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俊湘 |
---|---|
論文名稱: |
我國教育政策與教育體系圖書館發展之批判論述分析(1945-2007) |
指導教授: |
王振鵠
Wang, Chen-Ku 吳美美 Wu, Mei-Mei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91 |
中文關鍵詞: | 圖書館發展 、教育政策 、論述分析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2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主要探討下列問題:教育政策如何影響體系圖書館、受教育政策影響的過程中圖書館的應對方式,以及影響政策的另一重要技術性因素──資訊科技發展如何影響教育政策與圖書館發展。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論文採用批判論述分析進行研究。藉由政策之批判論述分析,進行政策文本、政策過程與社會脈絡的考察。首先分析影響圖書館發展的政策文本內容,分析對象包括重要教育政策與成文政策(即:法令規章)之文本,接著並探討在政策過程中,參與者以何種方式作為(或不作為)。由於參與者的不同行動致使政策作為(或不作為),因此也探討各類政策參與者在行動時的權力關係與生存習性(habitus),最後分析其背後的社會脈絡。
研究分析後發現:政治經濟因素與不同政策參與者的權力關係位置,造成對圖書館發展政策制定與執行的不同行動。就圖書館而言,除了權力關係外,自身對政策的應對態度也是影響的重要因素。若從歷史過程來看,政策參與者以及社會對圖書館的觀念與看法,有(正/反向)長期不變的觀念,也有小變動,但在快速變遷時期(1988年-2007年),由於受到教育改革與資訊科技的影響,對圖書館觀念的知識型出現轉折。
最後,對政策制定者的建議中指出:許多法令規章並未確實落實,更甚且會在施為時任意進行詮釋,因而政府的施為層面與政策制定同樣重要。對圖書館界的建議,則包括政策發展的總體策略、圖書資訊學界與圖書館實際工作面三方面。
一、中文書目
Ball, Stephen.(2002).教育改革—批判和後結構主義的視角(Education reform, a critical and post-structual approach original)(侯定凱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原作1994年出版)
Ball, Stephen.(2003).政治與教育政策制定—政策社會學探索(Politics and policy making in education : explorations in policy sociology)(王玉秋、孫益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原作1990年出版)
Battles, Matthew.(2005).圖書館的故事 ( Library: an unquiet history ) (尤傳莉譯)。台北:遠流。
Becker, Joseph.(1976).資訊科學概論(The first book of information science)(李德竹譯)。新竹:楓城。(原作1974年出版)
Bernstein, Basil.(2006).教育論述之結構化(王瑞賢譯)。台北:巨流。
Bowles & Gintis.(1989).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李錦旭譯)。台北:桂冠。
Bromley, Hank &Apple, Michael W.(2004).教育/科技/權力—視資訊教育為一種社會實踐(Education/technology/power: educational computing as a social practice)(白亦方主譯)。台北:高等教育。(原作1998年出版)
Busha, C. H. & S. P. Harter.(1987).圖書館學研究方法:技術闡述(吳彭鵬譯)。北京:書目文獻。
Collins, Randall.(1998).文憑社會—教育與階層化的歷史社會學(The Credential society: an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and stratification)(劉慧珍譯)。台北:桂冠。
Comenius, Johann Amos. (1990).大教學論(Didactica magna)(傅任敢譯)。台北:五南。
Davies, Morton R. & Vaughan A. Lewis .(1992).現代政治系統的模型理論(孟樊、郭淑敏譯)。台北:遠流。
Deleuze, G.(2000).德勒茲論傅柯(楊凱麟譯)。台北:麥田。
Dewey, John.(1990).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合訂本 ( The school and the society and the child and the curriculum ) (林寶山、康春枝合譯)。台北:五南。
Dogan, Mattei.(1998).新的社會科學:學科壁壘上的裂縫。在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編,社會科學與公共政策(頁181-20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Douglas, Mary Peacock.(1964).小學圖書館(王振鵠編譯)。台北:正中書局。
Dreyfus, H. L. & Rabinow, P.(1992).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錢俊譯)。台北:桂冠。
Dunn, William N.(2002).公共政策分析(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2nd ed.)(李明寰譯)。(原作1994年出版)
Dye, Thomas R.(1996).權力與社會—社會科學概論(Power & society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al sciences)(羅慎平等譯)。台北:五南
Easton, David.(1999).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王浦夠譯)。北京:華夏。
Fairclough, Norman.(2003).話語與社會變遷(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殷曉蓉譯)。北京:華夏。(原作1992出版)
Fiske, J.(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張錦華等譯)。台北:遠流。
Foucault, Michel.(1986).真理與權力:傅柯論「知識份子」(鄭陸霖譯)。南方,3,46-47。
Foucault, Michel.(1990a).性意識史:導論(尚衡譯)。台北:久大、桂冠。(原作1976年出版,英譯版1980)
Foucault, Michel.(1990b).性史(沈力、謝石譯)。台北:結構群。(原作1976年出版,英譯版1980)
Foucault, Michel.(1992).規訓與懲罰(劉北城、楊遠嬰譯)。台北:桂冠。(原作1975年出版,英譯版1977a)
Foucault, Michel.(1993).知識的考掘(王德威譯)。台北:麥田。(原作1969年出版,英譯版1972)
Foucault, Michel.(1994).臨床醫學的誕生(劉絮愷譯)。台北:時報文化。(原作1963出版,英譯版1973a)
Foucault, Michel.(1998a).古典時代瘋狂史(林志明譯)。台北:時報文化。(原作1964出版)
Foucault, Michel.(1998b).知識考古學(謝強、馬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原作1969年出版,英譯版1972)
Foucault, Michel.(1999).必須保衛社會(錢翰譯)。上海:人民。(原作為1975-1976年講稿)
Foucault, Michel.(2001).詞與物(莫傳民譯)。上海:三聯。(原作1966年出版,英譯版1973b)
Gagnon(1990)。社會科學與公共政策。在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編,社會科學與公共政策(頁253)。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Gorman, M.(2005).數位時代的圖書館價值(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2005 年 12 月 17 日於台灣國家圖書館舉辦之年會演講稿,林珊如譯)。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會訊,14,3-17。
Habermas, Jurgen.(1994).合法性危機(陳學明譯)。台北:時報。
Habermas, Jurgen.(1999).認識與興趣(Erkenntnis und interesse)(郭官義、李黎譯)。上海:學林。(原作1991年出版)
Hay, Cynthia.(1997/1990).何謂歷史社會學。在S. Kendrick, P. Straw & McCrone, D.編,解釋過去了解現在:歷史社會學(王幸慧等譯)(頁39-62)。台北:麥田。
Herbart, Johann Friedrich.(1970).普通教育學(尚仲衣譯)。台北:台灣商務。
Hill, Michael J.(2003).現代國家的政策過程 ( The Policy process in the modern state, 3rd ed )(林鍾沂、柯義龍、陳志瑋譯)。台北:韋伯文化。(原作1984年出版)
Horn, Murray J.(2003).公共行政之政治經濟學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 institutional choice in the public sector )(浩平、蕭羨一譯)。台北:商周出版。(原作1995年出版)
Illich, I.(1994).非學校化社會(吳康寧譯)。台北:桂冠。
Johnson, E.D. & Harris, M.H.(1989).西方圖書館史 ( History of libraries in the Western World)(吳晞、靳萍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原作1976年出版)
Johnston, Denis Foster.(1982).美國社會指標(明德基金會生活素質研究中心譯)。台北:明德基金會發行。
Lester, James P. & Stewart, Joseph.(2001).公共政策:演進研究途徑( Public policy :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 )(陳恆鈞譯)。新加坡:新加坡商亞洲湯姆生國際出版公司。(原作2000年出版)
Lindblom, Charles E.(1991).政策制定過程(劉明坤譯)。台北:桂冠。
Majchrzak, Ann.(2000).政策研究方法論 ( Methods for policy research )(謝棟梁譯)。台北:弘智。
May, Christopher.(2004).質疑資訊社會(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 sceptical view)(葉欣怡譯)。永和:韋伯文化。(原作2002年出版)
Merton, Robert K.(2001).社會研究與社會政策(林聚任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Morley, D.(1995).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馮建三譯)。台北:遠流。
Parker, Samuel Chester.(1967).普通教學法(俞夷譯)。台北:台灣商務。
Rossi, Robert J & Kevin, J. Gilmartin.(1981).社會指標導論 ( The handbook of social indicators )(李明、趙文璋譯)。台北:明德基金會生活素質研究中心。
Russel, Bertrand.(1967).羅素教育論(On education especially childhood)(柳其偉譯)。臺北市:臺灣商務。
S. Kendrick, P. Straw & McCrone, D.(1990).解釋過去了解現在:歷史社會學(王辛慧等譯)。台北:麥田。(原作1997年出版)
Tilly, Charlesa.(1990).未來的歷史學。在S. Kendrick, P. Straw & McCrone, D.編,解釋過去了解現在:歷史社會學(王辛慧等譯)(頁25-38)。台北:麥田。(原作1997年出版)
Turner, G.(1998).英國文化研究導論(唐維敏譯)。台北:亞太。
van Dijk, Teun Adrianus.(1996).新聞論述的跨學科研究。在Jensen & Jankowski 編,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唐維敏譯)。台北:五南。(原作1991年出版)
Walker, D.F. & Solitis, J. F.(1999). 課程與目的(Curriculum and aims)(許瑞雯譯)。台北:桂冠。(原作1986年出版)
Webster, Frank.(1999). 資訊社會理論(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馮建三譯)。台北:國立編譯館。(原作1995年出版)
Wickham, Gary.(1990).歷史學對社會學的流通性。在S. Kendrick, P. Straw & McCrone, D.編,解釋過去了解現在:歷史社會學(王辛慧等譯)(頁63-90)。台北:麥田。(原作1997年出版)
Wiersma, W.(1997).教育研究方法導論(袁振國主譯)。北京:教育科學。
丁志仁(2002)。國民小學三、四年級及國小六年級、國中一年級之新舊課程銜接研究期末報告。台北:教育部。
于良芝(2003)。圖書館學導論。北京:科學出版社。
于奇智(1999)。傅科。台北:東大。
于第(2003)。圖書館利用教育與資訊素養教育。台北:文華圖書管理圖書管理。
山內太郎(1979)。世界教育改革(徐南號、賴保禎譯)。台北: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
中央社(2006)藍委批國史館寫史未守分際。上網日期:2006/09/05 16:39。蕃薯藤-新聞。
中原大學張靜愚紀念圖書館(1996)。八十五學年度私立大學校院圖書館館業務座談會。中壢:編者。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編輯委員會(1993)。中國大百科全書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2000)。社會科學與公共政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中國教育學會(1984)。資訊教育研究。台北:華欣文化。
中國圖書分類法增訂七、八版異動類目對照表編輯小組編訂(2002)。中國圖書分類法增訂七、八版異動類目對照表。台北:國家圖書館。
中國圖書館學會(1995)。中國圖書館學會40年:民國42年至82年。台北:編者。
中國圖書館學會(1996)。教育改革委員會與中國圖書館學會間的對話。中國圖書館學會會訊,4(4),1-2。
中國圖書館學會(1997)。二十一世紀我國圖書館事業展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台北:編者。
中國圖書館學會(2001)。九十學年度全國公私立大學院校圖書館館長聯席會會議手冊。台北:師範大學圖書館。
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1985)。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中國論壇雜誌社。
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1985)。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台北:編者。
中華民國教育學會(1999)。教育研究與政策之國際比較。台北:揚智。
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1995)。圖書館與國家資訊基礎建設(NII)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編者。
天下雜誌社(2000)。2000年大學生最崇拜的企業家。2000 Cheers,2.台北:天下雜誌。
天下雜誌社(2006)。新舊世代大學生崇拜企業家排名比較。2006 Cheers,69.台北:天下雜誌。
文崇一(1985)。台灣的工業化與社會變遷。在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編,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頁1-41)。台北市:編者。
文崇一、張曉春(1979)。職業聲望與職業對社會的實用性。在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編,臺灣人力資源會議論文集(頁623-669)。台北:編者。
方素惠(1994)。為什麼比是什麼重要。在周慧菁主編,前瞻台灣:新教育(頁51-60)。台北:天下雜誌。
毛慶禎(1984)。大學圖書館員的教員地位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研究所,台北市。
毛慶禎(1984)。近三十年來我國大學教育的發展與大學圖書館員的地位。在文史哲出版社編,歷祝藍乾章教授七秩榮慶論文集 (頁167-180)。台北:編者。
毛慶禎(1995)。如何利用圖書館:教學指導手冊。南投縣中興新村: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王立貴(1999)。中外圖書館事業比較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王受榮(1995)。教育政策、教育立法與社會變遷:政府遷台以來之實例分析。教育研究雙月刊,47,39-45。
王治河(1999)。福柯。湖南:湖南教育。
