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正宇
Wang Cheng Yu
論文名稱: 戶外教育效益機轉模式之應用研究-以臺北縣某國民中學隔宿露營為例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odel of the Outdoor Education Mechanism for Benefits -Taking the Overnight Camporee in One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 蔡居澤
Tsai, Ju-Tse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41
中文關鍵詞: 戶外教育效益機轉國中生隔宿露營
英文關鍵詞: Outdoor Education, Mechanisms for Benefits, Junior High School, Overnight Camporee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0下載:5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戶外教育效益機轉模式是否適合應用在國民中學隔宿露營活動。先以文獻分析法討論戶外教育效益機轉相關理論,其次在實證研究上,以吳崇旗(2006)發展之「建構戶外冒險教育效益機轉模式量表」為研究工具,經原作者同意後修改量表以符合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在量表預試,以項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信度考驗,建構具良好信、效度之學前準備、活動歷程、體驗特性與活動效益等4個量表。完成量表修訂後,進行正式量表施測。研究者以問卷調查法瞭解臺北縣某國民中學學生在隔宿露營在活動歷程、體驗特性與活動效益的影響。選定於97學年度第二學期臺北縣立某國中二年級學生參與隔宿露營者為研究對象。問卷共發出851份,回收828份,有效問卷762份。所得資料以SPSS 12.0中文版進行統計分析,使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法、相關性分析法與多元同時迴歸法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其學前準備、活動歷程、體驗特性與活動效益有差異。
    二、不同學前準備之國中生其活動歷程、體驗特性與活動效益有差異。
    三、學前準備、活動歷程、體驗特性與各活動效益間呈顯著中、低度正相關。
    四、學前準備、活動歷程、體驗特性中之「立即結果」對整體活動效益有最大解釋力。其他呈現顯著因素依序為:「相互支持」、「改變意願」、「能力精熟」、「鼓勵冒險」、「反思內省」、「引導歷程」。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對戶外教育效益機轉模式理論應用、實務應用與後續研究之建議,以作為提升隔宿露營活動效益之參考。
    關鍵詞:戶外教育、效益機轉、國中生、隔宿露營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model of outdoor education mechanisms for benefits were suitable for junior high school overnight camporees or not. First, this research adopted literature analysis to probe into the representative position of outdoor education mechanisms for benefits. Second, on the empirical studies, the research tool was revised from Chong-Chi Wu’s “scales of constructing outdoor education mechanisms for benefits”. Another, the pre-test scales were analyzed by item analysis,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reliability. Thus the four scales include pre-study preparation, activity progress, experience property and activity benefit with validation. The research was based on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realize the influence of activity progress, experience property and activity benefit. This research employs the 8th grade students who joined the overnight camporee in 2009 in one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pei to carry out a survey. Totally 851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828 were gathered and valid questionnaires amounted to 762. The data was examined through SPSS 12.0 using method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correlation method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Different sexu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ad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he factors of “pre-study preparation, activity progress, experience property and activity benefit.”
    2.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pre-study preparation had the diversity on the factors of “ activity progress”,“experience property” and “activity benefit”.
    3.Activity benefits presented mid and low correlation on pre-study preparation, activity progress and experience property.
    4.All activity benefits could explain the most variances in pre-study preparation, activity progress, the immediately effects of experience property. Other noticeable factors were as the followings: providing supports, volition changes, mastery competence, encouraging adventures, introspection and leading process.
    In 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theories,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following study to outdoor education mechanisms for benefits model. The result could be as a reference for raising the benefits about the overnight camporee.

