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麗娟
HUANG LI CHUAN
論文名稱: 戰國楚系形聲字研究
指導教授: 賴明德
Lai, Ming-De
邱德修
Chiou, The-Shiou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35
中文關鍵詞: 戰國形聲字楚系形聲字形聲結構形符聲符多聲字二聲字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47下載:10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戰國時期是漢字演化過程當中,形構變化最為劇烈、語義孳乳最為頻繁的階段。由甲骨而銅銘而簡帛而紙張,漢字的書寫工具亦在戰國時期漸由銅銘過渡至簡帛,大幅改進傳鈔速度的結果即是閱讀者與書寫者的迭增,進一步地加速了語言語義的孳乳。語言語義的孳乳一方面促使漢字形體增繁以便分化,書寫便捷的需求又迫使漢字形體省減以利紀錄,漢字即在持續的增繁與省減之中不斷進行形體演化。雖是秦人決定戰國時期的政治勝出,卻是楚人結束短暫秦朝,開展漢代。選擇戰國時期的楚系文字作為漢字形聲結構發展的觀測標的,因為楚系文字所處的歷史時空即在漢字上古時期的過渡階段,上接西周春秋、下接秦漢一統,縱向可以瞻顧前後,橫向可以五系並比。漢字得以步入秦漢穩定發展階段,戰國時期的過渡陣痛在所難免,楚系文字在戰國五系文字之中,素以形體華藻、南音特殊、紋飾繁多著稱,加以楚系文化又是儒家道家兼容,心性謀術並蓄之域,近年出土材料數量復居五系文字之首,是觀察漢字在戰國過渡階段形體增繁、方音特色、語義分化、辭例演進等等面向最具優勢之區。

    本篇論文即欲以漢語的「孤立語」特質為觀察基點,研究以「單音」表達「單詞」語義的漢語是在何種特殊的語言環境中演化出表義趨向的漢字,又是在何種情形之下發展出紀錄語言的功能,並且進而演化成表義標音兼具的「形聲結構」。「形聲結構」究竟如何適應文明進展、語義孳乳、形體分化,並能獨立演化至今,未遭拼音字母取代;除了持續擴張形體,有無其他路徑得以兼顧分化語義以及固定詞義。「形聲拼合」的方式成就了合文的第二種型態,也分別給予「形符」和「聲符」不同的功能與任務,二者功能相同與否、任務是否有別。戰國時期,王權旁落,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形聲結構」又是如何擔負表義標音之責,溝通方音歧異的五系文字,達成語義交流、辨義無礙的任務。素以增繁、變異著稱的戰國楚系形聲字,又是以何種紛繁多姿的形貌周旋於五系文字之中;與其他四系形聲字相較之下,又凸顯出楚系形聲字的那些特色。期望藉由上述上古時期形聲字「形」、「音」、「義」三個面向的研究,明瞭形聲結構如何因應漢語特質而產生,如何渡過形構演化最劇的戰國時期並且百花同綻、百音齊鳴;楚系形聲字如何因應情勢、兼同包異、南域獨秀;歷經過渡,漢字的形聲結構又是如何尋致不用持續擴張形體亦能固定詞義之道,如何持續自源演化並且使用至今。

    戰國楚系形聲字研究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4 第二節 研究材料與研究方法……………………………………6 一、 研究材料…………………………………………………6 二、 研究方法 ………………………………………………10 第三節 前人研究概述 ………………………………………… 12 第二章 形聲字的產生原因及產生方式……………………………18 第一節 前言 ……………………………………………………18 第二節 形聲字的產生原因 ……………………………………21 一、 從象意到聲化 …………………………………………21 二、 由聲化而借聲 …………………………………………24 三、 由借聲而借形 …………………………………………25 四、 由借用形體而另造形體 ………………………………28 五、 由假借的聲化過程得到靈感 …………………………33 六、 引伸與假借並行亦有可能產生形聲字 ………………36 七、 假借之後又再引伸亦有可能產生形聲字 ……………40 八、 形聲字的侷限 …………………………………………42 第三節 形聲字的產生方式 ……………………………………45 一、 前言 ……………………………………………………45 二、 象形文加注形符 ………………………………………47 三、 象形文加注聲符 ………………………………………59 四、 指事文加注形符 ………………………………………67 五、 指事文加注聲符 ………………………………………74 六、 會意字加注形符 ………………………………………76 七、 會意字加注聲符 ………………………………………87 八、 形聲字加注形符 ………………………………………96 九、 形聲字加注聲符 ……………………………………102 十、 形聲同取 ……………………………………………110 第四節 二聲字的產生原因及其應用 ………………………118 一、 二聲字的定義與類別 ………………………………120 二、 二聲字的產生原因 …………………………………121 三、 二聲字在戰國文字中的應用 ………………………144 第五節 結語 …………………………………………………148 第三章 戰國楚系形聲字形符的特色 ……………………………153 一、 前言 …………………………………………………153 第二節 形符增繁的特色 ……………………………………154 一、 前言 …………………………………………………154 二、 舉例說明 ……………………………………………154 三、 小結 …………………………………………………182 第三節 形符省減的特色 ……………………………………186 一、 前言 …………………………………………………186 二、 舉例說明 ……………………………………………186 三、 小結 …………………………………………………204 第四節 形符異化的特色 ……………………………………207 一、 前言 …………………………………………………207 二、 舉例說明 ……………………………………………207 三、 小結 …………………………………………………247 第五節 形符同化的特色 ……………………………………251 一、 前言 …………………………………………………253 二、 舉例說明 ……………………………………………254 三、 小結 …………………………………………………258 第六節 結語 …………………………………………………260 第四章 戰國楚系形聲字聲符的特色 ……………………………263 一、 前言 …………………………………………………263 第二節 聲符增繁的特色 ……………………………………263 一、 前言 …………………………………………………263 二、 舉例說明 ……………………………………………264 三、 小結 …………………………………………………284 第三節 聲符省減的特色 ……………………………………286 一、 前言 …………………………………………………286 二、 舉例說明 ……………………………………………286 三、 小結 …………………………………………………316 第四節 聲符異化的特色 ……………………………………318 一、 前言 …………………………………………………318 二、 舉例說明 ……………………………………………319 三、 小結 …………………………………………………335 第五節 聲符同化的特色 ……………………………………337 一、 前言 …………………………………………………337 二、 舉例說明 ……………………………………………338 三、 小結 …………………………………………………352 第六節 結語 …………………………………………………354 第五章 形聲字形符與聲符的功能 ………………………………357 第一節 前言 …………………………………………………357 第二節 形聲字形符的功能 …………………………………357 一、 前言 …………………………………………………357 二、 形符功能論述 ………………………………………359 三、 小結 …………………………………………………364 第三節 形聲字形符的缺失 …………………………………365 一、 前言 …………………………………………………365 二、 形符缺失論述 ………………………………………366 三、 小結 …………………………………………………372 第四節 形聲字聲符的功能 …………………………………373 一、 前言 …………………………………………………373 二、 聲符功能論述 ………………………………………376 三、 小結 …………………………………………………384 第五節 形聲字聲符的缺失 …………………………………386 一、 前言 …………………………………………………386 二、 聲符缺失論述 ………………………………………387 三、 小結 …………………………………………………393 第六節 結語 …………………………………………………394 一、 孤立語形聲字的優越 ………………………………395 二、 孤立語形聲字的困擾 ………………………………396 第六章 結論 ………………………………………………………398 第一節 研究成果綜述 ………………………………………398 第二節 戰國楚系形聲字的研究價值…………………………408 參考書目 ……………………………………………………………412