王保進(1999)。經濟、教育發展、政治民主與所得分配—國家發展指標編製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王思遠、吳武明(1987)。為資訊社會紮根:加強資訊應用教育。資訊與電腦,80,91-95。
王政彥等(1995)。成人教育專業化。台北:正中書局。
王政彥等(1996)。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王家通(2004)。十年教改爭議癥結之探討。教育學刊,22,1-17。
王宮田等(1997)。八十五學年度高中圖書館輔導團訪視輔導報告。臺中縣霧峰鄉: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台北:巨流。
王振鵠(1967)。暑期研習會之回顧與前瞻—第十一屆圖書館工作人員研習會報告。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19,23-28。
王振鵠(1969)。兒童圖書館。台北:臺灣書店。
王振鵠(1972)。我國圖書館教育概況。在國立中央圖書館主編,第一次全國圖書館業務會議紀要(頁59-71)。台北:編者。
王振鵠(1975)。三十年來的台灣圖書館事業。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1 (2),41-69。
王振鵠(1978)。文化中心圖書館之規劃。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30,1-3。
王振鵠(1980)。我國圖書館事業現況與展望。在國立中央圖書館主編,台灣地區圖書館事業現況:中華民國圖書館年鑑調查錄(頁1-7)。台北:編者。
王振鵠(1983)。三十年來的台灣圖書館教育。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35,9-19。
王振鵠(1984)。圖書館學論叢。台北:臺灣學生。
王振鵠(1985)。建立圖書館管理制度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
王振鵠(1987)。王雲五先生與中國圖書館事業。在蔣復聰主編,王雲五先生與近代中國(頁43-68)。台北:台灣商務。
王振鵠(1988a)。「圖書館法」修訂記要。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5(3),1-5。
王振鵠(1988b)。我國資訊服務政策初探。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21(2),101-112。
王振鵠(1988c)。現階段專科學校圖書館的功能與服務。在國立台北工業專科學校主編,專科學校圖書館業務研討會專輯(頁8-13)。台北:編者。
王振鵠(1989a)。台灣地區圖書館事業現況。在教育部主編,高中圖書調查報告選輯(頁203-206)。台北:編者。
王振鵠(1989b)。美國中小學圖書館服務標準。在全國高級中學圖書館業務研討會主編,高中圖書館經營文獻選輯(頁175-185)。台北:編者。
王振鵠(1993)。台灣地區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在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主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15-24)。台北:編者。
王振鵠(1997)。「圖書館法」制定之必要。社教雙月刊,79,53-54。
王振鵠(1999)。海峽兩岸圖書館界交流之回顧與展望—華文書目資料庫合作發展研討會專題演講。國家圖書館館訊,88(4),1-6。
王振鵠(2000a)。二十世紀台灣圖書館事業之回顧與展望。在國家圖書館編,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圖書館年鑑(頁11-27)。台北:編者。
王振鵠(2000b)。第四十六屆第二次會員大會專題演講—我對學會的幾點期望(劉春銀紀錄)。中國圖書館學會會訊,8(4),2-4。
王振鵠(2002)。現代圖書館的概念與認知。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會訊,19,3-4。
王振鵠(2007)。百年來的台灣圖書館事業。在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 研究所主編,臺灣圖書館事業與教育史研討會論文集(頁1-12)。台北:編者。
王振鵠、王錫璋(1988)。三十五年來的圖書館事業。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43,3-15。
王振鵠、吳美美(1995)。我國「圖書館發展新指標」研擬報告暨討論提綱。在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編,圖書館與國家資訊基礎建設(NII)研討會論文集(頁174-214)。台北:編者。
王振鵠、曾濟群(1995)。規劃圖書館事業輔導體系。台北:教育部社會教育司。
王振鵠、劉春銀(1994)。台灣地區圖書館事業發展近況。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0(1),27-47。
王振鵠教授八秩榮慶等籌備小組(2004)。王振鵠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王崇德(1988)。圖書情報學方法論。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王崇德(1991)。情報科學原理。台北:農業科學資料服務中心。
王崇德(1996)。21世紀的資訊科學。在世新傳播學院圖書資訊學系主編,二十一世紀資訊科學與技術的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編者。
王梅玲(1995)。淺談圖書館學。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1(3),78-83。
王梅玲(2000)。圖書資訊學研究。在國家圖書館主編,中華民國八十九年圖書館年鑑(頁359)。台北:編者。
王梅玲(2005)。英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台北:文華圖書管理。
王梅玲(2006)。圖書資訊學教育。在國家圖書館主編,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圖書館年鑑(頁131-190)。台北:編者。
王梅玲(2007)。臺灣圖書館教育史(1954-2007年)。在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編,臺灣圖書學事業與教育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編者。
王煥琛(1972)。戰後各國教育改革方案比較研究。霧峰:台灣省教育廳。
王瑞賢(2000)。教育政策是方案、還是文本(text)或是話語(discourse)。教育社會學通訊,21,3-7。
王瑞賢(2003)。伯恩斯坦符碼理論、教育實踐與文化再製。高雄:復文。
王慶中(1999)。教育改革與反作用力。應用心理研究,1,146-153。
王慧蘭(1999)。教育政策社會學初探。教育資訊研究,7(3),87-108。
王慧蘭(2001)。重複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學校生活世界的創造邏輯和教育改革。在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編,九年一貫課程與教育改革議題:教育社會學取向的分析(頁135-154)。高雄:復文。
王震武、林文瑛(1994)。教育的困境與改革的困境。台北:桂冠。
王震武、林文瑛(1996)。教育改革的台灣經驗:國民教育的政策及行政措施分析。台北:業強。
王錫璋(1985)。圖書與圖書館論述集續集。台北:文史哲。
王麗雲(1999)。教育研究與教育政策。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主編,第四屆教育行政論壇(頁139-154)。台北:編者。
丘昌泰(1995)。公共政策:當代政策科學理論之研究。台北:巨流。
丘昌泰(1998)。政策科學之理論與實際:美國與臺灣經驗。台北:五南。
丘東江(2002)。國際圖聯(IFLA)與中國圖書館事業(IFLA and librarianship in China eng)。北京:華藝。
古文秋、羅世宏(2005)。全球資本、在地管制與媒體權力關係之演變:金管會的媒介論述分析。中華傳播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上網日期:2008/05/17。http://ccs.nccu.edu.tw/history_paper_content.php?P_ID=82&P_YEAR=2005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圖書館(2000)。八十九學年度師範校院圖書館工作人員業務研討會紀錄。台北:編者。
台灣省政府主計處(1998)。臺灣省民眾生活素質狀況調查報告。台北:編者。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4)。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國民教育篇。台中縣霧峰鄉:編者。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5)。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高中教育篇。台中縣霧峰鄉:編者。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6)。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教育行政篇上、下。台中市: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7a)。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大專教育篇上、下。台中市: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87b)。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師範教育篇上、下。台中市: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1998)。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國民教育補述篇。台中縣霧峰鄉:編者。
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教育改革議題:教育社會學取向的分析。高雄:復文。
台灣教育社會學學會(2001)。九年一貫課程與教育改革議題:教育社會學取向的分析。高雄:復文。
四一O教育改造聯盟(1996)。民間教育改造藍圖:朝向社會正義的結構性變革。台北:時報文化。
石之瑜(2000)。權力概念的研究方法:資源、需要、關係、論述及其整合。中國社會科學季刊,32,149-160。
朱雪龍編著(2003)。應用資訊理論。台北:五南。
朱敬一、戴華(1996)。國家在教育中的角色。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江芳盛(1998)。從政策研究的觀點看美國教育改革。暨大學報,2(1),253-271。
羊憶蓉 (1991)。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的反省。在賴澤涵、黃俊傑主編,光復後台灣地區發展經驗(頁133-170)。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
羊憶蓉(1994)。1990年代的澳洲教育改革:「核心能力」取向的教育計劃。教改通訊,20,2-3。
行政院內政部(1999)。建立社會福利指標體系之研究。台北:編者。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全國文化會議實錄。台北:編者。
行政院主計處編(1992)。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第五次修訂版)。台北:編者。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3)。2010年社會發展策略網路化社會研究報告。台北:編者。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編(2005)。資訊國力年鑑。台北:編者。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5a)。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第一期諮議報告書。台北:編者。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5b)。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第二期諮議報告書。台北:編者。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a)。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第三期諮議報告書。台北:編者。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b)。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第四期諮議報告書。台北:編者。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c)。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編者。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995)。中華民國職業分類典。台北: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
何友暈、廖正宏(1969)。今日中國社會職業等級評價之研究,臺灣大學社會學刊,5,151-156。
何光國(1990)。圖書資訊組織原理。台北:三民書局。
何光國(2001)。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台北:三民。
吳子我(1970)。中國教育問題。台北:台灣商務。
吳文星、陳舜芬、伍振鷟(1980)。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在伍振鷟主編,亞洲大學的發展—從依賴到自主。台北:師大書苑。
吳明清(1999)。教育部如何推動九年一貫課程。台北:教育部。
吳明德(1987)。我國公立大學圖書館支援研究所學術研究之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吳明德(1997)。全國公私立大學校院參考資料庫整合計畫研究成果報告。台北:教育部。
吳明德(1999)。大學圖書館。在國家圖書館主編,第三次中華民國圖書館年鑑。(頁125-138)。台北:編者。
吳明德(2002)。數位圖書館。在國家圖書館主編,中華民國圖書館年鑑:九十二年(頁355-357)。台北:編者。
吳建中(2003)。圖書館發展十大熱門話題:策略思考。台北:文華。
吳政達(2002)。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台北:高等教育。
吳美美(1996)。尋找資訊研究的大方向。在世新傳播學院圖書資訊學系主編,二十一世紀資訊科學與技術的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編者。
吳美美(2000a)。「圖書館事業發展白皮書」發表與期待。在國家圖書館編,第三次全國圖書館年鑑(頁31-35)。台北:編者。
吳美美(2000b)。中美圖書館資訊服務相關法案比較。國家圖書館館刊89年,1,35-56。
吳美美(2000c)。這個城市的居民在讀些什麼。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6,6-14。
吳美美(2000d)。資訊自由與圖書館發展。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7(1),11-22。
吳美美(2000e)。領航二十一世紀閱讀的重要文件—我看圖書館事業發展白皮書。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7,3-5。
吳美美(2000f)。領航文件之必要—兼為「圖書館事業發展白皮書」研擬過程報告。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64,61-72。
吳美美(2001a)。中文資訊檢索系統使用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吳美美(2001b)。資訊時代的圖書館:新教育思朝與圖書資訊。台北:師大書苑。
吳美美(2002a)。E世代國家現代化指標:資訊素養與資訊政策。圖書與資訊學刊,40,1-9。
吳美美(2002b)。重新定義圖書館與圖書資訊學。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會訊,19,10-14。
吳美美(2003)。網路時代國家現代化指標資訊素養與資訊政策。現代化研究,34,1-10。
吳美美(2004)。臺灣學術傳播環境探究。在王振鵠教授八秩榮慶籌備小組編,王振鵠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頁363-380)。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吳美美(2005)。筆記王振鵠教授幾個圖書資訊學的重要學術思維。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31(2),14-29。
吳美美、馮建三、賴鼎銘(2006)。「知識公共化的突圍方式」記事。圖書資訊學研究,1(1),163-182。
吳清山(1998)。解嚴以後教育改革運動之探究。教育資料集刊,23,261-275。
吳清山(2006)。台灣教育改革的檢討與策進:1994-2006年。教育資料集刊,32,1-21。
吳清山、王令宜(2007)。我國大學教育改革的檢討與策進:1994-2007年。教育資料集刊,35,1-28。