    Keyword: Outdoor Education, Mechanisms for Benefits, Junior High School Overnight Camporee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目次 VI 表次 IX 圖次 X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四節 名詞解釋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戶外教育之意涵 13 第二節 戶外教育與隔宿露營 26 第三節 戶外教育效益的理論與研究 34 第四節 戶外教育參與者學前準備、效益機轉與活動效益間關係 70 第五節 研究假設 7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8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81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抽樣方法 83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施測流程 8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0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10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07 第一節 研究樣本現況分析 107 第二節 個人背景變項與隔宿露營經驗之差異分析 122 第三節 學前準備、活動歷程、體驗特性與各活動效益之相關性分析 146 第四節 學前準備、活動歷程與體驗特性對整體活動效益解釋力分析 15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73 第一節 結論 173 第二節 建議 181 參考文獻 187 中文部分 187 日文部分 192 西文部分 193 附錄 195 附錄A 問卷授權頁 195 附錄B 臺北縣政府各級學校辦理班級暨班群校外教學實施要點 196 附錄C 臺北縣立各級學校辦理校外教學活動注意事項 197 附錄D 臺北縣立清水高級中學國中部97學年度隔宿露營活動日程表 198 附錄E 「專家效度」專家學者名單 199 附錄F 專家效度評定問卷 200 附錄G 學者專家審查意見彙整 209 附錄H 「國民中學學生參與隔宿露營經驗量表」預試問卷 217 附錄I 問卷發放注意事項 221 附錄J 問卷發放注意事項細則 222 附錄K 「國民中學學生參與隔宿露營經驗量表」正式問卷 22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以仁、陳芳玲、林本僑(1992)。教師心理衛生。臺北市:心理。
    王澤玲、姚呈慈、陳淑華、謝貞娥、呂靜淑、陳淑琬、陳志南、劉理枝、謝芬蘭(2003)。綜合活動。臺北市:康軒文教事業。
    王鑫(1995)。戶外教學發展史及思想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
    王鑫、朱慶昇(1995)。戶外教育的範疇。教師天地,75,2-11。
    朱妍蓓(2006)。國民中學教師對校外教學風險管理的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沈六、鍾南、陳鐵、吳務貞、謝美連、黃玉、林英貴(1989)。台灣省國民中學童軍教育問題研究。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呂建政(1993)。戶外教育課程與教學之探討。載於童軍戶外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頁15-23)。臺北市: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余紫瑛(2000)。探索教育活動影響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玉琳(2004)。母親對兒童參與舞蹈活動的期望價信念的影響。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崑山(1995)。開放教育中的戶外教學。環境教育季刊,24,58-63。
    李崑山(1996)。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季刊,29,62-69。
    李義男(1993)。戶外教育之發展背景與趨勢。載於童軍戶外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頁3-14)。臺北市: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李義男(2003)。探索教育與諮商治療。臺北市:水牛。
    李詩鎮(2003)。探索活動團體氣氛與休閒效益關係研究。朝陽科大休閒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建興(2002)。Empowerment理論的實踐及反思-以九年一貫教育改革能力教育教師工作坊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吳崇旗(2006)。戶外冒險教育效益機轉模式-以繩索課程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吳崇旗、謝智謀(2006)。探討戶外冒險教育的效益。中華體育季刊,20(3),43-53。
    吳賜光(2006)。探索教育活動對一般國中學生自尊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新發、鄧珮秀(2007)。國民教育。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年報96年版(頁69-99)。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儷蓉(2000)。休閒農場資源與國小校外教學目標之相關研究-以學童與教師之觀點。朝陽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周鳳琪(2001)。國中適應不良學生參與探索諮商團體之效益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周儒、呂建政(譯)(1999)。Donald R.Hammerman.William M.Hammerman.Elizabeth L.Hammerman著。戶外教學(Teaching in the outdoors)。臺北市:五南。
    周儒、黃淑芬(譯)(1994)。T. J. Rillo著。戶外教育的精義(Outdoor Education: Beyond the Classroom Walls)。環境教育季刊,20,52-63。
    竺定宇(2005)。探索教育對企業團隊效能之影響:以台北市某五星級飯店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邱冠璋(2006)。主題式冒險計畫影響國小六年級學生自我覺察之研究。台灣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第三版)。臺北市:五南。