    參考書目

    一、 古籍:
    (依著作時代先後排列 同一著作時代則以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周)孔門後學輯 程樹德集釋《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
    (周)莊周撰(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
    (周)韓非著 張覺譯注《韓非子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
    (周)呂不韋編撰 關賢柱等譯注《呂氏春秋》,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
    (漢)司馬遷撰 (劉宋)裴駰集解 (唐)司馬貞索隱 (唐)張守節正義《史紀》,北京:中華書局,1982。
    (漢)班固撰 (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公司,1991。
    (漢)揚雄著 周祖謨校箋《方言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3。
    (漢)戴德撰(清)王聘珍解詁《大戴禮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南唐)徐鍇撰 陸費逵總勘《說文繫傳》,臺北:中華書局,1965。
    (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繫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
    (梁)顧野王《原本玉篇殘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
    (陳)徐陵編《玉臺新詠》,臺北:世界書局,1972。
    (北齊)顏之推撰 王利器集解《顏氏家訓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宋)丁度等撰 陸費逵總勘《集韻》,北京:中華書局,1965。
    (宋)沈括《夢溪筆談》,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1978。
    (宋)夏竦《古文四聲韻》,臺北:學海出版社,1978。
    (宋)郭忠恕《汗簡》,上海:涵芬樓影本。
    (宋)陳彭年等重修《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
    (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宋)鄭樵《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宋)鄭樵《元至治本通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組印行,1976。
    (宋)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北京:中華書局,1986。
    (宋)戴侗《六書故》,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76。
    (明)梅膺撰《字彙》,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
    (明)趙宦光《六書長箋》,《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清)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朱彬《禮記訓纂》,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朱《說文假借義證》,合肥:黃山書社,1997。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孫詒讓《名原》,自刻本,1904。
    (清)孫詒讓撰《墨子閒詁》,臺北:中華書局,2001。
    (清)徐同柏《從古堂款識學》,北京:同文書局,1886。
    (清)郝懿行《爾雅義疏》,臺北:河洛出版社,1974。
    (清)陳廷煒撰《姓氏考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清)張玉書等編纂 王引之等校訂《康熙字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清)黃生撰 黃承吉合按 劉宗漢點校《字詁義府合按》,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
    (清)曾國藩《求闕齋讀書錄》,臺北:廣文書局,1969。

    二、 今著:
    (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同姓則以第二字筆畫順序排列)

    丁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99。
    丁山《說文闕義》,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0。
    丁山《數名古誼》,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
    丁原植《郭店楚簡儒家佚籍四種釋析》,臺北: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0。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侯馬盟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于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1934。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臺北:大通書局,198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長沙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
    中國文物研究所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編《龍崗秦簡》,北京:中華書局,200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出版,2001。
    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81。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
    王國維《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
    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76。
    王鳳陽《漢字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王輝《古文字通假釋例》,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王輝 程學華 撰《秦文字集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
    王襄《簠室殷契征文考釋》,天津:天津博物院,1925。
    王初慶《中國文字結構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方濬益《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6。
    文物出版社編《中國考古之美‧戰國鮮虞中山國王墓》臺北:光復書局,1994。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纂《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北大哲學系注釋《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1983。