吳清山、高家斌(2007)。台灣中等教育改革分析:1994-2007年。教育資料集刊,34,1-24。
吳清山、賴協志(2007)。台灣初等教育改革的省思:1994-2007年。教育資料集刊,33,1-27。
吳清山、簡惠閔(2008)。臺灣高等技職教育改革分析:1994-2007年。教育研究月刊,167,47-67。
吳清基(1993)。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我國中小學教育改革。在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我國中小學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吳靖國(1995)。民間教育改革」意識形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吳慰慈(2004)。圖書館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吳慰慈、董焱(2002)。圖書館學概論。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吳瓊如(2006)。以Foucault的規訓觀論述校園內的權力運作:以台灣中部一所國民中學為例。初等教育學刊,25,17-36。
呂斌、李國秋(1995)。論信息交流方式對社會結構的塑造。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2(2),48-57。
呂錦珍(1994)。 教育政策急轉彎。在周慧菁主編,前瞻台灣:新教育(頁159-172)。台北:天下雜誌。
宋曜廷、張國恩、侯惠澤(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借鏡美國經驗,反思臺灣發展。教育研究集刊,52(1) ,31-62。
李允傑、丘昌泰(2003)。政策執行與評估。台北:元照。
李文清(1977)。小學圖書館之經營與利用。台北:台北市立女子師專教務處。
李奉儒(1996)。英國教育改革機構、法案與報告書。在黃政傑主編,各國教育改革動向(頁77-105)。台北:師大書苑。
李建興(1996)。教育改革、師資培育與師範校院圖書館的關係。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圖書館編,八十五學年度師範校院圖書館工作人員業務研討會會議記錄彙編(頁5-9)。台北:編者。
李貞文(1998)。台灣教育改革中的正義問題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
李家宗(1997)。英美教育改革法案中市場導向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南投縣。
李園會(1985)。台灣光復後教育政策之演進。高雄:復文。
李園會(2003)。日本的綜合學習。台北:師大書苑。
李瑟(1994)。小而美的小學。在周慧菁主編,前瞻台灣:新教育(頁33-38)。台北:天下雜誌。
李德竹(1994)。我國圖書館學教師研究趨勢及資訊需求。在王振鵠教授七秩榮慶等籌備小組編,當代圖書館事業論集:王振鵠教授七秩榮慶論文集(頁627-663)。台北:正中。
李德竹(1996)。我國大學圖書館資訊倫理認知與問題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李德竹(1998)。我國大學圖書館館員學習利用網際網路態度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暨研究所。
杜定友(1934)。圖書館學概論。上海:商務。
杜修文(1999)。台灣地區高中圖書館發展之研究(1949-1999)。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沈寶環(1988)。圖書館學與圖書館事業。台北:台灣學生。
沈寶環(1993)。圖書館事業何去何從。台北:台灣學生。
沈寶環(2003)。徘徊集。台北:台灣學生。
來新夏(1991)。圖書館學情報學檔案學簡明辭典。天津:南開大學。
周何總編(1992a)。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志‧第一卷‧卷首。台中縣霧峰鄉:台灣省教育廳。
周何總編(1992b)。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志‧第七卷‧職業教育。台中縣霧峰鄉:台灣省教育廳。
周何總編(1992c)。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志‧第九卷‧社會教育。台中縣霧峰鄉:台灣省教育廳。
周何總編(1992d)。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志‧第二卷‧歷任廳長行誼。台中縣霧峰鄉:台灣省教育廳。
周何總編(1992e)。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志‧第八卷‧國民教育。台中縣霧峰鄉:台灣省省教育廳。
周何總編(1992f)。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志‧第三卷‧教育行政。台中縣霧峰鄉:台灣省教育廳。
周何總編(1992g)。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志‧第五卷‧師範教育。台中縣霧峰鄉:台灣省教育廳。
周何總編(1992h)。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志‧第六卷‧中等教育。台中縣霧峰鄉:台灣省教育廳。
周何總編(1992i)。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志‧第四卷‧高等教育。台中縣霧峰鄉:台灣省教育廳。
周志宏(1997)。教育法與教育改革。板橋:稻鄉。
周明宏(1971)。實際教務行政。台北:商務。
周倩如 (2005)。中小學教學支援導航站—學校圖書館媒體中心。台北:文華圖書管理。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台北 : 心理。
周慧菁(1994)。被忽視的主流。在周慧菁主編,前瞻台灣:新教育(頁85-98)。台北:天下雜誌。
林文瑛、王震武 (1996)。台灣教育的管制、規範或扭曲—「鬆綁原則」整合研究。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林文睿(2000)。圖書館法草案修正紀要。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5(2),1-9。
林水波(1984)。政策分析評論。台北:五南。
林水波、張世賢(1991)。公共政策。台北:五南。
林巧敏(1994)。圖書館學研究方法及研究主題述評。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1(2),44-53。
林巧敏(1995)。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論著之計量分析。在中國圖書館學會主編,中國圖書館學會四十年(頁151-162)。台北:編者。
林本炫(1997)。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台北:業強。
林本炫(2006)。我國私立大學的設立、經營和合併問題。在周平、蔡宏正主編,台灣教育問題的批判與反省。嘉義:南華大學社教所。
林玉体(2002)。美國高等教育之發展。台北:高等教育出版。
林呈潢(2003)。從國家資訊基礎建設建構我國家資訊政策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所,台北市。
林孟真(1992)。圖書館利用。在國立師範大學圖書館編,師範校院圖書館自動化規畫及整合發展:研討會手冊(頁5.125-5.137)。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圖書館。
林美和(1992a)。省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利用圖書館的基本知能研究。在國立師範大學圖書館編,師範校院圖書館自動化規畫及整合發展:研討會手冊(頁5.41-5.59)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圖書館。
林美和(1992b)。高級中等學校圖書館的功能及其利用指導問題。在國立師範大學圖書館編,師範校院圖書館自動化規畫及整合發展:研討會手冊(頁5.60-5.64)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圖書館。
林美和(2004)。反思行動觀點在指導大學生撰寫學期報告之應用。在王振鵠教授八秩榮慶等籌備小組編,王振鵠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頁413-428)。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林清江(1981)。教師職業聲望與專業形象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3,99-177。
林萬億(1998)。社會指標之研究。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林榮梓(2003)。教改野火集。台中:領行文化。
林慶弧(1999)。專科學校圖書館。在國家圖書館主編,第三次中華民國圖書館年鑑(頁139-152)。台北:編者。
林慶弧(2000)。全國技專校院圖書館營運現況調查。台中:修平技術學院。
林寶杉(1984)。國家在危險之中:美國的教育改革計畫。高雄:復文。
林洋港(1981)。生活素質層面的探討。在明德基金會生活素質研究中心主編,生活素質層面論文集(頁1-11)。台北:台灣省經濟建設動員委員會。
周芬姿(2001)。成為奴工,不在加入WTO後,在私校:南台灣私立技職院校的危機(二)。南方電子報。上網日期:2001/02/18。http://www.esouth.org/sccid/south/south001204.htm
周芬姿(2001)。南台灣私立技職院校的危機。南方電子報。上網日期:2001/02/18。http://iwebs.edirect168.com/main/html/south/l28.shtml
邵獻圖、周文駿(1991)。圖書館學情報學詞典。北京:書目文獻。
邱兆偉(1993)。美國教育改革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邱維誠(2000)。解嚴後台灣地區教育改革工程之結構性分析。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南投縣。
俞爽迷(1961)。圖書館學通論。台北:正中。
姜德勝(2003)。教育問題的哲學思索。台北:桂冠。
姚正聲(1981)。迎接資訊時代之來臨、迎接資訊時代。台北:經濟日報社。
施孟雅(1992)。從專業期刊分析我國台灣地區的圖書館學研究。台北:漢美。
施純協(1999)。資訊教育。台北:五南。
施敏雄、蕭新煌(1981)。我國社會指標之回顧和檢討及生活素質層面之探討。在明德基金會生活素質研究中心主編,生活素質層面論文集。台北:台灣省經濟建設動員委員會。
柯正峰(1999)。我國邁向學習社會政策制定之研究—政策問題形成、政策規劃及政策合法化探討。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研討會簡介 (2007) 。在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主編,臺灣圖書館事業與教育史研討會論文集(頁2)。台北:編者。
胡述兆(2000)。世界各國圖書館名人錄。台北:冊府。
胡家源(1983)。三十年來的大學及獨立學院圖書館。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35,33-51。
胡夢鯨(1997)。終生學習典範的發展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胡歐蘭(1977)。二十五年來的大專圖書館。中國圖書館會報,29,65-73。
胡歐蘭(1998)。我國圖書資訊人力資源現況之調查研究(I)(II)。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胡鍊輝(1989)。圖書館與閱讀指導。台北:台灣書店。
范豪英(1991)。大學圖書館讀者利用教育現況調查研究。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48,57-64。
范豪英(1993)。台灣地區大學校院圖書館現況與展望。在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主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33-50)。台北:編者。
范豪英(1995)。專科學校圖書館現況與展望。八十三學年度技術學院暨專科學校圖書館業務研討會實錄(頁17-27)。台南縣:崑山工商專科學校。
韋端(1993)。實用社會指標。台北:商周文化。
韋端(1997)。實用社會指標Q&A。台北:商周文化。
倪波、呂斌(1994)。確立理想圖書館學的新規範。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1(2),34-42。
倪波、霍丹(1995)。信息傳播原理。北京:書目文獻。
卿家康(1995)。做好與社會結合這篇大文章—談圖書館學的發展。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1(3),89-90。
夏林清(1999)。制度變革中教育實踐的空間。應用心理研究,1,35-61。
孫邦正(1968)。國民教育論叢。台北:台灣商務。
孫邦正(1972)。九年國民教育的展望。台北:台灣商務。
孫紹榮(2000)。教育信息理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孫紹榮(2004)。教育資訊學。台北:五南圖書。
孫震(1994)。台灣的總體經濟規劃。在梁國樹主編,台灣經濟發展論文集:紀念華嚴教授專輯(頁22-37)。台北:時報文化。
孫震(1996)。國家總體教育資源分配。教改通訊,19,35-39。
席汝楫(1989)。台灣的社會發展。台北:東大。
席濤(2007)。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中的政府責任。中國圖書館學報,6,36-40。
徐引箎、霍國慶。(1999)。現代圖書館學理論。台北:台灣學生。
徐金芬(1992)。我國高中(職)圖書館利用指導實施狀況調查研究。在國立師範大學圖書館編,師範校院圖書館自動化規畫及整合發展:研討會手冊(頁5.18-5.40)。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圖書館。
徐新逸、林燕珍(2004)。中小學教師資訊融入教學發展模式及檢核工具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0(1),175-203。
徐鴻、胡曉(2007)。圖書館信息學的研究方法。在儲荷婷、張茵主編,圖書館信息學(頁259-289)。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翁福元(1999)。教育研究與教育政策的對話:一個概念性的討論。在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研究與政策之國際比較(頁1-22)。台北:揚智。
耿志華(1983)。國民小學新課程實施之調查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袁振國(2000)。教育政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高承恕(1988)。布賀岱與韋伯:歷史對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的意義。在高承恕著,理性化與資本主義:韋伯與韋伯之外。台北:聯經。
高強華(2003)。宏觀博覽論文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國立中央圖書館(1988)。第二次中華民國圖書館年鑑。台北:編者。
國立中央圖書館(1989)。全國圖書館會議議事錄。台北:編者。
國立中央圖書館中國圖書分類法編定委員會(1969)。中國圖書分類法(試用本)。台北:編者。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圖書館(2002)。九十一學年度師範校院圖書館工作人員業務研討會:圖書館與電子學習。台中:編者。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圖書館(1996)。八十五學年度師範校院圖書館業務研討會紀錄。台北:編者。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圖書館(1999)。八十八學年度師範校院圖書館工作人員業務研討會紀錄。台東:編者。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圖書館(1998)。八十七學年度師範校院圖書館工作人員業務研討會紀錄。台南:編者。
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1993)。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編者。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1994)。八十三學年度師範校院圖書館業務研討會紀錄。台北:編者。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圖書館(2001)。九十學年度師範校院圖書館工作人員業務研討會紀錄。屏東:編者。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圖書館(1995)。八十四學年度師範校院圖書館業務研討會紀錄。高雄:編者。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圖書館(1997)。八十六學年度師範校院圖書館業務研討會紀錄。彰化:編者。
