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葉鑫驊 |
---|---|
論文名稱: |
清季知識份子對俄羅斯認識之研究(1842-1895) |
指導教授: | 呂實強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4 |
中文關鍵詞: | 防俄主張 、俄羅斯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74 下載:13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第一章,以1859年之前,對俄羅斯認識較為具體的著述為中心,說明對俄羅斯的記載所偏重的層面;其次以兩個在知識份子間,看法較不一致的問題為例,第一,知識份子對俄羅斯起源的解釋,第二,關於俄羅斯歷史的發展。這兩個問題,是見諸於知識份子對俄羅斯的記載中,明顯被廣泛討論的,亦可計此看出知識份子對俄羅斯的認識未盡正確。
第二章,首節述論十六世紀後,俄人東向西伯利亞與西侵土耳其的過程,指出,儘管知識份子已非憑中國單方面的記載而認識俄羅斯,但認知的結果,還是與現實的狀況有所差異。次節旨在說明說明,咸、同之際,是中國內憂外患接踵而至,俄人對中國的侵略益不落人後,但朝野對俄羅斯並無進一步的認識與防範,同時知識份子對俄認識的累積,亦無法發揮作用,交互影響下,俄人遂盡奪土地與利權,迨同治末年,俄人已侵奪伊犁後,朝野對俄人始以積極的行動防範俄人。
第三章,主要分析同、光之際的知識份子,思索歐洲的局勢,取法古代的觀念,認為歐洲具有春秋戰國相似的情形,以導出俄人等同於秦國的觀點;故面對俄羅斯,擬以合縱的方式,聯合英、德、美等國以拒俄人,但是這樣的思維,是有其盲點的,特別是知識份子不黯各國國情,忽略了中國本身對洋人而言,僅為一宰制的對象,並非足以影響各國利害關係的要角,故「防俄」的主張並非可行,至於日後甲午戰爭發生,使得「防俄」傾向的改變,更可看出,之份子對俄羅斯的認識,仍然是微弱而搖擺的。
一、 中文(按姓名筆畫)
(一)史料部分
1.《魏書》
2.王之春,《使俄草》。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3.王錫祺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據光緒十七年上海易堂影印。臺北:廣文,1962。
4.王韜,《弢園尺牘》。臺北:大通書局,1968。
5.王韜著,陳恆、方銀兒評注,《弢園文錄外編》。河南:中洲古籍出版社,1998。
6.甘韓(輯),《皇朝經世文新增洋(時)務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7.江標,《沅湘通藝錄》。臺北:藝文書局,1966。
8.朱克敬,《邊事續鈔》。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68。
9.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林文忠公事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10.李文田,《朔方備乘札記》。臺北:廣文書局,1969。
11.何秋濤,《北徼彙編》。臺北:廣文出版社,1969。
12.何秋濤輯,《朔方備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
13.何良棟(輯),《皇朝經世文四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14.林樂知主編,《萬國公報》。臺北:華文書局,1968。
15.邵之棠(輯),《皇朝經世文統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16.宜今室編,《皇朝經濟文新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6。
17.俞正燮,《癸巳存稿》。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
18.俞正燮,《癸巳類稿》。臺北:世界書局(出版年不詳)。
19.徐繼畬,《瀛環志略》。臺北:華文書局,1968。
20.馬建忠,《適可齋紀言紀行》。臺北:文海出版社,1968。
21.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收於王雲五編,《國學基本叢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22.麥仲華(輯),《皇朝經世文新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23.陳熾,《庸書》。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0。
24.陳俠君,《籌俄龜鑑》。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25.陳忠倚(輯),《皇朝經世文三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26.馮桂芬,《校邠廬抗議》。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
27.曾紀澤,《使西日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
28.楊鳳藻(輯),《皇朝經世文新編續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
29.張壽鎬等編,《皇朝掌故彙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4。
30.薛福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
31.薛福成,《出使日記續刻》。臺北:華文書局,1968。
32.繆祐孫,《俄遊彙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3。
33.黎庶昌,《西洋雜志》(收於《走向世界叢書》第六冊。湖南:新華書店,1985。
34.鍾鏞著,《西疆交涉志要》。臺北:學海出版社,1987。
(二)今人著作
1.中國史學會主編,《洋務運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2.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四國新檔(俄國檔)》。中央研究院,1966。
3.王常仁,《陳熾(1855~1900)之新政思想,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9。
4.王爾敏,〈十九世紀中國士大夫對中西觀念之理解衍生之新觀念〉,收於《近代中國思想史論》。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
5.李恩涵,《曾紀澤的外交》。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
6.李邁先,《俄國史》。台北:國立編譯館,1969。
7.李齊芳,《中俄關係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8.李滋男,《中俄伊犁交涉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1976。
9.吳相湘,《帝俄侵略中國史》。臺北:正中書局,1957。
10.陳志奇,《中國近代外交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93。
11.陳存恭,〈徐繼畬事略及其《瀛環志略》〉,《山西文獻》,第37期。臺北:山西文獻社,1990。
12.趙中孚,《清季中俄東三省界務交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25)。中央研究院,1970。
13.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第一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41。
14.復旦大學歷史系,《沙俄侵華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5.莊吉發,《滿漢異域錄校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16.劉存寬,〈中俄帕米爾爭議的歷史背景〉。北京:社會科學戰線,1982年,第3期
17.劉遠圖,《早期中俄東段邊界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18.劉炳均,《俄國歷史概論》。臺北:茂昌出版社,1999。
19.Margaret Shennan,The Rise of Brandenburg-Pussia, 王瓊淑譯,《普魯士的興起》。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
20.蔡東杰,《李鴻章與清季中國外交》。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
二、西文部份
1.Arthur W. Hummel, 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1644-1912). (Michigan : University MicrofilmsInternational,1990)
2.Mark Mancall, Russia and China Their Diplomatic Relations to 1728.Harvard East Asian Series 61, 1971)(《中俄外交關係史》,台北:虹橋書店,1972)
3.Riasanovsky Nicholas V, A history of Russia.(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4.Robert Auty & Dimitri Obolensky, An introduction to Russian History. (London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