    紀承維(2003)。國小學童家長對學校實施戶外教學之調查研究-以臺中縣市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洪煌佳(2002)。突破休閒活動之休閒效益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施紅朱(2005)。探索教育課程對犯刑青少年生命意義感的影響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秦嗣勤(2004)。以績效評估之自他評異同類型,探討影響個體行為改變意圖之相關機制─以某軍事院校學生為例,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姿璇(2006)。險學--冒險式諮商之簡介。輔導季刊,42(3),40-48。
    陳皆榮(1997a)。冒險性露營活動對於青少年自我實現之影響。體育學報,22,71-82。
    陳皆榮(1997b)。冒險性活動對青少年團隊氣氛影響知研究。體育學報,23,133-144。
    陳皆榮(1997c)。青少年冒險性挑戰活動實驗之研究—自我概念與焦慮。臺北:立昌
    陳皆榮(1998)。冒險性活動對於青少年人格影響之初探研究。體育學報,25,61-70。
    陳皆榮(2000)。冒險性活動對於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自我實現的影響之研究。臺北:立昌。
    陳盛雄(1993)。戶外教育之研究。載於童軍戶外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頁24-44)。臺北市: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陳盛雄(2008,11月)。森林露營地規劃準則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九十七年度專題演講,臺北。
    陳鐵(1983)。戶外教育。公民訓育學報,創刊號,257-270。
    教育部(1994)。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09年1月4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cgi-bin/newDict/dict.sh?idx=dict.idx&cond=%C5S%C0%E7&pieceLen=50&fld=1&cat=&imgFont=1。
    許美惠(2006)。國家公園與鄰近學校合作實施戶外環境教育之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與格致國中合作之「自然體驗課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謐穎(2002)。戶外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行為意向及其相關因素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梅靜宇(2001)。探索教育活動對非行少年及一般國中的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郭正煜(2002)。推廣戶外教育觀念在學校體育教學之策略應用。大專體育,58,1-4。
    郭金龍(2002)。探索教育課程對企業員工人際溝通效果之影響研究。朝陽科大休閒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文耀(2001)。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對身心障礙學生提升自尊心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張定綺(譯)(1993)。M. Csikszentmihalyi原著。快樂,從心開始(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臺北市:天下文化。
    張芳全(2008)。問卷就是要這樣編。臺北:心理。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智勝(2006)。戶外冒險教育課程效益之影響因素探究。國立台灣體育大學(桃園)休閒產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張紹勳、林秀娟(1995)。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上冊: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臺北市:松崗。
    傅全福(1990)。童子軍露營怎樣實施。臺北市:水牛圖書。
    黃一元(2007)。戶外冒險教育效益的探討:以國立體育學院先鋒營美國山徑活動為例。國立台灣體育大學(桃園)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朝恩(1990)。戶外教學在地理教育中扮演的角色。環境教育,5,24-31。
    黃瑞成(2005)。以戶外教學進行環境教育之研究-以高美濕地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楊松憔(2006)。海洋博物館對校外教學團體教師教學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宗陽(1990)。童軍露營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緒論。載於童軍露營活動設計與實施(頁1-10)。臺北市: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蔡居澤(1995)。探索教育與心療活動之探討。公民訓育學報,4,409-432。
    蔡居澤(1996a)。國民中學戶外教育課程實施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居澤(1996b)。戶外教育的涵義及其發展之探討。公民訓育學報,5,283-302。
    蔡居澤(1998)。探索教育課程在青少年犯罪防治的運用。公民訓育學報,7,273-284。
    蔡居澤、廖炳煌(2001)。探索教育與活動學校。臺南市:翰林出版社。
    蔡居澤、廖炳煌(2007)。探索教育引導技巧培訓手冊。桃園龍潭:中華探索教育發展協會。
    蔡宛芸(2001)。地球科學戶外教學模組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依玫(2007)。以優勢觀點為基礎之親子冒險團體歷程分析。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劉彥俊(1987)。童軍教育。臺北市:水牛。
    鍾文彬(2003)。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對國小班及氣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鍾文彬(2004)。從九年一貫談休閒教育與輔導的結合:以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Adventure-Based Recreation Activities)為例。大專體育,73,89-93。
    謝忠明(2006)。雲林縣國民小學實施探索教育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謝智謀(2004)。另類體育教學-冒險教育。學校體育,14(2),22-37。