國家圖書館(1999)。第三次中華民國圖書館年鑑。台北:國家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2000a)。中華民國圖書館年鑑:八十九年。台北:國家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2000b)。第三次全國圖書館會議議事錄。台北:國家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2002)。中華民國圖書館年鑑:九十年。台北:國家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2003)。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圖書館年鑑。台北:國家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輔導組(2000a)。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台閩地區圖書館統計調查報告。台北:國家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輔導組(2000b)。第二次全國圖書館會議辦理情形紀要。台北:國家圖書館。
張玉法(1985)。評「民國三十九年以來學校教育的發展與檢討」。在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編,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頁439-441)。台北:編者。
張如慧(1995)。民間團體國民中小學教育改革主要訴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張明貴(1998)。政策分析。台北:五南。
張芳全(1999a)。教育政策。台北:師大書苑。
張芳全(1999b)。教育政策分析與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張芳全(2001)。教育政策導論。台北:五南。
張芳全(2004)。國家發展指標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保隆(1994)。圖書館服務導向績效評估之研究。新竹:交大管科所。
張春興(1985)。民國三十九年以來學校教育的發展與檢討。在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編,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頁387-438)。台北:編者。
張祚倫(1966)。國民學校圖書館經營之研究。台中:長春。
張清溪(1994)。九十年來的台灣學校教育。在梁國樹編,台灣經濟發展論文集:紀念華嚴教授專集(頁403-445)。台北:時報文化。
張清溪、吳惠林(1996)。教育應以經濟發展為目的?。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張淑芳(1993)。我國國小課程標準修訂之決策過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張新華(1991)。資訊學概論。台北:台灣商務。
張煌熙(1996)。九十年代的美國聯邦教育政策。在黃政傑主編,各國教育改革動向(頁1-19)。台北:師大書苑。
張鈿富(1994)。教育資源分配之問題與對策。在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改革(頁33-50)。台北:師大書苑。
張鈿富(1996)。教育政策分析: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張鈿富(1997)。跨世紀教育改革與教育資源分配策略。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
張鈿富(1998)。1997 台灣地區教育政策與實施成效調查。教育政策論壇,1(1),1-23。
張鈿富(1999a)。1998台灣地區教育政策與實施成效調查。教育政策論壇,2(1),33-59。
張鈿富(1999b)。教育政策與行政:指標發展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張鈿富(2000)。1999台灣地區教育政策與實施成效調查。教育政策論壇,3(1),1-25。
張鈿富(2001)。2000台灣地區教育政策與實施成效調查。教育政策論壇,4(1),1-27。
張鈿富(2002)。2001 台灣地區教育政策與實施成效調查。教育政策論壇,5(1),1-20。
張鈿富、王瑞壎(1999)。台灣地區技職教育發展與轉變之探討。在教育部技職司主編,技職教育的回顧與前瞻(頁135-144)。台北:編者。
張鈿富、吳慧子、林松柏(2007)。2006年台灣地區教育政策與實施成效調查。教育政策論壇,10(2),209-234。
張鈿富、葉連祺(2003)。2002年台灣地區教育政策與實施成效調查。教育政策論壇,6(1),11-36。
張鈿富、葉連祺(2004)。2003年台灣地區教育政策與實施成效調查。教育政策論壇,7(1),1-18。
張鈿富、葉連祺(2005)。2004年台灣地區教育政策與實施成效調查。教育政策論壇,8(1),1-24。
張鈿富、葉連祺(2006)。2005年台灣地區教育政策與實施成效調查。教育政策論壇,9(1),1-21。
張鼎鍾(1982)。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之探討。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張蓮滿(1991)。談課程標準與小學圖書館。在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編輯小組編,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頁185-193)。台北:中國圖書館學會。
張霄亭(2001)。教學原理。台北:空中大學。
張樹三(1993)。小學圖書館管理:原理及實務。台北市:曉園。
教育部(1989a)。全國高中圖書館業務研討會會議手冊。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教育部(1989b)。全國高級中學圖書館業務研討會會議紀要。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教育部(1991)。七十九學年度全國高中圖書館主任業務研討會會議手冊。嘉義:嘉義女中。
教育部(1992)。八十學年度全國高中圖書館主任業務研討會會議手冊。台南:台南二中。
教育部(1993a)。八十一學年度全國高中圖書館主任業務研討會會議手冊。板橋:板橋高中。
教育部(1993b)。八十二學年度全國公私立大學院校圖書館館長聯席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圖書館。
教育部(1993c)。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編者。
教育部(1994a)。八十二學年度全國高中圖書館主任業務研討會會議手冊。花蓮:花蓮高中。
教育部(1994b)。八十三學年度全國公私立大學院校圖書館館長聯席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圖書館。
教育部(1994c)。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實錄。台北:編者。
教育部(1995a)。八十三學年度全國高中圖書館主任業務研討會會議手冊。金門:金門高中。
教育部(1995b)。八十四學年度全國公私立大學院校圖書館館長聯席會論文集。雲林:雲林技術學院圖書館。
教育部(1995c)。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台北:編者。
教育部(1995d)。中華民國身心障礙教育報告書。台北:編者。
教育部(1996a)。八十五學年度全國公私立大學院校圖書館館長聯席會論文集。桃園:中央大學圖書館。
教育部(1996b)。八十四學年度全國高中圖書館主任業務研討會會議手冊。板橋:華僑高中。
教育部(1997)。中華民國教育統計(1988-1997)。台北:編者。
教育部(1997a)。八十六學年度全國公私立大學院校圖書館館長聯席會議紀錄。北縣:淡江大學圖書館。
教育部(1997b)。八十六學年度全國高中圖書館主任業務研討會會議手冊。彰化:彰化高中。
教育部(1997c)。中華民國原住民教育報告書。台北:編者。
教育部(1997d)。教育改革總體計畫綱要。台北:編者。
教育部(1998a)。八十七學年度全國公私立大學院校圖書館館長聯席會議暨期刊合作館藏發展實務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圖書館。
教育部(1998b)。八十七學年度全國完全中學圖書館主任圖書館經營實務研討會會議手冊。花蓮:花蓮高中。
教育部(1998c)。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編者。
教育部(1998d)。教育部「推展教育學習、建立學習社會」中程計畫。台北:編者。
教育部(1998e)。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台北:編者。
教育部(1998f)。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台北:編者。
教育部(1998g)。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編者。
教育部(1998h)。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指標。台北:編者。
教育部(1998i)。中華民國教育統計提要。台北:編者。
教育部(1999a)。1999年全國教育改革檢討會議分區檢討會結論暨建議彙編。台北:編者。
教育部(1999b)。1999年全國教育改革檢討會議大會會議手冊。台北:編者。
教育部(1999c)。1999年全國教育改革檢討會議大會參考資料。台北:編者。
教育部(2000a)。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第一學習階段)暫行綱要。台北:編者。
教育部(2000b)。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系列專書二:基本能力實踐策略。台北:編者。
教育部(2000c)。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台北:編者。
教育部(2002a)。2001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台北:編者。
教育部(2002b)。九十一學年度全國公私立大學院校圖書館館長聯席會會議論文集。台南:成功大學圖書館。
教育部(2002c)。2001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大會結論暨建議資料彙編。台北:編者。
教育部(2003)。十年樹木—近十年教育改革之成效與檢討:全國教育發展會議。台北:編者。
教育部(2004)。九十二學年度全國公私立大學院校圖書館館長聯席會會議紀要。花蓮:東華大學圖書館。
教育部(2005)。九十三學年度全國公私立大學院校圖書館館長聯席會議暨活動紀錄。台北:台灣大學圖書館。
教育部(2006)。九十四學年度全國公私立大學院校圖書館館長聯席會議。台南:南台科大圖書館。
教育部(2007a)。九十五學年度全國公私立大學院校圖書館館長聯席會會議手冊。台南:崑山科大圖書館。
教育部(2007b)。部史網站。上網日期:2008/04/23。http://history.moe.gov.tw/
教育部(2008)。九十六學年度全國公私立大學院校圖書館館長聯席會議。台中:中興大學圖書館。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1999)。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高中教育補述篇上、下。台中:台中圖書館。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0)。九十一年國立暨台灣省私立高級中學資訊教育輔導訪視成果報告書(三)。台中:編者。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0)。台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職業教育補述篇。台中:台中圖書館。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1968)。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2005)。九十四學年度師範校院圖書資源整合計劃研討會會議記錄。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圖書館。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2006)。九十五學年度師範校院圖書資源整合計劃研討會會議記錄。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圖書館。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2007)。九十六學年度師範校院圖書資源整合計劃研討會會議記錄。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圖書館。
教育部技職司(1975)。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圖書設備標準。台北:正中。
教育部技職司(1988)。研討會專輯:專科學校圖書館館務發展研討會。台北:台北工專。
教育部技職司(1989)。研討會專輯:專科學校圖書館館務發展研討會。台北:台北工專。
教育部技職司(1995a)。83學年度技術學院暨專科學校圖書館業務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南:崑山工商。
教育部技職司(1995b)。專科學校圖書館館務發展研討會會議實錄。台北:中國工商。
教育部技職司(1996)。84學年度技術學院暨專科學校圖書館業務研討會會議實錄。宜蘭:宜蘭農工。
教育部技職司(1997)。85學年度技術學院暨專科學校圖書館業務研討會會議實錄。高雄:高苑工商。
教育部技職司(1998a)。86學年度技術學院暨專科學校圖書館業務研討會會議實錄。高雄:高雄海洋技術學院。
教育部技職司(1998b)。全國技專校院圖書館館際合作會議第一次會議。台南:南台技術學院。
教育部技職司(1999a)。87學年度全國技專校院圖書館業務研討會會議實錄。屏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教育部技職司(1999b)。全國技專校院圖書館館際合作會議第二次會議。台南:南台技術學院。
教育部技職司(2001)。全國技專校院圖書館館際合作會議第三次會議。台南:南台科技大學。
教育部技職司(2002)。2002年全國技專校院圖書館研討會。台中:逢甲大學。
教育部秘書室(1957)。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
教育部秘書室(1974)。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
教育部秘書室(1984)。第五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正中。
教育部秘書室(1996)。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台北:編者。
教育部秘書室(1999)。教育部公報,第一五一至二九四期(1987-1999)。台北: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76)。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編者。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86)。國民中學課程標準(第2版)。台北:編者。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97)。推行國民中學新課程:行政配合參考手冊。台北:編者。
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1985)。日本及歐美教育改革動向。台北:編者。
教育部圖書館事業發展委員會大專暨獨立學院、專科學校圖書館標準研究小組。(1991)。大專校院圖書館標準。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17(1),77-91。
曹麗珍(2001)。從教育社區談學校圖書館與社區公共圖書館的合作交流。在中國圖書館學會編 ,第四屆海峽兩岸兒童及中小學圖書館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頁317-24)。台北:編者。
淡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學研究會(1997)。資訊概論。台北:東華。
第一次全國圖書館業務會議編輯委員會(1972)。第一次全國圖書館業務會議紀要。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莊芳榮、王錫璋(1999)。圖書館事業綜述。在國家圖書館主編,第三次中華民國圖書館年鑑(頁3-17)。台北:編者。
莊淇銘、王英宏(2000)。資訊概論。台北:華泰。
莊道明(2000)。新世紀圖書館社會影響力與價值之重現。國家圖書館館刊,89(2),109-121。
莊慧玉(1992)。師院圖書館利用教育之探討。在國立師範大學圖書館編,師範校院圖書館自動化規畫及整合發展:研討會手冊(頁5.65-5.71)。台北:編者。
莊慧玉(1992)。師專生與新制院生利用圖書館基本知識之比較研究。在國立師範大學圖書館編,師範校院圖書館自動化規畫及整合發展:研討會手冊(頁5.72-5.87)臺北市:國立師範大學圖書館。
許嘉猷(1986)。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台北:三民。
許嘉猷(1994)。階級結構與階級意識比較研究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郭成棠(1980)。美國圖書館事業的成就和趨勢。台北:淡江學院出版部。
郭良文、柯裕棻(2000)。網路空間之型塑與台灣網際網路的發展。世新大學學報,10,187-219。
郭為藩(1981)。中華民國開國七十年之教育(上)。台北:廣文。
郭為藩(1994a)。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教改通訊:創刊號,5-6。
