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呂珈誼 Lü JIA YI |
---|---|
論文名稱: |
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之學生人權認知與正向管教之相關研究 The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gnition of Student Human Rights and Positive Discipline for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County |
指導教授: |
曾永清
Tseng, Yung-Ch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0 |
中文關鍵詞: | 教師之學生人權認知 、教師正向管教 |
英文關鍵詞: | cognition of student human rights, positive disciplin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5 下載:2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之學生人權認知與正向管教。為達研究目的,根據文獻探討及相關實證之研究結果設計問卷,其研究對象為臺中市公立國民中學(不含私立、特殊學校)現職教師為研究對象,共計29所國中,獲得有效問卷686份。根據受試者填答的結果,以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pearson相關」、「多元迴歸」及「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
根據分析結果,獲致以下結論:
一、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學生人權認知程度良好,在「程序基本權」層面參與較佳。
二、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正向管教知覺情形佳,在「合理的管教態度及措施」層面知覺度最高。
三、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依其不同背景變項在學生人權認知之差異性分析,得到「性別」、「教育程度」、「師資培育背景」、「服務年資」、「擔任職務」、「知能研習」、「學校規模」、「學校所在區域」變項在教師學生人權認知整體或分向度皆有顯著差異存在。
四、臺中市國民中學教師依其不同背景變項在正向管教之差異性分析,得到「性別」、「師資培育背景」、「擔任職務」、「知能研習」、「學校規模」、「學校所在區域」變項在正向管教整體或分向度上皆有顯著差異存在。
五、臺中市國中教師學生人權認知與教師正向管教之間呈正相關,表示教師的學生人權認知程度越高,教師正向管教也愈佳。
六、根據迴歸分析得知臺中市國中教師學生人權認知對教師正向管教具有足夠的解釋力,檢定結果均達顯著水準,臺中市國中教師學生人權認知可解釋教師正向管教總變異量的55.8%%,其中以「平等權」、「人格發展權」、「程序基本權」較具解釋力。
七、臺中市國中教師學生人權認知與正向管教有典型相關。
This study aims to find out the extent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student human rights, the extent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positive discipline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se two. The study is conducted with questionnaires designed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lated empirical studies.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o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County, and 686 valid questuonnaires. According to the answers given by the respondents, date were analyzed by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 t-test, one way ANOVA, and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n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County show the good cognition of student human rights with the highest satisfaction in “the basic rights of procedure.”
2.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County show high sense of positive discipline with the highest satisfaction in “the reasonable disciplinary manner and measures.”
3.The variance analysis of teachers’ cognition of student human rights shows that variables such as “gender” , “education” , “teachers background” , “working years” , “job title” , “study” , “school scale” , “school area”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eachers’ student human rights .
4.The variance analysis of teachers’ positive discipline shows that variables such as “gender” , “teachers background” , “job title” , “study” , “school scale” , “school area”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eachers’ positive discipline.
5.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cognition of student human rights and teachers’ positive discipline, which means the better the teachers’ student human rights is, the better the teachers’ positive discipline is, and vice versa.
6.Simultaneous multiple regression indicates that teachers’ cognition of student human rights ample explanation to teachers’ positive discipline .All the aspects of teachers’ positive discipline account entirely for 55.8%% of variance, and among them, “equal rights”, “the rights of personal development”, “the basic rights of procedure” has the greatest influence.
7.There is a canon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cognition of student human rights and positive discipline.
