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衍和 Yen-He Chen |
---|---|
論文名稱: |
西式娛樂活動進程:19世紀末上海跑馬場活動的圍觀與微觀 A Study of the process of Western-style entertainment: Surrounded View and Micro Observe from Shanghai Racecourse in 19thc ends |
指導教授: |
林玫君
Lin, Mei-Chu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8 |
中文關鍵詞: | 跑馬場 、申報 、點石齋畫報 、上海跑馬總會公司 、公共體育場 |
英文關鍵詞: | western-style entertainment, racecourse, shang bao, dian-shi-zhai pictorial magazine, shanghai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0 下載:2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1884~1898年裡上海第三個跑馬場的西式娛樂活動為研究主軸,透過上海《申報》、《點石齋畫報》等史料的詮釋,理解西方人與華人因該活動而產生娛樂活動內容、形式與種類等。本文透過歷史研究法加諸圖像、文字史料等考證外,呈現自下對上的研究方式,展現圍觀上海第三個跑馬場活動的微觀史學。研究結論如下:一、政治上的不平等條約帶進西式娛樂活動,上海第三個跑馬場成為上海西式娛樂活動中心,其邊緣卻以欄杆為界,但華人族群難進入。二、西式娛樂活動初入上海時,以洋商為主導,但西式娛樂活動進程發展中,會有不同名稱、種類、規則等,透過第1874年第三個上海跑馬場集合各單項娛樂活動同場共辦,筆者定義為「類現代運動會」雛型。三、跑馬場內與場外對賽馬活動的參與者,可視為各自對「賽馬活動」認同的團體,但彼此又存異見。四、「上海跑馬總會公司」(Shanghai Race Club )鏈接「運動事業基金會」 (Shanghai Recreation Fund),成為體育運動界專業管理先驅。五、西方人的「公共體育場」(Public Recreation Ground)建立於跑馬場內,華人族群的「公共空間」於跑馬場外,透過場內/外概念,入滬成型。西式娛樂活動的「成功」,在於迎合與吸引上海市民為其目標,並於不同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媒體等建構成西方文化特點,但卻加諸於上海在地日常生活各種基礎、原則與規則,透過歷史的傳承,導引出新、舊西中文化的衝擊與交融後之炫麗風貌。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understand Western-style entertainment around The third Shanghai racecourse in 1884 - 1898. The study used the Shanghai news paper, such as like“Shang Bao”,“Dian-Shi-Zhai Pictorial Magazine”and so on. To investigated Westerners and Chinese because of the activities from entertainment content, form, the method used of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images, texts related in order to be a historical evidence. This study also presented from Lower class to the upper calss, and surrounded view with micro history to observed the western-style entertainment from Shanghai racecourse. The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showed as follow: 1. Political unequal treaties bring the Western-style entertainment in to Shanghai, but it gradually evolved into a Shanghai local entertainment. 2. The dominated by foreign companies which with the first Western-style entertainment in Shanghai, After that, extended to the Chinese and other people, however, during the process period of western-style entertainment, have different names, rules, and so on. 3. Inside and outside of horse racing participants, can be regarded as the "horse racing" identity groups, but they kept each other dissident. 4. Shanghai western-style entertainment center field in racecourse, but its edge is bounded by railings. 5.“Public recreation ground”and“Public space”concept through the racecourse inside and outside, during the process period western-style entertainment, began to take shape.