郭為藩(1994b)。全民教育改革會議綜合討論:郭為藩部長的回應。在林全、羊憶蓉主編,台灣的教育改革(頁17-20)。台北:前衛。
郭為藩(1995)。教育改革的省思。台北:天下文化。
郭為藩(1996)。教育部施政報告。在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三屆第一會期報告(1996年4月)。台北:教育部。
郭碧明(1988)。美國學校圖書館媒體中心館藏規劃之探討。高雄:復文。
陳世昌(1994)。向二十一世紀布陣。在周慧菁主編,前瞻台灣:新教育(頁151-158)。台北:天下雜誌。
陳光華、梁瓊方、鄭凱文(2005)。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資料庫。在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主編,圖書資訊學門之初步統計分析。台北:編者。
陳向明(2000)。質的研究與社會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
陳旭耀(1997)。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碩士論文及其引用文獻之研究。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台北縣。
陳旭耀(1997)。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碩士論文及其引用文獻之研究。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台北縣。
陳伯璋(1990)。教育思想與教育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1999a)。九年一貫課程的理念與理論分析。在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上)。台北:編者。
陳伯璋(1999b)。從九年一貫課程教師角色的再定位談師資培育因應之道。在中正大學教育學院編,新紀元的教育展望。高雄:復文。
陳亞寧(1995)。化危機為契機:試論虛擬圖書館對圖書館界的衝擊。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54,61-73。
陳忠信(1989)。國家政策與批判的公共論述。台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陳明來(2001)。從法規比較中美學校圖書館服務標準。書苑季刊,47,68-69。
陳昭珍(2003)。公共圖書館與閱讀活動。在國家圖書館輔導組編,圖書館與閱讀運動研討會論文集(頁201-214)。台北:編者。
陳書梅(2004)。刁難讀者服務探討。在王振鵠教授八秩榮慶等籌備小組編,王振鵠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頁305-314)。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陳海泓(2000)。學校圖書館的潛力。在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編,中國圖書館學會八十九年「圖書館資訊利用教育專題研究班」研習手冊(頁59-73)。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
陳啟榮(2006)。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論述。初等教育學刊,25,81-98。
陳雪華(1993)。圖書館統計標準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
陳壽觥、周天賜(1983)。中美英法德日小學課程之比較研究。在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國民小學新課程實施之調查研究 (頁659-681)。台北:編者。
陳學明編(1993)。哈貝馬斯的「晚期資本主義」論述評。重慶:重慶出版社。
陳龍川(1996)。第三組研討紀錄。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圖書館編,八十五年學年度師範校院圖書館工作人員業務研討會會議記錄彙編(頁59-67)。台北:編者。
陳麗珠(1994)。校際資源共享:教育資源分配的新模式。在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改革(頁51-72)。台北:師大書苑。
章以鼎(1977)。二十一年來中國圖書館學會暑期圖書館工作人員研習會。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29,11-16。
傅寶真(1992)。發展圖書館利用教育的因素分析。在國立師範大學圖書館編,師範校院圖書館自動化規畫及整合發展:研討會手冊(頁5.111-5.124)。台北:編者。
傅寶真(1993)。我國圖書館利用教育所面臨的問題與應採取之途徑。在簡淑芬主編,圖書館利用教育資料彙編(頁9-151)。宜蘭:羅東高中。
單文經(1996)。美國教育改革中州的做法與地方學區的因應。在黃政傑主編,各國教育改革動向(頁21-25)。台北:師大書苑。
喬衍琯(1975)。從中學教師留校七小時論學校圖書館的發展。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27,11-12。
彭慰(2002)。圖書館法立法經過及內容簡介。在國家圖書館主編。中華民國九十年圖書館年鑑。台北:編者。
彭慰、簡耀東(1999)。圖書館相關法規。在國家圖書館主編,第三次中華民國圖書館年鑑(頁633-706)。台北:編者。
曾敏傑(1988)。台灣經濟發展與生活素質之研究—生活素質綜合指數試編。台灣銀行季刊,39(4),40-63。
曾雪娥(1997)。臺灣圖書館事業之現況與遭遇的困難—學校圖書館。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58,63-72。
曾雪娥(1999)。中小學圖書館。在國家圖書館主編,第三次中華民國圖書館年鑑(頁153-172)。台北:編者。
曾憲雄等(2006)。資訊概論與應用(一)。台北:東華。
曾濟群(1995)。規劃圖書館事業輔導體系。台北:教育部社教司。
曾堃賢、歐陽芬、邱婉容。圖書館活動圖輯—圖書館參與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推廣暨年度活動圖輯,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在國家圖書館主編,中華民國圖書館年鑑:九十三年(頁386)。台北:編者。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湯志民(1986)。國民中學學校建築研究。台北: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程良雄(2001)。公共圖書館推動國際品質保證制度(ISO)之探索研究。台中:國立臺中圖書館。
馮建三(1999)。譯後記:「資訊社會」的語源考察及反省。在Webster, Frank著;馮建三譯,資訊社會理論(頁381-388)。台北:國立編譯館。
馮朝霖、薛化元(1997)。主體性與教育權。在林本炫主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頁69-122)。台北:業強。
黃乃熒(1999)。教育政策分析了解的可信度。在中華民國教育學會編,教育研究與政策之國際比較(頁23-62)。台北:揚智。
黃大洲(1982)。生活素質指標之建立,第二次社會指標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黃文棟(1993)。改進高中圖書館利用教育芻議。在簡淑芬主編,圖書館利用教育資料彙編。宜蘭:羅東高中。
黃光國(1998)。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台北:心理。
黃光國(2003)。教改錯在哪裡?—我的陽謀。中和:INK印刻。
黃宗忠(1995)。圖書館學導論。台北:天肯文化。
黃武雄(1995)。台灣教育的重建。台北:遠流。
黃俊彥(2000)。台灣各縣市多層面生活品質指標之衡量。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台北市。
黃俊傑(1993)。戰後台灣的教育與思想。台北:東大。
黃政傑(1984)。教科書與課程:一個錯誤概念。在楊亮功先生九秩華誕紀念論文集編輯小組編,中國教育的展望:楊亮功先生秩華誕紀念論文集(頁315-327)。台北:五南。
黃政傑(1995)。中等學校各學科教師教本科系及專門科目學分對照表修訂研究報告。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政傑(1996)。各國教育改革動向。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7)。教育指標系統整合型研究之規畫。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政傑、李隆盛(1978)。大學校務綜合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炳煌(1989)。課程理論之基礎。台北:文景出版社。
黃純元(2001)。黃純元圖書館學情報學論文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黃國正(1998)。我國立法委員對圖書館主題質詢之內容分析(民國74年至86年)。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4(4),48-58。
黃淵泉(1986)。中文圖書分類編目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黃瑞祺(1986)。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台北:巨流。
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新聞局(2005)。中華民國重要統計數字一覽表。上網日期:2005/02/25。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17817&ctNode=1823
楊大春(1995)。傅柯。台北:生智。
楊亮功先生九秩華誕紀念論文集編輯小組(1984)。中國教育的展望:楊亮功先生秩華誕紀念論文集。台北:五南。
楊思偉(1996)。日本臨時教育審議會的教育政策。在黃政傑主編,各國教育改革動向(頁223-261)。台北:師大書苑。
楊美華(1989)。大學圖書館之經營理念。台北:學生。
楊美華(1991)。資訊化社會中圖書館利用之探析。圖書館學刊,7 ,181-203。
楊美華(1992)。資訊化社會中圖書館利用之探析。在國立師範大學圖書館編,師範校院圖書館自動化規畫及整合發展:研討會手冊(頁5.88-5.110)臺北市:國立師範大學圖書館。
楊美華(1993)。由圖書館學系所名稱的分歧談圖書館資訊學研究所的設置。在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主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219-234)。台北:編者。
楊美華(1994)。大學圖書館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楊美華(1999)。美國圖書館暨資訊科學委員會與我國教育部委員會之比較。圖書資訊學刊,28,39-48。
楊美華(2004a)。台灣地區圖書資訊學門博碩士論文暨專題研究計劃探析。在王振鵠教授八秩榮慶等籌備小組編,王振鵠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頁467-491)。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楊美華(2004b)。台灣地區圖書資訊學門研究探析。在邱炯友、周彥文主編,五十年來的圖書文獻學研究(頁3-46)。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楊若雲編(1984)。圖書館學辭典(English Chinese dictionary of library science)。台北:五洲出版社。
楊國德(1997)。終生學習社會:二十一世紀教育新願景。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樞(1985)。「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科際研討會感言。在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編,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頁序9-17)。台北:編者。
楊國賜(1998)。高等教育改革與國家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3,149-169。
楊淑妙(2005)。大專院校圖書館與電算中心組織合併後之內部整合管理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台中市。
楊深坑(2006)。教育改革研究方法論的回顧與前瞻。教育研究集刊,52(4),141-171。
楊瑞文(1996)。1980年後新加坡的教育改革經驗。在黃政傑主編,各國教育改革動向(頁285-313)。台北:師大書苑。
楊瑪莉(1994)。通往窄門的路。在周慧菁主編,前瞻台灣:新教育(頁11-24)。台北:天下雜誌。
楊瑩(1996)。1988年後的英國教育改革。在黃政傑主編,各國教育改革動向(頁107-134)。台北:師大書苑 。
溫明麗(1999)。回流或逆流—世紀交替間的省思:以回流與終身教育為例。在中國教育學會主編,關鍵年代的教育。台北:揚智。
溫嘉榮、吳明隆(1999)。新時代資訊教育的理論與實務應用。台北:松崗。
葉乃靜(1996)。從量化走向質化的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研究。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2(4),73-82。
葉乃靜、賴鼎銘(2004)。從圖書館事業的盲點綜論圖書館員的權威失落及自處之道。在王振鵠教授八秩榮慶等籌備小組編,王振鵠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頁131-143)。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葉啟政(1991)。台灣社會的人文迷思。台北:東大。
詹寶菁(2006)。專書評介:Norman Fairclough之《論述分析:文本分析在社會研究上的應用》。初等教育學刊,24,87-94。
賈馥茗、楊深坑。(1993)。教育學方法論。台北:五南。
廖又生(1996)。大學裡圖書館與電算中心分合問題探討。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56,1-7。
廖又生(2002)。教師兼圖書館權益保障制度之研究。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69, 47-56。
廖季清、孫永年(1983)。公立大專院校行政組織與業務改進之研究,3,61-62。台北: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編印。
甄曉蘭(2000)。九年一貫課程改革的理想與挑戰。在高強華主編,九年一貫課程革新論文集。台北:師大地方教育輔導。
蓋浙生(1994)。教育革新與教育資源分配之探討。在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改革(頁1-32)。台北:師大書苑。
趙榮耀(1993)。資訊概論。台北:松崗。
劉小楓(1996)。個體言說與主義話語。在劉小楓編,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頁183-18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劉伯理(1989)。美國圖書館事業專業化之肇始(1853-1876):探討美國社會發展的一面。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台北縣。
劉春銀(1988)。圖書館事業現況調查分析。在中央圖書館編,第二次中華民國圖書館年鑑(頁27-44)。台北:編者。
劉慶仁(2000)。美國教育改革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劉曉芬(2007)。歷史、結構與教育:技職教育變革的探討。三重:冠學文化。
劉繼漢(1981)。怎樣辦理中學圖書館:兼及小學圖書館。台北:文史哲。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析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1)。
歐用生(2006)。台灣教科書政策的批判論述分析。當代教育研究,14(2),1-26。
歐崇敬(1998)。從結構主義到解構主義。台北:揚智文化。
蔣復璁(1981)。兒童及青年圖書館的重要性。在中央日報編,讀書選集第三輯(頁256-261)。台北:編者。
蔡明月(1997)。書目計量學、科學計量學與資訊計量學。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4(3),268-284。
蔡欣怡、羅世宏(2007)。台灣媒體的反美再現:兩大報的新聞論述分析。台大新聞論壇,6,35-67。
蔡淑萍(1992)。我國公共利益團體影響教育政策過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蔡淑鈴、廖正宏、黃大洲(1985)。從社會階層化的觀點論農民階層:第四次社會科學會議論文。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蔡淑鈴、瞿海源(1995)。主客觀職業量表之初步建構。在劉克智主編,台灣人力資源論文集(頁411-447)。台北:聯經。
蔡琬瑛(2004)。台灣地區社會指標建構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鄭恆雄、許令華(1999)。圖書館相關標準。在國家圖書館主編,第三次中華民國圖書館年鑑(頁707-726)。台北:編者。
鄭崇趁(2000)。探尋教育改革的發展脈絡。學生輔導,36,6-19。
鄭雪玫(1986)。中小學及兒童圖書館。國立中央圖書館館訊,8(4),398-399。