    朱芳圃《甲骨學文字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北京:中華書局,1962。
    朱宗萊《文字學形義篇》,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69。
    朱德熙《朱德熙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
    江淑惠《齊國彝銘彙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90。
    江淑惠《郭沫若之金石文字學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92。
    沈兼士《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李孝定編述《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
    李孝定《金文詁林讀後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
    李孝定《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
    李玲璞 臧克和 劉志基《古漢字與中國文化源》,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
    李守奎《楚文字編》,吉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李圃主編《中國文字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李國英《小篆形聲字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
    李實《甲骨文字叢考》,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
    李葆嘉《漢語起源與演化模式》,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葆嘉《理論語言學:人文與科學的雙重精神》,蘇州: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李學勤《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李學勤《殷代地理簡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89。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
    林義光《文源》,臺北:自寫影印本,1920。
    周法高 張日昇 林潔明 等合編《金文詁林》,京都:中文大學,1974。
    周法高 編著《金文詁林補》,香港:中文大學,1982。
    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
    周鳳五 林素清《包山二號楚墓出土文書簡研究》,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1995。
    明義士《柏根氏舊藏甲骨文字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
    吳大澂《字說》,臺北:藝文印書館,1963。
    吳大澂《齋集古錄》,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6。
    吳鎮烽編《金文人名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
    邱德修師編《商周金文集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3。
    邱德修師編《商周金文新收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5。
    邱德修師編《商周金文釋文稿》,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6。
    邱德修師《楚王子午鼎與王孫誥鐘銘新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
    邱德修師《文字學新撢》,臺北:合記圖書出版社,1995。
    邱德修師《新訓詁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
    邱德修師《上博楚簡容成氏注釋考證》,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
    林澐《古文字研究簡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6。
    屈萬里《殷虛文字甲編考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
    洪适 編《石刻史料新編(九)‧隸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
    柯昌濟《韡華閣集古錄跋尾》,香港:崇基書香港:崇基書店影印本,1968。
    祝敏申《說文解字與中國古文字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施謝捷《吳越文字彙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容庚輯著《山石刻拾零十種之一》,北京:北平琉璃廠萊薰閣刊本,1934。
    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8。
    高至喜《商周青銅器與楚文化》,長沙:岳麓書社,2000。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
    高明《古陶文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
    高明 葛英會《古陶文字徵》,北京:中華書局,1991。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三民書局,1984。
    殷寄明《漢語語源義初探》,臺北:學林出版社,1998。
    殷寄明《語源學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袁仲一 劉鈺《秦文字類編》,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袁仲一 劉鈺《秦文字通假集釋》,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徐少華《周代南土歷史地理與文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
    徐文鏡《古籀彙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91。
    徐通鏘《漢語研究方法論初探》,上海:商務印書館,2004。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唐蘭《天壤閣甲骨文存考釋》,北京:輔仁大學,1939。
    唐蘭《增訂本古文字學導論‧殷虛文字記》,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
    唐蘭《唐蘭先生金文論集》,臺北:紫禁城出版社,1995。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孫海波《古文聲系》,臺北:進學出版社,1968。
    孫常敘《耒耜的起源及其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孫常敘《孫常敘古文字學論集》,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孫詒讓《古籀餘論》,香港:崇基出版社,1968。
    孫詒讓《契文舉例》,濟南:齊魯書社,1993。
