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魏任鋒 Jen Feng Wei |
---|---|
論文名稱: |
探索大學校院非環境專業科系教師進行環境教育之教學現況 Exploration the Status of University Facultie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Non-environmental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Taiwan |
指導教授: |
周儒
Chou, J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00 |
畢業學年度: | 8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8 |
中文關鍵詞: | 高等教育 、環境教育 、非環境專業科系 、教學方法 、教學場域 、環境能力 、教學阻礙 、教學需求 |
英文關鍵詞: | Higher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on-Environmental Professional Course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Settings, Environmental Competence, Teaching Barriers, Teaching Need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1 下載:2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係以郵寄問卷調查法,探索大學校院非環境專業科系教師實施環境教育之現況,研究對象以參與「八十八年度中澳環境教育研習會」之大學教師為初始名單,透過兩次雪球式抽樣法整理出之135位符合於研究界定的教師為最後的研究對象,並寄予正式問卷,其後進行三次追蹤催覆的工作,共回收103份問卷,問卷回收率76.3%,其中有效問卷為9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68.2%。
研究中之重要結論如下:
1. 在環境教育的課程中,教師教學上以自然科學及生態學的知識為主,在重
要性的排序上亦較高。不同專業領域的教師在教學內容選用上會有所差
異。
2. 「永續發展」、「重要的國內環境議題」的知識內容,在不同專業領域教
師的使用上及重要性認知上的比例皆為較高的排序。「生態平衡」則是不
同專業領域的教師同樣在重要性的認知上有較高的比例。
3. 教師對於教室外的教學方法(校外參觀、野外觀察)在使用的比例上很
高。議題調查法為日後教師最想嘗試的教學方法,其教學成效亦較好。
4. 教師所使用的場域集中於較自然的教學場域,且多為具備良好解說、導覽
規劃的地點或是距離較近的。
5. 教師認為通識教育課程是非環境專業科系學生接受環境教育的最佳途徑。
6.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都以環境資訊(知識)的瞭解與搜集為主,而
實際面對民間環保團體或是相關的活動方面則都是較低比例的。
7. 非師範院校教師對於目前大學畢業生的環境能力的看法上,各項能力之平
均值均較師範院校教師低,而對大學畢業生應具備的環境能力的期許上,
則較師範院校教師高。
8. 教師們對學生在環境覺知方面的能力較有信心,教學上也較易達成這些目
標。而對於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以及實際參與解決環境問題的行動經驗
上則是較難在教學上實行,也是教師認為目前大學畢業生最缺乏的部分,
但同時也是教師較不重視的部分。
9. 教師極重視學生「在個人生活中實施環保」的能力與實際執行,也較常在
教學中實際應用。
10.課程時間的限制及內容涵蓋的廣泛,是造成教師在課程及個人方面遭遇困
難的最大因素。
11.不論何種性別、教學年資、任教學校、專業背景的教師,其環境教育的教
學上皆以「適用教材」為最大的需求。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uses a method of mail survey to collect data from university faculties who teach non-environmental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 study aims at exploring their teaching status, barriers and needs. In the beginning, the researcher selected 31 university faculties, as samples, who participated in “1999 Chinese & Australia EE Workshop”. After twice snowball samplings, the final adapted samples were 135 faculties. Then, the researcher mailed questionnaires to the 135 faculties and sent them reminding mails three times. In the end, 103 professors responded the questionnaire, and 92 were found as valid ones.
The most important conclusions in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ed:
1.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knowled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logy is important. The different specialized teachers would use the different teaching contents or concepts.
2. For every facul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Taiwan" are in higher use and considered as important opinions, in the contexts.
3. There is highly percentage for the faculties, in using the outdoor teaching methods, to visit outdoors and to observe fields, in their course activities.
4. The faculties will choose natural environments, which are closer to schools or have good interpretative and guiding systems.
5. The way that the faculties think the students who are not environmental professionals can easily contac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s through the courses of general education (or liberal arts education).
6. Most of the teaching applications are focus on understanding or collecting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Fewer are on facing non-government enviro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relevant activity.