鄭雪玫(1991)。兒童圖書館服務。在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編,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成立廿週年紀念特刊(頁77-83)。台北:編者。
鄭雪玫(1991)。兒童圖書館理論實務。臺北市:臺灣學生。
鄭寶梅(1999)。圖書館事業現況調查分析。在國家圖書館主編,第三次中華民國圖書館年鑑(頁21-52)。台北:編者。
盧震京(1973)。小學圖書館概論。台北:臺灣商務。
蕭全政(1994)。政治與經濟的整合:政治經濟的基礎理論。台北:桂冠。
蕭孟能(1963)。文星叢刊出版源起。文星雜誌,71,50。
賴永祥編訂(1973)。中國圖書分類法(新訂三版)。台北:編訂者。
賴永祥編訂(1977)。中國圖書分類法(新訂五版)。台北:編訂者。
賴永祥編訂(1981)。中國圖書分類法(增訂六版)。台北:編訂者。
賴永祥編訂(1989)。中國圖書分類法(增訂七版)。台北:編訂者。
賴永祥編訂;黃淵泉、林光美協編(2001)。中國圖書分類法(增訂八版)。台北:文華圖書管理。
賴協志(2006)。教科書開放政策中政治行為面向的探討。初等教育學刊,25,63-80。
賴鼎銘(1992)。資訊需求與使用研究的典範變遷。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0(1),36-52。
賴鼎銘(1993a)。圖書館學的哲學。台北:文華。
賴鼎銘(1993b)。圖書館員的訓練應該追求什麼?在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主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教育研討會論文集(頁179-196)。台北:編者。
賴鼎銘(1995)。知識社會學與圖書資訊學的學術基礎。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2(1),50-56。
賴鼎銘(1996a)。資訊科學的研究典範變遷。在世新傳播學院圖書資訊學系主編,二十一世紀資訊科學與技術的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編者。
賴鼎銘(1996b)。圖書資訊學教育的未來方向。在胡述兆教授七秩榮慶祝壽論文集編輯小組主編,圖書館與資訊研究論集:慶祝胡述兆教授七秩榮慶論文集(頁377-383)。台北:漢美圖書。
賴鼎銘(1999)。資訊科學的思考。台北:文華。
賴鼎銘(2000)。虛擬圖書館需不需要實體空間?一個批判思考。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6(2),57-64。
賴鼎銘(2004)。資訊科學的思考(增訂再版)。台北:文華。
賴鼎銘(2007)。教授爸爸週記:國家圖書館事件。上網日期:2008/06/15。http://tmlai.blogspot.com/2007/04/blog-post_13.html
賴鼎銘、葉乃靜(1998)。資訊社會的迷思及其批判。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24(1),50-64。
儲荷婷、張茵主編(2007)。圖書館信息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薛承泰(2003)。十年教改為誰築夢?。台北: 心理。
薛理桂(1995)。中英圖書館事業之比較。台北:文華。
薛理桂(1997)。資訊時代大學圖書館與電算中心關係探討。臺灣大學圖書館館刊,2,4-19。
薛曉華(1996)。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與社會的分析。台北:前衛。
謝文全(1996)。各國教育改革之綜合比較。在黃政傑主編,各國教育改革動向(頁325-342)。台北:師大書苑。
謝卓君(2004)。我國師資培訓法之政策文本分析。教育政策論壇,7(2),1-28。
謝金菊(1997)。臺灣圖書館事業之現況與遭遇的困難—兒童服務部分。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58,73-80。
謝寶煖(1999)。歷史研究法在圖書資訊學之應用。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62,35-55。
韓國棟(2004)。修平技院講師違約離職被罰335萬。中國時報。上網日期:2004/10/04。中時電子報-社會新聞。
韓國棟(2008)。台灣教育再進步:培育人才開設八十七個相關系所。中國時報,2008/04/25。
瞿海源(1985)。臺灣地區職業地位主觀測量之研究:第四次社會科學會議論文。台北:中央研究三民主義研究所。
簡茂發、李琪明(2001)。當代教育指標 : 國際比較觀點。台北:學富文化。
簡淑芬、黃美鄉編(1993)。圖書館利用教育資料彙編。宜蘭:羅東高中。
藍乾章(1971)。二十年來的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24,1-3。
藍乾章(1981)。圖書館學研究。在國立中央圖書館主編,中華民國圖書館年鑑(頁263-285)。台北:編者。
藍乾章(1983)。三十年來的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35,3-8。
盧荷生(1984)。研究圖書館史之旨趣。在文史哲出版社編,歷祝藍乾章教授七秩榮慶論文集(頁44-52)。台北:編者。
羅清水(1999)。從公共政策的形成模式探討教育政策制定的合理性。技職雙月刊,51,7-14。
關念嫺(1996)。由圖書館員的「好書意識型態」反思圖書館學的問題。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3(1),64-82。
蘇峰山(2003)。批判如何可能:關於傅柯批判哲學的一些爭議。教育與社會研究,5(4),77-100。
蘇峰山(2003)。對抗中的語言:教育改革之論述分析。教育社會學通訊,43,3-10。
蘇峰山(2004)。論述分析導論。在林本炫、何明修編,質性研究方法及其超越(頁201-221)。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研究所。
蘇國榮(1988)。國民中小學圖書館之經營。台北:台灣學生。
蘇國榮(1989)。如何落實「國民中小學圖書館利用教育」。國教研究,9(13),54-61。
蘇國榮(1992)。如何落實「國民中小學圖書館利用教育」。在國立師範大學圖書館編,師範校院圖書館自動化規畫及整合發展:研討會手冊(頁5.10-5.17)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圖書館。
蘇國榮(1992)。知識之鑰:圖書館利用教育。台北:台灣學生。
蘇國榮(2001)。師範學院圖書館的國小圖書館輔導:為終身學習奠基。在中國圖書館學會編,第四屆海峽兩岸兒童及中小學圖書館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頁72-103)。台北:編者。
饒見維(1999)。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在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邁向課程新紀元(下)。台北:編者。
顧力仁(1998)。歷史法及其在圖書館學研究上的應用。書府,19,48-62。
顧忠華(1992)。韋伯學說新探。台北:唐山。
顧敏(1976)。圖書館學探討。新竹:楓城。
顧敏(1988)。現代圖書館學探討。台北:台灣學生。
二、英文書目
Aarek, Hans Eirik, et al.(1992).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in the Nordic Countries in 1965-89. In P. Vakkari & B. Cronin(Eds.).Concep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pp.28-49). London and Los Angles: Graham Taylor.
Aldrich, Duncan.(1998). Partners on the Net: FDLP Partnering to Coordinate Remote Access to Internet-Based Government Information.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15 (1), 27-38.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Librarians &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1998).Information power: building partnerships for learning.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pple, Michael W.(2000).Official knowledge :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a conservative age.(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
Apple, Michael W.(2004).Ideology and Curriculum(3rd ed.). New York: Routledge/Falmer.
Aronowitz, S. & Giroux, H. A.(1993). Textual Authority, Cul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Literacy. Postmodern Education :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al Criticism. (Minneapolis :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Atkinson, P., Davies, B. & Delamont, S.(1995).Discourse and reproduction: Essays in honor of Basil Bernstein. Cresskill, N.J.: Hampton Press.
Augst, Thomas & Wiegand, W. A., eds(2001).The library as an agency of culture. Lawrence: American Studies.
Ball, S. J.(1990a).Politics and policy making in education: explains in policy sociology. London: Roultedge.
Ball, S. J.(1990b).Foucault and Education: Disciplines and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Ball, S. J.(1993). What is Policy? Test, Trajectories and Toolboxes. Discourse, 13 (2), 10-17.
Ball, S. J.(1994).Education reform: a critical and post-structural approach.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Ball, S. J.(Ed.)(1990). Management as moral technology: a luddite analysis. Foucault and Education: Disciplines and Knowledge.(pp.153-166). London: Routledge.
Ball, S. J.(Ed.)(2000). Policy archaeology: A new policy studies methodology. Sociology of Education: Major Themes.(pp.25-52). London: Routledge.
Ball, S. J., eds(2000a).Sociology of education : major themes. Vol.I, Theories and Methods.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Falmer.
Ball, S. J., eds(2000b).Sociology of education : major themes. Vol.IV, Politics and Policie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Falmer.
Banas, Donald & Heylman, Katherine(1990).The Right Stuff: Librarians at the Bargaining Table. School Library Journal, 36(1), 23-28.
Bauer R. A.(1966).Social Indicators. Cambridge: The M.LT. Press.
Benefiel, Candace R., Gass, Elaine & Arant, Wendi(1999).A New Dialogue: A Student Advisory Committee in an Academic Library.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5 (2), 111-113.
Benge, Ronald C.(1979). Cultural crisis and libraries in the Third World. London: Clive Bingley.
Benoit, Gerald.(2002).Toward a Critical Theoretic Perspective in Information Systems. Library Quarterly, 72(4), 441-471.
Bernstein, B.(1990). The pleasure of the text. New York: Hill & Wang.
Bernstein, B.(1996). Pedagogy, symbolic control and identity. London: Tayloy & Francis.
Billington, J. H.(1998).American public librarie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Constant purpose in changing times. Libraries & culture, 33(1), 11-16.
Birdsall, William F.(1994). The myth of the electronic library: librarianship and social change in America.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Black, Alistair.(2005). The Library as Clinic: A Foucauldian Interpretation of British Public Library Attitudes to Social and Physical Disease, ca. 1850-1950. Libraries & Culture, 40(3), 416-434.
Blagden, John.(1980). Do we really need libraries? : An assessment of approaches to the evaluation of the performance of libraries. New York, London: K.G. Saur: C. Bingley.
Bourdieu, P.(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R. Nice, Tra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 Passeron, J.C. & Monique de Saint Martin.(1994). Academic discourse: Linguistic misunderstanding and professorial pow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ouri, Elizabeth N. (1994).Public Libraries Development Reconsidered: The Case of Egypt.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Review, 26(3), 151-168.
Bowe, R., Ball, S. J. & Gold, A.(1992). Reforming education and changing school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Brier, Søren.(1992). A philosophy of science perspective-on the idea of a unifying information science. In P. Vakkari & B. Cronin(Eds.). Concep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pp.82-96). London and Los Angles: Graham Taylor.
Bromley, Hank&Apple, Michael W., eds(1998). Education/ Technology/ Power: educational computing as a social practic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Brooke, Carole. (2002).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critical’ in IS research?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7, 49-57.