    馬如森《殷墟甲骨文引論》,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馬承源主編《中國青銅器》,臺北:南天書局,1991。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馬承源主編 《上海博物館藏 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馬承源主編 《上海博物館藏 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馬承源主編 《上海博物館藏 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上海:上海書店影印本,1985。
    馬文熙 張歸璧 等編著《古漢語知識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4。
    章太炎《國故論衡》,臺北:廣文書局,1967。
    章太炎《小學答問》,臺北:廣文書局,1970。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臺北:中華書局,1960。
    張世超 張玉春 撰集《秦簡文字編》,香港:中文出版社,1990。
    張世超 孫凌安 金國泰 馬如森《金文形義通解》,香港:中文出版社,1996。
    張光裕《雪齋學術論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
    張光裕主編 袁國華合編《包山楚簡文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2。
    張光裕 曹錦炎 主編《東周鳥篆文字編》,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1994。
    張光裕 黃錫全 滕壬生《曾侯乙竹簡文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
    張光裕主編 袁國華合編《郭店楚簡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
    張守中《中山王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
    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張其昀 監修《續修四庫全書》,臺北:中國文化學院,1965。
    張桂光《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北京:中州書畫社,1983。
    張頷《古幣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
    商承祚《福氏所藏甲骨文字附考釋》,金陵: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33。
    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攷》,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
    商承祚 王貴忱 譚棣華《先秦貨幣文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
    商承祚《戰國楚竹簡匯編》,濟南:齊魯書社,1995。
    商承祚《石刻篆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平津館叢書》,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75。
    陳松長編著《馬王堆簡帛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陳振裕 劉倍芳《睡虎地秦簡文字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陳偉《包山楚簡初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陳偉《郭店竹書別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陳新雄《古音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
    陳漢平《金文編訂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陳夢家《金文論文選》,香港:崇基書店,1968。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2004。
    陳煒湛《甲骨文簡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陳煒湛 唐鈺明《古文字學綱要》,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
    崔恆昇《安徽出土金文訂補》,合肥:黃山書社,1998。
    曹定雲《殷墟婦好墓銘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曹錦炎《鳥蟲書通考》,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許威漢《漢語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
    強運開《石鼓釋文》,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
    強運開《說文古籀三補》,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臺北:民文出版社,1952。
    郭沫若《金文叢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郭沫若《殷契粹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65。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臺北:大通書局,1971。
    郭沫若《卜辭通纂考釋》,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
    郭康松《清代考據學研究》,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2001。
    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曾憲通《長沙楚帛書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1993。
    曾昭聰《形聲字聲符示源功能述論》,合肥:黃山書社,200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學中文系《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江陵望山沙塚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江陵九店東周墓》,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鼎文書局編輯部編 《說文解字詁林正補合編》,臺北:鼎文書局,1977。
    彭澤潤 李葆嘉 主編《語言理論》,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0。
    黃永武《形聲多兼會意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黃侃《文字聲韻訓詁筆記》,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
    黃錫全《湖北出土商周文字集證》,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黃錫全《古文字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
    黃錫全《先秦貨幣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1。
    黃錫全《先秦貨幣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湯餘惠《戰國銘文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3。
    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臺北:大通書局,1971。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北京:中華書局,1983。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