一、報紙與遊記等史料
(一)《申報(30)》與《申報(40)》(1883-1887)年,臺北市:臺灣學生,1965。
(二)竹枝詞:顧炳權編著,《上海洋場竹枝詞》,上海市:上海書店由新華書店上
海發行所發行,1996。
(三)[清]葛元煦撰,《滬游雜記》其影印本收錄於張智主編《中國風土志叢書刊
(44)》,揚州:廣陵書社,2003。
二、資料庫與網路資料
(一) Virtual Shanghai.net Project history 資料庫網址:
http://virtualshanghai.net/Image.php(檢索日期:2010年1月-2011年12月)。
(二) 上海申報全文圖像資料庫,http://www.lib.ntnu.edu.tw/ ,(檢索日期:2010
年11月-2011年2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試用三個月版(1872-1875)
年。
(三)熊月之等主編,請參見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官網,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專
業志>>上海體育志>>特記租界僑民體育,網址: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7/index.html,(檢索日期:2009年10月
-2011年12月)網路版。
(四)臺灣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編纂辭典網路版,網址:
http://dict.revised.moe.edu.tw/,(檢索日期:2010年6月-2011年12月)。
(五)梁文道,開卷八分鐘書電視主持人介紹《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書評,香港
衛視鳳凰台,(檢索日期:2009.06.24)。
三、專書類
上海通社編輯,《民國叢書第四編(80)—上海研究資料》(上海:上海書店),出版時
間不詳。(筆者按;據該書於頁84、頁92、頁428最後落筆引用資料皆為1935
年。再經由其他內文考證,屢現據今「80年或70年」等字樣。例如頁62「拿
時光倒回過去九十二年在道光二十三(1843)的時候……。」故推斷此書出版時
間應為1940年之前)。
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等編,《中國的租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上海市測繪院編制,《上海歷史人文地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上海市檔案管編,《上海檔案史料研究:第六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
王垂方主編,《洋商史—上海:1843~1956》,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
方孝謙審訂,陳瀅巧著,《圖解文化研究》,臺北市:易博士文化,2009。
王建著,《上海的猶太文化地圖—上海的外國文化地圖》,上海:上海錦繡文化,2010。
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研究發展委員會審定,召集人:樊正治,《國際障礙馬術規則—
中譯本》,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1991。
仲富蘭主編,《圖說中國百年社會中國變遷(1840—1949) 文體.教育.衛生》,上
海:學林出版社,2002。
仲富蘭主編,《圖說中國百年社會生活變遷:文體、教育、衛生》,上海:學林出版
社,2001。
仲富蘭著,《上海民俗—民俗文化視野下的上海日常生活》,上海:文匯出版社,2009。
安宇著,《沖撞與融合》,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
皮國立著,《臺灣日日新:當中藥碰上西藥》,臺北市:台灣書房,2008。
宋路霞著,《回夢上海老洋房》,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4。
汪之成著,《上海的俄國文化地圖—上海的外國文化地圖》,上海:上海錦繡文化,
2010。
佚名輯,《中國近代貨幣史料(1822-1911)第一輯下冊》,上海:中華書局,1964。
余秋雨,《千年一嘆》,臺北市:時報文化,2010。
李天網著,《南京路:東方全球主義的誕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周惠民著《德國史:中歐強權的起伏》,臺北市:三民,2010。
阿英原著,王稼句整理,《中國連環圖畫史話》,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
李長莉著,《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吳圳義著,《清末上海租界社會》,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78。
吳承洛著,《中國度量衡史》上海:上海書店,1984。該書係根據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7年複印。
易國慶主編,《體育場的經營與管理》,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
姜龍飛著,《上海租界百年》,上海:文匯出版社,2008。
施並錫著,《圖像見證&見證圖像—藝術手札(三)》,臺北市:草根出版,1999。
洪昱著,《近代上海小報與市民文化研究》,上海:上海書店,2007。
馬長林著,《上海的租界》,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馬學強、曹勝梅著,《上海的法國文化地圖—上海的外國文化地圖》,上海:上海錦
繡文化出版社,2010。
孫科志、金光載著,《上海的韓國文化地圖—上海的外國文化地圖》,上海:上海錦
繡文化,2010。
連玲玲書評,〈情愛上海:名妓、文人與娛樂文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5
期,2007.12》(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2。其書評原名:“Shanghai
Love: Courtesans, Intellectuals, and Entertaiment Culture ”1850-1910,作者葉凱
蒂(Catherine Yeh),出版時地,Se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6。
陸其國著,《畸形的繁榮:租界時期的上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9。
梁瓈尹著,《臺灣日日新:老藥品的故事》,臺北市:台灣書房,2007。
麥荔紅著,《圖說:中國連環畫》,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8。
梁元生著,《晚清上海—一個城市的歷史記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
游鑑明著,《近代中國女子的運動圖像—1937年前的歷史照片和漫畫》,臺北市:博
雅書屋,2008。
陳柔縉著,《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市:麥田出版,2005。
陳柔縉著,《台灣摩登老廣告》,臺北市:皇冠文化,2008。
陳玉申著,《晚清報業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
陳懷恩著,《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市:如果出版社,2008。
張建偉著,《近代化細節》,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熊月之主編,《上海通史》第5卷,《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熊月之、周武主編,《上海一座現代化都市的編年史》,上海:上海書局,2009。