Bryman, Alan & Burgess, R.G., eds(1999). Qualitative research volume I.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Buckland, Michael Keeble.(1988). Library Services in Theory and Context. (2nd ed.). Oxford: Pergamon Press.
Budd, John M. & Raber, Douglas.(1996). Discourse analysis: method and application in the study of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32(2), 217-226.
Budd, John M. & Raber, Douglas.(1998). The Cultural State of the Fin de Millenaire Library. Library Quarterly, 68(1), 55-80.
Budd, John M.(1992). The library and its users: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Budd, John M.(1999). Semantic and Epistemological Elements of the Teaching of Research in LIS.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40(1), 2-9.
Budd, John M.(2001a). Instances of Ideology in Discursive Practice: Implications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Quarterly, 71(4), 498-517.
Budd, John M.(2001b). Knowledge and knowing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 philosophical framework. Lanham, Md.: Scarecrow Press.
Budd, John M.(2004). Academic Libraries and Knowledge: A Social Epistemology.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30(5), 361-367.
Budd, John M.(2005). Phenomenolog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61(1), 44-59.
Budd, John. M.(2003). The library, praxis, and symbolic power. Library Quarterly, 73, 19-32.
Buschman, John.(2003). Dismantling the public sphere: situating and sustaining librarianship in the age of the new public philosophy. Westport: Libraries Unlimited.
Busha, C. H. & Harter, S. P.(1980). Research methods in librarianship: techniques and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Butler, Pierce.(1933).An introduction to library scienc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utler, Pierce.(1992).Introduction to library science. In Richardson, J. V.(Eds.).The gospel of scholarship: Pierce Butler and a critique of American librarianship(pp.175-240). Metuchen, N.J.: Scarecrow Press.
Calvert, Philip J. & Cullen, Rowena J.(1994). Further Dimensions of Public Library Effectiveness II: The Second Stage of the New Zealand Study.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16(2), 87-104.
Capurro, Rafael. (1992). What is information science for? A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 In P. Vakkari & B. Cronin(Eds.).Concep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pp.82-96) . London and Los Angles: Graham Taylor.
Case, Donald Owen.(2002). Looking for information: a survey of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seeking, needs, and behavior. Amsterdam: Academic Press.
Castro, Rafaela & Chabran, Richard.(1994).Discourse and Discord: Voices from an Academic Library. Racial and Ethnic Diversity in Academic Libraries: Multicultural Issues (pp. 279-297).N.Y.: Haworth Pr.
Chang, Durk-hyun.(2000).Knowledge, culture, and identity: American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South Korea since 1945.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Chapin, Betty.(1999).Filtering the Internet for Young People: The Comfortable Pew Is a Thorny Throne. Teacher Librarian, 26(5), 18-22.
Christ, John M.(1972). Toward a philosophy of educational librarianship. Littleton, Colo.: Libraries Unlimited.
Cook, John, ed.(1981)School ibrarianship. Sydney: Pergamon Press.
Cornelius, Ian V.(1996). Meaning and method in information studies. Norwood, N.J.: Ablex Pub.
Crawford, Walt & Gorman, Michael (1995). Future libraries: dreams, madness & reality.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Crews, Kenneth D.(1995).Copyright Law and Information Policy Planning: Public Rights of Use in the 1990s and Beyond. Journal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22(2), 87-99.
Cronin, Blaise.(1992). The hidden influencers: an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played by mentors and trusted assessors in the evolution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P. Vakkari & B. Cronin(Eds.).Concep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pp.126-134). London and Los Angles: Graham Taylor.
Curry, D. A., Blandy, S. G. & Martin, L. M., eds.(1994). Racial and Ethnic Diversity in Academic Libraries: Multicultural Issues. N.Y.: Haworth Pr.
Dale, R.(1990). The state and education policy(2nd).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Davenport, Elisabeth.(1992). What do we look at when we do information science? In P. Vakkari & B. Cronin(Eds.).Concep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pp.286-298). London and Los Angles: Graham Taylor.
Day, Mark Tyler.(1998). Transformational Discourse: Ideologies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the Academ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iterature. Library Trends, 46(4), 635-667.
Denzin, Norman K. & Lincoln, Yvonna S., eds.(1994).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Denzin, Norman K. & Lincoln, Yvonna S., eds.(2000).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2nd). Thousand Oaks: Sage Publications.
Deway.(1999). In Wiegand, Wayne A. Tunnel Vision and Blind Spots: What the Past Tells Us about the Present; Reflections on the Twentieth-Century History of American Librarianship. Library Quarterly, 69(1), 31.
Dilevko, Juris.(2001). An Ideological Analysis of Digital Reference Service Model. Library Trends, 50(2), 218-244.
Eisenberg, Michael B. & Berkowitz, Robert E.(1990). Information problem-solving: the Big Six Skills approach to library & information skills instruction. Norwood, N.J.: Ablex Pub. Corp.
Ellis, David.(1992). Paradigms and proto-paradigms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research. In P. Vakkari & B. Cronin(Eds.).Concep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pp.165-186). London and Los Angles: Graham Taylor.
Ershova, Tatiana V. & Hohlov, Yuri E., eds(2002).Librarie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Munchen: Saur.
Estabrook, Leigh S., ed.(1977). Libraries in post-industrial society. Phoenix: Oryx Press.
Fairclough, Norman.(1989). Language and Power. New York: Longman.
Fairclough, Norman.(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Fairclough, Norman.(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Harlow: Longman.
Fairclough, Norman.(2003). Analyzing discourse: Textual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Fisher, S. & Oulton, T.(1999). The 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research. Education for Information, 17, 113-125.
Flower, Kenneth E.(1987).Academic Libraries on the Periphery: How Telecommunications Information Policy Is Determined in Universities.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8(2), 93-114.
Foucault, Michel.(1972).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Sheridan, Trans.). New York: Harper Colophon.
Foucault, Michel.(1973a). 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a history of insanity in the age of reason.(Howard, R. Trans.). New York: Vintage/Random House.
Foucault, Michel.(1973b). 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s.(Howard, R. Trans.). New York: Vintage/Random House.
Foucault, Michel.(1975). The birth of the clinic: An archaeology of medical perception.(Sheridan, S. Trans.). New York: Vintage/Random House.
Foucault, Michel.(1977a).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Sheridan, A. Trans.). New York: Vintage/Random House.
Foucault, Michel.(1977b). Language, counter-memory, practice: selected essays and interviews.(Bouchard, D. F. ed.). New York: Cornell.
Foucault, Michel.(1980a). Power/ know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by Michel Foucault.(Gordon, C. ed.). Brighton: Harvester.
Foucault, Michel.(1980b).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 vol.1: an introduction.(Hurley, R. Trans.). New York: Vintage/Random House.
Frohmann, Bernd.(1992). Knowledge and power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toward a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cognitive viewpoint. In P. Vakkari & B. Cronin (Eds.).Concep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pp.135-148) . London and Los Angles: Graham Taylor.
Frohmann, Bernd.(1994).Discourse Analysis as a Research Method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16, 119-138.
Gale, T.(2001). Critical policy sociology: Historiography, archaeology and genealogy methods of policy analysi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olicy, 16(5), 379-393.
Gannon, Leary Pat.(1997). "E" for Exposed? E-Mail and Privacy Issues. Electronic Library, 15(3), 221-226.
Gates, Jean Key.(1990).Introduction to librarianship(3rd ed.). New York: Neal-Schuman Publishers.
Glazier, J.D. & Grover, R.(2002). A Multidisciplinary Framework for Theory Building. Library Trends, 50(3), 317-329.
Glazier, J.D. & Powell, R.R., eds(1992).Qualitative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nglewood, Colo.: Libraries Unlimited.
Gorman, Michael.(2000). Our enduring values: librarianship in the 21st century.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Goulding, Anne.(2001). The Future of Undergraduate Librarianship Degrees. J OURNAL OF L IBRARIANSHIP AND I NFORMATION SCIENCE, 33 (4) 165-167
Grichting, W. L.(1971). Occupational prestige structure in Taiwa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Sociology, 7, 67-78.
Hahn, Trudi Bellardo & Buckland, Michael Keeble, eds(1998). Historical studi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 Medford, NJ: Information Today.
Harris, M. H., Hannah, S.A., & Harris, P.C.(1998). Into the future: the founda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the post-industrial era, 2nd ed. Greenwich, Conn.: Ablex Pub.
Harris, Roma M.(1992). Librarianship: The erosion of a woman's profession. Norwood, N.J.: Ablex Pub. Corp.
Hayes, Robert M.(1992). Measurement of information. In P. Vakkari & B. Cronin (Eds.). Concep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pp.268-285 . London and Los Angles: Graham Taylor.
Hoel, Ivar A.(1992).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hermeneutics - should information science be interpreted as a historical and humanistic science? In P. Vakkari & B. Cronin (Eds.). Concep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pp.69-81). London and Los Angles: Graham Taylor.
Hoffmann, Frank W.(1984). Popular culture and libraries. Hamden: Shoe String Press.
Hubbard, Taylor E.(1995). Bibliographic Instruction and Postmodern Pedagogy. Library Trends, 44(2), 439-452.
Ingwersen, P.(1992). Conception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P. Vakkari & B. Cronin (Eds.). Concep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pp.299-312). London and Los Angles: Graham Taylor.
Jackson, Sidney L.(1974). Libraries and librarianship in the West: a brief history. New York: McGraw-Hill.
Jacobson, F. F. & Smith, G. D.(1998)Teaching Virtue in a Virtual World. School Library Journal, 44(3), 100-103.
Järvelin, Kalervo & Vakkari Pertti.(1992). The evolutio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1968-1985. A content analysis of journal articles. In P. Vakkari & B. Cronin(Eds.).Concep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pp.109-125). London and Los Angles: Graham Taylor.
Jeong, D.Y.& Kim, S.J.(2005).Knowledge structure of th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South Korea.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7, 51-72.
Job, A.G. & Schnare, M.W.(1997). The school library media specialist as manager: a book of case studies. Lanham, Md.: Scarecrow Press.
Johnson, E.D.(1965). History of libraries in the Western World. New York: Scarecrow.
Johnson, E.D.(1972)。In Shera, Jesse Hauk.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for librarianship(pp.194). New York: Becker and Hayes.
Josey, E. J. & Shearer, K. D., eds(1990).Politics and the support of libraries. New York: Neal-Schuman.
Kaser, D., Stone, C.W. & C.K. Byrd.(1969). Library development in eight Asian countries. Metuchen, N.J.: Scarecrow Press.
Katzman, David M. & Yetman, Norman R.(2001). Libraries as agencies of culture. American Studies, 42(3).
Kemp, D. Alasdair.(1976).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 an introduction for librarians. London: Linnet Books.
Khawam, Yves.(1992). Theory building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P. Vakkari & B. Cronin(Eds.).Concep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pp.218-228). London and Los Angles: Graham Taylor.
Kinnucan, Mark T., Ferguson, Mark R. & Estabrook, Leigh.(1998) Public Opinion toward User Fees in Public Libraries. Library Quarterly, 68(2), 183-204.
Ladwig, J. G. (1994). For whom this reform? Outlining educational policy as a social field.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5(3), 341-363.
Lanier, Gene D. & Guest Editor.(1987).Censorship. North Carolina Libraries, 45 (3), 115-147.
Lash, Scott.(2002). Critique of Information. London: SAGE.
Lee, Pongsoon.(1994). Libraries and librarianship in Korea.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Levene, Lee-Allison & Pedersen, Wayne.(1996). Patron Satisfaction at Any Cost? A Case Study of Interlibrary Loan in Two U.S. Research Libraries.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23(1-2), 55-71.
Lippincott, J. K. & Cheverie, J. F.(1999). The "Blur" of Federal Information and Services: Implications for University Libraries. Journal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26(1), 25-31.
MacCann, Donnarae, ed(1989).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librarianship: essays on equality. Jefferson, N.C.: McFarland.