    楊錦銓《說文意象字重建》,臺北:合豐印刷有限公司,1996。
    詹鄞鑫《漢字說略》,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5。
    葉玉森《殷墟書契前編集釋》,臺北:大東書局,1934。
    葉玉森《殷契鉤沉》,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
    裘錫圭《古文字概要》,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2003。
    董蓮池《金文編校補》,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趙英山《古青銅器銘文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84。
    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
    廖名春《新出楚簡試論》,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
    劉又新 方有國《漢字發展史綱要》,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
    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2003。
    劉師培《小學發微補》,臺北:國民出版社影印本,1959。
    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劉鈞杰《同源字典補》,上海:商務印書館,1999。
    劉翔 陳抗 陳初生 董琨 編著《商周古文字讀本》,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廣東炎黃文化研究會編《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韶關: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
    臧克和《說文解字的文化說解》,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蔣紹愚《古代漢語詞匯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蔣善國《漢字形體學》,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59。
    蔣善國《漢字的組成與性質》,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
    蔣善國《中國文字之原始及其構造》,武漢:武漢古籍書店,1987。
    魯實先《假借溯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龍宇純《中國文字學》,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72。
    駢宇騫《銀雀山漢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戴君仁《梅園論學集》,臺北:中華書局,1970。
    韓偉《六書研究史稿》,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1958。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臺北:文華出版社,1970。
    羅福頤《古璽文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羅福頤《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嚴志彬《四版《金文編》校補》,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1。
    嚴一萍《金文總集》,臺北:藝文出版社,1983。

    三、 期刊論文:
    (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同姓則以第二字筆畫順序排列)

    丁山〈夷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本4分,1932。
    于省吾〈鄂君啟節考釋〉,北京:《考古》,1963年第8期。
    于省吾〈略論西周金文中的六和八及其屯田制〉,北京:《考古》,1964年第3期。
    于省吾〈讀金文札記五則〉,北京:《考古》,1966年第2期。
    王元鹿〈表詞--意音文字紀錄語言方式的比較---兼論漢字的某些特殊性格〉,《中國文字研究》第一輯,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編,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王元鹿〈表詞--意音文字的發生〉,《中國文字研究》第二輯,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編,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王國維〈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現之學問〉,北京:女師大《學術季刊》,卷1,1925年第4期。
    王寧〈漢字的優化和簡化〉,香港:《中國社會科學》,1991年第1期。
    王輝〈秦曾孫駰告華大山明神文考釋〉,北京:《考古學報》,2001年2月。
    白于藍〈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白于藍〈包山楚簡補釋〉,《中國文字》新廿七期,北京:藝文印書館,2001年。
    四川省博物館 青川縣文化館〈青川現出土秦更修田律木牘--四川青川縣戰國墓發掘簡報〉,北京:《文物》1982年1月。
    朱德熙〈六合縣程橋發現東周墓葬〉,北京:《考古學報》,1972年第3期。
    朱德熙 裘錫圭〈戰國文字研究 壽縣楚器銘文中的脰和氯〉,北京:《考古學報》,1972年第1期。
    朱德熙 裘錫圭〈戰國銅器銘文中的食官〉,北京:《文物》,1973年第12期。
    朱德熙 裘錫圭〈平山中山王墓銘文的初步研究〉,北京:《文物》1979年第1期。
    朱德熙〈中山王器的祀字〉,北京:《文物》1987年11月。
    朱德熙、裘錫圭、李家浩〈望山一、二號墓竹簡釋文與考釋〉,《江陵望山沙冢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伍仕謙〈王子午鼎、王孫誥鐘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9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月。
    汪榮寶〈釋皇〉,《國學季刊》一卷二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翻印本,1967年。
    汪寧生〈釋臣〉,北京:《考古》,1979年第3期。
    余穎〈楚簡文獻的複音詞研究〉,《中國文字研究》第五輯,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編,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何大安〈語言史研究中的層次問題〉,臺北:《漢學研究》第18卷,1990年12月。
    何琳儀〈滬簡二冊選釋〉,簡帛研究網(www.jianbo.org/Wssf/2003/helinyi01.htm),2003年1月14日。
    李天虹〈包山楚簡釋文補正〉,武漢:《江漢考古》,1993年3月。
    李天虹〈郭店楚簡文字雜釋〉,簡帛研究網(www.jianbo.org/Zzwk/2003/WUHANHUI/Litianhong.htm),2003年5月。
    李玉潔〈假借字是漢字發展階段的產物〉,長春:《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6期,1995年11月。
    李如龍〈漢語詞匯衍生的方式及其流變〉,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5月。
    李孝定〈從六書觀點看甲骨文字〉,新加坡:《南洋學報》第二期。
