羅之盈、陳怡如(2009)。2009年台灣網路100強。上網日期(2009,4月3日)。 檢自:http://www.bnext.com.tw/WeekPickView_6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