熊月之著,《異質文化交織下的上海都市生活》,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熊月之、周武主編,《上海:一座現代化都市的編年史》,上海:上海書局,2009。
樹棻著,《最後的瑪祖卡:上海往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
盧雪燕文字編撰,《圖話此人間:院藏圖籍精選展》,臺北市:故宮,2009。
樓嘉軍著,《上海城市娛樂研究:1930~1939》,上海:文匯出版社,2008。
薛理勇著,《舊上海租界史話》,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薛瑩著,《歡娛與城市︰古代和中世紀西方城市游憩場所的歷史演變》,南京:東南
大學出版社,2008。
嚴昌洪著,《20世紀中國社會生活變遷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龐榮棣著,《申報魂:中國報業泰斗史量才圖文珍集》,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
龔雲表主編,《上海城市文化性格》,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四、《點石齋畫報》叢書
王爾敏著,〈中國近代知識普及化傳播之圖說形式—點石齋畫報例〉,臺北:中央研
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9集,民國79年6月(1990)。
王稼句編著,《晚清民風百俗》,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方師鐸主編,共30輯,《點石齋畫報》,臺北市:天一出版社,1978。
吳友如等畫,上、下冊,《點石齋畫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康無為(Harold Kahn)著,《讀史偶得:學術演講三篇》,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
究所演講集(1),1993。
黃驗主編,吳友如等著,《新版清末浮世繪:點石齋畫報精選集》,臺北市:遠流,
2008。
夏曉虹著,《晚清上海片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陳平原、夏曉虹編注,《圖像晚清》,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陳平原著,《左史右圖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香港:三聯書店,2008。
葉曉青著,〈《點石齋畫報》從上海的平民文化〉,汪暉、余國良編,《上海:城市、
社會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
倪斗南編著,吳友如繪,《申江盛景圖》,中國風土志叢刊(45),揚州市 : 廣陵書社,
2003。
黃勇編著,《回眸晚清—點石齋畫報精選釋評》,北京:京華出版社,2008。
薛冰編著,《晚清洋相百出》,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五、翻譯專書
王維江、呂澍輯譯,《另眼相看:晚清德語文獻中的上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9。
鄭曦原編、譯,《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1854-1911》修訂本,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
熊月之、馬學強、晏可佳選編,《上海的外國人(1842-1949)》(Foreigners in Shanghai
1842-1949),上海:上海古籍,2003。
(日)長島信弘著,劉靜慧譯,《賽馬人類學》,臺北:稻鄉出版社,1991。
(日)武田雅哉著,任鈞華譯,《飛翔吧!大清帝國:近代中國的幻想科學》,臺北
市:遠流,2008。
(英)柏娜戴特‧佛瑞著(Bernadette Faurie),趙英米譯,《馬術寶典—騎乘要訣與馬
匹照護》(The Horse Ridding & Care Hnadbook),臺北市:大都會文化,2007。
(英)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Way of Seeing),臺北
市:麥田版社,2009。
(英)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楊豫譯,《圖像證史》(Eyewitnessing The Use
of as Historical Evidence),北京:北京大學,2008。
(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蔡玉輝譯,《什麼是文化史》(What is Cultural
History?),北京:北京大學,2009。
(英)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李霄翔、李魯、楊豫譯,《語言的文化史:近
代早期歐洲的語言和共同體》(Languages and Communities in Early Modern Europe),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英)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賈士蘅譯,《知識社會史:從古騰堡到狄德羅》
(A Social History of Knowledge From Gutenberg to Doderot) (臺北市:麥田出版,
2006。
(英)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江政寬譯,《歷史學與社會理論》(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臺北市:麥田出版,2002。
(英)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許綬南譯,《製作路易十四》(THE FABRICATION
OF LOUIS XIV),臺北市:麥田出版,2005。
(英)帕拉蕾斯.柏克(Maria Lucia Pallares-Burke)編,彭剛譯,《新史學:新史學與
對話》(The New History: Confessions and Conversations)(北京:北京大學),2006。
(英)柯能(Victor G. Kiernan)著,陳正國譯,《人類的主人》(The Loads of Human
Kind),臺北市:麥田出版,2001。
(英)Joseph Maguire等合著,邱金松、黃東治總校譯,〈運動、媒體與社會〉《運
動世界的社會學》(SPORT WORLDS: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臺北市:學富
文化,2008。
(法)白吉爾(Marie-Claire Bergere)著,王菊、趙念國譯,《上海史:走向現代之路》
(HISTOIRE DE SHANGHAI),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9。
(美)約翰‧凱利(Kelly, John R.)著,趙冉、季斌譯,《走向自由:休閒社會學新論》,
2000。(Freedom to Be: a New Sociolcgy of Leisure),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
(意)翁貝爾托‧埃科(Umberto Eco)著,《符號學與語言哲學》,天津:百花文藝,2008。
(奧地利)卡明斯基著文,(奧地利)希夫作畫,錢定平譯述,《海上畫夢錄:一位
外國畫家筆下的舊上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德)哈拉爾德‧偉爾策(Harald Winzer)編,季斌、王立君、白錫堃譯,《社會記憶:
歷史、回憶、傳承》(Das soziale Gedächtnis Geschichte, erinnerung, Tradierung),
北京:北京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