    李家浩〈試論戰國時期楚國的貨幣〉,北京:《考古》,1973年3月。
    李家浩〈戰國於疋布考〉,北京:《中國錢幣》,1986年4月。
    李家浩〈戰國官印考釋兩篇〉,《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
    李零〈戰國鳥書箴銘帶鉤考釋〉,《古文字研究》第八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李零〈包山楚簡研究(占卜類)〉,北京:《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一輯,1993年9月。
    李零〈古文字雜識(兩篇)〉,《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
    李零〈讀《楚系簡帛文字編》〉,《出土文獻研究》第五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
    李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補正〉,《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月。
    李葆嘉〈試論文字發展基本規律的虛構性〉,《語言學通訊》,武漢:武漢華中師範大學,1988年1月。
    李葆嘉〈論語言符號與文字符號的區分度互補原理〉,南京:《江蘇社會科學》,1991年2月。
    李學勤〈戰國文字題銘概述〉(上、中、下),北京:《文物參考資料》,1959年7月。
    李學勤 李零〈平山三器與中山國史的若干問題〉,北京:《考古學報》,1979年2月。
    李學勤〈曾侯戈小考〉,武漢:《江漢考古》,1984年第4期。
    李零〈楚國銅器銘文編年匯釋〉,《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李學勤〈班簋續考〉,《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李學勤〈說郭店簡『道』字〉,《簡帛研究》第三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李學勤〈說郭店簡『道』字〉,《簡帛研究》第三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李學勤〈煲子姜首盤和及字的一種用法〉,《中國文字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
    李學勤〈「梪」字與真山楚官璽〉,《國學研究》第八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何琳儀〈返邦刀幣考〉,北京:《中國錢幣》,1986年3月。
    何琳儀〈古璽雜識讀〉,《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何琳儀〈魏國方足布四考〉,太原:《文物季刊》,1992年4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省駐馬店市文化局 新蔡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河南新蔡平夜君成墓的發掘〉,北京:《文物》,2002年8月。
    林澐〈釋古璽中的兩個字〉,《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林素清〈楚簡文字綜論〉,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年。
    林素清〈上博楚竹書〈昔者君老〉釋讀〉,第一屆應用出土資料國際學術研討會,苗栗:育達商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2003年。
    吳其昌〈金文名象疏證〉,武漢:《武大文哲季刊》卷6期1,1937年。
    吳振武〈古文字中形聲字類別的研究—論注音形聲字〉,長春:《吉林大學研究生論文集刊》,1982年第1期。
    吳振武〈《古璽彙編》釋文訂補及分類修訂〉,《古文字學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1983年。
    吳振武〈古璽合文考(十八篇)〉,《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邱德修師〈甲骨文「套字」考—以鬥系為例〉,紀念甲骨文發現百週年文字學研討會,臺中:私立靜宜大學中文系,1999年。
    邱德修師〈《上博簡》(一)“亡志”考〉,《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
    邱德修師〈春秋鐘銘研究〉,《中國學術年刊》第二十三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2002年。
    邱德修師〈如何利用二聲字解經〉,《第三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論文集》,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周鳳五〈讀郭店楚簡〈成之聞之〉札記〉,《古文字與古文獻》試刊號,臺北:楚文化研究會籌備處,1999年。
    周鳳五〈郭店楚簡〈忠信之道〉考釋〉,《中國文字》新廿四期,臺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
    周鳳五〈郭店楚簡識字札記〉,《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周鳳五〈孔子詩論新釋文及注解〉,簡帛研究網(www.jianbo.org/Wssf/2002/zhoufengwu01.htm),2002年1月16日。
    周鳳五〈遂公銘初探〉,楚簡綜合研究第二次學術研討會—古文字與古文獻為議題,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年。
    周鳳五〈讀上博楚竹書〈從政〉札記〉,簡帛研究網(www.jianbo.org/Wssf/2003/zhoufengwu01.htm),2003年1月10日。
    周桂〈郭店楚簡緇衣校讀〉,《郭店楚簡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侯占虎〈說『刑』兼說『井』〉,李圃 主編《中國文字研究》(第一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
    胡光煒〈壽縣所出楚王鼎考釋 楚王鼎〉,臺北:《國風半月刊》卷4,1934年第3期。
    唐蘭〈智君子鑑考〉,臺北:《輔仁學誌》卷7,1、2期,1938年。
    唐蘭〈壽縣所出銅器考略〉,北京:《國學季刊》4卷1期,1934年3月。
    唐蘭〈史簋銘考釋〉,北京:《考古》,1972年第5期。
    唐蘭〈用青銅器銘文來研究西周史〉,北京:《文物》,1976年第6期。
    唐蘭〈論周昭王時代的青銅器銘刻〉,《古文字研究》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1月。
    唐鈺明〈金文複音詞簡論—兼論複音化的起源〉,《人類學論文選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6年。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北京:《文物》,1984年3月。
    馬承源〈陳喜壺〉,北京:《文物》,1961年第2期。
    馬國權〈鳥蟲書論稿〉,《古文字研究》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荊州博物館〈湖北江陵藤店一號墓發掘簡報〉,北京:《文物》,1973年第9期。
    荊州博物館〈江陵天星觀一號楚墓〉,北京:《考古學報》,1982年第1期。
    荊州博物館〈江陵王家臺十五號秦墓〉,北京:《文物》,1995年1月。
    荊沙鐵路考古隊〈江陵秦家嘴楚墓發掘簡報〉,武漢:《江漢考古》1988年2月。
    郝本性〈試論楚國銅器銘文中所見的府和鑄造組織壽春府〉,《楚文化研究論集》,武漢:荊楚書社,1987年。
    徐少華〈包山楚簡釋地十則〉,北京:《文物》,1996年第12期。
    徐在國〈戰國官璽考釋三則〉,西安:《考古與文物》,1999年3月。
    徐在國〈上博竹書子羔瑣記〉,簡帛研究網(www.jianbo.org/Wssf/2003/xuzaiguo01.htm),2003年1月2日。
    徐通鏘〈字和漢語研究的方法論〉,北京:《世界漢語教學》,1994年3月。
    晏昌貴 徐承泰〈「比當新」布時代及國別之再探討〉,武漢:《江漢考古》1988年1月。