中文部分
中國人權協會,「2009年臺灣地區人權指標研究報告─文教人權」,2009年。
毛連塭(1993)。國民小學學生管教問題調查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方麗文(2009)。臺北縣三重市公立國中學生人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臺北市。
王乾坤(2002)。臺灣地區國小師生對校園兒童人權認知。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石怡人(2009)。國小學生人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臺北市中正區與大同區之比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未出版,臺北市。
石明家(2001)。SPSS10.X統計資料分析實務應用。臺北:碁峰資訊。
朱真楷、管婺媛(2010,8)。廖國豪:教育害了我 老師放棄我。中時電子報。2010年8月27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26/4/2bsww.html
邢泰釗(1998)。校園法律實務。臺北市:教育部。
邢泰釗(2004)。教師法律手冊(二版)。臺北:教育部。
但昭偉(1983)。我國國中學生權利問題之硏究。國立臺灣師範學院教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但昭偉、謝邦昌(2004)。高中職以下學校教師人權意識調查研究。教育部專案研究報告,未出版,臺北市。
李鴻生(2004)。六項重要學生權之探詢。研習資訊,26(2),239-266。
李美華(2007)。什麼是有效的正面管教法。人本教育札記,211,99-105。
李政翰(2007)。學校跳脫文化再製現象之可能性─從教師專業倫理實踐之角度檢視。學校行政雙月刊,48,168-186。
李蕙如(2008)。國小教師實施正向管教現況與情緒管理策略之研究-以績優教師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沈碩彬(2008)。從正向心理學的理念談班級管理,研習資訊,25(1),45-50。
吳清山(2004)。教育法規-理論與實務。心理:臺北。
吳清山(1996)。教師管教權責之探討。初等教育月刊,5,123-136。
吳清山、林天佑(2008)。正向管教。教育研究月刊,176,133-133。
吳清山、林天祐(2000)。教育名詞:專業倫哩,教育資料與研究,35,107-108。
吳淑雯、李怡穎、魏惠燕、黃雅彙(2008)。正向管教範例1--「將心比心、感同身受」以同理心為策略,運用在班級經營之作為。學生輔導季刊,105,150-173。
吳清基(1987)。從社會變遷的觀點談學生權利問題。研習資訊,34,3-6。
吳明隆 (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市:松崗。
吳明隆(2007)。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3-10。臺北縣:加樺國際。
吳明隆(2008)。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臺北市:五南。
林師如(2003)。人權教育研究:教師素養與學生管理取向。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佳範(2006)。〈把大法官帶進教室─學生的言論自由在校園〉, 臺灣「高等教育與學生事務」國際學術研討會, 臺灣師大教育學院大樓國際會議廳及第一會議室。
林佳範(2006b)。人權價值的絕對與相對:淺論人權教育的「寬容」與「包容」。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9,46-59。
林佳範(2004a)。憲法入校園-淺論學生人權的法律保障。師友月刊,449,8-14。
林佳範、趙翊伶(2004b)。學生權利義務之內涵與校園規範:臺灣與美國的法律案例見解與「校規」的比較研究。教育部訓委會委託專案研究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林佳範(2004c)。教育或法律?人權或重典?學生偏差行為之挑戰。學生輔導,92,163-168。
林佳範(2003)。尋找校園學生主體性─ 學生權利與人權、法治教育理論。臺北:高等教育學會。
林佳範(2002)。校園人權與人權教育─ 淺論「學生人權」的觀念。師友月刊,420,13-16。
林祺文(2005)。國民中學教師校園學生人權實踐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秀麗(2006)。屏東縣國小教師人權教育素養與人權議題教學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來利(2008)。創造雙贏!營造積極正向的管教環境。學生輔導季刊,105,129-138。
林斌(2006)。中英學生管教制度之比較研究-教育法學之觀點。教育研究集刊, 52(4),107-139。
林靜坪(2010)。臺中縣市國中教師公民參與行為與正向管教相關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汝鍵(2009)。臺中市國中教師對正向管教教育政策之態度。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林錫堯(1991)。行政法要義。臺北:法務通訊雜誌社。
周志宏(2003)。教育法與教育改革。臺北市:高等教育。
周淑華(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正向管教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邱皓正(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五南。
胡文生(2009)。苗栗縣國民中學教師人權教育素養與零體罰政策態度相關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侯佳真(2007)。高雄市國小教師人權教育知能與班級人權環境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倪達仁(1987)。國民中學教師電腦素養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秦夢群(2002)。教育人員(二)權利與義務。載於教育行政-實務部份。臺北:五南。
徐諶(1995)。管而教之,讓教育的價值突顯出來-訪教育部李建興常務次長。師友,339,6-7。