7. The means of the environmental competence of recent graduates is considered higher by the faculties of teachers’ colleges (universities) than of non-teachers’ colleges (universities), but the means of expectations of the environmental competence is considered higher by those of non-teachers’ colleges (universities).
8. The faculties think that their students have enough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but are lack of “skills to trea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 experiences to participate in solv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obtain in courses. Therefore, the means of these two competence are lowest means in the teachers’ opinion about these two competence are the lowest.
9. The faculties think highly of students’ competence of "protecting environment in one’s daily life ". So, they apply the concept in their courses very often.
10. The most important barriers facing faculties are " the limitation of teaching time" and " the width of contexts ".
11. No matter what kinds of faculties in renders, teaching years, schools or specialized, they all consider that " adapted teaching materials " are the most important requirement.
一、 中文部分
中山大學(1999):《國立中山大學工安環保衛生手冊》。高雄:國立中山大學。
王文科(1997):《教育研究法》(第七版)。台北:五南圖書。
王順美(1999):《大專環境通識課程內涵并架構之規劃結案報告》。教育部。
王懋雯(1991):《師範學院學生環境教育之知識、態度及需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王懋雯(1997):《師範學院學生環境行為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
王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跨世紀教育議程-環境教育發展教育研討會論文集》。教育部。
危芷芬譯(McAndrew, F. T.著)(1995):《環境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朱建民(1994):〈科學哲學課程在通識教育中的地位〉。《通識教育季刊》,1卷,3期,75-89。
何宗翰(1998):《探討主修領域背景對大學生知識信念與學習策略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余興全(1984):《國民中學生生對環境問題的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瑞媛 (1995):〈當代文明在哥大:一個「價值反思」的典型〉。《通識教育季刊》,2卷,2期,51-71。
巫偉玲(1990):《五專學生對環境問題的知識、信念及行動取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玲玲、周昌弘(1995):〈「長期生態研究」之通識教育〉。《通識教育季刊》,2卷,3期,39-52。
李美華等譯(Babbie, E.著)(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8th))》。台北:時英出版社。
周昌弘(1989):〈行政院國科會科教處規畫「現階段我國環境教育概念綱領草案」概述〉。《科學發展月刊》,17卷,7期,727-730。
周昌弘、王鑫、陳佩正、周儒、楊冠政(1993):《環境教育學門-資源整合規畫規畫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發展處。
周儒、呂建政譯(Hammerman, D. R., Hammerman, W. M., & Hammerman, E. L.著)(1994):《戶外教學》。台北:五南圖書。
林秀瞳(1996):《環境相關科系學生之環境典範、知識及行動意向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靜伶、周儒譯(Stapp & Cox著)(1989):〈環境教育的教學模式〉。《環境教育》,1期,29-38。
邱詩揚(1990):《台北市國中教師環境教育現況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耀基(1999):〈在世紀之交談大學之理念與角色〉。《大學教育改革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15-27。
張弘明(1990):《國小教師環境教育障礙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1999):《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教育部。
陳是瑩(1988):《國小教師環保意識調查研究》。行政院國科會科教處。
陳淑齡(1991):《環境保護研習活動對國中教師環境教育教學應用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富雄(1999):《國小鄉土教學活動進行環境議題探索學習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維昭(1999):〈當前我國大學教育的問題與對策〉。《大學教育改革研討會論文集》。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59-73。
陳懿玲(1998):《環境議題探索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童惠芬(1998):《探索國小教師實施環境教育之需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俊英、袁中新(1994):〈中山大學環境保護通識教育的課程規劃與教材編纂〉。《通識教育季刊》,1卷,3期,91-101。
黃政傑(1989):(環境知識來源及面對公害政策──小學、高中及大學學生的比較)。《現代教育》,4卷,3期,48-54。
黃乾全(1990):〈學校環境教育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15期,22-26。
楊冠政(1989):〈環境教育概述(上)〉。《環境教育季刊》,1期,6-17。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謝定祐(1992):《環境教育的教學困擾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慧貞(1999):〈邁向二十一世紀永續發展的環境教育之Agenda 21〉。《跨世紀教育議程-環境與永續發展教育研討會論文集》。教育部。