    孫海波〈卜辭文字小記〉,北京:《考古》,1935年第3期。
    孫常敘〈假借形聲和先秦文字的性質〉,《古文字研究》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7月。
    孫敬明 何琳儀 黃錫全〈山東臨朐新出銅器銘文考釋及有關問題〉,北京:《文物》,1983年第12期。
    孫敬明 蘇兆慶〈十年洱陽令戈考〉,北京:《文物》,1990年7月。
    高明〈論商周時代的臣〉,《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
    高智〈《包山楚簡》文字校釋十四則〉,《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
    高鴻縉〈散盤集釋〉,臺北:《師大學報》第二期,1957年6月。
    高鴻縉〈頌器考〉,臺北:《師大學報》第四期,1959年6月。
    殷滌非 羅長銘〈壽縣出土的鄂君啟金節〉,北京:《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4期。
    袁家麟〈漢字純雙聲符字例證〉,南京:《南京師大學報》,1988年第2期。
    商承祚〈鄂君啟節考〉,北京:《文物精華》,1963年2月。
    商承祚〈戰國楚帛書述略〉,北京:《文物》,1964年第9期。
    陳立〈郭店竹書〈六德〉文字零拾〉,第一屆出土文限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年。
    陳立〈試由上博簡〈緇衣〉從「虎」之字尋其文本來源〉,《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學中國古代文明研究所,2004年。
    陳邦懷〈對〈陳喜壺〉一文的補充〉,北京:《文物》,1961年10月。
    陳邦懷〈金文叢考三則〉,北京:《文物》,1964年第2期。
    陳邦懷〈戰國楚帛書文字考證〉,《古文字研究》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陳偉〈郭店楚簡別釋〉,武漢:《江漢考古》1998年第4期。
    陳偉武〈舊釋「折」及「折」之字平議〉,《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陳偉武〈雙聲符字綜論〉,《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陳煒湛〈包山楚簡研究〉,《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西周銅器斷代(六)》,北京:《考古學報》第十四冊,1956年。
    張政烺〈中山王壺及鼎銘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8月。
    張西平〈16-19世紀西方人的中國語言觀〉,臺北:《漢學研究通訊》,2003年2月。
    張桂光〈古文字中的形體變〉,《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曹錦炎〈越王姓氏新考〉,《中華文史論叢》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曹錦炎〈碑研究〉,《文物研究》,合肥:黃山書社,1989年第5期。
    曹錦炎〈戰國楚璽考釋(三篇)〉,《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及文學系,1993年。
    郭沫若〈保銘釋文〉,北京:《考古學報》,1958年1月。
    郭沫若〈關於鄂君啟節的研究〉,北京:《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4月。
    郭沫若〈曾子斿鼎〉,北京:《文物》,1964年9月。
    梅祖麟〈跟見系字諧聲的照三系字〉,北京:《中國語言學報》第1期,1982年12月。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江陵秦家嘴楚墓發掘簡報〉,武漢:《江漢考古》,1988年第2期。
    許威漢〈古漢語詞匯研究問題〉,香港:《中國語文天地》第2期,1989年。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慈利縣文物保護管理研究所〈湖南慈利石板村36號戰國墓發掘報告〉,北京:《文物》,1995年第2期。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長沙楊家灣M006號墓清理簡報〉,北京:《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第12期。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長沙出土的三座大型木槨墓〉,北京:《考古學報》,1957年第1期。
    曾憲通〈作字探源---兼談耒字的流變〉,《古文字研究》第19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3月。
    曾憲通〈吳王鐘銘考釋〉,《古文字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6月。
    曾憲通〈楚月名初探—兼談昭固墓竹簡的年代問題〉,《古文字研究》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0月。
    曾憲通〈楚帛書研究四十年〉,《楚帛書》,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曾憲通 楊澤生 蕭毅〈秦駰玉版文字考釋〉,北京:《考古與文物》,2001年1月。
    黃人二 林志鵬〈上博藏簡第三冊彭祖試探〉,簡帛研究網(www.jianbo.org/admin3/html/huangrener02.htm),2004年4月29日。
    黃盛璋〈關於鄂君啟節交通路線的復原問題〉,《中華文史論叢》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6月。
    黃盛璋〈平山戰國中山石刻初步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八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黃盛璋〈試論戰國秦漢銘刻中『酉』諸奇字及其相關問題〉,《古文字研究》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7月。
    黃盛璋〈燕齊兵器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黃德寬〈蔡侯產劍銘文補釋及其他〉,《文物研究》總第二期,合肥:黃山書社,1986年。
    黃德寬〈戰國楚竹書(二)釋文補正〉,簡帛研究網(www.jianbo.org/Wssf/2003/huandekuan01.htm),2003年1月21日。
    黃錫全〈楚幣新探〉,北京:《中國錢幣》,1994年2月。
    黃麗娟〈戰國多聲字研究〉,《新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上海:上海大學中國古代文明研究所,2004年。
    馮英 曾曉渝〈漢語藏緬語致使義表達方式的歷史層次及類型學意義〉,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1月。
    舒之梅 何浩〈仰天湖楚簡「鄦陽公」的身分及相關問題-與林河同志商榷〉,武漢:《江漢論壇》,1982年第8期。
    裘錫圭〈史牆盤銘解釋〉,北京:《文物》,1978年第3期。
    裘錫圭〈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的初步研究〉,北京:《文物》1979年第1期。
    裘錫圭〈談談隨縣曾侯乙墓的文字資料〉,北京:《文物》1979年7月。
    裘錫圭、李家浩〈曾侯乙墓鐘磬銘文釋文說明〉,北京:《音樂研究》,1981年第1期。
    裘錫圭〈釋殷虛甲骨文裡的「袁」、「」(邇)及有關諸字〉,《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裘錫圭〈以郭店《老子》簡為例談談古文字的考釋〉,《郭店簡與儒學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楊秀芳〈論文白異讀〉,《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
    葉玉森《說契》,《學衡》第31期自寫精印本,1924年7月。