孫英哲、葉濬明(2011)。離譜師 罰童跑49圈操場。蘋果日報。2011年5月20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424/143/2qd8l.html
莊繡霞(1996)。論學生基本權利之保障-若干教育法制之憲法問題。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連廷嘉(2006)。學生管教輔導的議題與省思—正向心理學觀點,教育研究,164,16-23。
郭雅玲(2007)。建立在責任與尊重基礎上的學生人權,才能和諧共榮。竹縣文教,36,81-83。
常雅珍、毛國楠(2006)。以正向心學建構情意教育次行動研究。臺灣師大學報,5(12),121-146。
教育部(2003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b)。人權教育----推廣與深耕。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7a)。學校訂定輔導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教育部96年6月22日臺訓字(一)第0960093909號函修正。
教育部(2007 b)。教育部推動校園正向管教計畫。臺北:教育部。2010年8月27日,取自http://inservice.edu.tw/EPaper/ep2/indexView.aspx?EID=237
教育部(2000)。九年一貫課程之人權議題。教育部人權教育資訊網。2010年11月25日, 取自http://www.hre.edu.tw/report/child/3-1.htm
教育部訓委會(1993)。國民小學管教問題調查研究。臺北:教育部。
游婉琪(2010)。放下教鞭的老師:校園零體罰 變成零管教。臺灣立報。2010年12月7日,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1799
馮朝霖(2005)。2005 臺灣文教人權指標調查報告。2010年11月25日, 取自http://www.cahr.org.tw/eweb/uploadfile/20100906110203570.pdf
馮觀富(1997)。輔導原理與實務。臺北市︰心理。
黃文杉(2009)。校園輔導與正向管教相關問題及因應。教育文粹,38,31-36。
黃寅(2010)。廖國豪怨教育 國中導師:很洩氣。聯合新聞網。2010年8月27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26/2/2bu8c.html
黃默(2002)。臺灣人權教育的倡導、現況與展望。國家政策季刊,1,69-84。
黃默(1997)。人權探討。紐約:中國人權出版。
黃默(總編)(2007)。人權字典。臺北:教育部。
張春津(1989)。人權論。天津:天津出版社。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舒涵(2010)。兒少福利法翻修,加速權益保障。臺灣立報。2010年12月13日,取自http://books.sina.com.tw/article/20101117/3975930.html
張瑞勳(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校園正向管教工作計畫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佩雯(2010)。國中學生正向管教素養與態度之研究-以臺南縣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傅木龍(1990)。學生權益維護之省思與展望。訓育研究,39(2),21-29。
傅木龍(2008a)。正向管教-班級經營大未來。學生輔導季刊,105,6-29。
傅木龍(2008b)。教育新希望-校園禁止體罰之實踐。研習資訊,25(1),16。
傅木龍(2004)。從輔導與管教談教師作為的迷思與突破。學生輔導雙月刊,93,9-37。
傅木龍(2002)。在九年一貫教改列車中做一個快樂的教育工作者。認真學習快樂成長-九年一貫課程理論與實做經驗分享,26-60。臺北: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溫世頌(2006)。心理學辭典。臺北:三民。
楊美伶(2003)。談學校教育人員應有的人權素養與作為。師資培育機構人權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專刊,61-66。
劉瑛玫(2008)。臺北市高中職學生知覺校園零體罰與正向管教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士賢(1996)。國民小學級任教師班級經營信任與班級經營效能之關係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校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綺芬(2007)。屏東縣高中職教師的學生人權認知與管教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趙小英(2004)。學生事務工作領域之教職員生之學生權利認知與態度調查研究-以中部一所科技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飛筆(1999)。國中在職教師與未來教師人權教育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媛姬(1995)。臺北市國中生權利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國彬(2011)。掌摑、甩考卷 又爆老師體罰生。民視新聞。2011年5月20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517/11/2rn7i.html
賴進龍(2009)。屏東縣國小教師正向管教知覺與班級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歐陽教(1996)。體罰問題與學生管教。發表於臺灣師大教育研究中心所編之「春風化雨,點石成金-面對學生管教問題」系列研討會論文集,87-109。
鄭崇趁(2008)。正向管教與班級經營-正向管教理念中的班級經營策略。學生輔導,105,30-41。
謝傳崇(2008)。班級運用願景領導以進行正向管教減少中輟學生。學生輔導,105,80-91。
謝明昌(2007)。高雄縣國中校園零體罰與正向管教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琬珺(2007)。正向心理學對增進學生基及自我概念之啟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研究學會教育研究,15,121-131。
蘇泰吉(2008)。以正向的管教態度培養學生的生活素養,師生天地,157,51-57。