    謝智謀、王怡婷譯(2003)。C. E. Knapp原著。體驗教育:帶領內省指導手冊(Lasting Lessons: A Teacher's Guide to Reflecting on Experience)。臺北市:幼獅。
    謝智謀、吳崇旗(2007)。邊緣青少年的另類學習途徑-戶外冒險教育。大專體育,91,61-66。
    羅元駿(2003)。以體驗學習為本之戶外教育活動對個人生活效能的影響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日文部分

    青木康太郎、永吉宏英(2003)。長期キャンプ体験における参加者の社会的スキルの変容に関する研究~參加者の特性による変容過程の違いに着目して。日本野外教育研究,12,23-34。
    橘 直隆、平野吉直、關根章文(2003)。長期キャンプが小中学生の生きるカに及ぼす影響。日本野外教育研究,12,45-56。

    西文部分

    Ashby, J. & DeGraaf, D. (1998). Re-examining group development in adventure therapy groups. The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21(3), pp.162-167.
    Berman, D. S. & Davis-Berman, J (1999).Therapeutic uses of outdoor education (ERIC Digest/ED448011)
    Dewey, J. (1938).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New York: Collier Books
    Ewert, A. W. (1989). Outdoor adventure pursuits: Foundations, models, and theories. Columbus, OH: Horizons Pulishing.
    Ford, P.(1981).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r/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Ford, P. (1986). Outdoor education: Definition and philosophy.In Outdoor Education:Exemplay practice series(pp.3-4). Bloomington, IN:Center on Evaluation, Development, & Research(CDER).
    Gass, M. A. (1990). Transfer of learning in adventure education. In Miles, J. & Priest, S.(Eds.).Adventure Education (pp.199-207).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Inc.
    Gass, M. A. (1993). The evolution of processing adventure therapy experiences. In M. A. Gass(Ed.), Adventure therapy: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advanture programming (pp. 219-229). Dubuque, IA: Kendall/Hunt.
    Hammerman, D. R., Hammerman, W. M., Hammerman, E. L.(1985).Teaching in the outdoors.Danville,IL:the Interstate
    Hattie, J., Marsh, H., Neill, J. T., & Richards, G. E. (1997). Adventure education and Outward Bound: Out-of-class experience that makes a lasting differenc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7(1), 43-87.
    Hopkins, D. & Putman, R. (1998). Personal growth through adventure. London: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Inglis, T. (1997). Empowerment and Emancipation.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48(1), 3-17.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Lucker, J. L., & Nadler, R. S. (1997). Processing the experience: Strategies to enhance and generalize learning. Dubuque, IA: Kendall/Hunt.
    Marsh, P. E. (2000). Camp and Year-round School: Opportunity or challenge? The camping Magazine,73(4),19-21.
    Martin, B., Cashal, C., Wagstaff, M., & Breunig, M. (2006). Outdoor leadership: Theory & practice.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McKenzie, M. D. (2003). Beyond the Outward Bound Process: Rethinking student learning.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26(1), 8-23.
    Meier, J. F. (1983). Camp counseling: Leadership and programming for the organized camp. CBS College Publishing.
    Priest, S. & Gass, M. A. (1997). Effective leadership in adventure programming.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ibthorp, R. J., & Arthur-Banning, S.(2004). Developing life effectivenesss through adventure education: The roles of participant expectation, perception of empowerment, and learnig relevance. Jour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27(1),32-50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