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郭政良 |
---|---|
論文名稱: |
國中數理資優生在排列組合單元的解題歷程分析 |
指導教授: | 曹博盛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9 |
中文關鍵詞: | 數理資優 、排列組合 、解題歷程 、解題策略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536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23 下載:6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國中的數理資優生,在學過數理資優課程排列組合單元後,對此單元題目的解題歷程特徵與常用的解題策略有哪些。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研究對象是桃園縣某國中九年級三位通過桃園縣100學年度國民中學學術性向數理資優鑑定的學生,經過18節課(每節45分鐘)的上課後,再進行6題非例行性問題的施測。以放聲思考法和訪談法來蒐集解題過程的資料,搭配Schoenfeld (1985)的數學解題歷程模式六階段進行分析,其解題表現概述如下:
解題歷程方面,三位學生都很重視讀題階段,在此階段都都能明白題目重點所在,解題過程中遇到疑問時也會回頭重複讀題。分析時會用不同的解題策略來幫助解題,而當分析碰到困難時會出現安靜思考或自言自語等現象來探索思考問題。而在計畫階段,學生都相當有系統的將問題分情況討論或是有條理的列式,計算速度都很快,沒有出現計算錯的現象,但是解題完畢後都較少出現驗證階段。
解題策略方面,三生最常使用的方法是分類討論、畫圖表徵與列舉法。將問題分類後,再分別進行討論,這項策略在解題分析過程中屢次出現。利用畫圖來幫助分析題目,尤其是樹狀圖,更是學生相當普遍使用的一種策略。除了畫圖外,而當分析有結果後,接下來最常使用列舉法,將答案有系統的一一找出來。
解題失敗因素方面,例如混淆排列和組合的使用時機、沒有採用適當的策略、用不正確的方式分組以及粗心等因素,都導致了解題的失敗。
在資優生的特質方面,在解題過程中,知道該如何有系統的分類,逐步進行分析、計算能力優異、不輕易放棄等,都是在解題過程中三位學生展現出來的資優生解題特質。
中文部分
朱中梧(2003)。國小一般能力資優生之數學解題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未出版,台北市。
克魯切茨基(1993)。中小學生數學學習心理學。九章出版社,台北市。
李銘芷(2012)。高雄市高一學生組合問題解題歷程之研究分析。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未出版,高雄市。
胡炳生(1994)。數學解題思維方法。九章出版社,台北市。
教育部(2006)。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
留峻偉(2013)。國小六年級資優班學生解幾何題解題歷程之分析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未出版,高雄市。
張春興(2011)。張氏心理學辭典簡明版,東華書局,台北市。
郭靜姿(2000)。資優學生的特質。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黃家杰,梁淑坤(2006)。小學一般智能資優資源班新生數學解題歷程與策略
之分析。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12,1-32。
黃敏晃譯( 1987 ):解題技能的教學。數學傳播,十一卷,四期,2-20 頁。
黃敏晃譯( 1988 ):數學解題的教學,近 25 年來的回顧。數學傳播,十一
卷,四期,26-43 頁。
黃敏晃譯( 1988 ):數學之心。數學傳播,十二卷,一期,5-13 頁。
黃敏晃( 1991 ):淺談數學解題。教與學,23 期,2-15 頁。
劉貞宜(2000)。數學資優生的解題歷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未出版,台北市。
蔡啟禎(2004)。國小中年級資優生數學解題歷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
未出版,高雄市。
謝淡宜( 1998 )。小學五年級數學資優生與普通生數學解題時思考歷程之比
較。台南師院學報,第 31期,225-268頁。
嚴榮義(2001)。國一一般資優生的解題歷程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未出版,高雄市。
英文部分
Dewey, J. (1933). How we think. New York: Prometheus Books.
Gagne’, E. D. (1993).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Greeno, J. G. (1978). A study of problem sloving. In R. Glaser (Eds.), Advances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Vol.1. Hillsdale, N.J. : Erlbaum.
Halmos, P. R. (1980). The Heart of mathematics: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Monthly. Vol. 87, No. 7 (Aug. - Sep., 1980), pp. 519-524
Kilpatrick, J. (1967). Analyzing the solution of word problems in mathematics :
An exploratory study (Doctoral dissertation.Stanford University)
Dissertation Abstracts, 28(11), 4380A.
Kilpatrick, J. (1985). A retrospective account of the past 25 years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In Silver, E.
A. (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Multiple research perspectives. (pp. 1-15). Hilsdale, N.J.:
Erlbaum Associates.
Krutetskii, V.A.(1976).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abilities in school
childre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ester, F. K. (1980A). Reacher o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In R.J.
Lester, F. K. (1980B). Problem solving: Is it a problem? In M. M. Lindquist
(Ed.), Slected issue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29-45). Berkeley CA:
McCutchan.
Mayer R.E. (1992).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ognition. 387-414. New York:
W. H. Freeman.
Polya, G. (1945). How to solve it.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olya, G.(1962). Mathematical discovery: On understanding ,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oblem solving (Vol I). New York: Wiley Press.
Schoenfeld , A. H. (1985).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New York :
Academic Press.
Webb, N. L. (1975). An exploration of mathematical problem-solving
proces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