    趙誠〈中山壺中山鼎銘文試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8月。
    趙平安〈釋包山楚簡中的和〉,北京:《考古》,1998年第5期。
    劉信芳〈包山楚簡司法術語考釋〉,《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劉信芳〈九店楚簡日書與秦簡日書比較研究〉,《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7年。
    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試筆十七則〉,臺北:《中國文字》新25期,1999年。
    劉釗〈楚璽考釋(六篇)〉,武漢:《江漢考古》,1991年1月。
    劉釗〈包山楚簡文字考釋〉,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九屆學術研討會,南京:1992年。
    劉彬徽〈湖北出土兩周金文國別年號考述〉,《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董作賓〈卜辭中所見之殷曆〉,北京:《安陽發掘報告》第3期,1931年
    董作賓〈商代卜骨之推測〉,北京:《安陽發掘報告》,1931年第3期。
    董作賓〈殷曆譜〉,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1945年4月。
    鄭張尚芳〈漢語方言異常音讀的分層及滯古層次分析〉,臺北:《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組》,2004年4月。
    魏宜輝 周言〈讀《郭店楚墓竹簡》札記〉,《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顏世鉉〈郭店楚簡淺釋〉,《張以仁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顏世鉉〈郭店楚簡〈六德〉箋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二本第二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1年。
    顧鈞〈衛三畏與《中國總論》〉,北京:《漢學研究通訊》,2002年8月。
    饒宗頤〈楚繒書疏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年。
    饒宗頤〈長沙子彈庫殘帛文字小記〉,北京:《文物》,1992年11月。

    四、 學位論文:
    (依作者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同姓則以第二字筆畫順序排列)

    王仲翊《包山楚簡文字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文炳淳《先秦楚璽文字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
    李富琪《郭店楚簡文字構形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
    宋鵬飛《殷周金文形聲字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
    林宏明《戰國中山國文字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
    林素清《戰國文字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
    林清源《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洪燕梅《睡虎地秦簡文字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3。
    洪燕梅《秦金文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
    邴尚白《楚國卜祀祭禱簡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陳立《楚系簡帛文字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陳立《戰國文字構形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陳茂仁《楚帛書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陳昭容《秦系文字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
    許文獻《戰國楚系多聲符結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許學仁《先秦楚文字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
    許學仁《戰國文字分域與斷代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
    曾昱夫《戰國楚地簡帛音韻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莊淑慧《曾侯乙墓出土竹簡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黃靜吟《秦簡隸變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黃靜吟《楚金文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黃德寬《古漢字形聲結構論考》,長春:吉林大學歷史學系古文字學博士論文,1996。
    黃麗娟《郭店楚簡緇衣文字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劉釗《古文字構形研究》,長春吉林大學歷史學系古文字學博士論文,1991。
    劉雅芬《說文形聲字構造理論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顏世鉉《包山楚簡地名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羅凡《郭店楚簡異體字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權東五《甲骨文形聲字形成過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五、 外籍學者著作:
    (依作者中譯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日)白川靜《金文通釋》,神戶:白鶴美術館刊本,1980。
    (義)利‧瑪竇(Matteo Ricci)著 何高濟譯《利瑪竇中國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
    (日)松丸道雄 高島謙一 編《甲骨文字字釋綜覽》,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報告,1998。
    (日)高田忠周 纂述《古籀篇》,臺北:宏業出版社,1975。
    (德)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著 姚小平譯 《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上海:商務印書館,1999。
    (西)胡安‧岡薩雷斯‧門多薩(Juan Gonzales de Mendoza)著 何高濟譯《中華大帝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8。
    (蘇)Y‧A‧科車爾基娜著 杜松壽譯〈文字史概要〉,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編《語言學論文選譯》第五輯,中華書局,1958。
    (日)浦野俊則《近出殷周金文集成》,東京:二松學舍大學東洋學研究所,1989。
    (義)馬可‧波羅(Polo Marco)著 李季譯《馬可‧波羅遊記》,上海:亞東圖書館印行,1936。
    (美)愛德華‧薩丕爾(Edward Sapir)著 陸卓元譯《語言論》,上海:商務印書館,2003。
    (美)霍凱特((Charles Francis Hockett)著 索振羽 葉蜚聲譯《現代語言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