西文部分
Aspinwall, L. G. (2001). Dealings with adversity: Self-regulation, coping, adaptation, and health. In A.Tesser & N.Schwarz (Eds.), The Blackwell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Vol1.Intrapersonal processes (159-614). Malden, MA: Blackwell.
Berman, D., & Davis-Berman, J.(2005).Positive Psychology and Outdoor Education.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28(1),17-24.
Eisenberg, N., Fabes, R. A., & Liew, J. (2005). Relations among positive parenting,children''s effortful control,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A three-wave longitudinal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76( 5),1055-1071.
Gaudelli, W., & Fernekes, W. R. (2004). Teaching about global human rights for global citizenship: Action research in the social studiescurriculum. The Social Studies, 95(1), 16-27.
Imber, M. & Geel, T. V. (1995). “A teacher’s guide to education law”, London: McGraw-Hill.
Kellenberger, G. V. (1992). “An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consumer rights protection at Iowa State University in 1991”.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owa State University
Kelly, T. (2004).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False Promise or True Breakthrough? Adolescence San Diego, 39(154), 257-278.
Kuck, C. L. (1992). A study of public and parochial teachers' knowledge,attitudes, and practices relating to student rights. Ph.D., University ofIllinois at Chicago, AT 9310136
La Roche, C. R. (2005). Student rights associated with disciplinary and academic hearings and sanction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39(1), Retrieved Tuesday, February 06, 2007 from the ERIC database.
Lindgren, H. C., & Suter, W. N. (1985).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the classroom. Montereyo, CA: Brooks/Cole.
Lynch, J.(1997). “Education and develoment a human rights analysis”. Lynch, james.Cassell.
Lynch, J. (1989).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global society, Philadelphia:The Falmer Press.
Oklahoma State Department of Health (2007). Positive discipline. Retrieved December 3 2010 from Oklahoma State Department of Health on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health.state.ok.us/program/mchecd/posdisc.html
Opotow, S., Gerson, J. ,& Woodside, S.(2005).From moral exclusion to moral inclusion: Theory for teaching peace. Theory into practice, 44(4),303-318.
Peterson, C. (2000). The future of optimism.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44-55.
Singh(1986). Influence strategries cheory and research a study ofteacher behavior. Theuniversity of Missouri at Columbia.
Shaffer, J. B. P.(1978). Humanistic psychology. Prentice-Hall, Inc. , EnglewoodCliffs. N. J.
Tabachnick & Fidell(2007).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NY:Allyn and Bacon/Pearson.
Watkin,J.A.,& Mohr.B.J.(2001)Appreciative inquiry: Change at the speed of imagination. San Francisco:Jossey-Bass/Pfeiffer.
Wiseberg, Laurie S.(1989) Human Rights Directory and Bibliography, Cambridge, MA : Human Rights 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