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志豪
論文名稱: 數學教室內之師生口語溝通的方式
指導教授: 曹博盛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85
中文關鍵詞: 數學教室教室言談師生互動口語溝通現象學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1下載:11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探討一個國中一年級的班級個案,在數學課堂中師生的互動與口語溝通方式。以質性研究方式針對師生之間的互動與口語溝通進行分析,並歸納成四個部分:(一)數學課堂中,教師的形貌;(二)學生上課的活動形式;(三)師生之間互動的特色;(四)師生之間口語溝通的方式。研究發現如下:

    (一)教師在管理方面,是「爸爸」的角色;與學生在溝通(知識)上,是「哥哥」的角色。
    (二)學生的上課形式總共有五種:
    1.課堂演練;2.被指名的學生回答;3.上台演練;4.誦讀;5.十格小考。
    (三)師生課堂互動的特色,共有四點:
    1.師生之間互動的默契
    (1).「畫星星」表示是教材重要的地方。
    (2).「分成幾組」希望幫助學生確認解題的優先順序,減少計算錯誤。
    (3).「孩子們,要勇敢」表示希望學生獨立思考不要受他人影響。
    (4).「找人回答」表示要指定個別學生回答問題。
    2.師生之間互動的規定-默契化
    (1).傳考卷不可以講話。
    (2).發言的規定(規則)-不用舉手、叫號碼。
    3.師生間問答的方式-學生的回答不流暢。
    4.男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比較頻繁。
    (四)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口語溝通方式,共十四種方式,分成四類:
    I.(教師,雙向);II(教師,單向);III(學生,雙向);
    IV(學生,單向)。分別有七、二、四、一種方式。

      最後,本研究分別提出對後續研究的主題、研究方法與教師等三方面的建議。

    關鍵字:數學教室、教室言談、師生互動、口語溝通、現象學

    目  錄 楔 子 1 第壹章 緒論 7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7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16 第四節 名詞解釋 17 第五節 研究限制 18 第貳章 文獻探討 21 第一節 團體的意涵 21 第二節 師生溝通 24 第參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質的研究 45 第二節 現象學的觀點 48 第三節 多元資料的並置 52 第四節 研究流程 54 第五節 研究者的角色 55 第六節 研究對象 58 第七節 資料蒐集 59 第八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68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3 第一節 研究情境的描述 73 第二節 教師的形貌 102 第三節 上課的形式與師生互動之特色 136 第四節 師生口語溝通的方式與內容 172 第五節 教師教學方式中的數學溝通 206 第伍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239 第一節 結論 239 第二節 建議 250 參考文獻 257 中文部分 253 西文部分 260 附  錄 261 附錄一:第一次訪談題目 261 附錄二:第二次訪談題目 263 附錄三:061108教室觀察紀錄 265 附錄四:南一版第二章第一節「因數與倍數的意義」 267 附錄五:自編教材第二章第一節「因數與倍數的意義」 268 附錄六:061030教室觀察文字稿 269

    參 考 文 獻
    中文部分
    Ronald B. Adler & Neil Towne(民76)。心聲愛意傳千里:如何增進溝通。(黃惠惠譯)。台北:張老師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78年)
    Courtney B. Cazden(民87)。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蔡敏玲、彭海燕譯)台北: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8年)
    Richard R. Skemp(民84)。數學學習心理學。(陳澤民譯)台北:九章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7年)
    Michael Quinn Patton(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0年)
    Bogdan & Biklen(民90)質性教育研究。(黃光雄、李奉儒、高淑清、鄭瑞隆、林麗菊、吳芝儀、洪志成、蔡清田譯)。嘉義: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82年)
    方淑(民86)。師生關係與教學互動之民族誌研究:一個國小一年級班級教室的觀察。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
    王淑俐(民78)。我可以教得更精彩。台北:南宏圖書。
    王淑俐(民86)。教學的理念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王瑞馨(民87)。國小一年級兒童之生活經驗在社會科課程中的角色。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民68)。社會心理學。基隆:大洋出版社。
    李露芳(民91)。教師特質與信念對師生衝突之知覺與因應的影響。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民寧(民86)。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文化。
    林琴芳(民90)。師生口語溝通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華葳(民79)。學生與教師在國小改編本教材中的地位。國教學報,3,195-323。
    徐西森(民86)。團體動力與團體輔導。台北:心理出版社。
    徐蓓蓓(民72)。教師個人特質、師生口語互動與學生對教師行為的知覺、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奎熹等(民85)。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台北:三民。
    陳致嘉(1994)。國中學生性別、班級類型對師生互動、班級氣氛、學習態度、學業成就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湘玲(民89)。國小一年級級任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民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正平(民93)。教師溝通傳達能力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民94)。國語辭典。民96年4月21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dict/
    許馨月(民90)。國小教師實行討論式數學教學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玉幸(民81)。有情有義的教師。高市文教,46,14-15。
    黃武雄(民92)。學校在窗外。台北:左岸文化。
    黃楷茹(民94)。透過教室言談展現數學課堂中資優生的探究思考歷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琴(民8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曉瑋(民88年)。教室中師生語言互動之研究--以國小補校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鄔昆如(民64)。現象學論文集。台北:先知出版社。
    蔡美麗(民79)。胡賽爾。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蔡敏玲(民85)。國小一年級原住民學童在校及在家互動模式之詮釋性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4-2413-H-152-008)。
    蔡敏玲(民90)。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潘志煌(1997)。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差異:國小班級多重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慧玲主編(民93)。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歐用生(民78)。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鄭育青(1998)。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差異:一個國小數學教室的觀察。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西文部分
    Ausubel, D. P. (1963). The psychology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 New York : Grune & Stratton.
    Bogdan, R. C., & Biklen, S. K. (198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Davis, P. J., & Mason, J. H. (1986). Notes on radical constructivist epistemethodology applied to didactic situation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Open University, Centre for Mathematics Education.
    Feldman, R. S. (1998). Social Psychology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Inc.
    Ihde, D. (1977). Experimental Phenomenology. New York: G. P. Putnam.
    Jorgensen, D. L. (1989).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 Newbury Park, CA : Sage.
    Junker, B. H. (1960).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al Sciences. Field work,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Katz, Louis. (1987). The Experience of Personal Change. Ph.D. dissertation, Union Graduate School, Union Institute, Cincinnati, OH.
    Kinnear, J. (1994). What science education really says about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concept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72-455).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 NCTM.
    Robbin, S. P. (199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concepts,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8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Taylor, S. J., & Bogdan, R. (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 The search for meanings.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Yin, R. K. (1984). Case study research : Design and methods. Beverly Hills, CA : Sage.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