Macdonell, Diane.(1986). Theories of discourse: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B. Blackwell,
McClure, C. R. & Hernon, Peter, eds(1991).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strategies for improvement. Norwood, N.J.: Ablex Pub. Corp.
McCrimmon, Barbara, ed(1975). American library philosophy: an anthology. Hamden: Shoe String Press.
Meadows, A. J.(2001).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Munchen: K.G. Saur.
Meadows, A. J., ed(1987). The origin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London: Taylor Graham.
Mellon, Constance A.(1990). Naturalistic inquiry for library science: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for research, evaluation and teaching.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Metoyer-Duran, Cheryl & Hernon, Peter(1994)Problem Statements in Research Proposals and Published Research: A Case Study of Researchers' Viewpoint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16 (2), 105-118.
Miksa, Francis L.(1992).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two paradigms. In P. Vakkari & B. Cronin (Eds.) Concep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 pp.229-252 ) . London and Los Angles: Graham Taylor.
Miller, Marilyn L. & Shontz, Marilyn L.(1999).How Do You Measure Up? School Library Journal, 45(10), 50-59.
Mumby, Dennis K., ed(1993). Narrative and social control: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N/A (1996) President Clinton on Libraries, Funding, the Internet, and the CDA. American Libraries, 27(11), 34-37.
Neal, James G.(1999).Chaos Breeds Life: Finding Opportunities for Library Advancement during a Period of Collection Schizophrenia.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28(1), 317.
Neill, S.D.(1992). Dilemmas in the study of information: exploring the boundarie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Ngulube, Patrick.(2005).Research procedures used by Master of information studies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Natal in the period 1982-2002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ir sampling techniques and survey response rates: A methodological discourse. 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 library review, 37(2), 127-143.
Olsgaard, John N.(1989).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for library professionals.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Olson, Renee.(1996).Are We There Yet? An Impatient Librarian Recaps 1996. School Library Journal, 42(12), 34-38.
Ostler, L. J. , Dahlin, T. C. & Willardson, J. D.(1995). The closing of American library schools: 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Paris, Marion.(1988). Library School Closings: Four case studies(pp.145-151). Metuchen, N.J.: The Scarecrow Press.
Parker, Ian & Burman, Erica, eds(1993). Discourse analytic research: Rrepertoires and readings of texts in action. London: Routledge.
Pawley, Christine.(1998). Hegemony's Handmaid? Th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Curriculum from a Class Perspective. Library Quarterly, 68(2), 123-144.
Pearlmutter, Jane(1999).Which Online Resources Are Right for Your Collection? School Library Journal, 45(6), 27-29.
Pemberton, J. M., Prentice, A.E. & Associ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eds(1990). Information science : the interdisciplinary context. New York: Neal-Schuman.
Popkewitz, T. S.(1991). A politic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al reform: Power knowledge in teaching, teac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lumbia University.
Pors, Niels Ole, Ingwersen, Peter & Danmarks biblioteksskole, eds(1996). Proceedings : integration in perspective, October 13-16, 1996 / CoLIS 2,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cep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 arranged by The Royal School of Librarianship. Kobenhavn: The School.
Powell, Ronald R.(1991). Basic research methods for librarians. Norwood, NJ: Ablex Pub. Corp.
Prins, Hans.(1995). The image of th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rofession : how we see ourselves : an investigation: a report of an empirical study undertaken on behalf of IFLA’ s Round Table for the Management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Munchen, New Providence: K.G. Saur.
Raber, Douglas & Budd, John M.(2003). Information as sign: semio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59(5), 507-522.
Raber, Douglas.(2003). Librarians as organic intellectuals: a Gramscian approach to blind spots and tunnel vision. Library Quarterly, 73, 33-53.
Radford, Gray P. & Radford, Marie L.(2005). Structuralism, post-structuralism, and the library: de Saussure and Foucault.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61(1), 60-78.
Radford, Gray P.(1998). Flaubert, Foucault, and the Bibliotheque Fantastique: Toward a Postmodern Epistemology for Library Science. Library Trends, 46 (4), 616-634.
Radford, Gray P.(2003). Trapped in our own discursive formations: toward an archaeolog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quarterly, 73, 1-18.
Radford, Marie L. & Radford, Gary P.(1997). Power, knowledge and fear: Feminism, Foucault, and the stereotype of the female librarian. Library Quarterly, 67 (3), 250–266.
Radford, Marie L. & Radford, Gary P.(2001). Libraries, Librarians, and the Discourse of Fear. Library Quarterly, 71(3), 299-329.
Radford, Marie L. & Radford, Gary P.(2003). Librarians and party girls: cultural studies and the meaning of the librarian. Library Quarterly, 73, 54-69.
Ranganathan S. R.(1988). The 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Ed. 2 reprinted). Bangalor: Sarada Ranganathan Endowment for Library Science.
Rawski, Conrad H., ed(1973). Toward a theory of librarianship; papers in honor of Jesse Hauk Shera. Metuchen, N.J.: Scarecrow Press.
Rayward, W. B.(1992). Restructuring and mobilising information in documents :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P. Vakkari & B. Cronin(Eds.).Concep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pp.50-68). London and Los Angles: Graham Taylor.
Richardson, John V.(1992). The gospel of scholarship: Pierce Butler and a critique of American librarianship. Metuchen, N.J.: Scarecrow Press.
Ritter, Jeffrey.(1997).Private Sector Leadership in Global Policy Reform.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 Library Review, 29(2), 159-165.
Rogers, A. R. et al.(1984). The library in society. Littleton: Libraries Unlimited.
Rose, J.(1998). A conservative canon: Cultural lag in British working-class reading habits. Libraries & culture, 33(1), 98-104.
Rose, J.(2003). Alternative Futures for Library History. Libraries & Culture, 38(1), 49-60.
Roszak, Theodore.(1994). The cult of information: a neo-luddite treatise on high tec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ture art of thinking.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Rubin, Richard, ed(2004). Founda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New York: Neal-Schuman Publishers.
Saracevic, Tefko.(1992). Information Science: Origin, evolution and relations. In P. Vakkari & B. Cronin(Eds.).Concep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pp.5-27). London and Los Angles: Graham Taylor.
Savolainen, Reijo.(1992). The sense-making theory - an alternative to intermediary-centered approache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P. Vakkari & B. Cronin(Eds.).Concep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pp.149-164). London and Los Angles: Graham Taylor.
Scheurich, J. J.(1994). Policy archeology: A new policy studies methodology.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9(4), 297-316.
Schrader, Alvin M.(1992). A systems theory of access. In P. Vakkari & B. Cronin(Eds.).Concep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pp.187-200). London and Los Angles: Graham Taylor.
Schrader, Alvin M.(1999). Internet Censorship: Issues for Teacher-Librarians. Teacher Librarians, 26(5), 8-12
Sen, A. K.(1977). On Weights and Measures: Informational Constraints In Social Welfare Analysis, Econometrica, 45(7), 1539-72.
Shera, Jesse Hauk. (1972).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for librarianship. New York: Becker and Hayes.
Shera, Jesse Hauk.(1949). Foundations of the public library: The origins of the public library movement in New England, 1629-1855.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Press.
Shera, Jesse Hauk.(1952). On The Value of Library History. Library Quarterly, 22, 240-251.
Shera, Jesse Hauk.(1966). Documentation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 London: Oval.
Shera, Jesse Hauk.(1970). Soc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ibrarianship. London: Asia Publishing House.
Shera, Jesse Hauk.(1973). Knowing Books and Men; Knowing Computers, Too. Littleton, Colo.: Libraries Unlimited.
Shera, Jesse Hauk.(1976). Introduction to library science: basic elements of library service. Littleton, Colo.: Libraries Unlimited.
Shuman, Bruce A.(1992). Foundations and issue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nglewood, Colo: Libraries Unlimited
Slack, Jennifer Daryl & Fejes, Fred, eds(1987). The Ideology of the information age. Norwood, N.J.: Ablex Pub. Corp.
Smith, Linda C.(1992). Interdisciplinarity: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In P. Vakkari & B. Cronin (Eds.).Concep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 pp.253-267 ) . London and Los Angles: Graham Taylor.
Steig, Margaret F.(1992). Change and challenge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Talja, Sanna.(2001). Music, culture, and the library: an analysis of discourses. Lanham: Scarecrow Press.
Taylor S.(1997). Critical Policy Analysis: Exploring Context, Texts and Consequences. Discourse, 18(1), 23-35.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2000). Retrieved June 5, 2004 from: http://europa.eu.int/comm/regional_policy/urban2/urban/audit/src/intro/html
Thomas G. Kirk, Jr.(2003). College Libaraies.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 591.
Tuominen, K.(1997). User-centered discourse: An analysis of the subject positions of the user and the librarian. Library Quarterly, 67(4), 350-371.
UNDP(2004). Retrieved June 5, 2004 from: http://www.dgbas.gov.tw/dgbas03/statn.htm
Urquhart, C. et al, (2003). 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 and explicitation interviewing in studies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Library & Information Research, 25, 63-88.
Vakkari, Pertti. & Cronin, Blaise, eds(1992). Concep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historical,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London: T. Graham.
Vakkari, Pertti.(1992). Opening the horizon of expectation. In P. Vakkari & B. Cronin(Eds.).Concep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pp.1-4) . London and Los Angles: Graham Taylor.
van Dijk, Teun Adrianus, ed(1985a).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v.1 Disciplines of discourse. London: Academic Press.
van Dijk, Teun Adrianus, ed(1985b).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v.2 Dimensions of discourse. London: Academic Press.
van Dijk, Teun Adrianus, ed(1985c).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v.3 Discourse and dialogue. London: Academic Press.
van Dijk, Teun Adrianus, ed(1985d). 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v.4 Discourse analysis in society. London: Academic Press.
van Dijk, Teun Adrianus, ed(1997a). Discourse studies: A multi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 v.1 Discourse as structure and proces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van Dijk, Teun Adrianus, ed(1997b). Discourse studies: A multi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 v.2 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Vickery, Brian & Vickery, Alina.(2004). Information scie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3 rev. and enl. ed.). Mnchen : Saur, K.G..
Volodin B.(1998). The scholarly library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Libraries & culture, 33(1), 120-126.
Walker, L., Teaster, G. & Kelley, G.(1998).Employee Rights Versus the First Amendment. American Libraries, 29(5), 60-61.
Weingand, Darlene E.(1982). Women and library management: theories, skills and values. Ann Arbor, M.I.: Pierian Press.
Wersig, Gernot.(1992).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heory: a weaver bird's perspective. In P. Vakkari & B. Cronin(Eds.).Conception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pp.201-217). London and Los Angles: Graham Taylor.
Wiegand, Wayne. A.(1997).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Why Don't We Have Any Schools of Library and Reading Studies?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38(4), 314-326.
Wiegand, Wayne. A.(1999). Tunnel Vision and Blind Spots: What the Past Tells Us about the Present; Reflections on the Twentieth-Century History of American Librarianship. Library Quarterly, 69 (1), 1-32.
Wiegand, Wayne. A.(2003a). Reposition a research agenda: What American studies can teach the LIS community about the library in the life of the user. The Library Quarterly, 73(4), 369-382.
Wiegand, Wayne. A.(2003b). Broadening our perspectives. Library Quarterly, 73, v-x.
Wikgren, Marianne.(2005). Critical realism as a philosophy and social theory in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61 (1), 11-22.
Willig Carla, ed(1999). Applied discourse analysis: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Wilson, Patrick.(1977). Public knowledge, private ignorance: toward a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policy.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Wilson, Pauline.(1982). Stereotype and status: librarians in the United States.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Winter, Michael F. (1988). The culture and control of expertise: toward a soci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librarianship.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Woolls, Blanche & Loertscher, D.V., eds(2005). The whole school library handbook.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Woolls, Blanche.(2003). School Libraries.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 2580-2581.
Wright(1972).Cited in Shera, Jesse Hauk.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for librarianship(pp.144). New York: Becker and Hayes.
Zwadlo, Jim.(1997). We Don't Need a Philosophy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We're Confused Enough Already. Library Quarterly, 67(2), 10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